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
- 以西安化觉巷125号院落保护工程为例
摘要:传统民居是中国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化觉巷125号院落保护项目是在西安北院门历史街区内实施的第一个民宅保护工程,对西安传统民居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被评为200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本文系统介绍化觉巷125号院建设前,建设过程,建设后以及目前的使用情况,分析其建筑特色,阐述保护所采取的技术方法,最后结合中挪合作的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项目,指出传统民居保护应注意的问题:建设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保护后的维护与利用;传统民居保护中法律法规的缺失;多元合作方式。
Abstract: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toric architecture in China. The protection of No. 125 courtyard in Huejue Alley is the first implemented project in Beiyuanmen Historic District of Xi’an. It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Xi’an and was granted Honorable Award by UNESCO for Culture Heritage Conserv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implementation condition,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ost-implementation stat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It analyzes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buildings and discusses the techniques used in the protection process. Then according to the Muslim District Protection Project, the author points out some issues deserving consideration in protection process: communication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maintenance and utilization after protection;the lack of laws and guidelines for traditional building protection and the need for multi-cooperation.
关键词:传统民居,保护,利用
Key words: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Protection, Reuse
一、项目背景介绍
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古都,但是,自1980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人们对城市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西安的城市肌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现代文明和古老文化冲击碰撞,老城内低层高密度的城市肌理正经历着逐渐的变化,传统街区迫切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西安回民传统街区位于西安老城西北部,与著名的钟楼、鼓楼为邻,东起北院门, 西至早慈巷, 北起红埠街, 南至西大街,总面积约54公顷, 总人口约6万人, 其中回民约占三分之一。区内有十座清真寺,年代不一,大小各异,形态各具特色。回族群众按传统方式“依寺而居”, 维持着原有的宗教传统与生活习惯。这里最早的回族先民是那些唐朝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阿拉伯商人。现在,这些居民的主要居住形态是一种低层高密度、院落式的居住形态。但是,由于近年来社会形态的发展和维修资金的匮乏,许多传统院落严重朽坏,需要整体的维修和保护。实际上大多数居民对于街区保护有着迫切的需求和强烈的愿望,一些住户已经对自己的房屋进行了更新,但由于缺乏对建筑功能、风貌和周围环境的周密考虑,对街区的景观与环境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如不及时引导,将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为了保护该街区的建筑和文化遗产,中挪—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项目于1997年9月开始,由西安市政府与挪威科技大学合作进行,挪威NORAD基金会为该项目提供了约50万美
元的资助,用于项目中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部分。西安市政府投资80万元对回民区化觉巷道路和给排水管网予以改造,并负责项目的总体运行。
化觉巷125号院落保护工程是西安市回民历史街区保护项目的一个子项目,业主安守信先生是一位回民,曾担任西安工业大学的教授,是西安回民坊的著名书法家。在项目进行初期,由于在西安回民聚居区是第一次由政府和外方出资保护私人院落,所以很多当地居民怀疑其可靠性,而安先生却十分信任项目办公室和挪方负责此项目的哈罗德先生,同时由于125号院落保存状况较好,因此被选为第一个保护院落。事实证明,它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效果。在项目早期,当地对于民居类历史建筑保护的关注不高,这次合作极大的提高了当地对于保护这一类建筑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以及广大市民对于城市建筑遗产的关注程度,为回民区大量未得到保护的老宅院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二、西安化觉巷125号院历史考证
据房主安守信老先生介绍,位于化觉巷125号的安家宅院始建于清末,至今约有200年历史,安守信先生是居住在这所院子的第六代。安家祖先善于经商,当时主营蜡烛买卖,生意兴旺,曾以西安为基地,垄断了整个西北各省的蜡烛市场1。
现存安家宅院的前部分由安老先生的曾祖父安鸿章先生修建,他曾任大清真寺教坊的教长,也是当时西安回民区的一位著名商人。院落的前半部分修好后它就去世了,两年后他的后代修了后半部分。由于经济上富有,安宅从建设之日起就超出了一般民宅的建设水平,重视建筑艺术质量,建设时聘请了高超的工匠精心施工,院落虽小但处处精致,这从安宅遗留至今众多的砖雕和木刻艺术遗产可以得到充分佐证。据安老先生回忆,125号宅院自建成起从未进行过大的维修,小型装修在其兄长结婚时进行过一次,但仅限于室内装修,所以安家宅院的现状基本上是历史原貌。化觉巷125号院落是一个紧凑的四合院,入口在院落的西面,与旅游纪念品街化觉巷相邻。整个院落有一条明确的东西向轴线,院落用地总面积220.5平方米,南北宽9米,东西进深24.5米,总建筑面积192.6平方米,是典型的清代青砖灰瓦建筑。
安老先生对传统院落具有很强的保护意识,据他介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为避免老宅子遭到破坏,他把很多门窗、砖雕等构件拆下藏起来,文革结束后又把这些恢复到原位。正是由于安先生一家对院落的精心保护,所以这座院落至今具有很高的建筑和美学价值。
三、化觉巷125号宅院的院落布局与建筑风格
化觉巷125 号宅院是一个坐东朝西的清代的四合院式民居,由面对化觉巷的街房,二门以内的两幢厢房和东侧的上房组成。
街房为一层,三开间木构架双坡灰瓦屋面,出檐1米。街房开间,明间3.4米,次间各2.7米,进深5.5米,其中内院一侧有1.3米进深外廊。内院纵墙为木雕花饰格子门窗,沿街纵墙原为灰砖实墙,后为做生意开店铺需要,已改成木门。目前街房完全用于商业和整个院落的出入口。
街房与南北厢房之间,设一道二门,门上部有精美的砖雕。二门西侧和南厢房西山墙相接一侧为青砖雕饰墙面。中门上的砖雕保护得很好。“高曾矩镬”四个雕刻精美的字周边包围着茂盛的花朵,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田园诗般文人的品位2。
过了中门是院落,院落两侧是两栋厢房,厢房是一层,分别用作书房和卧室。南北厢房各为三开间木构架单坡灰瓦屋面,出檐0.8米,青砖墙面,木雕花饰格子窗,内部均设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