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一:商鞅变法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课件第二单元第2课商鞅变法 (共16张PPT)
主要内容
法律 文化
习俗
商鞅变法的结局如何?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思考:1、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 依据是什么? 2、有没有可能出现商鞅不死,变 法措施也得以保留的结局? 3、为什么秦惠文王处死了商鞅, 却又保留了商鞅的变法措施?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影响变法成败的主要因素:
⒈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⒉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⒊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
商鞅变法
课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 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 史实;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特点和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 时期 秦 国 商鞅 主持的一场变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什么发生在春秋战国?
阅读教材P18-19页,从经济、政治、军 事、文化四方面归纳春秋战国的时代特 征。
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 出现 2、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政治改革
(二)变法内容:
阅读参考史料《史记· 商君列传》 第1、2段并结合教材p23-24内 容,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
商鞅变法的措施和作用
领域
经济
军事 政治
作用 废井田制,土地私有,奖励 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有利封建制度确立 打击奴隶主旧贵族 实行军功爵制(奖军功), 严禁私斗 提高秦军战斗力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 废分封制,推广县制 打击旧贵族势力 废世卿世禄制 制订秦律,轻罪重刑 建立户籍制、连坐法 焚烧诗书 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以法律巩固改革 强化对人民统治 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可 能 性
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商鞅?
旧贵族: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 法而治。 商 鞅:三代不同礼而王, 五伯不同法而霸。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2019年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课件
二 各国的变法和改革概况
1、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的改革:“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
好坏征收赋税。(2)鲁国的改革: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即 按亩收税。
2、战国时期 (1)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法经》
李悝,又名李克,战国时魏国 (今山西南部运城一带)人,著名的政治 家,法家代表人物。
2019年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 -课件
商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 与秦国历史机遇
鞅 变 第2课 “为秦开帝 法 业”----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背景 内容 影响
阅读教材,探究如下问题:
• 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的最主要的时代特征是 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 探究2: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改革变 法?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的影响?
三 商鞅变法必要性和可能性
1、先天不利:偏居关中,落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
三 商鞅变法必要性和可能性
1、先天不利:偏居关中,落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
2、先前基础:穆公称霸;献公改革
3、有利条件:国君权力集中;注重实用功利的法家学说;
尚武风尚
尚
武
“他们绝对渴望战争,他们听说要打仗,就 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他 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 的对手……而且他们善骑射”
提高生产积极性, 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增强国家实力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材料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 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稳定财政收入 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经济实力
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
材料三:(商鞅)平斗桶权衡仗尺---居五年,秦人 富强
商鞅变法的内容(人教选修一)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商鞅变 法具有什么特点? 法具有什么特点?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 (1)措施最全面: )措施最全面: 思想文化、 法、思想文化、习俗等方面 (2)措施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 )措施最彻底: 18年 (3)历时最久: 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历时最久: 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 增强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 增强了秦国实力, (4)成效最明显:定了基础 )成效最明显: (5)影响最深远: 其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统 )影响最深远: 其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 一度量衡、行县制、 一度量衡、行县制、什伍连坐 等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重 大影响。 大影响。
重难点知识疏导
疏导1 为田开阡陌封疆” 疏导 :“为田开阡陌封疆 为田开阡陌封疆 1.含义: 开”:重新设置; 含义: 重新设置; 含义 “开 “阡陌”:纵阡横陌,是井 阡陌” 纵阡横陌, 阡陌 田中间的灌溉渠和道路 灌溉渠和道路; 田中间的灌溉渠和道路; “封疆”:是贵族受封井田的 封疆” 封疆 界限。 界限。 2、实质: 、实质: 废除井田制,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 私有, 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高考演练09浙江文综 阅读下列材料: 高考演练 浙江文综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 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 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使其 使其) 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 使其 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 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 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 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 天下无敌。 食货》 天下无敌。 ——《通典 食货》 《通典·食货 •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 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议兵》 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 议兵》 《荀子·议兵 •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什么要“ 三晋之人, 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 鞅之“ 结果如何? 分 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 •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法的原因。 分 说法的原因。(4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课件(共49张PPT)
三见孝公 变法论战 移木立信 Nhomakorabea第一次变法(前356年)
户籍制 连坐法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监督举发) 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
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控思想 燔诗书而明法令。
军功 爵制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 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 芬华。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
这是对宗法制的彻底否定,同时也可以把大家庭里多余的劳动力全部挖掘 出来,使他们投身于农业生产,秦国的实际耕种土地必定会增加,与土地 挂钩的田租、户赋和刍稿(田赋)也会水涨船高,秦国必将富强。
——吴晗《读史札记》
生产力
废井田、重农抑商、 小家庭、统一度量衡
秦国的相对独特的历史传统与社会风貌,诸如其早期君权的 强大、其民风的驯朴勇悍、其礼乐传统之淡漠、其封建制和宗法 制的薄弱,都为商、韩法治学说之贯彻,提供了沃土。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秦孝公与求贤令
下令国中曰:“……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 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 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禁私斗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小家庭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重农 抑商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免除劳役和赋税)。事末利及怠 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第二次变法(前350年)
设县制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凡三十一县。
废井田 为田开阡陌封疆, 开阡陌 而赋税平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 “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 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 四个方面下重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
课题:商鞅变法【学习目标】了解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变法的内容;从不同角度评价商鞅变法。
【重点难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评价。
【自主学习】一、知识梳理1、军功爵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各级爵位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
这样,利于增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同时打击了贵族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从而树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2、什伍、连坐制度:什伍为一种户籍制度及军队的一种基层编制,将全国五家编成一伍,十家编成一什,以适应战时征兵的需要,凡被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都是国家后备兵源,战时为兵,闲时务农。
连坐,即株连政策。
就是规定什伍互相监督,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必须告发,否则连坐。
连坐不仅实行于乡里,还实行于军队中,士兵作战时,五人一伍,登记在册,若一人逃跑其他四人都受到惩罚。
3、开阡陌封疆:即废除旧的井田制的阡陌封疆。
阡陌是井田中间的纵横道路,封疆是指各级贵族所占有的井田的界限。
阡陌、封疆的保留,意味着土地国有制的存在。
开阡陌封疆,则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4、商鞅变法的特点①变法核心内容是“重农”和“法治”。
②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
③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6、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异同比较同:(1)政治:都涉及等级划分,部分废除政治特权,如梭轮改革政治上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的政治特权;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把官爵与军功结合起来,打击了贵族特权。
(2)影响:都加强了政权,有利于政治稳固和经济发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异:(1)目的:梭伦改革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秦的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政治:梭伦建立民主机构,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了平民参政的民主权利。
而商鞅变法强化中央集权,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商鞅变法课件
思考: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原 因
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 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 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根源 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18年 9
一、经济方面
普遍推行郡县制
政治
建立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制定秦律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轻视教化,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改变社会风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7
文化 习俗
18年
燔诗书而明法令 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变法的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核心内容:农战、法治
( 1 )措施最全面:涉及经济、政治、军事、 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实行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 制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旧势力 (3)历时最长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 4 )影响最深远:不仅增强秦国实力,为秦 统一奠定了基础 ,也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影响
18年 18
1.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3.商鞅变法措施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18年
兵源得到 可靠保证
12
三、政治方面
1)建立县制, 国君任免官吏 2)连坐制度 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管理,有效 行使政府权力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_商鞅变法PPT
强化对地方的统治
4、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5、焚烧诗书,制定秦律
加强思想统治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 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 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 认为应统统毁灭。”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 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 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 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 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 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
第2课
“为秦开帝业” ——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2、投奔秦国,主持变法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一、变法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得优 势,以巩固统治
6、九岁男孩金阳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到:通过时光 魔琴回到秦国,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 家,搬到郑兴对面。回答问题:
商鞅变法中哪一项规定造成上述现象(
A、经济改革 C、政治改革 B、文化改革 D、社会习俗改革 )
)
造成上述现象的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小农经济
B、革新社会风貌
(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对法令的看法如何?
(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 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
承认土地私有权,保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 奖励军功使我能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有的 爵位、官职; 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稳定。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商鞅变法
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归纳:商鞅变法的影响
一、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一)、历史意义(积极性)
1、政治: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
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3、军事: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
战争中掌握主动权。
4、综合国力:前343年得到周天子和各诸侯的认可
总之,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 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 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二)性质: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结合变法的措施分析其历史局限)
探究4:阅读下列两则材料,了解公元前4世纪中期以前秦 国的社会状况,然后结合时代背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材料1:秦国地处西陲,据有今陕西省大部和甘肃省一部 分,与西部各族为邻,一向为诸侯各国所轻视,称之为“夷狄 之邦”。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穆公时),任用百里奚、蹇叔、 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 河南三门峡东南)遭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 二国,称霸西戎。秦国从此步入了春秋强国的行列。但是,秦 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不利状况:政治、经济、文化落后;BC4世纪初秦 迫切性
国开始改革,但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有利因素:政治:君权集中,旧贵族势力弱; 思想:注重实用,讲求功利;
条件
民风:质朴、尚武;
其 他:三家分晋;士人游说各国;孝公雄心 机遇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内容)
求贤令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_商鞅变法PPT
5、《史记· 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 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B、准许工地自由买卖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6、九岁男孩金阳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到:通过时光 魔琴回到秦国,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 家,搬到郑兴对面。回答问题: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2、投奔秦国,主持变法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一、变法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得优 势,以巩固统治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二、变法措施:
(一)富国之举——以农富国
1、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提高生产积极性, 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增强国家实力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稳定财政收入 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经济实力
3、统一度量衡
便利各地经济的 交流和发展
“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1、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最主要目的是(
)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2、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是( A、废井田、开阡陌 C、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D、建立县制 )
3、建立严密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指本人没有 实施犯罪行为,但因与犯罪者有某种关系而受牵连 而入罪,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 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 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 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 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 一种“连坐”。
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2.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 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 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秦国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 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特别提醒】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突出 表现在其变法内容上,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贵 族无军功不再授爵;“为田开阡陌封疆”,以法律的形式废除 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
商鞅变法
(1)知识层面: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 及评价 (2)能力层面: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 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
奖励耕织(砖画)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 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 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 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 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 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主动。 2.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__二__十__等__爵__制__。 (2)废除“__世__卿__世__禄__制__”,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_连__坐__法_。 (4)普遍推行_县__制__,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法经》,制订了秦律。 (6)改革__社__会__风__尚__习__俗___,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史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商君列传》
[探究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探究思路]第(1)问,材料一反映的是奖励耕织和统一度量 衡。第(2)问,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第(3)问, 要求依据材料说明司马迁评价商鞅变法的标准。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课件(共26张PPT)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二)措施 1、公元前356年第一次变法 军 奖励军功 事 按功授爵
(实行军功爵制)
①提高军队战斗力;②废除世卿 世禄制打击贵族特权;③树立地 主阶级优势; ①利于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②思想专制,摧残文化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 容固定下来
思 燔诗书而明 想 法令 法 律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专题二 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知道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 改革的基本史实,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 的时代特征;了解 商鞅变法的具体措 施和内容,认识其 特点。
专题二 商鞅变法
大变革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大动荡—— 战乱频繁,政局动荡
大变革——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大发展—— 经济列侯 申不害 邹忌、晏婴 乐毅
专题二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有哪些?
背景 目的 代表利 益 指导思 想 措施
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 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争霸战争的推动下产 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封建经济,实现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 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 新兴地主阶级
专题二 商鞅变法
铁器牛耕
(生产力)
私田增多
私田主人改 变剥削方式
耕者 主人
农民 地主
新兴地主 实力增强
封建土地私 有制产生
井田制瓦解
要求政治权利
各国变法
战争中取胜
兼并战争不断 诸侯势大 分封制、宗 法制遭破坏
专题二 商鞅变法
风起云涌的改革与变法
国家 主持者
齐国 秦国 魏国
楚国 赵国 韩国 齐国 燕国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原因) (一)必要性:(客观) 1、经济: (根本原因)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要求社会变革; 2、阶级: 3、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宗法制、分封制 遭到破坏; 日益激烈的争霸和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4、军事: (直接动力) “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理论武器; 5、思想: 6、经验: 各国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如魏国李悝、 楚国吴起)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课件38ppt
“孝公下令国中曰:‘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 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 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 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 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 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 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 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试比较两段材料对商鞅评价的异同
阅读教材23页资料卡片,思考为何 商鞅被车裂而“秦人不怜”?
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 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秦民大悦与秦人不怜是否矛盾?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 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乡邑大治。”
史记中的这段话出现在商鞅第一次变法后,很有可 能是司马迁用来评价商鞅第一次变法的内容,第一 次变法最有可能让秦民大悦的当是奖励军功,废除 世卿世禄,这确实足以让平民喜悦。但就在这段话 后面,司马迁接着记述了这样一件事:
2. 变法前的秦国
秦僻在雍州, 不与中国诸 侯之会盟, 夷翟(狄) 遇之。 (《史 记·秦本 纪》)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鍼虎 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 鸟》。”(《左传·文公六年》)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 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 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 的目的。
• 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公元前358年,秦军首败韩军于西山; 公允前354年,秦攻取魏国的少梁; 公元前352年,秦兵攻克魏国旧都安邑; 公元前340年,商鞅生擒魏国公子卬,夺回 西河部分土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评价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撰写历史小论文:请同学们结合所学,选择一个角度,如商鞅变法的改革措施、影响等,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字数不限,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3.历史角色扮演:分组进行历史角色扮演,模拟商鞅变法时期的人物,如商鞅、秦孝公、百姓等,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探讨商鞅变法的利与弊。要求每组撰写剧本,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2.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战国时期,秦国秦国在商鞅变法中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讲授新课
1.商鞅变法的背景
(1)战国时期,秦国社会经济落后,战争频繁。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难点:
(1)理解商鞅变法中各项改革措施的具体内涵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史料,讲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1)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评价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课堂练习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人民版)
知识巩固与拓展:
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 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 (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 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 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同意。理由:商鞅变法 ①通过“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 础,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 私有制,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 制;实行县制,打破了分封制,奴隶制的上层建筑逐 步被瓦解,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通过统一度量衡,统一了国家赋税标准,有利于社 会经济的发展。
时代特征:
①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②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发展
一、时代背景:新的气象(必要性)
—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代的要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根本原因
实现富国强兵,称霸天下 —内在(直接)动力 根本目的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法家学说成为变法 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政治权利:担任低级官职,参加公民大会等。 途径: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 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
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2009·浙江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
二、时代潮流:改革变法(可能性)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课件(共61张PPT)
奴
战 国
燕
时 期
黄
河
赵
齐
、 长
江
秦
魏
中
下
韩
游 地
区
楚
图
商鞅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公元前770到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群 雄纷争,强者为王,变法图强的潮流在各国激荡。 地处西部一隅的秦国,在“欲兴秦、图天下”的 秦孝公继位后,重用胸怀大志的商鞅实施变法。 商鞅力排变法阻力,循历史潮流而动,行“富国 强兵、殷民图霸”之法。其“身虽死”而“法卒 行”,为“秦王扫六合”建千秋伟业而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 阶级属性。
成败依据和成败因素
依据: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 的积极成果是否得到了维持。
成败因素: 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 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
认识和启示
认识:改革具有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曲折性;
进步性;局限性。
吴起(约前440-前381年)战国初期卫国人,曾在鲁国担任将 领。后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便到了魏国。魏文侯以吴起作为将帅, 攻打秦国,拔下秦国五座城池。文侯死后吴起遭谋害,便离开魏国, 投奔楚国。楚国便拜他为相国。等到楚悼王死后,楚国旧贵族作乱, 围攻吴起,吴起最后被乱箭射杀。
商鞅(约前390-前338)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了富国强 兵,下令求贤。商鞅携带李悝《法经》入秦,取得秦孝公信任,被 任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长达21年,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秦 孝公死后,被旧贵族诬陷,车裂而死。
——《国语》
祭祀宗庙——农耕
由公田到私田
过程:铁器使用、牛耕的推广
高中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件
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历史局限:
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刑。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在思想文化领域,商鞅还采取了焚烧诗书的 措施。他认为儒家学说于国有害,把礼乐、诗书、 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 称为“六虱”,认为这些是耕战政策、富国强兵 以及以法治国的大敌,是亡国之俗,应该统统毁 灭。
商鞅变法措施的特点
(1)措施最全面: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司法、 文化、习俗等方面。核心内容:农战、法治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严惩旧势力(严格执法)
(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 基础
条件
一、商鞅变法的措施:
项目 领域
措施
(1)废除 世卿世禄制 ,设
立军功爵制度
政治 (2)什伍连坐制度
(3)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4)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
经济
(1)废井田、开阡陌,法律上 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颁布标准器, 统一度量衡.
文化 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商鞅变法对中国后世制度的影响
(1)选官用人制度由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向军功禄爵制度转 变。初步打破血缘氏族对政治的把持,在古代用人制度发展史 上是一次进步。
(2)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被秦始皇所沿袭,并影响中国近 两千年。
(3)其军事改革对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影响巨大,兵器制造、战 略谋划、后勤保障形成体系,以禄爵激发士兵斗志,战斗力强 ,军纪严明。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背景
• 1、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生产了发展,井田制 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 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 3、军事: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 4、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思想武器。 • 5、民族关系:各民族间走向融合,国家出现统一 的趋势。 • 6、秦国在各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国家,BC362年, 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
商鞅死的主要原因
• 一、触动旧贵族的利益。 • 二、秦孝公去世,失去有力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的改革: “相地而衰征” ——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2)鲁国的改革: 公元前594年“初税亩”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
(1)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平籴法”、 《法经》 (2)楚国吴起变法:收爵禄、迁贵族、裁冗官、禁私门
历史意义
• 1、经济: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改变旧有 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增强了国力。 • 2、政治:打击并瓦解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使封建国家机器更加健全,有利于中央集 权制度形成。 3、军事: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 秦国在兼并战争掌握了主动权。 • 4、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 次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 六国奠定了基础。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因此并不完全彻底 (3)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4)严峻的刑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 消极的影响。
变法成功的原因
• 一.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二.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 三.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四.取信于民。 五.统治者的支持。 六.比较安定的外部环境。(晋被三分) 七.贤士的支持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 4、 A 、 C 、 5、 A .6、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7、 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量提倡的思想是 A.儒家 B. 道家 C.法家 D. 仁政 6、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 想称霸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 东周王室日渐衰微8、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A 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 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9、 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改革的内容不同 B. 改革的方式不同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D.改革的结果不同10、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为结束分裂混乱局面, 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
其条件有: ①实现了区域性统一 ②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变法中秦国强大 ④人民渴望统一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11、 最早动摇井田制,标志土地国有制开始瓦解的措施是人教版选修 商鞅变法1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①井田制的确立②铁农具和牛耕出现③新兴地主的出现④百家争鸣⑤频繁的争霸战争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⑤C. ①②④⑤D. ②③④⑤2、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3、 以下哪一项最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A 、是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B 、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是民族融合大发展时期D 、是文化科学空前繁荣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 、发展封建经济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 、消灭奴隶制残余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改革的内容 B 、改革的方式 C 、改革的性质 D 、改革的成果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C. 秦孝公D. 秦惠文王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B 、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D 、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A “相地而衰征”B .“废沟洫”C .“尽地力”D .“为田开阡陌封疆”12、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进行变法,实现其政治上抱负,关键在于谁的支持A.秦穆公B. 秦献公13、《史记商君列传》载: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14、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A. “为田开阡陌封疆”B.奖励军功C. 重农抑商D.推行县制15、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项是 A. “为田开阡陌封疆” B. 奖励军功 C. 重农抑商 D. 推行县制16、 下列改革中,含有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是A.周世宗改革B. 商鞅变法C.管仲改革D.王安石改革17、 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 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A. ①③④B. ①②⑤C. ②③⑤D. ②③④⑤ 18、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根本原因是 A.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B. 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C.秦孝公的支持D. 人民大力拥护19、 秦国之所以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及诸侯国进行祝贺,主要原因是A. 实行商鞅变法B.C.牛耕得到推广D.20、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 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 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C 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21、 秦国商鞅变法有其历史局限,下列不是其局限的是A. 轻罪重罚B.C.国情依旧如旧D. 12、《史记 . 商君列传》载:A 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C 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22、 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 A.宣传发家思想B.以法治国C. 富国强兵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23、 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C 、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24、 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同点是 A 都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C 都增强了本国争霸斗争的实力 25、 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26、 商鞅在秦国变法, “商君死,秦法未败 ”。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A. 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B. 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C. 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D. 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27、 “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秦策一》)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B 、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户赋、劳役沉重 旧制度、风俗文化仍然存在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 。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B 、准许土地自由买卖D 、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D 、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都废除了奴隶制度,确立了封建制度、都改变了国家的社会性质文中“人说惠王”中的A、没落贵族B、28、世人对秦国人有着A.奖励军功B .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奖励耕种 C .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29、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 A 确立土地私有制度B 、建立地主阶级统治C 发展封建地主经济D 限制旧贵族的权力 30、 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 A.改革涉及土地制度 B .改革涉及赋税制度 C .改革涉及军事制度 D.改革触及上层建筑 31、 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其实质作用是 A 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 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 D •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2、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 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 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A . B . C . D .33、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新的经济基础的确立起到重要作用的是 A 废井田,开阡陌 B 推行二十等爵制 C 实行连坐法 D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34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错误是 A .B .C . 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早的改革运动 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D . 35、 吴起在楚国变法 ,最后被乱箭射死 ; 商鞅在秦国变法 ,在秦孝公死后被杀 ,尸体被车裂示 众。
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 •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 .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 .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36、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 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 、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 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 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37、 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 A 、管仲改革 B 、李悝变法 38、 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 A 内容相同,性质相反 B C 都壮大了本国争霸的实力 C 、吴起变法 D 、商鞅变法 、都废除了奴隶制度而确立了封建制度 D 、都改变了所在国的社会性质 39、 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 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 、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 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 、加速了秦国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40、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 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 、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 C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41、 商鞅变法得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 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⑤ C 、①②③⑤ D 、②④⑤ 42、 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B 、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B 、 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 、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43、 商鞅变法措施激化阶级矛盾的是①连坐法的推行②轻罪重罚③户赋劳役沉重④重农抑商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44、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 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 主要原因是A 、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 、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 、 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 、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45 商勒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A.秦孝公大力支持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C 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D •“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4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 ,主张“以刑去刑” ,对此韩非子评论道: “公孙鞅之法也重 轻罪。
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 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 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 此治之道。
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 《韩非子》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
商鞅变法使该政策 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
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 在陨石上刻 “始皇死而地分”等字。
秦始皇抓不到案犯, 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
他把礼乐、 诗书、 修 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 ,认为应统统毁灭。
请回答:( 1 )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4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 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 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 而弱者丧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