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列天线方向图的初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信号处理实验报告

——阵列天线方向图的初步研究 11级通信(研) 刘晓娟

一、实验原理:

1、智能天线的基本概念:智能天线是一种阵列天线,它通过调节各阵元信号的加权幅度和相位来改变阵列的方向图形状,即自适应或以预制方式控制波束幅度、指向和零点位置,使波束总是指向期望方向,而零点指向干扰方向,实现波束随着用户走,从而提高天线的增益,节省发射功率。智能天线系统主要由①天线阵列部分;②模/数或数/模转换部分;③波束形成网络部分组成。本次实验着重讨论天线阵列部分。

2、智能天线的工作原理:智能天线的基本思想是:天线以多个高增益的动态窄波束分别跟踪多个期望信号,来自窄波束以外的信号被抑制。

3、方向图的概念:以入射角为横坐标,对应的智能天线输出增益为纵坐标所作的图称为方向图,智能天线的方向图有主瓣、副瓣等,相比其他天线的方向图,智能天线通常有较窄的主瓣,较灵活的主、副瓣大小、位置关系,和较大的天线增益。与固定天线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不同的全职通常对应不同的方向图,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权值来选择合适的方向图,即天线模式。方向图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静态方向图,即不考虑信号的方向,由阵列的输出直接相加得到;另一类是带指向的方向,这类方向图需要考虑信号的指向,通过控制加权相位来实现。

二、实验目的:

1、设计一个均匀线阵,给出λ(波长),N (天线个数),d (阵元间距),画出方向图曲线,计算3dB 带宽。

2、通过控制变量法讨论λ,N ,d 对方向图曲线的影响。

3、分析旁瓣相对主瓣衰减的程度(即幅度比)。 三、实验内容:

1、公式推导与整理:

权矢量12(,,......)T N ωωωω=,本实验旨在讨论静态方向图,所以此处选择

ω=(1,1,......1)T 。

信号源矢量(1)()[1,,...]j j N T a e e ββθ---=,2sin d

πβθλ

=

幅度方向图函数()()H

F a θωθ==

(1)1

sin

2sin 2N

j n n N e

β

β

β--==

∑=sin(sin /)sin(sin /)n d n d πθλπθλ。

主瓣宽度02arcsin

BW Nd

λ

=。

2、选择合适的参数,编写matlab 程序绘制方向图函数,见下图2-1

4、讨论λ,N ,d 对方向图曲线的影响。 图4-1波长对方向图的影响

虚线——波长=0.01;

间断线——波长=0.02;

实线——波长=0.03;

图4-2:天线间隔对方向图的影响

虚线——d1=lamda/2;

间断线——d2=lamda/3;

实线——d3=lamda/4

图4—3 阵元个数对方向图的影响

虚线——N1=10;

间断线——N2=15;

实线——N3=20;

四、实验结论:

1、通过对图4-1的观察,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波长越长,旁瓣对主瓣的衰减越小,零分贝带宽和3分贝带宽都明显增大,此时天线的性能降低;

2、通过对图4-2的分析,可得,当天线间隔小于等于半波长时,间隔越大性能越好,间隔越小会出现多个主瓣,

3、分析图4-3可以看出,阵元个数越多,主瓣的幅度越大,旁瓣对主瓣的衰减也越大,同时零分贝带宽和3分贝带宽都越小,即天线性能越好。

五、实验心得:

经过本次实验,我对智能天线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自己在matlab方面的编程能力,但是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继续努力,增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六、附:程序代码

程序一:

lamda1=0.01;

lamda3=0.02;

lamda2=0.03;

d=lamda/2;

N=10;

sita=-pi/2:0.001:pi/2;

beta1=2*pi*d*sin(sita)/lamda1;

beta2=2*pi*d*sin(sita)/lamda2;

beta3=2*pi*d*sin(sita)/lamda3;

A1=sin(N*beta1/2);

A2=sin(N*beta2/2);

A3=sin(N*beta3/2);

B1=N*sin(beta1/2);

B2=N*sin(beta2/2);

B3=N*sin(beta3/2);

F1=abs(A1./B1);

F2=abs(A2./B2);

F3=abs(A3./B3);

plot(sita,F1,':',sita,F2,'-',sita,F3,'--'); grid on;

程序二:

lamda=0.01;

d1=lamda/2;

d2=lamda/3;

d3=lamda;

N=10;

sita=-pi/2:0.01:pi/2;

beta1=2*pi*d1*sin(sita)/lamda;

beta2=2*pi*d2*sin(sita)/lamda;

beta3=2*pi*d3*sin(sita)/lamda;

A1=sin(N*beta1/2);

A2=sin(N*beta2/2);

A3=sin(N*beta3/2);

B1=N*sin(beta1/2);

B2=N*sin(beta2/2);

B3=N*sin(beta3/2);

F1=abs(A1./B1);

F2=abs(A2./B2);

F3=abs(A3./B3);

plot(sita,F1,':',sita,F2,'-',sita,F3,'--'); grid 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