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和“永州八记”

合集下载

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柳宗元永州八记遗址“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实际上柳宗元写的山水记中还有一记,即《游黄溪记》。

由于前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历代文人寻胜较多,故称《永州八记》。

西山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柳宗元住在城内东山法华寺。

对河就是西山。

柳宗元过河游览后写了《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游记。

西山,指潇水西岸南自朝阳岩起,北接黄茅岭,长亘数里起伏的山丘,即现今的粮子岭一带。

钴姆潭《钴姆潭记》写于游西山后几天。

钴姆潭,在永州市芝山区河西柳子街柳子庙右侧愚溪西北面。

古代称熨斗为钴姆,钴姆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

钴姆潭西小丘《钴姆潭西小丘记》写于游西山后八日。

西小丘,在柳子街至芝山区河西人民医院公路下侧,愚溪旁。

早已成为居民住宅。

沿溪一带尚有竹丛,竹丛下有许多石头如齿状互相推挤,倒映水中,当是柳宗元文中所指的“若牛马之饮于溪”了。

小石潭小石潭,愚溪旁,下游兴建水电站后,水位提高,虽是清莹澄沏,但旧址已被淹没,可以按照柳宗元所写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找到小石潭。

2002年,永州市为保护文化遗产,炸掉水坝,还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原貌。

袁家渴出永州市芝山区南门约五华里,在南津渡对面有个沙沟湾村,村前“澄塘浅渚”,水阔洲重,以关刀洲最大,长约100米,宽20余米,洲旁有奇形怪状的石岛。

柳宗元文中的袁家渴(音he)即此地。

石渠《石渠记》写于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游袁家渴以后。

从袁家渴沿潇水而上,约半华里有一条小溪,溪口上去不远有一座石拱桥,桥下为农家浣洗处,柳宗元写的“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坠小潭”当是石渠旧址。

石涧从石渠沿潇水而下约一华里,翻过一座土山,就到了涧子边杨家。

村子北面有一条小溪,从村前田洞中间流经村旁,穿石拱桥,入潇水,这就是柳宗元所说的“石涧”。

小石城山《小石城山记》写于元和九年(公元814年)。

这是九记中的最后一篇。

小石城山在芝山愚溪之北,过东风大桥到朝阳乡,沿着往北的山路而上,约一华里就到小石城山。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译文及评注)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译文及评注)

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译文及评注)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译文及评注)一、《永州八记》及地位《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文中所记之山、水、草、木、鱼、石,无不精彩,无不引人入胜,无不浸透着作者的感情。

如《小石潭记》中写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文笔清新秀丽,描绘细致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如临其境,乐不自禁。

从创作上来说,《永州八记》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又有很大发展,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实际上柳宗元写的山水记中还有一记,即《游黄溪记》。

由于前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历代文人寻胜较多,故称《永州八记》。

二、原文、译文及评注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恒惴慄。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廻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

唐柳宗元永州八记

唐柳宗元永州八记

唐柳宗元永州八记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唐朝诗人柳宗元所写的《永州八记》非常的出名,是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是值得赏析的山水游记散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

恒惴栗lì。

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lǒu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shāng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

读书之余,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

与同伴爬高山、钻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山石。

无论多远,我们都去。

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

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

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

醒来之后就回家。

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

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使我发现西山胜景,大为称异,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丛生的灌木,烧掉杂乱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

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高低不平,空阔低洼,连绵起伏,不可胜状;有的像是蚂蚁窝,有的像是蚂蚁洞。

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风格

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风格

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风格 《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 家柳宗元 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风格,一起来看一下吧。

柳宗元青年时代就立下雄心壮志, 仰慕“古之夫大有为者”, 向往于“励材 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

他 25 岁时已是“文章称首”的长安 才子,刚考中了博学弘辞科,又与礼部郎中杨凭之女新婚,逐步成为文坛领袖, 政坛新锐。

在其后的几年里, 柳宗元又成为了当时皇帝的老师王叔文革新派的中 坚分子,以热情昂扬、凌励风发的气概,准备施展自己“辅时及物”、“利安开 元”的抱负。

然而,由于顺宗皇帝李诵即位时就已经中风,说话也不清楚,虽然 有心改革朝政,但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加上宦官与藩镇势力强大,所以革新 只实行了几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元和四年八月,反对革新的太子李纯即位, 九月,柳宗元立刻被贬邵州刺吏,行未半路,朝议认为处之太轻,又改贬永州司 马。

当时同时被贬的包括刘禹锡等人共有八位,史称“八司马事件”。

“永贞革新”的失败对政治上踌躇满志的柳宗元是沉重的打击, 但对于他的 文学创作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时的永州“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顿惊且 伤”,相当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所谓的“永州司马外置同正员”,其实是个编 制外的闲职,没有官舍也没有具体的职务。

柳宗元一家人寄居在冷清的小寺庙, 未及半载,母亲也逝世了。

除了精神上抑郁悲愤,正当壮年的柳宗元身体也越来 越差,诸病缠身,虚弱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但永州清新的山水 给了柳宗元很大的慰藉和寄托, 他很快从悲观与失意中振作起来, 踏遍了永州的 山山水水并和田翁农夫相交, 远离了政坛上的明争暗斗, 回归到田园诗意般的生 活, 他认为永州的山水和自己一样的为世人所遗弃和漠视, 写出了许多千古传诵 推崇永州山水的散文。

余秋雨 先生在《柳侯祠》中如此评价柳宗元的永州 10 年,他说:“炎难也给了他 一份宁静,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确实,永州的 10 年, 是柳宗元人生最晦暗最感伤的十年, 却是他文学创作最丰富和哲学思想全面 成熟的 10 年。

散文大家柳宗元永州八记记有名篇读后感

散文大家柳宗元永州八记记有名篇读后感

散文大家柳宗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永州八记》被誉为经典之作,一直为人推崇。

今天我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以知识文章的格式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让你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这篇著名的散文。

第一,我们先来看看柳宗元和《永州八记》的背景和特点。

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散文代表作品很多,《永州八记》则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这些记载了柳宗元在永州任职期间所见所闻的生动笔记,以其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而著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让你更全面地了解《永州八记》的内涵和价值。

第一部分,我们先来探讨《永州八记》的主题和思想。

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通过对人物、事物的描写,表达了对道德、人情、官场等方面的深刻认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在这部分,我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分析,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柳宗元的思想内涵。

第二部分,我们将聚焦于《永州八记》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柳宗元在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细腻的描写技巧,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在这一部分,我将逐一分析这些表现形式,帮助你更全面地欣赏和理解柳宗元文章的艺术魅力。

第三部分,我们将审视《永州八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价值。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赏,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我将通过对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分析,展示《永州八记》的独特价值和影响。

我将在总结部分回顾全文,对《永州八记》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影响进行深入梳理,以帮助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篇经典之作。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我来说,《永州八记》是一篇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文章,它不仅展现了柳宗元的深刻思想,而且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达到了极高水平。

它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而持久的。

我个人深受其启发,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对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无不深表敬佩。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共享,你也能对《永州八记》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及翻译柳宗元原文: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__u)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翻译: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当地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桥。

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

石渠有的地方宽一尺左右,有的地方宽二尺左右,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

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水就从石头下面流出来。

跳过大石再往前行,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在它的上面,碧绿的苔藓环绕着四周。

渠水又转弯往西流,水流跌落到岩石下面,落到北边的小潭中。

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幽深,有许多鲦鱼。

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流去,看上去好像无穷无尽的样子,但最终流入袁家渴。

潭的旁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可供人在潭周围坐着休息。

风摇动竹林花草的梢头,声音在山谷中回荡。

眼看它已经静止不动了,而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开始在远处回响。

柳宗元《永州八记》2、柳宗元《零陵三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柳宗元《零陵三亭记》原文及翻译柳宗元原文: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

夫气愤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污涂,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

河东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潭部举之,假湘源令。

会零陵政赋扰,民讼于牧,推能济弊,来莅兹邑。

遁逃复还,愁痛笑歌,逋租匿役,期月辨理。

宿蠹藏奸,披露首服。

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途,迎贺里闾。

门不施胥交之席,耳不闻鼓之音。

永州八记完整版本

永州八记完整版本

永州八记一、始得西山宴游记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柳宗元住在城内东山法华寺。

对河就是西山。

柳宗元过河游览后写了《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游记。

西山,指潇水西岸南自朝阳岩起,北接黄茅岭,长亘数里起伏的山丘,即现今的娘子岭一带。

二、钻畿潭记《钻铀潭记》写于游西山后几天。

钻钢潭,在永州市零陵区河西柳子街柳子庙右侧愚溪西北面。

古代称熨斗为钻到,钻金母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像占代熨斗,故名之。

三、钻^潭西小丘记《钻^潭西小丘记》写于游西山后八日。

西小丘,在柳子街至永州市人民医院后的公路下侧,愚溪旁。

早已成为居民住宅。

沿溪一带尚有竹丛,竹丛下有许多石头如齿状互相推挤,倒映水中,当是柳宗元文中所指的“若牛马之饮于溪”了。

四、小石潭记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ω小石潭,愚溪旁,下游兴建水电站后,水位提高,虽是清莹澄沏,但旧址已被淹没,可以按照柳宗元所写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找到小石潭。

2002年,永州市为保护文化遗产,炸掉水坝,还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原貌。

五、袁家渴记出永州市南门约五华里,在南津渡对面有个沙沟湾村,村前“澄塘浅渚”,水阔洲重,以红洲最大,长约100米,宽27米,洲旁有奇形怪状的石岛。

柳宗元文中的袁家渴(音h。

与褐同音)即此地。

六、石渠记《石渠记》写于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游袁家渴以后。

从袁家渴沿潇水而上,约半华里有一条小溪,溪口上去不远有一座五维b桥下为农家浣洗处,柳宗元写的“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坠小潭”当是石渠旧址。

七、石涧记从石渠沿潇水而下约一华里,翻过一座土山,就到了迥工边杨家。

村子北面有一条小溪,从村前田洞中间流经村旁,穿石拱桥,入潇水,这就是柳宗元所说的“石涧”。

八、小石城山记《小石城山记》写于元和九年(公元814年)。

这是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小石城山在永州愚溪之北,过东风大桥到朝阳街道,沿着往北的山路而上,约一华里就到小石城山。

明代在山腰修了一座“芝山庵”,因此“小石城山”又名芝“芝山”。

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一、始得西山宴游记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柳宗元住在城内东山法华寺。

对河就是西山。

柳宗元过河游览后写了《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游记。

西山,指潇水西岸南自朝阳岩起,北接黄茅岭,长亘数里起伏的山丘,即现今的娘子岭一带。

二、钴鉧潭记《钴鉧潭记》写于游西山后几天。

钴鉧潭,在永州市零陵区河西柳子街柳子庙右侧愚溪西北面。

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像古代熨斗,故名之。

三、钴鉧潭西小丘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写于游西山后八日。

西小丘,在柳子街至永州市人民医院后的公路下侧,愚溪旁。

早已成为居民住宅。

沿溪一带尚有竹丛,竹丛下有许多石头如齿状互相推挤,倒映水中,当是柳宗元文中所指的“若牛马之饮于溪”了。

四、小石潭记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1]小石潭,愚溪旁,下游兴建水电站后,水位提高,虽是清莹澄沏,但旧址已被淹没,可以按照柳宗元所写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找到小石潭。

2002年,永州市为保护文化遗产,炸掉水坝,还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原貌。

五、袁家渴记出永州市南门约五华里,在南津渡对面有个沙沟湾村,村前“澄塘浅渚”,水阔洲重,以关刀洲最大,长约100米,宽27米,洲旁有奇形怪状的石岛。

柳宗元文中的袁家渴(音hè与褐同音)即此地。

六、石渠记《石渠记》写于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游袁家渴以后。

从袁家渴沿潇水而上,约半华里有一条小溪,溪口上去不远有一座石拱桥,桥下为农家浣洗处,柳宗元写的“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坠小潭”当是石渠旧址。

七、石涧记从石渠沿潇水而下约一华里,翻过一座土山,就到了涧子边杨家。

村子北面有一条小溪,从村前田洞中间流经村旁,穿石拱桥,入潇水,这就是柳宗元所说的“石涧”。

八、小石城山记《小石城山记》写于元和九年(公元814年)。

这是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小石城山在永州愚溪之北,过东风大桥到朝阳街道,沿着往北的山路而上,约一华里就到小石城山。

明代在山腰修了一座“芝山庵”,因此"小石城山"又名芝“芝山”。

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

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

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人,居是州。

恒惴。

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莽,焚茅,穷山之高而上。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然洼然,若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钻潭记钻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

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其台,延其,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然。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钻潭西小丘记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钻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

奇石显。

柳宗元与《永州八记》

柳宗元与《永州八记》
及其山水记》)
• 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 关系上面,… …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 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是要经过心灵的创 造。(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三、“永州八记”概析
• (一)释名与体裁 “永州八记”之名,不知起于何时,一般 所称,系指下列八篇游记而言: • 第一组(作于元和四年,公元812年) •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 记》
•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邕州柳中 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审美活动因人而有不同 的结果,永州的山水遇到了柳宗元,可谓 永州的幸运,由于他在政治上的遭遇,遂 • 拥有比常人更加善感的心灵,再 • 加上他善用文辞,使得永州的佳 • 境得以宣扬。
一、柳宗元其人
• (一)二王八司马事件 • 唐顺宗李诵 王叔文 永贞 永州司马 • (二)贬谪永州十年 • 《寄许京兆孟容书》:伏念得 • 罪来五年,未尝有故旧大臣肯 • 以书见及者。何则?罪谤交 • 积,群疑当道,诚可怪而畏 • 也。
柳宗元
与 “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
•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 西省解县)人,生于唐代宗大 历八年(773),卒于唐宪宗元 和十四年(819),享年四十七 岁。在他有限的生命里,经历 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当他在 被贬至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 的十年当中,曾写下了著名的 山与山川两相遭:非子厚之 困且久,不能以搜岩穴之奇;非岩 穴之怪且幽,亦无以发子厚之文。”
(明·茅坤《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三)
二、永州其地
• • • • (一)丘陵起伏的永州 (二)多雨、多水域的永州 (三)等待开发的永州 (四)反映柳宗元心境的永州
• 永州山水之美是有一定限度的,其中 固然有小小可乐之事,但并非出于衷 心的快乐,在美丽的山水背后,如果 你漫步原野,就会碰到蝮蛇大蜂;在 河边,就会碰上使人病疾的种种可厌的东 西。所谓永州山水最美这句话,实际是把 这种种可厌的东西掩蔽了,而竭力在他的 意识上,把其美的限度抹杀了之后所说出 来的一句话。(日·清水茂《柳宗元的生活体验

永州八记柳宗元

永州八记柳宗元

永州八记柳宗元永州八记柳宗元导语:《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实际上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中还有一记,即《游黄溪记》。

由于前八记都在永州城郊,历代文人寻胜较多,故称《永州八记》。

柳宗元《永州八记》一、课文原文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廻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

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

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

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了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

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

然后,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

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及译文

 柳宗元《永州八记》原文及译文

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

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

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

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

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

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

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

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

(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

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

(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

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

试论柳宗元《永州八记》的艺术特色

试论柳宗元《永州八记》的艺术特色

试论柳宗元《永州八记》的艺术特色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备受
欢迎。

首先,柳宗元的文字语言独特,掷地有声,犀利锋芒,节奏明快,文
笔诙谐,极具口头禅风格,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情。

他在永州八记中融入了
大量的丰富的民俗因素,如节日、庆典、动物礼仪、民间歌舞,以及许多
精彩的游园节的描写等。

他的描写极富想象力,生动逗趣,深受读者的喜爱。

其次,柳宗元采用了特殊的论述方式,用多次论点的形式来说明事实,充分的展示了他的诗体歌谣的内涵。

他的诗句层次丰富,比喻和排比文体
优美,整个诗体清新自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最后,柳宗元也在永州八记中大量运用了抒情手法,借助抒情,他在
诗中表达了对祖国优美山水、辽阔史观和博大精深文化的赞美。

他把乡野
风光、乡野小镇等景象,用勾勒出柔和而充满祝福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诗
歌更加动人。

总之,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富有诗体歌谣的
内涵,有着独特的语言和抒情手法,极具艺术魅力。

柳宗元永州八记

柳宗元永州八记

柳宗元永州八记1. 引言《柳宗元集》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的《永州八记》是这部集子中的一篇,也是柳宗元在任永州刺史期间所写的文章之一。

该文章讲述了柳宗元在永州所见所闻的情况,以其独到的笔触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犀利的洞察力。

本文将对《永州八记》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2. 文章内容分析2.1 伐叛记这篇记载了柳宗元率军平定叛乱的经历。

文章以“道在临池不漏泽,理应区中垂落稚”为开头,表达了柳宗元面临叛乱时的困境与信任他的人的期望。

接着,他天衣无缝地展现了自己带领军队精诚团结、勇猛善战的形象,展示了他作为统帅的才华和决策的果断。

2.2 黔婆狱记这篇记载了柳宗元在处理刑法上的一次失败经历。

在文章中,柳宗元以律法的公正为出发点,却因无法判断案件真相而导致错误判决。

通过这篇记事,柳宗元告诫人们不能仅凭表面的证据轻易下判,并提出了推理和辨证的重要性。

2.3 素履纪行记这篇记述了柳宗元在任永州期间官民关系的亲和力。

柳宗元倡导官民和谐共处,他不用征发耕牛,不私吞供给,同时也不压榨百姓。

他展示了作为一个官员应该有的宜良仁德,以身作则,树立了威信,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

2.4 石钟山记这篇记述了柳宗元在石钟山遇到的奇异情况。

他讲述了自己曾经在梦中遇到一位仙人,得到了关于石钟山的预言,然后他带领队伍前往山中,果然发现了与梦中一样的景象。

通过这篇记事,柳宗元展现了自己超凡脱俗的性格和对超自然现象的探索精神。

2.5 说涂溪记这篇记述了柳宗元在涂溪听闻的一段有关死者复生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柳宗元通过讲述一个乞丐拣起死者遗失的金锁而复生的故事,表达了生死的奥秘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通过这篇记事,柳宗元启示人们应该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2.6 愚溪诗社记这篇记述了柳宗元在永州创办愚溪诗社的经历。

柳宗元热爱文学,他希望通过诗社来促进文学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这篇记事,柳宗元展示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独立思考、创作的推崇。

关于永州的古文古诗

关于永州的古文古诗

关于永州的古文和古诗:
1.唐·柳宗元《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等,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2.唐·李白《永王东巡歌》:包括《永王东巡歌》和《永王东巡歌其二》等,是
李白描写永州风景的诗作。

3.唐·元稹《永福寺》:是元稹在永州游览时所写的一首诗,描写了永福寺的美
丽景色。

4.宋·欧阳修《秋声赋》:是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他在永州官舍度过的
时光。

5.清·蒋士铨《登永州城楼》:是蒋士铨在永州游览时所写的一首诗,描写了永
州城楼的壮美景色。

柳宗元与《永州八记》

柳宗元与《永州八记》

柳宗元与《永州八记》柳宗元青年时代就立下雄心壮志,仰慕“古之夫大有为者”,向往于“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

他25岁时已是“文章称首”的长安才子,刚考中了博学弘辞科,又与礼部郎中杨凭之女新婚,逐步成为文坛领导,政坛新锐。

在其后的几年里,柳宗元又成为了当时皇帝的老师王叔文革新派的中坚分子,以热情昂扬、凌励风发的气概,预备施展自己“辅时及物”、“利安开元”的抱负。

然而,由于顺宗皇帝李诵即位时就差不多中风,说话也不清晰,尽管有心改革朝政,但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加上宦官与藩镇势力强大,因此革新只实行了几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元和四年八月,反对革新的太子李纯即位,九月,柳宗元赶忙被贬邵州刺吏,行未半路,朝议认为处之太轻,又改贬永州司马。

当时同时被贬的包括刘禹溪等人共有八位,史称“八司马事件”。

“永贞革新”的失败对政治上犹豫满志的柳宗元是繁重的打击,但关于他的文学创作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时的永州“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顿惊且伤”,相当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所谓的“永州司马外置同正员”,事实上是个编制外的闲职,没有官舍也没有具体的职务。

柳宗元一家人寄居在冷清的小寺院,未及半载,母亲也逝世了。

除了精神上抑郁悲愤,正当壮年的柳宗元躯体也越来越差,诸病缠身,虚弱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但永州清新的山水给了柳宗元专门大的慰籍和寄予,他专门快从悲观与失意中振作起来,踏遍了永州的山山水水并和田翁农夫相交,远离了政坛上的明争暗斗,回来到田园诗意般的生活,他认为永州的山水和自己一样的为世人所抛弃和漠视,写出了许多千古传诵推崇永州山水的散文。

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如此评判柳宗元的永州10年,他说:“炎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了足够的时刻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确实,永州的10年,是柳宗元人一辈子最晦暗最感伤的十年,却是他文学创作最丰富和哲学思想全面成熟的10年。

柳宗元的文章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论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清峭之美-文档

论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清峭之美-文档

论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清峭之美【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0.19.040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而失败, 被贬为永州司马。

国运难振,毁谤兼至,生活艰难,又病痞气,加之老母病故, 小女夭折, 故多怀忧惧之情, 郁郁不欢, 惟以刻苦读书、寄情山水自遣。

著名的“永州八记”就写于此时。

“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鸳潭记》、《钴鸳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是柳宗元游记散文的代表作。

这“八记”既各自独立成篇,又钩连呼应,脉络井然,是一个完整的散文系列。

在美学风格上, “八记”亦呈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清峭。

清即不染尘俗、屏去?艳,丽乃清丽,秀则灵秀,以纯净晶莹之貌得悠扬清远之神。

“永州八记”的“清”可归于以下三方面:1 景物清朴幽美, 文境透彻玲珑在游览山水、观照自然时, 柳宗元欣赏的是那些生长于静谧环境中, 无人工之雕琢而得天地之灵秀的景物, 它们纯净、清幽, 独立于紫陌红尘之外。

山则“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 水则“流若织文,晌若操琴” (《石涧记》)、“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石渠记》), “树多枫?故? 楠。

?F储樟柚,草则兰芷”(《袁家渴记》)。

状景物之清,尤以描写小石潭的一段文字最令人称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嵯为岩。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沼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目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石潭以全石为底, 遍生青树翠蔓, 鱼若游空, 影布石上――皆用以实见虚之法写出潭水清极净极。

这样的文字, 真如雪天琼枝般晶莹透亮, 沁人心脾。

在这极清的环境中, 柳宗元产生了与天地合一的体验:“清冷之状与目谋, 潜潜之声与耳谋, 悠然而虚者与神媒, 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学论丛》中曾说道:中国文学的一个特征就是常把作者本人表现在作品里。

从某一个角度来看,文学可以当作是人类性灵的反照,一位作家的作品,就可以算作他个人的精神反映。

实际上,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发表。

我想,只要在作品中投射了作者心灵上发生的思想的文学作品,都是流传千载、传诵不绝、让不同时空的读者产生共响的佳作。

“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贬谪永州时期所创作的八篇山水游记,各自独立成篇,连之而读也可浑然一体。

“永州八记”只是柳宗元记山水、写人物、论文章众多古文作品中的一类,我个人认为这类以清新优美笔触记叙幽深奇绝景致的山水游记,却是柳宗元作品中最值得玩味和深思的作品。

在“八记”中,柳宗元没有宣倡“文者以明道”的文学主张,也没有借写人、物来表达太复杂的哲思,在其“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之中的所见所感,组成了柳宗元“永州八记”的主体,文笔间流露的是最真的心绪,认识到这些心中最本质的思想情感,我们也许能拨开些许时空迷雾,看清这位深通经史、百家之言,至少“精敏绝伦”有头脑,曾想在政治上兴利革弊的古文家。

自然界是触动文思的重要契机,文学本身就存在于自然之中。

歌咏大自然的山水林石,将自然界景物人格化,或是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人格化为自然景物,在我国古典文学各类体裁的作品中是很常见的。

诗歌中有山水诗一派,品赏词作中也常说到“景语”,民间化的曲作中也有写得很美的描写景致之作。

在散文中,南朝陶宏景、吴均等人在一些书信中就有了若干描写山水景色之片段;到了柳宗元,描写山水之文成了独立的文学样式。

“永州八记”写冷泉奇石,怪树幽篁,写风写鱼,写在永州山水中的景致,在散文创作上可看作是树起了山水小品文为一派的标帜。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专业作家很少,多数作家都有官吏的身份。

柳宗元是一位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在仕途上很不得意的政客。

柳宗元在协助王叔文力革弊政失败之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开始他的贬谪生活。

在永州10年,仕途上抑郁难达,唯在山水中可以涤荡一下心中的郁闷,让自己的心在山水间寻求一份暂时的解脱。

“永州八记”就是柳宗元在游历永州山水后写下的游记。

这八篇游记写了大自然奇异的风光,也折射出柳宗元在永州期间的思想情感。

这些看似“轻描淡抹”的山水游记,当是柳宗元当时的心情写照,文中寓有深邃复杂的情感,否则不会让后人读之有“感悲恻”“泪随声下”之感。

柳宗元在“永州八记”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开始就写道:“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这段文字可以看作是整个“八记”的总领,余下的文字,包括后面的7篇游记,不过是细细在描述柳宗元“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中有关游记的内容,是描写了登高望远的境界,渲染了西山的开阔,着力描写在山顶上看到的景物,映衬了西山的高峻。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曾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钴?a潭记》描写的是钴?a潭四周的景色,写了潭景、水势、水流。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县焉。

……”《钴?a潭西小丘记》写了小丘上的山石及所看到的景色。

“……其石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一文中采用素描的手法,抓住特点,写流水、岩石、树木、游鱼。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湛,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m尔远逝,往业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袁家渴记》先写渴中的山石,次写山中的树草,然后着重渲染草木山水在风中的奇景。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r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穷其状。

……”《石渠记》写泉水及泉上景物,对景物的描写能抓住某一个细节来写,泉水之细,树木、花草、竹子被风吹动而发出声音这些描写,读之,清新可喜。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床焉。

风摆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石涧记》写了水中的石头、泉水。

“……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小石城山记》描写了小石城山的奇异景物,所写之景致有别于前几篇游记。

“……其上为睥睨梁?嬷?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永州八记”单从作品表面读去,给人描摹出的自然山水之美让读者心向往之。

这种作品的“美”,在于作者所观察的细致,所描写的精致。

八篇游记中多篇写到流水,但每一处的流水留给我们的都是不同的记忆。

有的文章中写的是水势的湍急;有的写流水之“清冽”;有的抓住水色来写“平者深墨,峻者沸白”;有的从声音来写“其鸣乍大乍细”;有的则写水纹与声晌“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永州八记”所体现出的柳宗元高妙的文笔,不仅仅在于对水的描写,对山石、林木的描摹,在八篇中无重缀之处。

这种文学的创造力来自于作者的学识及驾驭文字的能力,同时,也来源于作者内心深处对自然景物的细腻体悟,及内心情绪对外物的认识。

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写一草一木,一泉一石,颜色、声音、动静、远近等,生动逼真,神妙入微。

为什么会有这么细腻的描摹,为什么读之能让人心怦然一动?因为永州之山水之外,别有撼动柳宗元心绪的内涵;因为柳宗元的游记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我们细赏美文之后,有其内蕴的情愫感动我们。

永州在今湖南零陵的位置,距当时繁华之都长安甚远。

永州的山水甚少为人所晓。

独居一隅,花自开,水自流,没有人了解他们的美妙,它们的悲哀在于不为人所认知。

柳宗元贬谪到此,满腔为朝延请命的壮志也无人问津。

作为一个失意的仕人,他的悲愤不仅仅在于仕途上的穷困,他的郁闷与永州山水的无人知晓是相通的。

于是在柳完元流连于山水泉林之间的时候,他很容易去细腻玩味这些风景。

一位仕途得意的人,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只有失意的柳完元,他有时间、有条件、有心绪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无目的性,散漫放任地接触真实的山水风景。

柳宗元不像陶、谢放浪山水,安然田园,也不像王维于山水中寻找禅味,他游玩山水,也是“苦中求乐”;他也许并不是想在山水间寻找什么,便确实在山水中找到了与他心绪对应的外物,于是在“永州八记”中我们可以读到柳宗元的议论、感叹。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钴?a潭记》)“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曾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夫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

”(《钴?a潭西小丘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寂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石涧记》)“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小石城山记》)这些感叹、议论,可以看作是柳宗元对永州山水的叹喟,也可以用这些来叹喟自身的不平。

这样在文中的记叙、议论同作者自身遭遇联系起来看,并不是太过牵强。

在柳宗元贬谪永州之时所作的诗作中,我们也可看到这样描绘幽美自然景物时,所体现出的作者本身在贬谪中寂寞和抑郁的心情,及对这种心情的自我反抗。

在柳宗元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将自己选择的景物与本人的个性融合成为一体。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溪居?久为簪组累》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山水游记打动人的不仅是景物写的多美,而是作者在表达这种“美”时所蕴藉的内心深处兴发感动的情感活动。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成为山水游记中的经典之作,不仅仅因为在文中所用之词汇,写作时所截取的角度,创作时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更主要的在于柳宗元所写的物景是与他的心灵意念结合在一起的,大自然的形象是实有的,也是结合他自己的心绪感发的。

对山水游记的品赏、评价,我想可以借用一下王国维先生评词所用的“境界说”。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山水游记如果只写出自然山水之美,而没有蕴藉作者本体的情感,那么这些山水游记更应该归在说明文一类,读之,可知在某处有某山某石某景,根本不能引发读者情感上的感动。

真正的山水游记就应写真景物真感情,把作者的情感投射自然景物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山水游记不但在艺术表现上是成功的,在艺术价值上也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用文字作品来描写山水,应该是一位作家最真实的表露,山水不关乎朝廷、人事,山水不是只能用一种方式去体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山水,给不同心绪的作家不同的审美体验,所写的山水游记也就是一个作家身与心对自然的认知。

当山水游记中景与情巧妙契合后,读者认可的不仅是所感知到的绝佳风景,还是风景之后蕴藉的对人生、生命的感知。

当山水游记中景是美景,而情“淡乎寡味”,读者收获的仅是美妙风景,而缺乏内心的感动。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成功之处,在于将自然界山水之美与作者内心情感契合,“寓情于景而情愈深”(刘熙载语),在描绘出美妙山水的同时,也隐隐让读者可看到个性突出的抒情主体(作者)。

山水与作者的契合,是个很难说的过程。

有时读山水游记,不知是真山真水完善了作者主体的个性特征,还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赋于自然山水动人之处。

对于文学作品的品赏,是当就作品而谈,还是当把创作主体引进?作者每一部作品都对应着某一种情感,但这一情感能涵盖在作者所有的作品中吗?柳宗元的散文作品中,我最爱读的就是山水游记和寓言,我总觉得这类似乎没有肩负着太多沉重“道义”的作品,是能让人记诵,也最能让人触摸到柳宗元的真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