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清苑区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定市清苑区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综合题 (共2题;共30分)
1. (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边的云层缓缓分开,仿佛在为谁让道。渐渐地有红霞渗透出来,整个芦苇荡(盖上/染上)一层淡红色,屏息凝神看去,芦苇荡的边际似乎开始燥动,不远处冒出几个小点,小点越来越大,定睛一看,①!它们如晨曦中报晓的使者,欢腾着飞向人群,(盘旋/徘徊)在空中,人群中不时传出阵阵喝彩声。这些水鸟一会儿俯身向下,② ,亲昵地送去晨光的问侯;一会儿拍翅向上,③ ,似乎在等待日出的刹那。
(1)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渗(shèn)透燥动
B . 屏(bǐnɡ)息欢腾
C . 亲昵(ní)晨曦
D . 刹(shà)那问侯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染上徘徊
B . 盖上徘徊
C . 盖上盘旋
D . 染上盘旋
(3)在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居然是雪白色的水鸟轻轻掠过水面飞到芦苇荡尖
B . 水鸟居然是雪白色的轻轻掠过水面飞到芦苇荡尖
C . 居然是雪白色的水鸟飞到芦苇荡尖轻轻掠过水面
D . 水鸟居然是雪白色的飞到芦苇荡尖轻轻掠过水面
2. (9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张千载高谊
千载字毅甫,庐陵人,文山①之友也。文山贵显,屡以官辟② ,皆不就。文山自广还,至吉州城下。千载来见曰:“丞相赴北,某亦往。”遂寓于文山囚所侧近,日以美食奉之。凡留燕三年潜③造一椟④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后,火其尸,拾骨置囊。南归,付其家葬之。
千载高谊,亦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
【注】①文山:文天祥自号。②辟:征召。③潜:偷偷地。④椟:木匣。
(1)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至吉州城下/过中不至
B . 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尊君在不
C . 凡留燕三年/吾日三省吾身
D . 文山之友也/下车引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留燕三年潜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
(3)结合文章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张千载高谊“高”在何处。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
3. (3分) (2019八下·重庆月考) 古诗文默写填空。
(1)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__ ,胡为乎泥中。
(2)青青子衿,________。纵我不往,________。
(3)《送杜少甫之任蜀州》,表达诗人豁达胸怀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5)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 , ________ 。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4. (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武陵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并写下来。
(2)词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3)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4)请说说右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词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
(5)下列对本词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句“尘香”二字写落花已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B . “欲语”而泪先夺眶而出,写出词人有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和伤痛,具有感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C . “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之情。
D . 词作最后两句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来写“愁”之浓之重,既形象生动又自然妥帖。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8分)
5. (8分)走近名著。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便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知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的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的……
(1)上面选文出自名著《___________》,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_。
(2)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0分)
6. (15分)(2013·连云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