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下的社会身份理论及其拓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有关身份的理论研究主要有身份认同研究、 社会认 同理论等。其中,社会心理学将自我概念扩展到与重要的集体 社会身份相联系的群体内和群体间 的 过 程 中 (Hogg, 1996; Hogg &Abrams, 1988; Tajfel, 1978, 1982;Tajfel &Turner, 1979)。 Tajfel(1959)的实证结果表明,个体可通过多种途径来 定义自我, 而带有自我包含的社会成员关系提供了构建自我
概 念 的 分 类 一 致 性 定 义 (Turner, 1982; Turner & Giles, 1981)。 随 后 ,泰 弗 尔 (Henri Tajfe1)和 他 的 弟 子 特 纳 (John C. Turner)等 在 对 群 际 行 为 、群 际 关 系 的 研 究 过 程 中 创 立 了 社 会 认同理论(Tajfel & Turner, 1979)。 泰弗尔将社会身份定义为 “个人对他 / 她从属于特定社会群体的认知, 并且群体成员资 格对他 / 她具有情感和价值意义”。 正是由于从属于不同的社 会群体, 个体才需要一个社会身份以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特 殊位置(Jean-Claude Deschamps and Thierry Devos, 1998)。 该 理论认为,社会行为不能单从个人心理素质来解释,要较全面 地理解社会行为, 必须研究人们如何建构自己和他人的身份 (Identities), 并 提 出 , 社 会 认 同 是 由 社 会 分 类 (Socia1 categorization)、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和积极区分原则 (Positive Distinctiveness)建立的(Tajfel, 1982)(见图 1)。
一 自我概念下的社会身份理论
1890 年 ,William James 首 次 将 自 我 概 念 引 入 心 理 学 界 。 他 把 世 界 分 为 “我 ”(Me)和 “非 我 ”(Not Me),这 一 划 分 与 对 “我”下定义同样,都是基于我们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也与后 来的自我理论研究者所持的观点相同(L A 珀文,2001)。 1923 年,弗 洛 伊 德 第 一 次 将 纯 粹 自 我 (Pure Ego)引 入 心 理 学 加 以 研究。 同时,随着认知革命的出现,心理学领域中对自我概念 的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并逐渐成为人格心理学中最为热 门的话题。 很多学者认为,“自我概念”代表“个人对其自身作 为客体的认知与感受”(Rosenberg,1979)。 “身份(Identity)”是 跨学科研究中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Reed,2000)。 在 Erikson (1940)首次使用“身份(Identity)”概念 之 后 ,身 份 这 一 概 念 就 逐渐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它与类 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 的关系。
2 0 1 2 / 12
自我概念下的社会身份理论及其拓展
பைடு நூலகம்黄庐进
摘 要: “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后,“身份”这一概念便 逐渐成为心理学、 社会学等学科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它 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了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 与社会的关系。 有关身份的理论研究主要有身份认同研 究、社会认同理论等。 本文试图通过社会认同过程阐述了 社会身份的形成,揭示自我概念中的不同身份在不同群体 中展示的心理学原理,据此对基于自我概念与消费者决策 关系的女性消费 者 5F 模型 加以解析,分析 社会身份在该 模型中的作用机制,从而提出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和引导消 费者特定的社会身份将成为企业营销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 自我概念;社会身份理论;消费理论;5F 模型 中图分类号: C9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90X(2012)12-188-03 作 者: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副教授, 博士;上 海 ,20023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角色规范对中国消费者品 牌决策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70802021); 上海市重点学 科 建 设 项 目 (B501)
第二,社会比较。社会比较使社会分类过程的意义更加明 显,并使得积极区分的原则显现出作用,从而满足了个体获得 积极自尊的需要。 群体间比较通过积极区分原则使个体寻求 积极自我评价的需要得到满足。在进行群体间比较时,我们倾 向于在特定的维度上夸大群体间的差异, 而对群体内成员给 予更积极的评价。这样就产生了不对称的群体评价和行为,偏 向于自己所属的群体,即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认同所属的群
社会认同过程
!
社会分类
#
#
#
#
"
社会比较
#
#
#
# $
积极区分原则
图 1 社会认同过程
第一,社会分类。 Tajfel 在 1963 年的一个实验研究表明, 当要求被试从不断变化的标为 A 的四根短线和标为 B 的四 根长线中判断长度时, 他们倾向于夸大 A 和 B 之间的差异。 这种现象称为“加重效应”(Accentuation Effect)。 加重效应同 样表现在对社会的刺激的知觉上。 Secord(1959)在一系列研 究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人的面部照片,其中包括纯种的高加 索人一直到纯种的黑人, 要求他们评价相貌上的黑和心理上 的黑。结果被试将图片分为黑白两组,并趋向于夸大一组内的 相似性和两组间的差异。 这种基本的加重效应在许多其他的 研究中也得到充分的证实(埃森克,2000)。 Turner(1985)进一 步提 出 了 自 我 分 类 理 论 (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对 Tajfel 的社会认同理论进行了补充, 他认为人们会自动地将事物分 门别类;因此在将他人分类时会自动地区分内群体和外群体。 当人们进行分类时会将自我也纳入这一类别中, 将符合内群 体的特征将会赋予自我,这就是一个自我定型的过程。个体通 过分类,往往将有利的资源分配给我方群体成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