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下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预习笔记 知识点 习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be87f883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8d.png)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背景、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954年宪法的性质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水调歌头·游泳》是毛主席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即兴之作。
其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寥寥数字,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渡轮摆渡的历史。
你知道现在长江上有多少座桥吗?仅武汉就有十几座长江大桥。
现在的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制造大国,但是中国的工业化是怎样起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工业化开始的背景1.教师讲述:什么是工业化?提示: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2.史料展示:史料一:史料二:3.教师提问:提示:国民党留给我们一个烂摊子,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物资紧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4.史料展示:史料一: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5.教师提问:上述两则史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各项指标均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我国工业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远不如印度。
6.史料展示:史料一: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1949年3月5日史料二: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序幕,而中国还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飞机、汽车、拖拉机不能建造,就连一块手表也制造不了,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时间不多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f5ba50f4a417866fb94a8e1d.png)
预习本节课自主学习内容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编号
对应的
知识点
学习目
标层次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1
1
了解
图片
第一个五年计划
H
E
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成就有正确的认识
15分钟
教材
网络
2
2
理解
图片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意义
C
F
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得出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意义
A 1953年—1957年 B1957—1965年
C1966-1976年 D1978年-2000年
5.毛泽东诗句“”一桥飞架南北,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指一五计划期间建成的( )
A南京长江大桥 B武汉长江大桥 C重庆长江大桥 D钱塘江大桥
6.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制定了( )
搜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资料
教育技术标准: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的第一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民经济形势严峻,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中国经济建设实施五年计划的开始,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巨大成就,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八下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编版
![八下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8d736e4c3c1ec5da50e27096.png)
)
课堂检测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A.①② B.①③
工业化起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下列成就属于“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是( ②大庆油田建成 ④京广铁路建成 D.③④
)
C.②④
课堂检测
工业化起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 迈进始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大跃进时期
总结
填写下列年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开国 大典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7
课堂检测
◌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是在( A.1952年 B.1953年 C.1954年 )
工业化起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1957年
◌ 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 (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商业
◌经济建设
◌民主政治建设
工业化的起步
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的确立
“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 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 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
◌ 背景: ①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好转。
②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1953-1957
?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概况: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真正反映人们利益的宪法 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பைடு நூலகம்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初二历史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初二历史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6f0cb4f2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12.png)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阅读教材第21-22页,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的概况?
1、时间: 1954年9月
2、地点: 北京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
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内容)以根本
3、内容 (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 “一五”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镜头一:周恩来和米高扬在苏联援 助中国建设项目协定文本上签字
镜头二:苏联专家与中国技术人 员一起研究工作
镜头三:沈阳第一机床厂生产一角
思考: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 (2)获得苏联的帮助与支持 (3)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 第一个五年计划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找出“一五计划”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 2.小组合作探究,结合史料分析新中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意义。 3.通过学习新中国经济和制度建设成就,增强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
2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9-P20,完成“一五计划”的概况。
目的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 基本 任务
主要 成就
1953年-1957年底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 的初步基础; (2)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培养建设人才。
一大桥;二铁路;三公路;四工厂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下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预习笔记 知识点 习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下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预习笔记 知识点 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358414c4028915f804dc2f4.png)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预习笔记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由于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国,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建设。
3、时间:从1953年至年。
4、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
5、成就:鞍山钢铁公司等三大工程、长春厂、沈阳机床厂和厂等建成投产。
新建宝成、等铁路30余条;川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1957年,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6、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时间:年9月,在北京召开。
2、文献:大会制定了《》。
这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的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制度。
3、领导机构:大会选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为国务院总理。
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点一、第一个五年计划背景:由于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从1953 年至1957年。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fb77a81abed5b9f3f90f1c82.png)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教学难点:“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1954年宪法的性质。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毛主席词作《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是毛主席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其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历史不会忘记,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渡轮摆渡的历史,“天堑”变通途。
你知道现在长江上有多少座桥吗?仅武汉就有十一座长江大桥。
现在的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制造大国,但是中国的工业化是怎样起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工业化开始的背景1.教师讲述:什么是工业化?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2.史料展示: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材料二: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1949年3月5日材料三: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序幕,而中国还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飞机、汽车、拖拉机不能建造,就连一块手表也制造不了,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时间不多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堂实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d43a783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5.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堂实录(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本次课的主题: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这一课。
这节课中我们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讲述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首先,我们来看看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教师向学生播放一个短片,介绍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学生A:老师,我觉得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我们现在的工业发展很不一样,主要是由政府投资的,而且还注重了农业发展。
教师:很好,A同学,你说得没错。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内帝国主义侵略和内战的原因,国家经济处于落后状态。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把工业化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
为了推动国家工业化,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政府投资建立企业、农业发展和土地改革。
同时,为了实现工业化,中国还从外国引进了许多先进技术。
学生B:老师,您打算讲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了吗?教师:是的,B同学,下面我们将讲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请看这张图片。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图片)学生C:老师,这张图片里面是什么?教师:这是一张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现场的图片。
1954年4月,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次全国政治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学生D:老师,我想请问一下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是什么?教师:很好,D同学,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和修改宪法、监督法律的执行和国家机关的工作。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系统,人民可以直接参与政治,并对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E:老师,我发现人民代表大会和我们现在懂的国家主席、总理等职务有点不一样。
教师:你说得对,E同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的政治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故设立了主席团、常务委员会等职务来代表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但是在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这实际上是新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点总结+过关训练+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点总结+过关训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3a5d94be1e650e53ea9909.png)
第 4 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要点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新中国之初,工业依然落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
3.时间:()—()年。
4.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2)交通运输成就: ①宝成、鹰厦等 30 余条铁路建成; ②川藏、青 藏、新藏( ) 相继通车; ③ ( ) 长江大 桥建成。
7. 结果: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 ( )完成。
8.意义:我国开始改变 ( )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 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 ( )年 9月,第一届() 大会在北京召开。
2. 内容:5. 实施的中心:以 ( 先后施工 1万多个工业项目。
6. 成就:(1)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①( 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 ( 一辆解放牌汽车; ③ ( 成投产,中国第一架喷气式 ( 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帮助兴建的 156个项目为中心,)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 ) 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 ) 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 试制成功; ④辽宁(1)制定了《》。
①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性质);是真正反映了()利益的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制度。
(2)选举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其他国家领导人也被选举产生。
3.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制度;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难点释疑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和国家工业化的区别:“一五”计划中,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等重工业项目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相应地,交通运输业、轻工业也有了发展。
“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是,要实现国家工业化,还任重道远。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28f0994b77232f60ddcca1b6.png)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教学难点:“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1954年宪法的性质。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毛主席词作《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是毛主席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其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历史不会忘记,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渡轮摆渡的历史,“天堑”变通途。
你知道现在长江上有多少座桥吗?仅武汉就有十一座长江大桥。
现在的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制造大国,但是中国的工业化是怎样起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工业化开始的背景1.教师讲述:什么是工业化?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2.史料展示: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材料二: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1949年3月5日材料三: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序幕,而中国还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飞机、汽车、拖拉机不能建造,就连一块手表也制造不了,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时间不多了。
2020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 4 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2020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 4 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52b13a1e58fb770bf68a553f.png)
知识点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7.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
,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实践毛泽
11.“旧中国的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极端落后,在国际交往中受制于人; 在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严密封锁的环境下,农业、轻工业也难以发展。当 时百废待兴,用于五年计划建设的有限财力,如果平均使用,可能一事无成。 为了对付战争威胁,需要建设强大国防力量。”由此可见,“一五”计划( ) A.依据世界形势和国内情况A而制定 B.导致了中国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 C.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D.在美国的控制下难以取得成功
12.《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
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
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
厂’。”这一理想最初实现是在( )
D
A.改革开放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东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
C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下图内容出自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文件,该法律文件是( )
C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材料三表明我国为改变落后面貌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联系所学,列举 写出这一时期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的大桥是哪一座桥?形成了哪一工业基地? 武汉长江大桥。东北工业基地。 (4)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在加紧进行。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问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 法?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说课稿)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a16431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1.png)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从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两个方面展开,全面展示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丰富,既体现了新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意义,也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为后续学习新中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对工业化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的重要性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地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及其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的成立,为学习本课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地位。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案教案与反思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案教案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26fb0c94431b90d6d85c748.png)
学生通过课本和结合材料,讨论回答: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
——《斯大林选集》下卷
教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学生: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教师:“一五”计划的重点为什么是发展重工业?
学生结合材料讨论后回答。
学生1:旧中国的工业十分落后,如不优先发展重工业,不能自己制造机器,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认识到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学生分析材料讨论回答: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史料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政体,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据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按照法律程序,由选民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地方各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国家权力机关,并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351af7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2.png)
“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结合所学知识并提问:“进京赶考”的任务完成了吗?
学生建立与已学习知识的联系,并引发思考
第一个
五年计划
出示材料:解放前及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的经济状况
提问: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共产党应如何应对?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学科
历史
学段:初中
年级
八年级
教材
书名:《中国历史》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了解“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成就,理解“一五计划”实施的意义;知道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史实,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学生通过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总结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学会从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展示地图及材料:介绍“一五计划”成就及意义
学生理解历史背景
学生理解“一五计划”的影响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介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会
出示材料:选举人大代表的过程
出示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介绍“两会”的由来
学生理解《五四宪法》的内涵
学生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
小结
回顾本课知识,进行总结
复习本课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67b6b9aa5acfa1c7ab00cccb.png)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
人
民
代
表 大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
会
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
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
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
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主席
选举朱德为中华人民共 和国副主席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选举刘少奇为第一届全 国人大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委员长
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一个五年计划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目
录
学 习 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 目 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 标 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内容;
1954年颁布第一部宪法的基本史实;
目标2:分析归纳“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原因。识读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说出“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 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想一想我国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 设的?
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国 情
比较内容 全国总产量 人均占有量
国民收入 粮食
358亿元 1.1亿吨
66元 209公斤
钢
15.8万吨 0.29公斤
工业水平很低
国
情
中国
印度
美国
目标3:小组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壹
第一个五年计划
经 济 新中国成立前 背 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 景 多年战争的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 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80aace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0a.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堂笔记【导语】历史是一部彩色的画卷,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兴衰。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
在历史的长河中,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课程内容概要】一、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1、新中国的兴起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重建。
2、新中国开创工业化新路线:以华北煤炭、沙城油田为重点进行能源工业建设,以中原和东北地区为主基地,从点、线、面结合的三步走战略,发展支援他人,艰苦奋斗,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3、工业化的重要意义:工业化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实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运而生,对各个领域进行制度化改革。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代议制、选举制、任免制。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际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把广大人民放在国家的决策和管理的最高权利地位。
【重点内容详解】一、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任务。
几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府根据国情和时代要求,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使国民经济稳步恢复和重建。
1952年,中共中央制定的“有计划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计划草案”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的一次会议,经过审议,最终通过。
此后,新中国开始了工业化的起步。
1、新中国的兴起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重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处于崩溃和停滞的状态。
国民收入仅相当于1949年的三分之一,而且更多的是低价值的农业产品,工业和农业的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采取了“发展工业,支援农业”的方针,力求将全国各行各业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中来,成为一个有序、规范的整体。
2、新中国开创工业化新路线新中国采取了从点、线、面结合的三步走战略,重点发展的是煤炭和石油工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点总结+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点总结+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8fb305da02d276a200292ede.png)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预习提纲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目的:为了有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起止时间:—1957年。
4.成就:①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②第一汽车制造厂;③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④新建、鹰厦等铁路;⑤川藏、青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联系;⑥1957年,建成,连接长江南北的交通。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的面貌,向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6.时间、地点:年9月,召开。
7.内容:①制定了《》。
这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的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大会选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委员长,为国务院总理。
8.意义: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点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起至时间:1953年-1957年5一五成果:●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二、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间:1954年9月召开地点:北京制定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04[预习导学]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04[预习导学]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099bf22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1b.png)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成就,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意义,提高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知道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知识;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利用教材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总结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学会从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课前搜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介绍,学会从多渠道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
3.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课前学习任务明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概念,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取得的成就。
课堂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简述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国内外背景。
【学习任务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时间、目的及基本任务是什么?【学习任务三】列举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和交通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学习任务四】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有什么意义?【学习任务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是什么?产生了哪些重要决议?【学习任务六】谈谈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学习任务七】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意义。
本课小结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两会”指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会议。
搜集资料,看看最近一次的“两会”有哪些热点议题和主要活动。
结合这些资料,谈谈你对“两会”的认识。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67ccb202964bcf84b9d57b9e.png)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教学难点:“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1954年宪法的性质。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毛主席词作《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是毛主席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其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历史不会忘记,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渡轮摆渡的历史,“天堑”变通途。
你知道现在长江上有多少座桥吗?仅武汉就有十一座长江大桥。
现在的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制造大国,但是中国的工业化是怎样起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工业化开始的背景1.教师讲述:什么是工业化?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2.史料展示: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材料二: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1949年3月5日材料三: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序幕,而中国还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飞机、汽车、拖拉机不能建造,就连一块手表也制造不了,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时间不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预习
笔记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建设。
2、背景:由于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国,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3、时间:从1953年至年。
4、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
5、成就:鞍山钢铁公司等三大工程、长春厂、沈阳机床厂和厂等建成投产。
新建宝成、等铁路30余条;川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1957年,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6、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时间:年9月,在北京召开。
2、文献:大会制定了《》。
这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的宪法。
宪法规
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制度。
3、领导机构:大会选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为国务院总理。
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
点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背景:由于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从1953 年至1957年。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1957年,武
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文献: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领导机构: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习题
1、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与美国、印度在人均钢产量和人均发电量方面的比较。
它说明()
A.我国工业门类不齐全B.我国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C.我国工业、农业发展不平衡D.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
2、我国政府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的是()
A.打退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B.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C.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3、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力量发展()
A.农业B.手工业 C.轻工业D.重工业
4、据1954年9月《人民日报》报道: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各地选出1226名代表,其中包括177名少数民族代表,147名妇女
代表。
这些代表齐聚北京中南海参加会议,共商国是。
这次会议是()A.中共七大B.开国大典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
“一五”计划期间通向“世界屋脊”的公路有()
①川藏②青藏③滇藏④新藏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
下
列文献出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
材料二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大幅度超额完
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
(1)为了改变现状,我国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哪一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什么?
(2)材料二中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