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客观化须正确转化语言
循证医学对四诊客观化研究的启示
2006年第12卷第4期2006.V01.12.No.4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BasicMedicine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99【循证医学】循证医学对四诊客观化研究的启示殷鑫1,王相东1,刘晓燕2(1.陕西中医学院中诊教研室,陕西712083;2.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陕西712000)摘要:四诊客观化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主要领域。
探讨四诊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四诊客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采用循证医学方法,提出实现四诊客观化的对策。
四诊合参,真实准确全面的记录病史资料;四诊重在分级,逐步实现量化;开展大规模四诊与客观检查结果相关性的研究;采用大样本,遵守随机、对照、双盲和重复的原则,逐步实现四诊客观化。
关键词:循证医学;四诊客观化中图分类号:R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250(2006)04.0299.02近年来,循证医学(EMP)在全世界得以迅猛发展,被认为是临床实践和决策不可替代的方法,如果能够使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指导四诊客观化的研究,解决四诊时存在医者主观因素占有一定比例的问题,而且能够使中医工作者在辨证时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与四诊具有相关性的实验室和其他检查结果,使辨证得到更多科学证据的支持,加快四诊客观化的进程。
1四诊的内涵及外延四诊人们对其传统的认识是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它的内涵历史文献记载都十分清楚,望、闻、切三诊收集的病史资料,本来就是疾病表现的各种客观真实资料,人们强烈呼吁将这些客观资料量化或者进行严格的分级。
目前由于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还难以完全实现。
问诊是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认为临床上对各种疾病要以最新、最好、最确切的证据,四诊结束应该收集到的各类病史资料是完整的,应该达到最新、最好、确切的证据,这些证据应将四诊内涵要求的内容全部必须包括在内。
关于四诊的外延,主要应当指患者进行相关实验室及物理器械等检查内容,这些检查结果作为四诊外延的具体内容应该是成立的,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利用相关性较好的实验室或其他检查依据,这是中医界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医四诊的具体运用
中医四诊的具体运用(详细)望诊望神失神: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神识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假神:原来不欲言语,语声低弱,面色十分晦暗,突然转为言语不休,两颧发红如妆者神乱:神志异常,表情淡漠,寡言少语,闷闷不乐,继则经常发呆,哭笑无常,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呼号怒骂,昏不知人,口吐涎沫2望色白色:主虚寒证、失血证黄色:主虚证、湿证赤色:主热证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及惊风证黑色:主肾虚、水饮证、痰血证3望舌质淡白舌:主虚寒证红舌:主热证绛舌:主内热深重紫舌:邪热炽盛,阴液两伤,血气壅滞不畅之象;阴寒内盛,血脉瘀滞4望舌苔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苔:主里证,亦可见于寒湿证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5望痰涎痰色白而清稀:寒证痰色黄或白而黏稠:热证痰少极黏,难以排出:燥痰痰白易咯而量多:湿痰咳吐脓血如米粥状:热毒蕴肺,多是肺痈证;痰中带血,或咳吐鲜血,多为热伤肺络中医四诊·闻诊语言错乱谵语:神识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热扰心神的实证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虚证狂言:言语粗鲁,狂妄叫骂,失去理智控制—狂证独语:喃喃自语,讲话无对象,见人便停止—癫证,心气虚,精不养神语言謇涩—风痰上扰咳嗽咳声重浊—实证咳声低微气怯—虚证呈阵发性,咳而气急,连声不绝,终止时作鹭鸶叫声—顿咳(百日咳)咳声如犬吠—白喉干咳无痰,或只有少量稠痰—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呃逆嗳气呃声高亢而短,响亦有力—实热呃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虚寒久病胃气衰败,出现呃逆,声低无力—危证食后嗳出酸腐气味—宿食停积,或消化不良食后嗳出无酸腐气味—肝胃不和或胃虚气逆饮食口渴与饮水:口不渴→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口渴→津液损伤,津液内停不能气化上承食欲与食量:食少见于久病,面色萎黄、形瘦、倦怠→脾胃虚弱;食少胸闷、腹胀、肢体困重、舌苔厚腻→脾湿不运问大便大便干燥坚硬,排出困难,排便间隔时间长-便秘-热结肠道,或津亏液少,或气液两亏大便稀软不成形,甚则呈水样,便次增多-溏泄或泄泻-脾失健运大便先干后溏→脾胃虚弱大便时干时稀→肝郁脾虚、肝脾不和水粪夹杂,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泻下黄糜→大肠湿热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酸腐臭秽→伤食积滞老年人大便不干不稀,仅排便困难→气虚。
中医四诊的技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医四诊的技巧
导语:“望”:勿涂口红勿刮舌面“望诊”主要是医生通过视觉获得与诊断有关的信息,自觉或不自觉地掩盖自己的表象会影响医生的望诊的结果,导致
“望”:勿涂口红勿刮舌面
“望诊”主要是医生通过视觉获得与诊断有关的信息,自觉或不自觉地掩盖自己的表象会影响医生的望诊的结果,导致误诊。
现在的化妆艺术很容易以假乱真,如一个萎黄的面色本来是脾虚证的表现,经过面部化妆后红润的面色可能会使医生不能正确诊断;口红会让一个因阳虚而唇色苍白患者变成气血调和的“常人”。
看病前不要化妆,让医生看到一个真实的你,有助于诊断。
“望舌”是中医望诊的一个重要内容,医生希望能够看到患者真实的舌苔、舌色。
有些患者早晨刷牙时拼命用牙刷刮舌面,目的是给医生看一个漂亮的舌头,但恰恰是因为这样让病看不明白、不准确。
舌苔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病证,如黄色的舌苔是热证、灰黑而润的舌苔是寒证,如果患者来看病前喝一罐橙汁或者浓咖啡将舌苔染成黄色或灰黑色,热证或寒证的误诊就可能出现了。
此外,望舌时往往有些患者将舌头伸得长长的、尖尖的,为的是让医生看得更全面,他哪知道不管什么颜色的舌头(舌色),伸得太紧太尖就变成代表热证的红色舌象。
伸舌头时应该放松、自然,舌面充分展开,舌长的三分之一伸出口外就可以了。
闻:勿吃香口胶勿压抑咳嗽
“闻诊”是医生根据患者发出的气味和声音来判断疾病,香水或香口胶会掩盖患者的气味。
此外,患者发出声音的强弱等对疾病的诊断也很有用,不要刻意地渲染或抑制自己的声音,如看咳嗽病时既不要怕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药学中的四诊如何进行临床运用
中药学中的四诊如何进行临床运用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合称“四诊”。
这四种方法在中药学的临床运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为准确诊断病情、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望诊,即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以及舌象等外在表现来了解病情。
首先,观察患者的神志状态,神志清晰、反应灵敏通常表示病情较轻;而神志不清、精神萎靡则可能提示病情较重。
其次,面色也能反映出很多健康问题。
面色红润有光泽,多为气血充盈;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发黄,可能是脾胃虚弱或有黄疸;面色青紫,多与气血瘀滞有关。
再者,观察患者的形体姿态。
身体健壮、行动自如,往往正气充足;形体消瘦、动作迟缓,可能是正气虚衰。
在中药学的临床运用中,望诊对于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的大致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一个形体肥胖、舌苔厚腻的患者,可能提示体内有痰湿,在用药时就会考虑使用一些祛痰化湿的药物,如陈皮、半夏等。
而一个面色苍白、唇甲无华的患者,可能存在血虚的情况,在治疗时可能会用到当归、熟地等补血的中药。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的呼吸、咳嗽、语言等声音的变化。
比如,呼吸急促、声音粗重,多为实证、热证;呼吸微弱、声音低微,多为虚证、寒证。
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怯,多为肺气不足。
语言错乱、谵语,多为热毒攻心;语言缓慢、重复,多为心气不足。
嗅气味方面,口中有酸腐气味,多为食积;口气臭秽,多为胃热;排泄物有恶臭,多为热毒炽盛;排泄物有腥臭味,多为虚寒。
在临床用药时,闻诊的结果可以帮助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
例如,对于口气臭秽、大便干结的患者,可能会选用清热泻火、通便的中药,如大黄、黄连等;而对于口中淡而无味、大便稀溏的患者,则可能使用健脾温中的药物,如白术、干姜等。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家属来了解病情。
问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起病原因、发病经过、现在症状、饮食起居、既往病史等。
比如,询问患者的寒热情况,恶寒发热多为外感表证;但热不寒,多为里热证;但寒不热,多为里寒证。
(完整word版)四诊八纲辨证法
四诊八纲辩证法四诊:望、闻、问、切1、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临床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
2、望诊内容可概括为观察人体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
3、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主要是根据生理性声音的异常改变和病理性声音等的音质、音量特点测知病情。
嗅气味包括病体孔窍和分汾物、排泄物所散发出的气味。
4、问诊包括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一切内容。
5、切诊包括脉诊与按诊两部分,如脉搏形态、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按压肌肤、手足、胸腹、俞穴的意义。
诊断注意事项:光线(自然光)无干扰充分暴露,勿粉妆、口红、指甲油四诊合参非以一断面脉诊需结合舌诊望诊:望神、望色、望面(形态、头面、五官、分泌物)望舌、望手、闻诊:声音(呼吸、语言、咳嗽、呕吐、呃逆、嗳气)高低、强弱、清浊之别嗅觉:口气、汗、痰、尿、便等异常气味问诊:问一般情况,包括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婚否,民族,职业,籍贯,现住址,过敏史等。
问饮食、口味、睡眠、二便、妇科、问主诉。
问现病史。
问既住史。
问个人生活史。
问家族史。
问现在症状是问诊重点。
切诊:脉诊(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按诊(肌肤、胸腹、俞穴)、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种证候,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1.表、热、实证为阳,里、虚、寒证为阴,阴阳为八纲中的总纲。
2.八纲之间“相兼”、“转化”、“夹杂”“真假”的特点。
表证:[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
[临床表现]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症见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
兼见头身疼痛,鼻塞,咳嗽等症。
里证:[概念]是疾病深入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多见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病,成因有三种情况:一是由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所致,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成,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出现的种种病证。
中医护理诊断程序-四诊
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THANKS.
切诊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皮肤温 度、疼痛等来了解病情的方法
。
四诊的起源与发展
四诊起源于古代中医 的实践经验,最早可 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时期。
现代中医仍然广泛应 用四诊技术,并结合 现代医学手段进行诊 断。
随着中医的发展,四 诊技术逐渐完善,形 成了完整的诊断体系。
四诊在中医护理诊断中的重要性
的轻重和预后。
望色
望形态
望舌
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 光泽和斑疹等,以判断
病情的性质和病位。
观察患者的体型、姿势、 步态等,以判断病情的
类型和病位。
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 和舌下脉络等,以判断
病情的性质和病位。
闻诊
听声音
听患者的语声、呼吸、咳嗽等声 音,以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病位。
嗅气味
嗅患者的口气、分泌物等气味, 以判断病情的性质和病位。
中医护理诊断程序-四诊
目录
• 四诊的概述 • 四诊的方法 • 四诊在护理诊断中的应用 • 四诊的注意事项与局限
四诊的概述
01
四诊的定义
01
02
03
04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气色、 舌象、皮肤等来判断病情的方
法。
闻诊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嗅病人的 气味来了解病情的方法。
问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 家族史等来了解病情的方法。
问诊
问寒热
询问患者是否有发热、畏寒等 症状,以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病
位。
问汗出
询问患者是否有出汗、无汗等 症状,以判断病情的性质和病 位。
问疼痛
询问患者是否有疼痛、酸胀等 症状,以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病 位。
中医四诊合理化的思考
中医四诊合理化的思考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中,中医四诊是中医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式来全面地观察、了解患者的病理情况。
然而,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中医四诊是否仍然合理,这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医四诊的合理性是基于中医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治疗,而四诊正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式,中医师能够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因、辨证施治。
这种经验主义的医学方法在中国几千年来被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因此,从传统中医学的角度来看,中医四诊具有明确的合理性。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医学研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四诊被一些批评者认为是主观和不科学的。
他们认为四诊过于依赖医生的经验和感官观察,缺乏客观性和可信度。
此外,由于临床实践中医生的水平和经验不同,对于同一个病情的诊断和治疗结果可能存在差异,这也会增加四诊的不确定性。
因此,一些批评者主张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强调更多的客观化指标和科学性,以提高中医的可信度和治疗效果。
针对中医四诊的合理化问题,我们可以探讨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医四诊进行辅助。
比如,借助显微镜、血液化验等现代医学仪器,可以对中医四诊中的一些指标和表征进行量化和客观化,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可以运用统计学原理和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对中医四诊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进行评估,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此外,我们还可以深入研究中医学的经典文献和著作,寻求更多的证据支持中医四诊合理性的观点。
通过探索中医四诊在病理理论、疾病分类和治疗方案等方面的基础,可以进一步加强中医四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同时,加强中医教育和培训,提高医生的临床水平和判断能力,也是合理化中医四诊的重要方面。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中医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对中医四诊的客观量化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将介绍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研究的一些主要成果。
望诊是根据人体外部表现进行诊断,包括面色、目瞳、唇色、舌质等指标。
近年来,研究者使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模式识别算法,对望诊进行客观化分析。
研究人员使用数字摄像仪拍摄患者的面部图像,然后提取图像特征,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类和诊断。
这种方法有助于解决望诊主观诊断的问题,提高诊断准确性。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声、腹音等进行诊断。
为了客观化分析闻诊的指标,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研究。
他们使用电子听诊器记录患者的呼吸声,并利用声音谱分析等方法对呼吸音进行定量分析。
在一些疾病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不同疾病的患者在呼吸音频的能量分布、频率成分等方面存在差异。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询问来获取有关病情的信息。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分析问诊时的语言特征、情绪表达等指标,对问诊进行客观化研究。
他们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问诊过程中的语言进行文本分析,提取出关键词和句子结构等信息,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诊断分析。
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体表等进行诊断。
近年来,研究者使用心电图仪、脉搏测量仪等设备对患者的生理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
他们使用脉搏波传感器记录患者的脉搏波形,并利用信号处理技术对脉搏信号进行分析,以评估患者的脉搏特征和脉象类型。
除了单独对四诊进行客观化研究外,研究者还尝试将多种方法和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他们将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的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构建了一些中医诊断模型。
这些模型能够自动识别和分类不同疾病的患者,并提供相关的诊断结论和建议。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集中在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方面。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中医诊断的客观化和标准化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样本数量较少、数据质量不高等。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四诊”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四诊”法中医诊断疾病有“四诊”:望、闻、问、切。
这“四诊”作为中华医学的瑰宝,至今还发挥着它的积极作用。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也应做到“望、闻、问、切”。
特别是有的时候,我们要把学生当作病人来对待,我们用心来纠正他们的错误,用心来弥补他们心灵的创伤,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一、望――观察“望”即为观察。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解放小孩子的眼睛。
不要戴上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到事实。
解放小孩子的嘴巴。
有问题准许问,创造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话敢直说。
解放小孩子的空间。
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
大社会、扩大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解放小孩子的时间。
给儿童个体学习,活动的自由时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把学生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
通过观察,可以让学生认识新事物,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四册第4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沉香救母》时,在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根底上,指导学生按顺序仔细观察课文插图,从沉香紧锁的眉头,愤怒的双眼和握紧的拳头,想象沉香不怕“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苦学武功,立志救母的艰辛。
从母子俩拥抱在一起,喜逐颜开的画面,想象母子团聚时百感交集的感人语言,然后依图品读,读出急迫和欣喜。
这样,一个不怕困难,刻苦习武,一心救母的孝子形象便矗立在孩子们心中。
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里活动。
学生的表情、动作等反映他内心的思想感情,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教育学生。
学生上课时对知识的吸收、掌握情况,甚至做小动作的情况等,将露于外表,教师通过“望”,及时获取各方面信息,反响于学生,帮助学生学习或纠正错误。
同时,学生通过教师的“望”,了解到教师对他的关心、帮助和保护,会及时改正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抑制困难的勇气的信心。
二、“闻”――倾听“闻”就是听取学生对学习、生活等各种问题的意见、看法等。
学生和我们教师不一样,要理解还要时刻警觉,不能用我们的思维和认识代替孩子的思维和认识,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还给孩子权利,就成了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中的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条件。
刘韵远:儿科用“四诊”,方法很重要
刘韵远:儿科用“四诊”,方法很重要传统育儿说1篇原创内容Official AccountI导读:小儿科临床亦采用“四诊”,但患儿群体的特殊性给医生的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儿科的四诊,既要求迅速敏捷,又要交错进行。
作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告诉大家如何更快、更准确地应用好这“四诊”。
儿科“四诊”的临床应用作者/刘韵远儿科临床,虽也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但在具体应用时,与成人有所不同。
儿科古称“哑科”,问诊常是间接进行的。
当接触病人时,患儿往往惊哭不安,易失其切诊的准确性,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为此,儿科四诊,既要求迅速敏捷,又要交错进行。
在未接触患儿之前,首先要向其家长询问病史,然后再进行切诊。
在切诊的同时,其他两诊交错进行。
儿科四诊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既是互相连接,又是相互交错的,历年来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认为有必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本文仅简要介绍儿科四诊的临床应用,有关一般四诊的内容从略。
一、问诊当接触患儿之前,医者首先要以亲切的表情向患儿打招呼,接着把目标转向患儿家长说:“孩子怎样不舒服啦”?目的是既要转移患儿的视线,又要探知患儿的病情。
当患儿家长说明就诊的要求和患儿的病情时,这就是“主诉”。
医者可根据主诉,进一步追问病史。
询问时要抓住重点,善于引导,并要简明扼要地记录之。
这就是“小儿问诊”。
二、切诊(一)切脉:当问诊结束后,接着进行“切诊”。
两岁以内的婴幼儿,由于腕部短小,多采用“一指切三关”的方法。
以医者之双手,握患儿之双手,将医者之拇指,切按患儿桡骨内侧动脉为中心的部位(即寸、关、尺三关),同时再以医生食指,按住患儿桡骨外侧,以助医生握切之力,可起到夹板样固定作用,便于医生用拇指进行切诊。
三岁以上患儿,可采用三指切诊法。
脉象以浮、沉、迟、数,以辨表、里、寒、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学龄后儿童多有兼脉,基本与成人脉象相同。
(二)切手心:在切完脉诊的同时,以医生左手鱼际,测试患儿右手心;再以医生右手鱼际,测试患儿左手心;测试患儿手心有两种意义:第一测试手心有汗或无汗,有汗为表虚,无汗为表实;第二测试手心有热无热,手心热多属阴虚,无热多属阳虚。
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常见证候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
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常见证候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自中医药现代化的概念被提出以来,证候的实质与标准化就一直是横亘在中医界人士面前的一道难题。
证候之间的界限模糊,辩证体系又有交叉,使得不同证候的概念互相交错,证候的诊断标准难以统一;证候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望、闻、问、切得到的四诊资料,从资料获得的手段上来看主观因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几十年来,我国学者一直致力于采用生物学的指标、规律诠释证候发生、发展的规律,寻找证候诊断的生物学指征,以确定中医证的客观标准。
经过不懈的努力,证候的现代生物学研究已取得了一些令人可喜的成果。
四诊资料收集客观化由于以往中医对症状、体征尤其是舌脉的辨识主要依靠医生的感官,不同中医师观察同一个患者所得的资料常常有差异。
为了使舌诊、脉诊量化、客观化,诸多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做了许多的研究工作。
如舌色、苔色客观化的研究,从早期的舌比色卡到舌色仪,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平台,实行多学科融合与协作而进行的中医舌诊专家系统的开发,使中医舌诊逐渐走向客观化和定量化。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翁维良教授等运用该系统对照观察了352例血瘀证舌质和218例非血瘀证舌质的不同,认为该系统对舌质的量化观测对血瘀证量化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脉诊的量化采集和处理系统也在逐步完善。
有人采用微机化脉图仪对中医肝病各证260例患者进行脉图描记,发现肝病均以弦脉多见,弦脉的图形及参数显著有别于平脉,肝病各证弦脉具有相似的图形特征及参数变化。
此外,望目辩证的系统也在开发。
虽然上述客观化诊断系统尚未在临床推广,但都是对四诊手段客观化研究的有益尝试。
证候指标微观化中医对证候的观察多局限于宏观的望、闻、问、切。
这种宏观的证候指标具有难以量化、标准化的缺陷。
于是,对证候的表象背后的微观变化的观察可能为证候诊断标准的客观化提供理论基础,也使得微观辨证成为传统辩证的有益补充。
所谓微观辨证是指用现代化检查手段,将中医宏观辨证诊断引入细胞、分子水平,以探索疾病证候的演变实质,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完整版)四诊五辨要诀
四诊五辨要诀上篇四诊四诊总括医经内难有明见,望闻问切四诊参。
察外揣内细诊探,了解病症与根源。
第一节望诊一望神1 神的概念神是意识和精神,乃由精生共形存。
生命活动神主宰,五脏安和自有神。
2得神得神神旺精气充,正气未伤病浅轻。
形色如常语清楚,目光明亮内含精。
反应灵敏情自若,呼吸调匀肌肉丰。
3 失神失神神衰精虚空,正气大伤病危倾。
神志昏迷语无伦,循衣摸床与撮空。
面色晦暗情淡漠,瞳呆睛迷目不明。
吸微喘促肉消脱,反应迟钝动失灵。
4 假神病症危笃失神明,突然转佳不含情。
语声低微忽高亮,目光昏滞忽转明。
面色晦暗忽如妆,本无食欲忽有增。
阴精衰竭阳外脱,回光返照残灯明。
二望色1常色与病色红黄隐隐色之常,明润含蓄有荣光。
五脏安和机体壮,气血旺盛精内藏。
并色病时异于常,善恶顺逆辨周详。
五色光明润泽善,胃气能荣预后良。
晦暗枯槁为恶色,脏腑败坏胃气伤。
2 五色主病青乃气滞脉瘀阻,多主惊风瘀痛寒。
赤色只缘火热盛。
热证虚实微甚间。
黄乃本色不主病,黄而异常方为篇。
病之黄色虚与湿,两目身黄是黄疸。
白色气血不荣外,夺气脱血或虚寒。
黑为阴寒水盛色,寒水瘀痛肾病缠。
三望形体粗大充实强壮象,瘦小干枯衰弱证。
形胖能食脾胃壮,胖而食少水湿停。
形瘦食多中焦热,瘦而食少脾胃倾。
瘦人多火阴虚热,肥人多湿痰饮生咳喘肺胀胸圆桶,肺肾阴虚胸扁平。
面浮肢肿为水肿,腹大脐突膨胀名。
大肉瘦削病危笃,畸形禀赋不足成。
四望姿态动强仰伸表实热,静弱俯屈里虚寒。
坐而喜伏气虚短,坐而不卧喘咳痰。
痹症伸屈不利痛,痿症痿软无力前。
口眼蜗斜中风痰,撮理循摸病危难。
动摇挛抽因风产,手护之处多痛酸。
热证衣被常欲掀,衣重被覆是阴寒。
五望排泄物排物形色质地变,脏腑气血最相关。
大凡寒湿白清稀,热盛津伤黄稠粘。
六望小儿指纹气血未充脉难平,次指三关风气命。
脉络红黄隐于风,形色变异疾病生。
纹现浮沉分表里,辨别红紫寒热明。
寻求淡滞虚实定,要在三关察重轻。
七望舌1舌诊要义舌为人体一面镜,心之苗窍脾外征。
2021冠心病诊断中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的运用范文1
2021冠心病诊断中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的运用范文 冠心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及并发症多等特征。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检查手段有冠状动脉CT、冠状动脉造影、心血管超声等,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 “金指标”,但因其检查有创、费用高,限制了临床应用;冠状动脉 CT 检查是一种断层检查后重构的血管检查方法,虽属于无创伤检查手段,但行 CT 冠状动脉检查时受检者心率的影响较大。
基础研究和临床大样本循证医学研究均表明,中医药对防治冠心病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寻找切实可行的无创检查方法对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减少患者负担非常重要。
中医诊断客观化检测有无创、便捷的优势,目前中医四诊客观化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的中医四诊检测系统已基本实现了中医面诊、舌诊、声诊、问诊、脉诊的采集以及分析,可望为冠心病预警、健康评估、临床疗效、中药新药评审的临床试验提供评价指标。
1冠心病舌诊研究。
舌诊是富有中医特色的诊法之一。
舌为心之苗窍,脾之外候。
《辨舌指南》曰:“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察舌苔可观六淫之深浅。
”因而舌诊对冠心病证候虚实寒热的辨证,以及疗效评价、预后判断都有重要意义。
随着计算机及其图像处理分析技术研究的深入,舌诊客观化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如李敬华[1]运用 “适于疗效评测的舌象仪”对 200 例冠心病患者舌图像进行分析,计算了舌体参数如舌体面积、薄苔与厚苔面积及舌质、舌苔各自的颜色平均值( R、G、B)等,发现舌质颜色、舌苔颜色、舌苔厚度、瘀斑瘀点在冠心病各证型分布上有显着差异。
本课题组提取了100 例冠心病患者中医治疗前后的舌图像参数[2],发现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在治疗前后舌图像参数有显着变化。
如心气虚组治疗前舌体多胖厚有齿痕,治疗后舌苔厚薄指数、齿痕指数下降;心阴虚组治疗前患者舌质光裂,多属少津之证,而治疗后整体舌色指数中的 R 值下降,舌色由深红到淡红,裂纹指数下降;痰浊组患者治疗前以腻苔为多见,治疗后舌苔腐腻指数下降。
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
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摘要】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现代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尽管现代心理学在我国的应用成效有目共睹,但面对庞大的受害群体和日益复杂的情况,时代呼唤有中医学心理问题卫生保健认识干预 1对心理问题认识的三个基点 1.1心理问题成因“形神合一”、“天人相应”是中医学对心理与生理、精神与躯体、人体与自然关系的精辟概括。
心理问题成因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①体质因素(生物躯体因素)—生理始基。
“生理始基”指出现问题前的生理特点,个人的不同体质特点,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健康和心理病变过程中。
②内伤七情。
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但若突然刺激或强烈刺激(暴发性)或长期的负性情绪刺激(渐进性),超过人体自身调节的范围时,可造成脏腑气血功能紊乱。
③不同人格。
《内经》对“人”有诸多描述并有多种分类法,如按照五行原理,结合五色、五音,把人分为二十五种类型,谓之“阴阳二十五人”,人格表现各异。
④境遇刺激—社会因素。
明代医家李中梓把这类因素归结为“境缘”与“营求”两大类。
“境缘”即境遇,涉及外界社会各种因素刺激,“营求”则与特定社会背景下自我需求有关,主要有人际关系紧张、欲求不遂、情欲无涯等。
⑤其他(饮食、劳倦、病理产物等)。
1.2常见心理问题将中医文献中涉及的诸多情况进行整理,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①思维障碍。
常见有郁呆,疑昧,思虑太过,悲思(居丧反应),执着思盼(物恋的精神偏执,如恋物癖)等。
②情感障碍。
主要有:郁证,焦灼,百合病,脏躁,奔豚气,卑惵,梅核气(癔球症)等。
③心理困扰。
心理困扰虽然不及精神痛苦的程度强烈,但对个体来说是经常性的烦恼,事不一定大,但出现频次高,其累积负效应不容忽视。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中医四诊是中医诊疗的基础,也是中医理论独特之处。
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分别是病人的形态结构、气味声响、病史症状以及脉搏等状态。
虽然中医四诊在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其主观性强、操作难度大等缺陷,使得其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在此背景下,中医四诊的客观量化的研究成为了当代中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1. 望诊方面:通过影像学等技术手段对病人的形态结构进行分析与评估,例如利用X 线、CT、MRI等技术对人体部位进行扫描,对骨骼、内脏、软组织等结构进行定量分析。
此外,近年来还发展了电子皮肤技术,利用红外线和激光测量皮肤色素、红血球、血压等参数,实现了对望诊内容的客观化。
2. 闻诊方面:利用气体传感器等技术手段进行声味测量,对病人喘息、战栗、咳嗽、体臭等症状进行定量评估。
3. 问诊方面: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功能,实现对病人的问诊内容快速、准确的分类和分析。
此外,还有一些互联网平台,可以对病人的问诊信息进行系统化收集和分析,提高诊疗的效率和准确率。
4. 切诊方面:通过脉搏仪等手段对病人的脉搏进行测量、记录与分析,实现对脉象的客观化应用。
同时,也可以通过DNA测序等技术分析病人的遗传信息和基因表达情况,实现对病理状态的更精准诊断。
虽然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与细化中,但是该领域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例如:望诊领域存在着成像设备过于昂贵,利用率低等问题;闻诊领域对技术精度的要求较高,且对环境的干扰较大;问诊领域由于语言的多样性和语音处理技术的不完善,难以实现快速、准确的分类和分析;切诊领域需要更加深入的发掘和研究才能实现更为准确的脉诊。
因此,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仍需持续努力和探索,以实现中医诊疗的客观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中医护理学第七章四诊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七章四诊【重点难点】中医学将临床检查患者、了解病情的方法概括为望、闻、问、切四个内容,合称“四诊”。
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四诊合参。
一、望诊望诊,是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情况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情况的诊察方法。
(一)全身望诊1.望神: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综合外在表现以判断整体病情的方法。
观察神的盛衰,既可判断脏腑精血的盈亏和形体的强弱,也可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望神的重点在于观察目光、神情、气色和体态。
神的表现类型和临床意义:(1)有神:又称得神。
主要表现为神志清楚,精神良好,两目精彩,面色荣润,表情自然,呼吸平稳,反应灵敏,动作自如等。
提示脏腑精气充足,正气强盛,生命活动正常;即使有病,也属轻病,预后良好。
(2)无神:又称失神。
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目暗精迷,瞳神呆滞,面色晦暗,语言断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动作失灵;甚至神识昏迷,语言错乱,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等。
提示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3)少神:又称神气不足,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
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等。
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
(4)假神:系指危重、久病患者精神突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前的预兆,并非佳兆。
主要表现为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突然神志转清,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原来面色晦暗,突见面赤如妆;或不欲饮食,突然食欲增加等。
2.望面色望面色,是指望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我国人的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病态面色大致可分为五种: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证、惊风证、肝病。
②赤色主热证;③黄色主湿证、虚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⑤黑色主肾虚证、瘀血证、水饮证。
3.望形态望形体—望形体主要是观察患者体型的强弱、胖瘦及体质类型。
(1)形体强弱: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等,是形体强壮的表现;骨骼细小,肌肉瘦削,筋弱无力,皮肤枯燥等,是形体衰弱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如脉之弦、滑、涩、紧、芤,多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一个病人,三个医家三种判断的可能并非少见。有些“脉象图”仪给出的“弦脉”等诊断也不为大家所公认的原因就在于此,这也使得中医脉诊的客观化标准难以寻觅。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象思维特色的语言没有很好地转向逻辑思维语言。目前所谓的客观化,其实是对中医语言与西医语言简单化地对号入座,这反而是对客观事物(如脉搏波图)的主观化、隐喻化;这也是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常出现的错误。
近几十年,中医四诊“客观化”作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内容被广泛开展,但研究结果难以在临床推广,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中、西医诊断学语言特色的比较。
下一步的难点或者需要攻坚的地方,也许就是在弄清两种表达方式的本质差异源于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后,促进两种思维方式的结合和语言转向,以促进中医现代化发展。
笔者认为,中医四诊部分地或近似地“客观化”是可行的,但要避免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出现对号入座式的误解。
例如对于望诊,因为人的视觉最为灵敏可靠,并且容易达到共识,人一生所接受的外来信息多由视觉获得;所以自古位于中医四诊之首。因此,首先在望诊客观化方面取得统一的标准是有可能的。而对于脉诊,尤其是关于脉形的各种描述,中医各家本来分歧就很大,目前也难以完全统一。现在只能先把较容易统一的脉数(脉率和节律)、脉位的浮沉等定出统一的标准。
可以说中医四诊的描述是具有文学、哲学和艺术性的语言,而西医诊断则趋向数学、物理的语言。语言在这里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内容的灵魂。因此,西医诊断学的症状和体征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可以迅速地实现客观化、微观化、数字化;而中医四诊的“客观化”却遇到了一条难以逾越的语言学鸿沟。
如果没有象思维的语言向逻辑思维的语言转向,所谓中医四诊“客观化”则难以完全真正实现,而在这种“客观化”的过程中又要求不丢失象思维的中医特色,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象思维”是具有中医学特色的思维方式,而西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承载两种思维方式的语言特性有所不同。
中医象思维从四诊开始,其关于“症”的语言就具有比喻、类比、象征等文学艺术性、诗性的特点。如பைடு நூலகம்赤欲如白裹朱”、“黄欲如罗裹雄黄”、“首重如裹”、“如轻刀刮竹”、“如盘走珠”、“如鸡举足”、“如屋之漏”等,这与西医从严密逻辑概念出发的关于症状和体征的直白、具体、线性的描述语言显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