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庸先生教我读书之道
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似是故人来——《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知人论世,了解两位作者的读书经历和感受。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求学之道,读书之道。
4、文化理解与传承:感受经典的力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两位作者的读书经历和感受,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学习求学之道,读书之道。
【教法】讲述法、提问法、研讨法、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合【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朗读法【教学准备】导学案、PPT、视频教学过程一、导入:观看视频问:观赏完这则视频,大家对于体育竞技有什么感受或总结吗?(提示:你如何总结体育精神?)明确:竞技体育这条路,踏上了又怎能回头,哪位运动员不是怀有热爱与期待开始,以遗憾和不甘落幕,即使是拿着最耀眼的成绩离开,赛场在看到队友比赛时,还是会禁不住回忆难过,更何況是多次失利而离开呢?但他们却从末说过后悔,尽管生活一次次将他打倒,但他们仍一次次挣扎站起,说到“我仍然爱着这泥泞破碎的人间”。
问:著名的文学家赫尔曼·黑塞是怎么评价体育运动的呢?(提示:第一段)明确: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以看到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问:他用体育竞技来比喻什么?明确:真正的修养问:什么是“真正的修养”?(提示:文本第一段哪句话可以解释?)明确: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修养呢?黑塞说,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便是阅读,而我们中国的翻译家王佐良先生也在身体力行着终生阅读。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看看他们带给我们什么样的阅读指导。
二、明确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知人论世,了解两位作者的读书经历和感受。
胡林翼家训中的读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胡林翼家训中的读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胡林翼是清朝末年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曾任辛亥革命后湖南省临时省议会议员的政治家。
他在《胡林翼家训》中阐述了许多关于读书和学习的思想,这些思想对现代人也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
首先,胡林翼强调了“读书不足则智不明,思想不遍则事不通”。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要深入思考、全面的了解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进行高质量的思考,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懂得更多的知识,使自己的思路更加宽阔。
这对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改革都有很大的意义。
其次,胡林翼还讲到了“选择书本要精细,应取能广博自由之学”。
这说明了在选择学习的内容时,我们应该善于挑选,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才能让自己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这也提示我们在面对信息过载问题时,应该选择有价值、真实可信的信息,提高阅读选择的精准度和深度。
此外,胡林翼还谈到了“读书必须有理可依”,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有条理性,不能盲目地去学。
而这也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提醒我们,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组织性,盲目堆砌知识无法给我们带来真正的进步。
最后,胡林翼提到了“勤奋苦学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和进步的道路上,我们必须付出努力和汗水,这是成功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和适应变化,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总之,胡林翼家训中的读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指导,包括:深入思考、拓宽知识面、有条理性的学习方法以及勤奋、不断进取的态度等。
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可以从中汲取精华,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语文人教彩色版九年级上册(2014年修订)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好读书 读好书》PPT课件
规 则:
1.第一个条件猜出得12分 2.第二个条件猜出得8分 3.第三个条件猜出得5分 4.第四个条件猜出得3分
他是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曾 科举屡试不第 他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 木三分”;后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 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
他是一位德国诗人 他花了近60年的时间写成了一部长篇诗 剧 他的代表作与《荷马史诗》,但丁的 《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 称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 青少年时代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 烦劳》 歌德
向同学推荐一本 自己读过的好书。
共同进步!
他因作品繁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 的称号。 他字“舍予” ,含有“舍弃自我”, 亦即“忘我”的意思。 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茶馆》、《龙须沟》等大量文学 作品, 舒庆春
规 则:
1.故事形象生动10分. 2.故事新颖20分.
孙中山先生在东京从事革命活动时,得到 了日本友人犬养毅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结 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平日时相往来,无 话不谈。一天两人又见面了,犬养毅问道: “我每次看望孙先生,谈不了几句,先生 就要讲革命。先生于革命之外,还有没有 别的嗜好呢?”
博览群书,确是中山先生的一大嗜好。他早年随 兄长孙眉去檀香山上学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 了华盛顿、林肯等几位美国著名总统的传记。回 国后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专心致志攻读正课外, 利用点滴时间,广泛涉猎中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 学的书籍,同学们赞赏他的见多识广,给他取了 个“通天晓”的雅号。手不释卷啃面包。
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 了高官。
看名人怎样读书
• •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 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 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 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 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 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 的“三杰”之一。 •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 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
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这是继党的十八大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之后,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这一提法不仅把“倡导全民阅读”提上了一个新高度,更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浸染着书香的民族,不仅诸如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故事流传至今,还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腹有诗书气自华”、“人不读书,其犹夜行”等让世人耳熟能详的关于读书的名言。
胡适,作为中国知名学者、思想家、诗人、史学家、作家,对读书赋予了深层次的解释。
他认为:“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科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求真理”;“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关于读书,胡老先生提出了他的观点:(1)要读何书。
胡适说,“关于这个问题,《京报副刊》上已经登了许多时候的“青年必读书”;但是这个问题,殊不易解决,因为个人的见解不同,个性不同。
各人所选只能代表各人的嗜好,没有多大的标准作用。
所以我不讲这一类的问题。
”在我个人看来,正如人的身体成长需要营养均衡一样,个人智慧的成长也需要广泛阅读,要像蜜蜂采蜜一样,你采过的花儿多了,那样酿出的蜜,才会更甜,更有营养。
文艺、传记、科技、外文等,只要你广泛涉猎,你都会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2)读书的功用。
胡老先生说,“从前有人作“读书乐”,说什么“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在我们不说这些话了。
要说,读书是求智识,智识就是权力。
这些话都是大家会说的,所以我也不必讲”。
在我个人看来,当今世界,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流行的主题,科技文化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毫无疑问,不读书,注定你会被时代淘汰,跟不上发展的脚步。
(3)读书的方法。
胡老先生说,“我今天是要想根据个人的经验,同诸位谈谈读书的方法。
我的第一句话是很平常的,就是说,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
胡适著作《怎样读书》读书笔记
胡适著作《怎样读书》读书笔记书本内容之:陈中凡谈读书陈中凡(1888?1982),原名钟凡,字?(jiào)玄,号觉元。
江苏盐城人。
中国古典文学家,红学家。
与胡小石、汪辟疆并称南大中文系「三老」。
陈中凡1888年出生于江苏宿迁;1911年毕业于两江师范学校学堂,受业于李瑞清、缪荃孙、陈三立诸名师;1914年后才考入北京大学习哲学,毕业后留校工作。
陈中凡博学洽闻,治学根基深厚,从研究书目学、注疏群经到文学批评史,以及先秦、两汉、隋唐五代、宋元金文学史等,无不涉猎,晚年侧重古代戏剧史分子生物学,在文学、历史学、哲学乃至目录学、古文字学、教育学、艺术史诸方面均有建树。
著有《古书读校法》、《中国文学批评史》等书,其中《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中国首部文学批评史。
《怎样读书》收录陈中凡先生谈读书比藏西县的文章《读什么书》,主要讲述读书的穆伊县问题,主要介绍的是海外古代书籍的分类及其阅读。
陈中凡文章:《读什么书》摘抄和提要注:内容基本是摘抄,基本已是文章的文章内容概括(摘句法),在做真正的内容偷懒概括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删减增补修改,做更准确的概括,更简洁的表达,做到语句连贯、衔接自然。
现在科学繁重,所以读书要讲求最经济的方法。
现在学校中各科专业课常识都要讲究,读专门序言的时间很少,所以读书的思想观念要改变。
书籍是各种知识的宝库,读书为着要解决问题,否则可不必读。
我们要用最经济的方法去读最有用的书。
现在各种书籍汗牛充栋,浩繁已极,可以分门别类。
旧时代采用七分法或法民泽。
所谓七分法实在是六分法,如六艺。
四分法就是把中国分为经史子集四种,但经应该归到文学一类,所以中国旧书可以分为三类,就是史学、哲学思想和文学。
史学诸方面的书籍很多,如《二十四史》。
史可以分为两种,就是通史和专史。
其次要讲到哲学,这是思想的问题。
春秋有三大家。
第一是道家。
第二是儒家。
第三是墨子,包含名家和发夹。
其次还有批评家、怀疑学派、相宗等。
胡适的阅读教学法
胡适的阅读教学法胡适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阅读教学法对于当今的教育界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胡适的阅读教学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阅读的目的、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态度。
阅读的目的是指阅读的目标和意义。
胡适认为,阅读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他强调,阅读不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娱乐,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和有思想。
因此,学生在阅读时应该明确自己的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材料,并且要有意识地去思考和分析。
阅读的方法是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胡适认为,阅读的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因为不同的阅读材料需要不同的阅读方法。
他提出了“三步阅读法”,即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然后仔细阅读每一段,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最后进行总结和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和看法。
此外,胡适还强调了阅读的速度和节奏,认为阅读应该快而不乱,慢而不死板。
阅读的态度是指阅读时的心态和态度。
胡适认为,阅读应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地质疑和思考。
他提出了“三问阅读法”,即在阅读时要不断地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读这篇文章?作者在说什么?我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通过不断地问自己问题,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阅读材料。
胡适的阅读教学法对于当今的教育界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他的阅读教学法强调了阅读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材料。
其次,他的阅读教学法提出了多样化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从而更加高效地阅读。
最后,他的阅读教学法强调了阅读的态度和心态,让学生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地质疑和思考,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阅读材料。
胡适的阅读教学法是一种非常实用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借鉴和应用胡适的阅读教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胡老师文言文翻译
胡老师幼时,家道中落,然其志向不衰。
每至寒窗苦读,灯火阑珊,其父母常以《孝经》、《论语》等儒家经典劝诫之,胡老师遂以此自勉,勤学苦练,以求上进。
及长,胡老师负笈游学,遍访名山大川,广交贤达,博采众长,学识日进。
胡老师曾言:“读书须有志,志者,志在四方;读书须有恒,恒者,恒心不易。
”此言深得吾辈认同。
胡老师治学严谨,注重实践,常以身作则,教育学生勿忘本,勿失道。
其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益匪浅。
一日,胡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左传》,言及晋文公与秦穆公之会盟,曰:“晋文公以礼待人,秦穆公以诚相见,两国遂成盟友,共谋大业。
”胡老师又曰:“人之所以能立身处世,在于诚信二字。
”此言使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感悟到诚信之重要。
胡老师教学生,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
一日,胡老师见一学生迟到,遂责之曰:“学海无涯,光阴似箭,尔何故迟来?”学生答曰:“老师,我路上遇到了一位老人,帮助他找到了失散的亲人,故迟到了。
”胡老师听后,微笑曰:“善哉!助人为乐,乃君子之风。
今后,尔当以此为榜样,传承仁爱之心。
”胡老师对学生关爱备至,常以家书勉励之。
其家书曰:“吾儿,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尔须立志高远,勤学不辍,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胡老师家书,言简意赅,饱含父爱,使学生深受感动。
胡老师一生,淡泊名利,专心致志于教育事业。
其弟子遍布天下,皆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胡老师虽已年迈,然仍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胡老师文言文翻译如下:胡轩,字子涵,吾乡之杰出人才也。
其人博学多才,才情横溢,谦逊有礼,品德高尚,人皆敬仰之。
胡轩自幼好学,早起晚睡,勤奋不辍,故学业有成,名扬四海。
胡轩幼时,家境衰落,然其志向不衰。
每当夜深人静,他仍在苦读,父母常以《孝经》、《论语》等儒家经典劝诫他,胡轩遂以此自勉,勤学苦练,以求上进。
长大后,胡轩外出求学,遍访名山大川,广交贤达,博采众长,学识日进。
胡轩曾言:“读书须有志,志者,志在四方;读书须有恒,恒者,恒心不易。
胡林翼家训中的读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胡林翼家训中的读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胡林翼(1755-1812),字代谕,号茗池,又号锦川,山西长治无定河人。
清代道光年间进士、红学家、书法家。
其家训是《胡氏家训》。
胡林翼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他在家训中的读书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意义。
一、胡氏家训中的读书思想在胡林翼的家训中,他对读书的重要性作了深刻的阐述。
他提倡“诗书不离口”,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培养读书的习惯,学习经史子集,才能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人。
他主张孩子应当“先学一个字”,坚持“不识字者不得语”,强调学习的基础是识字,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字基础,才能开展更深入的学习。
这种“字为本”的观念,体现了胡林翼对读书的重视和对教育的重要性的认知。
胡林翼还强调“学贵精,不贵多”,他认为读书要求精,而不是追求数量。
他说“读书如饮酒,乃往事也非多”、“读书犹如饮酒,乃往事之味”,意思是读书要有深刻的体会和领会,而不是单纯为了堆积知识。
他还强调“读书要有所求”,即读书要有思考,有目的,不是空洞的温习和背诵。
胡林翼的读书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读书的重视和对教育的重要性的认知,但与此也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人们常常陷入繁忙的生活中,而忽略了对读书的重视。
胡林翼提倡“诗书不离口”,意思是要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融入日常生活中,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重视读书的习惯,将其融入到生活中去。
尤其是对于孩子,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让他们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胡林翼主张“学贵精”,不贵多,强调的是读书要求深,而不是数量。
在现代社会,信息面前的挑战,我们更应该注重深度阅读,而非浅尝辄止。
我们应该抛弃浅薄的读书观念,培养深度阅读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修养,增强自己的内在修养。
三、结束语通过对胡林翼家训中的读书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读书的重视和对教育的重要性的认知。
这些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意义。
学,然后知不足
龙源期刊网 学,然后知不足作者:季宇来源:《青苹果》2013年第02期鲁迅在《寸铁》中提到一个名叫思孟的人。
此君何许人也?我未查过资料,不过文后的注释倒是提供了一点介绍,说他是“北京大学辞退的徐某”(胡风语),并说此君写过一本叫《息邪》的书,把当时新文化运动及其倡导者大大地贬损了一通。
说什么“蔡元培居德五年竟识字百余”,陈独秀“不解西文”,刘复、钱玄同“皆斗筲之才,不足比数”,胡适“英文颇近清通,然识字不多”等。
可他自己却在文章中把马克思的名字拼错了。
看到这里,不禁哑然失笑,此公狂妄也真到了胆大包天的地步。
其实,无须我多说,大家也都看得清楚,上面那些被他贬损的,哪一个不是现代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而这个什么思孟,如果不是被鲁迅作为嘲讽的例子偶尔提及的话,又有谁还能记得起他来?无知使人狂妄,这是一点不错的,尽管我不敢说狂妄的人一定无知。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初生牛犊不怕虎”,这是说年轻人不囿于传统,敢想敢干,意思当然是好的,可仔细一分析问题就来了。
因为这“不怕”首先是建立在对老虎无知的基础上的,即不知老虎的厉害。
这本身就缺乏一种科学的态度。
然而不怕,并不等于老虎就不吃“牛”了,违反事物规律的结果必然要付出血的代价。
我承认自己也曾有过“胆子偏大”的时候。
记得刚开始发过一些文章后,就有些膨胀起来,并对一些作家,包括一些大作家的作品不屑一顾,说过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现在回想起来常常感到脸红不已。
不过,所幸的是,我还不属于那类与生俱来不可救药的狂仔。
有了这些教训,当然更重要的是看得多了,懂得多了,便越发看到了差距,说话也开始知深知浅,有了轻重。
《礼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只有眼界开阔了,学识丰富了,我们才能真正感到狂妄和无知的可笑。
《论语》中有一个故事,讲叔孙武叔在朝中对人说:子贡的贤德超过了他的老师孔子。
子贡得知后就说:譬如宫廷的围墙,我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别人站在墙外就能看见里边华丽的房屋;可老师的围墙却有几丈高,一般人看不见里边,且“不得其门而入”,当然就无法知道里边有更巍峨的殿堂,有更美妙的境地了。
与世界伟人谈心:论读书的四种境界
与世界伟人谈心:论读书的四种境界一、雷人的开头胡教授一开场就把人雷倒:大家的读书是无用的!无用?为何无用?胡翼青:因为大家的读书没有能够“做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注意:此“无用”非彼“无用”,此“无用”胡教授指的是无用之大用,读书要独特,读书要读出思想,读书要读出个人的思想。
二、我们应该为何读书?胡翼青:为自由而读书,为精神自由而读书,为将来勇敢拥抱自由而读书!要把读书后的思想带到市场,改变人类进程,建造你的作品;要让自己成为能思想、有意识的人;要让自己成为更自由,而不是被繁文缛节搞得不愉快的人。
从喧嚣的口语到静默的阅读——在阅读之前,人们理解的世界是非常少的,口语要基于阅读,懂文字才能看懂电视。
读书是自我意识和思想的开端——思考能力从读书中来,自我意识和思想的成长离不开两件事——一件是反思与自省,一件是与伟大的心灵交流,要继往开来,与书中伟人同行,把他们的思想传承,做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三、不爱读书的人会怎样?胡翼青:固执己见,讨厌思考,他人导向型人格,缺乏定力,情绪导向,不开放地与别人交流,套中人,固执又容易改变自己主张,永远在别人圈里打转转,认知能力迟钝、不发达,做脑残粉,屁股指挥大脑……有没后背冷汗直冒?四、胡翼青谈读书的四种境界胡翼青:读书人的境界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为了有用,有的为了本身,不过读书境界越低,读书有用性越高,读书境界越高,读书有用性越低,这正是应了胡教授那句话——做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读书有四种境界:1.为生计而读书比如为考试而读书,为充电而读书等等。
胡教授认为,读书是为了思想,而不是技术,技术是读书的副产品;读书是科学,科学是没有答案的,是对未来世界的探索;未来世界不会有人给你标准答案,重要的是你的想象力,而不是对标准答案的敏感。
这样的读书方式会让我们走到读书初衷的反面,为识记而读书会让人放弃思想和创造,成为教条主义者、书呆子、机会主义者。
所以结论是:为生计而读书实在称不上什么读书。
读书三养
野吹灭读书灯袁一身都是月冶袁读 书的魅力正在于此遥 古人留下的关 于读书之用的典型话语是 野书中自 有黄金屋袁书中自有颜如玉冶袁读书 被视为博取功名尧财富的手段遥对少 数人来说袁多读书袁确有这功效曰但 是袁对多数人来说袁这样读书太过沉 重遥现代社会诸多事实表明袁读书之 多寡同财富之多寡并不成正比遥 读 书如交友袁一卷在手袁宛若与挚友促 膝谈心曰读书似水袁看似波澜不惊袁
野不奋发袁则心日颓靡曰不检束袁 则心日恣肆遥 冶涵养静心功夫袁离不 开严格的自律遥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
一师求学时袁 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 读书袁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袁让自己能 够胸怀静气袁心绪不受外界所扰遥为 了让自己安静下来袁 有人给自己定 下野静坐冶的野日课冶袁坚持每天独坐 两小时袁 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 病遥 严格的自律袁 助人逐渐养成宁 静尧专一的心态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 形尧处困顿而不沉沦尧临诱惑而不摇 摆袁也因静而明志袁因静而生慧遥
读书可养颜遥 野腹有诗书气自
华遥冶现实生活中袁美丽的容貌尧精心 的装扮袁都能给人以美感遥 但是袁这 种外表的美总是肤浅而短暂的袁如 同天上的流云袁转瞬即逝遥高档的化 妆品只能延迟衰老袁 越老越美丽这 件事只有读书能实现遥文学家尧翻译 家杨绛被称为野最美大先生冶遥 百岁 时出现在大众面前袁年龄难掩风华袁 面容白皙清秀袁气质淡雅从容遥读书 的女人永远美丽袁 这是读书馈赠人 的最重要的礼物之一遥书读多了袁容 颜自然改变袁许多时候袁自己可能以 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 烟袁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袁会隐藏在 气质里尧谈吐里尧胸襟上遥 读书不分 年龄袁 年年岁岁都是女人读书的芳 龄袁读书对于女人来说袁永远是一份 不过时的美丽遥 渊摘自叶读书文摘曳冤 姻
YUEDUGANWU | 书香人社窑阅读感悟 |
涵养几分静气
熟读而静思 善读而启智
(作 者 单 位 : 固 始 慈 济 高 中 )
文
、、
韩
玉
学
江 山 多娇 ,沧海 桑 田 ,英 杰 辈 出 .. 旧 貌 更 新 ,风 景 独 好 ,中 华 岂容 污 。 朗朗 乾坤 ,莺歌 燕 舞 ,欣 喜 中央 引路 。 看 今 朝 。打 虎 拍 蝇 ,东 方 巨人 威 武 。
的 过 程 ,“大 补” 则 会 “消化 不 良”,适 得其 反 。高 尔基说 “书籍 是 人 类进 步 的 阶 梯 ”, 万 丈 阶 梯 ,高 耸入 云 ,仍 需 拾 级 而 上 , 才 能在 点滴 积 累 中勖 勉 、砥 砺 前行 ,不 断进 步。
思 想 如 同 一 架桅 杆 ,在 迷 茫 的 大海 里 撑起 舟 楫 , 扬 帆起 航 。笛 卡 尔 说 “我 思 故 我在 ”。 阅读 之 道 在 于静 思 。朱 熹 曾谈 起 读 书 之 道 “读 书 有 三 到 :眼 到 、口到 、心 到 ”人 是 会 思 考 的 芦 苇 ,在 理 性之 水 的浇 灌 下 才 能拔 节 生 长 ,尽 显风 姿 。犹 记 鹅 湖 之 会 碰 撞 出 的 思 想 之 光 , 康 有 为空 谷 足 音般 批 驳 旧经 书 的言 辞 。 卡 夫 卡说 “书必 须 是 人 们 用 来 凿 破 心 中冰 封 海 洋 的 一 把 斧 子 ” 阅读 不是 用 权 威 同 化 人 类 ,而 是 用 开 阔 的 视 界 , 为人 类 提 供 一个 思 车 轮 无 阻 。 猎 狐 灭 鼠 ,驱 鬼 逐 魅 ,扫 无耻 贪 腐 。, 征 途 豪 迈 ,坚 强 奋 进 ,民 众 同 心 畅 呼 ! 向何 处 ,风 清 气正 ,人 类极 目。
胡适先生读书有感
胡适先生《怎样读书》有感书是个好东西,尤其是隔了一段年代的书,有一种浓郁的历史感和穿越感。
这种感觉很美妙,似乎这些伟大的作者正在认真的与你交谈,严谨而且庄重。
胡适先生这本《怎样读书》收录了当年许多大师级文人的观点,除胡适先生本人外,还有蔡元培、章衣萍、江问渔、杨卫玉、李公朴、孙福熙、程瑞霖等等。
从这些作者的文笔中,大抵能寻到的共同点至少有三个。
一是独特。
针对“怎样读书”这一话题,他们的阐述彼此相近却绝不雷同,甚至有一些是对立的,他们各自有笃定的视角和观点。
你信谁的并不重要,谁的都不信,或听百家言也不重要,因为文学的主观性早就决定了这个问题并无是非。
一个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也不在于有多少人赞同或者反对,而在于它能流淌多长时间。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他们有各自笃定的价值观,用世人所接受的语言和思路阐述出来,让时间去检验。
所以,真正的大师是那些沧海桑田后光辉依旧不被光阴所磨灭,并不是现在世面上那些号称或者自称大师的人。
前两天看了一部老电影《天行者》,片中一个古惑仔入狱8年出狱后,想回归正途,警察却并不信任他。
古惑仔问警察:“难道你真的不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好人?”我想引用这句话结尾,扪心自问:“难道你真的不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纯粹的读书人?”二是谦逊。
从文章结构和内容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品德,历久弥香,丝毫没有因为时空的变换而令读者觉得矫揉造作,也没有像现在的人因为浮躁和对价值观没有严格的自我定位而过分的表露谦虚所招致来浮夸和炫耀的指责。
他们的谦逊之所以如此干净且令人崇敬,是因为他们洁身自好、真实表达、且没有废话。
三是忧国。
爱国的形式也很多,忧国忧民也是其中一种。
动荡和不安的大背景会激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在那样的年代,也一定受到了相应的影响,无时无刻无不表露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论述“为什么读书”的时候,核心的集中在为做人、为民族、为国家。
我们这一代人为什么模糊了读书的概念?十年文革是一个因素,它令人们恐惧。
思考与读书
我 个 人 深 深 同 意 杜 威 的 野思 维 术 冶袁 但 是 近 年来袁 在参考各家见解并加上个人的体验后袁 我总结出以下九个野思考冶境界遥 它们不需按次 序出现袁能同时发生袁并且是可以随时运用来 检视思考方法的渊在形成野思考九境冶的想法 时袁我受益于梁漱溟 员怨圆愿 年的演讲叶如何成为 今天的我曳冤遥
要求退兵袁大家才恍然大悟袁省去了不必要的 损失遥 由于大臣们都拘泥于历史的惯例袁所以 未能指出其实无须将其应用在要求西人退兵 这件事情上遥 又如现在电动汽车开始流行袁那 么以前专门研究汽车排气管的学者恐怕也到 了研究题目野新陈代谢冶的时候了袁如果不能理 解这个大变化袁 即使在旧排气管上下再大功 夫袁恐怕也是徒劳遥 此事说明思考还得要做到 野大 出 入 冶袁通 透 贯 通 袁才 可 以 确 保 之 前 的 假 设 和思考方向没有出错遥
胡 适 接 触 的 杜 威 是 在 员怨员园 年 前 后 的 阶 段袁此时的杜威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思想 风貌很不一样袁 所以二人的思想其实差别很 大遥 杜威有大量的著作袁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
有变化袁 胡适所熟悉的杜威只是其中的一段袁 例如杜威强调社群渊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冤袁因为在民主自 由里社群是非常重要的袁 但胡适对此较少发 挥遥 杜威来华做过百多场演讲袁都被结集成书遥 他在叶思维术曳中提出五个步骤袁对近代中国影 响很大遥
渊二冤因为关注袁进而形成自己的初步思路 有了问题不去理会也是不行的遥 要解决便 必须关注问题袁 进而形成自己的初步见解袁 不管是主见或偏见袁 这是萌芽的过程袁 由此 才可能向下生根袁 向上发叶开花遥 梁漱溟提 出院野何谓学问钥 有主见是学问浴 遇一个问题到 眼前来而茫然的袁 便是没有学问浴 冶因此在面 对问题时必须提出自己初步的看法袁才可以向 前走遥 渊三冤发现自己不能解释的事情袁或发现了 事物现象中的矛盾 发现自己不能解释的事情袁或在事物现象 中发现 矛盾 袁这大约是 禅宗所谓 的野起疑 情 冶遥 当发现原来的见解或看法未能正确说出道理袁 或当中含有矛盾袁但不愿意轻信他人时袁便要 去寻找自己的答案遥 我个人认为研究学问比较 有意思的阶段是在创思尧 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袁 出 现 了 疑 问 袁出 现 了 与 原 先 约 定 俗 成 之 见 不 相 容 的 疑 问 时 袁往 往 是 通 往 更 有 意 义 的 发 现 的 时 刻袁尤其是当发现了表面的矛盾袁但再进一步 去解释的时候袁 便认清它们并不是真的矛盾袁 并寻获一个能解开矛盾的方法时袁其实已成功 地避免了人云亦云袁破除了约定俗成之见遥 因 此袁不能解释的事情袁又或是你提出的解释跟 证据看似有内部矛盾时袁其实便构成了思考的 契机遥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尧日本科学家 山中伸弥曾指出袁就是因为遇到不能解决的困 难袁令他必须另找方法和出路袁所以后来才给
为学要如金字塔
为学要如金字塔吴奇关于读书,古今中外谈者众多,见解芸芸。
胡适有何妙解?对于“要读何书”,因个人见解、个性不同,个人所选只能代表个人的嗜好,没有多大的标准作用,胡适不谈。
对于“读书的功用”,读书是求知识,大家都会说,胡适也不谈。
对于“读书的方法”,胡适则根据个人的经验,指出读书有两个要素:“精”和“博”。
何谓“精”?胡适把人们常说的读书“三到”发展为“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是要个个字认得,不可随便放过。
”胡适通过举例告诉我们,无论中文还是英文阅读时眼睛要精细,否则,贻害很大。
民国军阀混战,因“沁阳”“泌阳”不分,冯玉祥的军队大败。
“眼到”能养成“精细”的好习惯,会养成不苟且的人格。
“口到是一句一句要念出来。
”古人讲究口到是要念到滚瓜烂熟。
我们虽不提倡背书,但对诗歌、精彩的文章,还是要熟读。
熟读的背后是语感,是语言的积累。
“心到是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是?”胡适认为用心考究不是枯坐冥想,而是要借助工具书和方法去考究,字典、辞典、参考书等工具要完备。
胡适说,一本字典胜于请几个先生,这种先生终身跟着你,终身享受不尽。
“心到”要会疑,不要怕疑难,只怕没有疑难。
宋儒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他又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学则须疑。
”他还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手到就是要劳动你的贵手。
”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就要动手,圈点批注画,标点分段,翻查字典,做读书札记,都需要动手。
如今,人们急功近利,不耐心做塔底,而是直奔塔尖,如此焉能做学问?古代知识分子讲究做学问,治学方法各异,但大多都脱离不了“格物致知”以及穷究人生之理。
现代人胡适结合自己二三十年的研究生活,认为无论什么科学,分析起来都只有一个治学方法,就是做研究的方法。
扼要地说就是“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这两句话最令后学者服膺。
胡适在文中举了自己写“《红楼梦》考证”的实例来说明,要大胆地假设,还要小心地求证。
文不虚发有所不为 --胡思庸先生逝世十周年祭
文不虚发有所不为 --胡思庸先生逝世十周年祭
郑永福
【期刊名称】《中州学刊》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胡思庸先生,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名专家.本文对其学术生平进行扼要介绍,特别是对其在鸦片战争史、太平天国史及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方面的建树做了评述.
【总页数】6页(P124-129)
【作者】郑永福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学系,河南,郑州,45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1
【相关文献】
1.沧海一粟艺教伟业--刘海粟先生逝世十周年祭 [J], 冯健亲
2.神笔奇锋典范立仁德仁心世人敬--陈仁鉴先生逝世十周年祭 [J], 陈培仲
3.伯安先生,您在天国还好吗?——李伯安先生逝世十周年祭 [J], 李国强
4.献给未曾谋面的老师--陈仁鉴先生逝世十周年祭 [J], 陈培仲
5.沉痛哀悼胡焕庸先生逝世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胡适先生
读胡适先生《怎样读书》有感姝姬2018-10-16我们都知道读书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但是我们平常读书的时候,总是很多的困惑,例如胡适先生提到的这三个问题:读书的功用是什么?要读什么书?读书有什么事倍功半的好方法?对于读书的功用,先生是这样解读的,“从前的的人为了做官,为了颜如玉和黄金屋”,现在的人是为了求智识,为做人。
读什么书?先生的意思是,不一定要读“学者所选定的”,要依照个人的主观的见解选定的,读自己所爱读的。
胡适先生重点是为了分享读书的方法。
我觉得受益匪浅。
现在与大家分享。
一、精读先生讲,读书有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书是集字而成的,所以先生说要眼到,是个个字都要认识,最好是能够会一门外语,能够不借助翻译来的,而是能够自己读懂最好。
口到,即不仅仅要读书,还要能朗读背诵,对于读到的精彩的文章,最好是能够背诵下来。
心到,就是要能够读懂,最好是要懂得每一句,每一字的意思。
手到,就是读书的过程中要多动手,动手读书有三个方面:1.做标点分段落。
记录提要。
2.查参考书。
准备字典、辞典、参考诸书而融会贯通,以便读书有系统。
3.做札记。
摘记要点,积累词汇、句子。
记录心得体会,或随笔记事,为了以后省察参考。
二、博读博读有两个意思:1.多读书,读书的内容广。
百家诸子的书要读;《素问》《难经》一类的小说也要读;中国的《诗经》《墨子》要读,达尔文的《进化论》也要读。
2.博读是为了做人,多读书才能提高自己的境界,读书多不是为了炫耀口才,是为了让自己有能力做到博学。
读完胡适先生的《怎样读书》以后,我对读书的功用,读什么书,如何读书,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非常感谢胡适先生的读书分享。
苏教版语文教法探究之阅读教学+:胡适论读书+Word版含答案.doc
我今天是想根据个人经验,同诸位谈谈读书的方法。
我的第一句话是很平常的,就是说,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
现在先说什么叫“精”。
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差不多每个小孩都有一条书签,上面写十个字,这十个字最普遍的就是“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现在这种书签虽不用,三到的读书法却依然存在。
不过我以为读书三到是不够的;须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是要个个字认得,不可随便放过。
书是文字做成的,不肯仔细认字,就不必读书。
眼到对于读书的关系很大,一时眼不到,贻害很大,并且眼到能养成好习惯,养成不苟且的人格。
口到是一句一句要念出来。
前人说口到是要念到烂熟背得出来。
我们现在虽不提倡背书,但有几类的书,仍旧有熟读的必要:如心爱的诗歌,如精彩的文章,熟读多些,于自己的作品上也有良好的影响。
读此外的书,虽不须念熟,也要一句一句念出来,中国书如此,外国书更要如此,念书的功用能使我们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构造,句中各部分的关系。
往往一遍念不通,要念两遍以上,方才能明白的。
读好的小说尚且要如此,何况读关于思想学问的书呢?心到是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是?这样用心考究。
但是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是要靠外面的设备及思想的方法的帮助。
手到就是要劳动劳动你的贵手。
读书单靠眼到,口到,心到,还不够的;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才有所得。
例如:(1)标点分段,是要动手的。
(2)翻查字典及参考书,是要动手的。
(3)做读书札记,是要动手的。
札记又可分四类:(a)抄录备忘。
(b)作提要,节要。
(c)自己记录心得。
张载说:“心中苟有所开,即便札记。
不则还塞之矣。
”(d)参考诸书,融会贯通,作有系统的著作。
手到的功用。
我常说:发表是吸收知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
吸收进来的知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
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思庸先生教我读书之道
2014-05-19 082749中国社会科学在线作者:郭双林
核心提示30年前,我曾有幸聆听胡思庸先生给我们年级的本科生授课。
1984年大学毕业后,我又考入先生名下,攻读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
先生天分极好,能诗善文,掌教席之初曾经讲授先秦诸子,旧学底子极为深厚。
其为人治学,崇尚“有所不为,文不虚发”,近代史家刘大年先生曾称赞其“纯正严谨”。
我随侍先生七年,得到了很多。
今日,谨将当年跟随先生读书学习的点滴记录下来,以怀念先生。
30年前,我曾有幸聆听胡思庸先生给我们年级的本科生授课。
1984年大学毕业后,我又考入先生名下,攻读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
先生天分极好,能诗善文,掌教席之初曾经讲授先秦诸子,旧学底子极为深厚。
其为人治学,崇尚“有所不为,文不虚发”,近代史家刘大年先生曾称赞其“纯正严谨”。
我随侍先生七年,得到了很多。
今日,谨将当年跟随先生读书学习的点滴记录下来,以怀念先生。
围绕学术研究读书
我是1980年9月考入河南大学历史系的。
入学以后,虽然有时也听到任课老师们提及先生,但直到1981年秋我才对先生有所了解。
当时学校学报每期出版后,都要给学生宿舍送一本,同学们往往会传着看。
《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刊有先生的《龚自珍思想略论》一文,当时我们宿舍的同学传看后,都认为先生的文字非常漂亮。
这期杂志我至今依然保留着。
大学三年级时,中国近代思想史选修课是先生和郑永福老师给我们讲的。
先生先后讲了“序言”、“鸦片战争前思想界的概况”、“林则徐、魏源的维新先驱思想”、“清代经学的发展和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四讲。
翻看当年的听课笔记,情景历历在目,在我日后的知识构成、讲课方式和治学风格中,都深深地烙着先生的印记。
随先生读研究生期间,先生大都在家里给我们上课。
当年听课笔记记录,第一次讲课时间是1984年10月2日晚上。
讲授的内容包括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史料与研究著作、争论的问题三方面。
对有关鸦片战争的史料和研究著作,先生从实用的原则出发,系统介绍了有关这一问题的主要史料和代表性著作,其中《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因是研究近代史的最基本史料,要求我们通读,起码读到1943年。
中国史学会所编《鸦片战争》六册要求通读,起码将宾汉的《英军在华作战记》和魏源的《道光洋艘征抚记》通读,阅读时要先读书后解题。
对日本佐佐木正哉的《鸦片战争前中英交涉文书》、《鸦片战争研究》、《鸦片战争后中英抗争》三本资料集,强调了特点和重要性。
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和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为必读书。
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读第一卷,格林堡的《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可读可不读。
第二次上课的时间是同年10月30日晚上。
先生要求我们汇报读书情况,并解答问题。
听课笔记记录了“读书要点”和“指导要点”两项内容。
前者写道:“同时看几本书,没有做卡片,数量太少”;后者写道:“读书千万要记笔记、卡片,否则过后即忘”,“读书固然要重具体事件,但不能局限于具体事件,而应该注意全面,要看得远一点,看到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看来当时先生对我们的读书情况并不满意。
根据印象,在此前后,我曾阅读了先生开列的大多数必读书目,其中对佐佐木正哉的三本资料集我是点读的,对每条史料都曾做过笔记。
我最初发表的《论〈南京条约〉中的“商欠”问题》、《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对舟山群岛的侵略》两篇文章就都是从这三部书中读出来的。
第三次课是1985年1月21日下午。
此次先生讲授太平天国。
他全面介绍了研究太平天国必须阅读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官书、文书等第一手资料和李秀成自述、时人记载的一般史料。
先生对太平天国的史料极为熟稔,对每种史料,不仅能详细说明其内容,而且能够说清其来历,以及学术界的不同看法。
他要求我们通读《太平天国印书》,而且最好读线装本,平装本因错误太多,只可查阅,不能引用。
先生特别要我们注意版本,因为太平天国的许多官书有重刻本,刻本与重刻本之间往往有所不同,如果忽略版本,很容易上当。
根据先生的要求,我曾通读了《太平天国印书》以及罗尔纲的《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张德坚的《贼情汇纂》和英国人呤唎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等基本文献。
先生教我读书,是如何围绕学术研究去读书,如何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组织材料,撰写学术论文。
但我至今未写过一篇有关太平天国的文章,实在有愧于先生的教诲。
在史料中发现问题
中国近代史研究专题这门课,先生给我们讲课的时间可能就是四次,但就是这有限的几次课,却让我终生受益。
去年给中国人民大学新生讲“学史入门”讲座,我用“胡思庸先生教我读书,龚书铎先生教我思考”两句话来概括我的成长历程,其中前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件事。
我在此处所说的读书不是指普通的读书,而是如何围绕学术研究去读书,如何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组织材料,撰写学术论文。
我的学术研究,就是从这样的读书过程中起步的。
读硕士研究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写学位论文,而写论文最困难的是选题。
当时文化热正在风行,于是我把考虑的重点放在了东西文化交流方面。
研究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海国图志》是一本绕不开的著作。
一日,我和先生谈及这个问题,先生提醒我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这本书。
这话当时让我一愣。
在我的潜意识中,我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海国图志》,完全没有想过,也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
虽然我当时同意试试看,却没有理解这个选题的学术意义。
后来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出版后产生的广泛影响,充分证明了当年先生在这方面的远见卓识。
基本方向确定后,我在先生的指导下,把河南大学图书馆的图书卡片通查了一遍,发现鸦片战争时期的世界地理研究并非兀然而起,它是战前西北地理学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战争结束后这股风气也没有停止,而是发展为后来的中俄边疆地理研究和蒙元史研究。
于是论文上拓下延,时限从鸦片战争时期扩展至鸦片战争前后,即从19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大约40年时间。
1986年夏我外出访学,此行的计划是途经西安、兰州、内蒙古,最后到北京。
任务有两个:访查相关文献资料;访问有关学者。
此次访学,历时一个多月,我先后查阅了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国家图书馆古籍部、北京师范大学的相关资料,并访问
了许多知名学者。
当时梁廷枏的《海国四说》点校本尚未公开出版,先生曾代我向当时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的骆宝善老师借阅了部分胶片。
1986年春节期间,先生甚至同意我专程到北京中华书局查阅《海国四说》的点校本书稿,后来因其他原因未能成行。
先生还亲自把孙中山的《〈支那现势地图〉跋》中的一段话抄在卡片上交给我。
论文写作期间,先生建议我把论文各章节的题目拟得俏皮一些,但绞尽脑汁,我也无法让题目俏皮起来,于是只得作罢。
记得一次在谈论文时,我无意中说了一句:“中国的近代化不是西方侵略者施舍的,而是中国人自己走出来的。
”话音刚落,先生便打断我的话,说:“就这么写,把这句话原原本本地写上去。
”论文初稿经郑永福老师审读后,又送交先生批改。
先生虽在百忙中,还是对全篇论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修改。
我至今仍保留着这份珍贵的手稿。
毕业后我留在了河南大学工作。
后来先生把家搬到郑州,每次回老家路过,我都要去看望先生。
先生对我可以说是耳提面命,谆谆教诲,而我则是奉命唯谨,亦步亦趋。
但终因天生鲁钝,所得有限。
尽管如此,先生在教学方面极大地影响了我。
直到今天,我在读书、教学方面仍然在使用先生教我的方法。
同样,我的治学风格也明显烙有先生的印记。
不过,在撰写学术论文方面,我始终未能学到先生的精髓,这是我至今引以为憾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