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痛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病证鉴别 相关检查
18
【诊断依据】
1、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可表现胀痛、刺痛、 灼痛、隐痛、剧痛、闷痛等不同性质的疼痛。 2、常伴有脘腹痞闷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嘈杂泛酸,嗳气酸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起病或急或缓, 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如天 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 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伤脾损胃的药物等。
25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证治分类
26
【辨证要点】
辨虚实: 时间:新病多实证,久病多虚证,更多
虚实夹杂证。 喜恶:痛处喜按多虚证,拒按多实证。 饮食:食后痛作者多实证,饥时痛发者
多虚证。 痛剧而坚者多实证,痛徐而缓者多虚证。
27
【辨证要点】
辨寒热: 胃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喜热食,泛吐
10
【病因病机】
外邪犯胃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胃
腑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11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损伤脾胃→
胃气壅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嗜食辛辣、肥甘厚腻、饮酒无度→
蕴生湿热→阻滞气机→不通则痛。 饮食生冷,损及中阳→使胃腑气机
不畅→不通则痛。
12
【病因病机】
胃痛与腹痛:疼痛部位不同 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
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23
【相关检查】
胃镜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幽门螺旋杆菌(HP)
检测
24
【相关检查】
B超,CT,核磁共振,血、尿淀粉酶, 腹透,血常规,心电图等。(胸部正 位片)
7
【历代沿革】
《医学真传·心腹痛》指出要辩证理解和应 用“通则不痛”之法。
“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 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 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 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 也。”
为后世辨证治疗胃痛奠定了基础。
8
【历代沿革】
唐宋以前文献有将胃脘痛称为心痛、真心痛者。 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
气虚逆乘心而痛,……谓之胃心痛也。”这里 说的胃心痛即是胃脘痛。 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如陈 无择等医家。
5
【历代沿革】
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 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 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胃
痛
1
【概念】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 病证,又称“胃脘痛” 。
现代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 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 胃痉挛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表现者, 属于本篇“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 证论治。
2
【历代沿革】
《内经》初步阐述了胃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等。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初病 在经,久痛入络。”,拓展了胃痛的病机。
总之,明清以后,诸医家在胃痛的病因病机、 辨证论证等方面,有着益加丰富的论述,而不 断完善对于本病的诊治。
9
【病因病机】
病 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 胃素虚及药物损伤等
基本病机: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病 位: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情志失调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气阻滞→不通则 痛。
气滞日久→瘀血内生→阻滞胃络→不通则痛。
气郁化火→肝火犯胃→灼伤胃络→而致胃痛。
火热伤阴→胃阴亏虚→胃失润养→而致胃痛。
13
【病因病机】
脾胃素虚
(一)虚寒 劳倦过度伤脾;或久病脾胃受损;或饮
食饥饱寒凉→使中阳不振,寒从中生→脉 络失于温养→而致胃痛。
14
【病因病机】
脾胃素虚
(二)阴虚 肝郁化火,耗灼胃阴;或过服辛燥行气之
药;或温热病后,阴津耗伤→胃阴不足, 失于濡养→而致胃痛。
15
【药物损伤】
药物损伤 过服寒凉、过服温燥、某些西药
→脾失健运,胃失和降 →伤胃体、耗胃气、损中阳 →不通则痛
16
【病因病机】
胃痛的发生与肝脾的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 关系。
19
【病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2、胃痛与胁痛 3、胃痛与腹痛
20
【病证鉴别】
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胸痹心痛的严重证候,多见于
老年人,多有胸痹病史,一般为胸膺部 闷痛,也有表现为上腹部的疼痛,其痛 多为闷痛、刺痛等,动辄加重,痛引肩 背,常伴心悸气短、重者可见有汗出肢 冷,面色苍白、唇甲紫绀等症。心电图、 心肌酶谱等有助于诊断。
清水为寒证。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凉食,泛吐酸水
为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8
【辨证要点】
辨气滞、血瘀: 病势新久: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疼痛性质:
气滞多胀痛,痛无定处,与情志密切相 关 血瘀多刺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持续 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或兼见呕血、 黑便。
21
【病证鉴别】
胃痛与胁痛:从病位、主症及兼症鉴别 胁痛病位在肝胆,与脾胃有关。是以胁部疼痛
为主症,可伴胸闷太息、口苦或恶寒发热等症。 胃痛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是以胃脘部疼痛
为主症,常伴脘腹痞闷胀满、吞酸嘈杂等症。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
脘痛为主症。
22
【病证鉴别】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䐜胀, 胃脘当心而痛。”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载:“木郁之发…民病胃脘 当心而痛。”
3
【历代沿革】
张仲景将胃脘部的病变称为“心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指出:“伤寒 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大陷 胸汤主之。”
4
【历代沿革】
6
【历代沿革】
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并提出了胃痛 的治疗大法。
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篇曰:“或问丹溪言 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 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 即心痛者哉?”
《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 … … 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并提出 “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 者散之,留者行之。” 的治疗方法。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病证鉴别 相关检查
18
【诊断依据】
1、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可表现胀痛、刺痛、 灼痛、隐痛、剧痛、闷痛等不同性质的疼痛。 2、常伴有脘腹痞闷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嘈杂泛酸,嗳气酸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起病或急或缓, 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如天 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 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伤脾损胃的药物等。
25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证治分类
26
【辨证要点】
辨虚实: 时间:新病多实证,久病多虚证,更多
虚实夹杂证。 喜恶:痛处喜按多虚证,拒按多实证。 饮食:食后痛作者多实证,饥时痛发者
多虚证。 痛剧而坚者多实证,痛徐而缓者多虚证。
27
【辨证要点】
辨寒热: 胃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喜热食,泛吐
10
【病因病机】
外邪犯胃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胃
腑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11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损伤脾胃→
胃气壅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嗜食辛辣、肥甘厚腻、饮酒无度→
蕴生湿热→阻滞气机→不通则痛。 饮食生冷,损及中阳→使胃腑气机
不畅→不通则痛。
12
【病因病机】
胃痛与腹痛:疼痛部位不同 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
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23
【相关检查】
胃镜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幽门螺旋杆菌(HP)
检测
24
【相关检查】
B超,CT,核磁共振,血、尿淀粉酶, 腹透,血常规,心电图等。(胸部正 位片)
7
【历代沿革】
《医学真传·心腹痛》指出要辩证理解和应 用“通则不痛”之法。
“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 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 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 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 也。”
为后世辨证治疗胃痛奠定了基础。
8
【历代沿革】
唐宋以前文献有将胃脘痛称为心痛、真心痛者。 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
气虚逆乘心而痛,……谓之胃心痛也。”这里 说的胃心痛即是胃脘痛。 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如陈 无择等医家。
5
【历代沿革】
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 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 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胃
痛
1
【概念】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 病证,又称“胃脘痛” 。
现代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 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 胃痉挛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表现者, 属于本篇“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 证论治。
2
【历代沿革】
《内经》初步阐述了胃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等。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初病 在经,久痛入络。”,拓展了胃痛的病机。
总之,明清以后,诸医家在胃痛的病因病机、 辨证论证等方面,有着益加丰富的论述,而不 断完善对于本病的诊治。
9
【病因病机】
病 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 胃素虚及药物损伤等
基本病机: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病 位: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情志失调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气阻滞→不通则 痛。
气滞日久→瘀血内生→阻滞胃络→不通则痛。
气郁化火→肝火犯胃→灼伤胃络→而致胃痛。
火热伤阴→胃阴亏虚→胃失润养→而致胃痛。
13
【病因病机】
脾胃素虚
(一)虚寒 劳倦过度伤脾;或久病脾胃受损;或饮
食饥饱寒凉→使中阳不振,寒从中生→脉 络失于温养→而致胃痛。
14
【病因病机】
脾胃素虚
(二)阴虚 肝郁化火,耗灼胃阴;或过服辛燥行气之
药;或温热病后,阴津耗伤→胃阴不足, 失于濡养→而致胃痛。
15
【药物损伤】
药物损伤 过服寒凉、过服温燥、某些西药
→脾失健运,胃失和降 →伤胃体、耗胃气、损中阳 →不通则痛
16
【病因病机】
胃痛的发生与肝脾的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 关系。
19
【病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2、胃痛与胁痛 3、胃痛与腹痛
20
【病证鉴别】
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胸痹心痛的严重证候,多见于
老年人,多有胸痹病史,一般为胸膺部 闷痛,也有表现为上腹部的疼痛,其痛 多为闷痛、刺痛等,动辄加重,痛引肩 背,常伴心悸气短、重者可见有汗出肢 冷,面色苍白、唇甲紫绀等症。心电图、 心肌酶谱等有助于诊断。
清水为寒证。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凉食,泛吐酸水
为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8
【辨证要点】
辨气滞、血瘀: 病势新久: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疼痛性质:
气滞多胀痛,痛无定处,与情志密切相 关 血瘀多刺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持续 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或兼见呕血、 黑便。
21
【病证鉴别】
胃痛与胁痛:从病位、主症及兼症鉴别 胁痛病位在肝胆,与脾胃有关。是以胁部疼痛
为主症,可伴胸闷太息、口苦或恶寒发热等症。 胃痛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是以胃脘部疼痛
为主症,常伴脘腹痞闷胀满、吞酸嘈杂等症。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
脘痛为主症。
22
【病证鉴别】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䐜胀, 胃脘当心而痛。”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载:“木郁之发…民病胃脘 当心而痛。”
3
【历代沿革】
张仲景将胃脘部的病变称为“心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指出:“伤寒 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大陷 胸汤主之。”
4
【历代沿革】
6
【历代沿革】
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并提出了胃痛 的治疗大法。
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篇曰:“或问丹溪言 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 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 即心痛者哉?”
《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 … … 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并提出 “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 者散之,留者行之。” 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