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合集下载

微生物的分离方法

微生物的分离方法

微生物的分离方法
微生物的分离方法是指将混合的微生物菌落分离出来,单独培养,以便进行鉴定和研究。

常见的分离方法有以下几种:
1.平板分离法:将微生物接种在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平板上,使微生物随机分布并生长形成菌落,然后使用无菌的环针将单个菌落挑出,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单独培养。

2.液体分离法:将微生物接种在含有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经过适当的震荡或搅拌,使细菌均匀分散在培养基中,再逐步地将其中的微生物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单独培养。

3.滤膜分离法:将微生物培养在含有滤膜的培养基中,待微生物穿过滤膜并在其表面生长形成菌落后,用无菌的镊子将单个菌落挑出,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单独培养。

4.扩散分离法:将微生物接种在含有半固态培养基的试管中,将试管在水平面上移动,使微生物扩散生长,最终形成一个斑点,再使用无菌的环针将单个斑点挑出,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单独培养。

以上是常见的微生物分离方法,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微生物,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微生物研究和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 1 -。

实验五 微生物的分离、接种及培养法

实验五 微生物的分离、接种及培养法

实验五微生物的分离、接种及培养法一目的要求1.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划线分离法、稀释平板分离法和菌落(活菌)计数法。

2.熟练掌握微生物的接种技术,学会微生物的一般培养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 1) 平板划线分离法;2)稀释平板分离法。

在食品发酵工业中,通过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选育优良的微生物菌种,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在食品卫生管理方面,需要进行微生物检测,必须将微生物单一分离出来,加以鉴别和研究。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它所含微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极其丰富的。

因此土壤是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菌株。

微生物的分离和接种是微生物学中重要的技术之一,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否则使得微生物实验毫无意义。

三实验材料1.菌种: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酵母菌、毛霉、曲霉、青霉等含菌样品。

2.培养基:肉汤蛋白胨培养基(斜面、平板)、肉汤蛋白胨液体培养基、蔡氏琼脂培养基(斜面、平板)。

3.土壤(自带)或其他物品;无菌水,无菌培养基,无菌吸管,无菌三角瓶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一)微生物的分离技术1. 平板划线分离法借助划线使混杂的微生物在平板的表面分散开,以获得单个菌落,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具体方法如下:倒制平板→制备含菌样品稀释液→划线→倒置适温培养→观察记录(1)倒制平板:将固体培养基熔化→冷却至 50-55℃→注入培养皿内 15ml(无菌操作)→旋匀→静置凝固→即成平板→在皿盖边贴标。

(2)含菌样液制备:样品少许(1-10g),加入盛有无菌水的试管内,摇匀,制成菌悬液即可,能直接划线的样品(如体液、黏液、污水等),可省去这操作。

(3)划线:左手持平板,接种环经灼烧灭菌后,以无菌操作取样,迅速将接种环伸入培养皿,轻轻划线(切勿把平板表面划破)。

然后将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37℃,培养24-48 小时,观察平板上出现的现象,注意菌落的形状,并做记录。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无菌技术无菌技术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无菌技术无菌技术

连续培养:在微生物培养的过程中,不 断地供给新鲜的营养物质,同时排除含菌 体及代谢产物的发酵液,让培养的微生物 长时间地处于对数生长期,以利于微生物 的增殖速度和代谢活性处于某种稳定状态。 连续培养理论基础:由于对典型生长曲 线中稳定期到来原因的认识,采取相应有 效措施推迟其来临,从而发展出现在的连 续培养技术。
连续培养原理 当微生物在单批培养方式下生长达到对 数期后期时,一方面以一定的速度流进新 鲜培养基并搅拌,另一方面以溢流方式流 出培养液,使培养物达到动态平衡,其中 的微生物就能长期保持对数期的平衡生长 状态和稳定的生长速率。

连续培养和单批培养的比较
连续流入 新鲜培养液 单批培养 恒浊法
lg细胞数(个/ml)
4、选择性培养分离法 为了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某种 微生物,可以根据该微生物的特点,包括 营养、生理、生长条件等,采用选择培养 的方法进行分离。 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直接分离 富集培养
三、微生物的培养
1、好氧培养和厌氧培养 好氧培养以空气为氧的来源。实验室 的培养方法用平皿培养和斜面培养;工业 生产时用自然对流和机械通风法来供氧; 液体培养时微生物利用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液体三角瓶培养时利用摇床机达到供氧的 目的;发酵罐培养时用通入无菌压缩空气 达到供氧的目的。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是将微生物分离、转接及培 养时防止被其它微生物污染的技术。 1、对使用的器皿及用具的灭菌 2、对培养基的灭菌 通常使用的方法有高温蒸汽灭菌和高 温干热灭菌,效果达到无菌(不含任何微 生物)。
3、无菌的环境 (1)在操作过程中的无菌要求:接种、 分离过程的无菌效果(在火焰上部进行操 作)。 (2)在超净工作台、无菌室和无菌箱中 进行操作。使用甲醛、紫外线、75%的乙 醇等进行预处理及其他的必要措施。 (3)如进行好氧培养需对空气进行处理, 实验室用多层纱布、棉塞和硅胶塞过滤空 气,工业中使用空气过滤器过滤空气。

微生物纯种分离的5种方法

微生物纯种分离的5种方法

微生物纯种分离有5种方法,分别是:1.倾注平板法:首先把微生物悬液通过一系列稀释,取一定量的稀释液与熔化好的保持在40-50°左右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充分混合,然后把这混合液倾注到无菌的培养皿中,待凝固之后,把这平板倒置在恒箱中培养。

单一细胞经过多次增殖后形成一个菌落,取单个菌落制成悬液,重复上述步骤数次,便可得到纯培养物。

2.涂布平板法:首先把微生物悬液通过适当的稀释,取一定量的稀释液放在无菌的已经凝固的营养琼脂平板上,然后用无菌的玻璃刮刀把稀释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上,经恒温培养便可以得到单个菌落。

3.平板划线法: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

用无菌的接种环取培养物少许在平板上进行划线。

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当接种环在培养基表面上往后移动时,接种环上的菌液逐渐稀释,最后在所划的线上分散着单个细胞,经培养,每一个细胞长成一个菌落。

4.富集培养法:富集培养法的方法和原理非常简单。

我们可以创造一些条件只让所需的微生物生长,在这些条件下,所需要的微生物能有效地与其他微生物进行竞争,在生长能力方面远远超过其他微生物。

如果要分离一些专性寄生菌,就必须把样品接种到相应敏感宿主细胞群体中,使其大量生长。

通过多次重复移种便可以得到纯的寄生菌。

5.厌氧法:在实验室中,为了分离某些厌氧菌,可以利用装有原培养基的试管作为培养容器,把这支试管放在沸水浴中加热数分钟,以便逐出培养基中的溶解氧。

然后快速冷却,并进行接种。

接种后,加入无菌的石蜡于培养基表面,使培养基与空气隔绝。

另一种方法是,在接种后,利用N2或CO2取代培养基中的气体,然后在火焰上把试管口密封。

有时为了更有效地分离某些厌氧菌,可以把所分离的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然后再把培养皿放在完全密封的厌氧培养装置中。

2.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2.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一、微生物接种
1.琼脂斜面接种法
主要用于菌落的移种,以获得纯种进 行鉴定和保存菌种等。用接种环(针)挑 取单个菌落或培养物,从培养基斜面底部 向上划一条直线,然后再从底部沿直线向 上曲折连续划线,直至斜面近顶端处止。
2.穿刺接种法
此法多用于半固体培养基或双糖铁、明 胶等具有高层的培养基接种,半固体培养基 的穿刺接种可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接种时 用接种针挑取菌落,由培养基中央垂直刺入 至距管底0.4cm处,再沿穿刺线退出接种针。
4.衰亡期
稳定期后如再继续培养,细菌死亡率逐渐 增加,以致死亡数大大超过新生数,群体中活 菌数目急剧下降,出现了“负生长”--叫衰亡 期。其中有一段时间,活菌数按几何级数下降, 故有人称之为“对数死亡阶段”,这一阶段的 细胞,有的开始自溶,产生或释放出一些产物, 菌体细胞也呈现多种形态,大小悬殊,有的细 胞内多液泡,革兰氏染色反应的阳性菌变成阴 性反应等 。
(5)比浊法
原理是悬液中细胞浓度与混浊度成正比,
与透光度成反比。细菌越多,透光量越低。 此法比较简便。 但样品颜色不宜太深;样品中不要混杂其 他物质;同时菌悬液浓度必须在107/毫升以上 才能显示可信的混浊度。
2.间接计数法
是基于每个分散的有机体在适宜的培 养基中具有生长繁殖的能力,并且一个活 细胞能形成一个菌落。菌落数就是待测样 品所含的活菌数。
3.稳定期
又称恒定期或最高生长期。长短与菌种和
外界环境条件有关。
处于稳定期的微生物,新增殖的细胞数与 老细胞的死亡数几乎相等,培养物中细胞总数 达到最高水平,此时生长速度逐渐趋向零。接
着死亡细胞数大大超过新增殖细胞数,曲线出
现下降趋势。
3.稳定期
稳定期产生的原因:由于对数期细菌活跃

【精品】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与计数

【精品】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与计数

【精品】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与计数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

它们既能在有机物中繁殖生长,又能利用无机物产生生物化学反应。

因此,微生物对于生态系统的生物转化和元素缓冲都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目前有许多方法,本文将介绍其中比较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分离方法1. 稀释法稀释法是微生物分离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它的原理是将微生物溶液稀释到一定程度,然后在培养基表面或培养液中进行培养,使微生物单独分散生长。

稀释法分为限量和非限量两种。

限量稀释方法一般用于微生物数量较少时,非限量稀释方法用于微生物数量较多时。

稀释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适用于各种微生物。

2. 均质法均质法是利用机械或化学方法将微生物样品分散均匀,再用无菌铁筒将分散液加压强制穿过小孔的方法从而达到单菌分离的方法。

此方法适用于样品微生物量极少,且可用于多种不同菌种的分离。

3. 筛选法筛选法是通过不同的生理特性采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将目标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分开的方法。

常用的选择性培养基有青霉素和红值耐药素互补剂选择性培养基、大肠菌属选择性培养基等。

二、培养方法1. 常规培养法常规培养法是指最常见的培养方法,即将单菌接种于培养基上,使其在适宜的温度、ph值和营养成分下繁殖生长。

常用温度为30℃-37℃,ph值为7.0-7.5,营养成分包括碳源、氮源、微量元素和水等。

常规培养法简单易行,易于操作,适用于多数菌种。

原位培养法是将微生物直接培养在其生长环境中的方法,常常用于难培养的微生物,如土壤和水样中的微生物。

原位培养法优点是能够筛选到多种不同菌种,但需要时间较长且操作难度较高。

3. 微生物选育基培养法微生物选育基培养法是利用各种选育基,促进菌落分化,从而达到不同菌株、菌类或产物的选育的方法。

微生物选育基培养法的优点是快速、准确、可靠,但其缺点是培养基较复杂,操作相对费时。

三、计数方法1. 直接计数法直接计数法是指在一定容积中直接计数目标微生物的数量。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原理:一、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通过人工加入微生物的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成分,包括水,碳源,单元,无机盐和生长因子各种营养物质配置而成的养料。

二、微生物的接种微生物接种技术是生物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操作技术。

由于实验目的,培养基种类及容器等不同,所以接种方法不同。

用不同的接种方法以获得生长良好的纯种微生物。

三、微生物的培养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需求不同,根据这点可以通过培养基对微生物的做初步分离。

四、质粒的提取碱变性提取质粒DNA是基于染色体DNA和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在PH值高达12.6的碱性条件下,染色体DNA的氢键断链,双螺旋结构解开而变性,质粒DNA的大部分氢键也断链,但超螺旋共价闭合环状的两条互补链不会完全分离,当以PH4.8D的NaAc高盐缓冲液冲击去调节其PH值至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又恢复原来的构型,保存在溶液中,而染色体DNA不能复性而形成缠连的网状结构,通过离心,染色体DNA 与不稳定的大分子RNA,蛋白质—SDS的复合物等一起沉淀下来而被除去。

五、PCR技术DNA的半保留复制时生物进化和传代的重要途径。

双链DNA在多种酶的作用下可以变性解旋或单链。

在DNA聚合酶的参与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或同样的两分子拷贝。

在实验中发现,DNA在高温时也可以发生变性解链,当温度降低后可以复性成为双链。

因此,通过温度变化控制DNA的变性和复性,加入设计引物,DNA聚合酶,dNTP就可以完成特定基因的体外复制。

六、琼脂糖凝胶电泳许多重要的生物,如蛋白质,核酸等都具有可电离的基因,在某一特定的PH下他们可以电离正电荷或负电荷,当加上电均后,这些带点分子就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极性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

而电泳技术就是利用在电均的作用下,由于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点性质,分子大小形状等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迁就率,对样品进行分离,鉴定或纯化的技术。

PCR产物的回收将含有质粒DNA的荧光色带切下,溶解后填充到硅胶柱中,利用硅胶在高盐低PH下吸附DNA,在低盐和高PH条件下DNA可在被洗脱的原理,进行DNA的回收和纯化。

微生物分离的方法

微生物分离的方法

微生物分离的方法
微生物分离的主要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法、筛选培养法和分离富集法。

1. 传统培养法:将微生物样品分散在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上,将其培养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

通过不同培养基的选择、不同的温度、pH等条件的调节,可以促进特定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分离出目标微生物。

2. 筛选培养法:筛选培养法是根据目标微生物的特殊生理特性和营养需求,设计特定的培养条件,以促进目标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例如,通过特定的培养基、温度、pH、气氛条件等,选择性地分离出某些特定类型的微生物,如厌氧菌、耐高盐菌等。

3. 分离富集法:分离富集法是根据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特定生理特性和生境适应性,通过特定的分离富集技术,富集出目标微生物。

常用的富集方法包括传统的液体培养富集法、固体培养富集法和连续扩增培养富集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使目标微生物在其他微生物中相对优势,从而实现分离。

以上是常用的微生物分离方法,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微生物分离目的和环境条件。

在实际操作中,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不同的方法进行综合分离。

微生物的纯种分离培养

微生物的纯种分离培养
微生物纯种分离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 和应用的重要基础,对于了解微生物 的生物学特性、代谢机制、基因组学 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纯种分离培养的重要性
微生物纯种分离培养是研究微生物的基础
通过纯种分离培养,可以获得单一的微生物菌株,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生 物学特性、生长繁殖条件、代谢机制等,为后续的应用和研究奠定基础。
划线分离法
总结词
通过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培养,使微生物在各划线间生长繁殖,从而获得纯种的方法。
详细描述
划线分离法是最早使用的微生物分离纯化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它通过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用接种环或接种 针划线,使微生物在各划线间生长繁殖,从而获得纯种。划线分离法适用于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稀释分离法
微生物纯种分离培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 当时的研究者开始尝试将混合的微生物群体分离成单 一的菌株。
目前,微生物纯种分离培养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的研究和应用中,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增加,微 生物纯种分离培养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02
微生物的纯种分离培养技术
微生物纯种分离培养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中,许多问题都需要借助微生物来解决。通过微生物 纯种分离培养,可以获得具有特定功能的菌株,用于生产、治理和医疗等方面, 解决实际问题。
微生物纯种分离培养的历史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生物纯种分离培养的技术和方法 不断得到改进和创新。例如,利用选择性培养基、采 用不同的分离方法和策略、应用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 等,提高了分离效率和成功率。
食品工业
在食品工业中,微生物的纯种分离培养可用于生 产各种食品添加剂、调味品和发酵制品。

第2章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培养

第2章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培养

培养物:在一定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 ① 混合培养物:含有多种微生物的培养物 ② 纯培养物: 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 通常情况下只有纯培养物才能提供可以重复的结果
纯培养技术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一、无菌技术
从混杂的群体中分离特定的某一种微生物,是研 究和利用微生物的第一步。
用于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器具事先不含任何微生物; 在转接、培养微生物时防止其它微生物的污染;
/v_show/id_XOTAzNjkwNzI=.html
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使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形成单个菌 落的基本方法:
稀释!
1、涂布平板法(spread plate method)
使用较多的常规方法, 但有时涂布不均匀!
2、稀释倒平板法(pour plate method)
培养基类型
凝固剂含量 (以琼脂计)
主要用途
固体培养基
1.5%-2.0% 微生物分离、鉴定、计数
半固体培养基 0.5%-0.8% 观察微生物运动特征、鉴定菌种
液体培养基
大规模工业生产及在实验室进行

微生物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的
研究
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菌落(colony):
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 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 有一定形 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注意:
在平板上的单个菌落并不一定保证是纯培养 因此,纯培养的确定除观察其菌落特征外,还要
结合显微镜检测个体形态特征后才能确定 有些微生物的纯培养要经过一系列分离与纯化过
程和多种特征鉴定才能得到
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4、厌氧微生物的分离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生物固氮
通过研究固氮微生物,提高作物的氮素供应,提 高产量。
在医学上的应用
01
02
03
抗生素
许多微生物可以产生抗生 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疫苗
许多疫苗是通过微生物培 养制备的,用于预防疾病 。
诊断试剂
微生物可用于制备各种诊 断试剂,用于疾病的快速 诊断。
在工业上的应用
食品加工
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起到 重要作用,如发酵、制作 酸奶、面包等。
划线分离
通过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使微生物在划线区域内独立生长,形成 单菌落。
液体培养基分离
将微生物样品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通过控制培养条件和接种量,使 微生物在液体培养基中独立生长。
03 微生物的鉴定
形态学鉴定
总结词
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 颜色等特征进行鉴定。
详细描述
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状、 大小、排列、运动性等特征,初 步判断其种类。
纯培养可以研究微生物的代谢途径、 酶活性、生长繁殖条件等特性,有助 于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纯培养的方法
选择性分离
根据微生物的特殊性质,如对营养的需求、耐受力、生长温度等,在 选择性培养基上分离出单一的微生物。
稀释与涂布
将微生物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然后涂布在固体培养基表面,通过控 制稀释度和涂布量,使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独立生长。
琼脂平板保存法
将微生物培养至琼脂平板上, 待菌落长成后,密封保存。
糖发酵管保存法
利用微生物对糖类的发酵作用 ,将微生物保存在含有糖类的
培养基中,常温下保存。
05 微生物的应用
在农业上的应用
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加速土壤中有机质 的分解,促进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文档资料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文档资料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文档资料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实验室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实验技术之一。

其主要原理是将混合微生物群落分离为单一的微生物菌落,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使其生长繁殖形成单一菌种培养物,以便进行鉴定和研究。

1.微生物的分离技术
(1)稀释涂布法:将微生物混合液逐渐稀释,然后取一定量的稀释液涂布在富养基平板上,待菌落形成后,挑取单一菌落进行培养和研究。

(2)过滤法:利用微孔膜或滤纸将混合液过滤,将过滤后留在微孔膜或滤纸上的微生物进行培养和研究。

(1)液体培养:将微生物接种在富足的液体富养基中,置于适当的温度、光照和通气条件下进行培养。

(3)混合培养:将两种或以上的微生物同时接种在同一富养基上进行培养,这一技术可同时培养多种微生物,缩短实验时间。

3.技术应用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在微生物学研究、医学诊断、生物工程和食品工业等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

(1)微生物学研究:分离单一菌种进行研究,为微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

(2)医学诊断:从临床样品中分离出致病微生物进行培养与鉴定,有助于快速准确地诊断、鉴定和治疗病原微生物感染。

(3)生物工程: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添加营养物质,用微生物进行合成、代谢和分泌等反应。

(4)食品工业:将微生物培养在富有营养的富养基中进行发酵,生产出发酵食品。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混合培养物:含有两种以上微生物的培养物。

•纯培养技术:把特定微生物从自然界混杂存在的状态中分离、纯化出来的技术。

•纯培养(pure culture):微生物学中把从一个细胞或一群相同的细胞经过培养繁殖而得到的后代,称纯培养。

1.平板划线分离法(Streak Plate)将纯菌或含菌材料用微生物接种针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进行划线,使微生物的单个细胞能分散在平板上。

2.倾注平板分离法(pour plate)将待分离的材料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一系列稀释,然后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一般是1ml)分别置于无菌平皿中,而后倾入熔化并冷却到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均匀混匀,冷凝后进行培养.3.涂布平板分离法(spread plate)先用固体培养基制成无菌平板,然后将一定稀释度的少量样品(一般是0.2-0.5ml)加到平板上,并用无菌玻璃涂棒将菌液均匀涂布到整个平板表面,经过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

4.液体稀释法待分离材料→接种于培养液中→培养→测定或估计单位容积中的含菌数目→稀至两、三滴液体中只含有一个微生物个体→每次取一滴至另一盛有新鲜培养基的试管中→摇匀,培养→观察→大多数试管无微生物生长,少数管底有一菌落,可能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

5.选择性培养分离法为了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某种微生物,可以根据该微生物的特点,包括营养、生理、生长条件等,采用选择培养的方法进行分离。

5.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采用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该方法要在显微镜下进行。

毛细管法:用毛细管提取微生物个体,适合于较大微生物。

显微操作仪:用显微针、钩、环等挑取单个细胞或孢子以获得纯培养。

小液滴法:将经过适当稀释后的样品制成小液滴,在显微镜下选取只含一个细胞的液滴来进行纯培养物的分离。

微生物分离的方法

微生物分离的方法

微生物分离的方法微生物分离是指将微生物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单独培养和研究的过程。

微生物分离的方法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目的、微生物类型和样本来源,可以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

1. 纯培养法纯培养法是最常用的微生物分离方法,常用于培养细菌、真菌和酵母等微生物。

首先,需要从样本中制备适量的稀释液,然后取适量的稀释液分别均匀涂布在不同的培养基上。

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如温度、pH值等),通过单菌落的形成,筛选出单个微生物菌株,并进行进一步的纯化和鉴定。

2. 过筛法过筛法是利用不同的筛孔大小来筛选微生物的方法。

主要可以分为通过粗糙的筛网和细孔的纱布进行筛选。

首先将样品溶于适当的溶剂,然后通过筛网或纱布过滤。

微生物细胞会被截留在筛网或纱布上,而溶液则通过筛孔流出。

将筛得的微生物脱落至培养基上,进行纯化和鉴定。

3. 稀释落数法稀释落数法是将样品稀释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稀释液,然后取适量的稀释液均匀涂布在培养基上。

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分离出单个微生物菌落,还可以计算微生物的含量,如细菌菌落数量。

通过在不同浓度上形成不同的菌落形态,可以用于鉴定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生理功能。

4. 筛选富营养培养基法筛选富营养培养基法是通过调整培养基的成分,选择特定条件下生长特定微生物的方法。

例如,根据微生物对碳源、氮源、矿物质、酸碱度等因素的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培养基,使特定菌株优先生长。

这种方法可以筛选特定的微生物群体,有助于深入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微生物的代谢特性。

5. 抗生素抑制法抗生素抑制法是利用抗生素的选择性杀菌作用,从样品中分离出特定微生物的方法。

根据不同微生物菌株对抗生素的抗性差异,可以选择适当抗生素制备培养基,将样品接种于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

抗生素会抑制非目标微生物的生长,而目标微生物则能够原样分离出来。

6. 过滤法过滤法是将样品通过微孔滤膜过滤,将微生物分离出来的方法。

根据滤膜的孔径大小,可以选择性地分离出不同大小的微生物。

微生物分离培养鉴定

微生物分离培养鉴定

微生物分离培养鉴定微生物分离培养鉴定是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通过分离、培养和鉴定微生物来确定其种类和数量的过程。

下面将分为三个章节来介绍微生物分离培养鉴定的过程。

一、微生物分离微生物分离是指将微生物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以便进行后续的鉴定和研究。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平板法、液体培养法、滤膜法等。

1.平板法平板法是将微生物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使微生物单独生长形成菌落。

常用的固体培养基有营养琼脂、血琼脂等。

分离出来的菌落可以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进行初步鉴定。

2.液体培养法液体培养法是将微生物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通过观察液体的浑浊度、PH值、气体生成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3.滤膜法滤膜法是将混合物过滤,使微生物附着在滤膜上,然后将滤膜接种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这种方法适用于微生物数量较少的情况。

二、微生物培养微生物培养是指将分离出来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进行生长和繁殖,以便进行后续的鉴定和研究。

常用的培养条件有:温度、PH值、氧气含量、营养成分等。

1.温度不同的微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嗜热菌、中温菌、嗜冷菌等。

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选择适宜的温度进行培养。

2.PH值微生物对PH值的适应性也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酸性菌、中性菌、碱性菌等。

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选择适宜的PH值进行培养。

3.氧气含量微生物对氧气含量的需求也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等。

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选择适宜的氧气含量进行培养。

4.营养成分微生物对营养成分的需求也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无机盐、有机物质、氮源、碳源等。

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选择适宜的营养成分进行培养。

三、微生物鉴定微生物鉴定是指通过对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特征等进行分析,确定其种类和数量的过程。

1.形态特征形态特征是指微生物在形态上的特点,如菌落形态、细胞形态、芽孢形态等。

微生物纯种分离,培养及接种技术实验原理

微生物纯种分离,培养及接种技术实验原理

微生物纯种分离,培养及接种技术实验原理微生物纯种分离、培养及接种技术是微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实验技术之一。

其目的是从混合的微生物菌群中分离出单一的微生物菌落,并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进行纯化和生长,以获得纯种微生物。

一、实验器材和试剂1.灭菌针2.毛细胞计数板3.显微镜4.平板接种器、针头5.无菌匀浆棒、吸管6.细菌培养基7.消毒液二、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及制备首先需要选择一份待测试的样品,包括土样、水样、空气、食品等,然后将样品采集到无菌容器中,再将其送到实验室。

在进行样品处理之前,需要先进行简单的初步处理,将样品进行稀释或者过滤,将其中的杂质和大颗粒物去除,以利于后续实验的操作。

接下来需要进行制备培养基,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凝胶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甜菜汁培养基等,以满足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生长所需的营养物和成分。

2.分离纯化分离纯化是该实验的关键步骤。

将经过预处理的样品移到无菌试管中,打开试管口,加入适量的制备好的培养基,然后利用匀浆棒或吸管将混合物均匀混合。

然后利用平板接种器将混合物接种到培养基平板上,使其密切接触。

然后将接种好的平板置于恒温箱中,以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自我繁殖。

在接种后2-7天内,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将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出不同的菌落,每一种菌落都代表一种单一的微生物。

将这些菌落分离提取,并再次进行培养,就能得到单纯的微生物菌种。

3.纯种微生物菌种接种在获得单纯的微生物菌种之后,需要将其再次接种到培养基中进行培育。

将相应体积的纯种菌种接种到培养基平板上,使其能够生长繁殖。

在接种后约24小时内,微生物将在培养基中生长出许多菌落。

根据菌落的特征和形态,可以对不同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

如果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可以对微生物菌种进行进一步培养、萃取定量和测序等工作,以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

三、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前需要保证实验室内部环境和仪器均为无菌状态。

实验11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实验11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实验11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目 录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结果分析 • 实验总结
01 实验目的
掌握微生物分离、培养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分离
通过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分离方 法,将目标微生物从混合样本中 分离出来。
微生物培养
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使目标微 生物生长繁殖,获得纯培养物或 特定微生物群体。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在医学领域,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可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研究, 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在生物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用于生产生物制品、生物燃料等。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不 断发展,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也可应用于环境治理领域,如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等。通过分离、培养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 ,可以实现环境的有效治理和修复。
生长曲线绘制
通过定时测量菌落大小或菌液OD值, 绘制生长曲线,分析微生物的生长规 律。
生长速率计算
根据生长曲线,计算不同时间段的生 长速率,了解微生物的生长动态。
生长条件优化
根据生长曲线,分析微生物的生长条 件需求,优化培养条件,提高生长速 率和产量。
生长限制因素分析
根据生长曲线,分析影响微生物生长 的限制因素,为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 提供依据。
微生物培养
将分离得到的微生物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上,在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
观察与记录
定期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曲线、菌落特征 等信息。

实验五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实验五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学会使用微生物分离、培养的实验技术
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根据目标微生物的特性和生长需求,选择适宜的培 养基配方和制备方法。
无菌操作技术
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外来 杂菌污染。
微生物接种与培养
掌握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包括划线法、涂布法、倾 注法等,并控制适当的培养温度和湿度。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
采集方法
根据微生物生长环境的不 同,采用适当的采集方法, 如挖掘、过滤、无菌操作 等。
样品保存
采集后的样品应立即进行 保存,以保持微生物的活 性,常用的保存方法有低 温、干燥、真空等。
微生物的分离
样品处理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预处理, 如破碎、研磨、离心等, 使微生物从样品中分离出 来。
培养基选择
根据分离的微生物种类和 实验目的,选择适宜的培 养基,以满足微生物生长 的需求。
实验设计不够严谨
本实验在对照设置方面存在不足,未设置空白对照组以排除非特异性污染的影响。在未来的实验中,应完善实验设计 ,增加对照组以增强实验说服力。
实验结果分析不全面
在实验结果分析中,我只关注了微生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未对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建议在后续实验中增加相关分析,以更全面地了解微生物的特性。
培养结果分析
根据观察结果,对微生物的生长情 况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04
实验结果与分析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
总结词
通过显微镜观察,记录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运动性等。
详细描述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多种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例如,细菌呈球形、杆形或螺旋形,大小通常在0.5-5微米之 间;霉菌呈丝状或网状结构,有分枝和无分枝,大小因菌种而异;原生动物通常比细菌大,形态多样,如变形虫、 草履虫等。对未来实验的展望Fra bibliotek1 2

1.1微生物分离培养

1.1微生物分离培养

将待测样品经一系列10倍稀释,然后选择三个稀释度的菌液, 分别取0.1 mL接种到已制备好的平板上,将同一稀释度加到三 个或三个以上的平板上;培养后,计算出同一稀释度菌落平均 数。
三重复组 求平均值 使结果更
准确
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统计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少。
实验结果的鉴定
2、平板划线法
是指用带有微生物的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 通过分区划线而达到纯化分离微生物的一种方法。
过程:P13-14
将接种环放在火
焰上灼烧,直到
接种环__烧__红___
在__火__焰___旁冷
却接种环,待其冷却后,从
第一区域划线的__末__端___开始
往第二区域内划线。重复以上 操作,在三、四、五区域内划 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 线与第一区相连。
.将已_冷__却___的接种环伸
入菌液中蘸取一环菌液
将平板_倒__置__放
入培养箱中培养。
.将试管通过火 焰,并塞上棉塞
左手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右手
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
板内,划__三___至__五___条平行线,
盖上皿盖。注意不要划破培养基。
注意:
接种和划线操作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挑 取菌种之前、第二、三次划线之前结束后都需要灼 烧接种环;灼烧接种环之后,要等其冷却后才能挑 取菌种或划线;划线用力大小要适合,防止用力过
三、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P10)
1、配制培养基 计算、称量、溶化 边加热边用玻棒搅拌,防止琼脂糊底而
导致烧杯破裂。 2、调节pH
3、分装 培养基的高度约为试管长度的1/5。不要
污染试管口,随后立即用棉花塞紧试管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 利用,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纤维素酶。
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
一.基础知识 ㈠.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2.纤维素酶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 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外切酶)、CX 酶(内切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 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 糖分解成葡萄糖。
1. 培养流感病毒时,应选用( C
)
A.固体培养基
C.活的鸡胚
B.含有多种无机盐的培养液
D.无菌的牛肉汤
2.微生物(除病毒外)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并通过
代谢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繁殖。下列有关微生物营养的说 法正确的是( D ) A.乳酸菌与硝化细菌所利用的碳源物质是相同的 B.微生物生长中不可缺少的一些微量的无机物称为生长 因子 C.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浓度越高对微生物的增殖越有利 D.生长因子一般是酶或核酸的组成成分,微生物本身合
4.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 基上 ⑴制备鉴别培养基:
配方见书本29页。操作过程见课题1
(2)涂布平板:将稀释度为104~106的菌悬 液各取0.1ml涂布到平板培养基上,30℃倒置 培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刚果红染色法
方法一:先 培养微生物 ,再加入刚果红进 行颜色反应。
倒平板 方法二:在 时就加入刚果红。
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 种有害的、难于降解的有机化 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 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 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到能 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 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所 示。请分析回答问题:(北京 卷)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 化合物A ,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 养基中的 异养需氧 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 。
一.基础知识 ㈡.纤维素分解细菌的筛选:
3.优点: 该方法可以通过颜色反应直接筛选。
二.实验设计与操作 ㈠.实验设计:
土壤取样 选择培养 梯度稀释
将样品涂布到鉴别 纤维素分解菌的培 养基上
挑选产生透明圈 的菌落
操作步骤
1、土壤取样:
①分布环境 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 ②原因 由于生物适应一定的环境,环境对生物有选 择作用,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纤维素分 解菌的含量相对提高,因此从这种土样中获 得目的微生物的几率要高于普通环境。
成这些生长因子的能力往往不足
3.在接种操作的过程中,不正确的是( C ) A.要将接种环灼烧灭菌 B.取下棉塞后要将试管口灼烧灭菌
C.将接种环伸入试管内,先接触长菌多的部位 D.接种后还要将管口灭菌加塞 4.高压蒸气灭菌的原理是( B ) A.高压使细菌DNA变性
B.高压使细菌蛋白质凝固变性
C.高温烫死细菌 D.高温使细菌DNA变性
A、旁栏中的配方是液体培养基还是固体培养基?为什么?
答:有选择作用,本配方中以纤维素作为 答: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与之对照。或 答:是液体培养基,原因是配方中无凝固剂 唯一碳源,只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可以 者将纤维素改为葡萄糖。 (琼脂) 大量繁殖。
2、选择培养 ③操作:
称取土样20 g,在无菌条件下加入装 有30 mL培养基的摇瓶中。将摇瓶置于 摇床上,在30 ℃下振荡培养1~2 d, 至培养基变混浊。吸取一定的培养液 (约5 mL),转移至另一瓶新鲜的选择 培养基中,以同样的方法培养到培养液 变浑浊。
〖旁栏思考题〗本实验的流程与课题2中的 实验流程有哪些异同?
提示:课题2是将土样制成的菌悬液直 接涂布在以尿素为惟一氮源的选择性培 养基上,直接分离得到菌落。 本课题先通过选择培养,使纤维素分解 菌得到增殖后,再将菌液涂布在鉴别培 养基上。其他步骤基本一致。
㈡.操作过程:
1.土壤取样:
采集土样时,应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若找不 到合适环境,可将滤纸埋在土壤中一个月左右,也会 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生长。 〖旁栏思考题〗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 纤维素分解菌? 答:生物适应一定环境,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 只有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 才会高于其它普通环境,从而提高获得目的微生物的 几率。 〖旁栏思考题〗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 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 答:人工设置适宜环境,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聚集。 将纸埋于深约10cm的腐殖土壤中。
③实例:树林中多年落叶形成的腐殖 土,多年积累的枯枝败叶等。 ④讨论: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环境,可以将滤 纸埋在土壤中,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 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在土壤中多深?
答: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能使纤维素分 解菌相对集中,实际上是人工设置纤 维素分解菌生存的适宜环境。一般应 将滤纸埋于深约10cm左右的土壤中。
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 种有害的、难于降解的有机化 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 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 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到能 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 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所 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 合物A含量 减少 的培养液,接入新 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使“目的菌”的 数量 增加 。
2、选择培养 ①目的: 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以确保能够 从样品中分离所需要的微生物。 阅读书本P29 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 配方,回答问题。
2、选择培养 ②制备选择培养基:
B、这个培养基对微生物是否具有选择作用?如果具有, 是如何进行选择的? C、你能否设计一个对照实验,说明选择培养基的作用
5.在105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为50则每克 样品中的菌落数是………( )A A.5×107 B.50 C.5×108 D.50×3 6.下列属于菌落特征的是…………( B ) ①菌落的形状 ②菌落的大小 ③菌落的多少 ④隆起程度 ⑤颜色 ⑥有无荚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7.能排除培养基是否有杂菌污染的方法是……( C ) A.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实验桌上培养 B.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窗台上培养 C.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中培养 D.将已接种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中培养
〖旁栏思考题〗这两种方法各有哪些优点 与不足?
染色法 优点 缺点
颜色反应基本 操作繁琐 方法一 上是纤维素分 刚果红会使菌落之间发生 解菌的作用 混杂 1.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也 操作简便不 产生模糊透明圈 存在菌落混 2.有些微生物能降解色素, 杂问题 形成明显的透明圈。
方法二
6、纯化培养
在产生明显的透明圈的菌落,挑取 并接种到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 基上,在300C- 370C培养,可获得 纯化培养。
纤维素 C1酶、Cx酶
纤维二糖
葡萄糖苷酶
葡萄糖
一.基础知识
㈠.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3.纤维素的分解:
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有各种细 菌、真菌和少数放线菌。
一.基础知识 ㈡.纤维素分解细菌的筛选:
1.方法: 刚果红染色法。
一.基础知识 ㈡.纤维素分解细菌的筛选: 2.原理:
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 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 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 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 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 所需的微生物?
提示:在选择培养的条件下,可以使那 些能够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得到 迅速繁殖,而那些不适应这种营养条件 的微生物的繁殖被抑制,因此可以起到 “浓缩”的作用。
3.梯度稀释
按照课题1的稀释操作方法,将 选择培养后的培养基进行等比稀 释101~107倍。
2.选择培养
⑴.选择培养的目的: 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 分离到所需要的微生物。
⑶选择培养: 将土样加入装有30ml选择培养基的锥形瓶 中,将锥形瓶固定在摇床上,在一定温度下震 荡培养1~2天,直至培养液变浑浊。也可重复 选择培养。
课题成果评价
(一)培养基的制作是否合格以及选择培养基是 否筛选出菌落: 对照的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没有菌落生长则说 明培养基制作合格。如果观察到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则说明可能获得了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二)分离的结果是否一致: 由于在土壤中细菌的数量远远高于真菌和放线菌 的数量,因此最容易分离得到的是细菌。但由于所 取土样的环境不同,学生也可能得到真菌和放线菌 等不同的分离结果。
(5)若研究“目的菌”的生长规律,将单个菌 落进行液体培养,可采用的方法进行计数, 细菌数目的对数 为纵 以时间为横坐标,以 坐标,绘制生长曲线。
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 种有害的、难于降解的有机化 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 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 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到能 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 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所 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8、(20分)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 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于降解的 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 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 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 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 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 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 选 目的菌,这种培养基属于 选择性 培养基。
专题二
课题3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的分离
一.基础知识 ㈠.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1.纤维素
纤维素是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 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含量最丰富的多糖 类物质。
思考:纤维素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 多糖类物质,植物每年产生的纤维素 超过70亿吨,但却不会在地球上大量 的积累,为什么?
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 一种有害的、难于降解的有 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 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 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 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 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 主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 回答问题:
(4)转为固体培养时,常采用 划线 方 法接种,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