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相结合的综合应用(教案)

合集下载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机械波·教案教学目标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机械波·教案教学目标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机械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2)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传播过程的特征;(3)了解机械波的种类极其传播特征;(4)掌握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包括波长、频率、波速)。

2.要重视观察演示实验,对波的产生条件及形成过程有全面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课本的插图。

3.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要重视引导和自觉培养正确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2.难点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三、教具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2.横波、纵波演示仪;3.描述波的形成过程的挂图。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学习过的机械振动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媒质的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二)教学过程设计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例子——水波:向平静的水面投一小石子或用小树枝不断地点水,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演示——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以上两种波都可以叫做机械波。

(1)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就是振源。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为(图1所示)(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由于相邻质点的力的作用,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

例如:图2表示绳上一列波的形成过程。

图中1到18各小点代表绳上的一排质点,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

图中的第一行表示在开始时刻(t=0)各质点的位置,这时所有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

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第二行表示经过T/4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已达到最大位移,正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4。

大学物理教案-第4章 机械振动 机械波

大学物理教案-第4章 机械振动  机械波

动的时刻)。
反映 t=0 时刻的振动状态(x0、v0)。
x0 Acos0
v0 Asin0 x
m
A
0=0
o
A
X0 = A
o x
-A x
t T
0 = /2
m
A
o X0 = 0
m
-A
o
X0 = -A
o x
-A x
A
o x
-A
t T
0 = Tt
4、振幅和初位相由初始条件决定

x0 Acos0
v0 Asin 0
A A12 A22 2 A1A2 cos2 1 ,
tan A1 sin 1 A2 sin 2 。 A1 cos1 A2 cos2
3. 两种特殊情况
(1)若两分振动同相 2 1 2k ,则 A A1 A2 , 两分振动相互加强, 如 A1=
A2 ,则 A = 2A1
(2)若两分振动反相,2 1 2k 1 , 则 A | A1 A2 | ,两分振动相互减弱,
波动是振动的传播过程。 机械波----机械振动的传播 波动 电磁波----电磁场的传播 粒子波----与微观粒子对应的波动 虽然各种波的本质不同,但都具有一些相似的规律。
一、 弹簧振子的振动 m
o X0 = 0
§4.1
m
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
二、谐振动方程 f=-kx
a f k x
x
mm
令 k 2 则有 m
教学内容
备注
1
大学物理学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教案
第 4 章 机械振动 机械波
前言 1. 振动是一种重要的运动形式 2. 振动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机械振动:位移 x 随 t 变化;电磁振动;微观振动 广义振动:任一物理量(如位移、电流等)在某一数值附近反复变化。 3. 振动分类

高三物理第13讲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案)

高三物理第13讲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案)

第13讲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适用学科 物理 适用年级高三适用区域 全国 课时时长(分钟) 120知识点1:机械振动 2:波的周期性 3:波的特性教学目标1:了解振动和波的考查特点 2:掌握基本知识和解题方法。

3:学会利用波的特性解题教学重点1:机械振动 2:波的周期性教学难点1:波的周期性 3:波的特性【重点知识精讲和知识拓展】1.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满足:F=-kx 。

2.简谐运动的运动方程及速度、加速度的瞬时表达式振动方程:x =A cos(ωt +φ). 速度表达式: v =-ωA sin(ωt +φ). 加速度表达式:a =-ω2A cos(ωt +φ).3. 简谐运动的周期和能量振动的周期:T =2πkm . 振动的能量:E =21mv 2+21kx 2=21kA 2.弹簧振子和单摆,振幅越大,系统能量越大。

在振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

4.物体做简谐运动其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动量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变化周期为简谐运动周期T。

动能和势能也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变化周期为T/2.5.单摆振动周期公式单摆做简谐运动时,周期公式为T=2πLg,此公式不仅适用于基本单摆装置,也适用于其他较为复杂情况下的简谐运动,此时"L"应为等效摆长,"g"为等效重力加速度。

灵活运用等效摆长和等效重力加速度,能给我们处理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6.摆钟问题。

利用单摆运动的等时性可制成摆钟计时。

计算摆钟类问题方法是:在一定时间内,摆钟走过的格子数n(n可以是分钟数,也可以是秒数)与频率f成正比。

即n∝f∝1L。

7.机械波传播机械波的传播是“前带后,后跟前,运动状态向后传”。

前带后是各个质点相继起振的内因,后跟前,使各个质点的起振方向和运动形式和波源完全相同,只是后一质点在时间上滞后前一质点。

沿波动传播方向上各个介质都做受迫振动,起振方向由波源决定,其振动频率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

机械波传播的是波源的振动形式和波源提供的能量、信息,质点不随波迁移,质点只在平衡位置附近做简谐运动。

高中物理机械振动教案

高中物理机械振动教案

高中物理机械振动教案
课题:机械振动
教学目标:
1. 了解机械振动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机械振动的基本原理和表达方式;
3. 能够分析和解释机械振动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 机械振动的概念和分类;
2. 机械振动的基本特征;
3. 振动的周期、频率和振幅;
4. 振动的傅里叶级数表示;
5. 机械振动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案例。

教学重点:
1. 机械振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振动的表达方式和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
1. 振动的傅里叶级数表示;
2. 机械振动在实际应用中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入机械振动的概念,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一些常见的机械振动现象,引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兴趣。

二、讲解
1. 介绍机械振动的分类和特征;
2. 讲解振动的周期、频率和振幅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介绍振动的傅里叶级数表示方法。

三、例题解析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振动的傅里叶级数表示方法,让学生理解振动信号的频谱分布和特点。

四、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机械振动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案例,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五、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对机械振动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机械振动的基本原理和特征,掌握振动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示方法,并能够分析和解释机械振动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机械波·教案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机械波·教案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机械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2)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传播过程的特征;(3)了解机械波的种类极其传播特征;(4)掌握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包括波长、频率、波速)。

2.要重视观察演示实验,对波的产生条件及形成过程有全面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课本的插图。

3.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要重视引导和自觉培养正确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2.难点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三、教具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2.横波、纵波演示仪;3.描述波的形成过程的挂图。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学习过的机械振动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媒质的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二)教学过程设计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例子——水波:向平静的水面投一小石子或用小树枝不断地点水,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演示——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以上两种波都可以叫做机械波。

(1)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就是振源。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为(图1所示)(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由于相邻质点的力的作用,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

例如:图2表示绳上一列波的形成过程。

图中1到18各小点代表绳上的一排质点,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

图中的第一行表示在开始时刻(t=0)各质点的位置,这时所有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

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第二行表示经过T/4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已达到最大位移,正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4。

《主题二 第四节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主题二 第四节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和计算方法。

3. 了解波的传播规律,包括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4. 学会利用波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简谐振动和波的传播原理。

2. 教学难点: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弹簧振子、示波器、水波模型等。

3. 准备习题集和案例分析材料,供学生练习。

4. 安排实验室或教室,进行现场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复习提问:请学生回顾初中物理中学习的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概念。

2. 教师介绍:高中物理中,我们将从更深入的角度来研究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二)新课教学1. 机械振动的定义和分类:(1)教师讲解: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的特性。

(2)举例:弹簧振子、单摆等常见机械振动。

2. 简谐运动:(1)教师介绍简谐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简谐运动的能量转化过程。

3. 机械波的描述:(1)教师讲解波的传播过程,包括波源、介质和波速等概念。

(2)教师介绍如何用数学模型描述波的传播。

4. 波的叠加和干涉:(1)教师讲解波的叠加原理,并演示波的叠加实验。

(2)教师介绍波的干涉现象及其产生条件。

5. 多普勒效应:(1)教师介绍多普勒效应的基本概念。

(2)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现象的产生原理。

6.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教师举例说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振动筛、声波测距等。

(2)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相关应用实例。

(三)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给学生布置一些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相关的思考题,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机械振动机械波教案

机械振动机械波教案

第九章机械振动考纲要求:1、弹簧振子,简谐运动,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简谐运动的振动图象Ⅱ2、单摆,在小振幅条件下单摆作简谐运动,周期公式Ⅱ3、振动中的能量转化Ⅰ4、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受迫振动的振动频率,共振及其常见的应用Ⅰ5、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波,横波和纵波,横波的图象,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Ⅱ6、波的叠加,波的干涉,衍射现象Ⅰ7、声波,超声波及其应用Ⅰ8、多普勒效应Ⅰ教学目标(1)理解振动中的回复力、位移、振幅、周期、频率等概念。

(2)掌握简谐振动的特点,能判断简谐运动物体的回复力的来源。

(3)水平和竖直的弹簧振子。

(4)能简谐运动图象中判断速度、加速度、回复力的方向。

(5)理解单摆的周期公式及单摆在复合场中周期的变化。

(6)受迫振动和共振的概念,知道共振的条件。

(7)会分析振动中能量守恒及转化。

第一课时简谐运动及图象一、机械振动1、定义: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

2、振动的运动性质:变速运动。

3、产生条件:(1)受回复力作用(2)阻力足够小4、回复力:使物体返回平衡位置的力(效果力),由振动方向上的合外力提供,可能是某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或一个力的分力提供。

(举例)如单摆运动中的回复力为重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

二、描述机械振动的物理量1、位移(X):平衡位置指向物体所在处的有向线段。

2、振幅(A):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3、周期和频率(T、f):描述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由振动系统本身的性质决定(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

三、简谐运动1、动力学特征:回复力F =—KX (判定式)振动的周期为:km T π2= 平衡位置处:V M F 回=0、a=0、x=02、运动学特征:变加速运动最大位移处:X M F max 、a max 、v=0四、简谐运动的图象1、物理意义:表示振动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不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

2、特点:图象为正弦或余弦曲线。

五、题型分析(一)简谐运动的证明【例题1】、将一小球轻轻放在竖直放置的弹簧上,空气阻力不计试证明小球做简谐运动。

机械振动 机械波教案第四课时

机械振动 机械波教案第四课时

由①②两式可求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为.
1.本实验的系统误差主要来
源于单摆模型本身是否符合要求否符合要求,
振动是圆锥摆还是同一竖直平面
内的振动,以及测量哪段长度作
为摆长等.
2.本实验的偶然误差主要来自时间(单摆周 期)的测量上.因此,要注意测准时间(周期) ,要从摆球通过平衡位置开始计时,最好采用 倒数计时计数的方法,不能多记或漏记振动次 数.为了减小偶然误差,应进行多次测量后取 平均值. 3.本实验中长度(摆线长、摆球的直径)的
5.数据处理 方法一:将测得的几次的周期T和摆长l代入公式g= 中算出重力
加速度g的值,再算出g的平均值,即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值. 方法二:图象法 由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 可得l= T2,因此以摆长l为纵轴,
以T2为横轴做出l-T2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如图7-4-
2,求出斜率 k,即可求出g值.g=4π 2k,k= .
6.分析与比较:将测得的重力加速度的值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比 较,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二、注意事项 1.选择材料时应选择细而不易伸长的 线,比如用单根尼龙丝、丝线等,长度 一般不应短于1 m,小球应选用密度较大 的金属球,直径最好不超过2 cm. 2.单摆悬线的上端不可随意卷在铁夹 的杆上,应夹紧在铁夹中,以免摆动时
⑤减 弱 ④加强
,使某些区域振动
,而且振动加强的区域和减弱的区域 ⑥间隔出现 .
4.波的衍射 (1)定义:波
⑦绕过
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
(2)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 . ⑧更小或相差不多 (3)衍射现象始终存在,只有明显、不明显的区别. 干涉和衍射现象是波的特有现象.一切波都能发生 干涉和衍射现象.反之,能发生干涉、衍射现象的一定 是波.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案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案

机械振动教学目标:1.掌握简谐运动的动力学特征和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掌握两种典型的简谐运动模型——弹簧振子和单摆。

掌握单摆的周期公式;了解受迫振动、共振及常见的应用2.理解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并会利用简谐运动图象求振动的振幅、周期及任意时刻的位移。

3.会利用振动图象确定振动质点任意时刻的速度、加速度、位移及回复力的方向。

教学重点:简谐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教学难点:谐运动的动力学特征、振动图象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简谐运动的基本概念1.定义物体在跟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的作用下的振动,叫简谐运动。

表达式为:F= -kx(1)简谐运动的位移必须是指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也就是说,在研究简谐运动时所说的位移的起点都必须在平衡位置处。

(2)回复力是一种效果力。

是振动物体在沿振动方向上所受的合力。

(3)“平衡位置”不等于“平衡状态”。

平衡位置是指回复力为零的位置,物体在该位置所受的合外力不一定为零。

(如单摆摆到最低点时,沿振动方向的合力为零,但在指向悬点方向上的合力却不等于零,所以并不处于平衡状态)(4)F=-kx是判断一个振动是不是简谐运动的充分必要条件。

凡是简谐运动沿振动方向的合力必须满足该条件;反之,只要沿振动方向的合力满足该条件,那么该振动一定是简谐运动。

2.几个重要的物理量间的关系要熟练掌握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位移x、回复力F、加速度a、速度v这四个矢量的相互关系。

(1)由定义知:F∝x,方向相反。

(2)由牛顿第二定律知:F∝a,方向相同。

(3)由以上两条可知:a∝x,方向相反。

(4)v 和x 、F 、a 之间的关系最复杂:当v 、a 同向(即 v 、 F 同向,也就是v 、x 反向)时v 一定增大;当v 、a 反向(即 v 、 F 反向,也就是v 、x 同向)时,v 一定减小。

3.从总体上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振动的最大特点是往复性或者说是周期性。

机械振动机械波教案

机械振动机械波教案

机械振动机械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振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了解机械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3.能够描述机械振动的特征参数和振动方程;4.能够描述机械波的传播特点和波动方程;5.能够解决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机械振动的特征参数和振动方程;2.机械波的传播特点和波动方程。

三、教学难点1.机械波的传播特点和波动方程。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什么是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并以日常生活中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例子来引入。

2.机械振动(20分钟)2.1机械振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展示一些具有振动特征的物体(如钟摆、弹簧等),引导学生了解机械振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2机械振动的特征参数和振动方程介绍机械振动的特征参数,如周期、频率、角频率、振幅等。

并通过示例讲解机械振动的振动方程。

3.机械波(20分钟)3.1机械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展示一些具有波动特征的物质(如水波、声波等),引导学生了解机械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2机械波的传播特点和波动方程介绍机械波的传播特点,如波速、频率、波长等。

并通过示例讲解机械波的波动方程。

4.练习与巩固(2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解决一些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与应用(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并请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展示。

6.总结与展望(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资源1.PPT课件;2.实验设备:钟摆、弹簧、水槽等;3.小组讨论资料。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个人解答问题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对相关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

《主题二 第四节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学设计

《主题二 第四节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学设计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震动和机械波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掌握简谐震动的基本特征和计算方法。

3. 了解波的传播规律,包括波的叠加、干涉、衍射等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简谐震动和波的传播规律。

2. 教学难点:波的叠加、干涉、衍射等现象的实验操作和诠释。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视频。

2. 准备实验器械,包括水波发生器、激光笔等。

3. 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并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

4. 安排实验时间,确保器械充足且安全。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回顾初中物理中的震动和波动相关知识,用生动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提出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什么是机械震动?什么是机械波?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它们有哪些基本特征?(二)新课讲授1. 机械震动:通过实验展示弹簧振子的震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机械震动的定义和特征。

再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震动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机械波:通过水波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机械波的定义和特征。

再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三)互动讨论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机械震动引起的?哪些现象是机械波形成的?并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证据。

2.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四)小结1. 总结机械震动和机械波的基本观点和特征。

2. 强调机械震动和机械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多观察、思考,发现更多的物理现象。

(五)作业安置1. 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一些有关机械震动和机械波的实际应用案例,并分享给全班同砚。

2. 思考:在平时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波动理论来诠释的?请举例说明。

(六)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08-机械振动机械波

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08-机械振动机械波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08-机械振动机械波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翰林汇翰林汇翰林汇翰林汇课题:机械振动机械波类型:复习课第1课简谐振动、振动图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机械振动2.掌握简谐运动回复力的特征3.掌握在一次全振动过程中回复力、加速度、速度随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变化的规律(定性)4.理解振动图像的物理意义,能利用图像求振动物体的振幅、周期及任意时刻的位移;会将振动图像与振动物体在某时刻位移与位置对应,并学会在图象上分析与位移x有关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机械振动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弹簧振子,研究弹簧振子在理想条件下的振动。

二、教具:激光笔,平面镜,PPT,展台气垫弹簧振子知识简析一、机械振动1、机械振动: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某一中心位置两侧做的往复运动.振动的特点:①存在某一中心位置;②往复运动,这是判断物体运动是否是机械振动的条件.产生振动的条件:①振动物体受到回复力作用;②阻尼足够小;2、回复力:振动物体所受到的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合外力.①回复力时刻指向平衡位置;②回复力是按效果命名的, 可由任意性质的力提供.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也可以是一个力的分力; ③合外力:指振动方向上的合外力,而不一定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④在平衡位置处:回复力为零,而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一定为零.如单摆运动,当小球在最低点处,回复力为零,而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3、平衡位置:是振动物体受回复力等于零的位置;也是振动停止后,振动物体所在位置;平衡位置通常在振动轨迹的中点。

机械振动机械波教案

机械振动机械波教案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机械振动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掌握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3)了解机械波的衍射、折射和反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特点;(2)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机械波的传播过程;(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3)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机械振动(1)振动的概念及基本特征;(2)简谐振动的特点及分类;(3)周期振动与非周期振动的区别。

2. 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1)波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机械波的形成原理;(3)机械波的传播规律。

3. 机械波的衍射、折射和反射(1)衍射现象的产生及特点;(2)折射现象的产生及规律;(3)反射现象的产生及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机械振动的基本特征;(2)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3)机械波的衍射、折射和反射现象。

2. 教学难点:(1)机械波的传播过程中能量的传递;(2)机械波的衍射、折射和反射的数学计算;(3)复杂机械波形的分析。

四、教学措施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图像和现象;2. 利用实验设备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特点;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机械波的传播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4. 设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规律;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现象;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机械波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发现并理解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应用。

六、机械波的能量与功率1. 机械波能量的传递理解机械波传递能量的方式学习波的能量密度和能量传递的定量分析2. 机械波的功率掌握功率的概念及其在机械波中的应用学习功率的计算方法和功率与波传播速度、振幅的关系七、机械波的干涉1. 干涉现象的产生解释两个或多个波源产生的波相遇时的干涉现象学习干涉条件的判定和干涉图样的特点2. 干涉图样的分析掌握干涉图样的数学描述方法学习如何通过干涉图样测量波长和其他物理量八、多普勒效应1. 多普勒效应的基本原理解释多普勒效应的产生机制学习多普勒效应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形式2. 多普勒效应的应用探索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学习如何利用多普勒效应进行速度测量和频率分析九、机械波的传播介质1. 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理解介质对机械波传播的影响学习不同介质中机械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特性2. 机械波的衰减掌握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的原因学习如何定量描述机械波的衰减规律十、机械波的实际应用1. 机械波在工程中的应用探索机械波在建筑、声学等领域的应用学习如何利用机械波解决实际工程问题2. 机械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机械波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利用机械波改善生活质量回顾整个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展望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新的研究方向每个章节的教案应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学习评估和教学反思等部分,以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高三物理教案:《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学设计

高三物理教案:《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学设计

高三物理教案:《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学设计课前练习1.关于振幅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振幅是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B.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振幅越大,振动的能量越大C.做简谐振动的质点在一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等于4倍振幅D.振幅越大,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越长2.质点做简谐运动,从质点经过某一位置时开始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质点再次经过此位置时,经过的时间为一个周期B.当质点的速度再次与零时刻的速度相同时,经过的时间为一个周期C.当质点加速度再次与零时刻的加速度相同时,经过的时间为一个周期D.当质点经过的路程为振幅的4倍时,经过的时间为一个周期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实际的自由振动必然是阻尼振动B.在外力作用下的振动是受迫振动C.阻尼振动的振幅越来越小D.受迫振动稳定后的频率与自身物理条件无关知识要点1.机械振动:指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某一位置(平衡位置)两侧所作的往复运动。

2.回复力:使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合力。

回复力与向心力一样都是根据其作用的效果命名的。

3.全振动:振动物体完全恢复原来的运动状态所需要的最短过程叫一次全振动,也是物体连续通过四倍振幅的振动,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位移、速度恢复到原值。

4.振动的位移:指由平衡位置指向振子所在处的有向线段。

5.振幅A: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等于位移的最大值。

振幅是表示物体振动的强弱(或振动的能量的大小)的物理量。

6.周期T:振动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要的时间;频率是周期的倒数。

周期和频率都是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7.受迫振动:物体在周期性的驱动力的作用下的振动。

受迫振动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等于驱动力的频率。

在受迫振动中,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物体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

8.振幅越来越小的振动叫做阻尼振动。

振幅保持不变的振动即等幅振动,叫做无阻尼振动。

问题导引通过本节的复习,你要牢固掌握有关振动的概念,为后面复习简谐运动的规律作好准备。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相结合的综合应用(教案)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相结合的综合应用(教案)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相结合的综合应用【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简谐运动与简谐波,掌握简谐运动与简谐波的特征及描述方法。

2、知道简谐运动与简谐波相结合的综合题的题型,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一、核心知识1、研究对象:简谐运动、简谐波2、简谐运动与简谐波的对比学生活动:学生先讨论课前独立填写的学案中的下表中红色内容(2分钟),然后二、命题探究学生活动:①学生先小组讨论学案上按要求完成的内容(每一类问题2分钟),然后展示要难点问题,提请全班讨论解决。

②第三类题型讨论完后,总结合归纳解题基本方法。

老师活动:①老师对重点突破共同难点问题,突破方法是通过提前预设的PPT进行分析。

②对学生归纳的解题方法进行提炼和深化。

③强调解题规范。

1、已知波的传播和波上质点振动的部分信息,分析问题【例1】(2016年全国Ⅲ卷,34(1))(5分)由波源S 形成的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向左、右传播。

波源振动的频率为20 Hz ,波速为16 m/s 。

已知介质中P 、Q 两质点位于波源S 的两侧,且P 、Q 和S 的平衡位置在一条直线上,P 、Q 的平衡位置到S 的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分别为 m 、 m ,P 、Q 开始震动后,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

(填正确答案标号。

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

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 .P 、Q 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同 B .P 、Q 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反C .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时,P 、Q 两点也正好通过平衡位置D .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P 在波峰E .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时,Q 在波峰【答案】BDE 【考点】波的图像,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解析】根据题意信息可得1s 0.05s 20T ==,16m/s v =,故波长为0.8m vT λ==,找P 点关于S 点的对称点P ',根据对称性可知P '和P 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同,P '、Q 两点相距15.814.630.80.82x λλ⎛⎫∆=-= ⎪⎝⎭,为半波长的整数倍,所以两点为反相点,故P '、Q 两点振动方向始终相反,即P 、Q 两点振动方向始终相反,A 错误B 正确;P点距离S 点3194x λ=,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上振动时,P 点在波峰,同理Q点距离S 点1184x λ'=,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下振动时,Q 点在波峰,DE 正确。

(完整word)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相结合的综合应用(教案)

(完整word)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相结合的综合应用(教案)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相结合的综合应用【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简谐运动与简谐波,掌握简谐运动与简谐波的特征及描述方法。

2、知道简谐运动与简谐波相结合的综合题的题型,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一、核心知识1、研究对象:简谐运动、简谐波2、简谐运动与简谐波的对比.学生活动:①学生先小组讨论学案上按要求完成的内容(每一类问题2分钟),然后展示要难点问题,提请全班讨论解决.②第三类题型讨论完后,总结合归纳解题基本方法。

老师活动:①老师对重点突破共同难点问题,突破方法是通过提前预设的PPT进行分析。

②对学生归纳的解题方法进行提炼和深化.③强调解题规范。

1、已知波的传播和波上质点振动的部分信息,分析问题【例1】(2016年全国Ⅲ卷,34(1))(5分)由波源S形成的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向左、右传播。

波源振动的频率为20 Hz,波速为16 m/s。

已知介质中P、Q两质点位于波源S的两侧,且P、Q和S的平衡位置在一条直线上,P、Q的平衡位置到S的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分别为15.8 m、14.6 m,P、Q开始震动后,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

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A.P、Q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同B .P 、Q 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反C .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时,P 、Q 两点也正好通过平衡位置D .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P 在波峰E .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时,Q 在波峰【答案】BDE 【考点】波的图像,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解析】根据题意信息可得1s 0.05s 20T ==,16m/s v =,故波长为0.8m vT λ==,找P 点关于S 点的对称点P ',根据对称性可知P '和P 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同,P '、Q 两点相距15.814.630.80.82x λλ⎛⎫∆=-= ⎪⎝⎭,为半波长的整数倍,所以两点为反相点,故P '、Q 两点振动方向始终相反,即P 、Q 两点振动方向始终相反,A 错误B 正确;P 点距离S 点3194x λ=,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上振动时,P 点在波峰,同理Q 点距离S 点1184x λ'=,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下振动时,Q 点在波峰,DE 正确. 巩固练习:(2016年全国Ⅱ卷,34(2)))(10分)一列简谐横波在介质中沿x 轴正向传播,波长不小于10cm .O 和A 是介质中平衡位置分别位于x =0和x=5cm 处的两个质点.t=0时开始观测,此时质点O 的位移为y =4cm ,质点A 处于波峰位置;1s 3t =时,质点O 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t=1s 时,质点A 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求:(ⅰ)简谐波的周期、波速和波长;(ⅱ)质点O 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答案】(i )T =4s ,v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相结合的综合应用【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简谐运动与简谐波,掌握简谐运动与简谐波的特征及描述方法。

2、知道简谐运动与简谐波相结合的综合题的题型,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一、核心知识1、研究对象:简谐运动、简谐波2、简谐运动与简谐波的对比学生活动:学生先讨论课前独立填写的学案中的下表中红色内容(2分钟),然后学生活动:①学生先小组讨论学案上按要求完成的内容(每一类问题2分钟),然后展示要难点问题,提请全班讨论解决。

②第三类题型讨论完后,总结合归纳解题基本方法。

老师活动:①老师对重点突破共同难点问题,突破方法是通过提前预设的PPT进行分析。

②对学生归纳的解题方法进行提炼和深化。

③强调解题规范。

1、已知波的传播和波上质点振动的部分信息,分析问题【例1】(2016年全国Ⅲ卷,34(1))(5分)由波源S形成的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向左、右传播。

波源振动的频率为20 Hz,波速为16 m/s。

已知介质中P、Q两质点位于波源S的两侧,且P、Q和S的平衡位置在一条直线上,P、Q的平衡位置到S的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分别为m、m,P、Q开始震动后,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

(填正确答案标号。

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

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A .P 、Q 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同B .P 、Q 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反C .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时,P 、Q 两点也正好通过平衡位置、D .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P 在波峰E .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时,Q 在波峰【答案】BDE 【考点】波的图像,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解析】根据题意信息可得1s 0.05s 20T ==,16m/s v =,故波长为0.8m vT λ==,找P 点关于S 点的对称点P ',根据对称性可知P '和P 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同,P '、Q 两点相距15.814.630.80.82x λλ⎛⎫∆=-= ⎪⎝⎭,为半波长的整数倍,所以两点为反相点,故P '、Q 两点振动方向始终相反,即P 、Q 两点振动方向始终相反,A 错误B 正确;P 点距离S 点3194x λ=,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上振动时,P 点在波峰,同理Q 点距离S 点1184x λ'=,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下振动时,Q 点在波峰,DE 正确。

巩固练习:(2016年全国Ⅱ卷,34(2)))(10分)一列简谐横波在介质中沿x 轴正向传播,波长不小于10cm .O 和A 是介质中平衡位置分别位于x =0和x=5cm 处的两个质点.t=0时开始观测,此时质点O 的位移为y =4cm ,质点A 处于波峰位置;1s 3t =时,质点O 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t=1s 时,质点A 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求: (ⅰ)简谐波的周期、波速和波长;(ⅱ)质点O 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答案】(i )T =4s ,v =s ,λ=30cm(ii )50.08sin(t )26y ππ=+或者10.08cos(t )23y ππ=+ 【解析】(i )t =0s 时,A 处质点位于波峰位置t =1s 时,A 处质点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可知1s 4T =,T =4s …1s 3t =时,O 第一次到平衡位置,t =1s 时,A 第一次到平衡位置 可知波从O 传到A 用时2s 3,传播距离x =5cm 故波速7.5cm /s x v t ==,波长λ=vT =30cm(ⅱ)设0sin(t )y A ωϕ=+,可知2rad/s 2T ππω== 又由t =0s 时,y =4cm ;1s 3t =,y =0,代入得A =8cm ,再结合题意得056ϕπ= 故50.08sin(t )26y ππ=+或者10.08cos(t )23y ππ=+ 2、已知两个时刻的波形图和部分信息,分析问题【例2】(2018年全国Ⅲ,34(1))(5分)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在t =0和t = s 时的波形分别如图中实线和虚线所示。

己知该波的周期T > s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填正确答案标号。

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

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 .波速为 m/sB .波长为 mC .x = m 的质点在t = s 时位于波谷D .x = m 的质点在t = s 时位于波谷E .若此波传入另一介质中其波速变为 m/s ,则它在该介质中的波长为 m【答案】ACE 【考点】波动图像、波速计算、波动传播及其相关的知识点。

【解析】根据波形图可知,波长λ=16cm=,选项B 错误;根据t =0时刻和t =时刻的波形图和该波的周期T >可知,可知该波的周期T=,波速v =λ/T=s ,选项A 正确;简谐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x =的质点在t =0时刻沿y 轴正方向运动,在t =时位于波谷,在t =时位于y >0的某位置(不是位于波谷),选项C 正确D 错误;若此波传入另一介质中,周期T 不变,其波速变为v =s ,由λ=vT 可得它在该介质中的波长为λ=×=,选项E 正确。

… 巩固练习:(2017年全国卷Ⅲ,34(1))(5分)如图,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实线为t =0时的波形图,虚线为t = s 时的波形图。

已知该简谐波的周期大于 s 。

关于该简谐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

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 A .波长为2 m B .波速为6 m/s C .频率为 HzD .t =1 s 时,x =1 m 处的质点处于波峰E .t =2 s 时,x =2 m 处的质点经过平衡位置【答案】BCE【解析】由波形图可知,波长为4 m ,A 错误;实线为t =0时的波形图,虚线为t = s 时的波形图,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又该波的周期大于 s ,则0~ s 时间内波传播的距离34x λ∆=,30.5 s 4T =,故周期2 s 3T =,频率为 Hz ,波速 6 m/s v f λ==,BC 正确;由31 s=2T ,t =0时,x =1 m 处的质点在波峰位置,t =1时,该质点应该在平衡位置向上振动,D 错误;由2 s 3T =,t =0时,x =2 m 处的质点在平衡位置,t =2 s 时,该质点同样经过平衡位置,E 正确。

3、已知简谐波上质点振动图像和波部分信息,分析问题【例3】(2018年江苏卷,(3))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在x =0 和x = m 处的两个质点A 、B的振动图象如图所示.已知该波的波长大于 m ,求其波速和波长— 【答案】v =2 m/s ,λ= m【考点】振动图像,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解析】由图象可知,周期T = s由于波长大于 m ,由图象可知,波从A 到B 的传播时间Δt = s 波速x v t∆=∆,代入数据得v =2 m/s 波长λ=vT ,代入数据得λ= m 巩固练习:(2016年四川卷,6)(6分)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P 、Q 是传播方向上相距10m 的两质点。

波先传到P ,当波传到Q 开始计时,P 、Q 两质点的振动图像如图所示,则 ^A .质点Q 开始振动的方向沿y 轴正方向B .该波从P 传到Q 的时间可能为7sC .该波的传播速度可能为2m/sD .该波的波长可能为6m【答案】AD【解析】读图可知,质点P 的振动图像为虚线,质点Q 为实线。

从0时刻开始,质点Q 的起振方向沿y 轴正方向,所以A 选项正确。

由题可知,简谐横波的传播方向从P 到Q ,由图可知,周期T =6s ,质点Q 的振动图像向左平移4s 后与P 点的振动图像重合,意味着Q 比P 的振动滞后了4s ,即P 传到Q 的时间t ∆可能为4s ,同时由周期性可知,从P 传到Q 的时间t ∆为(4+)s nT ,n =0,1,2,…,即t ∆=4s ,10s ,16s ,…,所以B 选项错误。

由x v t∆=∆,考虑到简谐波的周期性,当t ∆=4s ,10s ,16s ,…时,速度v 可能为s ,1m/s ,s ,…,所以C 选项错误。

同理,考虑周期性,=vT λ 可得,波长可能为15m ,6m ,,…,所以D 选项正确。

故此题答案选择AD 。

4、已知简谐波的图像和波上质点的振动图像,分析问题【例4】(2018年全国Ⅰ,34(2))(10分)一列简谐横波在t =1s 3时的波形图如图(a )所示,P 、Q 是介质中的两个质点,图(b )是质点Q 的振动图像。

求:(i )波速及波的传播方向;(ii )质点Q 的平衡位置的x 坐标。

【答案】(ⅰ)18 cm/s 沿x 轴负方向传播 (ⅱ)x Q =9 cm 【考点】振动图像、波的图像,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解析】(i )由图(a )可以看出,该波的波长为:36cm λ=①由图(b )可以看出,周期为:T =2 s② 波速为:18cm/s v Tλ==③ {由图(b )知,当1s 3t =时,Q 点向上运动,结合图(a )可得,波沿负方向传播。

(ii )设质点P 、Q 平衡位置的x 坐标分别为x P 、x Q 。

由图(a )知,x =0处sin 302A y A =-=-︒(),因此:303cm 360P x λ︒==︒④ 由图(b )知,在t =0时Q 点处于平衡位置,经1s 3t ∆=,其振动状态向x 轴负方向传播至P 点处,由此及③式有:6cm Q P x x v t -=∆=⑤由④⑤式得,质点Q 的平衡位置的x 坐标为:x Q =9 cm⑥[图(a ) 图(b )巩固练习:(2014年全国Ⅰ卷,34(1))(6分)图(a )为一列波在t=2s 时的波形图,图(b )为媒质是平衡位置在x =处的质点的振动图象,P 是平衡位置为x =2m 的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一个得3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6分。

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0分)。

A .波速为s B .波的传播方向向右C .0-2s 时间内,P 运动的路程为8cmD .0-2s 时间内,P 向y 轴正方向运动E .当t =7s 时,P 恰好回到平衡位置【答案】ACE【解析】由图(a)可知,波长λ=2 m,由图(b)可知周期T =4 s,则波速v =λT = m/s,A 正确;t =2s 时,x = m 处的质点振动方向向下,则波向左传播,B 错;0~2 s 时间内P 质点运动的路程s P =t x T,4A =8 cm,C 项正确;0~2 s 内P 质点向y 轴负方向运动,D 项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