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精品课

合集下载

[理学]酸碱滴定法(1)_OK

[理学]酸碱滴定法(1)_OK

17
东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精品课
(二)多元弱碱溶液
可仿照多元酸处理
四、两性物质溶液酸度的计算
两性物质溶液中的酸碱平衡十分复杂,应根 据具体情况,抓住溶液中的主要平衡进行近 似处理。
东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精品课
以酸式盐NaHA为例,其浓度为c mol L1 1.写出PBE
[H ] [H2A] [OH ] [A2 ]
2
=8.2×10-3(mol∙L-1)
pH=2.09
2
东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精品课
例5-3 计算1.0×10-4mol∙L-1NH4Cl溶液的pH, 已知NH3的Kb=1.8×10-5。
解: NH4+的Ka=Kw/Kb=5.6×10-10 因为cKa<20Kw,c/Ka>400,
东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精品课
0.6

0.4

0.2
0.0
02468 甲基橙指示剂的变色范围示意图 pH
色 范 围
44
东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精品课
指示剂
甲基橙 甲基红 酚酞
颜色
pKa
酸色 过度 碱色
红 橙 黄 3.4
红 橙 黄 5.2 无色 粉红 红 9.1
变色范围
3.1~4.4 4.4~6.2 8.0~9.6
45
东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精品课
2.3cHA A
当[H+]=Ka,即pH=pKa时,HA= A-=0.5
有极大值 2.30c Ka2 0.575c
(2Ka )2
34
东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精品课
结论:影响缓冲溶液缓冲容量大小的因素为共轭酸碱对的分布分数和缓冲溶液的总浓度。
有效缓冲范围:

第十章极谱分析法-

第十章极谱分析法-
东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精品课
3
二、极谱分析法的特点
(1)较高的灵敏度:普通极谱法:10-5~10-2 mol/L; 新技术:10-11~10-8 mol/L. (2)分析速度快,易于自动化 (3)重现性好:汞滴不段更新,电极保持干净 (4)应用范围广:有机物质-无机离子分析;溶度积、 解离常数和络合物组成等的测定;电极反应机理研究; 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等。
第十章 极谱分析法
分析化学(下) 东北师范大学精品课
东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精品课
1
极谱法是一种特殊的电解方法。
(1)电极:滴汞电极,面积很小,电解时溶液浓度变化小 (2)极谱法测量的参数:与电重量法不同,不测量析出物 质的质量,测量回路中电流和工作电极的电位,并绘制电 流-电位曲线(又称极谱图),依据极谱图进行定性、定 量分析。 注:如果采用固体电极(或面积固定的电极)作为工作电 极,则此法称为伏安法。
24
东 北 师 范典大型学的分极析谱化曲学线 精 品 课
25
一、扩散电流方程式
id = KC
1934年,尤考维奇推导出扩散电流的近似公式
1 2 1
i 70n8D 2qm 3 6C
式中:n为电极反应中电子转移数;D为待测组分的扩散系 数 ( m2/s ) ; qm 为 滴 汞 流 速 ( mg/s); 为 滴 汞 生 长 时 间 (s);C为被测物质的浓度(mmol/L);i为任一瞬间 的扩散电流(mA)
id 60n7D 2qm 3t6C
在方程式中,与毛细管有关的项是qm和t, qm2/3t1/6称 为毛细管常数。 qm和t取决于毛细管的直径、长度和汞柱压力。若直径 和长度恒定,汞柱高度为h,压力为P,则
qm=K1P t=K2P qm2/3t1/6=K12/3K21/6P1/2

分析化学专业知识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分析化学专业知识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红棕色 费歇尔试剂
2PyH+I- + PyH+CH3OSO3-
淡黄色
22
第22页
测酸酐 (RCO)2O+H2O BF3 滴定过量水,
2RCOOH
测醇或羧酸 ROH+CH3COOH BF3 CH3COOR+H2O 脂化反应,滴定生成水。
23
第23页
应用4: 间接碘量法
测定Ba2+ 或 Pb2+:
S2O32-
第26页
氧化剂 KMnO4 还原剂 HCOOH
Na2S2O3
MnO4- +5e
HCOOH -2e 2S2O32- -2e
Mn2+ 1/5MnO4-
CO2 1/2HCOOH S4O62- S2O32-
依据等物质量规则:
n(1/5KMnO4)=n(Na2S2O3)+n(1/2HCOOH)
则:
w
COOH
贮于棕色 玻璃瓶
避光→光催化空气氧化 克制细菌生长 维持溶液碱性 酸性 不稳定
杀菌 →分解 赶 →氧化 赶 →酸性 不稳定→
CO2 O2
S2O32-
S2O32- S2O32- S2O32-
↓↓ (SO42- , (SO32- )
S↓)
HSO3-,S↓
标定
18
第18页
标定Na2S2O3
间接碘量法 典型反应
MnO4-
+
3H2P2O72-
+
8H+
+
4e
=(MIIIn) (H2P2O7)33-
+ 4H2O
1.7
Mn(H2P2O7)33- + e = Mn2+ + 3H2P2O72- 1.15

第四节极谱波的类型及极谱波方程式资料讲解

第四节极谱波的类型及极谱波方程式资料讲解
东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精品课
36
恒电位电解富集与伏安分析相结合的一种极谱分析技术。
阳极溶出伏安过程
(1)被测物质在适当电压下恒电位电解, 还原沉积在阴极上; (2)施加反向电压, 使还原沉积在阴极(此时变阳极)上的金属 离子氧化溶解,形成较大的峰电流; (3) 峰电流与被测物质浓度成正比,定量依据; (4) 灵敏度一般可达10-8 ~ 10-9 mol/L; (5)电流信号呈峰型,便于测量,可同时测量多种金属离子。
东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精品课
二、极谱方程式
描述极谱图中任一点的电流与对应的电极电位之间关系的 函数关系式称为极谱波方程式。不同反应类型的极谱波具 有不同的方程式表达,在这里只讨论可逆极谱波方程式。 1、简单金属离子的可逆极谱波
M nne H gM (H)g
以Pb2+为例
P2 b2eH gP(H b)g 简写为 P2b2e Pb
i K s ([ Pb 2 ] [ Pb 2 ]0 )
id K s [ Pb 2 ]
[ Pb 2 ]0
id i Ks
(2) (3)
(4)
1 2
Ks60n7D s2qm 3
1 6,Ds为Pb2在溶液中的扩散
东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精品课
7
若以Pb在汞齐中的浓度表达电流值,则
i Ka([Pb]0 0)Ka[Pb]0
(10) (11)
东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精品课
11
2、金属络离子的可逆极谱波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常常使用含络合剂的电解质,金属离 子常以络离子的形式存在,如PbLxn+等,所以络离子的极 谱波方程式更有意义,具体的推导过程见教材P170-172
三、半波电位的测定和可逆极谱波的判断

《分析化学》习题答案(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Microsoft_Word_文档

《分析化学》习题答案(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Microsoft_Word_文档

21世纪师范类教学用书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参考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课后参考答案汇编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合编刘瑞林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章 绪 论答案:1.仪器分析法灵敏度高。

2.仪器分析法多数选择性较好。

3.仪器分析法分析速度较快,利于批量样品分析。

4.易于使分析工作自动化。

5.相对误差较大。

6.设备复杂、价格昂贵,对仪器工作环境要求较高。

第二章 定性分析1.解:最底浓度 12005.01-⋅===mL g V m B μρ 610=⋅G B ρ466105201010⨯===∴B G ρ 1:G=1:5×1042.解:检出限量 g V m B μρ510005.0=⨯=⋅=3.答:应选用(2)1mol·L -1HCl 作洗液,因为HCl 含有与氯化物沉淀的共同离子,可以减少洗涤时的溶解损失,又保持一定的酸度条件,避免某些水解盐的沉淀析出,另外HCl 为强电解质避免因洗涤剂而引起胶体现象。

如果用蒸馏水洗涤,则不具备上述条件,使沉淀的溶解损失太大,特别是PbCl 2﹑HNO 3不含共同离子,反而引起盐效应而使沉淀溶解度大,NaCl 则虽具有共同离子,但不具备酸性条件,所以亦不宜采用。

4.解:(1)用NH 4Ac 溶解PbSO 4,而不溶解Hg 2SO 4 。

(2)用氨水溶解Ag 2CrO 4,而不溶解Hg 2CrO 4 。

(3) 用NaOH 溶解PbCrO 4,而不溶解Hg 2CrO 4 。

(4) 用氨水溶解AgCl ,而不溶解PbSO 4 。

(5) 用HNO 3溶解Pb(OH)2,而不溶解AgCl 。

(6) 用氨水溶解AgCl, 而不溶解Hg 2SO 4 。

5.答:(1) H 2O 2+2H + +2e=2H 2O E 0=1.77 VSn 4++2e=Sn 2+ E o =0.154 VH2O2是比Sn4+强的氧化剂,所以H2O2可以氧化Sn2+为Sn4+(2 ) I2(固)+2e=2I-E o=0.5345 VAsO43-+4H++2e=AsO33-+2H2O E o=0.559 VI-是比AsO33-强的还原剂,所以NH4I可以还原AsO43-6.答:(1)因为HNO3是强的氧化剂会把组试剂H2S氧化成硫而沉淀。

电位分析法

电位分析法

p6
HCl 0.1 mol/L H+
+ + + + +
HCl 0.01 mol/L
Cl-
产生的原因:由于迁移速度H+ >Cl- ,从而界面 上的电荷分布不均匀,产生电位差。该电位差 阻碍H+的扩散,加速Cl-的扩散,当两种扩散 速率相等时,在液/液界面上形成稳定的电位差。
东 北 师 范 大 学 分 析 化 学 精 品 课
E膜 = E道,外 − E道,内 = 0.0592 lg
aH +

aH +

玻璃电极的电位
E 玻 = E内参 + E 膜
东 北 师 范 大 学 分 析 化 学 精 品 课
p 23
E内参 = E
于是
0 Ag / AgCl
− 0.0592 lg aCl −
aH +

0 E玻 = E Ag / AgCl − 0.0592 lg aCl − + 0.0592 lg
第九章 电位分析法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下) 东北师范大学精品课
东 北 师 范 大 学 分 析 化 学 精 品
1
1
引 言
电位分析法:根据测量到的某一电极的电位从 Nernst公式的关系直接求得待测离子活度(或浓度) 的方法。 电池体系:原电池原理(两个电极=指示+参比)
V
参比电极
指示电极
东 北 师 范 大 学 分 析 化 学 精 品 课
合并为一常数K,则有:
E电池=K- 0.0592 lg aH+ - E电池=K+0.0592 pH +
东 北 师 范 大 学 分 析 化 学 精 品 课
p 30
注意:此处K值是无法测量的 值是无法测量的。 注意 : 此处 值是无法测量的 。 实际测量时是将待测溶液 与标准缓冲溶液的pH相比较而确定的 的pH与标准缓冲溶液的 相比较而确定的。 与标准缓冲溶液的

东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精品课

东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精品课

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x 与单次测定值的标准 ◆ 偏差σ之间有下述关系:
x

东 北 师 范

n
大 学
( n )
分 析 化 学 精 品 课
对于有限次测定则有
sx
s n













s sx n













三、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
•系统误差是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
x 1 x 2 x n x n
东 北 师 范 大 学 分 析 化
x
n
学 精
i



绝对偏差:单次测定值与平均值之 差:
d i xi x
平均偏差:
d d 1 d 2 d n n
d
n
析 化
i











d d d r 1000 1000 x x
x 0.2005 L mol
东 北 师 范 大 学 分 析
1
化 学 精 品 课
s 0.0004mol L
1
查表t0.95,2 4.30
x t p, f
s n
4.30 0.0004 (0.2005 ) 3
1

(0.2005 0.0010 mol L )
tP,f
1 2 3 4
值 双 边 表
5

大学分析化学公开课教案

大学分析化学公开课教案

一、课程名称:分析化学二、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三、授课时间:2课时四、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报告撰写水平。

五、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2.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3. 分析化学的基本方法4. 分析化学实验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介绍分析化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生活中的应用。

2.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 分析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分类。

- 分析化学的基本术语和符号。

3.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 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

- 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4. 分析化学的基本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滴定法、重量分析法、光谱分析法等。

- 定性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等。

第二课时1. 分析化学实验- 实验目的和原理。

- 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

- 实验结果处理和分析。

2. 课堂互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教师点评。

3. 实验报告撰写- 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

- 实验报告的撰写要点和注意事项。

4. 总结与作业布置-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规范性。

2. 实验报告:检查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分析化学》2. 教学课件3. 实验器材4. 实验指导书九、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习兴趣。

应用化学精品课分析化学实验技术

应用化学精品课分析化学实验技术

应用化学精品课分析化学实验技术分析化学实验是应用化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一系列实验方法和技术,对物质的成分和性质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分析化学实验技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引言】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旨在通过量、质、能的测量来研究和解决化学问题。

分析化学实验技术作为分析化学的基础,涵盖了多种方法和手段。

下面我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分析化学实验技术。

【一、取样技术】取样是分析化学的第一步,它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对实验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在取样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代表性:确保取样的物料能够代表整体,避免取样偏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 样品处理:根据实验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处理,如研磨、分散等;3. 容器选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容器,可采用石英瓶、聚乙烯瓶等;4. 清洗方法:对使用过的容器进行彻底清洗,避免残留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二、溶液配制】在分析化学实验中,溶液是不可或缺的实验剂。

正确配制溶液能够确保实验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溶液配制技术:1. 称量溶质:使用电子天平准确称量所需溶质的质量,并记录实际质量;2. 溶剂选择:根据溶质的性质和所需溶解度,在溶剂中逐步加入溶质;3. 溶液稀释:根据实验要求,可通过向溶液中加入溶剂并搅拌来稀释溶液;4. 混合均匀:使用磁力搅拌器或振荡器等设备,将溶质与溶剂充分混合均匀。

【三、常用分析方法】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量析法、光谱法、色谱法等。

以下是对几种常用分析方法的简要介绍:1. 量析法:利用化学计量关系,通过溶液中溶质的定量检测来分析样品中的成分、浓度等;2. 光谱法:通过测量物质在光的激发下产生的吸收、发射等现象,来分析物质的成分和性质;3. 色谱法:通过物质在固定相和移动相的作用下,根据物质在两相中的差异而进行分类和分离;4. 电化学分析法:利用电化学反应的特性,通过测定电流、电位等参数来分析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红外吸收谱图解析.

红外吸收谱图解析.

H 820cm(1 单)

as C
O
1150
C(C 芳)1600,1580,1500和1450 CO1700
as CH 3
1460

s C O
1000
该化合物为对位茴香醛 OHC
东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精品课
OCH3
3.与标准谱图进行比较:几种标准图谱集 (1)萨特勒(Sadtler)标准红外光谱集 (2)分子光谱文献“DMS”穿孔卡片 (3)“API”红外光谱资料
且无芳环对位取代特征吸收
否定结构 1 和 3
1680 ~ 1630cm1 无 CO吸收 否定结构 4
东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精品课
综上所述,峰归属如下:
H 3060 ,3040 和3020cm1

C
(芳环)
C
1600
,1584

1493cm1


(单取代)
H
756

702cm(1 双峰)
NH2 1622
as CH 3
1442
东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精品课
解:
1 7 1 9 4 推测可能含苯环 2
3030cm1 可能为H
1588,1494和1471cm(1 三峰)
可能为
C
(芳环)
C
748cm
(1 单峰)
可能为
(双取代)
H
NH 1533 CN 1323
CO 1638
CH 1268
H 763 ,694(双峰)
解:
1 9 1 7 7 可能含有苯环 2
东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精品课
3300 cm(1 强) 含 CH 2100 cm(1 强) 含 CC 1268 cm1 C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相及两相的相对运动构成了色谱法的基础。
2020/9/25
这种借在两相间分配原理而使混合物中各组 分分离的技术,称为色谱分离技术或色谱法。
二、色谱法分类
1、按两相物理状态分类 气相色谱(气体作流动相),气-固色谱、气 -液色谱 液相色流谱动(相液状体态作流动相),液-固定固相色状谱态、液 -液色谱
2020/9/25
(1)色谱峰 组分从色谱柱流出,检测器对该组分的响应信号随时间变 化所形成的峰形曲线。
特点:当进样少,组分浓度低时,呈高斯分布
2020/9/25
(2)基线 在正常操作条件下,仅用载气通过色谱柱时,检测器响应 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基线。
Base line
特点:稳定的基线应为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2020/9/25
叶绿素A 胡萝卜素
色谱分离原理:
当流动相中携带的混合物流经固定相时,混合物中与固定 相发生相互作用。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 异,与固定相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强弱不同,随着流 动相的移动,混合物在两相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使 得各组分在固定相中停留的时间不同,从而按一定次序由固 定相中流出。与适当的柱后检测方法结合,实现混合物中各 组分的分离与检测。
V0:实际上是色谱柱内载气所占的体积。
2020/9/25
(vi)调整保留体积VRˊ: VRˊ=VR-V0
(vii)相对保留值γ2.1:在相同操作条件下,两组分的调 整保留值之比。
2.1
tR (2) tR (1)
V R(2)
VR(1)
2020/9/25
讨论: a. γ2.1只与柱温及固定相的性质有关,而与柱径、柱长、

EF 0.607h
2020/9/25
(ii)半高峰宽W1/2:峰高一半处对应的色谱峰宽(GH) W1/2=2.354σ
2020/9/25
G
H
h/2
(iii)色谱峰底宽Wb:色谱峰两侧拐点作切线与基线交 点间的距离(IJ)。
Wb=4σ
2020/9/25
I
J
Wb
(5)保留值 试样各组分在色谱柱中保留行为的量度。
按其它原理:凝胶色谱 超临界流体色谱 高效毛细管电泳
2020/9/25
三、色谱法的特点
(1)分离效率高
复杂混合物,有机同系物、异构体。手性异构体。
(2) 灵敏度高 可以检测出10-6~10-9g的物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分析速度快
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以完成一个试样的分析。
(4) 应用范围广
几乎所有的化学物质。
不足之处: 被分离组分(未知物)的定性较为困难。
2020/9/25
三、气相色谱分离过程及有关术语
1、气相色谱分离过程
色谱柱 载气
检测器
A+B 载气
载气
载气
载气
2020/9/25
记录仪
2、气相色谱常用术语
色谱图(色谱流出曲线) 试样中的各组分经色谱柱分离后,随载气依次进入检测器, 检测器将各组分浓度的变化转换为电信号,在记录仪上记 录为检测器响应随时间的变化的微分曲线,称为色谱流出 曲线。
t0
2020/9/25
(iii)调整保留时间tRˊ:
扣除死时间后的保留时间
tRˊ=tR-t0
(iv)保留体积 VR:指从进样到出现某组分的色谱峰最大值 时所通过载气的体积。
若色谱柱出口处载气的流量为F0(ml/min),则 VR=tRF0
(v)死体积V0:死时间内通过色谱柱载气的体积 V0=tMF0
第十二章 色谱法分析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概述 气相色谱理论基础 气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色谱分离方式的选择
2020/9/25
第一节 概 述
色谱法(Chromatography)是一种分离分析方 法,是目前科研和生产分析中广泛采用的一种重 要工具。一句话,色谱法非常有用,必须掌握。 一、色谱法简介 色谱法是1901年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 (Tswett))提出,最初的认识是在于它的分离价 值,用于分离植物中的色素等有色物质。现代的 色谱方法,不再局限于有色物质,也大量用于分 离无色物质。
它反映了组分与固定相之间相互作用的大小
保留时间tR 保留体积VR
2020/9/25
(i)保留时间tR:试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峰极大值所 需的时间。相应于试样到达柱末端的检测器所需的时间。
2020/9/25
(ii)死时间t0:不被固定相保留(吸附或溶解)的气体 的组分(如空气和甲烷)从进样到色谱图上出现峰最大值 所需的时间。
2020/9/25
2、按固定相的形式分类 柱色谱:固定相装在色谱柱中,分:填充柱色谱和 毛细管色谱。 纸色谱:以多孔滤纸为载体,以吸附在滤纸上的水 为固定相 薄层色谱:以涂渍在玻璃板或塑料板上的吸附剂粉 末制成薄层作固定相
2020/9/25
3、按分离过程中物理化学原理分类
吸附色谱:吸附剂表面对不同组分的物理吸附性能差异 分配色谱:不同 组分在两相中有不同的分配系数 离子交换色谱:利用离子交换原理 排阻色谱:利用多孔性物质对 不同大小分子的排阻作用
填充情况及流动相流速无关。色谱法中,特别是气相色 谱法中,广泛使用的定性数据; b. γ2.1是调整保留值之比,而不是保留值之比; c. 可表示色谱柱的选择性, γ2.1越大,两组分的tR’值相 差越大,越易分离;当γ2.1=1时,重叠。 d. 保留值又是色谱分离过程热力学性质的重要参数;
2020/9/25
从色谱流出曲线,可以得到许多重要信息(P211) (1)色谱峰数目——可以判断试样中所含组分的最少个数。 (2)色谱峰保留值(或位置)——可以进行定性分析。 (3)色谱峰下的面积或峰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4)色谱峰的保留值及其区域宽度——是评价色谱柱 分离效能的依据。 (5)色谱峰两峰间的距离——是评价固定相和流动相 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
2020/9/25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使用的装置:色谱 原型装置如图,用来分离植物叶片中的 色素。
管子中的填充物,固定不动,称为固定 相(碳酸钙);
将色素提取物置于管子上端,靠重力往 叶黄素 下流,同时用石油醚淋洗;石油醚称为 流动相(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固定相) 。
管子及填充物可以称为色谱柱。
色谱三元素!
2020/9/25
(3)色谱峰高 色谱峰顶点到基线的垂直距离(高度)称为色谱峰高。
h
2020/9/25
(4)色谱峰的区域宽度 色谱峰的区域宽度是组分在色谱柱中谱带扩张的函数,可以 反映色谱柱的分离效能。在能够将组分分开的情况小,峰的 区域宽度越窄越好。 度量色谱峰的区域宽度通常有三种方法: (i)标准偏差σ:它是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 (EF/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