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合集下载

如何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如何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虽然该课程已经进入二轮课改,但是在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满堂灌”的旧有教学行为: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很难完成课程目标。

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进一步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个人认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要基于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创设丰富的活动,从而引领学生参与社会,提升认识,塑造自我,学会做人。

从课堂教学角度讲,我认为应该重点处理好如下三个方面:一、注重课前探究活动,培养资料搜集能力品社教材编排以一个个“范例”、“话题”呈现,几张图片和几句文字说明呈现,只起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具有极大的弹性空间。

因此,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资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必须学会围绕“话题”丰富认识,反思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把书本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一)课堂中指导,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课前的资料搜集这一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学生的能力较差,信息来源也相对较少。

学生们搜集资料更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布置学生回家搜集资料,但只是只字片语,多数学生搜集不到什么资料。

因此,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培养资料搜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相关教材,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活动必须做到要求明确,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否则学生搜集资料容易走弯路或者出现文不对题,影响课堂教学的情况。

教材中有些课例比较适合学生搜集信息,如四下《通信联万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搜集资料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方法、途径、内容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让学生明确如何搜集资料。

在对学生进行了明确的指导后,在下一节课的课堂中,学生们搜集到的资料就比较丰富了,有的展示了家中的书信,有的到邮局去进行了采访,详细了解了寄信的过程;家中有电脑的同学,还向家长学习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并在班级中介绍了电子邮件的收发方法等,许多同学还谈到了电视、广播、电话的便捷,资料展示、交流异彩纷呈,再也不是以前的无话可说的场面。

“趣”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趣”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趣”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兴趣是人们的向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

凡富有兴趣的东西,学生都学得好、记得牢。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也不例外。

在一节课中,激发学生兴趣要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走进社会教材,而又不局限教材,面对一片更广阔的天空,轻松、快乐地学习。

一、补充社会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教学中在充分运用教材的同时,还应输入有关的社会信息来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内容取材于社会生活,但是这些内容都是相对稳定了的社会知识,与生动活跃的现实社会总会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就应该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一些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新鲜资料,给学生提供富有亲切感的感知材料,让学生透过社会信息之窗,看到生机勃勃的现实社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人造卫星生空》这一课时,教师就事先准备了我国载人火箭“神州五号”、“神州六号”升空及宇航员杨利伟等的相关资料,有了这些丰富的准备材料堂教学就变得充实、活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在收集社会信息的基础上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学生每天可以接触到很多新闻信息,有的甚至比教师知道得还多。

教师有意识地组织他们进行交流,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还能加深他们的感受。

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还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文字报道和资料、图片等。

二、实行愉快教育,优化教学内容,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愉快教育”是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主张和提倡的。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在小学社会课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兴趣成为学生真正的老师。

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我常根据课文内容,运用儿歌、游戏、小表演、竞赛或置疑设问等有趣的形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一门课程,学习做人是该课程的核心理念。

”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我担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十年来,对品德课的教学也有少许经验积累,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

它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

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

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一、贴近生活、注重体验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二、走进社会、学会实践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

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几点感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几点感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几点感悟《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学会认识社会,正确了解社会,养成良好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实践,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应采取下列策略:1.开展对话式教学1.1努力培养对话意识。

对小学生而言,对话意识的培养在于平时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的渗透,也许它就在平时师生交流过程中,就在每一次匠心独运的作业布置中,就在充满肯定情感的激励性评价中,就在我们充满智慧的点拨引领中,对话意识的培养要注意对话双方精神上的沟通,情感上的共鸣。

在运作过程中,从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入手,指导学生利用已经占有的学习材料,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再现生活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对话。

另外,要真正实现对话,教师就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用易懂的说理法让学生明白对话的重要性,用有趣的举例法让学生享受对话主体的愉悦。

有了这种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不会被动接受,才会把自己的生活当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类型的对话,产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1.2积极营造对话氛围。

对话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同时老师本人要学会倾听,要付出真诚。

在课堂上,学生的生活故事、生活体会、生活经验及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会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而这些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必须靠教师的认真倾听和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来实现。

正是从这样的角度看,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倾听与交谈的过程。

教师用心倾听,才能在学生的交流中适时给予点拨,教师如果以欣赏的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的表达,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感受其内涵,以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去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能敏锐地发现学生智慧的闪光点。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2从 实践 活动 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炼克服 困难 的能力
为了我们 的孩子们长大后能缩短社会适 应期 ,提高耐挫力 ,就必须 以实 际行动培养 他们 的吃苦精神 ,加强学校的军训 ,野营, 登 山等项 目的活动 ,在活动中观察培养他们 吃苦耐劳 ,谦虚 ,忍让 的思想和行为 ,提高 他们的 自理和 自我生存能力 。 3 . 提倡 学校 与家庭 齐抓 共管 学生的 心
在学校 教学资料不足 的情况下 ,寻找学 生 自身资源充实教学 ,体现学生主体 ,达到丰 富教学资源, 为教学服务之 目的。 如在教学《 拥 有好心情》一课 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小 学 品德 课 在 我 国始 于 1 9 8 1 年 ,小 学 社 交流 ,讲 出 自己 的烦 心事 ,怎样 才 能走 出 烦恼 会课始于 1 9 9 2年 ;2 1 世纪始 ,思想品德课与 的困扰。学生之 间互谈心事,互吐心声 ,谈感 社会课合并设 置为 《 品德与社会 》 课 ,这套 受、出主意 、 减痛苦、树信心 。一个平时不善 教材 的使命是 :使学生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 , 言谈 ,表情木讷,成绩不好的男孩子在这种氛 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 ,奠定共和国的下一代用 围的感染下终于吐露心声 ;原来他父母离异 , 于谋求丰富生活的知识 、 能力基础 。 培养 自律、 继母 待他非常严厉 ,他认为继母 是故意苛刻 自 信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 民。就如何上好小 他 , 老是与父母顶撞, 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日深 。 学 《 品德与杜会 》 课 ,笔者谈点粗浅看法。 老师和 同学 了解 情况后 ,主 兴趣 引 入 , 启智 相 剂 ,师 生 互 动 动与他交谈 ,并与其家长 沟 兴趣是 学习最好 的老师,依 据这 门学科 通 ,知 道继母并非 刁难他 , 的特点 ,每节课的内容都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而是视他为 亲生,要 培养他 点 ,把 这些 知 识 点板 书 在黑 板 上 ,引起 学 生 的 成 才,只是方法欠 妥,才会 注意 ,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 问题去读书 , 造 成 今 天 这 样 的 局 面 。 从 这 找答案 。如在教 《 唐朝盛世 》这一节时 ,教师 以 后 ,他 和 父 母 关 系 逐 渐 融 板书 ,①何谓 “ 盛世 ”?哪些方 面说 明了唐 洽 ,心 结 一 解 开 ,脸 上 的 笑 朝盛世?②任人唯贤 ,取人长处有什么好处? 容也 回来 了,学 习成绩 不断 ③理解 “ 坊”、 “ 市”。带着这些问题 ,学生 上升 。 聚精会神地读书 , 圈点 , 之后 盼着教师抽问, 三 、 以 教 材 为 主体 , 从 以便抢着回答问题,展示 自己。教师抓住这一 实践 中完善教 学内容 ,提 高 契机 ,启发学生深层次地想问题,积极参加讨 教 学 的 实效 性 论, 发 表 自己的新 意 见 , 尽 量让 学 生 畅所 欲 言 、 《品德 与社会 》这 门课 表现 自己,并让其他学生补充 , 教师再完善、 程 ,它 综合 了历史、地理、 总结 。师生互动 ,相得益彰。同时 ,师生之间 经 济、政治、社会等 多门学 也建立起 了心理和谐的相容关系,有利于教育 科知 识,但 这些知识又贯 穿 教学活动地开展。 在不断地学习、 教学中探索, 着大 量社会实践活 动,这 就 使得教学思想越来越活跃 ,把这种有启有发的 要求 教师结合我们农村学 校 教学引入 到 《 品德与社会 》课教学中,远胜于 的实 际情况设计教 学内容。 按部就班地说教式教学。 首先 是坚持教学 以学生 为主 甘 肃 二、从 实际出发,提 高教 与学 的效率 体 ,其次是 以教材 中的内容 1 从 学 校 实 际 出发 , 就 地 取 材 ,提 高教 为主线 ,让学生结合 自身 实 岷 学效 率 际去实践 , 获取第一手资料 , 县 我们学 校地处农 村,教学条件差 ,几乎 第三 是教师结合教材知识 点 没有什么教学设备 。我就根据教材 内容来设 与学 生 实 践 的效 果进 行 评 价 , 陈 玉 计该节课的教学 。 如在教学 《 领略建筑风采》 以期 达 到 教 学 之 目的 。如 在 霞 节时 ,教师提 出 “ 欧式风格的哥特式建筑, 教学 《 我 给我家写家史 》一 伊斯 兰教建筑 与我 国建筑的风格相 同与不 同 制学 节时 , 一是要求学生读课文 , 甘肃省 岷县梅 川镇 文斗 九年 校 之处 ”的问题时 ,让学生通 过各种途径收集 了解 书写格式 ,但要注意 每 资料 ,有的上 网查 询,有 的询问家长 ,有 的 个家庭 都有许多值得记载 和 在书中找答案 。然后 带学 生到现场观看学校 纪念的事悔 二是询问长辈 , 的教 学楼和办公楼 的建筑 风格与学校相邻 的 了解 事件 ,去走访 亲访友 , 且有 点欧式建筑风格 的私人住宅 ,让学生进 到实 践中去搜集 写 《家史 》 行 比较 ,并找 出异 同点。这样 ,激发 了学生 所需的照片、文字、年表等信息材料 , 越多越 学 习 的 积 极 性 ,兴 趣 也 浓 ,再 回 到 课 堂 上 进 好 。 三是 实践 操 作 ,对 获取 的 信息 、材料 进 行 行 总结 ,学生抢着 发言,课 堂活跃 ,充满生 取舍 ,用文字 ,按时间顺序、人物辈份、大事 机 与活力。同时 ,教师又把 自己收集 的资料 年表进行叙述, 并征求长者的意见、 建议。《 家 展示 给学生 ,师生互 补,这 种课效率 高,结 史 》 成型后,让长辈们阅读 , 再次提出修改建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的。
其次 要培 养 积极 参 与、踊 跃发 言 的 习惯和 认 真倾 听他 人发 言 的 习惯 。在 教学 中 ,我尽 力 为小 组合 作 学习 创设 一 个 民主 、 和谐 、宽 松 、 自由的学 习氛 围 ,尊 重 、保 护 、鼓励 每 一位学 生 积 极参 与 活动 。 同时我 也会 平 等地 参 与到 小组 合作 学 习 中去 , 并 对小 组 的学 习情 况及 时进 行 鼓励 、引 导 、帮 助 ,以 促进学 生
所以 《 品德 与社会 》教 学必须 让 儿童 在 开放 性 的教 学环 境 中 , 立足 生 活 ,回归 生 活 , 自主 实践 ,充 分感 受学 生 的乐 趣 。那 么 怎样 才 能提 高品 社 课的 实效性 呢 ,笔 者认 为精 心 的教 学设 计 是 提高 品礼 课 实效 性 的前 提 ,宽松 的课 堂 氛 是 提高 品社 课 实效
创 新精 神 和道 德行 为 的养 成 ,也会 让 学生 产生 厌烦 心 理 。新 的 理 念 要求 教师 与学 生共 同参与 课 堂教 学 ,一起 体验 、探 讨 、研
究 。 通过 活动 让学 生逐 步 明 白道理 、分 清 是非 ,同时提 高 学生 认 识社 会 、参 与社 会进而 适应社 会 的能力 。
学 习方 式有很 多种 ,但总 体 上可 以分 为两 种 :接受 式 学生 方式 ,探 究式学 习方式 。I l l 于 传统 的影 响 , 以往在 品社 课 教学 过 分强 调 接受性 学 习 ,在 教师 的 帮助下 得 出正 确 的结论 ,然后
学 生死 记 硬背 ,机 械训 练 。考 试 时列 出条 目式 的回答题 ,学生 生 搬 硬套 。也许 学 生 的分 数不 会太 低 ,但 长期 以来 会抑 制 学生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

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边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

致使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

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生的乐趣。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品社课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提高品社课实效性的前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品社课实效性的主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品社课有效性的主要素材,家庭教育活动是提高品社课的有效性的重要补充。

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了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

一、课堂教学要体现新的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式学生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

由于传统的影响,以往在品社课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考试时列出条目式的回答题,学生生搬硬套。

也许学生的分数不会太低,但长期以来会抑制学生创新精神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新的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

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会发展。

教师想参加学生活动,那么就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来吧。

例如:在学习《我爱爸爸妈妈》一课学生交流时,教师走进同学们中间和同学们一起回忆爸爸妈妈关心自己的一些生活细节。

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这样既融洽了师生关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体会

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体会

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体会《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其目的是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让《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贴近生活1﹑使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教师在教学中收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使课堂走进生活。

如:在学习《与邻里和睦相处》一课时,让学生们广泛的讨论,让他们说说发生在自己身边邻里之间的感人小事,如爸妈不在家时邻居是怎样帮你的、你的家人又是怎样帮助邻居的、你们邻里之间又是怎样和睦相处的等等。

通过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让他们自己明白与邻居相处,要互相谦让,互相信任,互相理解,说话、做事要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尽而引伸到对邻居的困难要热心帮助,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

让学生亲身感受、尝试、体验生活,。

2﹑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喜欢是最主要的,课堂上学生喜欢的事情会让他们聚精会神,兴致勃勃,教师应投其所好。

当教师的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课下与学生聊天时,提起神州5号、神州7号、嫦娥一号来,学生们都津津乐道;提起北京奥运会、提起2008抗震救灾,他们都会娓娓道来,其兴致远远超过课上的一些内容。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课下的事搬到课堂来做呢?简略课本上的一些事例,利用鲜活的时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最佳途径之一。

如:讲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刘翔、姚明、杨利伟等新闻人物的靓丽人生等等,熟悉的事实让每个学生在讨论中感受的是真情实意。

又如我在上《生活中的快乐》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画片吗?作为成年的我特别喜欢《喜洋洋和灰太狼》,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引出——“快乐”。

下面,让我们一起“快乐”,请欣赏《喜洋洋和灰太狼》的主题曲。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马 民慧 ( 河北省馆 陶县 实验小学 )
小 学教 学 中品德 与社 会课 是 学校德 育 工作 的重 要途 径之 一 。新 《 课程 标 准》指 出 : “ 小 学 品德与社 会课 是 以儿童 社会 生活 为基 础 ,促进 学 生 良好 品德形 成与 发展 的一 门课程 ,学 习做人是 该课 程 的核 心理念 。 ” 本课 程 旨在 促 进学 生 良好 的品德 形 成 ,使学 生具 有 良好 的行 为习惯 和个 性 品质 。我 担 任 小学 品德 与社 会课 教 师十年 来 ,对 品德 课 的教学 也有 少许 经验 积 累 ,在 道德 认识 、道 德情 感 、道德 行 为方面 作 了一些 探索 ,取 得 了一些 成效 。 品德 与 社会 是一 门活 动性 极 强的课 。它的 这种 性质 ,决 定 了它是 不受 时 间 、地 点、形 式、内容 所约 束的 ,提 高教 学 质量 的方法 也应 该 百花齐 放 。 教 师也 应该 在 活动 中培养 学 生 良好 的道德 品质 、乐 于探 究 的科 学态度 、热 爱 生活 的价 值观 。我 们应 该从 儿 童的 实 际生活 中捕 捉有 意义 的 内容 ,因地 制 宜 ,因校 制 宜地选 择各 种 不 同的教 学活 动类 型 ,不断 提 高品德 教 育的针 对性 、 实效性 、 生动性 ,为 学 生的 品德形 成奠 定基 础 。 贴近 生活 、注 重体 验 学 生 品德 的形成 源 于他们 对 生活 的体 验 、认识 和感 悟 。只有 源 于学 生
中你 想 知道什 么 ?质疑 时 则明确 学 习本课 要解 决“ 这 位 中 国 孩 子 是 谁 ?” “ 发 出了什 么呼 声 ?” “ 为 什么 发 出呼声 ” 等几 个 问题 。 设 疑释 疑 时学 生的合 作交 流 ,是 学生 个性 的展 示 的好机 会 。教师 充分 发挥 学 生 的主体 作用 ,通 过 同桌 交流 、前 后交 流 、小组 交流 、全 班 交流 , 让他 们 展开 充分 的讨 论 ,给 学生 充足 的合 作交 流空 间 ,使信 息渠 道 畅通 , 合 作学 习全 面展 开 ,合 作激 智 ,把教 学过 程创 设成 为促 进学 生个 性发 展 、 合作 交流 的过 程 。 合 作是 一种 参 与 ,一处 交流 ,一种 激 励 ,更是 一种 创新 。让 学 生根据 教 师 的引 导、 启发或 与 其它 学生 共 同地形 成他 们 自己的研 究讨论 学 习方 式 和 活动 计划 ,这 也 是当 今研 究性 学习 在课 堂教 学 中的应 用 。合作 教 学改变 了过去 由教 师 带着学 生走 向教材 或 由教师 带着 教材 走 向学 生的状 况 ,使语 文 教学 转变 成 为学生 带着 教材 走 向教师 的新型 教学 合 作过 程 中的 争论和 共 鸣 ,学有 主见 、思有 创意 的亮 点 ,使学 生在 合作 中受 到求 知的欢 愉 。 二 、优 化活 动过 程 ,提 供 合作载 体 当前 的教育 越来 越 重视 学生 探索 的过 程 ,语文 课堂 教 学也应 引 导学 生 “ 在实 际情 境 中进 行探 索” 受 学生 年龄 和认 知 的局 限 ,许 多探索 过程 需 要 通 过合 作才 能完 成 ,可 以说 ,语 文课 堂教 学 的过程 实质 就是 师 生教 学的合 作 过程 。充 分挖 掘教 材 中的 活动 因素 ,优 化活 动流 程 的设计 , 为学 生提供 合作 的载 体 ,能有 效提 高课 堂教 学效 益 。 在 教学 中注 意根 据小 学生 的心理 特 点 , 充 分利用 竞 争策 略的激 励作 用 , 使 竞争 与合 作相 结 合 ,在提 倡个 人竞 争 的同 时, 强调合 作 竞争 ,增 强学 生 的整体 意识 和协 作精 神 ,使 学生 自始 自终 参与 教学 的全 过程 , 由接 受型静 态 学 习提 高 到参 与型 的动态 探知 ,对 提 高语文 课堂 教学 效益 极有 成效 。 学 生在 合作 过程 中共 同探 究 ,不 同认 知信 息 的碰撞 、融 合 、互补 和源 化 ,有 助于 学 生行为 的养 成 ,促进 学 生创 新意 识和 能力 的萌 生和 激发 ,进 而 使语 文课 堂 教学 结果 崭露 出新 的形 态和 征兆 ,合 作 带来 了师 生之 间 ,学 生 之 间的交 流 ,能动 的融合 ,优 势 的互补 。学 生之 间 的相 互合 作使 他们 易

在新课程下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在新课程下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不 说别 人 ?
巧破 课题 ,主 要是使学生弄懂题 目的含义 和所学 内容 , 更好地 引导 学生认 真学 习及 正确 看待 周 围常见 的事物 和现 象,启发学生全面、客观地对待 身边 的人 和事,使学生在认 识了解中,明辨是非 ,深受教育 。 例 如 : 四年 级 下册 《 德 与 社 会 》第 一 单 元 《 实 , 不 品 诚 需要理 由》中的第一课 “ 我不能说谎 ” ,其中 ,诚 实,就是实 事求是 ,言行一致 ,就 是敢 做敢当 ,不 隐瞒事情 的真相 ;诚 实是 一 种 勇敢 的行 为 , 要 勇 于 面 对 自己 的错 误 ,敢 于认 错 , 敢 于 批 评 自己, 是 一个 人最 基本 的 品 质 。
在 新课程下如 何上好 小学 《 品德与社会 》课
5 3 0 贵 州省遵 义市桐梓县新 站镇 新站镇 中心学校 62 0 张华元
摘 要 在新课程 实施 中,小学 《 品德与社会 》课是 以培 养学生好的思想品德 ,养成好 的行 为 习惯为 目标 ,注重发展学 生积极健康 的个性 ,注重培 养学生健 全的人格 ,注重培 养学生的 自 我服务 能力、 自 我教 育能力和辨别是非的 能力。
在 老 师 的 指 导 下 ,加 强课 堂辨 析 训 练 ,学 生认 真 观 察 图 例 ,从 图中得到启示 ,使学生 能分析正误 ,弄清对错 ,有 利 于 培 养 学 生 的应 变 能力 , 利 于 提 高 学 生 的 自我 教 育 的能 力 , 有 有 利 于 发 挥 学 生 的主 观 能 动 作 用 , 利 于 增 强 学 生 分 辨 是 非 、 有 美 丑 、 善 恶 的能 力 。 例如:1 、一 个 小 男 孩 把 自己 的衣 服 弄脏 了 ,变 成 了 “ 小 泥猴 ” ,他 怕挨 打 ,一 直 不 说 出 衣 服 被 弄 脏 的原 因 ,爸 爸 问 了 半天 ,小男孩才吞吞 吐吐地讲 了实话 。学生 甲答 :不对 ,没 有 直 接 向 他们 爸爸 说 实 话 ,不 能 撒 谎 。 2 、一 位 同学 叫 乐 乐 去 学 做 沙 包 ,乐 乐 说 ,要 参 加 合 唱 训 练 ,同学叫他找理 由请假 ,乐 乐说 ,这不行 ,乐 乐的做法对 吗 ?学 生 乙答 :乐 乐 是 对 的 ,没 有撒 谎 , 是 个 诚 实 的 人 。 3 、一 位 女 同学 没 有 交 作 业 ,老 师 问她 ,女 同学 说 ,忘 记 带 作 业 来 , 老 师 又 问 ,完 成 了 吗 ? 女 同 学 又 答 ,完 成 了 。老 师 说 ,你 妈 妈 送 来 的 作 业 本 在 这 里 , 女 同学 大 吃 一 惊 ,啊 的 声 。这 位 女 同学 的做 法 对 吗 ? 学 生 丙答 :不 对 ,不 能 一 次 、 二次撒谎 ,在老师 面前要讲真话 ,事情 真相大 白后 ,是得不 到别 人的信任 ,是一个不诚实的 同学 。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摘要: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把握教材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积极拓展课外资源加强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上来。

关键词:综合性;生活性;主动参与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205-01《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宗旨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光靠《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所罗列的知识及教师仅在课堂上的有限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关键的是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使学生产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适应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从而训练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真正学会做人,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一、把握教材知识联系,加强课堂教学的综合性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加强学科间教材内容的融合,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密切课堂教学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把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既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能力。

指导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好课前调查,课上积极体验、阅读、探究、讨论,鼓励学生多动笔,把自己的感受、体验选择说、写、画等适当形式描绘出来,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教师要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归类、合并、展览,因而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多维的思维方式。

如在讲授《古代科技文化与建筑》中“万里长城”一节时,事先让学生收集有关万里长城的图片、文字资料,并要求学生把万里长城画出来,这样在动手操作、收集、积累资料的同时也就很容易对本节内容掌握了。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气氛1、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优秀5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优秀5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优秀5篇)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一一、学习情况分析(知识、能力、学习习惯等)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目标:(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怎样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怎样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怎样上好品德与社会课要想上好社会课,必须首先懂得社会课的基本课型和社会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再谈怎样上好社会课。

下面,笔者就此谈点个人肤浅的认识。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几种课型,有其自身的教学特点,社会课的课型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它讲究单元教学,但不拘泥于篇章结构,每个单元中课与课之间遵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排编原则,从教材整体上看,社会课可以分为起始课、递进课和总结课三个课型。

起始课是某一单元或一个方面知识传授的课。

起始课对全单元或全册内容起着总领与提示的作用。

递进课是对相同或相关内容渐进教学,相互补充的一种课型,递进课是社会课教学的主体课型。

总结课是对一个单元或一个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与梳理的一种课型。

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学中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社会课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受学生所喜爱的有: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对比法、模拟法、调查法、练习法、电化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应做到以一种方法为辅,其他教法为主,方法的选取用一定要为教学内容服务。

社会课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确定了社会课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它启发学生明理,但重在了解参与社会实践;也重视实验操作,但强调人的主观因素,强调学生人人参与学习,参与活动。

综上所述,可以概括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实践于社会。

那么,怎样上好社会课呢?一、学点社会学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对于刚刚教社会课的教师来讲,都有一个学习社会学的任务。

学习一点社会学,掌握社会学基本的知识框架和观察社会生活的方法和技能,是教好社会课的前提条件。

二、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社会课的教材编写没有体现历史、地理、社会常识、法律常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力求建立社会常识教育的新体系,是以认识社会为主线,所以,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观念。

比如在讲到历史、地理知识时,要紧紧地围绕以认识社会而展开。

三、积极开展社会课的教学研究就当前而言,社会课要加强教学研究,研究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社会课和其他学科的导向性;研究社会课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知识结构的作用。

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使 路、 编排特点等方 面着手 , 全盘把握课 程标准 的精 髓 , 只有具备 了 事 ,寓抽象 的道德 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 形象 的故事之 中 , 扎实的理论基础 , 才 能更好 地使用好教材 、 服务 于学生 。比如 , 在 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
紧扣 教学 内容和教学 任务 , 结合 不同年龄 段小学 生的特 点 课程标 准 中所提 出的课程理 念 、 目标 、 内容 等方面所 呈现 出来 的 目的 , 和认识水平 , 揭示故事所展示 的思 想道德观念 。使用故事讲解法 课程文化就 是一种儿童文化 。使它 富有“ 童心” “ 童趣 ” , 是儿童所 趣 味性 , 而忽视 我们所要 追求 的 喜欢 、 所需要 的, 力求做到 的是从儿 童 自己的世 界出发 , 用 自己的 时要 注意切忌单 纯追求故 事性 、 舍本而求末 。 眼睛观察社会 , 用 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 , 用 自己的方式研究社 会 。 最终教学 目的 , 所倡导 的课 程生活是一种快乐 的、 积极 的 、 有 意义的生活 , 促进他 4 . 情景设计 法 这一方法是根 据人 的情感可 以相互感 染 、 相 互影响 的心理特 点提 出来 的。对 于小学生来说 , 情感 的情境性 、 感染性更 为明显 , 运用情景感染法效 果更 为显著 。因此 , 在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 特点 选择情 景类 型 , 如, 画面再 现 、 音 乐渲染 、 实物 演示 、 生活显 示、 语 言描述等不 同类型 的情景 。 5 . 开展实践 , 知行结合
德 与 社 会 这 门课 程 , 它综合 了历史 、 地理 、 经济 、 政治、 社 会 等 多 门 教学 目标来确 定选择什 么样的典型 , 也就是说要 注意典型选择 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同类型的品德与社会课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无论哪种课型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查找资料,结合平时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感悟,现将品德与社会课的一些教学方法归纳如下:一、导题新颖,疑在趣中教学手段是以灵活教授为主,不是故弄玄虚,以海市蜃楼之势,把学生带入一种“心向往之”的教学境界,要求新,求活。

就如春风拂柳一般,让学生在课堂伸枝展叶,活学活用。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质疑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讨论导入法”、“实验导入法”、“观察导入法”等多种导入法,力求做到新而有趣。

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上册《56个民族56枝花》一课时,我就利用图片展示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及服饰特征,让学生导读后进行搭配,然后渗透给学生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6个民族。

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属于哪个民族,生回答之后,继续问你们想不想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呢?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进入课堂教学,不仅使课堂学趣增强,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形象生动、娱乐课堂(一)设定情境即借助多媒体,以录像、投影、展示挂图、布置环境创设等具有较强感染力的情境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般的情感体验,这样的形式也使他们较易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加之以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为教学基本内容,引导他们在对生活体验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

如:在教学《邻居有难我帮忙》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大家互相帮助的场景——自己在生活中也曾有过受人援手之时。

每天上学、放学,在校、在家,都会得到他人的帮助,或是帮助他人。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如果遇事大家都置之不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那么如果人人都献出爱心去帮助他人又会是什么情形?学生通过在校在家所见所遇的平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自身体验中感受认识到互帮互助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融洽,更和谐,更温暖。

真正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深刻意义,情感教育的成果自然得到更好的收获。

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2002年,乡镇教办解体后,我到小学从事《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

对这门课程,自身知识及对教学的了解有限,通过几年教学的磨练,纵观新课改的形势,兼具这门学科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对小学生品德的教育势必有越来越大的作用。

为此,对所任该学科教师的知识要求,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究就刻不容缓。

小学品德课在我国始于1981年,小学社会课始于1992年;21世纪始,思想品德课与社会课合并设置为《品德与社会》课,这套教材的使命是:使学生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共和国的下一代用于谋求丰富生活的知识、能力基础。

培养自律、自信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就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杜会》课,笔者谈点粗浅看法。

1、兴趣引入,启智相剂。

师生互动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依据这门学科的特点,每节课的内容都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把这些知识点板书在黑板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找答案。

如在教《唐朝盛世》这一节时,教师板书,1、何谓“盛世”?哪些方面说明了唐朝盛世?2、任人唯贤,取人长处有什么好处?3、理解“坊”、“市”。

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聚精会神地读书,圈点,之后盼着教师抽问,以便抢着回答问题,展示自己。

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启发学生深层次地想问题,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新意见,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表现自己,并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再完善、总结。

师生互动,相得益彰。

同时,师生之间也建立起了心理和谐的相容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地开展。

在不断地学习、教学中探索,使得教学思想越来越活跃,把这种有启有发的教学引入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远胜于按部就班地说教式教学。

2、从实际出发。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2.1从学校实际出发,就地取材,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学校地处农村,教学条件差,几乎没有什么教学设备。

我就根据教材内容来设计该节课的教学。

如在教学《领略建筑风采》一节时,教师提出“欧式风格的哥特式建筑,伊斯兰教建筑与我国建筑的风格相同与不同之处”的问题时,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有的上网查询,有的询问家长,有的在书中找答案。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我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已多年,纵观新课改的形势,以及这门学科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对小学生品德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作为本学科的教师探索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我认为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有的人认为它只不过是副科,不用太重视,这种思想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开设品德与社会这个学科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

因此,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走入正轨,教育才有价值。

二、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每节课的内容都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小组交流讨论、找答案。

教师适时的启发学生深层次地想问题,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表现自己,并让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教师再完善、总结。

与此同时,师生之间也建立起了平等和谐的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地开展。

在不断地学习、教学中探索,使得教学思想越来越活跃,这种启发的教学引入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远胜于单一的说教式教学。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前的教学模式往往比较单一、古老,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所以,我们要打破陈规,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品德与社会课动起来、活起来。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不同,我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法、讲解故事法、典型分析熏陶法、现场表演法等只要对教学有帮助对学生受益我都会去尝试,力求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的要求。

四、充分开发和利用身边资源为教学服务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课程改革的作用。

我们欣喜地发现课程内容丰富了,开发课程资源的空间开阔了,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给了我们许多结合教学得以开发课程资源机会,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有效地吸引了学生,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不仅融入了品德课中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教育,也融入了社会课中对学生进行社会课生活的教育。

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内容非常丰富。

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能够了解、参与、适应社会,做好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一、吃透教材编好教案
教师要想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研究课标和教材是必做的“功课”。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不是原来小学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的简单合拼,而是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广阔的背景下把二者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选用的《品德与社会》是傅维利主编,辽师大出版社发行的,教材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

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
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

教材的主题设
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

这样安排,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处理和运用,可以引发有价值的争论,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后得到延伸,引发新一轮的发现和探究。

任课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特色优势,对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内容多作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立足而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当地实际,根据每个教学目标,适当延伸拓展,让学生动起来,让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首先必须依据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和教学内容,结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行为表现、生理、心理特点的分析,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编写好教案,同时,又要做到“目中有人”,注意针对性。

其次,还要选择社会各个方面与教学有关的新鲜、生动、有趣的材料,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既体现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又要使学生感兴趣,能够感染学生,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单单考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考虑如何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及成长规律,考虑怎样
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讲究设计安排的合理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激发兴趣乐于探究
真情能打动人。

在一定条件下,人的真实情感可以互相传染,互相影响,进而产生共同的情绪体验。

在品德与社会中,教师在把握教材的结构和重点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

例如,有一次我外出听一位老师教学《家庭的亲情》一课时,这位老师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结婚以后的一个星期天,她到娘家探望年迈的母亲,半夜忽然发起了高烧。

母亲悄悄拄着拐杖,冒雨为她请来医生,母亲的亲情让她流泪不已。

她声情并茂的讲述,让好几个学生哭了。

在她的激情感染下,学生们都争着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有关亲情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这节课学生们的发言特别踊跃。

收到的效果当然也是非常好的。

三、启发明理指导实践
教学中观点明确,说理明白、清楚的这一过程,是教学的重点,是学生接受主题教育的阶段。

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从课文内容入手,从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入手,用课文中的生动故事去感染学生,或用课文中的观点去教育学生,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

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抓住“明理”这个重点,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观点,使学生形成明确的道德认识,并在懂得道理、感知观点的基础上明确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把道德认识落实到行动上,使学
生“入情入理”。

同时,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悟出道德概念和道德观点来。

在明理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引导启发学生的行为动机,通过指导让学生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和道德标准对行为的是与非、美与丑进行分析判断,并逐步把道德知识、道德概念、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

因此,教师在确定学生的行为要求时,即要考虑大纲、教材的共性,又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忌一刀切。

同时,从行为要求的确定、指导的方式、反馈的形式等方面,都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已形成道德观念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判断,有利于把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有利于把“知”与“行”统一起来。

总之,教师在组织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时,即使没有丰富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经验,依然可以在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

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去学,让学生轻松的去学,让学生学以致用。

同时,采用多种教学艺术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使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达到有机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作者单位:辽阳市太子河区新华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