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劳动供给理论

合集下载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与交易活动所形成的一个经济领域。

在现代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既受到个体劳动者的选择与行为的影响,也受到各种宏观经济和劳动力政策的制约和引导。

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参加劳动,并且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总量。

一、劳动力供给的组成和影响因素劳动力供给的组成主要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就业人口指已经参与劳动并从事产业活动的人口,其中包括农业就业人口和非农业就业人口。

失业人口则指那些愿意参与劳动,但目前没有工作的人口。

劳动力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是劳动力供给的基础。

人口总量的增长或减少,以及各个年龄段和性别的比例分布都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

其次,教育和技能水平也是决定劳动力供给的重要因素。

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技能的增长,将使劳动者更具有竞争力和适应性,进而影响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

再次,劳动者的收入和福利状况也会影响劳动力供给。

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福利政策的完善,可能会减少劳动者对工作的需求,从而影响劳动力的供给。

二、劳动力供给的市场机制劳动力供给在市场中通过劳动者的选择与企业的招聘来实现。

劳动者的选择是指他们根据自己的技能、教育程度、经验和家庭状况等因素,选择自己愿意从事的行业和岗位,同时也会考虑到工作的地点、工资待遇和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

企业的招聘则是根据他们的生产需求、经济发展前景和人力资源战略等因素,去选择和招聘适合的劳动力,满足生产和经营的需要。

劳动力供给的市场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透明度和效率。

信息的透明度指的是劳动力市场上各方能够充分了解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薪酬待遇、岗位要求等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选择和谈判。

信息的效率则要求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流动和交流能够迅速和准确地进行,以便及时调整供求关系和匹配度。

三、劳动力供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劳动力供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直接影响着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潜力。

经济学如何解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

经济学如何解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

经济学如何解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涉及到劳动者的供给和需求。

经济学以其理性分析方法帮助我们解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这对了解和预测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如何解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的理论和模型。

一、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劳动者愿意在某一时期提供的劳动力数量。

供给的决定因素包括人口规模、劳动力参与率、工资水平、个人的偏好和机会成本等。

经济学家通常通过劳动力供给曲线来表示劳动力的供给关系。

劳动力供给曲线呈现正斜率,这是因为劳动力的供给随着工资的增长而增加。

人们在考虑工资收入时,会权衡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的利弊。

当工资提高时,个体更愿意为了获得更高的薪资而增加工作时间,从而提高了劳动力的供给。

同时,人口规模和劳动力参与率也会影响劳动力的供给。

人口增长和劳动力参与率的增加都会使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表示劳动力的供给增加。

二、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或组织在特定时期需要的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企业的产出水平和工资水平。

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理,企业在决定雇佣劳动力数量时会权衡输出产量和劳动力成本,即在某一产出水平下,企业会雇佣能够最小化成本的劳动力数量。

从理论上来说,劳动力需求曲线呈现负斜率。

当工资上涨时,企业的成本也会相应上升,因此企业会减少用工或选择更加有效率的生产方式。

这使得劳动力需求减少,从而导致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三、供需关系与劳动力市场平衡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了劳动力的就业和收入水平。

供需关系的平衡点被称为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点,即供给与需求相等的工资水平。

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短缺,工资水平上升。

高工资会提供更多的激励,吸引更多的人投身于劳动力市场。

这导致劳动力供给增加,从而使劳动力市场逐渐恢复平衡。

相反,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过剩,工资水平下降。

低工资会降低人们从事劳动的积极性,减少劳动力供给。

劳动闲暇决策模型宏观经济学

劳动闲暇决策模型宏观经济学

劳动闲暇决策模型宏观经济学劳动闲暇决策模型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解释个体在面临工作和休闲选择时所做的决策。

这个模型考虑了个体对工作和休闲的需求,并通过比较两者的效用来确定最佳的劳动与闲暇时间分配。

一、引言劳动闲暇决策模型是宏观经济学中研究人们在工作与休息之间做出选择的一种理论框架。

这个模型起源于经济学家们对人们如何平衡工作和休息需求的研究,以及对劳动供给和消费行为的分析。

二、劳动供给理论1. 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描述了个体或整个经济中所有个体对不同工资水平下提供劳动力的数量。

根据经验观察,随着工资水平增加,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力。

然而,随着工资水平继续上升,人们可能会逐渐减少提供劳动力的数量。

2.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指当工资增加时,个体的实际收入也会增加,从而使得个体对休闲的需求增加。

替代效应是指当工资增加时,工作的机会成本也会增加,从而使得个体对休闲的需求减少。

这两个效应相互作用,决定了个体对工作与休闲的选择。

三、劳动供给决策模型1. 效用函数劳动供给决策模型中使用效用函数来度量个体对不同工作与休闲时间分配方案的偏好程度。

效用函数可以包括多种因素,例如收入、休闲时间、社交活动等。

2. 约束条件劳动供给决策模型中还考虑了个体面临的约束条件,例如每天只有24小时、每周只有7天等。

这些约束条件限制了个体在工作与休闲之间做出选择的范围。

3. 最优解通过比较不同工作与休闲时间分配方案的效用值,个体可以确定最佳的劳动与闲暇时间分配方案。

最优解是指在满足约束条件下,使得效用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解。

四、影响劳动供给决策的因素1. 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影响劳动供给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

较高的工资水平可以提供更多的经济激励,使得个体更愿意提供劳动力。

2.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对个体的劳动供给决策也有重要影响。

受过良好教育的个体通常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从而增加了他们提供劳动力的意愿。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对个体的劳动供给决策产生影响。

劳动经济学劳动供给分析

劳动经济学劳动供给分析

新进入、
失业
重新进入 中途退出、退休
非劳动力
• 美国的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
• 劳动力(labor force):在美国,劳动力是指16岁 以上在工作,或者积极地寻找工作,或者因为暂 时失业而等待被召回的所有的人。
• 非劳动力(not in the labor force):又称非经济活 动人口。指既没有工作也不寻找工作,也不是因 为暂时失业而等待被召回的人,即处于劳动力队 伍之外的人口。
• 一、影响劳动供给的自然动力参与率不变,高人口增长必然引起劳 动力供给量的增加。
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性别:一般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要高于女性
年龄:年轻型和老年型与成年型社会相比,短期内会 表现为比较低的劳动自然供给状况。 民族:黑人的劳动参与率要低于白人
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 比例。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
L2
D
L1
B Y2 Y1
Z X
0
H1
H2
非劳动收入增加对工作时数的影响
C
A 闲暇 工作时数
六、工作时数与工资率变动
下页图示考察工资率变化对工作时数的影响:
工资率的变动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工资 增加时,工作时数实际上是增加还是减少依赖于替代效应 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
• 失业者(unemployed):包括在调查周内没做工 作,在此以前四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 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临时疾病除外) 的一切人。此外,失业者范畴还包括那些没做工 作,又适于工作的(1)临时解雇以后正在等待 再起用的人;(2)正在等待的,等待时间达30
天后可到工资不同的新职业岗位上报到的人

2、劳动力供给

2、劳动力供给
♣ 劳动供给时间的变动最终 取决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 应的相互关系。如果替代 效应小于收入效应,那么 随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 供给时间反而会减少(如 图) ♣ 劳动供给曲线成为一条向 回弯曲的曲线。对工资与 劳动时间的反相关关系, 主要用工资变化的收入效 应与替代效应进行解释。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第三节
家庭劳动力供给
一、家庭劳动力供给的选择
♣ 在家庭经济中,就业 问题在家庭成员之间 存在着一定的分工协 作关系。
♣ 工资率高低是妻子选 择就业或闲暇的尺度, 即工资率会对就业产 生正效应。但工资率 对劳动供给是否有正 效应,还要取决于无 差异曲线的状态。
就业与非就业选择
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密度分布
道格拉斯—有泽法则 ♫ 丈夫收入越高,妻子 的劳动力参与率越低 ♫ 本人能够得到的市场 工资率越高,妻子的 劳动力参与率越高
结论
为保持效用不变,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就要减 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边际替代率恒为负数。无 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就在于此。当然, 边际替代率通常取其绝对值。 无差异曲线的切线由比较陡峭变得比较平缓。这 说明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越来越小,也就是边际 替代率递减。
二、预算约束线
人们受到的条件限制 ♣ 个人可支配时间H ♣ 个人把所有可支配时 间用于劳动所获得的 由市场工资决定的劳 动收入Y 预算约束线: 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 力状况约束下,所能 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 的最大组合线。
主体均衡
四、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
个人在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中,资源约束条 件是给定的。
思考
约束条件改变时,个人如何分配自 己的时间以取得最大效用,如何实现新 的均衡?
(一)收入变化与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 ☞ 在工资率保持不变的情况 下,由于收入的变化引进 的工作时间的变化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

(三)主体均衡:约束条件下的最大效用
(四)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
收入效应:在工资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收入变化而
产生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收入效应使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替代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的变化而产
生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案例:
张华是个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编写程序。 工作初期,涨工资会使张华增加工作量。当他成为一 个软件高手之后,工资已经足够高了,张华的积蓄也 在增加,这个时候,张华对涨工资的反映,不是选择 加班,而是选择更多的闲暇和体育活动。
需把握以下要点:
1、个体决策 决策由劳动力供给主体,即一个个劳动者个人 或家庭单独做出
2、个体意愿 (1)劳动力供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供给主体对职业的选择不仅考虑货币化收入, 职业的稳定性、劳动保障等也是影响的重要因素
案例导入: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消息:根据2010年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实施方案的安排, 为期10天的网上报名工作已于24日结束,截止24日 24时,共有13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的审查,预计今年 将有100万人确认参加考试。
(二)效用函数
U=f(q),效用是消费量的函数 (三)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四)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cardinal utility):是指用1,2,3 等基数词来表示效用的大小。
边际效用分析法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表
巧克力的消费量 总效用 边际效用
说明: 1、边际效用可以 反映每一巧克力的 效用。
我国劳参率变化的趋势:
女性劳参率普遍上升
原因:1、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第三产业的发展创 造了大量适合女性工作的岗位
2、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规模缩小,家 庭劳务市场化 3、观念的变化:独立意识

劳动中的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

劳动中的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

劳动中的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力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

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平衡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探讨劳动中的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关系,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或组织对劳动力的需求量。

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增长需求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生产需求。

当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时,企业需要雇佣更多的员工来扩大产量,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2. 技术变革与自动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来替代人力,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尤其是对一些重复性劳动的需求减少,同时对高技能和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3. 政策环境和法律法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环境和法律法规对劳动力需求有直接影响。

例如,劳动力成本、劳动法规定等因素都会对企业雇佣劳动力的决策产生影响。

二、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劳动力供给是指个体或群体提供给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数量。

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数量与结构人口数量和结构是影响劳动力供给的重要因素。

人口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则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

例如,劳动力供给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 教育与技能水平教育与技能水平是决定劳动力素质的关键因素。

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通常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而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则可能面临就业难题或低收入。

3. 劳动力市场条件劳动力市场的条件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

例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等因素会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决策。

三、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匹配与调整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匹配是劳动力市场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

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就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带来困扰。

相反,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就会出现劳动力过剩,导致失业率上升和工资水平下降。

劳动与劳动力的供给

劳动与劳动力的供给

劳动与劳动力的供给劳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之一,也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劳动力的供给是劳动的前提和基础,它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一、劳动的本质劳动是人们通过使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创造价值、满足需求的一种活动。

劳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交换过程,个体通过劳动投入,获得报酬和满足感,在此过程中也改善了社会和自身的生活条件。

劳动力是劳动的载体,是指具有一定技能和能力,能够为生产和服务提供者带来经济效益和价值的个体。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劳动力的供给是指可供参与劳动的人口数量。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教育水平、职业培训等。

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劳动力的供给可能会减少,这对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的挑战。

因此,加强人口规划和培养高质量劳动力是重要的任务。

劳动力的需求则由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决定。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某些行业和职业的劳动力需求可能会减少,而其他行业和职业的劳动力需求则可能会增加。

因此,及时了解和预测未来的劳动力需求,调整教育和培训的方向和政策非常重要。

三、提升劳动力素质提升劳动力素质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基本技能和知识,使劳动者具备适应多样化工作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培养创新和创业精神,以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变化。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劳动力要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需要具备适应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能力。

因此,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政府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政策,提供适合不同人群的培训机会,同时企业也应承担起培训职责,帮助员工充实知识和技能。

另外,劳动力的供给也与福利制度有关。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合理的福利待遇,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个体劳动力供给曲线在管理中的应用

个体劳动力供给曲线在管理中的应用

个体劳动力供给曲线在管理中的应用一、引言1.1 任务概述个体劳动力供给曲线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个体在不同工资水平下提供劳动力的数量关系。

在管理中,了解和应用个体劳动力供给曲线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制定招聘策略、设定薪酬政策以及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绩效。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个体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其理论基础和构建方法。

然后,探讨个体劳动力供给曲线在管理中的应用,包括招聘策略、薪酬政策以及员工满意度和绩效的提升。

最后,总结个体劳动力供给曲线在管理中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二、个体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基本概念2.1 个体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定义个体劳动力供给曲线是指在不同工资水平下,个体愿意提供的劳动力数量的关系曲线。

它反映了个体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对工资水平的敏感程度。

2.2 构建个体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方法个体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构建方法主要有两种:实证法和理论法。

实证法是通过对大量个体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个体劳动力供给曲线的近似关系。

理论法则是基于个体的经济行为理论,通过假设和推导得出个体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式。

三、个体劳动力供给曲线在招聘策略中的应用3.1 招聘策略的定义招聘策略是指企业为满足组织的劳动力需求,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和选拔合适的候选人加入企业。

3.2 个体劳动力供给曲线在招聘策略中的作用个体劳动力供给曲线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不同工资水平下个体的劳动力供给情况,从而制定合适的招聘策略。

当工资水平较低时,个体的劳动力供给数量较少,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工资水平来吸引更多的候选人。

相反,当工资水平较高时,个体的劳动力供给数量较多,企业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提供福利待遇或提升职业发展空间来吸引候选人。

3.3 招聘策略的案例分析以某互联网公司为例,该公司通过调查和分析个体劳动力供给曲线,发现在当前工资水平下,个体的劳动力供给数量较少。

为了吸引更多的候选人,该公司决定提高薪酬水平,并同时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以增加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与理论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与理论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与理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行为的一门学科,旨在分析劳动力供求关系、工资决定、就业与失业等经济现象。

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有几个基本模型与理论被广泛应用和讨论,本文将对这些模型与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一、劳动供给模型劳动供给模型是劳动经济学中最基础的模型之一。

它主要研究个体如何在不同工资水平下做出劳动供应决策。

根据劳动供给模型,个体劳动供给的决策受到工资水平、个人偏好、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劳动供给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选择工作时间较长,而有些人选择工作时间较短。

当工资水平上升时,传统理论认为劳动供给应该增加。

然而,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因为工资水平上升同时也会导致人们对休闲的需求增加,从而减少劳动供给。

因此,劳动供给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工资与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

二、劳动需求模型劳动需求模型是劳动经济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模型。

它主要研究企业和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

根据劳动需求模型,企业的劳动需求取决于产出价格、劳动力成本、生产技术和企业规模等因素。

劳动需求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些企业选择扩大规模,而另一些企业选择缩减规模。

当劳动力成本上升时,企业的劳动需求往往会减少,因为雇佣更多员工将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

此外,不同行业和企业之间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劳动需求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差异的原因。

三、工资决定模型工资决定模型是劳动经济学中探讨工资水平形成的模型。

根据工资决定模型,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生产率、劳动组织、劳动法律等多个因素。

工资决定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异。

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劳动力供求关系是影响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

当劳动力需求上升时,工资水平往往也会随之上升。

然而,现实情况中,工资决定往往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行业发展水平、劳动组织的力量等。

四、就业与失业模型就业与失业模型是劳动经济学中考察就业与失业现象的模型。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及供给曲线(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及供给曲线(劳动经济学课件)

2、家庭劳动力供给
家庭劳动力供给是指从家庭成立到解体,家庭全体成员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总和。
养育子女的劳动力供给取决于:成本与收益的对比。
1)养育子女的费用包括:
① 直接费用 ② 间接费用 ③ 心理损失
2)养育子女的未来收益:
① 货币收入 ② 提供劳务的效用
③ 成就感
④ 认同感
3、社会劳动力供给

• 第一,主体决策。在是否参与市场劳动以及劳动时间的选择方面,劳动者个 人或其家庭有充分的自由决策权。
• 第二,主体意愿。劳动力供给是对劳动力使用权的一种让渡,这种让渡是以 一定的报酬(工资率)为条件的,它是劳动者的劳动力供给能力与供给意愿 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 第三,时间要素。劳动者愿意提供的时间
工资率w (元/小时)
1.5 2.0 2.5 3.0 3.5 4.0
劳动力供给量S (人) 150 200 280 380 500 700
组合
a b c d e f
工资率w (元/小时)
1.5 2.0 2.5 3.0 3.5 4.0
劳动力供给量S (人)
150 200 280 380 500 700
• 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 动的反应程度,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 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百分 比的比值。设Es为劳动力供给弹性,△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 百分比,△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则:
Es S/S W/W
A、供给无弹性 Es=0。 B、供给有无限弹Es→∞ C、单位供给弹性 Es=l D、供给富有弹性 Es>l E、供给缺乏弹性,即Es<l
1.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效用最大化; 2.市场环境假设:竞争性市场和非竞争性市场 3.劳动力质量假设:同质性 4.劳动者自由支配自己时间的权利

第2章劳动力供给分析..

第2章劳动力供给分析..

2.2.3福利制度与劳动力供给
2.2.1个人劳动力供给假设
理性的经济人 完全竞争
匀质假设
2.2.2工作时间决策理论
(1)劳动和闲暇 (2)偏好与无差异曲线
(3)工资,收入和预算约束线
(4)均衡的工作时间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6)工资变化与工作决策
(5)
(1)劳动和闲暇时间 时间划分: 在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时候,我们总 是做一下划分:一天24小时,分为可以 自由支配的时间(16小时)和不可以 挪用的固定时间(8小时),可以自由支 配的时间分为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忽略 了家务劳动和闲暇时间的区别)。 工作决策:个人劳动力供给就是单个劳 动者在外出工作与闲暇之间的选择
(5)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率不变的情
况下,收入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 响 替代效应:个人可支配时间不变,收 入不变,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 影响
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变动。
因此,其影响是使得预算约束线平行移动。上移,闲 暇增加,工作减少。
Y
E2 E1 U2 U1 H2 H1 H H
⑤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如图 二的E
图二:劳动力供给曲线
概念五: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工资率不变的 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 给的变动
图三: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2.1.1 自然因素
人口规模:长期影响因素
人口的自然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 构、民族构成(如:美国中年黑人男子 劳动参与率只有83.4%,而白人男子为 92.5%, Freeman) 劳动者自身的身体条件:身体素质和 健康状况
劳动力 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100 % 总人口

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及原因

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及原因

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及原因1. 引言劳动供给曲线是描述劳动者愿意提供劳动的数量与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的图形表示。

它是微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劳动市场的运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及其背后的原因。

2. 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劳动供给曲线通常呈现正斜率(上升)或负斜率(下降)的形状,具体取决于不同情况下劳动者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反应。

2.1 正斜率的劳动供给曲线当工资水平上升时,一部分人会对更高的工资感兴趣,从而愿意提供更多劳动力。

这种情况下,劳动供给曲线呈现正斜率。

原因一:收入效应随着工资水平上升,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

这使得个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够购买更多商品和服务。

为了维持或提高生活水平,个体可能会选择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以获取更高的收入。

原因二:替代效应工资上升还会改变劳动与休闲之间的相对价格。

当工资水平上升时,休闲的机会成本也相应增加。

一些人可能会减少休闲时间,转而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以获取更高的工资。

2.2 负斜率的劳动供给曲线在某些情况下,随着工资水平的上升,劳动供给曲线可能呈现负斜率。

原因:收入效应的饱和在一定程度上,个体对收入的需求是有限的。

当工资水平迅速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个体可能会感到满足,并不再愿意提供更多劳动力。

这种情况下,劳动供给曲线可能出现负斜率。

3. 影响劳动供给曲线形状的因素除了个体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反应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

3.1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是影响劳动供给曲线形状的重要因素之一。

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的人往往拥有更高的技能和知识,因此他们对工资水平的变化更为敏感。

他们更有可能在工资上升时提供更多劳动力,因此其劳动供给曲线可能呈现正斜率。

3.2 市场竞争程度市场竞争程度也会对劳动供给曲线形状产生影响。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个体可能会感受到更大的工资压力,从而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以保持竞争力。

这种情况下,劳动供给曲线可能呈现正斜率。

相反,在垄断市场或缺乏竞争的行业中,个体可能不太愿意提供额外的劳动力,因此劳动供给曲线可能呈现负斜率。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一、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 二、劳动力供给的假设
一、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
从质的角度定义: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 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出让;
从量的角度定义: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间中可 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市场可供企业录用的人力资源。劳动 力供给主要包括:应届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待业人员、 在职同行人员等。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劳动参与率 (%)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男士
女士
全体
20
00
男士按年龄劳动参与率
120 100
劳动参与率 (%)
• 年轻男士劳 动参与率相对较稳定 ,但年长的劳动与率 下降幅度很大。
二、时间效用
余暇时间可以带来效用
收入也是一种效用
人们面临的是牺牲收入增加余暇时间,还
是增加劳动时间以提高收入的选择
三、收入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
Y D C B y 收 入 e d c b 工资率 余暇时间
l
h
劳动时间
(一)收入约束线
tgα= OY = OH 劳动收入 时间 =W
Y
斜率表明消费要享用余暇时所必须放弃的收入

洗衣机、微波炉、真空吸尘器等等。
女士劳动参与率为何上升
生育率下降

学龄前儿童总是与低劳动参与率相 联系,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为市场 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时间。

第三章劳动力供给

第三章劳动力供给
3 劳动力供给
劳 动 力 供 给 概 述 供个 给体 分劳 析动 力 生联家 命合庭 周劳生 期动产 理供、 论给家 和庭 策劳 上动 的供 应给 用在 政
3.1 劳动力供给概述
3.1.1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及分类 3.1.2 劳动力参与率 3.1.3 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 3.1.4 劳动力供给的假设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及分类
• 含义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 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 (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 动时间。
分类(1) 从分析层面上划分有: 个别劳动力供给:个人一生中向社会 提供的劳动总量 家庭劳动力供给:从家庭成立到家庭 解体,全体成员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 社会劳动力供给:一个社会的经济活 动所能利用的劳动力总量
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 所得税的类型
比例税:税率不 随征税客体总量 变化而变化 累进税:税率随 征税客体总量增 加而增加 累退税:税率随 征税客体总量增 加而递减
• 结论 如果税收增加,替代效应减少劳 动供给(闲暇相对比较便宜);收入 效应将增加劳动供给(因为比以前相 对更穷了)。 • 建议 政府在设计一种税收政策时应该 考虑该政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尤其 是在设计累进税制的时候。
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 供给和生命周期理论
• 简单的劳动-闲暇模型忽略 了家庭背景,即劳动供给决 策常常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 联合做出的。 • 简单的劳动-闲暇模型没有 完全分析人们对时间资源使 用上的分配决策。人们在时 间的使用上除了劳动和闲暇 之外,还要参加家庭劳动。
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 个人劳动供给理论
无差异曲线
•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 边际替代率 在维持消费闲暇和劳动收入的总 效用不变的前提下,要多消费一单位 的闲暇就必须放弃的劳动收入的数量

个人劳动供给决定性因素

个人劳动供给决定性因素

收入
时间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下对个人劳动 供给影响
•当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有升职的可能性/培训技艺可以增加 劳动收入 •目标人群:青壮年;家庭成员多的 男性;事业上升期的女性等 •此时是正向激励 •作为领导者,可以通过提高对于工 作完成度的认可来调动员工工作积 极性。就像曹冲称象时吊在象前面 的香蕉。吃不到的才是 最可口的。
•当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事业瓶颈期/没有多余的上升空间或 上升可能性除非跳槽 •人群:遇到中年危机的职场人员;性 别歧视待遇不公的女性职员;公司领 导人之下员工之上的高级管理人员等 •此时,薪金收入的增加很难再引起员 工的兴趣。就好像曹冲的象吃够了香 蕉,不想动了
当今世界环境下个人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
此处添加标题文本
This is a subtitle for your presentation
Option 01
We have many PowerPoint templates that has been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help anyone that is stepping into the world of PowerPoint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预算约束线
收入.
2
5
个人非劳动收入
比如房租,比如银行利息高利贷国债等收 入。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工资的变化而引起的愿意工作时间的变 化 即自我认识与数量之间的匹配程度.
3
6
其他主观因素
J家庭成员的工资收入水平;个人对于职业 未来的规划和进取心等
无差异曲线与边际替代率下对个人 劳动供给影响
•个人只能通过自我平衡来达到 效用最大化 •比如:工薪阶层人士通过平衡 打工时间和休息时间以及年假带 薪休假等来实现在给老板打工的 情况下有足够时间做自己的事情; 于是出现了上班打豆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个体劳动供给理论
一、选择题
1.根据工作-闲暇基本模型,“工作”定义为:
A)用于有报酬的或家庭工作的时间
B)用于有报酬工作的时间
C)用于任何“不必要”活动的时间
D)所有休息和放松以外的时间
2.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反应的是:
A)某人在这一点愿意用闲暇替代收入的比率
B)工资率
C)收入效应
D)替代效应
3.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是因为:
A)在收入较低的时候人们更愿意牺牲收入去换取更多的闲暇
B)在收入较低的时候人们更不愿意牺牲收入去换取更多的闲暇
C)在任何收入水平人们都愿意以相同的收入去换取更多的闲暇
D)以闲暇换取收入的边际替代率是负的
4.在反映收入与闲暇的替换关系的无差异曲线图中,通过 移动可达到较高的效用水平。

A)沿着既定的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
B)沿着既定的无差异曲线从右向左
C)向离开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
D)向离开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
5.在标准的收入-闲暇图中,张三的无差异曲线比李四更陡直,这可能表明:
A)张三喜欢闲暇而不喜欢收入而李四两者都喜欢
B)张三喜欢收入而不喜欢闲暇而李四两者都喜欢
C)张三比李四更看重闲暇
D)李四比张三更看重闲暇
6.个体的工资率越高:
A)预算线越陡
B)闲暇替代收入的边际替代率就越小
C)要求工作的时间就越多
D)要求闲暇的时间就越多
7.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可领取相当原工资一倍半的加班费,那么工作超过八小时的人比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人的__将更__。

A) 预算约束曲线;平坦
B) 无差异曲线;平坦
C) 预算约束曲线;陡峭
D) 无差异曲线;陡峭
8.如果闲暇是正常商品,那么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将会使得工作时间___。

A) 增加
B) 减少
C) 保持不变
D) 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9.由于替代效应,工资水平下降将会使闲暇的需求__。

A) 增加
B) 减少
C) 保持不变
D) 不确定
10.如果收入保持不变而工资水平上升,工作时间会__。

A) 增加
B) 减少
C) 保持不变
D) 不确定
11.工资的增加产生的替代效应会使工人需要__的闲暇,由工资增加产生的收入效应会使工
人需要__的闲暇。

A) 更多;更少
B) 更少;更多
C) 更少;更少
D) 更多;更多
12.边际税率的增加将会导致__。

A) 纯粹的收入效应
B) 纯粹的替代效应
C) 既有收入效应也有替代效应
D) 既没有收入效应也没有替代效应
13.由于股票或债券价值的上升而导致的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将会导致__。

A) 纯粹的收入效应
B) 纯粹的替代效应
C) 既有收入效应也有替代效应
D) 既没有收入效应也没有替代效应
14.如果Alice的工资由每小时$6.00 上升到每小时 $6.50 ,则__。

A) 与涨工资之前相比她将工作更长的时间
B) 与涨工资之前相比她将工作更短的时间
C) 工资改变前后她工作相同的时间
D) 与涨工资之前比她的工作时间可能会更长,更短,也可能相同。

15.如果Gene的小时工资有所上涨,同时他决定工作更长的时间,我们由此可以得知_。

A) 他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B) 他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C) 收入效应等于替代效应
D)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互影响并加强对方的影响
16. 以闲暇和收入为坐标所作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__。

A) 因为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闲暇而愿意放弃收入,反之亦然
B) 如果一个人相对于收入来说更偏好闲暇
C) 因为他们无法相互交叉
D) 除非其中一种商品为劣质商品
17. 劳动供给曲线的一部分是向后弯曲的,__。

A) 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B) 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C) 收入效应是负的
D) 替代效应是负的
18. 如果工资水平下降后,一个工人要求工作的时间没有变化,则__
A) 他的收入效应高于替代效应
B) 他的替代效应高于收入效应
C) 他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一样大。

D) 他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绝对值很小。

19.降低福利的隐含税率可以作为__
A) 鼓励减少工作时间的手段
B) 鼓励增加工作时间的手段
C) 减少福利领取者收入的方法
D) 减少福利支出的方法
20.劳动所得税减免将会__。

A) 增加低工资工人的保留工资
B) 使某些低工资工人的工资率增加到保留工资水平之上。

C) 只产生收入效应
D) 只产生替代效应
21.利用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已婚妇女的工作时间对工资变动的反映与男性相比_
_,同时由于工资变化她们__进入或退出劳动力市场。

A) 没有差别;更大可能
B) 没有差别;更小可能
C) 更大;更大可能
D) 更大;更小可能
22.实证研究表明对于男性__
A) 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B) 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C)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很大,以至于工资的变化对于工作时间没有影响
D)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很小,以至于工资的变化对于工作时间没有影响
23.一个拥有__无差异曲线的人最很有可能决定不进入劳动力市场。

A) 平坦
B) 陡峭
C) 直的
D) 向上倾斜
24.对小孩抚养费用的一部分进行补贴会导致劳动力市场工作的妇女工作__时间。

A) 更多
B) 更少
C) 相同
D) 至少相等
25.对小孩抚养费用的一部分进行补贴会导致劳动参与率__
A) 保持不变
B) 不确定
C) 增加
D) 减少
二、论述及问答题
1.假设在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交点处,预算线的斜率比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要大,工人应
如何调整工作时间?
2.假设某个人的工资率下降,而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种变化对于此人愿意工作时
间的影响是什么?此人位于劳动供给曲线上的哪个部分?
3.假设你可以在两份报酬相同的工作之间(包括每小时工资)做出选择,一份工作的雇主
规定了每周工作时间,而另外一份工作你来选择工作时间,哪一种工作你更喜欢?为什么?
4.评价以下论述:“具有较高实得工资的群体其劳动力参与率应该提高。


5.在现行工人的报酬体系中,永久性工伤的雇员可以得到每年X元的报酬,不论他工作
还是不工作。

假设政府准备实行一种新的计划,对于那些完全不工作的人得到每年0.5X 元的收入,而对那些工作的人将得到0.5X元,再加上每工作一小时给予0.5元的报酬
(当然,这种补贴是加在雇主给付的工资之上的)。

这种与工人报酬支付相关的变化对工作激励有什么影响?
6.1986年美国税改法试图降低边际税率同时消除足够扣减和漏洞使政府的总收入保持不
变,分析降低税率并保持总税收收入不变的税改对工作积极性产生的影响。

7.倪娜可以自由支配她每周的工作时间。

现在她上班的路上有一坐新的桥建好了,可以节
省她路上一个小时的时间,如果闲暇和收入对她来说都是正常商品,路上时间的缩短对她的工作时间会有什么影响?
8.2002年法国一项法律生效,标准周工作时间从39减少至35小时(工人即使只工作35
小时仍然可以获得39小时的工资),同时,禁止加班(在法国加班工资高出正常工资率25%)。

(a)画出原来的预算约束线,表明39小时工作以后加班的津贴;(b)画出新的预算约束线;(c)分析2002年法律生效后法国哪一类工人境况变好,有变糟的吗?请解释。

9.X国对那些高收入的人实行所得税削减并新征一种财产税,这种税收是根据高于某种起
征水平的家庭财产价值(个人资产,房产和金融资产)征收的。

讨论这些税收的变化对高收入工人的工作激励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