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摘要】教学设计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以来,一直处于引进的状态,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研究,加之理论构建中自身存在的问题,使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拟从反思的角度对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五个转变”,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教学设计;解决策略;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自动化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设计作为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展起来。它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领域,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作为知识形态要素的核心成分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教育技术自80年代“移植”到我国以来,通过借鉴——协同——融合——创新,无论是理论还是开发、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学设计二正作者运用教学系统设计理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工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专著。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然而,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协同发展,理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结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近二十年来,由于我国的教学设计总体上处于引进的状态,这使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从教学设计者的角度看,程序化的操作性模式只提供了教学设计流程,但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却缺乏更具体的教学策略
所谓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需要,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对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由此可见,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计划形式,它依赖理论的指导,针对教学实践,对其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最终都是为了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然而,我们以往的研究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缺乏具体的教学策略。七八十年代,国外一些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不断涌人我国,肯普(J.E.Kemp)模式,史密斯—雷根(P.L.Smith &
T.J.Hagan)模式。截止1990年,以教学技术为主的教学设汁模式已有近百个。这些模式虽然在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设计层次以及应用范围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即注重线性的操作程序、突出循序渐进、按部就班。他们将教学设计过程划分成线性的步骤,认为只要合理有序、精细严密地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者进行分析,用具体、详细、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教学媒体和教学策略,并依据总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学习目标进行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这便是一次完美的教学设计过程。其实不然,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少不了人的参与,这使原本简单的教学变成了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学情境的混沌性使原本完美的教学设计成果——教案显得流于形式,而对于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难以预见的问题却无能为力,使精心准备过的教师突然感到手足无措。由此可见,早期的教学设计理论过分强调了定义所体现的形式范畴,而忽略了内容范畴,操作性不高,而老师们更期望能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法的教学设计理论。
2、站在教学设计者的立场上,教学设计构筑的理论框架,简化了目标、方法和条件之间的关系,不利于教学设计者创造性的发挥设计讲究创造
教学设计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设计理论应为营造这种创造性提供理论空间。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规范。教学设计模式的本质是教学规范的参照框架,组成了教学过程的操作性结构,但它并不是严格的工业规范。操作既可人格,也可出格,但不能无格,根据它可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发挥设计者的创造性。我们现在的设计模式和工具,线性和顺序化的特点非常明显。这些操作工具对在教学中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而言,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但限于一些表格、流程在某种程度上会妨碍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以至于思维受这些操作工具的影响较大,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设计的实践,不能很好地实现。
3、教学设计过程要求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设计活动又包含很多繁杂的、复杂性的工作,这对于普通教师个人是很难完成的,有些研究者通过对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进行反思,认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完成许多任务
实用化问题的解决、学习行为的分析、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针对综合性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决策。仔细分析这些任务,似乎不是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能轻松做到的,有的甚至是教师一人无法完成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设计,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设计,都是极富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学习活动的效度也是不易驾驭的问题,这些都不是单个教师很容易完成的,况且我们现实中的教学设计人员的理沦素质与所要求的还有一定的差距。乌美娜教授曾在《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教学设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l、扎实的教育、学习、心理、传播、媒体等方面的理论基础;2、有一定的教学经验;3、熟练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际的操作技能;4、具有科学管理的知识和技术。这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对于一名普通教师来说相对较高,因此他们很难独自完成繁重复杂的教学设计工作。
4、从受教育者——学生的角度出发,目前我国的教学设计大多基于教学系统本身的改进,很少将教学系统与外部环境相联系,没有真正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教育改革,倡导“素质教育”,这对我国教育的目的提出了新的要求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创设教与学的系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社会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另一层含义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生存,其关键在于认知策略的培养。然而,我们现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对不同类型学习的内容分析和目标分析方法,以及基于目标的内容基础之上的教学策略的抉择技术和评价技术,这些技术和方法对于像言语信息、智慧技能等学习目标的分析和设计可能是有效的。但是,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难以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具体、严密的分析。现在的教学设计大多是班级授课形式下的规划,像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小组相互作用这样的教学形式的教学设计研究和实施还很少。规划设计中对教学环境的设计‘,学习主题活动的设计尚显薄弱,视点较低,范围较窄。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教学设计大多基于对提高教学效果,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的考虑,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策略等因素按一定的程序紧密联系在一起,着眼点在于教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