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合集下载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轮复习课堂达标)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轮复习课堂达标)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轮复习课堂达标):A组双基题组1.(2013·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二模)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2.(2014·山东省临沂市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C.种群是物种繁殖和生物进化的单位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一些濒危动物的K值3.统计某农田中玉米种植后植株平均高度,结果如下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50天左右玉米植株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B.90天左右玉米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C.该农田中玉米长势整齐,因此该农田没有群落的垂直结构D.由于种内斗争的加剧,玉米平均株高达到160 cm后不再增长4.(2014·绍兴一中高三阶段性测试)研究人员调查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如图曲线,根据该曲线,为充分利用草鱼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应从哪一年进行捕捞,每年最多捕捞草鱼的量是多少() A.第三年捕捞量为(K/2-0)B.第四年捕捞量为(n-K/2)C.第五年捕捞量为(m-n)D.第六年捕捞量为(K-m)B组高考题组1.(2013·浙江高考)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2.(2013·山东高考)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导学教程》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九单元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导学教程》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九单元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试验: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点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1.种群的特征【解惑】(1)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洁的累加,而是具有进展、自我调整、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

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年龄组成通过影响诞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4)性别比例只影响诞生率。

1.正误推断(1)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2022·江苏卷)(√)(2)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诞生率为10%(2021·浙江卷)(×)(3)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诞生率最高(2021·浙江卷)(×)(4)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密处取样(2022·海南卷)(×)(5)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6)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打算的(2022·四川卷)(√)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取样关键随机性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活动力量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N=M×n/m(N为种群数量,M为标记个体数,捕获数量为n,被捕获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为m)。

3.回答年龄组成的相关问题(1)写出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

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2)依据图示分析,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用线连起来。

1.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观看下图中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一、课程分析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这个专题是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在一轮复习中本专题是在复习了个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从群体水平来研究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在知识上比较基础,使学生由简入难的复习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本专题主要包含两个考点:种群的特征涉及的主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需要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种群的数量变化内容比较重要,主要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形成的原因,特点,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判断,特别是J型曲线中倍数的应用,S型曲线中K值,K/2值的应用以及曲线分析。

本专题是高考常考的考点,考查的角度侧重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增长类型的曲线分析,准确记忆各特征具体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并把握种群密度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本专题的重点是:1.种群的特征。

2.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由于本专题是学生在高一学习的,与现在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过去学习的知识大部分已经遗忘了。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自己看笔记和书,可以回忆起绝大多数的知识点,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需要参与到小组中,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自己复习总结的任务。

能力基础: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还是欠缺自我总结知识与规律的能力,不能把零散的知识点汇总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复习了个体水平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定义在必修一就已经学习掌握了,但是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稳态的维持与个体稳态的维持有什么区别?这是本专题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三、设计思路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复习本专题知识,先通过学生自己的复习回顾基础知识,尤其是一些易混的概念的比较,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40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40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2、按学案和一本内容联系教材对基础知识梳理。
3、学生小组讨论重点完成《一本》P230—232;“抓重点”、“学方法”部分。
4、教师给予适当的点评、指导和强调。




题组一 种群数量特征及数量变化
1.(2011·海南卷,23)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8.(2011·江苏卷,25)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5.下图是对某地种植的广东松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
A.总能量增加B.种群密度上升
C.环境阻力不变D.营养级能量降低
问题
质疑
自主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展示课导学案(编号:GSYLSW040)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一轮复习专题26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原卷版)

一轮复习专题26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原卷版)

专题26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纲解读】【知识梳理】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

其概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_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④年龄组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的空间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①适用范围:植物、____________的动物,如蚯蚓、跳蝻。

②取样关键:___________。

③常用取样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_______。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___________、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种群数量=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

3.“J ”型增长(1)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适宜、无敌害等。

(2)数学公式:_______________。

(3)曲线特点: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_________连续增长。

4.“S”型增长(1)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_____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_____后,将相对稳定。

5.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因素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

其影响因素主要有:(1)内因①起始种群个体数量。

2020年导教程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

2020年导教程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12月份没有未成熟的个 体,所以该种群9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正确; 决定种群数量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和迁出 率,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调查期间开始阶段为 增长型,以后阶段属于衰退型,C错误;从题图中 不能判断该物种的性别比例,D错误。
答案 A
种群密度的调查 3.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 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 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易考明示】 对“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 长率。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 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命题预测】
★种群数量变化是高考中的一个高频考点。种群数量 的变化中考点多,可以考查对增长率、增长速率、λ、 K值、 值等概念的理解和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也 可以考查对“J”型增长和“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 还可以考查 值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题中信息一 般多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
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1. 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 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 图中的①②
解析 解题时,要抓住图示中①②决定种群密 度这一信息。由于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性 别比例,可以推知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中的①②③④ 分别是指死亡率(或出生率)、出生率(或死亡率)、性 别比例和年龄组成。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 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
注意 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①调查时没有迁入和 迁出、出生和死亡

2015届高三生物第一轮细致复习典型题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试题(含解析)

2015届高三生物第一轮细致复习典型题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试题(含解析)

种群与群落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填空)1.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_____生物的______个体。

答案:1.同种 全部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①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______,是种群______的数量特征。

②调查方法⎩⎨⎧ ⎩⎪⎨⎪⎧ 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常用的样方法有 和 两种 :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③调查种群密度的意义:对农林害虫的__________,渔业上__________的确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________的比例。

(3)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的个体占该种群________的比例。

(4)年龄组成。

①概念:种群中各________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5)性别比例:种群中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答案:2.(1)①个体数 最基本 ②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③监测和预防捕捞强度(2)该种群个体总数(3)迁入或迁出个体总数(4)①年龄期②增长型越来越少3.判断正误。

(1)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

()(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3)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4)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5)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6)1000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10个小孩,则出生率为10/(1000+10)×100%=0.9%。

()答案:(1)×(2)×(3)√(4)√(5)×(6)×解惑:(1)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而是具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1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1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答案】 D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实践应用
本考点在高考中选择题与简答题
都有所呈现,通过增长曲线数学模
型、新情景材料、表格等形式综合考 命题解读
查考生的获取信息能力以及对生物学
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合理判断的能
力。高考很可能延续这种命题方式
示例2 (2010·浙江高考)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 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 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 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准确识记
1.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及影响因素 (1)种群数量变化内容: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 降等。
(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有很多,主要的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增长模型
项目
“J”型曲线
理想状态:资源
5.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两 种。( )
6.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
二、种群增长曲线[填空] 1.模型构建的形式、步骤及意义 (1)表现形式及意义 通过________和数学方程式表现种群数量变化,属 于________模型,可以用来描述、________和________ 种群数量变化。
(2)适用范围 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和范围较小的动物(如蚯蚓、蚜 虫、跳蝻等)的种群密度。 (3)注意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本数量足够大。 ③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
(4)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数要点 ①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 ②样方相邻两边及顶角个体都要计数,即计上不计 下,计左不计右。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第24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纲、考情——知考向核心素养——提考能最新考纲(1)列举种群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活动)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种群属于生命系统,具有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科学思维建立模型: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科学探究制订并实施方案: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点一种群的特征【知识回顾1】种群的数量特征概念意义【思考】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图中①~⑤分别代表种群的什么特征?(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密度,原理是怎样的?(4)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

【知识回顾2】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1)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①适用对象:②取样方法:和。

③取样关键:。

(2)标志重捕法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记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不能太过醒目、不易脱落①适用对象:。

②计算公式:(3)黑光灯诱捕法对于有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4)抽样检测法对于酵母菌等可以用抽样检测法调查种群密度。

注意: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

【阅读】(1)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2)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误差分析【知识回顾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跟踪训练1】25min1.下列对种群特征的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迁入率、迁出率B.种群数量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没有死亡率才能导致其数量增长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D.任何种群中雄性和雌性的数量比例均为1∶12.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③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3.(2013·全国卷Ⅰ,5)某农场面积为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4.(2016·全国卷Ⅱ,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5.(2017·全国卷Ⅲ,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6.(2018·全国卷Ⅰ,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2023年高考等级考生物一轮复习多维练(全国通用)34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解析版)

2023年高考等级考生物一轮复习多维练(全国通用)34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解析版)

专题十一种群和群落课时34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1.下列关于种群的数量特征叙述错误的是()A.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每个样方的统计数值都应如实记录C.用标志重捕法统计某种角数量时,由丁标记物容易被鱼卷食会使统计结果偏大D.环境容纳量是指某种群在某环境中的最大种群数量,且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答案】D【解析】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对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A正确;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每个样方的统计数值都应如实记录,B正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若标记物容易被鱼吞食,会使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偏小,而统计结果偏大,C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某种群在某环境中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D错误。

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A.渔业生产中,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在到达K值后开始捕捞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C.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D.当种群数量超过K/2 后会出现环境阻力,导致增长速率下降【答案】C【解析】渔业生产中,捕捞后数维持在K/2值时,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所以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捞,A错误;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不相同的,B错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C正确;“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降低,从开始就存在环境阻力,并且环境阻力越来越大,D错误。

3.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 只鼠,第二次捕获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 只。

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A.66 只/公顷B.77 只/公顷C.83 只/公顷D.88 只/公顷【答案】B【解析】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 只鼠中有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39-5=34只,第二次捕获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 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5)/X=15/34,解得X≈77.0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77 只/公顷。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动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动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导学提纲(26)必修三: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动班级______ 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种群的特征(A)2.种群的数量变动(B)知识结构:种群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J”型曲线“S”型曲线自主预习:一、种群的概念及特征概念:生态学上指在内占据的生物的个体。

特征:包括、和。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是最基本的特征。

(2)测定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和。

①样方法:以所有样方种群群密度的___________作为该种群密度估计值。

这种方法常适用于对_______________的取样调查。

(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上蚜虫、跳螨的密度也可采用样方法。

) A.取样方法:取样法:适用于调查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取样法:调查对象总体分布为长条形。

B.取样形状:一般以1m2 的正方形为宜。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②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的动物。

前提是未标记和被标记个体有同样的被捕机会,而在调查期间,没有个体的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等。

计算公式:N=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N=M×n/m)2.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新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的比率。

(2)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的重要因素。

3.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总个体数的比率。

(2)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可直接_______种群数量。

4.年龄组成(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_________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2)分析图中A、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并思考种群的年龄组成与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关系。

一轮复习种群第二节

一轮复习种群第二节

突破一、“J”型和“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公式:Nt=N0·λt 说出各字母表示的含义
【加深应用】分析三种类型分别对应的λ值的大小?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λ>1
λ=1
λ<1
(2)曲线图
种 群 数 量
0
时间
【拓展延伸】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较难,认真理解) 例:某种群第一年个体数是200,第二年个体数是210, 那么该种群的
2. 酵母菌计数方法:(知道,课本68页)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 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 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 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 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 总数。
3.注意事项:(参考课本68-69页记忆)
1 酵母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相当于样方 法,计数原则相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 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原因? 3.本实验是否需要另设置对照实验? 4.为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 重复实验 5.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 清,应采取何措施?
4.实验结果与分析:
数量变化曲线
整理学案
(课本67页最末段) 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 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着,在不 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 甚至消亡。
K值变动的示意图(《创新》180页右下角)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平均值附近上 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 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轮复习)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轮复习)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卢志伟
考点明示
点击考纲 高考频率 对应考点
★★★☆☆ 考点1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Ⅰ) 种群的数量变化 (Ⅱ) 实验:探究培养 液中酵母菌数量 ☆☆☆☆☆ 考点4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 种群数量的变化 6年4考 考点2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种群数量的变化
★★★☆☆ 考点3 6年3考
不一样 增长率是指新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 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即:种群增长率 =(本次总数-上次总数)/上次总数,无单位; 增长速率是指新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 值,即增长速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时间, 有单位(如个/年等)。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 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快。
2、K值和K/2值在生产上的应用
(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通过清扫卫生、做
粮食贮存、饲养天敌等来降低 环境容纳量 __________ (K值) (2)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 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 提高K值 ,是保护大熊猫的根 改善栖息环境,__________ 本措施。
时间
(2)乙图为 “S”型 曲线。 条件:自然界的 空间和资源 是有限的。 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 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K值:又称 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 最大数量 。 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_________
问题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一样吗?
(2)出生率和死亡率 群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 个体总数 的比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 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 ________的比 率。
(4)年龄组成 年龄期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①概念:种群中各________ ②类型:

生物一轮复习第一编考点通关考点32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练习含解析

生物一轮复习第一编考点通关考点32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练习含解析

考点32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基础小题1.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接种后,需对培养液进行灭菌B.接种后,需立即进行第一次抽样检测C.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静置几分钟后再吸取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向计数室滴加样液后再盖上盖玻片答案B解析对培养液灭菌应在接种前进行,如果接种后灭菌酵母菌会被杀死,A错误;接种后立即进行第一次抽样检测作为后续的对照,B正确;抽样前应先振荡试管将培养液摇匀后再吸取,C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上盖玻片,然后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D错误。

2.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据此判断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

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应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故选C。

3.如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O~b段,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负相关B.b~c段种内斗争最激烈C.为有效防止鼠害,最好将种群数量控制在b点D.利用捕食关系控制鼠的数量,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D解析O~b段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密度也在不断增大,故两者呈正相关,A错误;c~d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种内斗争最激烈,B错误;b点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为有效防止鼠害,最好将种群数量控制在b点以下,C错误;利用捕食关系控制鼠的数量不会破坏该地区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4.如图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会存在类似曲线Ⅰ的种群增长形式B.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目前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人口发展处于c~d段D.酿酒过程中,将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可获得最大效益答案A解析外来物种入侵时,由于在当地没有天敌,在刚开始时其种群增长曲线与Ⅰ相似,A正确;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错误;目前我国人口数量仍在不断增长,只是老年人的比例不断增加,C错误;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保持在b点时,产生的酒精较多且较快,可获得最大效益,D错误。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0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0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第0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年龄组成⎩⎪⎨⎪⎧⎭⎪⎬⎪⎫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必修3 P 62“学科交叉”改编)将M 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 只鹿中有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多少只?若部分标记物脱落,该鹿群的数量与实际数量相比有何变化?答案 (M ×n )÷m 只 增大走出误区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4个关键点关键点①: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a .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甲)和等距取样法(如图乙)。

b .大小适中:乔木100 m 2、灌木16 m 2、草本1 m 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

c.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关键点②: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关键点③: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关键点④: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如对于家鼠,要封存粮食、清理垃圾等,
环境阻力, 降低 K值。
②K/2值:
a.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如捕鱼后保留在 K/2 值处,种群增长
速率最大,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符合可
持续发展的原则。
b.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如灭鼠时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 值,
例:对某地段鼠的种群密度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2只鼠,第 二次捕获30只鼠,发现有标记鼠10只,求该地段鼠的总量。
种群数量(N) 标记个体数(N1)
=
重捕个体数(N2) 重捕标记数(N0)
偏小或偏大
偏大或偏小
N=N1×N2/N0= 32×30/10=96
练习.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48只,第
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鼠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D )
A.46 B.25
C.12
D.100
考点四、种群数量变化及应用
一、“J” 型增长曲线 1.产生条件:
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3.计算:t年后种群的数量为:Nt=N0 .λt
2.该探究实验的几个易失分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相应两 边及其夹角”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 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6)酵母菌计数时,只能是估算。
若达到该值,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K/2
三、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型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 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
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增长率和增长 速率
K值有无
无K值
有K值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 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数量 增长的影响不同
2、增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 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图中b)
种a 群b 数c 量
时间
K值与K/2值应用
A
①K值:
a.对野生生物资源保护的措施:如对于大熊猫,要保护其生活环境,应 尽量 减少 环境阻力, 增大 K值。
年相同,因此第9年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③图中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是否相同?图中显示第8年种群 数量最少,对吗?
不相同。在第4年到第10年间,λ<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到第9
或第10年种群数量最少,而不是第8年最少。 ④第16~20年乌鸦种群数量将如何增长?为什么?
“J”型增长,因λ>1且恒定。
考点三、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a.样方法植物、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蚯蚓) 关键点:随机取样,求平均值(缩小误差)
1m2 随机
如何调查一片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
一般选用双子叶植物
等距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 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 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四角只计左上角”的原则, 如图(注:实心圈表示要统计或测量的个体)
考点五、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中个体的分布格局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最常见)
农田等人工种群
草地中的蒲公英
人类、社会性动物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 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 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教材深挖】
1.自然环境中,种群的数量一定低于K值吗?说出你的理由。 不一定。自然环境中,大多数种群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故种群数 量可以高于K值,但不会维持很长时间。
2.下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中的两个经典曲线。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
(1)甲图中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力?曲线a、b哪条更符 合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况? b曲线自始至终都存在环境阻力,b曲线更符合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况。
(2)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乙图所示,图中λ表示该
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 ①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
答:基本不变(因λ=1)。
②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何种类型?为什么?
稳定型。第10年时,种群的λ等于1,说明第10年种群数量与第9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 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例题.在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B
二、“S”型增长曲线 1、产生条件:存在环境阻力
自然资源(食物)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密度增长种内斗争不断加剧。天敌 增加(种间斗争加剧),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达到平衡,数量趋于稳 定,呈“S”型。
考点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性别比例
间接影响 年龄组成 预测变化趋势 种群密度 直接反映
决定 迁入率、迁出率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数量
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什么? 种群密度。 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什么?
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
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什么? 年龄组成。 能够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特征是什么? 性别比例。
如何调查一个岛上绵羊的种群密度? —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1.捕获 2.做标记 3.放回 4.重捕 5.计算
注意:a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 b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
身体不会产生寿命和行为的伤害; c标记物不会在短时期内脱落.
种群数量(N) 标记个体数(N0) =
重捕个体数(N1) 重捕标记数(N2)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点一、种群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
例题.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B ) 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 B、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 C、一颗树上的寄生物 D、一座山峰上所有的树
例题.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 另外2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是(D ) A.一个种群 B.一个群落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