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5 声音的变化 教学设计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5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3、观察橡皮筋声音强弱变化
实验装置:
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着一根橡皮筋。
实验方法:
用不同的力度弹拨支架上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的幅度与发出声音的强弱有什么关系。
实验现象:
用力弹拨橡皮筋时:
轻轻弹拨橡皮筋时:
4、根据以上实验,说说物体发出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探究声音的高低变化
声音的高低,也叫音调。
我们常听到“男高音歌唱家”和“女低音歌唱家”,这里的“高音”和“低音”指的是什么?
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探究:
(1)弹拨松紧不同的同一根橡皮筋,听它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发现?
(2)弹拨长度相同但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推测:弹拨松紧、粗细相同但长度不同的橡皮筋,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发现?
根据以上实验,说说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与什
力。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2)掌握影响声音变化的因素,如振动频率、振幅和介质等。
(3)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声音变化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声音的基本特性及其变化规律。
(2)影响声音变化的因素。
2. 教学难点:(1)声音变化原因的分析。
(2)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声音变化的音频,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变化的。
(2)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影响声音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 探究活动(1)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振动频率、振幅和介质对声音变化的影响实验。
(2)实验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声音变化的原因。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2)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声音变化的规律。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变化的基本规律。
(2)拓展: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声音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后作业(1)收集生活中声音变化的实例,分析其产生原因。
(2)设计一个简单的声音实验,探究振动频率、振幅和介质对声音变化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评价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 评价标准:(1)实验操作能力:学生能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教科版科学四上3.3《声音的变化》教案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使学生知道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越低。
3、要求学生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能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4、让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知道物体振动幅度在,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使学生知道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越低。
3、要求学生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能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尺子、玻璃杯、小木棒、大小纸盒、橡皮筋、长短不同的三颗钉子、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你们唱歌时音调是一样的吗?声音有高有低、有弱有强,我们能观察到声音的这些变化吗?声音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探索活动1、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老师讲解实验方法。
(见课本29面的说明。
)(2)老师提出实验要求:(见课本29面的说明。
)(3)学生实验活动。
注意观察尺子的振动幅度及声音的强弱。
(4)交流实验结果。
描述尺子振动幅度的大小及与声音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5)师生一起小结: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第二节课2、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一)、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1)、老师讲解实验方法。
(见课本30面的说明)(2)、学生预测杯子发声的结果。
(3)、学生实验活动。
(4)学生交流实验情况。
向班里同学描述小组的预测和实验,并对结果作简单分析。
实验记录表(1)老师讲解用橡皮筋做实验。
在不同大小的纸盒上套上橡皮筋,拨弹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
(强调:尽量用同样的力度拨动松紧不同的橡皮筋。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标准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标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多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声音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声音,但对于声音的三个特性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声音的这三个特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描述声音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声音的变化。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音响设备、实验器材(如尺子、气球等)。
2.学具:实验记录表、作业本。
3.教学资源:教材、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声音有哪些特点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同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的变化。
实验内容包括:a.尺子实验:让学生用尺子拨动桌面,观察音调的变化。
b.气球实验:让学生吹气球,观察响度的变化。
声音的高低变化教案及反思
5.3《声音的高低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材通过感受吉他乐曲声音高低起伏,悦耳动听。
使学生产生疑惑:影响声音高低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呢?进而通过观察乐器的高音区和低音区做出猜想,设计科学探究实验,最终达成知识目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有关”。
【教学目标】1.物体振动的快慢是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2.探索尺子伸出桌面长度不同时声音的变化情况,并与振动联系起来。
3.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4.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琴或其他乐器、钢尺。
2.活动场地:教室。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教师播放一首口琴吹奏曲子。
一、口琴演奏,听音导入师:刚才老师播放曲子是用同学们喜欢的乐器——口琴演奏出来的。
接下来,那我要来考考大家了,请一个同学拿出口琴从左往右依次吹,其他同学们来说说口琴发出的声音是从高到低还是从低到高?生:从低到高。
师:为什么口琴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口琴的结构图,看谁能找出其中的奥秘。
(出示口琴结构图)生:口琴里面的钢片,长短不同。
师:所以……生:所以发出的声音高低也都不一样。
师:你觉得长钢片发出的声音是高还是低呢?生:高。
(师板书:长-----高)生:我不同意,我认为尺子伸出越短声音越高,越长,声音越低。
(师板书:长-----低)师:到底他们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想知道谁是对的要怎么做呢?生:做实验师:说的很好,要用实验的方法。
(板书:声音的高低变化)二、探索尺子伸出桌面的长短与音高的关系师:我们就先用尺子来探索声音的高低的变化(出示尺子),这里有这样的20cm的钢尺,你准备怎么做?生:把尺子放在桌边伸出一些,用力拨动尺子。
师演示师:你们听到尺子发出的声音了吗?生齐:听到了。
师:除了尺子振动的声音,你们还听到了什么声音?生:尺子和桌面撞击的声音。
生:手指和尺子摩擦的声音。
师:现在老师只想听到尺子振动的声音,你们有办法吗?生:把尺子用手使劲压住,或用大字典压,再拨动尺子。
《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
《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相同的物体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3)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1)掌握基本的观察实验方法,学会用语言描述和文字记录听到的各种声音。
(2)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逐步养成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求真的态度,。
(2)乐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能够区分、鉴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加以归类。
教学难点: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加以区分和鉴别。
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1)游戏“猜猜我是谁?”(2)引出课题。
(听听声音)(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入手导入新课,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活动(一)倾听、感受声音。
(1)你安静地全神贯注地倾听我们教室内外的声音吗?(2)交流:你刚才听到哪几种物体发出来的声音?你还知道哪些声音?(3)为声音分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周围环境入手,经历对周围的各种声音进行观察的过程使学生感觉生活中离不开声音;通过学生模仿声音让学生更直观的接触声音。
)(二)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2)你能用桌子上的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吗?我们分组来玩玩,在玩的过程中要想办法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来。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边说边做)(5)小组活动给声音分类。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声音分别是由哪些物体发出的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液体、固体、气体(6)汇报,小结: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设计意图:经历使固体、液体、气体发出声音的设计和观察过程,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对各种物体产生的声音进行观察。
《声音的变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鄂教版》
《声音的变化》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声音的变化》。
声音是我们平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你是否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声音又是如何变化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二、目标1. 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
3. 了解声音的变化原理。
三、导入活动1. 观看视频:观看一段关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 听力练习:播放不同频率的声音,让学生听出声音的不同的地方,引导他们思考声音是如何变化的。
四、知识讲解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当物体震动时,周围的空气也跟着震动,形成声波,最终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2.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传播。
在空气中传播时,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0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更快。
3. 声音的变化:声音的音高取决于声波的频率,频率越高,声音越尖锐;频率越低,声音越沙哑。
声音的音量取决于声波的振幅,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振幅越小,声音越轻柔。
五、实践活动1. 实验:利用弹簧和小铃铛搭建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不同频率下铃铛的震动情况,从而了解声音的变化规律。
2. 制作声音图表:让学生根据不同频率和振幅的声音制作声音图表,加深对声音变化规律的理解。
六、总结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方式以及变化原理。
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生活中留心观察声音的变化,加深对声音的理解。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声音的奥秘,敬请等候!七、作业1. 回答以下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音高和音量分别取决于什么?2. 制作一个小实验,观察不同频率下声音的变化,并写出实验报告。
希望大家在今天的进修中有所收获,等候下次再见!。
《声音的变化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声音的变化》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规律;2. 帮助学生认识声音的特点和分类;3. 引导学生探索声音的变化规律;4.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特点和分类;3. 声音的频率和振幅;4. 声音的传播速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声音的录音,让学生猜测声音的来源,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规律,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3. 教学:讲解声音的特点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的影响。
4. 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并与理论知识进行比照分析。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展示他们的实验效果。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 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增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3. 示范法:通过示范操作,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4. 情景法: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械:声音发生器、震动传感器、示波器等。
2. 教学PPT:包含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规律、声音的特点和分类等内容。
3. 录音设备:用于播放不同声音的录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六、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对声音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
2. 小组讨论:评判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维活跃度和合作能力。
3. 教室表现:评判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深度等方面。
七、延伸拓展1. 组织声音科普知识竞争,激发学生进修兴趣;2. 邀请声音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深入探讨声音的相关知识;3. 指挥学生实地参观声音实验室,亲身体验声音的奥秘。
通过以上设计方案,可以让学生在探究声音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声音的基本知识,还能培养其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为其未来的进修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声音的高低变化》作业设计方案
《声音的高低变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及目的声音的高低变化是音乐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声音的高低变化规律,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力,同时激发他们的音乐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设计内容及步骤1. 理论学习:首先,通过课堂讲解和资料阅读,让学生了解声音的高低变化是指音调的升降过程,同时介绍音阶的概念和基本知识。
学生需要掌握音阶的构成和不同高度音符的对应关系。
2. 听音练习:接着,设计一系列声音的高低变化的听音练习,要求学生听准每个音符的高低变化,反复练习直到熟练为止。
这一步旨在训练学生对声音高低变化的敏感度和准确度。
3. 演奏练习:学生通过乐器演奏或口唱的形式,进行声音的高低变化的练习。
可以以简单的乐曲为例,要求学生按照谱子进行演奏,注重高低音的准确表达。
这一步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演奏技巧。
4. 创作活动:最后,鼓励学生进行声音的高低变化的创作活动,可以让他们自行编写一段简短的音乐作品,强调高低音的变化。
学生可以利用乐器、人声等形式进行创作,展现他们对声音高低变化的理解和表现。
三、作业要求及评价标准1. 作业要求:学生需要完成理论学习、听音练习、演奏练习和创作活动,并将作业内容按要求整理成册。
要求作业有清晰的结构,准确表达声音的高低变化规律,体现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2. 评价标准:作业评价将综合考虑学生对声音高低变化的理解程度、准确性、表现力以及创造力等方面。
评分以听音准确度、演奏技巧和创作水平为主要考量标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创新意识。
四、作业设计意义及启示本次作业设计将帮助学生加深对声音的高低变化规律的理解,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这一设计,学生将更加深入地认识音乐艺术,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水平,为未来的音乐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上是《声音的高低变化》作业设计方案,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音的高低变化规律,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
《声音的变化》 教学设计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及其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探究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尺、音叉、乒乓球、铁架台、示波器、橡皮筋、鼓、纸屑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
然后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的?为什么不同的声音听起来会不一样?”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1)实验探究:让学生用钢尺在桌面上拨动,观察钢尺的振动并倾听声音。
(2)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1)实验探究: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2)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特性(1)音调①实验探究:用钢尺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高低。
②讲解: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①实验探究: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观察鼓面上纸屑跳动的幅度和听到声音的大小。
②讲解: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3)音色播放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曲子的音频,让学生辨别。
讲解: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有关。
(三)课堂练习1、填空题(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产生的,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的变化—区分声音的强弱》教案
《声音的变化(区分声音的强弱)》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导情】1.复习设疑: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就用声音来玩个游戏。
2.拍桌子节奏游戏,教师展示,学生学习,一起表演。
3.交流:你发现游戏中的声音有什么变化?4.板书:3.声音的变化【设计意图】1.复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在简单有趣且针对性强的游戏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对声音的主动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声音的变化,认识声音有强弱变化【区分强弱不同的声音】1.谈话:声音有很多变化,但同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有大有小,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又叫声音的强弱。
2.提问:你能让身边的物体产生不同强弱的声音吗?请你示范一下,并说出所用方法。
3.学生两人一组操作,然后四人小组讨论让同一个物体产生强弱不同声音的方法。
4.学生上台展示,汇报。
5.谈话:同一个物体能产生的声音有大小之分,声音大就是强,声音小就是弱(板书)。
声音的大小强弱用音量来描述。
6.板书:强弱【设计意图】1.通过广泛体验,认识声音有各种变化,但通过不同作用力的大小可以让同一个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探究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1.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是否有关呢?2.猜测3.讲述:我们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音叉、铁架台、带线的塑料小球,请你用这些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
4.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5.出示实验注意事项6.学生实验并进行记录7.实验汇报,引导学生认识振动幅度,得出物体振动幅度大,声音强,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板书:强大物体振动幅度弱小【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设问,不断推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构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关系的知识提问:声音的强弱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教学评价与反思【优点与特色】1.2.N.【问题与建议】1.2.【优点与特色】1.2.N.【问题与建议】1.2.【优点与特色】1.2.N.【问题与建议】1.2.【优点与特色】1.2.3.4.5.N.【主要问题反思】1.2.3.4.5.N.【改进的方向与措施】1.2.3.4.5.N.【课例研究的主要结论】1.2.3.4.5.N.。
《声音的变化作业设计方案》
《声音的变化》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2. 帮助学生认识声音的传播方式;3. 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知能力;4. 提高学生对声音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5. 激发学生对声音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音的传播方式;3. 声音的频率和振幅;4. 声音的音调和音量;5. 声音的共鸣和回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播放不同声音的录音让学生猜测声音的来源,并引出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 理论讲解(20分钟):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的频率和振幅等基本观点,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 实验活动(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声音频率和振幅的实验,通过调整发声器的频率和振幅,观察声音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4. 观察分析(2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的影响,讨论声音的音调和音量的干系。
5. 拓展活动(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声音的共鸣和回声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共鸣和回声现象,加深对声音的理解。
6. 总结提升(10分钟):对本节课进修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四、作业安置:1. 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进修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声音变化的实验报告;2. 要求学生录制一段关于声音的解说视频,展示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3. 要求学生收集不同声音的录音,分析声音的频率和振幅的变化。
五、评判方式:1. 评判学生实验报告的逻辑性和完备性;2. 评判学生录制视频的表达能力和专业性;3. 评判学生对声音变化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录音设备;2. 发声器和震动器;3. 实验器械和材料;4. 实验报告模板和评判标准。
七、延伸阅读:1. 《声音的奥秘》;2. 《声音科学实验》;3. 《声音的传播与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声音的变化规律,培养对声音科学的兴趣,提高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为将来的进修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体验,学生能够分清楚声音的强弱和高低;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发声物体越小、细、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就越低。
2、通过猜测和验证,获得证据,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3、激发对乐器的研究兴趣。
教学准备:1、学生每组钢尺,每个人4根吸管、剪刀、橡皮筋。
2、教师:铝片琴、八个装有不同位置水的试管、长短不同的铝管、成品吸管乐器、橡皮筋等。
教学重点:学生能分清楚音强和音高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声音的强弱1、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说声音的产生与什么有关?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是一样的?有没有变化?2、拍手游戏:按照强弱弱的节奏拍手、拍桌子,说说用力的强弱,跟声音的强弱有什么关系。
(强弱弱的节奏和词语,让学生建立起声音有强弱的概念,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3、实验:怎样让钢尺发出一个强音和一个弱音?轻轻拔和用力拔,声音的强弱会变化吗?尺子的振动幅度会有什么变化吗?轻轻拨动尺子,听听尺子的声音,观察尺子的振动幅度。
再用力拨动尺子,声音的强弱发生变化了吗?尺子的振动幅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声音强振动快(大、重、响)弱振动慢(小、轻)二、声音的高低(一)对声音高低的认识1、提问:声音除了强弱变化之外,还有高低变化,你知道声音的高低是怎样变化的吗?(了解学生对声音高低的认识,区分强弱和高低)学生展示对高低的认识,请学生发出声音的高低。
2、体验声音的高低变化:唱音阶。
教师示范唱出1-7这里很重要,为学生判断声音的高低打下基础。
3、学生跟着教师唱音节,体会声音的高低变化。
小结: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强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轻、小和响、重;高低就是我们音乐课里所学的1234。
(二)研究声音高低变化的规律1、乐器都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音调),出示铝片琴和长短不一的小铝棒,观看。
敲击(不让学生看到)铝片琴和长短不一的小铝棒,猜测:它们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跟什么有关系。
《声音的变化作业设计方案》
《声音的变化》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掌握声音的特性和基本性质;3. 能够分辨不同声音的音高、音量和音色。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特性和基本性质;3. 不同声音的音高、音量和音色。
三、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音的传播特性;3. 不同声音的音高、音量和音色的区分。
四、教学难点:1. 声音的频率和振幅的观点理解;2. 不同声音的音色区分。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弹簧、绳子、音叉等;2. 多媒体课件:包括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动画等;3. 实验记录表格。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音频,让学生感受不同声音的音高、音量和音色,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 观点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包括声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声音的频率和振幅等观点。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利用实验器械进行声音实验,如用音叉演示声音的频率和振幅,用绳子演示声音的传播过程等。
4. 讨论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实验记录表格,讨论声音的特性和基本性质,以及不同声音的音高、音量和音色的区别。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如声音的放大和消除技术,声音的传播路径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一:观看相关视频,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并写出自己的理解;2. 作业二:收集不同声音的录音,分析其音高、音量和音色特点,并进行比较;3. 作业三:设计一个声音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规律,并撰写实验报告。
八、教学评判:1. 实验表现: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记录表格,评判学生对声音实验的掌握水平;2. 作业表现: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内容质量,评判学生对声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声音的变化规律,提高对声音特性和基本性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能力,增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声音的变化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声音的变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声音是我们平时生活中不行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了解声音的变化规律不仅可以增进同砚对音乐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育同砚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因此,设计一份以“声音的变化”为主题的音乐作业,有助于同砚更深度地了解声音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精通声音的基本特征和音色的表现形式;3.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试验感受声音的变化;4. 提升同砚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和任务: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通过简易易懂的讲解,让同砚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并传播的,以及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特点的影响。
2. 声音的基本特征:介绍声音的音高、响度和音色等基本特征,让同砚理解不同声音之间的差别。
3. 音色的表现形式:通过播放不同乐器的声音,让同砚区分出每种乐器特有的音色,了解音色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4. 试验感受声音的变化:设计一系列简易的试验,让同砚亲身感受声音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变化,如在空旷和密闭空间中的声音传播效果等。
5. 音乐作品观览: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让同砚通过观览和分析,体会不同音色和声音表现形式在音乐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工具,让同砚更直观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试验教学法:通过设计简易的试验,让同砚亲自操作和感受声音的变化,培育其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问答互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同砚沉思和谈论,提升他们的进修爱好和参与度。
4. 谈论分组法:将同砚分成小组,进行谈论和分享,增进同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提升团队认识。
五、作业要求:1. 完成教室上的试验和谈论任务,写出试验心得和感想;2. 听取老师推举的音乐作品,在家里进行观览和分析,撰写音乐作品评论;3. 创作一段简短的音乐作品,表达对声音的理解和感悟;4. 观看专题讲座视频,撰写进修笔记和总结体会。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说明学生学习本内容可能遇到的知识和能力困难)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初步概念建成时期,也是为以后“大概念”模式的建成打下基础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有目的地引导孩子们建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概念,也有益于锻炼他们形成一个高效的思维模式。
琴弦发声实验记录(一)
琴弦的类型
声音高低的变化
物体振动的频率
长短相同
粗
细
我的发现
琴弦发声实验记录(二)
琴弦的类型
声音高低的变化
物体振动的频率
粗细相同
长
短
我的发现
3)投影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表,小组进行汇报,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4)思考并交流:振动频率与音高有怎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①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越高;频率越慢声音越低。②粗细和长短都会影响音高。
(1)学习“振动频率”的概念
1、PPT同时播放物体振动快和振动慢的线条。
提问:哪一条线条振动的比较快?引出:物体振动的快慢用振动频率表示。
提问:什么是振动频率?进而结合实例讲解概念——振动频率:是物体每秒钟内振动循环的次数。
(2)探究琴弦声音的高低变化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1、出示声学实验盒中的“琴弦”,提问:如何使琴弦发出声音呢?
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声音的变化
姓名
XXX
工作单位
XX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设计者:滨城区第一小学王素青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声音》单元第3课,分为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和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的变化两个活动。
与第1课《听听声音》和第4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是基于《听听声音》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两节课的基础上来探索研究的,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1、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两个概念,学生、成人都很容易搞混,这对音乐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制约。
2、这个内容的教学不容易,平常教学中往往走向太深,学生搞不懂。
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而言,声音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很难用普通的观察方法得到,也不容易理解。
因此,我把学生学习的概念分解,定位于前概念,在现象上做文章是合理的,只要观察到发现发声物体越小、细、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越低就够了。
3、经典设计和材料,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基础不够,往往学了之后仍然是糊涂的,因此要增加体验、加强判断标准,从而解决困难,突破难点。
4、对教材的处理:回避杯子的音高变化,因为影响的因素太多,变化很复杂;回避橡皮筋的音高变化,因为一开始学生很难听出来,连音乐教师也很难分辨。
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容易分辨音高的乐器,降低难度,对学生的学习有利。
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学生能够分清楚声音的强弱和高低;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发声物体越小、细、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就越低。
2、通过猜测和验证,获得证据,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3、激发对乐器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分清楚音强和音高的区别。
教学准备:
1、学生每组一个铝片琴、口琴、吉他、钢尺,每个人4根吸管、剪刀。
2、教师:铝片琴、口琴、吉他、音叉、钢管、成品吸管乐器、橡皮筋、宽胶带
板书设计:
3. 声音的变化
振幅声音频率声音音量大强音高快高
小弱慢
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