自然地理学-2第二章-地壳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
石大自然地理学课件第2章 地壳
![石大自然地理学课件第2章 地壳](https://img.taocdn.com/s3/m/42aea8b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3b.png)
产状三要素:走向 倾向 倾角
• 走向:岩层层面与任一假象水平面 的交线, 称走向线。
• 倾向 :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斜面向下 的一条线。
➢倾角:层面上与走向线直交的倾斜线 和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夹角,称为 倾角。
2. 类型:① 地槽型建造 ② 地台型建造 ③ 过渡型
㈢ 地层的接触关系
1.整和: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互相平行、 连续
2.假整和:平行但不连续,有沉积间断 3.不整和:不平行、不连续 4.侵入接触:围岩老、侵入体深 5. 侵入体的沉积接触:沉积岩复与侵入体之 上。
三、地质构造
概念: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 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主要有四种类型:水平 倾斜 褶皱 断裂
有新矿物形成。
(1)溶解作用(solution) (2)水合作用(hydration) (3)水解作用 (4)碳酸化作用
(5)氧化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
(1)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 (2)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
二)沉积岩特征
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 生物化石。
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与非碎屑结构之分。
Strike and dip of a rock layer
㈢ 褶皱构造
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产生一系列 波状弯曲,但未丧失其连续完整性,称之 为褶皱构造。
单个弯曲叫褶曲,两个或两个以上弯曲 叫褶皱。
1. 褶皱要素
核— 褶曲的中心部分。通常指褶 曲两侧同 一岩层间的部分。
翼— 指褶曲核部两侧的岩层。 顶角— 褶曲两翼的交角。 轴面—平分褶曲顶角的假象面。 枢纽—褶曲岩层的层面与轴面的
自然地理学课件2
![自然地理学课件2](https://img.taocdn.com/s3/m/1c3e08d7195f312b3169a521.png)
叠瓦状断层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阅读)
1. 板块构造学说 2. 槽台与地洼说 3. 地质力学学说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一、火山
岩浆喷出地 表叫做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则形成 火山。火山喷发 是地球内部物质 和能量骤然强烈 释放的一种形式。 火山喷出物很复 杂,既有气体、 液体,也有固体。
火山喷发组图
4 3 2
1
4. 侵入接触 5. 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0
三、地质构造
(一)概述
1. 地质构造的定义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岩体的变形、破裂形迹。
2. 方位
(方位角与象限角)
3. 产状(岩层、节理、裂隙、断层)
(1)产状的概念
(2)产状要素 (走向、倾向、倾角)
(3)产状的文字表示
“倾向( ο)∠倾角( ο)”,
岛弧;
深海(大洋)盆地;
洋中脊。
海底地形
西藏巴松湖周边地形地貌
金沙江河谷地貌及台地
山谷地貌
三、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一)热量与温度分布复杂化
(二)降雨量分布严重不均 (三)对生物界的影响 (四)对地域分异的影响 (五)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第二节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一、风化作用
d. 平移正断层(张扭性)和平移逆断层 (压扭性) (4)断层的组合发育特征 阶梯状断层、地堑与地垒(三P43,四P61) 叠瓦状断层等 (5)断层的识别特征 (6)断层的研究意义 岩体稳定,区域稳定、汾渭裂谷的研究实例
(7)断层的图示方法
华山断层
科罗拉多大峡 谷位于美国亚利桑 那州西北部,科罗 拉多高原西南部。 大峡谷全 长446公里, 平均宽度16公里, 最深处1800米,平均 深度超过1500米,
第二章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第二章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39f576c20c22590102029df2.png)
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大地构造学说又称地壳运动学说,是地质科学的重要理论。
其内容主要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分布规律,地壳运动发生的时间、运动方式和规模,以及地壳运动的起因和动力来源。
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学说能全面完整地解释各种问题,因而可以说各家提出的多还是一些假说。
有关地壳运动及其成因的假说很多,我们主要介绍几种:(一)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最初主要建立在大西洋两岸地形有较好的拼合关系这个基础上,注意到这种拼接关系的可追逆到很久以前。
1620年法(培根)提出非洲与南美边界有拼合的可能(未解释)。
1858 年Ssder(斯奈德)《地球及其演化》一书中指出欧洲与北美也可以拼合在一起,并且两岸煤系地层连续。
1910美Talor(泰勒)也提出可以拼合。
这些文章注意到了两岸拼合现象,说明大陆曾可能连在一起而后又分开,但长时期内无人深入研究,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理论,直到1912年,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不仅指出两岸拼合关系,较系统的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1915年,Wegener的第一部论述大陆漂移理论的书《海陆的起源》问世,书中具体论述了有关大陆漂移的时间、漂移前后情况,漂移的机制,并列举了一些证据。
尽管漂移机制等后人提出了疑问,但应该说大陆漂移学说已成为了较系统的理论。
因此一般认为Wegener是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魏格纳简介1880年11月l日出生于德国柏林,喜欢幻想和冒险。
1905年,魏格纳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位。
1906年,加人了著名的丹麦探险队,到格陵兰岛从事气象和冰川调查。
最初魏格纳本人并不是地质学家,而是一名气象学家。
象这样一个地学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并没产生于地质学界,如果考虑到当时的背景,应该说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当时传统的固定论思想已经统治了地学界许多年,在地质学家的思想中通常已是根深蒂固的了。
正如西方有人说过的“正因为wegener不是地质学家,没有受传统观点的束缚,所以能提出这样一个带有革命性的地质学说”。
大地构造学说课件
![大地构造学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81da2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e.png)
大地构造学说的历史发展
总结词
大地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的地质学理论和现代的大地构造理论两个阶段 。
详细描述
早期的地质学理论包括地壳均衡说、大陆漂移说等,这些理论为现代大地构造理 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代大地构造理论包括板块构造学说、地幔柱构造学说等 ,这些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地球表面构造的认识。
塔里木地台
以石油、天然气、钾盐等资源 为主,散布于塔里木盆地周边
地区。
大地构造演变与成矿作用
大地构造演变的不同阶段对成矿作用的影响
例如,板块汇聚带在汇聚初期,岩浆活动频繁,有利于形成铁矿和铜矿;而在汇聚晚期,变质作用加强,有利于 形成金矿和石墨等矿产。
成矿系统的形成与演变
成矿系统是在长期的地质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其形成和演变受到大地构造演变的影响。了解成矿系统的形成与演 变有助于预测矿产资源的散布和富集规律。
02
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1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由若干个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在地质应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相互碰 撞。
2
板块边界是地壳活动的主要地带,板块的运动和 相互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形变化等现 象的产生。
3
板块构造理论是目前对地球构造最广泛和最科学 的模型之一,尽管仍有一些未解之谜和需要进一 步研究的问题。
THANKS
感谢观看
大地构造学说课件
• 大地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 • 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理论 • 大地构造学说的研究方法 • 大地构造与矿产资源 • 大地构造与地质灾害 • 大地构造学说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伍光和)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伍光和)](https://img.taocdn.com/s3/m/9bf67efc453610661fd9f4a2.png)
(一)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1、超基性岩 SiO2含量小于45%,多铁、镁而少钾、钠。 2、基性岩 SiO2含量为45%~52%,主要矿物为辉石、钙斜长石等。 3、中性岩 SiO2含量52%~65%,主要矿物为角闪石和长石。 4、酸性岩 SiO2含量65%以上,多钾、钠而少铁、镁。
(二)岩浆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 当岩浆侵入地壳便成为侵入岩 深成侵入岩
而海洋处于张应力作用下;
地幔对流
5、海底及其沉积物在对流汇聚区下沉,一部分受挤压变质而 与大陆熔接,另一部分则沉入软流层;
6、海底年龄仅有2~3亿年,整个海底3~4亿年即可更新一次; 7、地球体积基本恒定,海洋盆地面积也基本上不变。
(三)板块构造说 :
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诸如大洋中脊、岛 弧、海沟、深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 的独立单元,即板块构成的。几大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大地
第二章
地壳
地壳的成的壳层。
地壳厚度及差异:大陆上平均厚度为35km,大洋下平均 为5km。但山系地带厚度较大,如喜马拉雅65~70km.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 化学成份与矿物 1,自然界元素构成:108种已知化学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种,还
有300多种同位素 2 ,地壳的主要构成元素:O;Si占74% ;Al、Fe 、Ca、Na、 K、
2)、构造体系是指“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 等级和不同次序,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结构要素所组 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 总体”。
3)、三种构造体系
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扭动构造体系。
4)、地球自转及其角速度的变化所引起的地壳水平运 动是推动地壳构造变动的主导因素。
地震多发在700公里深度以内。
大地构造学说
![大地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460933ea04a1b0717fd5ddff.png)
19亿年
26 亿 年
26亿年
E.地 磁:
不同时代磁极迁移轨迹 在图上用曲线表示出来, 称为极移曲线。 近10亿年北美大陆和欧洲 大陆的磁极移曲线,二者 大致平行,近期逐渐靠近, 最终汇于北磁极。若欧美 大陆是固定的,只能得出 一条极移曲线,而今得出 两条,因此只有设想欧美 大陆原来是合在一起,后 来逐渐分离。
③转换断层: 洋脊被一系列横向断层切 割。地震波的研究证明, 断层两盘的运动方向与脊 轴被错开的方向相反。称 为转换断层。转换断层两 盘的相对位移只发生在被 错开的洋脊之间,并伴随 有地震发生。 转换断层的发现不仅证明 海底扩张,同时还说明了 海底扩张的运动方式。
转换断层
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区别: 1. 仅被错开的洋脊之间有活动,且运动 方向与洋脊错开方向相反。 2. 错动由换脊扩张而致。 3. 在断裂持续发展时,两盘位移增加, 但被错开的洋脊之间距离并不增加。
大洋中脊是新地壳形成的场 所,熔融的地幔物质不断沿大 洋中脊轴部向上涌,形成新海 底。 在此过程中,磁颗粒像 一个个小磁针一样,与当时的 地磁场平行。随着岩层冷凝, 并向两侧运动。 地球磁场的极向不是固定不变 的。每隔几万年或几十万年, 地磁场的南北极向会发生倒转, 新形成的岩层会按新的方向磁 化,于是产生了大洋中脊两侧 交替出现的磁条带。
验证: 洋底年龄
钻探资料表明:洋底岩 石年龄小于2亿年。大洋 钻孔测的的岩石年龄,愈 接近洋中脊,年龄愈新 盖在玄武岩基底之上的最 老沉积物年龄与根据磁异 常所测得的年龄一致,并 且愈接近洋中脊,洋底年 龄愈新。
? ? ?? 更新世 J或更 老
②海底磁异常条带研究
通过海底地磁测量工作 已发现,在垂直于洋脊 方向的一系列剖面中确 实有这种对称式分布的 玄武岩磁性条带存在。 且发现各磁性条带的宽 度和地磁转向期与事件 的持续时间长短成正比 关系。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质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质](https://img.taocdn.com/s3/m/cf657a00b52acfc789ebc9a6.png)
第二章地壳一、名词解释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1.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2.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
第二章 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
![第二章 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9068b74b2b160b4e767fcf38.png)
• 1971年到 年到1974年夏,法美 年夏, 年到 年夏 联合对大西洋亚速尔群岛 西南650公里的大西洋中 公里的大西洋中 西南 了深潜水考察。 脊进行 了深潜水考察。考 察发现轴部裂谷带内堆积 察发现轴部裂谷带内堆积 裂谷带内 着极为新鲜的玄武质枕状 着极为新鲜的玄武质枕状 熔岩和各种大小、 熔岩和各种大小、形状各 和各种大小 异的熔岩破裂而成的碎块。 异的熔岩破裂而成的碎块。 枕状熔岩构成明显的火山 锥体。 锥体。这些火山产物证明 洋脊裂谷带就是地幔物质 的涌出口。 的涌出口。
海洋钻探船 “ 格洛玛 · 挑战者 ” 号
Glomar Challenger, 1968年3月首航 1968年
钻探
挑战者号以及先 驱者号海洋钻探 船,在世界各大 洋钻取了大量的 岩芯。 岩芯。
深 潜 器 洋 底 考 察
大 洋 中 脊 的 地 形
大洋中脊
纵贯世界各大洋的海底山系,其长达80000 km, 纵贯世界各大洋的海底山系,其长达80000 km, 高出深海平原 2~3 km,距海平面 2~3km, km, km, 宽约1000km,其中央裂谷宽几十公里; 宽约1000km,其中央裂谷宽几十公里;由枕 状、深海拉斑玄武岩构成。 深海拉斑玄武岩构成。
洋 底 黑 烟 囱
至2005年,已在世界各大洋发现150多处,最大喷高达1400多米。 2005年 已在世界各大洋发现150多处 最大喷高达1400多米 多处, 多米。
洋底黑烟囱 400 ℃ 高温
在洋中脊 处,发现 正的热异 常值, 常值,而 在海沟处 则为负的 热异常值。 热异常值。
海底平顶火山(Guyot) 海底平顶火山(Guyot)
(一)大陆漂移说 1、大陆漂移说的起源 1915 1915年,德国学者魏格纳 Wegener) (A . Wegener)提出了 “ 大陆漂移说 ” 。
自然地理学绪论PPT课件
![自然地理学绪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65503581c758f5f71f678a.png)
学是将这些内容有机地交叉、融合在 一起,将人类生存环境作为一个完整
水文学
生物学
的体系以及对各个区域的环境组合进
行研究的。也可以说,自然地理学是 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
第20页/共21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1页/共21页
3)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成分的学科统称 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 理学(包括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 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等);部门人文地理学(包括 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 学等)。而感应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则是现代人文 地 理 学 的 综 合 研 究 方 向第。11页/共21页
上述分科的划分是代表地理学分科中的“三分法” (自然、经济、人文)和“三层次”(统一、综合、 部门)的观点。
此外,在地理学分科中还应该考虑“三重性”的 观点,即首先是理论性方面的理论地理学的研究, 对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重点阐述;其次是应用 性方面的应用地理学的研究;第三是区域性的区域 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即对特定的区域进行具体描述。 这三者的具体内容和重点虽有不同,但对上述地理 学各分科来说都是同样重要的,三者是相互关联的。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复习要点前三章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复习要点前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a67a1188bceb19e8b8f6babf.png)
绪论: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球表层(上至对流层,下至沉积岩石圈底部),包括大气圈、岩石圈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
第一章:地球八大行星:水星(公转速度最快、温差最大)、金星(唯一一个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卫星最多)、天王星、海王星。
矮行星代表:冥王星,其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
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总称。
月球:地球唯一天然卫星。
外部没有大气,造成直接后果:永远黑暗,无天气现象;月面温度变幅巨大;无大气层保护,月面经常遭受陨石撞击。
朔望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的时间。
恒星月:月心连续两次到达同一恒心方向。
交点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与白道两交点之一的时间。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时间。
回归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
共同特征: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于圆形;轨道面近似在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公转方向都自西向东环绕太阳公转;自转方向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他行星都自西向东,即和公转方向相同;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天王星例外);卫星轨道绝大多数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接近母星的赤道面;卫星公转方向绝大多数都和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月相:新月(距角0度,同升同落,月出清晨,中天正午,月落黄昏,彻夜不见)、满月(180度,此起彼落,黄昏,半夜,清晨,通宵可见)、上弦月(90度,迟升后落,正午,黄昏,半夜,上班夜西天)、下弦月(早升先落,半夜,清晨,正午,下半夜东天)。
地球自转地理意义:决定了昼夜更替,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由于地球和月球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表现为潮汐;整体自转与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地球自转加快,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造成赤道和低纬地区海面上升,中高纬度区海面下降。
2-3大地构造学说
![2-3大地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d4bbdce5998fcc22bcd10dad.png)
1.基本观点: ①现在的大陆在2亿前年是联合在一起的,此 后才逐渐分开。 ②大陆移动的形式是硅铝质陆块在硅镁质洋块 上浮移。 ③漂移的动力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其他 天体对地球表面的引力。
2.主要证据 ①魏格纳(A.Wegener)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首先是德国气象学家A.Wegener 于1912年提出来的。其主要证据是大西洋两岸 的陆地轮廓吻合性以及地层、构造、古生物、 古气候和冰川等其他现象的相似性、相关性和 连续性。 ②五十年代以后的新证据 • A.各大陆岩石的古地磁极与现代地磁极不重合当前学术界最有影响的 一个大地构造学说。
人6 米 裂 “而 大 大 道 是 形, , 谷 东神 无 陆 巨 世 象气 谷 宽 非奇 朋 的 大 界 地势 壁 约 大的 的 赤 的 大 将宏 如 几 峡感 “ 道 伤 陆 其伟 刀 十 谷觉 刀 上 疤 上 称, 削 至 ”, 痕 空 。 最 为景 斧 2 或这 ” 时 当 大 “色 劈 0 “就 呈 , 乘 的 地壮 一 0 东是 现 从 飞 断 球观 般 公 非著 在 机 机 裂 表, , 里 大名 眼 窗 越 带 皮是 长 , 地的 前 向 过 , 上世 度 深 沟“ , 下 浩 从 的界 相 达 ”东 顿 俯 翰 卫 一上 当 1 。非 时 视 的 星 条最 于 0 大 让 , 印 照 大大 地 0 裂 人 地 度 片 伤的 球 0 谷 产 面 洋 上 痕裂 周 至 ” 生 上 , 看 ”谷 长 2 , 一 有 进 去 。带 的 0 亦 种 一 入 犹 ,10 称惊条东如 异硕非一 有/0
•
前边已经说过,海底扩张的速度为1-5cm/ 年,据此计算在1-2亿年中,海底扩张的速度 可达几千公里,整个洋底可以更换一次。所以 在大洋地壳中不可能发现1.9亿年以前的岩石。 以前的岩石那里了,俯冲到了地幔中又变地幔 物质。 最近的研究表明,洋底的年龄中央岭脊处 最年轻,向两侧逐渐变老,并呈对称分布。
自然地理学知识概要
![自然地理学知识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9b451feffc4ffe473268ab1a.png)
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二、太阳和太阳系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同时,地球运动时,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轨道面(黄赤交角),这影响着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其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提供了两个时间的自然单位——日和年,认识和利用它们的周期性规律,人们创造了历法制度和计时制度。
大地构造学说概观-上传
![大地构造学说概观-上传](https://img.taocdn.com/s3/m/f0bef7e9376baf1ffd4fad46.png)
大地构造学说概观第1章地壳运动的驱动力自从人类发现地壳运动现象以来,就力图解释他的原因,寻找它的驱动力,后来就成了大地构造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地壳运动的驱动力,提出了许多假说。
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固定论和活动论两大类。
[1]1.1固定论所谓固定论,包括收缩说、膨胀说、脉动说、均衡说、深层分异说,他们都主张地壳是以升降运动为主导的。
大陆和大洋自从形成以来,在轮廓上和相对位置上,基本上都是固定不变的。
海、陆的变迁,是由于地壳升降运动造成的。
大洋壳和大陆壳,不会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大规模的移动。
1.2活动论所谓活动论,包括地幔对流说、热点-地幔柱说、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大陆车阀说,他们都主张地壳运动是以水平运动为主导的。
大陆和大洋,在轮廓上和相对位置上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曾经发生过大规模水平方向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于大洋壳和大陆桥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大规模水平移动产生的。
1.3对大地构造学说的影响对地球起源、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成因、地壳运动的方向性和驱动力,虽然众说纷纭,但不外乎存在两类观点,贯穿着两条思路,形成两套学术思想体系。
一套体系认为:地球是从太阳里分出来的,是由热变冷,地球内部圈层构造是逐渐凝聚而成的,主张地壳运动以升降运动为主导,坚持固定论。
另一套体系认为:地球和太阳是同时油性及物质形成的,是由冷变热,地球内部圈层构造是后来分异而成的,主张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导,坚持活动论。
在这两套学术思想体系的指导下,产生了大地构造学上的两大学派。
一个学派坚持固定论,以传统的地槽-地台学说为代表;另一个学派坚持活动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其代表。
长期以来,两大学派论战非常剧烈。
自从板块构造学说问世以来,明显的趋势是固定论逐渐向活动论靠拢。
原来持地槽-地台学说观点的许多学者,纷纷将其与板块构造学说结合,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地槽-地台学说解释不了的问题,促进了地槽-地台学说进一步向前发展。
第二章-地壳
![第二章-地壳](https://img.taocdn.com/s3/m/6f7aeb8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1.png)
(二)海底扩张说
1 .海底扩张说的观点 美国的迪次(Dietz)和赫斯(H.H.Hess)分别在
1961年、1962年发表论文,提出了海底扩张说。赫斯 的论文叫“洋盆的历史”。
2、海底扩张说的论证
①洋中脊 ②盖奥特(Guyot)的成因; ③洋脊磁异常条带的分布; ④洋底岩石和沉积物的年代; ⑤震中的空间分布形式。
海底平顶火山(Guyot)
磁异常带对称于洋脊 分布,年龄由新到老
1963年,英国 剑桥大学的凡
因(Vine)和 导师马修斯
(Matthews) 发表了论文
“关于洋脊磁 异常”,正确
地解释了磁异 常条带对称分
布与海底扩张 的关系,吹响
了地学革命的 号角。
正向条带 反向条带
海洋钻探船 “ 格洛玛 ·挑战者 ” 号
大裂谷4
山 弧 ︱ 海 沟 系
岛弧—海沟系
马里亚纳群岛
马里亚纳海沟
11034 m
马里亚纳海沟地形
山弧-地缝合线系1
喜马拉雅山
山弧-地缝合线系2
珠穆朗玛峰,8844.43m
山弧-地缝合线系3
阿尔卑斯山
山弧-地缝合线系4
阿尔卑斯山长1200km,主峰勃朗峰4807m。
平错型板块边界
转 换 断 层
此后,受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力的 作用,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 分离,由硅铝层组成的、较轻的陆壳在较 重的硅镁层洋壳之上漂移,直至形成今天 的海陆分布格局。大西洋、印度洋、北冰 洋是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形成的,而太平洋 则是泛大洋的残余。
3、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据
①大陆轮廓相吻合:如大西洋两岸的南 美洲和非洲轮廓可以很好地拼合在一起;
(三)板块构造学说
石大自然地理学课件02地壳-3大地构造学说
![石大自然地理学课件02地壳-3大地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d0d07312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76.png)
• 在上述现象的发现后,赫斯和迪茨首先提出了 海底扩张理论。
三、板块构造学说
• 地表岩石圈分为若 干不连续的板块, 板块内部稳定,边 缘为活动带,大陆 边缘并非板块边界。
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
• 扩张型(或增生)边界:新地壳增深的地方, 喷出物多为玄武岩,以张应力产生的正断层和 节理为主。
全新世 1万年 第四纪Q 更新世 260万年
新生代Cz 新近纪N 古近纪E
上新世 中新世 渐新世 始新世 古新世
530万年 2330万年 3200万年 5650万年 6500万年
二、海底扩张学说
➢ 海底扩张学说来源于二战后对洋底调查所发现 的现象部位,是岩石圈的巨型张裂谷,也是岩浆的涌 出口和地热排泄口。
• 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它是指“许 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次序, 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 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 总体”
• 构造体系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型式):纬 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扭动构造体系。
槽演化而来。 • 地槽是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带,在地表呈长条状
分布,升降幅度大,岩浆活动敏频繁。 • 地台则是地壳稳定区域,构造变动与岩浆活动
较弱。
五、地质力学学说
• 地质力学学说是地质学家李 四光创立的,其基本观点是: 全球地质构造的展布不是乱 杂无章的,而具有一定的方 向和方位。这是在地壳运动 的一定动力方式作用下,形 成了相应形式的构造应力场 的结果,从而产生出一定方 向和方位的构造体系。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说
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 大陆边缘的吻合 ; 古生物化石方面的证据 ; 气候的证据 ; 古磁场的证据;
第二章2自然地理学
![第二章2自然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3e158916866fb84ae45c8d64.png)
第二节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一、地壳运动(一)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1、水平运动: 指地壳物质大致平 行地球表面,沿着大地水准球面 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
岩层在水平方向遭受挤压力或 张力,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 裂。
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 “ 造山 运动 ” 。
——其速度为( 几 — 几十mm)/a 。
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 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运动,称为地壳运 动,也叫 “ 构造运动 ” 。
★构造运动按发生时间分为: ◆(古)构造运动 ——晚第三纪末期以前(约3百万年前); ◆新构造运动 ——晚第三纪末期和第四纪; ◆现代构造运动 ——五六千年前至现在。
2、垂直运动指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进行 的缓慢升降运动。
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 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
因此, 垂直运动又称为 “ 造陆运动 ” 。
◆垂直运动的特点: 交替性:时间上,空间上; 周期性:一个地区从下降到上升终止 称为一个旋回; 复杂性:不同规模的升降交错发生。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从地壳的发展历史看,地壳运 动的总体表现形式,无论在大陆还 是在海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水平运动是主导的,而垂直运动是 派生的。
水平运动形成地壳的褶皱和断 裂,升降运动引起地壳的隆起、凹 陷和海陆变迁。
1(二)确定地壳运动的方法★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的确定主要依据地壳运动过程中所遗留下来 的地质记录,包括地层剖面中的岩相变化、 岩层厚度、以及岩层的接触关系等等。
岩相是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即 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
◆海侵(浸)层位与海退层位▲当地壳下降时,海水侵漫陆地,陆地 面积相对缩小,海洋面积相对扩大,称 为 “ 海侵 ” ,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 “ 海 侵层位 ” 。
海侵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 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由于海洋面积 扩大,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大于老岩 层面积,形成超覆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海底扩张学说
20世纪60年代初,借助于丰富的海底调查资料和古地磁学证据, 赫斯和迪茨几乎同时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观点——大洋底部在洋中 脊处裂开,地幔岩浆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岩石圈, 并把先期形成的岩石向两侧对称地推挤,导致大洋海底不断扩张。 另一方面,扩张的大洋岩石圈在到达大陆边缘的海沟处后,将沿 着消减带向大陆岩石圈之下俯冲,重新消亡于地幔中,从而构成 一个完整的循环。这就是被称作地质史诗的海底扩张。
证据1:大陆形状相似 证据2:地质构造证据 证据3:古生物、古气候证据 证据4:古地磁证据
• (1)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大陆进行拼接
布拉德对大西洋两侧大陆进行拼合,发现 最佳方案并非海岸线而是海平面以下915m等 深线,其误差小于一个经度。
证据1 :大陆形状的可拼合性
大西洋两侧拟合而成的大陆
2亿年前的Pangea
(1)地壳上的许多地质构造现象,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即“构造形迹”。
(2)“许多不同力学性质、不同形态、不同序次和不同等 级,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构造形迹所组成的构造带, 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称 为构造体系。
(3)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扭动构造体系。
我国的主要构造体系
所 得 税 , 又 可减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一 板块构造学说
(一) 大陆漂移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
张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先探讨大陆漂移 说。
• 南极大陆的自然地理环境如何?为什么会有煤炭分布?
•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上会有海洋生物化石? • 为什么大西洋两岸北美和北欧之间地质构造具有一致性?
• 为什么南半球各大陆找到的二叠纪爬行类等陆生生物有 惊人的相似性?
• 淡水爬行生物中龙,在南非和南美的P地层中均有发现? 为什么?
• 1912年 大陆漂 移学说 的提出 标志着 现代地 质学发 展时期 的开始
筵
“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 而发现的。” “李四光是一面旗帜,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二) 地质力学的主要内容
1. 全球地质构造的展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具有一定的方 方位。
2. 在地壳运动的一定动力方式的作用下,必将形成相应形 式的构造应力场和构造体系。
3.地质力学确立了三种构造体系,并认为地球自转及其角速 度的变化所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 是主导因素。
(2)地质构造带对比
大西洋两岸北美和北欧之间地质构造一致。 非洲与南美古生代和中、新生代造山带易具有相 似性,并且可以越过印度洋跟踪至南极和澳大利 亚。(图5-2)
证据2 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
非洲和南美一些构造带的对应
大西洋两岸的褶皱带的对应关系
斯 堪 底 纳 维 亚 半 岛
阿巴拉契亚山脉
阿特拉斯山脉
三 通 一 平 的 土地要 出售, 那就不 要开挖 地基, 如果开 挖地基 再出售 ,出售 的性质 就 由 出 售 土 地使用 权变为 出售不 动产, 前者是 以差额 为计税 基础, 后者则 以全额 为 计 税 基 础 ,税金 会相差 甚远。 所以在 何时出 让土地 ,也要 税收筹 划。 c、如
果 以 下 三 条 在本地 落实可 行的话 ,可以 考虑成 立销售 公司, 这样房 地产公 司(甲 ) 将 房 屋 售 给销售 公司( 乙), 销售公 司(乙 )再将 房屋售 给客户 ,这样 将一道 收 入 变 为 两 道收入 ,既可 多抵扣 业务招 待费、 广告费 等限额 扣除费 用,减 少缴纳
欧洲和北美视极移曲线
• 大陆漂移假说曾轰动一时,但由于魏格纳当时认为 “硅铝质的大陆漂移在硅镁质的洋壳之上”,这一 大陆漂移机制因为与地球物理资料不符,遭到了强 烈的反对与抨击,在被嘲笑为魏格纳的“狂想曲” 后,至20世纪30年代后几乎消声匿迹。
• 古地磁研究资料再次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大陆漂移学 说,使该学说在20世纪50-60年代再度兴起。
• 纬向构造体系(又称东西复杂构造带) • 指出现在一定纬度上规模巨大的构造带,在大陆上往
往表现为横亘东西的山脉。我国境内主要有三条发育 极为良好。 –阴山-天山构造带 位于北纬40°30′—42°30′ –秦岭-昆仑构造带 位于北纬32°30′—34°30′ –南岭构造带 位于24°—25°30′
褶皱山脉曾经是地壳上巨大的拗陷,后被称为“地槽”。 • 1885年 , 修 斯提 出 在地 壳 上存 在 一些 稳 定地 区 (即
“地台”)。 • 1900年,法国E.奥格将其发展成为槽台说
------《地槽和大陆块》
(二) 地槽区、地台区的特点
地槽区: 巨厚的沉积建造
强烈的构造变动、频繁的岩浆活动
– 一般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 A岛弧-海沟型,主要见于西、北太平洋边缘,指大洋板
块沿海沟俯冲于与大陆之下,俯冲一侧为海沟,挤压抬 升一侧则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多火山、地震、超深断 裂。 – B山弧-海沟型,主要见于太平洋东南的南美大陆边缘, 指大洋板块沿陆缘海沟俯冲于山弧之下。
• (2)碰撞边界 又称地缝合线
地台区:
厚度较小的沉积建造 不太强烈的构造变动、微弱的岩浆活动
(三)中国对槽台说的发展
• A.多旋回构造说——黄汲清 地槽的发展不是单旋回,而是多旋回。
• B.地洼学说——陈国达 “地台回春” 地槽 地台(由动到定) 地台 地槽(由定到动) 交替出现, “螺旋”上升
三、地质力学说
(一)李四光简介 • 1889-1971,湖北黄冈人; • 确认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 • 古生物--• 地质力学与石油开采
海底扩张有证据吗?
• 海底扩张说的证据: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即以年 龄最新的大洋中脊为轴,向两侧呈对称的分布, 离中脊越远越老。
证据1:海底磁异常条带
2
证 据 洋 中 脊 两 侧 岩 石 的 年 龄
海底扩张
大西洋
证据3 转换断层
• 转换断层是在断层转换点转变为走向不同、力学性质也不同的 “平移断层”。岩石圈板块沿转换断层相对运动时,板块体积 恒定不变。
• 是指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或焊接线。
• 产生大规模的水平挤压,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多强烈地震;板块拼缩速度5cm/a。
(3)转换断层(剪切)板块边界
两侧板块相互剪切滑动,通常即没有板块的生长, 也没有板块的消亡。它一般分布在大洋中。
二、槽台说
• (一)概述 • 1859年,J.霍尔(美)在,认为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北部
财 务 业 务 知识 学习总 结 在 纳 税 筹 划方 面,通 过教学 老师的 真实案 例的学 习 , 理 论 上 的税收 筹划方 法在实 践中如 何去实 施,应 该在哪 些方面 ,哪些 环节注 意 什 么 , 有 所收获 。以下 是工作 中可能 遇到的 相关情 况: a、 “ 买一赠一”是
房 地 产 公 司 的常用 促销方 法,但 是如果 处理不 妥,就 会多缴 纳税款 。比如 赠送车 库 , 从 开 具 发票的 方式上 、内容 上都要 注意。 再说赠 送空调 ,那就 应该在 设计说 明 书 中 说 明 ,在图 纸上标 明位置 ,这样 空调不 但可计 入成本 ,税务 部门也 无权要 求 将 空 调 价 值再加 到房屋 售价计 税。如 果不在 设计说 明书中 说明, 在图纸 上标明 位 置 , 很 有 可能多 交税金 。 b、 “ 土 地 转 让”, 如果我 们有已 经进行 拆迁等
淡水爬行生物中龙,在南非和南美的P地层中 均有发现,证明两个大陆在
舌羊齿
(4)古地磁极移轨迹:
证据4:古地磁证据(后人)
•大量的资料表明,北美和欧 洲所测的极移曲线并不相合, 但形态大致相似。若将两大 陆拼合在一起,则这两条极 移曲线就会基本重合,说明 大西洋的确曾经不存在,两 个大陆曾经是相连接在一起 的。
全 球 板 块 分 布 图
4.板块的边界类型
(1)扩张型板块边界(增生板块边界或建设性 板块边界)
• 相背运动 • 这类边界主要分布于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
脊和东南太平洋中隆。大陆裂谷系具有与大洋 中脊类似的特征,也属于分离型板块边界。
(2)汇聚型板块边界
• 相向运动 • 划分为岛弧海沟型边界和地缝合线型2种亚型: • 1)岛弧海沟型边界
3. 岩石圈板块的划分
• 1968年勒皮顺根据各方面的资料,首先将全球 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 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 极洲板块。
• 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 块既包括大块陆地,又包括大片海洋。
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又有人进一步在大板块 中划分出许多小板块。
(三) 板块构造学说
1. 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
1967年,摩根(美)、麦肯齐(英)等人,将海底扩张说扩 展为板块构造学说。
2.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 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圈。 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被许多活 动带分割成许多板块。 板块内部稳定,而边缘、接缝地带跃。 板块是活动的,以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 在漂移过程中,板块或拉张裂开,或碰撞压缩焊结,或平移 相错。
非洲和南美洲具有相似的年龄的岩 石在大西洋两岸并列
(3)古生物与冰川气候证据:南半球各大陆找到 的二叠纪爬行类等陆生生物有惊人的相似性; 包括南极在内的各大陆拼合在一起,冰川的分 布就变的容易理解了;此外古气候的分带性与 现代气候带位置亦不协调,也是大陆漂移的有 力证据。(图5-3)
证据3 古生物学证据
经向构造体系
• 又称南北构造带,大体与经向平行,呈南北方 向排列。 如川滇南南北向 构造带,在地理上 称横断山脉。
扭动构造体系,如山字型构造、新华夏构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