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金太尔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解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面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面试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主要有四方面,分别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理论和德国古典哲学。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首先,它所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以经济学的形式对劳动作为主体活动的创造能力的肯定。
第二,古典经济学家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分工问题。
第三,古典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对立状况进行了经济上的分析。
正当古典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制度当作永恒的“自然形式”来论证的时候,19世纪初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却已对它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第一,他们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必将为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触及到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问题,试图用社会经济状况来说明政治制度。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是指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年)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梯叶里、基佐、米涅等。
首先,他们突破了把历史发展归结为个别杰出人物自觉活动结果的英雄史观,提出应当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二,他们结合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对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作了具体的考察。
第三,这些历史学家不满意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政治机构决定社会生活的理论,试图证明财产关系是社会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的现实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是作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先导而出现的哲学思潮。
其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其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在哲学思想上的历史贡献主要是:第一,它把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作为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来研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道主义问题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道主义问题标签: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异化;自由;扬弃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道主义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事实进行哲学分析和道德批判的理论基础。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如何在历史发展中通过消除异化而实现自由的理论体系。
它的基本思路是:把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运动的现实规律归结为人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的抽象的形式规律,用后者的抽象关系和抽象发展去克服前者在现实关系和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把后者看作是前者的本质。
这表明,马克思此时还尚未达到对“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的实证程度。
马克思的后续研究表明,他不仅放弃了用人道主义哲学方式分析经济现象的基本方法,也放弃了把人道主义哲学当作诠释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原则。
但是,作为一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批判形式,一些人道主义因素却被马克思一直延续下来。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人道主义问题是大半个世纪以来《手稿》研究的焦点和中心。
已有的研究立场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A.《手稿》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价值基石,完全可以根据《手稿》中的人道主义哲学架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B.《手稿》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哲学残余,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应该与之划清界限;C.应历史地看待《手稿》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合理地位,以此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基于如下国民经济事实:国民经济学以研究国民财富(实质是私有财产)的增长为己任,但在现实生活中,与财富增长相伴相生的却是作为国民绝大多数的工人的赤贫。
可见,国民经济学中的“国民”二字是对研究本身的嘲讽。
国民经济学只关心物(作为私有财产的国民财富)的世界的增值而根本无视人(作为国民大多数的工人)的世界的贬值,是见物不见人。
针对这种颠倒人一物关系的异化现象以及国民经济学理所当然的理解方式,马克思用人道主义哲学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麦金太尔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麦金太尔对道德教育的启示一、利用和开发我国已有的优秀道德资源公元前800到200年间被称为轴心期文明年代,提出这个理论的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他认为这个时段里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影响后世的思想,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其他传统道德观念,印度以佛陀思想为主,古希腊的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等思想都证明了人类已经进入了第一次觉醒时代。
轴心期文明成为在道德失落时候的参照物,人类把轴心期作为道德发展的精神支柱。
当西方社会出现道德问题时,麦金太尔经过研究和分析,就主张用重建社群的方法回归到亚里士多德主张的道德伦理轨道。
诚然,我们不能把麦金太尔的思想照搬到我们国家来,也不可能回归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传统中。
我国有自己的道德观念,而这些资源中最为持久和优越的当属儒家思想。
然而近年来儒家思想也被搁浅,甚至被破坏和蚕食。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们价值观的核心就是追求更多的利益,唯利至上。
面对类似西方社会的道德环境,应该利用和开发我国的优秀道德资源,以维护我国道德秩序具有深远意义。
我国固有的文化环境使道德资源都蕴藏在儒家思想里,这些潜质的资源应用到今天也有合理性。
主要表现在:其一,个人道德修养丰富,我国是文明古国,古代中国非常注重个人的修养,而且道德没有阶级之分。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足可以证明君子的标志就是道德修养。
尤其是儒家文化里特别注重自觉修养和内涵的储蓄。
《论语》中大量的语句都在渗透着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内在超越是儒家的主要内涵。
其二,孔子思想常见的就是推己及人的思想,由个体的善行、善言推广到他人和整体的善言善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的是自我道德修养臻于完善的同时也要由己及人。
其三,儒家思想重义轻利,“君子重于义,小人重于利”和“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给我们提供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示我们尽可能为别人着想,运用人类思想的精华去约束经济利益之下人与人的私利道德问题,因为人类在功利心面前也注重尊严的存在[3]。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麦金太尔正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麦金太尔正义理论作者:姜丽来源:《行政与法》2014年第01期摘要:麦金太尔正义理论立足西方伦理传统,通过批判新自由主义正义理论,构建了一种德性正义和社群主义正义理论。
他认为,正义的规则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观念为基础,正义受历史传统的制约,正义是对社群的共同善的共识。
麦金太尔也曾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正义理论既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又有本质区别,我们在肯定麦金太尔正义理论具有一定理论合理性的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后发现,麦金太尔正义理论又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的局限性。
关键词:麦金太尔;正义;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4)01-0073-05收稿日期:2013-10-10作者简介:姜丽(1977—),女,江西上饶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一、麦金太尔的正义理论简述1971年,罗尔斯出版了《正义论》,使得新自由主义思潮一度成为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主流学术思潮。
然而,在受到广泛好评的同时,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也面临多方的挑战和批评,这其中既有来自自由主义者内部如诺齐克和德沃金等思想家的挑战,也有来自外部的诸如社群主义者的批评。
在诸多的争议声中,英美著名的伦理学家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
麦金太尔于1981年发表了著作《德性之后》,1988年又发表了《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对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提出了有力的批评。
麦金太尔批评了以罗尔斯和诺齐克为首的新自由主义正义理论,认为他们把人的生活的权利与人的道德目的人为地分割开来,形成了两个没有关联的领域,于是规则成了道德生活的基本概念,却忽略了人的美德。
麦氏立足于西方伦理思想史的考察,秉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正义,从而构建了一种根植于历史传统的德性正义和社群主义正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麦金太尔正义理论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麦 金太 尔 的正义 理论 简述
性? 》 , 对 罗尔斯 的正 义理论 提 出了有 力 的批评 。 麦金 太
更无 从谈 正义 。 虽然 麦金太 尔否定 现代性 道德 而 主张 回归 亚 里士 多 德的德性 论传 统 的结论 大 可商榷 .但 他强 调 了正义
规 范的有 效性要 置于 正义德性 的人格 基础 之 上 .突 出
了人 的内在 品格 的重要 意 义 .突出 了正义 的 践行 离不
些 脱 离 了传 统 背 景 条 件 的 外 在 的 规则 去规 范 人 的行
是受社 会文化 环境 制约 和影响 的 , 普遍的、 脱 离 历史 的
道德 观念 为基 础 。 在 麦金 太尔看 来 . 无 论 道德规 则 多么 周全 , 如果 人们 不具 备 良好 的道 德 品格或 美德 。 也不 可 能对 人 的行 为发生 作用 .更 不用说 成为 人 的道德行 为 规 范 了。 “ 正义 的规 则 只有对那 些具 备正 义美 德 的人 来 说 才有 意 义 ” 。 …( p 5 6 ) 因此 , 正 义首 要 的不 是外 在 的规 则
不 可 避 免 地 带 有 自身 的局 限性 。
关 键 词 :麦金 太 尔 ;正 义 ;历 史 ;马 克 思主 义
中 图 分 类 号 :B 0 8 9 . 1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7 - 8 2 0 7【 2 0 1 4 )D J 一 0 D 刀一
麦金太尔解决道德分歧的方案及其困境探究
2021年第10期(总第315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10ꎬ20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15当代哲学问题探索麦金太尔解决道德分歧的方案及其困境探究张㊀言㊀亮(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ꎬ兰州730000)摘㊀要:如何合理解决道德分歧ꎬ一直是麦金太尔美德伦理学思想的焦点ꎮ在«棘手的道德分歧»一文中ꎬ他围绕这一问题的解决进行了系统尝试ꎮ从托马斯 阿奎那的自然法传统出发ꎬ麦金太尔认为ꎬ对道德分歧的解决需要我们诉诸理性㊁传统和协商ꎮ在此过程中ꎬ我们所须遵守的规范恰恰是由自然法所表达的ꎮ因此ꎬ自然法及其传统和戒律将构成合理解决道德分歧的前提和基础ꎮ然而ꎬ在现代社会ꎬ麦金太尔所援引的自然法传统本身并不为所有人信服ꎬ他所诉诸的特殊主义进路不但不能解决普遍性问题ꎬ还会导致不同传统之间的道德分歧变得更加严重ꎮ因此ꎬ麦金太尔的思路难以完全解决当今社会的道德分歧问题ꎮ关键词:麦金太尔ꎻ«棘手的道德分歧»ꎻ道德分歧ꎻ自然法ꎻ美德伦理学中图分类号:B8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1)10-0008-07①㊀参见万俊人:«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ꎬ«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3期ꎬ第17-26页ꎻ«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 以麦金太尔的美德理论为中心»ꎬ«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5期ꎬ第225-235页ꎮ作者简介:张言亮ꎬ1980年生ꎬ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ꎬ哲学博士ꎮ㊀㊀国内很多学者在提及美德伦理学的时候ꎬ大多会将其当代进展同阿拉斯戴尔 麦金太尔联系在一起ꎮ诚然ꎬ麦金太尔在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复兴运动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ꎮ万俊人教授曾在«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 以麦金太尔的美德理论为中心»等重要文章中ꎬ①围绕麦金太尔来介绍美德伦理学的问题与意义ꎮ而李义天教授在他所翻译的罗莎琳德 赫斯特豪斯«美德伦理学»的中译本 译后记 中亦指出ꎬ当前国内的美德伦理学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ꎬ其中 第一阶段就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阿拉斯戴尔 麦金太尔等个别美德伦理学者的集中关注ꎬ由此产生了一批围绕麦金太尔美德理论的译介和著述[1]ꎮ然而ꎬ随着国内美德伦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ꎬ最近十年公开谈论麦金太尔美德伦理学的文章和著作越来越少ꎮ麦金太尔本人似乎在 追寻美德筹划 这一思想运动结束后也很少继续谈论关于美德伦理学的问题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麦金太尔关于美德伦理学的研究在最近有没有一些最新的进展呢?在笔者看来ꎬ麦金太尔讨论美德伦理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分歧问题ꎬ并不是为了讨论美德伦理学而讨论美德伦理学ꎮ在解决道德分歧的过程中ꎬ他慢慢意识到基于亚里士多德和托马斯 阿奎那的道德传统进行道德探究的必要性ꎮ在本文中ꎬ笔者将围绕麦金太尔在2009年发表的文章«棘手的道德分歧»来探讨他关于道德分歧及解决方案的思考ꎮ㊀㊀一㊁问题与背景在现代社会ꎬ道德分歧既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ꎬ也是一个伦理学家们力图要解决的难题ꎮ简单来说ꎬ道德分歧主要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对于什么是道德的以及什么是道德判断的标准存在不同的看法ꎮ如果没有办法解决道德分歧ꎬ任由道德分歧发展ꎬ那么最终的后果将是人们价值观念的分裂ꎬ进而导致社会的分裂ꎮ无论8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ꎬ都有很多学者在对道德分歧问题进行必要的研究ꎮ在西方社会ꎬ随着世俗化时代的到来ꎬ重新为道德奠定新的基础成为伦理学发展的核心问题ꎮ但是ꎬ因为多种伦理学学说的出现ꎬ反而加剧了各种道德理论之间的不可公度性ꎮ很多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出发解决道德分歧问题ꎬ比如ꎬ理查德 黑尔通过普遍约定主义来解决道德分歧ꎬ约翰 罗尔斯试图通过重叠共识来解决道德分歧ꎬ尤尔根 哈贝马斯尝试通过交往合理性来解决道德分歧ꎮ在国内ꎬ也有不少学者注意到现代社会中道德分歧的普遍性问题ꎮ贺来教授在« 道德共识 与现代社会的命运»一文中ꎬ对现代社会道德分歧出现的必然性进行了反思[2]ꎮ王淑芹教授在«现代道德的面向:道德分歧»一文中ꎬ通过对 善 的私人化的分析解释了现代社会道德分歧的根源[3]ꎮ在这篇文章中ꎬ她还梳理了现代社会道德分歧严重的原因及其类型ꎬ对道德分歧进行了反思和批判ꎮ万俊人教授㊁何怀宏教授㊁徐向东教授㊁陈真教授等国内著名伦理学家也都对如何解决现代社会的道德分歧问题作出了一些思考ꎮ如何解决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分歧不仅是当代整个道德哲学领域的焦点ꎬ也是麦金太尔一直关注的问题ꎮ从1965年出版的«伦理学简史»到2016年出版的«现代性冲突中的伦理学»ꎬ读者都能从中找到麦金太尔关于道德分歧的讨论ꎮ麦金太尔研究专家大卫 所罗门认为: 麦金太尔的伦理学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为当代道德分歧的图景以及它在文化上㊁哲学上的回应和限定ꎮ此后他在伦理学上的主要论题来自于他试图澄清道德分歧的图景ꎬ同时也是为某种恰当的道德分歧的回应辩护ꎮ [4]大卫 所罗门是麦金太尔最为坚定的支持者ꎬ也是研究麦金太尔的知名专家之一ꎮ大卫 所罗门关于麦金太尔思想的这一断言可以很好地说明解决道德分歧问题在麦金太尔思想中的重要地位ꎮ然而ꎬ麦金太尔在不同著作中给出的解决道德分歧的方案并不相同ꎮ在«追寻美德»一书的开篇ꎬ麦金太尔指出: 我要提出的假设是ꎬ我们身处其中的现实世界的道德语言ꎬ同我所描绘的这个想象世界的自然科学的语言一样ꎬ处于一种严重的无序状态ꎮ [5]麦金太尔不仅指出现代社会道德最为重要的特征是表达分歧ꎬ而且认为这些道德分歧根本就无法解决ꎮ麦金太尔认为ꎬ造成现代社会道德分歧普遍存在的最主要原因是启蒙筹划的失败ꎮ启蒙筹划不仅没有给现代道德奠定坚实的基础ꎬ反而让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出现根本性的分歧ꎮ麦金太尔给出的解决道德分歧的思路是建构一套基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美德伦理学说ꎮ这一学说最为核心的是三个要素ꎬ即实践的内在善㊁人生的统一性和传统ꎮ在«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一书中ꎬ麦金太尔强调传统在道德探究中的优先性ꎬ认为我们不能脱离道德探究传统来理解道德探究ꎮ他指出ꎬ道德分歧的理解和解决必须植根于每个人生活于其中的传统ꎬ对于自己的传统克服不了的问题ꎬ也要向其他传统学习ꎬ从而使自己的传统得以更新ꎮ在«三种互竞的道德探究观»一书中ꎬ麦金太尔比较了现代社会三种互相竞争的道德探究观ꎬ百科全书派和谱系学的做法都无助于道德分歧的解决ꎬ提出要应用托马斯 阿奎那式的传统来解决道德分歧的问题ꎮ有意思的是ꎬ大部分读者都非常认同麦金太尔关于现代社会道德分歧严重的洞见ꎬ但是对于麦金太尔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却一直不太满意ꎮ这也是为什么麦金太尔想要彻底解决道德分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ꎮ在«棘手的道德分歧»一文中ꎬ麦金太尔想立足于托马斯 阿奎那的自然法传统彻底解决道德分歧问题ꎮ在麦金太尔探讨如何解决道德分歧的文章和著作中ꎬ«棘手的道德分歧»一文无疑是最为集中㊁也是最为彻底的ꎮ在下文中ꎬ笔者将首先详细考察麦金太尔是如何立足于自然法传统来解决道德分歧问题的ꎻ其次ꎬ在此基础上认真审视麦金太尔的解决方案是否成功ꎻ最后ꎬ在对上面两个问题的回答中总结麦金太尔解决道德分歧的探索及其困境ꎮ㊀㊀二、麦金太尔对道德分歧的解决方案«棘手的道德分歧»一文节选自论文集«关于自然法棘手的争论:麦金太尔及其批评者»ꎮ该9文集主要围绕麦金太尔«棘手的道德分歧»一文展开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回应红衣主教约瑟夫 拉辛格(CardinalJosefRatzinger)在2004年给圣母大学校长约翰 詹金斯神父(FatherJohnJen ̄kins)的一封信ꎮ在这封信中ꎬ约瑟夫 拉辛格表达了教会很难找到一个所有人都遵守的道德原则的 公分母 这一困境[6]viiꎮ红衣主教约瑟夫 拉辛格在信中要求圣母大学能够对天主教背景下的 自然法 和 自然权利 进行一定的研究ꎮ麦金太尔针对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ꎬ即«棘手的道德分歧»ꎮ圣母大学又邀请了八位学者对麦金太尔的这篇文章进行评论ꎬ麦金太尔在文集的最后又对这八篇文章进行了回应ꎮ文章伊始ꎬ麦金太尔谈起写作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ꎮ一方面ꎬ麦金太尔坦言ꎬ在过去三十年里ꎬ他一直在探讨道德分歧问题ꎬ但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回答ꎮ麦金太尔想要通过这篇文章系统地解决这个问题ꎮ这个问题不仅对罗马天主教非常重要ꎬ而且对很多人都非常重要[7]1ꎮ另一个原因则与自然法传统有关ꎮ麦金太尔指出: 如果自然法的戒律确实是理性所颁布的戒律ꎬ我们应该能够期望发现理性行动者对它们的一致支持ꎮ但是ꎬ我们发现ꎬ那些聪明的㊁感知能力强的㊁富有洞见力的很多人要么拒绝自然法ꎬ要么以某种非常不同的方式来接受自然法ꎮ [7]1-2面对这样的情况ꎬ麦金太尔指出这些道德上的分歧似乎是难以解决的ꎮ道德分歧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ꎬ也是一个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ꎮ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ꎬ麦金太尔给出了他的思路:㊀㊀第一ꎬ我将陈述阿奎那的观点ꎬ即作为理性戒律的自然法戒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ꎮ正像我所提出的那样ꎬ我将论证:如果这些观点是真的ꎬ那么我们就能够找到人们在道德问题上解决普遍性的一致观点ꎮ第二ꎬ我们需要检验令人印象深刻的证据ꎬ即这种程度的一致性是绝无仅有的ꎬ我将把各种类型的道德分歧进行编目处理ꎮ第三ꎬ我将对阿奎那的什么是实践上的合理进行论述ꎬ支持阿奎那的论述ꎬ并且从阿奎那的论述中走出来ꎬ进一步追问这一问题ꎮ即当我们面对那些在道德上完全跟我们有分歧的其他人时ꎬ理性对我们有什么要求ꎮ得出的答案将是:我们只能一起与这些人按照合理性的标准进行探究ꎬ如果我们和他们被看作是受到一系列规则的约束ꎬ而这些规则显现出恰恰是被自然法所命令的ꎬ那么ꎬ未能在这些戒律上达成一致又是如何发生的?所以ꎬ我将声明:它们之所以发生ꎬ甚至这种失败会最极端的发生ꎬ正是因为前面论证中的实践合理性的各种失败有待我们去诊断ꎮ所以ꎬ到目前为止ꎬ似乎极端道德分歧最终能够被托马斯主义关于自然法的叙述所解决[7]3ꎮ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ꎬ麦金太尔对于运用托马斯 阿奎那的思想资源来解决道德分歧还是非常有信心的ꎮ当然ꎬ麦金太尔也意识到道德分歧没有那么容易解决ꎬ道德分歧还面临很多问题ꎮ但道德分歧也并非一无是处ꎮ他在文章中将他的解决思路与效用主义①的伦理学进行对比ꎬ以揭示他的思路的优越性ꎮ麦金太尔首先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对自然法传统的叙述ꎮ在整个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ꎬ人们对于自然法的理解并不相同ꎮ即使在今天ꎬ许多学者都很清楚ꎬ对于自然法这个问题仍有很多不同的学派ꎮ麦金太尔所理解的托马斯 阿奎那关于自然法的第一条原则是:㊀㊀善被做并且被追求ꎬ恶被避免ꎮ作为人类所要追求的善是三重的:我们身体本性的善ꎬ即保持我们的生命和健康免于一直存在的各种威胁ꎻ我们动物本性的善ꎬ包括两性的善ꎬ教育和关心我们的孩子所能达到的善ꎻ属于理性动物本性的善ꎬ即关于自然和上帝的知识的善ꎬ被理性戒律所塑造的社会生活的01①效用主义对应的英文是 Utilitarianism ꎬ这个英文词在中文中经常被翻译为 功利主义 ꎬ但在中文的语境中 功利主义 很容易被看做是一个贬义词ꎮ而作为伦理学学说的 功利主义 并没有任何贬义ꎮ笔者在本文写作中ꎬ将 Utilitarianism 这一西方的伦理学说翻译成 效用主义 ꎮ主要的理由是: Utilitarianism 这个词的词根 Utility 一般都被翻译成 效用 ꎮ善[7]3ꎮ自然法的第一条原则又被托马斯 阿奎那称为自然法的首要戒律ꎮ按照麦金太尔的总结ꎬ托马斯 阿奎那将这一首要戒律的特点概括为四方面:它们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ꎬ它们是不变的且不可改变的ꎬ只要是理性的所有人都知道它们是什么ꎬ关于它们的知识无法从人的心里消除[7]6ꎮ从这一理解中我们发现ꎬ托马斯 阿奎那所理解的自然法是具有普遍性的ꎬ而且这种普遍性是能够被人们的理性所发现的ꎮ对于阿奎那来说ꎬ自然法不仅有首要戒律ꎬ还有次要戒律ꎬ次要戒律主要指的是首要的戒律在特定情况下所适应的戒律[7]6ꎮ也就是说ꎬ虽然我们有普遍的自然法ꎬ但是我们要针对具体情况来使用自然法ꎮ麦金太尔接着列举了五种不同类型的道德分歧:第一ꎬ不可侵犯无辜者的生命ꎻ第二ꎬ关于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ꎻ第三ꎬ人类性行为以及我们参与性关系时的意图ꎻ第四ꎬ我们在共同的道德话语中对某些概念的定位ꎻ第五ꎬ由于不同和不相容的正义概念而产生了分歧ꎮ这五种不同的道德分歧内部还包括很多种不同情况ꎬ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同的体现ꎮ通过对这些道德分歧普遍性的分析ꎬ麦金太尔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阿奎那关于自然法的叙述是有问题的ꎮ麦金太尔通过对道德分歧的分析看到了自然法的理念跟现实生活的现状之间的不同ꎮ通过这些不同ꎬ他引入下一步要处理的问题ꎬ即如何通过阿奎那的自然法传统来解决道德分歧ꎮ对于托马斯 阿奎那来说ꎬ自然法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是: 如何追求善ꎬ如何避免恶ꎮ 对此要回应的问题就是: 我们要追求的善是什么?我们如何识别它们? [7]12对于麦金太尔来说ꎬ识别什么是 善 是首要问题ꎮ然而ꎬ在阿奎那那里ꎬ人们关于 善 的理解是存在分歧的ꎮ在阿奎那看来ꎬ理性无法解决道德上的分歧ꎮ而神的启示对于解决道德分歧非常重要ꎬ但是阿奎那认为哲学家们未必会认同这样的做法ꎮ那么ꎬ如何去解决分歧呢?麦金太尔认为阿奎那的解决思路是: 我们与他人进一步讨论如何解决这种分歧ꎬ包括那些我们与之意见最不一致的人们之间的分歧ꎮ [7]15麦金太尔重点阐述的是如何和别人一起协商以解决道德分歧ꎮ麦金太尔认为ꎬ不管是亚里士多德还是托马斯 阿奎那ꎬ他们都认为不能只依靠自己解决问题ꎬ需要和别人一起协商解决ꎮ但是ꎬ这种做法本身也存在问题ꎮ如何去跟别人协商?在什么样的共同背景下协商?麦金太尔指出了更为深层的问题ꎬ即在协商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ꎬ比如关于什么是善的问题ꎮ道德分歧仍然是存在的ꎮ对于到底应如何解决道德分歧ꎬ麦金太尔提出了这样一种解决的思路ꎮ他指出ꎬ我们都需要在自然法所规定的框架内探究问题ꎬ这样的探究使我们必须接受自然法传统ꎮ这一解决思路最核心的问题是:在对道德分歧进行解决的过程中ꎬ我们必须诉诸于理性ꎬ诉诸于跟别人协商ꎮ在此过程中ꎬ我们必须遵守某些规范ꎬ而这些规范恰恰是自然法的首要戒律所表达的ꎮ所以ꎬ不管是否解决道德分歧ꎬ自然法的首要戒律成为理性探究的前提和基础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自然法在解决道德分歧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地位ꎮ接着ꎬ麦金太尔指出: 我提出了一个论证ꎬ旨在表明阿奎那对自然法戒律的描述为解释这些道德分歧的事实提供了最好的起点ꎬ远非与道德分歧的事实相矛盾ꎮ [7]26由此可见ꎬ在这方面ꎬ麦金太尔认为阿奎那的自然法传统是能够解决道德分歧的ꎮ为了更好地说明阿奎那的自然法理论在解决道德分歧方面的有效性ꎬ麦金太尔介绍了效用主义理论ꎮ他着力将效用主义与阿奎那的自然法理论进行对比ꎮ但同时他也意识到在这两种理论间进行对比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ꎬ即 这两种传统具有不可通约性 [7]32ꎮ面对这样一种情况ꎬ麦金太尔如何解决呢?麦金太尔诉诸于他在其多部著作中所强调的 传统 这一思想来尝试解决两种不同理论间的对比问题ꎮ麦金太尔提出: 我们可以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相容的㊁相互竞争的传统ꎬ或多或少地比作成功的探索传统ꎮ而且ꎬ如果这些相互竞争的传统中有一种既能在解决自身问题方面取得进展ꎬ又能找出并解释竞争对手未11能解决问题的原因ꎬ那么在某些条件下ꎬ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证明其理性的优势ꎮ然而ꎬ与此同时ꎬ被击败的传统或多个传统的追随者可能仍然相信ꎬ没有发生过这样的失败ꎬ并且对说服别人的论证无动于衷ꎮ [7]36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ꎬ麦金太尔认为一种传统可以解决另一个传统无法解决的困境来证明自己的有效性ꎬ这一思想在«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和«三种互竞的道德探究观»中都有过表述ꎮ这种解决办法跟托马斯 库恩提出的范式理论非常相像ꎮ在库恩看来ꎬ科学发展就是范式更迭的过程ꎬ一个范式之所以能够代替另一个范式ꎬ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的范式能够解决旧的范式解决不了的问题ꎮ为了更好地理解他所提出的解决道德分歧的办法ꎬ麦金太尔用自然科学中发生的事情对此进行了解释ꎬ这个解释主要是参考托马斯 库恩的范式理论作出来的ꎮ在麦金太尔看来ꎬ我们也可以像自然科学中用伽利略的范式来代替亚里士多德的范式那样理解效用主义和托马斯主义这两种不同的传统ꎮ在麦金太尔看来ꎬ效用主义这样的传统是在亚里士多德和托马斯 阿奎那所奠定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ꎮ效用主义者之所以无法解决他们的核心观点ꎬ即什么是 幸福 这样一个问题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遗忘了由之而来的传统ꎮ这使得他们的道德探究变得支离破碎ꎮ托马斯主义的亚里士多德传统则能够很好地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理论困境ꎮ通过分析阿奎那在解决效用主义问题方面所给出的答案ꎬ麦金太尔认为ꎬ他所提出的托马斯主义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传统优越于效用主义对于道德和政治的解读ꎮ然而ꎬ麦金太尔又坦然承认: 我们应该注意到ꎬ在效用主义者㊁康德主义者和契约主义者之间长期且持续的辩论中ꎬ没有出现任何论证能够说服任何一个竞争派别中最开明的追随者相信他们对手的观点具有理性的优越性ꎮ因为效用主义者㊁康德主义者和契约主义者通过假设和预设所共享的东西ꎬ比他们中的任何一方与托马斯主义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所共享的东西都要多得多ꎬ如果他们愿意承认托马斯主义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论证的力量ꎬ那将是令人惊讶的ꎮ [7]51这样看来ꎬ似乎道德分歧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ꎮ最后ꎬ麦金太尔总结自己在整篇文章中的观点和结论ꎮ一方面ꎬ麦金太尔坚持认为: 托马斯主义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充分根据的㊁理性上证明为合理的道德哲学 ꎻ另一方面ꎬ麦金太尔也坦然承认: 在理性公共辩论的论坛上ꎬ以这种辩论的最佳标准来看ꎬ它往往无法击败它的批评者和反对者ꎮ [7]51从这句话中我们似乎看不出麦金太尔令人信服地解决了道德分歧问题ꎬ不过ꎬ麦金太尔接着说道ꎬ他并不打算撤回他在文章中所主张的观点ꎬ即否认自然法戒律的权威是出于动机的非理性[7]51ꎮ在麦金太尔看来ꎬ 为自然法的戒律辩护所需要的ꎬ不是试图证明这些否认的公众辩护者的结论是错误的ꎮ因为这样的尝试注定要失败ꎮ相反ꎬ所需要的是注意他们论证的前提以及试图去破坏这些前提中的信念ꎬ展示对这些前提㊁缺陷和困惑有影响的缺陷和困惑ꎬ所以我认为ꎬ对自然法最好的辩护是将对立观点进行激进的哲学㊁道德和文化批判 [7]52ꎮ在麦金太尔关于其思想的总结中ꎬ我们既看到他认为可以用托马斯主义的传统来解决道德分歧ꎬ也看到他在解决道德分歧过程中更加强调通过对其他对立观点的批判性考察来捍卫自然法理论ꎮ㊀㊀三、麦金太尔解决思路的困境通过以上分析ꎬ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一下麦金太尔对道德分歧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方案ꎮ麦金太尔是从托马斯 阿奎那的自然法传统出发来解决道德分歧的ꎬ他详细分析了托马斯 阿奎那提出的解决道德分歧的思路ꎬ即承认自然法在道德实践上的优先地位ꎬ通过对自然法的分析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道德分歧ꎮ为了让读者理解托马斯 阿奎那的自然法传统在解决道德分歧问题上的优越性ꎬ麦金太尔着重比较了效用主义和阿奎那的自然法传统在解决道德分歧问题上所采取的思路和方法ꎮ麦金太尔认为ꎬ虽然今天有很多种不同的道德哲学理论ꎬ但这些道德哲学理论大部分都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传统ꎬ只是他们遗忘了这一传统而已ꎮ效用主义在解决道德分歧上面21临很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ꎬ特别是在对于幸福问题的理解和界定上ꎮ托马斯 阿奎那的道德哲学探究传统不仅能够解决效用主义的问题ꎬ而且能够解释效用主义之所以失败的原因ꎬ这也是托马斯 阿奎那的传统优越于效用主义的主要原因ꎮ基于这样的判断ꎬ麦金太尔认为托马斯主义式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能够很好地解决道德分歧ꎬ能够很好地应对现代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很多道德困境和道德难题ꎮ当然ꎬ麦金太尔在文章的最后也坦然承认ꎬ从效用主义者角度出发ꎬ他们未必会承认托马斯主义道德探究的正确性ꎮ所以ꎬ道德分歧并没有被完全解决ꎬ解决道德分歧的有效方式是继续深入各种各样立场的论辩ꎬ指出对方的问题ꎬ找到更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ꎮ那么ꎬ下面的问题是ꎬ我们如何看待麦金太尔的解决思路?这一解决思路是否成功?这一解决思路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首先ꎬ托马斯 阿奎那的自然法传统所提出的关于道德的理解和解释并不能为所有人所信服ꎮ一方面ꎬ很多文化并不相信自然法传统关于道德的解释ꎻ另一方面ꎬ即使在自然法传统内部ꎬ对于自然法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ꎮ自然法传统强调自然法的普遍性和有效性ꎬ但是ꎬ自然法并没有提供一套适应于所有人的解释模式ꎮ麦金太尔证明自然法解决道德分歧的前提是:人们必须在自然法的框架下才能共同解决道德分歧ꎮ然而ꎬ来自非自然法传统的学者未必会认同这一点ꎮ所以我们只能说ꎬ这一思路只是麦金太尔的一厢情愿ꎮ熟悉麦金太尔思想的学者都知道ꎬ他本人并不认为有独立于个人和传统的一种普遍的道德规范ꎬ从事道德哲学的探究必须从自己的传统和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出发ꎮ因此ꎬ麦金太尔采取的是一种特殊主义的进路ꎬ并没有采取普遍主义的进路ꎮ麦金太尔也未必会从普遍主义的角度出发来解决道德分歧的问题ꎮ他的这篇文章中只是基于自然法传统进行的一种道德探究ꎮ其次ꎬ从一种特殊传统出发来解决道德分歧问题如何可能ꎮ对于普遍主义者来说ꎬ特殊主义的进路是不可能解决普遍性问题的ꎮ但是ꎬ对于特殊主义者来说ꎬ特殊主义进路恰恰是进行道德探究的前提ꎮ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一书中关于 自我 的理解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ꎮ麦金太尔说道: 自我必须体现在家庭㊁邻居㊁城市和部落这样的共同体的成员资格中ꎬ而且是通过这样的成员资格来发现它的道德同一性ꎬ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自我必须接受那些形式的共同体的特殊性的道德限制ꎮ没有那些道德特殊性作为起点ꎬ我们将没有任何起点ꎻ但是对于善㊁对于普遍的东西的寻求ꎬ恰恰在于从这样的特殊性开始ꎮ然而特殊性决不可能被遗忘或抹杀ꎮ试图逃避特殊性而进入只属于 就此而论的人 的完全普遍准则的王国ꎬ这种想法只是一个幻觉ꎬ一个具有痛苦后果的幻觉ꎮ [8]根据麦金太尔的思路ꎬ我们的道德探究也必须从某个特殊的地方开始ꎬ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背景在这个世界上行走ꎮ我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思想坐标ꎬ而这个思想坐标的形成总是跟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密不可分ꎮ任何道德知识首先必定是一种 地方性知识 ꎬ然后才可能成为一种普世性知识ꎬ所以必须首先在特定的道德文化传统语境中才可能被正确地了解和理解ꎮ麦金太尔虽然很好地论述了如何从某一个特殊的道德传统出发来解决道德分歧问题ꎬ但其他的道德传统并不认同这一点ꎮ这种做法带来的主要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的地方性知识都能够成为普遍性知识呢?如何去证明一个传统能够被其他传统所接受呢?如何在不同的传统之间进行比较呢?这些问题仍然有待于进一步解决ꎮ最后ꎬ不同传统之间存在比较的困难ꎮ要想解决道德分歧ꎬ离不开对不同道德传统进行比较ꎮ熟悉麦金太尔写作思路的人都知道ꎬ麦金太尔所使用的 传统 一词不仅具有特殊的含义ꎬ而且也是理解麦金太尔思想的关键词ꎬ麦金太尔用 传统 这个词来解释道德哲学的发展和变迁ꎬ以及道德哲学所采用的方法ꎮ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在不同传统之间进行比较ꎬ麦金太尔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托马斯 库恩的范式理论ꎮ衡量传统优劣的一个最重要标准就是:一个传统是否能够解决另一个传统解决不了的问题ꎮ麦金太尔在«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一书中也给出过类似31。
走出道德荒原——麦金太尔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及其价值研究
走出道德荒原——麦金太尔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及其价
值研究
张晓
【期刊名称】《晋阳学刊》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麦金太尔在学术生涯早期加入英国新左派运动,在以《道德荒原笔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中,从人性和斯大林主义的理论、政治形态出发,批判了斯大林主义的非人道主义,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内部产生了道德荒原.再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为起点,借助道德与欲望的关系、道德与历史的关系、道德与革命的关系等角度,构建了历史主义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这一探索为他后来构建德性理论提供了基础,拓展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也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供了借鉴.【总页数】6页(P89-94)
【作者】张晓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61
【相关文献】
1.价值、制度、方法:儒家道德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研究 [J], 郑国瑞;邢琳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高校廉政道德教育的价值研究 [J], 成俊敏
3.大学生如何从医患关系中看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研究视域 [J], 周青龙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高校廉政道德教育的价值研究 [J], 成俊敏;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道德榜样教育研究 [J], 关珊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02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 第二章 麦金太尔对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批判
第二章麦金太尔对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批判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是目前国内相对而言研究得最多,发表的研究专著和论文最多的一位美德伦理学家,但也是给予了过高评价的美德伦理学家。
尽管他对西方主流道德哲学的批判和对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的重构对于西方美德伦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对历史主义、语境、传统和叙事的强调也包含了某些积极因素,但他对西方道德哲学的批判却预设了许多错误的观点,包含了许多似是而非之议;他将美德系于实践和传统的美德伦理学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错误的预设,这使得他的理论最终走向具有神学色彩的托马斯主义。
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学思想至少应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他对近现代西方道德和道德哲学的批判;一方面是他对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的诠释与重构。
由于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极为丰富,因此,我们打算用两章的篇幅来讨论他的美德伦理学思想。
本章将重点讨论他对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批判,重点讨论的问题包括启蒙计划是否真的失败,根本的价值分歧是否不可公度,西方道德争论是否真的无解。
下一章将重点介绍他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的重构,重点讨论的问题包括凡是现实的是否即为合理的(事实与价值问题),分析哲学研究方法是否一无是处,道德(包括美德)的终极权威究竟系于什么(传统,上帝还是理性)等。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本书均给出了与麦金太尔相反的答案。
我们希望我们的讨论将会有助于推动国内伦理学基础理论的相关研究。
第一节引言我们将麦金太尔对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批判视为他的美德伦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至少有两条理由。
第一,在某种意义上,要想真正理解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学,必须了解他对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批判,必须了解他为何要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那里去寻求取而代之的灵感,必须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比如,如果我们不了解他对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将道德概念与其历史的、传统剥离的批判,我们就很难理解他为何将他所说的“实践”和“传统”的概念看成是理解美德本质的关键性要素,如果我们不了解他对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对事实与价值分离的批评,我们就很难理解他关于美德的种种解释,其中包括他对美德和“实践”关系的解释,以及他为何要坚持“叙事”的方式。
论麦金太尔的美德实践性
论麦金太尔的美德实践性杨华生【摘要】围绕麦金太尔的美德观对其提出的实践这一概念进行分析,是理解其伦理思想的重要任务。
这个任务有两个主要目的:第一个主要目的是探讨具有实践性的美德是如何处理道德判断问题的。
实践和美德是两个独立概念,并且实践是美德的背景,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对两者关系的考察是探究麦金太尔思想的重要前提。
这个考察处理的关键问题是美德究竟是否真正脱离了实践的范围。
麦金太尔的回答并不十分清楚,针对这一情况,最直接的方法依旧是从二者的概念分析入手。
在此基础上,具体从概念、含义以及与美德的关系等方面,将麦金太尔的实践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进行合理比较和考察,以理解麦金太尔道德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麦金太尔思想研究者们通常会提及他的历史的方法,最典型的体现是他对美德进行了历史考察,并提出美德传统。
他是十分重视传统的,他主张美德有它的历史的传统。
因而,对实践概念进行分析的第二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理解实践的来源和本质来充分认识其与传统的关系。
对美德实践性进行多角度地分析是基本的原则,因为麦金太尔对实践和美德的关系论述是多角度的,也是详尽复杂的,并且分析的主要逻辑是概念分析到概念比较,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德概念为前提,对美德实践性的具体含义进行梳理、分析。
同时,以麦金太尔的伦理思想倾向为基本依据,合理对实践性这一特征对美德概念的意义进行阐释。
而这两个目的重要意义就是更好地理解麦金太尔的美德思想对现代道德哲学问题的影响。
除此之外,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麦金太尔实践概念的现实意义也是值得关注的,因为它本身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一定关联。
【期刊名称】《知与行》【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5页(P151-155)【关键词】麦金太尔;美德;实践性;传统;功利主义【作者】杨华生【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在伦理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和哲学史领域著书颇丰。
麦金太尔实践范畴解读兼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
实践 ( p r a c t i c e 、 p r a c t i s e 、 p r a k i t i k ) 源于古 希腊 文 p r a x i s , 原
意是一切事物 的行 为方式和运动方式 。 第一个将实践作为独
立哲学范 畴使用 的是亚里士多德 : “ 实践并不是创制 , 创制也
层 面 的 三个 维度 — — 德性 主 义 之 维 、 社 群 主 义之 维 与 历 史 主
义之维 。 他认为麦 氏的实践概念 既体现 了实践 的横 向社群主 义的维度 , 也体现 了纵 向的历史 主义的维度 : “ 所谓连 贯 , 主 要 是指实践 的历 史传承性 , 实践 不是一个 简单 的动作 , 它必
同体的重建便可完成 。 让我们 回到麦金太尔 的实践概念 。 麦氏经过长期准备之
后才慎重地提 出实践范畴 , 这种准备包含着对古代社会诸美
德的考察 、 对亚里士多德德性共 同体的 回顾及对近代 以来道 德筹划失败原 因的分析 。在提 出他 的实践范畴时 , 麦金太 尔 说过 : “ 正是作为 一物种 的人 的 t e l o s ( 目的) 决定 了什么样 的
果规定这 原因性的概念是一个 自然概念 , 那么这些原则就是 技术上实践 的 ; 但 如果它是 一个 自由概念 , 那么这 些原则就 是道德上实践的 ; 而 由于在对理性科学 的划分 中完全取决 于 那些需要 不同原则来认识 的对象 的差异性 , 所 以前一类 原则 就是属 于理 论哲学 , 后一类 则完全独 立地构成 第二部 分 , 也 就是实践哲学 。” I 2 1 通过这样 的区分 , 他一边沿袭 了亚里士多 德 的道德实践 的内核 , 又通过“ 哥白尼式的革命” 将 这种道德 实践建立在人的理性基础之上。 德 国古典哲学体 系经 过了黑格尔的建构和之后 的解体 , 到 马克思 的理论语境 中 , 实践 已经成 为其哲学的核心概念与 理论支撑 。 马克思第一 次将 实践范畴与人类 的物质性的生产
麦金太尔历史主义方法与德性正义论的建构
第30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1月 Vol.30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8────────── 收稿日期:2007-09-14作者简介:曾喜平(1981-),女,湖南洞口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 67 -麦金太尔历史主义方法与德性正义论的建构曾喜平1,刘光斌2(1.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中山大学 哲学系,广东 广州 510275)摘 要:麦金太尔从共时态角度出发,批判了以罗尔斯、诺齐克等为代表的当代自由主义正义理论。
同时,又从历时态角度出发,回顾了四大传统的正义理论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合理性,以此为基础麦金太尔主张在复归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德性正义理论。
关键词:麦金太尔;历史主义方法;德性正义论中图分类号:B7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1-0067-04On Macintyre’s Historical Method and Constructionof the Theory of Virtue-JusticeZENG Xi-ping 1, LIU Guang-bin 2(1.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Hu’nan Changsha 410081, China;2. Philosophy Department, SunYat-sen University, Guangdong Guangzhou 510275, China)Abstract: Macintyre, synchronically, criticizes contemporary liberalist theory of justice represented by J. Rawls and R.Nozick, etc. Diachronically, he traces back to four kinds of traditional theory of justice, and analyses their respective rationality. He urges that a theory of virtue-justice b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vival of the Aristotelian theory of virtue.Key words: A. Macintyre; historical method; theory of virtue-justice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 ,1929-)是当代美国享有盛名的哲学家,现代德性伦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麦金太尔道德合理性思想的法理学意义
各 种 道 德 传 统 还 在 相 互 冲 突 , 们 所 接 受 的是 其 以政 我 治 法 律 框 架 表 现 出 来 的 自 由 主 义 的 传 统 , 么 自 由 主 那
义 是 否 就 是 一 种 普 世 伦 理 ,适 用 于 任 何 一 个 民 族 、 任 何 一 个 国家 ? 由于 道 德 传 统 的 无 序 性 , 方 社 会 已 出 西 现 了 各 种 各 样 的 社 会 问 题 、 会 冲 突 , 这 是 自 由 主 社 而
点 都 主张 存 在 着 超 出 个 人 主 观 判 断 的 客 观 道 德 标 准 。
作者简 介 : 王 焱 ( 94 ) 男 , 津社 会 科 学 院 法 学研 究 所 助 理 研 究 员 、 学 博 士 。 邮编 :0 1 1 17 一 , 天 法 3 0 9
9 7
这 与 第 一 个 特 征 是 矛 盾 的 ,争 论 来 自于 主 观 意 志 , 但 争 论 中 人 们 仍 追 求 客 观 的 标 准 。麦 金 太 尔 是从 积 极 的 意义上 看 待这种 矛 盾 , 为 “ 道 这不 恰恰 表 明了我 认 难
推 向 了一 个 新 的高 度 。他 的伦 理 学 思 想 因此 也具 有 了
更 为深 刻 的 法 理 学 意 义 ,使 人 们 能 从 更 新 的 角 度 、 更
深 的 层 而 去 认 识 法 与 道 德 的联 系 与 区 别 。
一
概 念 上 的 不 可 通 约 性 (n o ic mme s rbly 。 每 一 个 论 n ua it ) i 证 都 有 逻 辑 上 的 正 当 性 ,或 很 容 易 经 过 推 演 达 到 这
性 。 论 无 法 找 到 终 点 l 这 些 争 论 和 分 歧 所 共 有 的特 争 3 1 。 征 主要 有 三 个 。第 一 个 特 征 是 , 匹 敌 的 论 证 都 具 有 相
麦金太尔早期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批判与建构
2015年第5期(总第142期)/9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52015/GeneralNo 142/September麦金太尔早期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批判与建构张永刚 刘卓红【摘要】麦金太尔是第一代英国新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早期麦金太尔重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尝试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有别于晚期美德伦理研究的“另一个麦金太尔”。
通过对斯大林主义的道德缺场与教条主义历史观的批判,以及对英国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反思,麦金太尔建构其早期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人性复归是麦金太尔建构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而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为其提供了最佳路径。
【关键词】麦金太尔;马克思主义;人性;亚里士多德;英国新左派中图分类号:B561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5)05-0084-06 《追寻美德》、《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以及《依赖性的理性动物———人类为什么需要德性》①等关于美德伦理的著作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些著作主要写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集中在麦金太尔学术研究的晚期阶段。
相比之下,麦金太尔的早期思想与著作并未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从麦金太尔思想发展的完整性看,除了为人们熟知的、以研究美德伦理闻名的麦金太尔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麦金太尔”,即早期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开启学术研究的麦金太尔。
作为第一代英国新左派的重要人物,麦金太尔早期热衷于研究马克思思想,尝试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来阐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而使其马克思主义研究充满了鲜明的伦理意蕴。
一、“另一个麦金太尔”: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麦金太尔 麦金太尔于1945年入读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期间接触并于1947年加入了英国共产党。
通过学习,他深感共产党对当时英国政治与社会的批判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生命力,并深情评价马克思是“大英博物馆阅览室里的世界精神”②。
麦金太尔道德伦理思想简介
麦金太尔(1929—)
人物生平
1929出生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
1949年在伦敦大学女王玛丽学院获文科学士 1951在曼彻斯特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
1952-1969,先后在曼彻斯特、牛津、利兹和爱色克斯大学任教 1969年,40岁的他移居美国,出任马萨诸塞州布兰迪大学思想史教授 1972-1973年,转任波士顿大学文学院院长,哲学和政治学教授 1980-1982年,赴任威尔斯利大学哲学系教授 1982-1988年,任范德比尔特大学的W· 阿尔顿· 琼斯哲学讲座教授
3
16
西方的道德传统
中世纪的诸美德观点
麦金太尔认为,在亚里士多德乊后,是一个始终处二不亚对话兲系 中的传统。这是因为: 1)中世纪的社会秩序丌可能拒斥英雄的德目表。整个中世纪的德 性观丌仅是基督教不异教相斗争的过程,也是基督教不异教相融洽的过 程。 2)中世纪的社会结构是亚的德性得以践行的社会结构。因此,中 世纪的道德争议,是在一个概念背景一致、有着共同的德性标准的历史 条件下的争议。 3)中世纪社会中的亚的德性,是在基督教的律法道德占中心位置 的历史条件下被践行的。因此,德性的问题就丌可回避:要以德性来培 养和教育并能够做到这点的人。他们认为德性的实践通向人的超自然的 和天埻的归宿。中世纪运用、修正和扩展亚观点的多样性,真正推迚了 这一德性传统。
1
14
西方的道德传统
雅典的诸美德
2
道德权威的中心已从家庭和家族转换到了城邦。 荷马的价值标准丌再能界定道德的领域。在希腊社会 生活中,存在着相匹敌的德性概念,对一种德性,有 着相匹敌的多样性论点。 兲二德性的观点有一个共同处:承认德性不城邦 的丌可分离性,德性的实践是在城邦这个环境中迚行 的,而且是依据城邦,德性才可得到界定。不德性的 内在丌相容性和多样性相一致的是智者的论点。在每 城邦中,德性都是他们认为在该城邦中是德性的东西, 没有一般的正义,只有在丌同的城邦中被丌同城邦所 理解的丌同的正义。
麦金太尔道德哲学批判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伦理学研究的深入,麦金太尔的道德哲学批判逐渐受到。他的理论针对 西方道德哲学中的一些核心问题,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和批判。本次演示将概述麦 金太尔的道德哲学批判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影响。
总体阐述
总体阐述
麦金太尔的道德哲学批判涉及了西方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的价值观和伦理 基础。他认为,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主要受功利主义、权利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 响,导致人们对于道德的理解出现偏差。麦金太尔主张通过追寻历史上的道德观 念,重新建立一种综合性的道德理论,以克服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
分论点3:实证主义的迷思
麦金太尔对实证主义也进行了批判。他主张实证主义忽略了道德原则和价值 观念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导致对道德规范的错误理解。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和实证 证据的绝对客观性,但却无法解释道德观念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多样 性。
分论点3:实证主义的迷思
论据论证:麦金太尔认为实证主义无法解释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道德观念 的差异和变化。他指出,实证主义所依赖的经验和实证证据往往是主观的、相对 的和受限于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因此,实证主义无法为道德判断提供可靠 的依据。此外,麦金太尔还主张实证主义容易陷入相对主义的困境,因为它无法 为道德原则和价值观提供绝对的基础。
分论点3:实证主义的迷思
例子支持:实证主义的迷思在当代社会中可见于一些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例 如,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中,一些研究结果往往被视为客观事实和 普遍适用的原则,但实际上却忽略了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麦金太尔认 为这种实证主义的迷思往往会导致错误的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因为它们忽略了道 德原则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历史性。
分论点1:道德相对主义的困境
麦金太尔早期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探索:历程与归宿
作者: 张晓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页码: 135-14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麦金太尔;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人道主义;新左翼
摘要:麦金太尔曾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深入研究,多元的文化背景、对伦理始终如一的追求使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形成了与其他英国新左翼思想家类似的本土化属性,期间经历了走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研究、反思马克思主义直至远离的阶段性过程。
麦金太尔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研究过程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以伦理学研究作为最终主旨的目的性、与本国社会及社会主义实际进展的相关性和在一定程度上与英国新左翼运动整体发展保持的同步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金太尔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解读在国内外学界,麦金太尔主要是以德性伦理学家和《追寻美德》的作者而著称的,很少有人对麦金太尔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有深入的研究。
在国外,对于麦金太尔的著作来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他的早期马克思主义漠不关心的态度按预期应当来自那些赞赏他的近期对自由主义的批判的保守主义思想家,但是实际上这种态度也为政治左派思想家所共享[1]。
近年来,随着彼得?麦克迈耶尔(peter mcmylor)、保罗?布雷克里奇(paul blackledge)以及凯文?奈特(kelvin knight)等人的研究,这种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在国内,高国希最先在其博士论文《走出伦理困境麦金太尔道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注意到了麦金太尔思想的早期马克思主义。
在2011年发表的论文《麦金太尔:亚里士多德式的马克思主义?》中,高国希对麦金太尔的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市民社会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论述进行了分析。
[2]事实上,从进入大学开始,麦金太尔就与马克思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2007年为《追寻美德》第三版所写的序言中,他说:我过去和现在一直深深受益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和文化秩序的批判,受益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批判的发展。
[3]麦金太尔的学术研究是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和理解开始的。
1953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著作《马克思主义:一种阐释》,在1968年经过修改和充实后以《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的名字再版。
作为一名基督教徒,同时,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麦金太尔认为,西方基督教正统学说和苏联的斯大林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看作是绝对对立的是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歪曲。
为此,他试图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之间的关系。
他写作的主题就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与基督教有相同的形而上学的和道德的视域的学说,并且是唯一一种有这种视域的世俗性的后启蒙运动的学说。
[4]ⅵ尽管这本书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体现了激进的基督教立场,但是正如彼得?麦克迈耶尔所指出的那样,它在一个有限的讨论中成功地预见了英国新左派在随后几年的许多主义。
[5]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麦金太尔从宗教的背景出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人道主义解释来批判自由主义和斯大林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关于历史进步的机械的学说。
这对于我们今天理解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麦金太尔有关著作的分析,系统地阐释他对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的关系的理解以及一种人道主义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一、世俗化与宗教世界观的终结麦金太尔指出,西方社会自启蒙运动以来的世俗化进程使得宗教文化走向了终结。
由于基督教已经被简化为周末所从事的个人爱好,因此,它不再能够干涉个人日常的世俗事务。
同样地,如果我们的宗教根本上与政治无涉,那么我们就会把政治生活看作是上帝王国之外的一个领域[6]9-10。
因此,在这种神圣与世俗的二分中,当代基督教已经丧失了对世界的任何批判性的视角。
可以看出,麦金太尔一开始关注的就是与一般的道德主题相关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的碎片化与分裂的现象。
但是,他选择的关切点是基督教的世俗化这一西方近代以来最重要的社会现象,而他的思想的神学特征也成为其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的背景。
神圣与世俗的区别需要以一种世俗化的世界观来看待人类的生活。
在麦金太尔看来,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一种在当代世界中提供一种彻底的世俗化世界观的尝试。
另一种尝试是实证主义,但是实证主义规定了有意义的谈话领域,并且把宗教信仰这样的问题排除在理论范围之外。
与之不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俗主义,它能够以其自己的方式对宗教的性质和功能给予实证性的解释[6]10。
麦金太尔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对神圣与世俗相区分的最高形式的表达,因为它彻底否定了世界的神创说而把人类的生活看作是人的实践的结果,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世俗主义却有其宗教的根源。
麦金太尔的分析看似矛盾,实则表明了他对基督教传统内部存在的一种教会与国家、神圣和世俗之间持续的紧张的理解。
在基督教的思想中,耶稣的殉道是既定的政治秩序和古老的宗教权威迫害的结果,这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创立了一个独立于国家并且时常受到政治权威迫害的宗教社会。
但是,教会又把国家的权威看作是受上帝保护的,而事实上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秩序都是邪恶的。
这样一来,上帝的权威就被贬低了。
因此,麦金太尔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只能是神圣与世俗二分之后才能产生的一种世俗主义,而它对基督教来说则是一种世俗主义的解释。
但是,真正导致麦金太尔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是后者对宗教的批判。
在麦金太尔看来,新教主义试图在现实世界中实践他们的宗教承诺,这样一来,他们就把基督教正统当作了善和恶最终的标准。
事实上,把外在的宗教等同于内在的正义是宗教信仰者们的自以为是之源,这导致他们因为耶稣的死而从世界中退却,并且把教会看作是一个固定的已经获得救赎的社会,而不是那个拯救世界的社会。
[6]21为了摆脱这种错误,我们就必须在世俗世界当中找寻最终的意义,这就是黑格尔哲学的探寻[6]21。
黑格尔哲学最终导致对世俗主义的信仰,它把基督教仅仅看作是社会之中存在的一种不同的潮流。
而黑格尔哲学被引入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很多主题之中。
二、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宗教的世俗化过程麦金太尔认为,黑格尔的重要性就在于他把那些来源于神学思想的关切和问题注入了一种历史的理解。
黑格尔思想的三个基本概念是:自我异化、客观化和返回自身。
这些概念正是对基督教关于人的堕落与获救过程的一种历史性的描述。
我们知道,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分析了人的异化和和解过程。
通过对精神的历史性运动的描述,他引出了人的异化导致人的自由的散失和重新获得自由的过程。
在对这一过程的分析中,黑格尔阐述了他的主奴辩证法思想。
奴隶制的逻辑就是它从人的异化导向他们彼此的认同,历史因此也是一个从不自由到自由的发展过程。
不自由的宗教就是人的异化的产物,它把上帝与人的关系看作是主人与奴隶的关系。
在自由社会中,重新认识到人的真正存在与宗教的内在化相伴随。
人们认识到绝对精神在有限精神中的现象就是人类的心灵。
[6]25因此,在认识到自身的异化并且克服异化的过程中,人从艺术和宗教走向哲学。
对黑格尔来说,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就是一个达到对人的自由的本质更纯粹的认识所必然要超越的一个阶段,而哲学则在对宗教的超越中显示出它达成有限与绝对的和解中的真理性。
但是,麦金太尔认为黑格尔将历史从不自由走向自由的过程描述为绝对精神在概念的辩证法中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最彻底的抽象,是一种最终的经院哲学[6]25。
因此,麦金太尔接受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把黑格尔看作是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社会那个英雄时代的杰出代表,是他最终用唯心主义思想和观念取代了物质现实。
与黑格尔一样,费尔巴哈试图以一种世俗的方式理解基督教。
思想是人类的活动,它的对象是存在;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对人的现实性的一种扭曲的设想;宗教的产生是由于人们把人的本质对象化,并且把这种人性从人之中分离出来。
因此,基督教的上帝就是对人性的虚构,这个人性的本质就是爱。
但是,费尔巴哈的这种人道主义版本的基督教如何实现呢?他并没有追问这样的问题。
因此,与黑格尔一样,费尔巴哈把思想看作是我们的救赎之路。
这样,经过费尔巴哈人道主义解释的基督教就变成了有关个人思想的事情。
麦金太尔指出,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揭示了他的幻想,并且没有犯他的错误[6]36。
这样,麦金太尔就通过从黑格尔经过费尔巴哈再到马克思对基督教世界观的一种世俗化解释的理论进程的展示,向我们解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这样一种对马克思思想起源的分析是十分普遍的,但是,应该看到的是,麦金太尔把从黑格尔到马克思思想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将宗教进行世俗化解释的过程,这是他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关系的一种基本的理论思路。
三、马克思主义:后基督教的人道主义世界观在麦金太尔看来,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概念都来自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马克思始终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只是黑格尔的理论必须转变为马克思的实践。
这就是马克思的问题[6]39。
异化和外化的概念是马克思从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继承并且对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来说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从费尔巴哈那里,马克思接受了人的类本质的思想,这些概念也是麦金太尔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人道主义解释的关键。
从这些概念出发,他考察了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
麦金太尔指出,马克思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中看到了基督教版本的自由社会的人的自由,但是在现实中他看到的却是工人工作状况的恶化以及悲惨的命运。
面对思想和现实的强烈反差,马克思不得不追问:这种对比是如何形成的?这种状况如何能够结束?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马克思强烈地意识到把哲学转变为实践工具的必要性,为此,他转向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第一个成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麦金太尔认为,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的主要成就是以一种更加历史的和物质的形式对人的异化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是对黑格尔异化思想的积极的扬弃。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体现出了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而来的基督教思想。
当他把无产阶级、穷人看作是应该被救赎的人的时候,他比黑格尔更加接近于基督教。
福音书中,富人标志着异化:剥夺者将被剥夺。
只有穷人可以进入天国。
如果是这样,富人必须变得贫穷。
马克思所作的是把关于穷人和富人的对立的审判转换为了对1844年资本主义社会的当下的审判。
[6]57因此,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充分地体现了基督教的救赎精神。
在这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体现了一种道德的批判,他的劳动理论并不是来自经济学,而是体现了一种道德的眼光。
但是对麦金太尔来说,最重要的是,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等同于被救赎的人的这样一种道德性的历史判断最终是建立在他对于克服异化的人的本质的理解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马克思的思想是建立在对于人是什么和人应当是什么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一种历史的形式分析了人是什么和人应当是什么以及人的异化的产生和消除的问题。
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的存在和本质的理解,他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理解提出了批评。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7]正是对人的抽象理解导致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神秘化,而走出这种神秘化的唯一方式就是实践。
麦金太尔对马克思把实践看作是真理的标准以及对哲学的唯物主义转向的强调表示赞同。
在他看来,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也使得他找到了自己思想的历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