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的养殖技术
海蜇的人工养殖技术

S i y a n g t i a n d e1苗种的培育1.1亲蜇培育海蜇的生殖期在8月至10月,是内性腺的排放高峰期,这个时候应在自然种群中采捕体重10到15千克大小的亲蜇,活动能力强,色泽较好的。
亲蜇的雌雄外观上是不好辨别的,用镊子从生殖孔插入取出小块性腺组织,在解剖镜下观察,雌雄的卵子大小不等的球形颗粒,雄性精子是不规则的肾状形,通过观察可以鉴别出雌雄,比例是1∶1,每天换水两次为佳。
当亲蜇的性腺颜色呈灰绿色的时候可以进行产卵,这时雌雄分开蓄养,产卵的时间是7到10天。
受精卵经过孵化会成为浮浪幼虫。
1.2浮浪幼虫培育浮浪幼虫营浮游生活着,体表有纤毛,活动能力不强,当浮浪幼虫生活至10到15小时后,就开始进入螅状幼体期,浮浪幼虫期是不摄食的,少量换水,换水时用300目的筛绢网过滤注水,这时放附着物进去,因为生长成螅状幼体时需要附着,不然会漂浮于水面,换水和投饵时会损失掉。
1.3螅状幼体培育螅状幼体培育关键注重的是投饵量,换水,吸残饵。
浮浪幼体附着后变态成4触手的螅状幼体,可以投喂轮虫等桡足类,隔天喂一次,喂食量是水螅体的3倍,摄食后2小时换水。
一周后基本可以长成8触手螅状幼体,饵料主要还是轮虫,丰年虫卵,每天喂食2次,摄完食之后2小时换水吸残饵,10天左右生长成16触手螅状幼体,投食量是螅状幼体的三倍,每天喂食两遍。
螅状幼体15℃以上就可以横裂生殖成碟状体。
半个月横裂生殖一次。
1.4碟状体的培育碟状体的时期一般投喂2-3次,摄完食需要多观察它的的状态,投喂饵料不宜太多,太多时吃不尽会吐出,每天都要换水,换水量是100%,温度保持在22℃最佳,大约5到10天左右长出伞径1厘米,当长成平伞状时应分池养殖,长成半球状时,这时就长成幼蜇。
2成体的养殖技术海蜇养殖最关键的就是温度和盐度的控制,一般最适水温是18-30℃,过高过低都是会影响海蜇的生长,盐度一般18-28,在此范围内盐度越低越好养殖池塘在选择的时候,也需要考虑附近有无淡水资源,盐度较低,饵料生物丰富的有利于海蜇的生长。
海蜇养殖技术与肥水

海蜇养殖技术与肥水1. 引言海蜇是珍稀的水生生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海产品的需求增加,海蜇养殖业蓬勃发展。
本文将介绍海蜇养殖的基本技术和如何利用适当的肥水来提高海蜇的产量和质量。
2. 海蜇养殖技术海蜇养殖主要分为选种、培育、养殖和收割等四个阶段。
2.1 选种选择合适的品种是海蜇养殖成功的关键。
常见的海蜇品种有圆盘海蜇、豆豉海蜇等。
选种时应选择体型健壮、抗病性强、生长快的海蜇。
2.2 培育海蜇的培育一般采用水育法。
首先将海蜇的叶片切碎,用清水浸泡几天,待叶片发芽后,将其移植到培养箱中。
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更换适宜的水质,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
2.3 养殖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海蜇的饲养管理。
首先,确保养殖池的水质清洁,合适的水温和充足的氧气。
其次,掌握合适的饲料投喂量和频率。
最后,定期观察海蜇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疾病。
2.4 收割海蜇的收割时机一般为海蜇个体生长到一定大小,并且触手已经完全生长。
收割时,可以用剪刀将海蜇的触手剪断,并将其放入容器中。
3. 肥水的重要性肥水是海蜇养殖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适当的肥水能够提高海蜇的产量和质量,促进海蜇的生长和发育。
3.1 肥水的种类常见的肥水包括有机肥水、化肥水、微生物肥水等。
有机肥水对于提高海蜇的饲养效果最好,因为它富含丰富的养分,可以增加海蜇的产量和改善其口感。
3.2 肥水的投放方法肥水的投放方法有浇灌、喷雾、滴灌等。
在海蜇养殖中,一般采用滴灌的方式给海蜇提供肥水,这样能够精确控制肥水的用量,避免过度施肥造成的水质污染。
4. 如何使用肥水在海蜇养殖中使用肥水要注意以下几点:4.1 适度施肥施肥要适度,不可过度施肥,否则会导致水质污染和海蜇的生长不良。
适量的肥水可以促进海蜇的生长和发育,但过多的肥水则可能对海蜇造成伤害。
4.2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水质,以确保肥水的合理使用和水质的稳定。
测量水质中的氨氮、硝氮等指标,确保在合理范围内。
海蜇的养殖技术

海蜇的人工养殖技术1.池塘的选择(1)选择离海边比较近,进排水方便(最好是小潮也能换水)的池塘。
(2)池塘附近最好能有淡水资源以便调整水的盐度。
(3)池塘的大小在20亩以上为宜,越大越好。
(4)水深在1米以上,1.5米~3米为最宜。
(5)岸边的坡度应该是越陡越好,如坡度太缓应该在岸边水深0.5米处加围网或塑料布,以防海蜇抢滩死亡。
2.池塘的进排水(1)进水口应该有围网,防止杂鱼、杂虾等敌害生物的进入,围网的网目应该在40目~60目左右。
池塘的排水口也应该设有围网,网目应该和入水口的网目相同,防止排水时跑苗,围网的面积应该大一些,依据具体池塘大小而定。
网目的大小可以随着海蜇的生长而逐渐增大,排水时水流尽量缓一些,防止海蜇苗粘在排水网上而发生死亡。
(2)进水10天以后方可放苗,进水后根据情况可适当肥水,保证浮游动物有一定的数量。
3.放苗前的准备工作(1)对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是水温、盐度、PH值等。
此项工作应该由技术人员来完成,可求助于育苗厂家,一定要准确,这关系到放苗后的成活率。
(2)将养殖池塘的水温、盐度在放苗前告知育苗厂家,看室内外池塘的水质条件差别大小才能断定是否能放苗。
适宜海蜇养殖的水温范围是15℃~35℃,最适是22℃~28℃;盐度的适宜范围是8‰~36‰,最适范围是18‰~30‰。
(3)岸边坡度太缓的池子应该在放苗前在岸边0.5米水深处加围网或塑料布。
4.放苗(1)放苗时间应该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最好是无风、无阳光直射的天气。
(2)放苗的密度应该严格控制在300只/亩以下。
密度过大会造成缺氧、生长缓慢、长不大等现象。
具体的放苗密度应该和池塘的大小、水深、水质情况及换水条件等相联系,条件好的密度可以大一些,条件差的一定不能多放,否则可能导致养殖失败。
(3)蜇苗运输时应充氧、遮光、加冰、以防升温。
(4)放苗时把苗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中,加一些池塘内的水,让苗适应一段时间(10分钟~20分钟)后再放入池中。
海蜇室内养殖及繁育技术

2024.3海蜇(Rhopilemaesculenta )隶属根口水母科、海蜇属。
海蜇属有4种,其中海蜇、黄斑海蜇和棒状海蜇在我国均有分布。
海蜇的个体最大,是渔业生产和加工食用的主要种类,也是目前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
海蜇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栖息于近岸水域河口附近,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沿岸及俄罗斯远东海域。
海蜇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还含有钙、碘等微量元素,营养价值较高,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现将海蜇的人工养殖及秋季繁育技术总结如下。
一、养殖设施养殖车间顶部设置遮阳设施,调节车间内光照在2000~2400勒克斯。
养殖池面积为40~50米2,池深1.2~1.5米,配备成套卤虫孵化装置、鼓风机、海水沉淀池、沙滤池、高位水塔等设施。
二、人工养殖养殖开始时间为6月中旬,养殖品种选择红海蜇,其养殖品质较好。
1.海蜇苗入池养殖池布气石0.5个/米2,提前加满水,使水温、水质等与育苗池接近,气石充氧量调至水面微冒气泡。
挑选伞径3~5厘米、伞部光滑无残缺、活力强、胃部饱满的健康幼蜇放入养殖池。
2.饵料投喂海蜇人工养殖,无论是幼蜇、水母体还是螅状体,主要以丰年虫为饵料。
春季也可添加投喂轮虫,轮虫可以从市场购买也可以自己培育。
购买的轮虫必须暂养12小时并经消毒后投喂。
投喂安排具体为白天投喂6次,每2小时1次;夜间投喂2次,分别为20:00、24:00。
海蜇水母体阶段生长迅速、摄食量大,根据其生长情况调整投饵量。
卤虫孵化装置要配套齐全,要保证孵化缸的充氧量,严格控制孵化水温和孵化密度。
丰年虫最佳孵化温度为26℃左右。
孵化温度越高,孵化时间越短,但孵化的丰年虫活力差。
活力差的丰年虫容易沉至池底,海蜇不易摄食,造成饵料浪费,一旦腐烂变质还会污染水体。
3.日常管理红海蜇养殖适宜温度为15~28℃,最佳生长水温为20~26℃,盐度为18~30,pH 为7.8~8.6,喜弱光环境。
海蜇对水质要求较高,温度适宜、饵料充足、水质较好时海蜇生长速度较快。
海蜇养殖技术要点

冬 季 养猪 巧御 寒
多晒 选 择 晴暖 天 气 . 把 猪 赶 到 外 面 多 晒太 阳 . 提 高其 对 寒 冷 天 气 的 抵 抗力 。 合 群 将 分 散 饲 养 的 猪 合 群 饲 养 .饲 养 密度 比夏 季 增 ̄ i J 3 0 %~ 5 0 %.
一
、
因 件 较好 . 附近 最 好能 有 丰 富 的淡 水 资 质 条件 不 适 会引 起 苗 种 全部 死 亡 . 此 . 对 无 条 件 检 测 的 养 殖 者 来 说 . 最 源. 以适 时地 调 节 水 的 含 盐 度 换 水 观 察 其 能 量需 随着 海 蜇 的生 长 而 渐 渐加 大 . 排 好先 用 少 量 苗种 试 养 几 天 . 水 时水 流 尽量 慢 一 点 . 防止 海 蜇 苗 粘 否正 常生 长 三、 苗 种准 备 在排水网上而导致溃烂 . 甚 至 死 亡 1 . 苗种 要 求 苗种大小要求 . 伞 池 塘 的水 深 控 制在 1 . 5 ~ 3 . 0 米范围 内: 径 在 l 厘 米 以 上 : 规 格 整齐 , 无 损 伤 : 面 积至 少 2 0 亩. 在 可 能 的情 况 下 越 大 游 动 活泼 、 有力 , 伞径 越好 : 水温保持在l 5 ℃以 上 . 最适2 O ~ 发 育 变 态完 全 , 内无 气 泡或 气 泡 很 少 : 颜 色 通 常 为 白 2 4 ℃: p H值 7 . 6 ~ 8 . 5 。 色 、 粉 红色 或 红色 。 池 塘 的 底 质 以 沙底 和 泥 沙 底 为 2 . 蜇 苗运 输 蜇苗 运 输容 器 要求 宜。 且 池 底 没 有 高低 凹 凸 的 地 方 由 内 壁 光 滑 . 一 般 采 用 塑 料 袋 充 氧 运 于海 蜇 习惯 依 据 感 觉 向前 方 游 动 . 转
海蜇养殖

海蛰是一种暖水性大型食用水母,生活在北温带海域,海蛰的身体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是圆形伞部,样子很像帽子和蘑菇,下部是口腕部,垂挂着许多须状物,称作腕或触手。
伞部是个体的上半部,伞体高过半球形,外伞表面平滑。
隆起呈圆馒头状,伞径一般30—50cm,最大可达l米,胶质较坚硬,通常青蓝色。
外伞平滑,伞缘有14—20个缘瓣。
触手乳白色。
口腕部为伞部以下部分,由内伞中央下垂的圆柱体和口柄组成,口腕八枚,缺裂成许多瓣片。
海蜇广布于我国南北各海中,其中以浙江沿海最多。
海蛰的繁殖期是每年三至四月,五月和七、八月三个月份是海蛰生长旺期,体色变化很大,多为青蓝色,也有呈暗红色或黄褐色。
触指及附属器呈白色。
暖水性,喜生活于河口附近,自泳能力很小,常随潮汐、风向、海流而漂浮。
对光线和海水盐度的反应较为灵敏,一般于风平浪静或早晨和傍晚升至海面,遇风暴和大雨或太阳光过于强烈则下沉。
海蛰的营养十分丰富,含蛋白质12.3%,脂肪0.1%,糖类4%,还含有很多铁、钙、磷和大量维生素,无论在生化结构上, 还是在人体吸收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其伞部可加工成海蜇皮,腕部可加工成海蜇头。
一、适应环境海蜇适应水温为15℃-32℃,适宜水温为18℃-24℃;适应盐度为8-38‰,适宜温度为18-25℃;喜栖息在光强度2400lx以下的弱光环境。
池塘选择养殖池塘距离海边较近,进排水方便(最好小潮也能换水),附近具有淡水水源,面积30亩以上,平均水深1.5m以上,池壁陡峭、池底平坦;底质以泥沙或沙泥为宜,淤泥层较薄,相对较硬。
二、苗种放养及准备工作.1 清塘排干池水,关闸晒池,维修堤坝、闸门,清除池底及四周杂物(包括杂藻),移去过多淤泥,平整池底。
2 除害、消毒池塘清整之后,清除海蜇及其混养品种的敌害生物(野生鱼虾蟹、)、致病生物及携带病原生物的宿主。
用生石灰进行清池除害,将池水排至20cm-30cm后,全池拨洒生石灰,用量100kg/667m2。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无污染养殖技术探究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无污染养殖技术探究引言:海蜇是一种珍贵的海产品,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滋补养颜、抗癌养生等多种保健功能。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需求的提高,海蜇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然而,传统养殖海蜇的方式有时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因此探究无污染的海水养殖海蜇苗技术变得相当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无污染的海水养殖海蜇苗技术,包括饲料管理、养殖环境的控制和病害防治等方面。
一、饲料管理饲料是影响海蜇养殖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使用无污染的饲料是实现无污染养殖的基础。
一般来说,海蜇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例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因此,选择合适的饲料对保持养殖水体的洁净至关重要。
目前,有机饲料逐渐被应用于海蜇养殖中。
有机饲料主要来源于海蜇的原生母体,经过特殊处理得到,并且不使用化学添加剂。
采用有机饲料可以减少对养殖环境的污染,提高海蜇的养殖效率。
二、养殖环境的控制养殖环境对于海蜇的生长和繁殖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无污染的养殖过程中,保持养殖水体的洁净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控制海蜇养殖池的水质,保持适宜的温度、盐度和酸碱度。
温度适宜可以促进海蜇的生长,而盐度和酸碱度的调节可以保持养殖水体的稳定性。
其次,要定期检测养殖水体的水质,确保水质符合海蜇的生长要求。
同时,要定期清理养殖池的底泥,避免底泥的积聚带来的污染。
三、病害防治病害是影响海蜇养殖效益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无污染的养殖过程中,要加强对海蜇病害的预防和控制。
首先,要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病菌的滋生和扩散。
其次,要注重海蜇的饲养管理,确保合理的饲养量和饲养时间,避免过度饲养导致海蜇养分不均衡。
此外,定期对养殖海蜇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防止疾病传播。
四、精细管理精细管理是实现无污染养殖的重要手段之一。
养殖者需对海蜇进行精准的管理,包括控制肥料、化学物质和药品的使用,减少对养殖环境的污染。
同时,要对养殖过程进行细致的监测,及时调整措施,确保养殖过程的无污染。
海蜇的养殖技术

海蜇的养殖技术海蜇这玩意儿,可有意思啦!想养它呀,那得有点小窍门。
咱先得找个合适的地儿。
海蜇住的地方得是那种水质还不错的,海水得清澈点,可不能是那种脏乎乎的海水。
而且水的盐度得合适,不能太淡也不能太咸,就像咱做菜放盐一样,得刚刚好。
比如说在一些靠近河口的地方,但是又不能太靠近,因为河口有时候淡水注入太多,盐度就不合适了。
再说说海蜇吃啥。
海蜇它爱吃那些浮游生物,就像那些小小的虫子啊,藻类啥的在水里飘着的东西。
所以呢,要是想让海蜇长得好,就得保证水里有足够多的浮游生物。
要是不够的话,那也可以人工给加点饲料,不过这饲料可得选好了,得是海蜇爱吃的那种,就像咱们人挑食一样,海蜇也有它的口味呢。
还有啊,海蜇这东西比较脆弱。
温度对它影响可大了。
要是温度太低或者太高,海蜇就可能不舒服,就像我们人在特别冷或者特别热的天会难受一样。
一般来说,在20度左右的水温里,海蜇就比较开心,长得也快。
要是水温突然变了,比如说突然降温或者升温,那海蜇可能就会生病,甚至会死掉呢。
养殖海蜇的时候,还得注意它的“邻居”。
不能让那些会伤害海蜇的生物跟它住在一起。
比如说有些鱼就喜欢咬海蜇,那就要把这些鱼赶得远远的。
还有一些寄生虫也会欺负海蜇,得经常检查海蜇有没有被寄生虫盯上,要是有的话,就得想办法除掉这些寄生虫。
另外呢,空间也很重要。
海蜇需要足够的空间来游动,不能把它们挤在一个小地方。
就像我们人住在小房子里会觉得压抑一样,海蜇在小空间里也长不好。
所以养殖的时候要根据海蜇的数量,给它们足够大的养殖区域。
在收获海蜇的时候也有讲究。
不能太着急,要等到海蜇长到合适的大小。
太早收获的话,海蜇还没长大,肉也少,就不划算了。
太晚收获呢,海蜇可能就过了最佳状态,也不好。
而且收获的时候动作要轻一点,可不能把海蜇弄伤了,不然海蜇的品质就下降了。
其实养海蜇就像照顾一个小宝宝一样,要细心,要关注它的吃穿住行,每个小细节都很重要。
只要把这些都做好了,那养出来的海蜇肯定又大又好。
海蜇苗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海蜇苗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海蜇苗是一种适应能力极强且耐寒的生物,其养殖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介绍海蜇苗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海蜇苗的选育、养殖环境的选择、合理的饲料搭配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
通过正确的养殖方法和细心的管理,可以提高海蜇苗的产量和质量,为海蜇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正文:一、选育优质的海蜇苗海蜇苗的选育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首先需选择优质的原始种苗,可通过在线购买或与相关渔业部门联系获得。
海蜇苗品种繁多,如长叶海蜇、马来西亚海蜇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水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品种。
二、养殖环境的选择海蜇苗适应能力较强,但对养殖环境仍有一定要求。
水温是影响海蜇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一般要求水温保持在20-27℃之间,过高或过低会对海蜇苗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必须确保养殖水质清洁,并定期检测水质指标。
选择能提供良好水质的养殖池塘或大型水族箱作为养殖场所,适量加入氧气以保证氧供应。
三、合理的饲料搭配合理的饲料搭配是保证海蜇苗健康成长和提高产量的重要保障。
作为肉食性生物,海蜇苗对优质的饲料需求较高。
一般使用新鲜的鱼虾类作为主要饲料,可适当添加部分藻类等植物性饲料。
饲料应悬浮在水中,方便海蜇苗捕食,而不会对水质产生过多影响。
饲料的种类和比例需要根据具体养殖品种和生长阶段进行合理调配。
四、病虫害的防治海蜇苗的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
勤换养殖水是预防病虫害传播的一种关键措施,可以减少细菌和寄生虫的滋生。
此外,定期对养殖场所进行卫生消毒,防止病原菌滋生。
如发生病害,可采取合适的药物和生物防治方法,遵循使用说明严格操作。
五、后期管理与收获海蜇苗的后期管理和及时收获都对养殖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海蜇苗的实际生长情况,合理进行摸排,随时清除废弃物和死亡个体,保持养殖环境的干净整洁。
当海蜇苗生长到足够大小时,可以进行定期的清理和剪根,增加养殖容量。
在收获时,选择成熟的海蜇苗,并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
海蜇池塘养殖技术

海蜇池塘养殖技术海蜇是一种美味可口的海产品,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海蜇的养殖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海蜇池塘养殖技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养殖方式,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海蜇池塘养殖技术。
一、池塘选址选择合适的池塘是海蜇养殖的关键。
首先要选择水质清澈、水流畅通、水深适中的池塘。
其次要选择地势高、排水方便的地方,以免发生池塘溢出的情况。
最后要考虑到周边环境,避免受到污染。
二、池塘建设池塘建设是海蜇养殖的基础。
首先要进行池塘的清淤和修整,保证池塘底部平整。
其次要进行池塘的加固和防渗处理,以免池塘漏水。
最后要进行池塘的加水和调节水质,保证水质清澈透明。
三、海蜇选种海蜇选种是海蜇养殖的关键。
首先要选择品种优良、生长快速的海蜇。
其次要选择健康、无病无虫的海蜇。
最后要进行海蜇的分级和分类,以便进行不同阶段的管理和养殖。
四、海蜇养殖海蜇养殖是海蜇池塘养殖技术的核心。
首先要进行海蜇的投放和分布,保证海蜇的均匀生长。
其次要进行海蜇的饲养和管理,保证海蜇的健康生长。
最后要进行海蜇的采收和销售,保证海蜇的品质和口感。
五、池塘管理池塘管理是海蜇池塘养殖技术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进行池塘的清洗和消毒,保证池塘的卫生。
其次要进行池塘的通风和换水,保证水质清新。
最后要进行池塘的监测和调节,保证海蜇的生长环境。
六、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海蜇池塘养殖技术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进行海蜇的检测和筛选,保证海蜇的品质和安全。
其次要进行海蜇的加工和处理,保证海蜇的卫生和安全。
最后要进行海蜇的销售和追溯,保证海蜇的来源和品质。
综上所述,海蜇池塘养殖技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养殖方式,其技术要点包括池塘选址、池塘建设、海蜇选种、海蜇养殖、池塘管理和食品安全。
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保证海蜇的品质和口感,满足人们对美食的需求。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人工控制增殖和繁育技术研究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人工控制增殖和繁育技术研究引言:海水养殖海蜇作为重要的水产品之一,在近年来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海蜇是一种重要的渔业资源,富含大量蛋白质和营养物质,被认为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健康食品。
然而,海水养殖海蜇的增殖和繁育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为了提高海蜇种苗的繁育效率,需要进行人工控制增殖和繁育技术的研究。
一、海蜇种苗的人工繁殖技术1. 海蜇的性别分化与复制海蜇的性别分化与繁殖是人工繁殖的关键。
通过调控海蜇的环境因素,如水温、光照和饲料等,可以控制其性别的分化。
此外,人工刺激海蜇的生殖腺和生殖细胞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2. 人工控制海蜇的生殖周期为了提高海蜇的繁殖效率,需要准确掌握海蜇的生殖周期。
通过监测海蜇的生殖腺和生殖细胞的发育情况,可以确定适宜的繁殖时间。
在人工控制海蜇的生殖周期过程中,可以调节水温和光照等环境因素,提高海蜇的生殖能力和繁殖效果。
二、人工控制海蜇种苗的增殖技术1. 海蜇种苗的选种和培育为了获取高质量的海蜇种苗,需要进行选种和培育工作。
选种的目标是选取具有良好生长性能和繁殖能力的个体作为种苗。
通过筛选和交配等方法,可以获得具有优良特性的海蜇种苗。
在培育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水质、饲料和环境等因素,保证海蜇种苗的健康和生长。
2. 人工饲养海蜇的人工饲养是增殖技术的关键环节。
通过控制饲料的类型、营养成分和投喂量等因素,可以促进海蜇的生长和繁殖。
一般而言,海蜇的主要饲料是浮游动物和植物,如浮游动物、藻类等。
合理选择饲料来源和投喂方式,可以提高海蜇的生长速度和繁殖效果。
三、人工控制海蜇种苗的养殖技术1. 养殖环境的调控为了提高海蜇种苗的养殖效果,需要合理调控养殖环境。
水质是影响海蜇生长和繁殖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控制水质中的温度、盐度、 pH 值和溶解氧等参数,可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此外,光照和水流等环境因素也需要进行合理调节。
2. 疾病防控海蜇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影响其生长和繁殖。
海蜇养殖技术

海蜇养殖技术第一节海蜇生物学特性海蜇是大型食用水母,经济价值很高,其营养成分独特之处是脂肪含量极低,蛋白质和无机盐类等含量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近几十年来海蜇作为大宗出口海产品,在出口创汇中占有重要地位。
养殖海蜇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收益大等优点,已受到了我国沿海渔业科技工作者和养殖业户的广泛关注。
1.海蜇的形态特征海蜇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科,海蜇属。
海蜇经过腌制加工后,伞体部成为“海蜇皮”,口腕部俗称“海蜇头”。
在中国,海蜇皮的出口历史较长,从60年代开始,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出口量达三、四千吨之多的出口商品,深受国外欢迎。
海蜇水母体呈蘑菇状,分为伞体和口腕两部。
伞径一般300毫米~500毫米,伞体部高,超过半球形,中胶层厚,伞顶表面平滑。
内伞具有较发达的环状肌,施运动功能。
内伞辐间位共4个半圆形生殖下穴,有胶质膜封闭,不与胃腔相通;每穴外侧具1瘤状生殖乳突。
伞体中央向下伸出圆柱形口柄(胃柱),其基部从辐位有8对侧扁的肩板,端部为8条三翼性口腕。
肩板和口腕上有许多小吸口丝状附器,其表层布满刺细胞团,具捕食与防御作用。
海蜇的身体有95%以上是水分,其他则是蛋白质和脂肪所构成,所以海蜇的身体会呈现透明状,就是因为身体内的水分之故。
海蜇具有三胚层,最外是表皮层,最内层则是胃皮层,由胃皮层构成一简单的体腔,只有一个开口,兼具口及排泄的功能,在表皮层及胃皮层之间的则是中胶层。
以钵海蜇为例,海蜇的身体有几个构造:1、胃腔:即是由胃皮层所形成的胃腔,也是海蜇的消化系统,胃腔内有胃水管系统,内有许多的触手状的胃丝,胃丝上又有刺丝胞,可将吃进来的饵麻醉,再放出消化液来进行消化。
生殖腺也是位于胃腔壁上,同样是发源于胃皮层。
2、感棍:在海蜇翼的边缘均均有八个感棍,内有一个平衡胞、小眼及两个感觉窝,是在水中平衡其身体及触觉之用,可说是海蜇的感觉器官。
3、触手:在海蜇翼的边缘有许多细小的触手,触手的前端有刺胞,刺胞可捕捉浮游生物及攻击敌人。
海蛰养殖技术

海蛰养殖技术海蛰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水产品之一,具有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等优点,因此备受关注。
海蛰养殖技术是促进海蛰产业发展的关键。
本文就海蛰养殖技术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
一、海蛰的生长特点海蛰是底栖动物,主要生长在温水和温热水域,适生于深度为50-150米之间的海域。
海蛰的生长周期大约为1年半-2年,体重一般在200克以上。
它们在生长时具有体重增长快、食欲旺盛、耐低氧、强适应性等特点。
二、海蛰养殖技术的要点1. 水质管理水质是影响海洋养殖水生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蛰养殖水域的水质应达到以下标准:温度18-28℃,盐度33-36‰,溶解氧含量>4mg/L,氨氮<0.5mg/L,亚硝酸盐<0.1mg/L,硝酸盐<5mg/L,pH值7.5-8.5。
2. 环境控制合理控制养殖环境,保证海蛰种苗的健康和成长。
选用适宜的水深、水流速度、底质类型以及合理配置投料器、过滤器、清洗器等设施,避免养殖池塘等场所的富营养化和水体污染问题。
3. 种苗培育合理选种选苗,选择健康的海蛰种苗进行养殖,可以降低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风险,提高养殖效益。
同时,适用合理的养殖密度,并进行分龄饲养,以避免出现混龄养殖的病害问题,并可对每个龄组的种苗进行个别管理和饲养标准化处理。
4. 饲养管理根据不同阶段,选用合适的饲料和饲养格式,根据不同时期进行生长发育监测,进行饲养调整。
定期对饮用水和饲料进行检测、监测和维护,同时对可能造成污染的物质是否发生保持警觉。
三、发展建议1. 加强投入科技研发,努力提高养殖效益要积极推进海蛰养殖技术的现代化,提高种苗存活率、增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提升养殖技术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程度,支持生产实现快速发展。
2. 推广海蛰养殖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海蛰养殖技术的推广,实现多方面合作共赢。
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养殖效益和管理水平,推动海蛰产业技术更新和管理方法的改进。
海蜇养殖稳产的四项技术措施-畜牧渔业论文

海蜇养殖稳产的四项技术措施-畜牧渔业论文海蜇养殖稳产的四项技术措施刘吉明(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辽宁丹东118002)最近几年海蜇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北方沿海地区池塘的主要养殖品种。
由于养殖者的经验和技术原因,产量变动和盈亏幅度较大,笔者结合几年的生产实际,分析其中高产、稳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供参考。
1池塘构造要合理池塘结构是影响海蜇养殖产量的因素之一,一定要适应海蜇生活和生长需求,要有相应的深水区和浅水区。
浅水区水温回升快,有利于繁殖基础饵料生物,也适合海蜇幼苗阶段生长。
随着海蜇个体增大,浅水区已经不适宜生活要求,海蜇喜欢到光线较暗的深水区。
大型池塘一般都能满足上述要求,因而其产量要比小池塘稳定高产。
不能满足要求的池塘要通过加深改造,采用挖沟或加高堤坝方式,增加水深,保持有1.8 m以上的深水区域占池塘面积的20%~30%。
2提高苗种成活率2.1强化苗种培育在育苗室出池前经过投喂卤虫等优质饵料强化培育,可以增强苗种体质,提高对池塘水域环境的适用能力。
2.2培育大规格苗种小水面池塘暂养苗种管理方便,可以投喂卤虫等饵料,提高苗种成活率。
经过半个月的暂养,海蜇苗种伞径达到3~5 cm以上,再放养到养殖池塘;大型池塘养殖,建议用围网划分出池塘一角暂养苗种,待规格达到要求时,直接撤去围网,将苗种放入养殖池塘。
2.3提前肥水通过提早繁育养殖池塘的基础饵料生物,苗种入池后就有营养丰富的浮游动物饵料摄食,可以有效提高成活率。
2.4设置拦网为防止海蜇幼苗搁浅池塘边死亡,池塘四周要用20目的筛网设置拦网。
2.5预防敌害池塘进水口要安装40目的进水网,防止鱼、蟹类等敌害残食海蜇幼苗。
3保持生物饵料数量养殖过程中要施用肥水制剂和营养盐肥水,使池塘的浮游生物量维持在较高水平,这是一项必要的稳产技术。
生产实践中发现,投喂一些搅碎的鱼肉或糠虾肉有助于提高产量,原因是投饵后大部分溶解的有机物可以肥水,能促进浮游生物繁殖。
海蛰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海蛰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海蛰,也被称为海鞠、海参、铜鞄等,它是一种常见的海产品,富含营养物质,备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介绍海蛰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那些对海蛰养殖感兴趣的人们。
正文:一、海蛰养殖方法1.水质准备海蛰对水质要求较高,它喜欢清澈透明、富含氧气的海水环境。
在养殖前,需对水质进行测试,并确保水质合适:水温在12℃-25℃之间,PH值维持在7.5-7.8。
2.选购种苗选择健康的海蛰种苗对于养殖的成功至关重要。
种苗应具有完整的身体结构,表面没有明显的损伤或霉斑。
此外,尽量选择体型匀称、外表光滑的种苗。
种苗一般可从当地渔民处购买。
3.建设养殖池塘海蛰可在养殖池塘中进行大规模养殖。
首先,选址要选择离海较近但又不易被污染的地方,确保充足的海水供应。
其次,进行养殖池塘的规划和设计,充分考虑饵料投喂、排污等方面的问题。
4.饲养管理对于海蛰的饲养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1)饲料选择:海蛰喜食小型底栖生物,如海针虫、贝壳类等。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饲料,同时注意饲料的新鲜度。
(2)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养殖池塘的水质和海蛰的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合理密度: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密养导致水质恶化和海蛰竞争激烈。
5.防病治疗海蛰养殖过程中,防病治疗至关重要。
养殖者应经常观察海蛰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
常见的疾病有细菌性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可采用药物治疗或其他有效的防治措施。
二、海蛰养殖注意事项1.环境调控海蛰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养殖者应避免环境污染,维持水质清洁。
此外,合理调控养殖池塘的盐度、酸碱度等参数,保持稳定的环境条件,有助于海蛰的健康生长。
2.科学投喂合理的投喂是保证海蛰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
在投喂时,要根据海蛰的饮食习性和生长阶段,选择适宜的饵料和喂养方式。
同时,注意避免过度喂养,以免引发水质问题。
3.防治疾病海蛰容易感染疾病,养殖者应定期检查海蛰的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海水养殖海蜇的人工授精与种苗繁育技术

海水养殖海蜇的人工授精与种苗繁育技术海蜇以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口感在市场上受到广泛的欢迎,因此海蜇养殖业逐渐兴起。
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和保护野生资源,人工授精和种苗繁育技术成为了海水养殖海蜇的重要环节。
一、人工授精技术人工授精是指利用人工方法将海蜇的精子与卵子进行结合,促使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的过程。
人工授精技术主要包括收集精液、分离卵子和精子、授精操作等步骤。
首先,收集精液是人工授精的第一步,常见的方法有压榨法和刺激法。
压榨法是将海蜇置于特定环境中,通过对海蜇的刺激使其排放精液,然后用提取器具收集。
刺激法是在海蜇的鳃上刺激,使其排出精液,然后用吸管或提取器收集。
接着,需要将收集到的精液进行离心分离,分离出纯净的精子。
通常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或离心滤器实现。
通过离心分离,可以提高精子的纯度和质量,提高成功率。
最后,将分离出的精子和卵子进行结合。
将卵子和精子置于特定的培养介质中,温度和盐度等条件与海蜇生活环境相似。
通过显微镜下的操作,将精子注入到卵子内部,完成人工授精。
二、种苗繁育技术种苗繁育是指通过人工方法培育出海蜇的幼体,为后续的养殖工作提供初级种质。
种苗繁育技术主要包括培养体制选择、投料管理、繁殖周期控制等方面。
首先,种苗繁育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体制。
常见的有浮式培养和固定式培养两种方式。
浮式培养是将受精卵直接释放到水体中,由于浮力的作用使其能够在水体中自由漂浮。
固定式培养是将受精卵附着在网架等固定设施上,通过自由食物获取和免遭敌害,提高存活率。
其次,投料管理对于种苗繁殖非常重要。
根据海蜇的食性,制备适当的投料,包括浮性饲料和沉底饲料。
浮性饲料主要用于孵化初期的喂养,而沉底饲料则是用于幼体的喂养。
最后,繁殖周期的控制也是种苗繁育的关键。
海蜇的孵化周期约为7-10天,繁殖周期的控制可以通过调控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实现。
适当调整这些因素可以控制卵到幼体的孵化时间,从而实现规范的种苗繁育。
三、人工授精与种苗繁育技术的优势和挑战人工授精与种苗繁育技术在海水养殖海蜇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一定的优势。
海水养殖海蜇的育苗技术与移栽管理实践

海水养殖海蜇的育苗技术与移栽管理实践海水养殖海蜇是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业中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项目。
海蜇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还具备广泛的经济价值。
为了保证海蜇在养殖过程中的健康生长和高产,良好的育苗技术与移栽管理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海水养殖海蜇育苗技术的关键步骤以及移栽管理实践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育苗技术(一)种苗选择和收集种苗的选择对于海蜇的养殖成功至关重要。
选择具有良好生长和繁殖能力的海蜇品种,保证其健康状况和品质。
在收集海蜇种苗时,应挑选大小适中、形态完整、没有感染疾病或寄生虫的个体。
种苗的源头应来自健康的母体海蜇。
(二)孵化和育苗基质准备海蜇的孵化和育苗基质准备是海蜇养殖中的主要环节。
首先,需要准备透明的育苗箱,并在箱底铺设适量的细沙或其他适宜的基质,以提供海蜇幼虫的附着环境。
其次,将种苗放入育苗箱中,然后加入一定比例的海水,保持适宜的盐度和温度。
(三)养殖环境的管理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是海蜇育苗的基本要求。
在海蜇育苗过程中,应控制水质的pH值、盐度、温度和溶解氧等参数,以确保海蜇的正常生长。
定期检测和调整水质,保持水质的稳定。
此外,育苗箱应放置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以促进海蜇幼虫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二、移栽管理实践(一)海蜇幼苗的移栽时间海蜇幼苗的移栽时间是非常关键的。
一般情况下,海蜇幼苗的移栽时间应在其体长达到2-3毫米时进行。
过早或过晚移栽都会影响幼苗的生长和存活率。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海蜇幼苗的生长情况和种植区域的气候特点来确定适宜的移栽时间。
(二)移栽密度与适宜水深海蜇的移栽密度和适宜水深直接关系到海蜇的生长和产量。
一般来说,适宜的移栽密度应根据养殖区域的水域条件和海蜇品种来确定。
在移栽时,需要合理安排海蜇的间距,避免过于密集,以免造成竞争和堆积。
同时,根据养殖区域的水深情况,选择适宜的水深进行移栽,以便海蜇能够充分利用水流和光线资源,促进生长。
海蜇农业养殖大全

4.3 放苗时机山东沿海放苗时间都不早于 5 月。为避开午间阳光直射, 一般选择在晴天的
一早一晚和无风或微风的时间投放。放苗时,应打开袋口置于池水中过渡
10~ 20 分钟后再
慢慢放入。 最好是选在深度 40cm 以上水域进行多点投放, 切勿在下风头或池周浅水区放苗,
以免因幼苗稚嫩,被冲上池沿致死。
4.4 放苗数量视池塘面积,水体深度、水质以及交换情况综合考虑确定。对条件好、换水 方便的池塘可适当多放, 否则应少放。 其单养放苗数量一般掌握在 7500~15000 片/ ha,混 养放苗量可掌握在 1500~6000 片/ ha。
日— 30%/日)至水深 1.5m~2.0m,放茁密度可以控制在
100 片 /亩,养殖海蜇回捕率平均在
6%— l 5%(亩产 50kg—100kg)。为了准确把握池内放养数量, 亩 10 片— 20 片放养为宜。
建议经中间暂养后计数, 按每
养殖过程中,池水温度应稳定在 16℃— 18℃,水深保持在 0.80m~1.20m 之间,并随着 海蜇个体的增大,水深逐渐调整至 1.5m—2.0m。
现海蜇大量死亡现象, 造成养殖回捕率极低。 在池塘进、 排水条件差时会出现前期海蜇生长
良好,当体重达到 3kg/片— 5kg/片时,由于水质不能满足海蜇的生长、生存要求,而生长速
度减缓,甚至缺氧死亡。—般地,在养殖中,后期,当池塘内海蜇存池量达到
10 片/亩时,
日换水量小潮时要保持 10%— 20%,大潮时应达到 30%,增大换水量是保证提高产量和回
5.2 投饵海蜇主食浮游生物,如桡足类、枝角类、小型甲壳类及部分有机碎屑,尤喜食 轮虫和卤虫。故在养殖前期基础饵料好的情况下, 一般不需投饵。 但海蜇具有贪食特性,昼
海蜇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海蜇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海蜇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养殖业,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材,还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
本文将详细介绍海蜇养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养殖水域选择、海蜇种类的选择、饲养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养殖方法和科学的管理,可提高养殖效益,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正文:1. 养殖水域选择海蜇喜欢在海洋中生长,养殖时应选择水质清澈、溶氧充足的海域。
海蜇对温度、盐度和pH值也有一定要求,宜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养殖。
2. 海蜇种类选择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海蜇品种有刺身海蜇、普通海蜇等。
在选择养殖种类时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条件做出合理选择,力求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3. 水质调节和养殖管理养殖前需将水域进行净化处理,除去杂质及有害物质,调节水质的pH值和盐度。
为了保证海蜇的生长和发育,可加入适量的有机肥或养殖饲料。
定期检测水质,掌握养殖环境的变化。
4. 温度和光照管理海蜇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较高,应根据海蜇品种和当地气候特点进行调控管理。
一般来说,养殖温度保持在15-20摄氏度较为适宜,光照时间每天约8-10小时。
5. 饲养和喂食管理海蜇属于无脊椎动物,其消化系统较为简单,饲养和喂食管理相对较容易。
常见的海蜇饲料主要包括小鱼虾、海藻等。
喂食时要注意饲养密度,不可过度喂食以免造成水体污染。
6. 病害防治和养殖风险控制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包括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等,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同时,加强养殖场环境的管理,定期清理污染物和死余物,降低养殖风险。
7. 市场销售和经济效益海蜇养殖业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和潜在发展空间,养殖者应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销售策略,并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总结:海蜇养殖是一项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但养殖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风险。
通过合理的选择海蜇种类、科学的养殖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提高养殖效益,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养殖者应持续关注市场需求,不断提升自身养殖技术水平,形成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蜇的运动主要靠内伞的环状肌有节奏的舒张和收缩。环肌 收缩时,将伞体下腔的海水挤压出去,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 推动蜇体朝伞顶方向前进。
由于海蜇游泳能力弱,大风、潮汐和海流等对其水平分布有 一定影响。但海蜇具有发达的水管系统和灵敏的感觉器,所 以能在不同水层作垂直运动,风平浪静的黎明和傍晚,多云 的白天常游到水域上层;大风、暴雨、急流、烈日和夜晚多 游殖,水母型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无性世代水螅型,水 螅型通过横裂生殖产生有性世代水母型。水母型营浮游生活,水 螅型营固着生活。雌雄异体,秋季性成熟。
生殖与发育
海蜇雌雄异体,秋季性成熟。产卵时间在零点以后,卵子 (精子)分批成熟和排放。卵子为沉性,圆球形,成熟卵的 卵径80微米~100微米。海蜇个体怀卵量与伞径大小成正比, 一般个体怀卵量可达3000万粒,高者可达5000万粒以上。 精子头部圆锥形,长约3微米,尾部细长约49微米。在海水 中受精。受精卵卵径95微米~120微米,在水温20℃~24℃ 以下,受精后30分钟开始卵裂,经6小时~8小时即发育为浮 浪幼虫。浮浪幼虫呈长圆形,两端钝,前端比后端稍宽,长 95微米~150微米,宽60微米~90微米,体表布满纤毛。经1 天~4天,多数浮浪幼虫变态为4触手螅状幼体,体长200微 米~300微米;此后陆续发育为8触手螅状幼体,体长500微 米~800微米;具有16触手的螅状幼体,体长1毫米~3毫米。
第二节海蜇的人工育苗技术
育苗基础设施
水池 附苗器 卤虫卵孵化设备 供排水系统
育苗室和育苗池
育苗室要求通风,光线偏暗,避免阳光直 射人室。育苗池的大小和形状等无严格要 求,深浅一般要求有效水位1m以上。现有 鱼、虾、贝类育苗池均可兼作海蜇育苗池, 池内严禁有裸露金属管道。
附苗器
形态特征
伞体中央向下伸 出圆柱形口腕,其基 部从辐位有8对左右 侧扁的肩板,端部为 8条三翼形口腕。肩 板和口腕上有许多小 吸口、触指和丝状附 器。吸口捕吸食物是 胃腔与外界的通道。 体色多样,多呈紫褐 色或乳白色;伞部和 腕部的颜色通常相似, 但也有两部分颜色完 全相异的个体。
海蜇的生态习性
为暖水性。终生生活于近岸水域,原口愈合前的 幼蜇均发生于河口附近。分布区水深一般5~20米, 有时达40米。
摄食与生长
海蜇在浮浪幼虫阶段不摄食,至变态为4触手螅状体幼虫 时才开始摄食。触手是捕食器官,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 碟状幼体具有1个方形口,摄食小型浮游生物;随着生长 发育口腕形成,大约发育到伞径20毫米时,中央口封闭, 为幼蜇。幼蜇至成长为成体阶段的摄食,是以口腕和肩板 上出现的许多吸口来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其饵料种类很多, 主要为桡足类、枝角类、介形类、涟虫类、端足类、纤毛 虫类、贝类幼体和其他浮游动物幼体。
摄食与生长
海蜇生活史中,不论螅状体阶段,还是水母体阶 段,捕食的欲望都十分强烈,且昼夜连续不断。 尤其水母体阶段食量很大,所以海蜇水母体生长 异常迅速。体重3克的碟状幼体,经2个月的生长, 伞径可达300毫米~500毫米,个体重达10千克以 上,增重300多万倍。海蜇与鱼虾类的生长特征不 同,没有渐近值,就是当海蜇水母体生长到性成 熟时为生长最大值;生殖开始之后其生长速度为 负值,个体收缩,体重逐渐下降,直到死亡。
第一节 海蜇的生物学知识
分类地位 形态特征 海蜇的生态习性 分布与移动 摄食 生殖与发育
分类地位
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 科,海蜇属, 海蜇属有4种。其中海蜇、黄斑 海蜇和棒状海蜇3种,中国均有分布。为海 生的腔肠动物。
形态特征
体呈蘑菇状,分伞部和 口腕部两部。伞部超过半 球形。外伞表面光滑,中 胶层厚。伞缘感觉器8个, 每1/8伞缘有缘瓣16-22 个。内伞有发达的环状肌, 间辐位有4个半圆形的生 殖下穴,其外侧各有1个 生殖乳突。内伞中央由胃 腔向伞缘伸出16条辐管, 辐管侧生许多分枝小管彼 此相连,且各辐管中部由 一条环管连接,形成复杂 的网管系统。
生殖与发育
螅状幼体营固着生活,从秋季至来年夏初的七八个月时 间,螅状幼体能以足囊生殖,即足囊萌发出新的螅状幼 体。当水温上升到13℃以上时,螅状幼体以横裂生殖 (无性生殖)方式产生出有性世代的碟状幼体。初生碟 状幼体2毫米~4毫米,营浮游生活。在自然海域经二三个 月生长后成水母成体。
海蜇的生活周期历经了受精卵→囊胚→原肠胚→浮浪幼虫 →螅状幼体→横裂体→蝶状体→成蜇等主要阶段。除精卵 在体内受精的有性生殖过程外,海蜇的螅状幼体还会生 出匍匐根不断形成足囊、甚至横裂体也会不断横裂成多 个碟状体,以无性生殖的办法大量增加其个体的数量。
对水温的适应范围,水螅型0 ~ 15℃,最适5 ~ 10℃;水母型15 ~ 28℃,最适18 ~ 24℃。
对盐度的适应范围:水螅型10‰ ~ 32‰,最适 16‰ ~ 18‰;水母型8‰ ~ 32‰,最适 14‰ ~ 20‰。
喜栖息于光照在2400勒以下的弱光环境。
分布与移动
海蜇水母体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栖息于近岸水域,尤其喜 居河口附近,分布区水深一般5~20 m,有时也达40 m。
采用1~2 mm厚的无毒聚乙烯波纹板,规 格30cm×40cm,按片间距4~5cm水平组 成附苗器,一般1组附苗器8~20片。投放 附苗器前要将每张波纹板严格消毒和洗刷 干净。
卤虫卵孵化设
4触手螅状幼体的最佳开口饵料为本种浮浪 幼虫,其次为贝类担轮幼虫;其它阶段的 饵料主要为卤虫无节幼体,故孵化卤虫无 节幼体的装置及相应的加热、控温、充气 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对水的要求
海蜇人工育苗海水水质应符合《渔业水域 水质标准》,常规项目要达到以下标准: 溶解氧>5 mg/L,pH值7.8~8.3,比重 1.013~1.022;海水中不应有农药、重金属 等毒性物质,水面无油渍、泡沫、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