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中的拗句和拗救
诗的拗句及补救
诗的拗句及补救1.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
出现拗句,一般应采取补救的办法,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
如"红颜弃轩冕",第三字按格律应该平声而用了仄声,就把第四字应仄而改用平。
又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上句第五字该平而用了仄,就把下句第五字该仄改为平。
拗句经过拗救,就算合律。
否则,会出现犯孤平﹑失黏等毛病。
做格律诗旧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这只是一般的说法。
因为在五言格律诗中的第三字和七言格律诗中的第五字的平仄,有的是不能轻易更动的。
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合起来叫作拗救。
2.指格律诗中间两联中有不依常格的诗。
1、拗句的概念所谓拗句就是指格律诗句的格律没有按照常规平仄规律。
首先拗句必须是律句,不是律句就谈不上“拗”。
在律诗中从广义上讲,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就是拗,就是我们在上面讲的正格和变格中提到的变格,所谓变格中涉及的字就是“拗”,那么变格律句就是拗句了。
在律诗中我们要说的拗句相对来说也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这也是狭义上的拗句,我们在具体分析的时候还要分成小拗和大拗来,小拗通常是指1、3、5部位平仄格式发生变化,大拗是指4、6位置(五言4位,七言6位)平仄发生变化,下面我们讲解。
2、拗句的救诗人在写作时对律句犯拗的地方想办法进行补救,这就是拗救。
由于近体诗中已经有很多不论平仄的字了,那么这类字也就无用拗救了。
拗救就是当本句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使用“仄声字”而形成“拗”,为了声律和谐,就要在本句或是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本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
拗救有三种情况:(1)本句自救。
七言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五言的第一字拗,第三字救。
关于拗救----诗词格律
关于拗救----诗词格律•拗救日记•什么是“拗救”?所谓拗救,其实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拗和救。
拗了,然后想办法去补救。
注意,“拗救”原则只适用于格律诗,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
但,不广泛运用于排律,更别说词了。
词的平仄都是固定音律的,出律了就是出律了,没有拗救这一说。
字拗为“拗字”,句拗为“拗句”。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实际上就是拗句的一种。
只是因为这种格式运用频率较高,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成了一种特定的合律句式了(下文会特解)。
字拗,本句自救;句拗,对句补救。
进行拗救主要是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保持音律的谐调,失一平音就在合适的地方补回一个平音相救。
另一个是为了救孤平。
在这里,有人就要问了,何谓“孤平”?其实孤平有两个概念:(一)全句除押韵字外,只一个平音字。
比如: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故称“孤平”。
(二)一句除两头外只有一个孤立的平音字称为“孤平”。
如: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型变成:仄平仄仄平,或仄仄仄平仄仄平(或平仄仄平仄仄平)。
这两种孤平都是在创作过程中依循了一些宽松的平仄格式,或完全遵循了一三五不论的定律所产生的,所以一定要防孤平,救孤平。
前面一字用了拗,后面就要在适当位置进行“救”。
若前面该用仄声的地方而用了平声,就一般情形来说,是没办法救的,即只能平救仄而不能仄救平(特拗律体除外)。
下面,将五字句及七字句所有需要拗救的句例和拗救的方式,全部排列一遍,并多举例证:••••(一)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
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杜甫《复愁十二首》之三:“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
“故”拗,“今”救。
这属于“本句自救,三救一”。
••••(二)在该用“平平平仄仄”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可以在对句的第一字改用平声来相救。
格律诗之拗救全解
关于第四个字,只有五言的“仄仄平平仄”第四字拗了,在对句的第三字补救;七言的第四字, 目前还没有可以随意变动的例子, 关于第六字,七言有两种变动的例子,如特拗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子中的五六字调换了位 置,称为五拗六救,还有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出格了,必须在对句的第五字补救。 如何补救,下面我会详细讲解。 10,分句式讲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五言: a,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一字不可以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中平仄仄平,是孤平,如果第一字变 动了,要在第三字补上一个平声字。如果第三字变动了是小拗,写诗的时候不好换字就算了。 第 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 b,仄仄平平仄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仄平平仄;第三个字不可随意,万一第三字随意了, 第四个字没有随意,就算了,也不补救;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有押仄韵的,下面同, 即使是白脚,也不可以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万一第四个字变 动了,要在对句(下一句)的第三个字补救。 c,平平平仄仄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平平仄仄;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三仄 尾;万一第三字变动了,第四字补上一个平声,是特拗,特拗以后,第一字就不准再随意了; 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第四字变动, 除特拗句外) d,仄仄仄平平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中仄仄平平;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三平 尾;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 七言: (a)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 成了孤平;如果第三字变动了,要在第五字补上一个平声字;第五字变动了是小拗,写诗的时 候不好换字就算了; 第七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 第二、四、六个字不准随意。二、四、六要分明。
律诗基础第五讲.拗救
律诗基础第五讲;拗救上一讲我们学习了“一三五不论”。
一三五不论,指的是压韵,而不是平仄。
是指135句不押韵(不论),246句必须押韵(分明)。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格律诗的拗救问题。
在探讨拗救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搞明白,什么是拗救,?其实拗救应该分开了说,是“拗”和“救”两个概念。
拗是诗句没有按马蹄韵写而犯了拗口的毛病。
是一种诗病。
“救”就是进行救治。
有病了就要治疗。
那么这样合起来称谓“拗救”。
事实上这个称谓是不准确的,正确的应该叫“救拗”。
不过人们习惯使然就叫“拗救”了。
一般一句诗中平仄的比例不能超出两个(包括两个),如果超过两个(包括两个)就是拗句了,而一联中平仄的比例是平等的是1比1的关系,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我们写格律诗要受到平仄的限制,有的句子,因为固定词语或者是没有可以代替它的字,但是根据诗的脉络、意境或作者的想法就得这么写,没有可以代替的方法,那就形成了拗句。
有了拗句那就必须要拗救了。
还有就是你要是给人家点评一首诗,或者读一首古诗词,人家用了拗救,你不知道的话,那就出了大笑话了哈。
杜牧的一个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所以尽管我们写诗不主张用拗救,但是我们必须来了解它。
对于初学者我们就简单地了解了一下。
但是要更高层次地学习古诗词,我们有必要更仔细地研究一下关于拗救的问题。
好我们从头开始一步步学习。
大家都知道:近体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就叫"拗"。
有拗有救,才为不病说白了就是说,按标准格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拗"了,那末在本句或对句相应的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字,这就"救"过来了这叫仄拗平救。
相反,若是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那就在本句或者对句的相应的该用平声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叫平拗仄救。
用调节平仄声的方法,使诗句出现新的和谐,这种方法就叫"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拗句和拗救
拗句和拗救拗句和拗救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
如果拗了,就要“救”!一般来说,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
常见的有:1、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换成“平平仄平仄”。
七言则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里是很常见的,几乎和常规的律句一样常见:[唐]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唐]杜甫《恨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两首的第七句就是这种格式!2、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
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是本句自救。
例如:[唐]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拗)惊天(救)上人。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xiǎo 筱韵),处处闻啼鸟(niǎo筱韵)。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shǎo筱韵)。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第一字该平而仄,犯“孤平”,当句救,第三字变为平)平仄平平仄3、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第三字改平声来补偿。
这样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拗)尽,春风吹(救)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第2、3种拗救情况可以联合使用!5、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诗词格律第五课:为什么你的诗句是出律而非拗句?
诗词格律第五课:为什么你的诗句是出律而非拗句?搜韵诗词课堂《诗词格律精讲》系列讲稿第五课:为什么你的诗句是出律而非拗句?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拗句和拗救。
很多朋友都感觉拗救难,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实际上,拗句和拗救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之所以被搞得这么复杂,是因为前人对拗救的术语使用没有一定的规范,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
其实只要深入地了解一下,把各种术语的内涵整理清楚。
拗句和拗救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复杂的地方。
这节课我就给大家逐一罗列、讲解拗句的形式。
希望大家在听完之后对拗句和拗救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拗句是和律句相对的概念,不合律就是拗。
为了讲解的方便,我们不妨把拗句分为两类:小拗和大拗。
刚刚说过,拗句的术语很混乱,为了讲解方便,我对一些概念做了梳理和微调。
所以一些术语的含义,可能和其他地方的讲解略有不同。
先来看一下小拗和大拗的定义:“凡是在律诗中可以正常使用的拗句,我们都归为小拗;而不能在常规律诗中使用的拗句,我们归为大拗。
”我们先来看一下小拗。
小拗是针对标准律句的尾三字说的。
古人认为,律句尾三字的标准型有四个,就是:“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凡是律句标准式的尾三字出现变化,而变化后的句式又可以正常地用于律诗,这样的句式我们都把他算在小拗里。
经常和拗句一起出现的术语是拗救。
拗救都是针对小拗说的。
拗而能救,便不为病。
拗救的方法是:前面在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便在该用仄声的地方用平声作为补偿,反过来说也一样。
拗救的方法分为“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两种。
这两种方法具体怎么用,我们接下来会结合各类小拗的讲解进行详细说明。
一、小拗的类型小拗可以分作四类。
第一类小拗第一类小拗的形式是:出句:“中仄仄平仄”与“中平中仄仄平仄”;对句:“平平平仄平”与“中仄平平平仄平”。
这类小拗的拗字出现在律句的“腹节上字”(即五言的第三字与七言第五字,详见上一讲)。
第一类小拗的拗救法是“对句相救”:既然出句的腹节上字当“平”而“仄”,对句的腹节上字就变“仄”为“平”,反过来也一样。
拗句和拗救
拗句和拗救【一】“拗句”和“拗救”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某种意义上也是近体诗(格律诗)的重要基石。
然而长期以来,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被真正搞明白,从 而在理论上造成了一系列的混乱(如对“拗体诗”的定义)。
本文旨在全面地梳理“拗句”和“拗救”的种类以弄清其本质,也为大家的诗词写作提供便利。
常见的对于“拗句”的定义是: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
但是这一定义非常模糊,它没有把拗句和病句区分开(因为除了4个基本句式,其它的都可以称为 “不依常规”),因而无法正确地解释其内涵。
我经过反复思索,深感只有从概念的外延出发,通过对全部的具体的句型进行分析归类,才可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定 义;同时我觉得“拗句”绝对有别于“病句”,必须抓住“拗句”和“拗救”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得出了一个我认为比较科学的定义——拗句是指已经完成当句救 或有必要(但不一定必须)完成对句救的句式。
我的方法是穷举法,即列出全部可能的平仄组合(即使是最不可能的五连平)。
必须说明,为了方便起见,所罗列句型限于五言(因为七言句型可以通过五言句首增两字推出来)。
用数学方法可以算出,五言句的全部平仄组合是32种。
我将之分为3个大类,5个小类,这已经涵盖了所有的种类。
第一大类:律句(无须被拗救的句式,8种),又分为:I. 4个基本句式:A1 仄仄平平仄A2 平平仄仄平A3 平平平仄仄A4 仄仄仄平平II. 4个基本句式的变体:B1 平仄平平仄 ——A1的变体B2 平平平仄平 ——A2的变体B3 仄平平仄仄 ——A3的变体B4 平仄仄平平 ——A4的变体第二大类:拗句(已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完成对句救的句式,7种),又分为:I. 可以单独使用的句式:C1 仄仄仄平仄 ——A1的变体C2 平仄仄平仄 ——A1的变体C3 仄平平仄平 ——A2的变体,称为“句内救孤平”C4 平平仄平仄 ——A3的变体,称为“特拗”II. 不可以单独使用的句式(即必须配合特定的出句或对句):D1 仄仄平仄仄 ——A1的变体,对句必须为B2,称为“大拗”D2 仄仄仄仄仄 ——A1的变体,对句必须为B2,称为“大拗”D3 仄仄平仄平 ——A4的变体,出句必须为C4,也称为“特拗”(D3是否可以单独使用还存在争议)这里就必须再说清楚,我们对拗句的定义是“已经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但不一定必须)完成对句救的句式”。
拗句
七言出句(一组律句的上句,下同)的第三字和第五字以及五言出句的第一字和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那么我们就要求在对句(也就是一组律句的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将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的第五位该平用了仄,那么对句格式就是“仄仄平平平仄平”,也是在第五位将仄声字改用平声字;再如五言“仄平平仄仄”,第一位该平而用了仄,那么对句就是“平仄仄平平”,也是将第一位仄声字换用平声字。例句: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必须要提醒的就是没有平拗仄救的,这是为了避免孤平而制定的规则,也就是当上述出句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不能在对句相对应位置将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一般这种情况要求本句自救或是变成大拗采用另一种救补方式(关于大拗我们单独列出来分析)。
大拗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也就是(五言就是除掉括号内的两个字,也就是七言除掉前两个字):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种就是出句七言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在对句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将该用仄声字的用作平声字,这就是错位补救,以使平仄声和谐。第二种我们看到对句的格式不变,只是出句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同时将七言本句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这就是本句临字补救,其实这也是规避三仄尾的一种做法。 这种律诗的大拗句(出句)运用还是比较多的,通常被诗人故意安排在律诗的如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出句第五位“竹”仄声拗、对句第三位“自”仄声拗,作者在对句第五位将该用仄声字的时候换用平声字“沙”,这样既救了出句的拗,又救了本句的拗。
(4)大拗
本来本部分内容可以在上三小类中可以解释,为了更好地分析,我们将这部分单独列出来,因为这部分也是很多诗词楹联爱好者急需学习和要掌握的。
格律诗句的三种救拗方法举例
格律诗句的三种救拗方法举例(一)什么是“拗”,从字面上讲,就是“拗口,不顺溜”。
在格律诗中,七言句的2、4、6位置上的字,五言2、4位置上的字十分清楚重要。
一般的,按照格律诗的成句要求,该平必平,该仄必仄。
特别是七言的4、6位置上、五言的2、4位置上是平声字时,这个平声字也不能是“孤独”的,它的前后要有一个平声字“相伴”,否则,这个“平声字就是“孤平”,从音律方面讲就“拗口、不顺溜”。
在格律诗中,凡是字的平仄符合诗句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不符合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
“拗救”,或者称为“救拗”,是指对在格律诗(近体诗、今体诗)中出现的“拗句”进行“补救”的方法。
即,在一个诗句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无奈用了仄声字,就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位置上,把本应用仄声的字改为用平声字,以此作为补偿。
“救”了“拗”的诗句,也算合律的。
但是,要知道,“拗救”是诗由“古风”式向“律诗”转化的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它毕竟是特殊的。
最好的是不出“拗句”。
同时,我们要明白这样一点:只有搞懂了什么是“拗”、什么是“拗救”,在读诗时,才能辨别一首诗是格律诗还是古风、古绝之类的古体诗。
“救拗”的作用似乎有两点:①给有的人认为格调高雅;②给诗人在造句上更多地自由。
“救拗”的常见方法有两中:①本句自救;②对句相救;有时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糅合为一体。
这一点很重要。
另外:特殊句型也只能算在特例中。
一、本句自救举例本句自救,在五言中是“平起平收”的句子,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在七言中是“仄起平收”的句子。
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无论在五言还是七言诗中,这一句出现格律诗第在2、4、6、8句的位置上,也可能出现在首句入韵的第一句的位置上。
这种救拗的形式,是防止诗句最中心位置的“平声字”成孤的一种做法,即,在五言中防止第2字是孤平,在七言中是防止第4字是孤平。
有人说,这种救拗,是学诗时首先应该知道的。
例一:唐·苏颋·汾上惊秋 ------第1句【本应】平平仄仄平,【实际】仄平平仄平,【1字应平而仄,2字成孤,3字救。
【诗词格律常识第7讲】拗、拗律、拗救、拗粘、拗体古诗;韵、押韵、转韵、限韵、佩文诗韵。
【诗词格律常识第7讲】拗、拗律、拗救、拗粘、拗体古诗;韵、押韵、转韵、限韵、佩文诗韵。
【诗词格律常识 | 第7讲】拗、拗律、拗救、拗粘、拗体古诗;韵、押韵、转韵、限韵、佩文诗韵。
诗词君持续会给大家简单的分享一些基本的诗词常识及定义,预计10讲,希望大家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掌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诗词格律常识 | 第7讲创作方法。
在文艺史上,现实主义与流漫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
其基本特征是提倡客观地观察社会生活,主张按客观世界本来的面貌和生活自身的逻辑,力求真实地再现客观生活,描写生活中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事物,较多采用写实的手法,追求细节的真实,对生活作精细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逼真感。
“现实主义”一词由法国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等首次使用,此后在文艺创作中便出现了以“现实主义”正式命名的流派。
中国最初将“现实主义”介绍进来时使用“写实”、“写实主义”等词语。
又写作“压韵”。
押韵是把字音中“韵”的部分有规则地反复再现,造成声音回环往复的美,使文句听来和谐悦耳。
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押韵是韵文最重要的特征。
一般的韵文均要用韵。
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有305首诗,其中只有七首不用韵,其余绝大多数的诗都押韵,如《郑风·清人》首章:“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彭、旁、英、翔等字押韵。
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经》有全篇无韵者,如《周颂》、《维天之命》、《昊天有成命》、《时迈》、《武》诸篇是矣。
”近体诗的押韵,其韵脚位置是固定的,绝句于二、四句押韵,律诗于二、四、六、八句押韵。
此外,首句可用韵也可不用韵,一般押平声韵,中间不能转韵,要一韵到底。
指韵文中用艰僻的字(即韵书中一个韵部中同韵字很少,被选用机会不多或字虽多而组词能力不强的字)入韵。
有的诗词作者故意使用险韵以炫耀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古时称之为善用险韵。
(完整)格律诗中的拗句和拗救
格律诗中的拗句和拗救谈起拗句和拗救,初学旧体诗词的朋友常常感到茫然,所以经常有博友问起这个问题.拗句和拗救之所以让初学者感到茫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拗句和拗救都规定得很具体,让人觉得不胜其繁。
其实,如果系统梳理一下,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拗句,简单地说,所有不符合格律的句子都叫做拗句。
但并不是所有的拗句都可以进行拗救。
事实上,只有极少的几种情况是可以拗救的。
拗救,其实就是针对几种特殊拗句进行补救.拗句和拗救,极大地拓展了格律诗的用字范围,大大增强了律诗句子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了律诗的表现力.下面就对拗句和拗救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
一、“平平平仄仄”有一个变化,可以变化为“平平仄平仄",象律句一样正常使用,可以当成律句的一种特殊形式,不算拗句.在王力教授的书中,提到这个问题时,强调了“一般用于第三句和第七句”,但在《汉语诗律学》中,王力教授还列举了前人把这个句式用于其他位置的很多例子。
二、“平平仄仄平”中,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的话,就犯了孤平,第三字就必须用平声进行补救,即变成“仄平平仄平”,这种情况叫本句自救。
三、对句相救,出现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对句子中.分以下几种情况(箭头后面的为拗和拗救时的平仄情况):1、出句第三字该平而仄。
这属于半拗,可救可不救。
若要补救,则:出句:仄仄平平仄 -—> 仄仄仄平仄,对句: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第一字平可仄,下同)2、出句第四字该平而仄:出句: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仄仄对句: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平3、出句第三字和第四字均该平而仄:出句:仄仄平平仄 -—> 仄仄仄仄仄对句: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在以上三种情况中,如果对句第一字用仄,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这时,一个平字,就补救了本句的仄和出句的仄,这种情况叫做一字两救。
四、拗句和拗救,在一首诗里面一般只出现一次。
这个原则很重要,可惜往往被很多人忽略掉.笔者见过很多有一定功底的诗词爱好者不注意遵守这条规则。
诗词格律第六讲-拗救
诗词格律第六讲-拗救为了大家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今晚我们再来从细学习四相调整之二:拗救偶用。
孤平必须救,对孤平的救,叫孤平救。
拗句也应该救,对拗句的救,我们称之为“拗救”,孤平句本质上也是拗句。
所以,广而言之,也可以把孤平救和拗救,统称为“拗救”。
下面我们讲“拗救”的三种救法。
(1)本句救本句救适用于对孤平的救。
在孤平句中,第一(三)字用了仄声字,后面第三(五)字本来是应仄可平的,改用了平声字,就等于把前面的孤平补救回来了。
如:“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用了仄声字,我们把第三仄声字改为平声字,就救回来了;还有(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声字,我们把第五仄声字改为平声字,就救回来了。
记住孤平的错误是犯在平收的句式中。
而仄仄仄平平第一字用了平声,也不会是孤平。
所以说白了,孤平是在五言律句平起平收、七言律句仄起平收中犯的错误。
下面我们举几个诗例说明:2379及第后荅潼关主人(唐·吕温)五言律诗押元韵本欲云雨化,却随波浪翻。
一沾太常第,十过潼关门。
志力且虚弃,功名谁复论。
主人故相问,惭笑不能言。
这首五律今天早上在我们的【温馨港湾】群小西转发早读诗的一首。
我们来看第二句“却随波浪翻”,第一字“却”字是仄声,很可能把第二字“随”造成孤平,所以第三字用“波”平声字救。
再看: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是李白的一首五律,名字叫《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其中颈联的下一个律句“月光明素盘”就是“月”字犯“孤平”,用“明”字来救的。
我们看看它的平仄分配:“仄平平仄平”。
这在律诗和律绝的律句中,依然还是算正格的。
我们知道这是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的衍生。
下面我们再举一个七言律诗的例子: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是唐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中的第三首。
拗句与救拗
拗句与救拗一、拗句与基本句式的变格我们知道,“奇活偶定”的变通规则,就是指除了尾字外,其它奇序字可平可仄、用字灵活;而偶序字通常必须按基本句式之律格用字。
实际上,这一变通规则并不是不受约束而任意“活”的。
它要以避免出现“孤平”、“三连平”、“三连仄”之拗句为前提的。
所谓“孤平”“三连平”“三连仄”仅对五言诗而言,对于七言诗,只需对诗句后五言(后面五个字)按五言诗的规则处理即可。
格律诗以四个五言格律基本句式为基础的,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究竟格律基本句式中哪些奇序字可平可仄的。
为此我们要先弄明白什么是“孤平”、“三连平”、“三连仄”。
(1)所谓“孤平”,就是指除了尾字外,五言诗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者(对于七言诗句只考察后五言),但“仄仄仄平平”基本句式除外。
(2)有的学者认为,孤平只对“平平仄仄平”句式而言;对于其它句式,即使只含有一个平字,亦不算孤平,而叫“拗句”。
(3)所谓“三连平”,就是指诗句尾部是连续三个平声字者。
(4)所谓“三连仄”,就是指诗句尾部是连续三个仄声字者。
凡含有“孤平”、“三连平”、“三连仄”的诗句,谓之“拗句”(有的学者不称“孤平”为拗句)。
拗句可以挽救,谓之“拗救”或“救拗”。
拗句可以在本句中挽救,谓之“自救”;也可以在同联的另一句中进行挽救,谓之“他救”。
下面我们根据“奇活偶定”的变通原则,来讨论上述基本句式的所有变格句式。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式的变格根据“奇活偶定”变通原则,该句式,我们可得以下几种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基本格式)([平]平)仄仄仄平仄(变格一)([平]平)平仄平平仄(变格二)([平]平)平仄仄平仄(变格三)其中,变格一犯“孤平”,其自救格式便是第一句式或第四句式,故变格一不可取。
也就是说,该基本句式,对于五言句式来说,只有三种句式(包括基本句式——对句救拗的句式不在本节讨论范畴(下同))。
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对于七言句式来说,则有六种句式(包括基本句式——对句救拗的句式不在本节讨论范畴(下同)),这是因为七言诗句之前面比五言诗句多出来的迭声可有两种格式即“[平]平”。
“拗句”与“拗救”
“拗句”与“拗救”我们学习了五言律绝,七言律绝的各种体式,知道了律句中每隔两个字转换一次平仄的规律,但是看前人名句,有很多不符合这样标准平仄规范的句子,除了一三五不论外,还有在二四六位置不合标准平仄规律的地方,这样的句子是否符合格律要求呢?由此我们引出了两个概念,“拗句”与“拗救”。
凡是近体诗中不合平仄规范的字眼,称之为“拗”,用调整其他字句平仄的方式使含有拗字的诗句符合格律的做法,称之为“拗救”,下面我们就分述近体诗中各种拗句及补救方法。
(1)本句自救。
虽然近体诗的平仄关节点在于二四六字,一三五本可不论,但众多唐宋大家的作品中,还是有意无意之间用了补救手法,使诗句音律更加和谐,比如:①第一字当平而仄,第三字易仄为平。
镜湖流水漾清波(李白《送贺宾客归越》)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只研朱墨作春山(鲁迅《赠画师》)曙光初照演兵场(《为女民兵题照》)②第一字当仄而平,第三字易平为仄。
亭脊太高君莫拆(白居易《高亭》)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牧《泊秦淮》)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无题》)斑竹一枝千滴泪(毛泽东《答友人》)(2)孤平自救。
我们知道,孤平是近体诗中大忌,但若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当平用仄,难免造成“仄平仄仄平”和“仄仄仄平仄仄平”这样的孤平句式,如何补救呢?我们只需把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变仄为平即可,试举两例:①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春有怀》)本句标准格式为“平平仄仄平”,但“北”字变平为仄,第三字位置“江”必为平声,才可以避免孤平。
②未到晓钟犹是春(贾岛《三月晦日送春》)本句标准格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但“晓”字变平为仄,第五字位置“犹”必为平声,才可以避免孤平。
唐宋格律诗中,这样的孤平自救句式很多,再看如下例句:小园花乱飞(李商隐《落花》)暮禽相与还(王维《归嵩山作》)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潘岳悼亡犹费词(元稹《遣悲怀三首》)一任晚山相对愁(程颢《题淮南寺》)有时,一首诗中连续出现两处孤平自救句式,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绝句17.?拗救的意义
绝句17. 拗救的意义从写作过程来说,对原型格式上不许变通的字作了变通,这个违规变通的字就叫做拗字,对拗字作出补救的字就是救字。
比如白居易五绝《村雪夜坐》:“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
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
”它的实际平仄为: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第一句原型句式是“平平平仄仄”,第四字按照规定必须用仄,现改仄为平,这个平声字“灯”就是拗字;同句第三字原本作平,现改作仄,这个仄声字“背”就是救字。
第四句原型句式是“平平仄仄平”,第二字按照规定必须用平,现改平为仄,这个仄声字“雁”就是拗字;同句第四字原本作仄,现改为平,这个平声字“中”就是救字。
以遵守原型格式为标准,改用平声的“灯”字、改用仄声的“雁”字是第一次违规,改用仄声的“背”字、改用平声的“中”字是第二次违规。
不过第一次违规的字都是双数字,而第二次违规的字可以是双数字,好像“中”字,也可以是单数字,好像“背”字;而共同点是救字必定与拗字平仄相反。
拗而有救,仍算合格。
拗救意味着写格律诗的人两次不守规矩,但为什么又算合乎格律?或者换个问法:为什么两次犯规就不算犯规?为了求得合理的解释,人们提出过如下一些说法:保持均衡说。
这些人认为,平仄格式上的每个句子其平仄字数之比已经达到完美地步,如果当中有个字由平声变为仄声,那么,必须同时有另一个字由仄声变为平声作为补救,使得被破坏了的均势重新得到保持。
说得似乎有理,而漏洞也十分明显。
这种说法的前提是虚假的。
事实上平仄格式上的平仄字数并无固定不变的比例,因为每个句子都存在可变通字,是否变通与变通多少,都会形成不同的比例。
所谓保持均衡纯粹是主观的臆断。
重组停顿说。
这些人认为,平仄格式上的每个句子其停顿长度都有最合适的安排,如果当中有个不许变通的字竟然改换平仄,那么必须同时有另一个字改换平仄,以便重新调整停顿,达到停顿的对应适当。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比如“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
今体诗的拗句、拗体和拗救——古代诗词简释
今体诗的拗句、拗体和拗救——古代诗词简释一、拗句古人把律诗中不合平仄的句子称为拗句。
1.初唐和盛唐某些诗人的律诗和绝句中出现一些拗句。
例如孟浩然五律《临洞庭湖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湖水”二字拗)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孟浩然《孟东野诗集》又如崔颢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乘”、“鹤”二字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严格地说,第二句中的“黄”字、第四句中的“空”字、第五句中的“汉”字和第六句中的“鹦”字都算拗,但“汉”与“鹦”是拗救。
2.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叫做拗体。
杜甫、苏轼等诗人都写过拗体律诗。
例如杜甫七律《崔氏东山草堂》: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草堂”二字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磬”字拗,“更见渔樵”四字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失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又如苏轼七律《寿星院寒碧轩》: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遥”字拗、“尺”字拗)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失对)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蝉抱叶”三字拗、“翠羽穿林”四字拗)平平仄仄平平仄(失粘),仄仄平平仄仄平。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对”字拗,“鹤骨何缘”四字拗)平平仄仄平平仄(失粘),仄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诗的格律模式、原则及拗救
格律诗的格律模式、原则及拗救格律诗若按每句诗字数的多少,可分为五言格律诗、七言格律诗;若按体裁的不同,可分为律句、绝句。
律句有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只有两联:首联和尾联。
由此可知有七律、五律、七绝、五绝等。
一、格律诗的标准格律(一)五言仄起首句不入韵(七言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五言仄起首句入韵(七言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五言平起首句不入韵(七言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五言平起首句入韵(七言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格律与七言格律都有上述四种形式,五绝只取五律的首联和尾联,平仄与之相同。
而七律的格律只要在五律前加上相应的平仄就行,即:平平前加仄仄,仄仄前加平平。
这样,五律的平起变成了七律仄起,五律的仄起变成了七律平起。
如同五律变成五绝一样,七绝也只取七律的首联和尾联,平仄与之相同。
这里不再列出。
请注意:在五言仄起式中(一、二),除首句的格律不同外,其余各句是相同的。
在五言平起式中(三、四),除首句的格律不同外,其余各句是相同的。
七言格律亦同。
此外,在律句中,若按1至8将各句编号,则:除第1句与第5句的格律不相同外,第2句与第6句、第3句与第7句、第4句与第8句的格律是完全相同的。
【诗词微塾】格律诗中的对句相救
【诗词微塾】格律诗中的对句相救格律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有拗有救,才为不病。
拗救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
(二)对句相救第一种是腹节上字前拗后救,或后拗前救。
前面曾说过,写诗时,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腹节上字),尽量按标准句式写,最好不用拗字,若是腹节上字拗了,要尽量用对句相应的字去救。
所谓小拗,就属这一类。
例如: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谁言宰邑化黎庶,欲别云山如弟兄(李嘉佑《承恩量移宰江邑》)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歌声袅袅出清漠,月色娟娟当翠楼(杜牧《南楼夜》)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上述拗救方式,叫作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
诗人写诗,有时对句腹节上字非用平声不可,于是就将出句腹节上字的平声改用仄声,来个平拗仄救。
这种拗救方式只适用于出句是甲1句(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是乙2句(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一联。
其他联式都不适用。
因为用了这种拗救就会出现三平调和三仄脚。
若是乙2句作为出句,也就是入韵诗的首句,腹节上字该仄而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怎么样救?不用救。
因为对句是甲2句(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其腹节上字正好是仄声,平仄相对,若是以平相救,则成为三平调了。
七言诗首句入韵的多,前人以乙2句为首句,第五字用拗字的不少。
例如:承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戎昱《离家别湖上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庭院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张耒《夜坐》)所谓一三五不论,其中第五字只有在上述条件下,即乙2句作为入韵诗的首句时,仄改平而不用抵偿。
写近体诗时,腹节上字尽量不用拗字,如用了,应尽量去救;当然,不救也勉强合辙,故云“小拗可救可救不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律诗中的拗句和拗救
谈起拗句和拗救,初学旧体诗词的朋友常常感到茫然,所以经常有博友问起这个问题。
拗句和拗救之所以让初学者感到茫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拗句和拗救都规定得很具体,让人觉得不胜其繁。
其实,如果系统梳理一下,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拗句,简单地说,所有不符合格律的句子都叫做拗句。
但并不是所有的拗句都可以进行拗救。
事实上,只有极少的几种情况是可以拗救的。
拗救,其实就是针对几种特殊拗句进行补救。
拗句和拗救,极大地拓展了格律诗的用字范围,大大增强了律诗句子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了律诗的表现力。
下面就对拗句和拗救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
一、“平平平仄仄”有一个变化,可以变化为“平平仄平仄”,象律句一样正常使用,可以当成律句的一种特殊形式,不算拗句。
在王力教授的书中,提到这个问题时,强调了“一般用于第三句和第七句”,但在《汉语诗律学》中,王力教授还列举了前人把这个句式用于其他位置的很多例子。
二、“平平仄仄平”中,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的话,就犯了孤平,第三字就必须用平声进行补救,即变成“仄平平仄平”,这种情况叫本
句自救。
三、对句相救,出现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对句子中分以下几种情况(箭头后面的为拗和拗救时的平仄情况):
1、出句第三字该平而仄。
这属于半拗,可救可不救。
若要补救,则:
出句: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仄,对句: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平(第一字平可仄,下同)
2、出句第四字该平而仄:
出句: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仄仄对句:平平仄仄平-->
3、出句第三字和第四字均该平而仄:
出句: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对句:平平仄仄平-->
在以上三种情况中,如果对句第一字用仄,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这时,一个平字,就补救了本句的仄和出句的仄,这种情况叫做一字两救。
四、拗句和拗救,在一首诗里面一般只出现一次。
这个原则很重要,可惜往往被很多人忽略掉。
笔者见过很多有一定功底的诗词爱好者不注意遵守这条规则。
综上所述,律诗中的拗句和拗救问题,可以更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四条:
【1】“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仄”
可理解为律句的一种特殊形式而正常使用,不算拗句。
【2】“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平”
本句自救,以避免孤平。
【3】“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第四字或第三、第四两字均仄时,对句第三字须用平声补救。
仅第三字用仄时可救可不救。
对句用“仄平平仄平”时就是一字两救。
【4】拗句和拗救,在一首诗里面一般只出现一次。
通过以上整理,拗句和拗救问题就变得简单明了了,希望能对初学旧体诗词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师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