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合集下载

4《大学》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4《大学》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4 《大学》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掌握《大学》理论基础的概念和精神实质;2.掌握《大学》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和评价标准,在日常的生活中贯彻《大学》的思想;3.能够运用《大学》的思想,进行思考、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大学》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它是儒家学派的理论基础。

其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的关键在于教育。

《大学》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成长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来达到人类的完善。

2. 《大学》的理论基础•格物致知:格物是指要通过实践来了解世界,而知则是通过认识获得理性的知识。

通过格物致知,人们可以认识到道的真理和秩序。

•致良知:致良知是指使人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心灵品质,进而实现道的成仁之道。

•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是指要在行动中始终秉持真诚和正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指要努力修身养性,齐家是指要努力保持家庭的和谐,治国则是努力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

3. 《大学》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和评价标准《大学》非常强调人的价值,认为上善若水、德行天下、才德兼备、立身行道等都是人的价值和评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首先讲解《大学》的基本概念、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然后注重实例分析。

2.讨论法:在课堂上通过对《大学》中核心理念的探讨,学生们可以思考和掌握《大学》的实际意义。

3.研究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研究和实践掌握《大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讲述和讨论,对学生知识的把握和对《大学》的理解情况进行评估。

2.试卷测试评估:通过对学生进行笔试、问答、论述题等方式进行考核。

3.综合评估: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参加课堂讨论、读书笔记,小组讨论和实验等。

五、教学效果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理解和掌握了《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大学》节选优秀教案

《大学》节选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2)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3)了解《大学》对后世的影响。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2)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学会运用《大学》的思想指导生活;(3)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能够运用《大学》中的观点阐述问题。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国家民族命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大学》的核心思想;(2)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3)学会运用《大学》的思想指导生活。

2. 教学难点:(1)理解《大学》中的文言文表达;(2)把握《大学》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等;(2)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学》对后世影响深远?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大学》节选,思考以下问题:a. 《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b. 《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有哪些?c. 《大学》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 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总结《大学》的核心思想;(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结合实际进行阐述。

4.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运用《大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生活?(2)学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5. 总结评价(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的核心思想;(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自己的收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大学》节选,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并学会运用《大学》的思想指导生活。

《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学》节选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曾德元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大学》常识;2、学习文言现象,翻译选文;3、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得主张;理解治学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之间得关系。

教学重点文言主现象与翻译教学难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修齐治平之间得关系。

教学设想四课时。

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得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与地区得86个儒学研究机构得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得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得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就是《礼记》里得一篇。

一般认为就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就是秦汉时得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得地位并不就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得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与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得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瞧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得“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得篇章。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得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得《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得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得影响。

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得2000余字,但却就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得总括性著作,就是儒家人生教育得道德纲领,也就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得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得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得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得宏观图式。

4《大学》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4《大学》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4 《大学》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1. 概述《大学》是《礼记》之一,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如何通过学习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篇教案是基于《大学》的经典节选,由人教版选修的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而来,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领会《大学》的思想和精髓,进而提高自我修养和学术成就。

2. 教案正文2.1. 教学目标•理解《大学》的含义和精神•学习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掌握《大学》的重要思想和原则2.2. 教学内容这篇教案主要包括三个模块为主要内容:模块一:启示同学们道德义务推崇仁爱、勤俭等德行,同时诵读《大学》的经典片段,让同学们在文化经典的熏陶下,加深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模块二:教学人写作技巧在教学《大学》的经典内容时,指导同学们掌握写作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大学》的思想和精神,加深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认识。

模块三:聚合同学讨论会通过分组,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需要讨论的话题,由主持人引导并组织讨论,同学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并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路和认识。

2.3. 教学方法•投影演示:在课上通过投影演示的方式再现《大学》的经典内容,以视觉和语言的交叉方式,使同学们印象深刻。

•互动式学习:从教师、学生、写稿等角度,让学生通过互动式学习体验,深入了解《大学》的文化经典,从而加深对文化经典的领会和认识。

•课外阅读:课后慢慢阅读《大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大学》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发展。

2.4.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完成作业任务,出勤率等•期中考试:对《大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进行考核•期末考试:是对全年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包括课本知识、补充阅读资料、活动知识等。

3. 总结通过对《大学》的深度研究和学习,同学们不仅能够深入学习中国文化和经典思想,而且能够自学习习学习,以此提高自身的学术成就和生活素养。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大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意,掌握常见的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意,掌握常见的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时数:三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解释什么叫修齐治平。

精炼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知识积累1了解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大学》节选的教案

《大学》节选的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主要内容,掌握其核心思想。

2. 培养学生阅读古代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大学》节选中的主要内容。

2. 《大学》的核心思想。

教学难点:1. 对《大学》中某些词语的理解。

2. 对《大学》核心思想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授1. 朗读《大学》节选,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 分析《大学》节选中的主要内容:a. 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

b. 强调“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c. 提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和途径。

3. 解释《大学》中的重点词语:a. “修身”:指个人修养,包括道德、品德、学问等方面。

b. “齐家”:指家庭和睦,子女孝顺,父母关爱。

c. “治国”:指治理国家,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d. “平天下”:指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实现社会和谐。

4. 阐述《大学》的核心思想:a. 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b. 提出“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关键,认为只有真诚、正直的心态才能实现个人修养。

c. 强调家庭和谐、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认为家庭和谐、国家治理是实现天下太平的基础。

三、课堂讨论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践行《大学》中的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个人修养,以及如何为家庭和国家做出贡献。

四、总结1. 总结《大学》节选的主要内容,强调其核心思想。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大学》中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搜集《大学》的相关资料,了解其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如何践行《大学》思想的感悟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节选,让学生了解古代经典,提高文学素养。

《大学》节选教案

《大学》节选教案

教案题目:《大学》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大学》这篇文章的主旨和内涵;2. 能够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重要思想和观点;3. 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4. 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大学》的阅读和理解;2. 文章中重要思想和观点的探讨和分析;3. 品德修养的培养和实践;4. 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大学》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大学》这篇文章;2.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3. 学生在阅读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三、文章分析和讨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文章中的重要思想和观点;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观点;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的思想。

四、品德修养的培养和实践(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取有关品德修养的观点和原则;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品德修养的重要性;4. 学生进行品德修养的实践,例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

五、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取重要信息和观点;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实践,例如:分析文章的结构、评价文章的观点等。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进行总结,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和收获;2. 学生分享自己的反思和感悟;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品德修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3. 学生在品德修养和实践中的表现;4. 学生在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的提高。

《大学》节选_优秀教案

《大学》节选_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

2. 掌握《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

2. 阅读经典著作,提高人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提问:同学们对《大学》有何了解?(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读《大学》节选,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3. 学生讨论:这些关键词汇分别代表什么意思?(三)深入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总结:这一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拓展延伸1.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 教师总结: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为家庭、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

2.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结合自己的实际,撰写一篇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大学》节选,深入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二选修《大学》教案

高二选修《大学》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

(3)能够运用《大学》中的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大学》中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教学重点:1. 《大学》的核心思想。

2. 如何运用《大学》中的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1. 《大学》中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2. 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大学》全文、相关资料、PPT课件。

2. 学生准备:《大学》全文、笔、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中的哪些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启示?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大学》全文,了解其核心思想。

2. 学生整理阅读笔记,重点记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进行讨论。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运用《大学》中的思想进行解答。

四、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

2. 学生运用《大学》中的思想,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解答。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指出其中的亮点和不足。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大学》的核心思想,强调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收获和不足。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学》思想的感悟文章。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案例分析情况。

《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学》节选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曾德元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大学》常识;2、学习文言现象,翻译选文;3、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理解治学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文言主现象与翻译教学难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修齐治平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想四课时。

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

《大学》节选__教案

《大学》节选__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 理解节选内容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献的能力。

-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节选内容的中心思想。

2. 分析节选内容中的主要观点。

三、教学难点1. 跨越时代背景,理解古文中的抽象概念。

2. 分析古文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阅读与理解1. 学生阅读节选内容,注意理解文中的关键句子和词语。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节选内容的结构,归纳出中心思想。

(三)讨论与交流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节选内容中的主要观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行点评。

(四)拓展与延伸1. 结合《大学》的整体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大学》中的智慧。

(五)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节选内容的读书笔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节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课堂讨论: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六、教学资源1. 《大学》原文及节选内容。

2. 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介绍、历史背景等。

3. 课堂教学PPT。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文中的抽象概念,避免生硬的翻译和解释。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第4单元《大学节选》教案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第4单元《大学节选》教案

《大学》节选教案教学目标:一、《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生对其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二、《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三、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人教版《大学》节选教案

人教版《大学》节选教案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体会古代儒家思想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方面的价值。

2. 通过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概念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儒家修养方法。

3.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思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2. 儒家修养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具体内容。

教学难点:1. 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逻辑关系。

2. 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 提问:你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有什么理解?二、新课讲授1. 阅读文本,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

- 强调“修身”是基础,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做到“修身”。

- 分析“齐家”与“治国”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和谐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 阐述“治国”与“平天下”的内在联系,强调治国者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2. 分析儒家修养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认识世界,为“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 解释“诚意正心”的含义,强调在修养过程中要诚实、不自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

3. 探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如:在家庭中如何体现“齐家”,在社会中如何体现“治国”等。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何将儒家修养方法应用于现代社会?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方面的价值。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高二选修《大学》教案

高二选修《大学》教案

《大学》教案课程名称:高中语文选修《大学》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理解《大学》这篇文章,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儒家思想。

2. 分析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大学》的文本和相关注释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提问:“大学”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大学》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大学》文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注释资料,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课堂讲解(25分钟)1. 讲解《大学》的背景和作者朱熹的生平和思想。

2. 分析《大学》的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

3. 详细讲解《大学》中的儒家思想,如仁爱、忠诚、礼义等,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阐述。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大学》中的某个思想进行讨论和交流。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批判性思维训练(10分钟)1. 让学生针对《大学》中的某个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反驳意见,并给出自己的理由和证据。

六、口头表达能力训练(10分钟)1. 让学生就《大学》中的某个思想,进行口头表达和阐述。

2. 鼓励学生使用丰富的词汇和恰当的句式,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七、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本次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教师进行课堂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并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大学》节选_教案

《大学》节选_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学》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掌握《大学》节选中的核心观点和论述方法。

(3)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大学》节选的内容。

(2)运用文献资料、历史背景等,分析《大学》节选的内涵和价值。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表达交流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树立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大学》节选中的核心观点。

(2)掌握《大学》节选的论述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大学》节选中的深层次内涵。

(2)分析《大学》节选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大学》的了解和认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大学》节选,了解其核心观点和论述方法。

2. 学生归纳总结《大学》节选中的主要观点。

(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大学》节选中的论述方法。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讨论交流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大学》节选的内涵和价值。

2.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探讨《大学》节选的启示。

(五)总结提升1. 教师总结《大学》节选的核心观点和论述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六)拓展延伸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学》节选的读书笔记。

2. 教师推荐与《大学》相关的经典著作,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分享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撰写读书笔记的质量。

3. 学习成果:学生对《大学》节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学》节选教案

《大学》节选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大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3. 帮助学生理解《大学》中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学重点:1. 《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大学》中的思想观念。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文言文。

2.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为什么会被列为儒家经典?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大学》节选,圈点勾画生字词,查阅工具书。

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大学》的主要思想。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在《大学》中,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大学》的主要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学》的主要思想,谁能简要概括一下?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入阅读1. 学生自读《大学》节选,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在《大学》中提出了哪些关于修身的方法?(2)作者在《大学》中强调了哪些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2.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点评。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在《大学》中,作者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是怎样的?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大学》中的思想观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五、课后作业1. 学生阅读《大学》全文,深入了解其思想内涵。

2. 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大学》的主要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大学》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2024)

《大学》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2024)
2024/1/29
04
(2020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05
题目:从《大学》节选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 于个人修养和家国情怀的重视程度,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 看法。
06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现实,对儒家思想进行深入分析 和评价,体现时代意义。
13
备考策略及技巧指导
真题训练
多做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熟 悉题型和考点,提高解题能力。
小组交流
探讨《大学》中提到的“ 格物致知”等思想在现实 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汇总分享
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全班共同交流和分享。
20
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古代学者辩论场景
角色分配
学生分组扮演古代学者,分别代 表不同学派和思想。
辩论准备
各小组收集资料,准备辩论观点 和论据。
模拟辩论
在课堂上模拟古代学者辩论场景 ,各小组展开激烈的辩论,阐述
跨文化对比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西方哲学、宗教思想进行比较,探讨 其中的异同和相互启发之处,引导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审 视和理解《大学》。
18
05
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
2024/1/29
19
分组讨论会:探讨文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分组讨论
《大学》中所阐述的“大 学之道”对于现代教育的 启示和影响。
2024/1/29
《大学》的文本特点与文学价值
《大学》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文辞简约,内涵丰富,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影响。
12
历年高考真题回顾与解析
01
(2019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02
题目:阅读《大学》节选部分,分析其中所体现的大学之 道及现实意义。

新人教版选修《大学》节选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大学》节选学案

《大学》节选教案一、作家作品累积:1、《大学》原为第四十二篇。

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说明,称为,此后《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朱熹把《大学》从头编排整理,分为“经” 一章,“传” 十章。

一般以为,“经”一章盖之言,而曾子述之;“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说“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2、《大学》提出了“三大纲”和“八条目”。

经一章提出了、、三条大纲,又提出了、、、、、、、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大纲的门路。

3、《大学》是的入门读物。

因此,朱熹把它列为之首。

宋、元此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念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文言基础知识:解说加点的字。

1、大学之道,在明显德。

()()2、知止尔后有定。

()3、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见君子尔后厌然。

()5、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6、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7、上老老而民兴孝。

()()8、上长长而民兴弟。

()()三、课内阅读所谓诚其意者( 1),毋( 2)自欺也。

如恶恶臭( 3),如好好色( 4),此之谓自谦( 5)。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6)。

1、注音或解说词语:(1)诚其意:。

(2)毋:(3)恶()恶()臭():(4)好()好()色:(5)谦():(6)慎其独:2、依据文意,阐释“诚心”:参照答案: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独。

在与他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当是这样。

心里这样,表现于外更是这样,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慎独是一种主观的道德涵养方法,着重的是内在善的动机和外在善的表现的一致。

四、课文研读: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怎样?要达到修身,需经过哪些步骤?参照答案:“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涵养达到完美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涵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大学节选教案高中语文

大学节选教案高中语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大学》节选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主要思想,把握作者的观点。

2. 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主要思想。

2. 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深奥思想。

2. 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和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这部作品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难句。

3.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三、分析课文1. 分析《大学》节选中的主要思想。

2. 讨论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大学》对现代人的启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 提问:同学们在阅读《大学》节选时,有哪些收获?二、深入阅读1.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在《大学》中提出了哪些道德规范?(2)这些道德规范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将《大学》中的道德规范运用到现实生活中?(2)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2. 各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大学》对现代人的启示,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节选,让学生了解了这部作品的主要思想,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3.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大学》中的道德规范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节选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曾德元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大学》常识;2、学习文言现象,翻译选文;3、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理解治学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文言主现象与翻译教学难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修齐治平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想四课时。

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朗读正音(先自由朗读,在文本中标注读音;完成学案上的语音练习;后集体诵读)2、学习文言知识(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上的相关练习;集体讨论解答)3、口译(自主口译,分组口译)四、完成文句翻译书面练习第三课时一、内容归纳(请归纳各段的内容要点,形成一个阅读提纲)1.经文部分,提出三纲八目。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修身、齐家、诚意、正心、治国、平天下2.解释如何“诚其意”。

3.从反面说明如何“正心”和“修身”。

4.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

5.解释“齐家”和“治国”。

6.解释“治国”和“平天下”。

二、问题研讨(一)1、儒家提倡,治学的最初目标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儒家的这种治学主张?最初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形成美德并使之彰显出来,通过言传身教使人们也修成美德,使自身和社会都达到至善的境界。

也就是修身和教化。

终极目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即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

这种治学主张正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干预世事的人生态度;治学目标一旦实现,人生目标也就实现,人生也就有了意义和价值。

2、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诚意”的要点在于“慎独”。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

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3、“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4、试表述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格物致知”是知识修养,“诚意正心”是思想修养,是修身的全部内容;修身又是后三者的前提和基础,后三者是修身的表现和结果。

5、依据第二段,谈谈你对“君子慎独”的理解,写几句话。

君子是诚实真诚的,表里如一的;君子人前表现出真善美,人后独处也不会放纵。

(学生自由谈)6、第三段说“修身”的关键是“正心”,请据本段谈谈你的理解,写几句话。

“正心”指端正思想,摆正心态,让心归于本位,做到平心静气;一切的愤怒、恐惧、溺爱、忧虑、嫉妒都会使心偏离本位,人就会浮躁;浮躁的作风会使人干任何事都心不在焉,又如何去学习好的思想道德?三、课后作业:完成《学海》练习第四课时一、问题探讨(二)1、第四段论述修身是齐家的前提,强调了修身要做到不“辟”,即认知事物判断是非要做到不偏不倚,因为感情往往影响认知和判断,请举例谈谈你的见解?比如“月是故乡明”,比如“智子疑邻”,比如史家主张直书,要做到“爱而知其丑,恶而知其美”等。

2、《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

请结合现实谈谈对“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

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

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

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3、“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请写出孔子、孟子类似于这句话所说明的道理言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二、问题探究(三)1、《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文章中的类似论证还有哪些?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说明文章论证上的特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

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论证特色: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2、本文语言方面有何特色?请举例说明之。

比如多用铺排,如第三段阐述不能端正思想的原因及表现,从不同方面展开,运用排比进行铺垫与蓄势;比如语言工整,多用顶针排比,等。

(由学生自主鉴赏)二、补充练习: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1)小人闲居为不善(2)掩其不善,而著其善(3)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4)莫知其苗之硕(5)其机如此三、课外任务1、摘记文中经典名言于读写本并写点心得。

2、阅读教材28面一、二、三。

附:翻译第一段(1)【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5)得:收获。

【参考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第一段(2)【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参考译文】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