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风的变化

合集下载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深挚的情感、真挚的感受和才情横溢而著称于世。

杜甫的诗歌从“闲情赋写”、“抒怀咏史”到“救亡图强”,涵盖了各类题材,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诗风多样,丰富而又深刻,但在整个创作生涯中,其“沉郁顿挫”的诗风更是让人深谙记忆。

本文将从诗歌特点、诗歌内容、诗歌风格等多个维度来论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确立论要。

一、杜甫的诗歌特点1. 杜甫的诗歌情感深刻,给人以真实感受;2. 杜甫的诗歌抒发情感,表达人性的深层意义;3. 杜甫的诗歌具有批判性,对时事、社会现实、人性缺陷等进行思考和反思。

二、杜甫的诗歌内容1. 杜甫的诗歌主题包含了生命、人性、社会、政治等广泛范围;2. 杜甫的诗歌描绘了各种人物、景物、场景和历史事件;3. 杜甫的诗歌批判强烈,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等问题进行反思。

三、杜甫的诗歌风格1. 杜甫的诗歌具备深刻的思辨性、清晰的文笔表达、丰富的音韵表现力;2. 杜甫的诗歌风格即为“沉郁顿挫”,带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悲天悯人之情、痛苦的思考和唏嘘的感叹。

四、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1. 杜甫的诗歌寄托了他对生命的无奈和无力感;2. 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物欲和精神的冲突与挣扎;3. 杜甫的诗歌折射出了他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五、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确立论要1.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一种深刻的内在体验,体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2. 杜甫的诗歌风格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地位奠定了深厚的基础;3. 杜甫的诗歌风格不是孑立的,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唐代社会和文化的语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4. 杜甫的诗歌风格在后世文化创作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永恒魅力源泉。

六、结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是唐代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深刻地描绘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手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人的文学创作,成为唐代文学中的一个缩影。

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

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

**学院论文题目: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所在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摘要:杜甫的诗歌风格随着时代和杜甫自身的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经过了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十年困顿的情感抒怀和忧国忧民的理性抒怀三次大的风格的变化。

杜甫诗歌创作的前期正是唐王朝的兴盛时期,所以杜甫诗歌的创作充满了歌颂盛唐的真情豪迈。

杜甫诗歌创作的中期是安史之乱前期,杜甫的一段困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仕途失意的杜甫产生了失落心情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的情绪。

这一时期,杜甫投身社会,去接触、观察社会现实,揭露唐王朝的腐朽,“忧国忧民”思想开始酝酿发展,但不够成熟,其对社会真实的抒怀也是感性不成熟的。

杜甫创作的后期是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的黑暗,这一段时期的杜甫漂泊流离,对社会真实的抒发由原来的“感性真实”转变为“理性真实”,“忧国忧民”思想也走向成熟。

同时,杜甫诗歌后期创作达到了“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杜甫诗歌成因风格变化安史之乱杜甫的诗歌风格随着时代和杜甫自身的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经过了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十年困顿的情感抒怀和忧国忧民的理性抒怀三次大的风格的变化。

一、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712—747)(一)经历与风格简介杜甫,字子美,生于公元712年,既是官宦人家又是书香门第。

远祖是晋代名将杜预,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

杜甫出身的年代,正值唐王朝的兴盛时期,有“盛唐气象”之说。

开元二十三年,杜甫24岁,赴洛阳应进士考试,落第而归。

尽管杜甫落第而归,但年轻气盛的他仍饱含胸中之志,立志忠君报国,继承家族兴旺。

这一时期可以定为创作的前期,即盛唐时期,时间段为712年—747年,其风格为:真情豪迈地抒怀,抒发的情感以“爱”为主,真情豪迈为主流风格。

(二)真情豪迈的诗歌风格在盛唐这样一个繁荣、兴盛的时代以及杜甫这样年轻气盛的年纪,杜诗的整体气势得到体现,抒发真性情与远大抱负,诗歌主题具体也可以分为四类:1. 抒发心胸与抱负以《望岳》、《房兵曹胡马》、《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为代表诗作。

杜甫诗风变化总结

杜甫诗风变化总结

杜甫诗风变化总结导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承载了深沉的社会关怀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注,深受后世文人所称道。

然而,正是基于杜甫的真挚情感和对社会状况的细腻观察,他的诗风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

本文将对杜甫诗风的变化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和内涵。

第一阶段:激情奔放的早期诗作杜甫早期的诗作可以看出他的激情奔放和不畏艰辛的精神。

他对于时事的关注和社会变迁的记录,凸显了他的热衷和对人民疾苦的敏感。

在这个阶段中,他的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感受和对社会不公的痛苦呼声为主题。

例如,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雨水滋润万物、带来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同时也带有对大自然景象的艺术描绘,展示出杜甫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感悟。

第二阶段:社会关怀与悲悯的高峰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发展,杜甫的诗风逐渐趋于成熟和充实。

在这个阶段中,他的诗作更多地聚焦于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他对社会混乱和政治腐败的强烈关注。

例如,在《民安各自保》中,杜甫直言不讳地描述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局势: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间有味是清欢,蓬莱文章建安骚。

这首诗中,杜甫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展现了社会动荡对人民的影响。

他通过长江滚滚而来的景象,表达了对于战乱和逐渐衰落的忧虑和悲伤。

同时,他也呼吁社会各界保护人民安宁,让大家能够享受到太平安定的生活。

第三阶段:境遇逆境与人生哲理的思考在晚年阶段,杜甫经历了多次流亡和生活的苦难,这对他的诗风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命运的抱怨和对人生的反思。

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关注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提出了一系列人生哲学的思考。

例如,在《秋兴八首·其一》中,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举例说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特点

举例说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特点

举例说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特点1.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啊,那是一种能让你心里沉甸甸的感觉。

就像里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个人在秋天,远离家乡,还疾病缠身,这孤独、这悲苦,一下就把人笼罩住了。

你想想,万里漂泊,老是在外面做客,这多难受啊,又生病,还只能自己一个人登高望远,那心里得多苦啊,这诗句就像一块大石头,沉甸甸地压在你心头。

2. 杜甫写诗就像一位沧桑的老者在诉说苦难。

他的沉郁顿挫在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都破碎了,可山河还在,春天来了,城里长满了深草。

这画面多凄凉啊!好像看到杜甫站在那破败的城前,满眼都是绝望,这不是简单的写景,而是他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忧虑,这种情绪就像黑暗的乌云,把希望的阳光都遮住了。

3. 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得让人揪心呢。

拿来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喊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哭得多么悲苦啊。

你能感受到那种紧张的气氛,就像你自己站在旁边看着这残酷的一幕。

杜甫把这两种强烈的情绪对比着写,就像把冰和火放在一起,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老百姓的痛苦和官府的残暴,读着能不揪心吗?4. 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啊,真的像一阵沉重的闷雷。

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送行的人拉着亲人的衣服,跺着脚哭,那哭声都冲到天上去了。

这得多悲痛啊!他把这种悲痛写得那么强烈,就好像要冲破纸张,扑到我们面前。

你说这场景,是不是让你也跟着难受起来了?5. 杜甫的诗有股子压抑又震撼的力量,这就是他沉郁顿挫的体现。

看,“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自己已经这么可怜了,一群小孩还欺负他。

杜甫当时得多无奈啊,他的那种愤懑就像被堵住的洪水,在心里汹涌着。

可后面他又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自己那么苦,还想着天下人,这胸怀,真的是让人既敬佩又心疼啊。

6. 杜甫写诗就像在刻一幅苦难的画卷,满满的沉郁顿挫。

像“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以理解为,沉郁指的是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分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内容充实,关注社会民生。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为例,诗中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是杜甫“史诗”中的第一首长篇作品。

2、忧国忧民,情感深厚、浓郁。

杜甫的是个情真意切,诗中充满着忧国忧民的忧思,让人难以挥去,真挚感人。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

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

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3、语言凝练苍劲、通俗质朴,刚健有力。

杜甫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他十分注意意锤炼字句,增强了诗歌语言内涵和表现力。

他的诗歌既有精炼苍劲,深刻精警的特点,也有通俗自然、清新流丽等多样化的特征。

如《登高》这首作者晚年写的诗,时值九九重阳诗人扶病登台,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是诗人七言律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首联以景物为对象,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江边秋景的壮阔与悲凉。

诗人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并且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从感觉、视觉、听觉、声音、色彩等角度加以描写形容,写得极为精巧工,形象性和节奏感极强,也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

简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简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简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嘿,咱今儿个就来好好唠唠杜甫那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杜甫啊,
那可是诗歌界的大咖呀!他的诗就像一杯浓茶,越品越有味道。

你想想看,他写的那些个关于百姓疾苦的诗,那叫一个深刻!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简单的几个字,就把社会的贫富差距
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难道不厉害吗?这不就像我们生活中看到富人和
穷人的巨大差别一样嘛!他的诗里总是充满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
人民苦难的同情,这种深沉的情感就像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里。

再看看他的用词,那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斟酌啊!每一个词都好像
带着力量,能直击你的心灵。

就好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
和鸟本来是多么美好的事物啊,可在他笔下却成了悲伤的象征,这得
多厉害的文字功底才能做到啊!这就好像本来开心的你,突然听到了
一个坏消息,心情一下子就低落了。

杜甫的诗歌风格可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他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
看到了那么多的人间悲剧,这些都成了他创作的源泉。

他就像一个饱
经沧桑的老人,用他的诗给我们讲述着那些过去的故事。

咱再说说他的诗的节奏,那真叫一个顿挫有力啊!有时候读起来就
像敲鼓一样,一下一下地敲在你的心上。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这节奏,多带感啊!就像我们走路的时候,有时候步伐轻快,有时候又沉重缓慢。

杜甫的诗就是这样,沉郁顿挫,让人读了之后感慨万千。

我觉得啊,他的诗就像是历史的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种种。

我们应该好好
去品味他的诗,从里面汲取力量,珍惜现在的生活。

这就是我对杜甫
沉郁顿挫诗歌风格的看法,你们觉得呢?。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712年-770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而深刻,风格多变,反映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杜甫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 官场失败与流亡期(712年-758年):在唐玄宗时期,杜
甫曾先后任过几个地方官职,然而由于道德高尚、言辞直率,他多次与不正当行为的官员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他失去官职,并沦为贫困的流亡者。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多以悲愤之情为主,写尽了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的现实,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关切。

2. 忧国忧民期(758年-765年):在长达七年的流亡期间,
杜甫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对人民的深重伤害,这使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在这一期间,他的诗歌风格更加激昂,充满愤慨之情,抨击朝政腐败,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3. 去世前的创作高峰期(765年-770年):在此期间,杜甫
的经济状况稍有好转,但内心仍然忧国忧民。

他在这段时间里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登高》、《月夜忆舍弟》等。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虽然仍然充满忧愤,但相对平和一些,更加关注个人与家庭的幸福与安定。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深受他所经历的社会动荡和个人遭
遇的影响。

他以真实的写实手法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切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广阔的视野、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的原因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的原因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思想基础。

2. 国家的战乱和人民的疾苦是“沉郁顿挫”诗风的现实基础。

此外,杜甫在诗歌语言上普遍具有“沉郁”的特点,且语言和篇章结构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他在意象选择上具有个性化,常出现的意象包括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在格律上,杜甫的诗歌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

在体裁上,他有许多创新,例如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精选7篇)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精选7篇)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精选7篇)杜甫的诗作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欢迎大家阅读!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篇1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出生于贡县(今属河南),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诗篇内容很丰富,风格也是多样的。

但“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最能体现他的诗歌的特征,并且也是历来被人们所共识的风格。

作为钟爱于杜甫诗歌的读者之一,我在这里仅以自己的理解浅谈一下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寓主观于客观,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精练的艺术概括,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愿望。

1、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描绘和集中反映我们知道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贯穿在杜甫诗歌作品中的一条主线,他以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地描绘和集中的反映,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当我读到杜甫在深陷长安时写的《春望》这首诗时,我被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了。

“国破山河在”这一句使诗人一下笔就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

“城春草木深”这一句本来是描写春意盎然的景象的,但此时此刻却成了增添国破家亡这种情感的景物了。

一个“深”字,真实地写出了客观存在的事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人因为感慨时才见花开而溅泪,人因离别之恨,才会听见鸟鸣声而惊心。

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加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不仅深刻了解广大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而且还善于通过一幅幅画面,再现了动乱期间人民的痛苦遭遇,形成了“诗史”的特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充满了大气,充分体现了他那“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一个自己已被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联想到了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的诗人。

诗的最后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全诗的高潮。

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种解读

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种解读

一、沉郁顿挫的内涵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独特风格,它源于杜甫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 的情感体验。在杜甫的诗歌中,“沉郁”指的是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刻 性和复杂性。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这些思考又往 往与他对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理解紧密相连。
而“顿挫”则是指杜甫在表达这些情感和思想时所使用的语言节奏和韵律。 他的诗歌语言流畅自然,既有明快的节奏,也有沉重的停顿,形成一种独特的韵 律美感。这种韵律美感使得杜甫的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使读者在阅读时更 容易产生共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以国难家恨交织,写出了非常时代的非常感受。首联对起,国破而山 河犹在,言山河似昔而国已不国;城春本应欣欣向荣,而如今唯见荒草深深。寥 寥十字涵括了安史之乱所引起的非常的社会动荡,其深重的悲剧气氛笼罩全诗。 这种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忧虑,正是“沉郁顿挫”诗风的体现。
“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可以理解为杜甫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这四 个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二是“顿挫”,指 其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这种诗风的形成,与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以 及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这期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国 家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的深刻。他的诗 作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反映了他内心的忧虑和痛感。这种深沉的情感, 通过顿挫有力的诗句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沉郁顿挫”诗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

杜甫诗歌风格特点并举例说明

杜甫诗歌风格特点并举例说明

杜甫诗歌风格特点并举例说明
1. 杜甫的诗歌那叫一个沉郁顿挫啊!就好比《春望》里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你想想,国家都破亡了,这得是多么沉重的情感呀!这不就把他心中的那种悲愤和苍凉展现得淋漓尽致嘛!
2. 杜甫的诗还特别写实呢!像“朱门酒肉臭,路骨冻死骨”,这多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呀。

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看到贫富的巨大悬殊,能不感慨吗?
3. 他的诗歌很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哇,他自己都那么苦了,还想着天下人,这是多么伟大的心胸啊,难道你不敬佩吗?
4. 杜甫还擅长用细节描写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春雨的那种轻柔、细腻都写出来了,这不就跟我们精心对待一件珍视的东西一样嘛!
5. 他的诗也有雄浑壮阔的时候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多有气势呀,就像是站在高山之巅俯瞰一切,是不是特别震撼?
6. 杜甫对老百姓的关心那真是发自内心的呢!看看“三吏”“三别”,那对百姓疾苦的描写,多让人痛心啊,这跟我们关心身边人的遭遇不是一样的情感嘛!
7. 他的诗歌语言也很精炼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短短几个字,就把那壮阔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这语言功底多厉害呀!
8. 杜甫简直就是诗歌界的大师呀!他的这些风格特点不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的文学天空嘛!
我觉得杜甫的诗歌风格独特且极具魅力,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去品味和欣赏呀!。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综述“沉郁顿挫”一直被视为杜甫诗歌的典型风格。

本文认为“沉郁顿挫”确实是杜甫大部分诗歌的艺术风格,“沉郁”主要体现为杜甫诗歌之思想内容的博大精神和情感的深沉厚重,“顿挫”主要体现为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内容的“沉郁”要求形式的“顿挫”,形式的“顿挫”也能加深内容的“沉郁”。

然而,对于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诗圣”,对中国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诗歌——“史诗”,过于单一化、绝对化的评价又过于偏激,不够全面、客观,因此需要对杜甫诗歌做更细致、全面的阐述、揭示。

站在前面这个角度上,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本文又概括出杜甫诗歌的三种风格类型:清新自然、险怪奇拔、雄放俊逸。

杜甫诗歌之清新自然主要体现在他的草堂诗歌之中,表现了杜甫高雅的情趣和细腻的审美,流露出他热爱现实人生的赤子之情和忧民的博大胸怀;险怪奇拔的风格更是杜甫的首创,他崇高博大的诗心和奇诡波澜的诗艺深深影响后人李贺;雄放俊逸的诗风,从中可以窥见放旷不羁的一面,亦可理解为现实主义之外浪漫主义在杜甫身上的反映。

1 杜甫诗歌的总体特征——沉郁顿挫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其特点历来被公认为“沉郁顿挫”。

清人方东树曰:“沉郁顿挫,苍凉悲壮,随意下笔而皆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杜公也。

”其实最早用“沉郁顿挫”四个字形容杜甫诗歌特点的不是他人正是杜甫本人,其《进雕赋表》曰:“自七岁所辍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

……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之流,庶可及也。

”沉郁顿挫的确是对杜甫诗歌部分诗歌、尤其是一批最能体现杜甫诗歌水平的优秀诗歌风格的典型评价和概括。

2 杜甫诗歌的多样性杜甫,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其诗歌,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其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的艺术景象令后人无比尊敬和崇拜。

杜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后人对其诗歌极力推崇、褒誉,并以最美好、最精炼、最经典的词语去称扬和赞颂杜甫及其诗歌。

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与“集大成”

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与“集大成”

知其波澜突起,断续无踪,其笔正出神入胜也。……难在 ‘汉运中兴’句,提笔一振,即已隔断‘家书’一段,更遥应 ‘太子’,一提一锁,岭断云生矣。如此大波澜大结构,何从 指他铺叙处?”
• 综上所述,沉郁顿挫是两方面的事情,沉郁是文学风格,以 思想为主。顿挫是文学手法,是通用工具。二者颇有关联, 因此可以并提,但是,毕竟有别,故亦不可含混。
朴古雅,六朝之藻丽秾纤,湛远韶秀,甫诗无一不备。然 出于甫,皆甫之诗。无一字句为前人之诗也。自甫以后, 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奡,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 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元、明之 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 不为之开先。”
“集大成”解:
• 集大成主要是指杜甫融汇各家之长,形成自己 千汇万状的大家风范。杜之学诗作诗思想在其 诗作中均有体现,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受限制。惟五七言古诗,毫无拘束,可以自由放笔。且 杜甫喜欢用赋体(铺陈)抒情,所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五七言古诗中才得到充分发展。
“沉郁”解:
• 刘歆给杨雄索的《方言》目录中的话:“属闻子云独 采集先代绝言、异国殊语以为十五卷,非子云澹雅之 才,沉郁之思,不能终年锐精,已成此书。”这里的 沉郁就是《汉书.杨雄传》说的“(雄)默而好深湛之 思”。顔注,“湛读曰沉。”雄答刘歆前书说“雄少 不得学,而心好沉雄博丽之文。”沉郁就是深沉积久 的意思,与郁结抑塞的意思不同。杜甫是很佩服杨雄 的,《进<雕赋>表》中的沉郁一词主要是从上引文来 的。
论杜诗的
“沉郁顿挫”与“集大成”
2014级古代文学课程作业 李杰
“沉沉郁郁顿顿挫出挫处”出处:
• 天宝年间,杜甫进《雕赋》,其表云:“(明主)倘 使执先祖之故事,拨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 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 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是一个逐渐发展、转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早期,杜甫的诗歌风格深受浪漫主义影响,这主要源于他年轻时期的壮游经历。

在壮游期间,杜甫接触到了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这些经历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

因此,他的早期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向往。

然而,杜甫的诗风并非始终如此。

随着他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杜甫在长安的十年困守期间,开始转向现实主义。

这一时期,国家正处于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杜甫身历其境,感受到了社会的苦难和人民的疾苦,这使得他的诗歌风格开始转向现实主义,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命运。

杜甫的诗风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他的诗歌风格的变化,既是他个人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也是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入理解和不断追求的体现。

最后,当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结束了流离与战乱之中的痛苦之时,他的诗风又有了新的变化。

蜀中清新秀美的自然风物和远离政治的波澜、战争苦痛的安定生活,使得杜甫开始以一种更为宁静自适的心态去把握生命,审视生命,体验生活。

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风格变得更加清新自然,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风变化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既反映了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入理解和不断追求。

他的诗歌风格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清新自然,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他的个人特色和时代烙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直抒胸臆,揭示社会真实,被誉为代表唐代诗歌最高水平的代表作。

杜甫的诗风在他一生中经历了多次变化,这些变化既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也与他个人的成长和思想转变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心路历程和诗歌创作的奥秘。

杜甫早年的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直抒胸臆,情志真挚。

他的早期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逝去父亲和战火连连的时代的感慨和忧虑。

比如《哥舒歌》中“大彼五兵,振古今雄”一句中,杜甫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战争的忧虑可见一斑。

而在《赠卫八处士》中“不问生前勇与谁,并且破其眼中泪”这样的句子,则展现了杜甫内心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生活困境的痛苦。

然而,随着岁月的积淀和社会环境的变迁,杜甫的诗风逐渐发生了转变。

中期的杜甫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民生,他的诗作中透露出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比如《竹里馆》中“吾家在兹竹丛中,春药布袖草萋萋”一句,表现了农民对生活的期盼和对未来的希望。

而在《登高》中“宝剑还家闲挂绦,高堂悼亡不能道”一句,则表现了他对逝去至亲的思念和对当时社会动荡的忧虑。

到了晚年,杜甫的诗作更多地表现出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沉思。

他更多地关注生老病死、人生百态和自然界的变化。

比如《春望》中“胜事独憔悴,休嗟不能语。

举头百尺树,挥手千般日”一句,表现了他对生命无常和岁月流逝的感慨。

而在《绝句》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一句,则表现出他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深思。

让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是一个由个人情感到社会关怀再到人生思考的过程。

他的诗作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却始终保持着真挚和深刻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创作轨迹和思想变迁,也可以更深入地品味他的诗作之美。

在现代社会,杜甫的诗作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启示,希望通过对他的研究和传播,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他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杜甫,这位诗坛的巨星,他的诗风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哟!就像咱们的人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风景和心情。

早年的杜甫,那叫一个意气风发,心怀壮志。

他的诗作充满了朝气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就好比初春的花朵,含苞待放,鲜嫩欲滴,散发着勃勃生机。

你看那《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何等的豪迈与自信!仿佛在大声告诉世界:我杜甫,未来定有一番大作为!此时他的诗,犹如欢快奔腾的小溪,清澈明亮,充满活力。

可生活哪能一直顺风顺水呢?杜甫也不例外。

后来,他遭遇了种种挫折和磨难。

这时候,他的诗风就开始变啦!变得深沉、凝重,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这不就像那夏日的雷雨,激烈而沉重,直击人心。

《兵车行》里的“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那场景,难道不让你感到痛心吗?他的笔,成了为百姓发声的武器,他的诗,是对黑暗现实的愤怒呐喊。

再到后来,杜甫的生活愈发艰难,颠沛流离。

但他的诗作却更加深刻,更有力量。

这就像深秋的枫叶,历经风霜,却越发红艳动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自己身处困境,却还心系天下苍生,这是怎样的胸怀啊!他的诗,此时已经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你说,杜甫这诗风的变化,像不像我们人生的起起落落?有时候春风得意,有时候遭遇风雨,但无论如何,都能在困境中坚守,在风雨中成长。

杜甫的诗风,从最初的清新豪迈,到后来的沉重悲愤,再到最后的深沉广博,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他用诗歌记录了自己的人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沧桑变迁。

咱们读杜甫的诗,不就是在读一部人生的大书吗?能从中学到的,可太多太多啦!难道不是吗?。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杜甫是唐代诗坛上的巨匠之一,他的诗歌影响了几代人。

当谈及杜甫的诗风时,很多人都会用“沉郁顿挫”来形容他的作品。

那么,“沉郁顿挫”作为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其确立过程及表达方式是什么呢?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讨。

I. 诗歌风格的变革A. 杜甫创作背景简介B. 杜甫早期作品的特点C. 杜甫诗歌风格的变革和确立II. 艺术表达方式的转变A. 杜甫早期艺术表达方式的特点B. 杜甫后期艺术表达方式的特点C. 杜甫诗歌体裁的变化对艺术表达方式的影响III. 格调的转变A. 杜甫早期诗歌的格调特点B. 杜甫后期诗歌的格调特点C. 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表现为何IV. 思想与情感的转换A. 杜甫早期思想与情感的表达B. 杜甫后期思想与情感的表达C. “沉郁顿挫”如何表现出杜甫的思想与情感V. 形式和技法的转换A. 杜甫早期作品的形式和技法特点B. 杜甫后期作品的形式和技法特点C. “沉郁顿挫”对形式和技法的影响VI. 沉郁顿挫的意义A. 诗歌的时代背景与人生经历B. 沉郁顿挫表现的深层次的含义C. 沉郁顿挫对后世的影响VII. 沉郁顿挫的价值A. 杜甫诗歌的文学价值B.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价值C. “沉郁顿挫”对诗歌史的贡献VIII. 反思与思考A. 杜甫受到“沉郁顿挫”诗风的影响背后的原因是什么B. “沉郁顿挫”诗风在当代诗歌中的意义C. “沉郁顿挫”对我们的启示IX. 结语A. 对“沉郁顿挫”诗风的总结B. 杜甫诗歌风格“沉郁顿挫”的价值C. 未来对“沉郁顿挫”诗风探究的前景。

I. 诗歌风格的变革这部分关注杜甫早期和后期诗歌风格的变化,从背景、特点和确立等方面展开探讨。

此部分的分析应考虑到杜甫的创作背景、心路历程和经历,以及作品中的主旨和风格,从而凸显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确立形成。

II. 艺术表达方式的转变这部分着眼于杜甫诗歌的艺术表达方式的转变,从早期和后期艺术表达方式的差异和杜甫诗歌体裁的变化对艺术表达方式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举例说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举例说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举例说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嘿,咱今儿个就来说说杜甫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杜甫的诗啊,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就好比你走在一条崎岖的小路上,每一步都带着沉甸甸的感觉,这就是他诗里透出的那种沉郁。

你瞧里那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哇,这简简单单几个字,不就像一把重锤敲在你心上吗?国家都破败了,可山河还在呢,这是多么无奈又悲哀的景象啊!这不就跟你满心期待一件事,结果却落了空一样,心里堵得慌啊!再看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本来是美的,鸟叫声也是悦耳的,可在他笔下,却因为时事而变得让人忧伤,这多妙啊!就好像你本来开开心心吃着蛋糕,突然听到一个坏消息,那蛋糕瞬间也不甜了。

还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强烈的对比,把官吏的凶狠和百姓的凄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不就跟恶霸欺负弱小一样让人愤慨吗?杜甫的诗就是这样,总能用最朴实的语言,给你最深刻的感受。

他的沉郁顿挫,就像是一首跌宕起伏的曲子,有高音有低音,有激昂有低沉。

有时候让你心里沉甸甸的,有时候又让你为那其中的悲愤而握拳。

这就是杜甫,用他的笔,书写着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让我们这些后人能透过他的诗,看到那个遥远的过去。

我觉得杜甫的沉郁顿挫诗风,是他对生活深刻洞察的体现,也是他
对百姓苦难深切同情的表达。

他的诗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历史的记录,情感的寄托,真的太了不起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甫的诗风变化
【摘要】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独特,随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丰富,在不同的时期,诗的风格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

杜甫的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创作:其一,他的诗歌在早期充满意气丰发,怀着自己的激情和理想;其二,他中期的诗风充满国愁家恨,担心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其三,晚期的诗风慨叹艰难,浑厚凝重,沉郁顿挫。

正是由于他的诗歌不同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才奠定了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
杜甫诗歌诗风风格阶段
一、杜甫早期的诗风
我这里所说的早期,是指杜甫三十五岁前的读书壮游时期,时间跨度从公元712年到处745年。

就杜甫个人来说,这是他读书游历、蓄积能量的时期,对诗歌的创作已经作了初步的尝试,有一部分诗作带有明显的"杜诗"特色.就诗人生活的现实背景来说,这正是开元盛世时期,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罕见的开放的、气度恢宏的繁盛时代。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岛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


由于杜甫的早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读书壮游,相对来说,衣食无忧,少年心性,容易轻狂,与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接触的机会也不多。

因此,这时期他的部分诗作气象宏阔,语调激昂,充满进取精神,具有盛唐诗的典型特点。

如他早期的名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正是诗人眼大心雄、踌躇满志之作。

意境辽阔,立意高远,体现了盛唐气魄。

二、杜甫中期的诗风
我这里所说的中期,是杜甫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组诗,从最深层次意义上来说,并非只是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也是作者深切热爱祖国的爱国诗篇。

因为在这些诗篇是反映歌颂了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
神。

组诗中的六首诗歌全在鼓励人民抗战,全在讴歌人民的爱国。

每首诗都着力塑造了忍痛牺牲、挺身救国的人民光辉形象,千百年来成为鼓舞人民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爱国主义的典范和楷模。

如《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三吏”、“三别”是这一时期杜甫诗歌风格的代表作,诗风充满国愁家恨,担心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充满国仇家恨。

三、杜甫晚期的诗风
杜甫的晚期指的是他四十八岁至五十八岁,在这个时期,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他的诗风也变得更为沉郁顿挫,慨叹艰难,浑厚凝重。

杜甫晚年的三首诗歌——《登高》《登岳阳楼》和《旅夜抒怀》很有分量。

代表着他晚年的诗风。

这三首诗写景都十分壮阔,气象宏伟,气势雄浑,但都不是一味地写阔大的形象,也有渺小、孤单、柔弱的形象,并且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登高》中,那峻急的秋风,高远的天空,清秀的小洲,洁白的沙滩,滚滚的江水,一起构成了天高地迥的阔大背景,但哀啸的猿猴,盘旋的飞鸟,萧萧的落叶,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旅夜抒怀》中,广阔的原野,奔腾的大江,意境极其壮阔,但微风吹拂的细草,竖着桅杆的孤舟,以及天地间飘荡的沙鸥,无疑是弱小孤独的形象,这二者也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洞庭湖坼吴楚,吞日月,横无际涯,无比壮阔的气势,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尽自己的孤独渺小,二者又形成了鲜明对比。

杜甫晚年诗歌这种强烈的对比反衬手法,一波三折,欲抑先扬,回环跌宕,荡气回肠,成就了“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

杜甫晚年诗歌的深刻思想和高超艺术,于此可见一斑。

【结语】
因为杜甫人身经历复杂多样,给他的诗风也带来了不断的变化,
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他的诗歌在早期充满意气丰发,怀着自己的激情和理想;中期充满国愁家恨,担心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晚期的诗风慨叹艰难,浑厚凝重。

正是由于它不同的诗风,所以成就了他“诗圣”的地位。

【参考资料】
1、冯志《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02
2、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 1960
3、熊柏畦《杜甫绝句注释》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11
4、朱东润《杜甫叙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5、欧阳修《新唐史》中华书局 2012-05
6、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 2011-08
7、刘昫《旧唐史》中华书局 1975-05
8、唐生根《唐生根草书三吏三别》安徽美术出版社 1990-01
9、莫砺锋;黄天骥。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冯志《杜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11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