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回族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2020年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试题附答案

高三历史2020年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试题附答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请将该卷答案涂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部分共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1.《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

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说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3.《后汉书·陈定传》中记载:颍川(今属河南)名士陈定的子孙们都很孝敬老人,其中陈纪最出名。

豫州刺史知道了这个孝子的事迹,便向朝廷禀报,获得批准,豫州刺史将陈纪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

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彰显君主以德治国B.加强社会道德教化C.维护封建纲常秩序D.促进家庭和睦稳定4.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

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其管辖很大程度上有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

由此可知,唐朝时期()A.外贸发展瓦解国内坊市制度B.蕃商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C.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D.设置蕃坊可有效减少社会矛盾5.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

这表明王学()A.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B.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C.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D.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6.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

2020届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真题

2020届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真题

2020届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A .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 .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 .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 .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2. 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

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 . 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 . 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 . 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 . 促成了国家统一3. 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时间松江市镇数量1550年以前591551-1722年1131723-1861年1671862-1911年369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 . ①④B. ②③C . ②④D . ①③4. 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

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A . 神B . 自然C . 人D . 政治5. 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

与路德同时代的中国学者李贽说:“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

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

”材料中马丁·路德和李贽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 . 对传统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B . 反对权威,宣扬人的主体地位C .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D .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6.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批判了教会的虚伪腐败,但他们还是十分宗教化的,并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2008年初,纷飞的大雪遍及大半个中国,但大雪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

下列图片反映的内容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团聚情形密切相关的是:2.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

从承继的角度看,该制度受到了前朝哪些制度的影响?①禅让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血亲宗法制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④D.①④3.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为解决这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带来的社会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①设立中朝②设立刺史③设立通判④实行推恩令A.①④B.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4.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

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5.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秦丞相府B.唐尚书省C.元中书省D.清军机处6.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是坐着。

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来到自己前面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经被撤掉了。

此后,宰相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这件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宋太祖不准宰相坐下议事B.宰相大臣开始处于从属地位C.宰相大臣事务繁多D.君主专制的加强7.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

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利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8.某中学进行《公元前四世纪古罗马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作品的命名方式除了姓子式(如《孟子》),姓名式(如《陆游集》)、表字式(如《李太白全集》)、别号式(如《东坡全集》)外,还有一些其他命名方式。

下列作品中以帝王年号命名的是A.《太史公书》B.《梦溪笔谈》C.《元氏长庆集》D.《资治通鉴》2.元朝“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南向控制”的治国理念B.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物质基础C.借鉴了历史上地方行政划界的划分方法D.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3.据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A.“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B.“秋七月,初税田”C.“庶人食力,工商食官”D.“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4.《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作品,文学界称《浮生六记》为“小红楼梦”。

其中《海国记》“册封琉球国记略”页中的文字清晰地记载了黑水沟为中国(清廷)与琉球国的分界线,钓鱼台(岛)明显在中国领域内的事实。

由此可见A.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D.史书典籍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凝聚力5.结合所学知识和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不包括A.古代中国和欧洲的人口曾经长期维持稳定B.中国人口在两宋时期突然达到第一个高峰C.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人口出现第二个高峰D.世界人口数量急剧攀升主要是缘于工业化6.“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改官制,变选举,可谓之变政矣,不可谓之变法”。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有学者称:研究人物言论时,即使是我们能够搜寻到他们的声音,也不可能是未受到任何中介影响的原声。

因此,要想通过大力发掘被忽略的文献的方法来复原历史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再刻苦再勤勉的历史学家也不可能用这种方法来取回历史。

这说明A.追求真实是历史研究的目的B.探讨共性是历史研究的必须C.历史研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D.历史研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2.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

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范围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3.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

这就是说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4.下图是何怀宏《选举社会》中“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该变化折射出A.统治基础不断扩大B.参政机会逐渐广泛C.知识阶层日益扩大D.官员素养逐步提高5.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

“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A.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6.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峰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曾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

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A.封建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C.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7.余秋雨说:“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

河南省2020版高三(普通班)上册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I)卷

河南省2020版高三(普通班)上册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I)卷

河南省2020版高三(普通班)上册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9题;共58分)1. (2分) (2019高一下·慈溪期中) 如图为先秦某一著名思想家的主张示意图。

图示表明该思想家()A . 吸收了法家思想B . 开创了儒家学派C . 贯穿了功利精神D . 探索了天人关系2. (2分) (2019高二下·新丰期中)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

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

自今已来,除谥法。

”秦始皇废除谥法是为了()A . 突显皇权至上B . 加强思想控制C . 反映皇帝独尊D . 确立官僚政治3. (2分)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道,以吏为师。

”这名话反映的是()A . 儒家的思想B . 道家的思想C . 墨家的思想D . 法家的思想4. (2分) (2018高二上·黑龙江期末)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

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A .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B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 . 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D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 (2分)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A .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 .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6. (2分)(2016·广元模拟)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解析】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回族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回族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睢县回族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2019年)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

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

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

据此可知,当时可能A. 青铜铸造技术成熟B. 形成礼乐制度C. 氏族制度不复存在D. 出现早期国家【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玉礼器系统”可知,良渚文化时期就有可能存在早期国家,D项正确;A项为商周时期,排除;B项,西周时形成礼乐制度,排除;C项,题干不能说明氏族制度消失,排除。

2.在宋朝的官方史书中,声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是没有预谋的。

但是,近代许多史学家认为,从赵匡胤即位后竟无须再出征辽兵即“自行遁去”、《辽史》也没有“是年南寇”的记录以及京师汴梁在兵变前不久即谣传“点检作天子”、再加上现成黄袍之预备、禅位诏之事先草拟等,说明陈桥兵变是有预谋的政变。

这表明A. 历史的真相无法搞清楚B. 历史记述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C. 历史的真相是无法掩盖的D. 宋朝的官方史书没有真实内容【答案】B【详解】在宋朝的官方史书中,声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是没有预谋的,而近代许多史学家认为陈桥兵变是有预谋的政变,说明历史记述由于受立场和时代的局限性,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故B正确;A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排除;材料信息无法得出陈桥兵变的真相,不能说明历史的真相是无法掩盖的,排除C;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错误。

2020年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

2020年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

2020年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通称为十三洋行的公行是洋行的共同组织,承销一切外国进口货物,负责供应外商所需中国出口货物,以及担保、缴纳关税事宜,兼具照料和约束外商的责任。

外商在政府的交涉或政府要通知外商,都由公行负责转达。

贸易季节一过,外商必须离境。

可见,“公行”实为A.中外贸易中介B.限制外商的关卡C.与外商相互制约D.清政府外事机构参考答案:A2. 美国学者托尼·朱特在《战后欧洲史》中说:“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起步的汽车增长,因战争和战后的短缺而中止了,但从1950年到1980年,它的汽车拥有量隔10年增长一倍。

……意大利私人拥有汽车量1965年是550万辆,1970年超过1000万辆,1975年约有1500万辆。

”关于上述现象出现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A.二战后汽车消费需求释放 B.欧洲“福利国家”制度推行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D.“知识经济”模式快速运行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起步的汽车增长,因战争和战后的短缺而中止了”而战争结束后,数量的增加,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所谓福利国家制度,二战后,就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福利制度以团结互助的精神通过税收缩小贫富差距,具有普遍性,几乎惠及所有公民,使得购置汽车成为可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内私有制+国家干预经济相结合,推动度过经济危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知识经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 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这实质表明两人A.都公开反对宗教神学B.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C.都因犯罪遭到了惩罚D.都注重于对人的思考参考答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宣称自己不信仰神,并非反对宗教神学,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普罗泰戈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忽视道德,故B项错误;古代雅典,不信奉邦神,也是一种违法行为,要受到惩罚,但他不是二者“实质”层面的共同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表明二者对神持怀疑态度,实质上反映了二者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尊严,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故D项正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睢县回族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2019年)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

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

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

据此可知,当时可能A. 青铜铸造技术成熟B. 形成礼乐制度C. 氏族制度不复存在D. 出现早期国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玉礼器系统”可知,良渚文化时期就有可能存在早期国家,D项正确;A项为商周时期,排除;B项,西周时形成礼乐制度,排除;C项,题干不能说明氏族制度消失,排除。

2.在宋朝的官方史书中,声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是没有预谋的。

但是,近代许多史学家认为,从赵匡胤即位后竟无须再出征辽兵即“自行遁去”、《辽史》也没有“是年南寇”的记录以及京师汴梁在兵变前不久即谣传“点检作天子”、再加上现成黄袍之预备、禅位诏之事先草拟等,说明陈桥兵变是有预谋的政变。

这表明A. 历史的真相无法搞清楚B. 历史记述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C. 历史的真相是无法掩盖的D. 宋朝的官方史书没有真实内容【答案】B【解析】在宋朝的官方史书中,声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是没有预谋的,而近代许多史学家认为陈桥兵变是有预谋的政变,说明历史记述由于受立场和时代的局限性,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故B正确;A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排除;材料信息无法得出陈桥兵变的真相,不能说明历史的真相是无法掩盖的,排除C;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错误。

3.1027年,宋仁宗下诏:“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这表明宋仁宗时期A. 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B. 佃户隶属于地主需要官府保护C. 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D. 缓和了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兼并【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租佃关系的规定,即佃户不能随意在中途退租,地主也不能随意强占佃户的土地,需双方协商解决,该诏令的颁布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租佃关系的紧张,A正确;佃户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不是隶属于地主的,B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D“缓和了”与材料主旨不符。

4.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

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

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

这一现象说明A. 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B.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C. 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D. 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答案】B 【解析】从材料“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中可以看出,宋代“侵街现象”的屡屡发生及屡禁不止,也就是商业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对城市的基本管理制度提出挑战,故B项正确。

“草市”“墟市”都是在乡村的,故A项排除;C项中的“欠缺和疏漏”一词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豪强地主,D项排除。

点睛:对材料“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侵街现象”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

5.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

”由此可见A. 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 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C. 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D. 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禁令之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可知,在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贸易继续推行,反映了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B项正确。

材料强调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且海禁政策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排除A。

材料无法体现海禁政策瓦解,而是强调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排除C。

明代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而不是没有真正实行过海禁,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海禁……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学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得出海禁政策没有得到民众的积极响应的结论,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大体完成了“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尽管这一使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甚至是以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方式完成的。

这一观点主要是基于洋务派A. 创办最早近代军事工业B. 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C. 筹建起中国的近代海防D. 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洋务运动大体完成了‘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尽管这一使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创办一系列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顺应世界的潮流,并且洋务企业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这方面符合材料中“洋务运动大体完成了‘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首开兴办近代工业风气,而不仅仅是创办最早的军事工业,故A选项不全面;洋务运动在军事方面创办了新式陆军和海军,增强了国防力量,但这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中“‘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故C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创立同文馆,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派留学生,翻译外国书报等,培育了一批对西学有认识的新型人才,但这不能全面反映洋务运动“‘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故D选项错误。

7.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外国人拒绝接受中国政府的法律裁决。

清末进行了仿效西方的司法改革。

此后,天津高等审判分厅从设立至1907年8月,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就受理了由县署移交暨关道发交以及洋商迁自来厅呈控的案件几十起。

据此可知A. 领事裁判权已经名存实亡B. 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司法体系C. 在华洋人反对领事裁判权D. 中国司法的公正性大大增强【答案】D【解析】清末进行了仿效西方的司法改革,此后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就受理了由县署移交暨关道发交以及洋商迁自来厅呈控的案件几十起,说明清政府司法的公正性大大增强,洋商也接受中国政府的法律裁决,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领事裁判权已经名存实亡,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国的司法体系完善,排除B;领事裁判权是外国取得的侵略特权,在华洋人不会反对,排除C。

8.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

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了个“内”字取名为安庆内军械所。

“内”字的添加反映出( )A. 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B. 洋务企业生产与市场相分离C. 洋务派缺乏包容开放的意识D. 曾国藩对西学认识上的局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至洋务运动开展期间,地方汉族官僚实力膨胀,湘军实力不断壮大,引起了清政府的警觉与不安,安庆内军械所的“内”字的添加有利于减轻清政府对湘军存在的威胁中央集权的猜忌与疑虑,故A选项正确;“内”字的添加不能反映安庆内军械所与市场的关系,无法得出洋务企业生产与市场相分离的结论,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洋务派的包容开放意识的缺乏与否无直接联系,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内”字,主要是为了减少清政府对汉族官僚的猜忌,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曾国藩本人对西学的认识无关,故D选项错误。

9.下图为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 “工农武装割据”成为全党共识B. 民族矛盾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矛盾C. “井冈山的斗争”产生一定影响D. 中共中央肃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答案】C【解析】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的情况,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带领自己的军队转向农村,开辟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在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井冈山的斗争”产生的一定影响,故C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的情况,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很多人认同“工农武装割据”,但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工农武装割据”成为全党共识,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是随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在1935年华北事变的发生标志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族矛盾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情况,没有体现中共中央肃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问题,故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10.据载,1934年1月,“兴国夜校学生15740人中,男子4988人,占31%,女子10752人,占69%;兴国识字组员22519人中,男子9000人,占40%,女子13159人,占60%。

许多妇女做了小学夜校校长和教育委员会或识字委员会委员”。

可见,这一时期的苏区A. 妇女开始走向并融入社会B. 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形成C. 妇女的利益得到一定维护D. 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苏区妇女在受教育的权利方面得到了中共的维护,不仅是人数比例超过男生,而且许多妇女还从事了教育部门的行政工作,故选C。

材料没有对比1934年之前妇女的状况,A项中“开始”的说法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材料没有与教育理论相关的描述,排除B;材料只能体现妇女在受教育层面的权益受到了一定的维护,但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否发生明显变化,这无法得知,且当时苏区主要是在农村地区,受文化水平上的限制,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也基本不现实,排除D。

11.1937年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任第三战区军事指挥官,以极大的决心和力量组织、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

据此可知,淞沪会战( )A.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B. 蕴含了中国抗战的多重战略意图C. 迫使日本改变侵略中国策略D. 体现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配合作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等信息可知,反映了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的多重战略意图,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的主要意义是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淞沪会战对中国的意义,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内容未涉及日本改变侵略中国策略的信息,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属于正面战场,不能体现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配合作战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