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质学及地质信息系统》教学大纲【模板】

合集下载

遥感地球科学教学大纲

遥感地球科学教学大纲

遥感地球科学教学大纲一、引言遥感地球科学是一门利用卫星、飞机及其他载体对地球表面和大气进行观测和研究的跨学科领域。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他们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目标1. 了解遥感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2. 掌握遥感技术的常见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

3. 熟悉遥感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用。

4. 培养学生进行遥感数据解译和分析的能力。

5.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 遥感地球科学基础知识- 遥感概念及分类-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 遥感数据获取和处理2. 遥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监测- 水资源调查与监测- 空气质量监测3. 遥感在资源勘测中的应用- 矿产资源调查- 水资源勘探- 农业生产监测4. 遥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扩展监测- 城市绿地规划- 交通网络规划5. 遥感在气候变化中的应用- 温室气体排放监测- 高温干旱监测- 极端天气事件监测四、教学方法1. 理论课讲授:通过教师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知识传授。

2. 实验实践:安排学生进行遥感图像处理和解译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群组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遥感数据采集和实地调查,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材参考1. 《遥感地球科学导论》2. 《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3. 《遥感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六、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报告及论文撰写3. 期末考试七、教学评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达到教学目标。

八、教学进度安排第1-2周:遥感概念及分类第3-4周:遥感技术原理第5-6周:遥感数据获取和处理第7-8周:环境监测中的遥感应用第9-10周:资源调查中的遥感应用第11-12周:城市规划中的遥感应用第13-14周:气候变化中的遥感应用九、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遥感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提升自身的技能和专业素养,为今后的科研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遥感地质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遥感地质学课程编码:0706222009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所属学科:地质学实验总学时:8学时实验课开课学期:春季学期开课单位:地球科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一、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国土资源系2002年12月制定的《遥感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在培养实验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遥感地质学》课程是地质学、资源勘察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讲授和实验,使学习者掌握遥感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遥感技术及应用的基本知识内容;基本掌握遥感技术在地质基础理论研究、基础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及地质环境灾害调查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领域。

实验课是完成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三大类岩石、各类构造形迹、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等的遥感图像特征,掌握地质体、地质构造的遥感信息提取、遥感地质信息成因机理综合研究方法。

三、应达到的实验能力标准1.学会航空像片立体像对的观察方法,了解主要类型遥感图像。

2.掌握主要类型地貌的遥感解译标志、解译方法。

3.掌握三大类岩石的主要遥感解译标志、解译方法。

4.掌握各类构造形迹的主要遥感解译标志、解译方法。

5.掌握各类地质灾害环境的遥感解译标志、解译方法。

6.学习遥感地质信息提取、成因机理的综合研究方法。

四、学时、教学文件及教学形式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实验为8学时,占总学时的25%。

教学文件:校编《遥感地质学》教学大纲,实验报告学生自拟。

教学形式:本课程实验为综合设计性实验。

学生实验前复习该课讲授的有关地貌、岩石、构造和地质灾害环境等相关内容。

指导教师介绍立体镜的使用方法和主要类型遥感图像,指导学生观察不同类型地貌、主要类型岩石、构造形迹和地质灾害的典型遥感图像,学习地质体、地质构造遥感图像解译和遥感地质信息提取及综合分析方法。

五、实验成绩评定实验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5%,对缺实验成绩者,本课程不予通过。

《遥感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docx

《遥感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docx

《遥感地学分析》教学大纲一、说明遥感地学分析课程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使用现代遥感技术,进行相关的地理分析,更好地运用遥感技术手段为相应的专业服务。

遥感地学分析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服务于社会必须掌握的技术手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1)遥感信息源和遥感信息提取方法的基本原理;(2)典型地物目标的反射光谱和辐射光谱特征;(3)植被光谱特征及生态参数估算基本原理与方法(4)土壤光谱特征及其土壤信息提取的基本原理与方法;(5)水环境光谱特征及其水环境质量信息提取的基本原理与方法;(6)地质环境光谱与纹理特征及信息提取的基本原理与方法;(7)大气环境地理分析方法及其大气环境质量提取的基本原理与方法;(8)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信息提取与全球变化综合分析方法。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遥感地学分析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的难点多,在教学中采取循序渐进、对比分析、野外实习与实验遥感相结合的教学等手段,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以教、研、讨为主要课堂组织形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区域宏观分异与遥感影像特征的关系的认识。

(2)目标地物信息的提取模型的理解与掌握。

(3)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实习操作、课后习题等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程,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

平时考核占50%包括实验、综合练习、课堂提问和作业;期末考核为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方式,占50%.(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遥感概述2.地物光谱特征3.传感器与遥感平台说明和要求:(1)回顾并熟悉遥感相关基础概念。

(2)掌握遥感信息源的特征与评价。

(2)掌握卫星遥感系统和航空遥感系统的组成。

《遥感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实验性质《遥感地质学》实验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验,注重对学生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一系列典型图像的解译实例的剖析和解译练习,帮助学生掌握遥感图像地质解译的一般原则、方法及步骤,启发学生根据图像的不同特点展开解译思路,提高地质解译的能力。

2、实验的目的培养与提高学生基本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遥感技术基本理论和图像地质解译方法,提高地质解译的能力。

3、实验的任务通过遥感图像地质解译实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遥感地质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理解遥感技术在地质学中应用的特点及效果,学会遥感技术在地质学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加深对《遥感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三、实验内容与实验要求实验一航空摄影像片的注记及立体观察实验要求:1、了解航空摄影像片的种类,注记及意义;2、掌握立体观察的原理和方法,熟悉人文现象的影像特征。

实验二光机扫描图像的注记意义及多波段影像特征分析实验要求:1、了解光机扫描图像的种类;2、熟悉陆地卫星MSS、TM图像注记特征及多波段图像的影像特征。

实验三遥感图像数字增强处理实验要求:1、了解图像增强处理的原理;2、掌握常用的遥感图像数字增强处理方法。

实验四遥感图像分类实验要求:1、了解图像分类的原理;2、掌握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

实验五遥感图像地貌解译实验要求:1、熟悉各种地貌类型的影像特征;2、重点掌握流水地貌的影像特征及解译方法。

实验六沉积岩和岩浆岩图像解译实验要求:1、熟悉沉积岩图像的主要解译标志;2、初步掌握岩性地层分析方法。

3、初步掌握侵入岩及火山岩的解译标志和解译方法。

实验七变质岩图像解译实验要求:1、熟悉变质岩图像的主要解译标志;2、初步掌握变质岩层影像的分析方法。

实验八褶皱构造解译实验要求:1、掌握褶皱构造的解译标志及解译方法。

实验九断裂构造解译实验要求:1、熟悉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2、运用各种标志解译断裂构造,判断断裂构造的性质,并进行力学分析。

遥感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地质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二○○三年九月二十六日《遥感地质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课名称:遥感地质学 Geological Remote Sensing二、实验课性质;非独立设课三、适用专业:四年制本科地质学专业四、采用教材:刘允良邢立新遥感地质学实习指导书地质出版社北京 1999五、学时学分:(1)课程总学时; 50,课时总学分:2 ,实验课总学时:18。

六、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注:实验2由于目前实验室设备不具备,缺乏必要的计算机和相应的图像处理软件,只能演示,因此未开出。

实验9及其它各次实习也只是光学图像的目视解译,采用手工绘图,而缺少数字图像的解译以及计算机成图的过程。

以后应增加设备,否则本课程技能教育将落后于社会需求。

七、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遥感地质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勘察、水文工程、灾害地质及其它地质学领域研究的基本技能,掌握数字化图像计算机处理和智能识别的基本方法。

要求学生在完成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课程基础上进行。

学会常规遥感图像目视地质解译,初步了解数字图像地质识别方法,遥感地质工作方法程序及综合编制遥感解释地质图件。

八、单项实验的内容和要求1、实验项目名称:遥感图像类型和立体观察及多波段效应1)实验内容:遥感图像的种类和注记,立体观察和立体模型的建立。

多波段数字图像及多波段效应。

具体内容如下:①首先由教师在多媒体演示设备下演示各类遥感图像的观察内容,并作必要的讲解。

②利用北京幅或西安幅卫片,观察分析不同地物(植被、岩石、城镇、水体等)在不同波段图像上的波谱特征,深刻理解多波段效应的概念。

并认识各种注记。

③利用H86、H87(涪江地区)航片,识别航片的各种注记;利用H29、H28(祁连山某地冰川)航片,建立立体模型,观察立体效应;利用H-xian(西安南郊不同时期的航片)作对比观察,了解城市建设变化在航片上的反映,了解时间效应的概念。

遥感地质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英文):Remote Sensing Geology课程编码:BB10422062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32学分:2考核方式:考察适用对象:本科地质工程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地址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遥感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方法。

懂得遥感地质学的基础理论,遥感图片解译原理、技术和方法。

结合实习对学生进行岩土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工作时通过见习即可独立判读图片、编写地质调查设计。

二、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应重点掌握遥感原理,图片和数据的形成过程、方法和类型;一般理解过程遥感资料的处理方法,了解地质工程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1 绪论遥感地质学的目的、任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和教学方法。

2 遥感的基本原理电磁波学基础,大气窗口概念,色彩原理。

3 遥感图片之航空相片航空摄影基础知识,航片是我几何学特征,航片的物理特征,航片的质量评定,航片的立体观察。

4 遥感图片之陆地卫星图像陆地卫星知识,陆地卫片的几何学,卫片的物理特征。

5遥感图片的解译标志和解译方法解译标志,解译标志的局限性和可变性,解译方法。

6光学增强,数字处理光学增强,数字处理。

7卫片的地貌解译海岸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风成地貌,大型构造解译。

8 遥感图片的岩性解译三大岩石的影像特征,地产分析。

9 构造解译地产产状判读、褶皱、断裂、火山解译,隐伏构造、线性构造、环状构造解译。

10 遥感找矿找矿标志,找矿解译11 远红外图像和侧视雷达遥感红外辐射的基本原理,红外遥感的地质应用,侧视雷达图像原理与应用。

12 遥感地质工作的方法与程序预解译,建立标志,详细解译,野外验证,室内成图。

12 实习①航片的立体观察;②地质构造解译;③红外遥感图片判读四、课程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按章(或内容体系)分配学时,重点、难点在学时分配上应有所侧重。

五、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点:实验课主要为图片解译,重点解译构造、水文地质。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RS and GIS课程编码:12033010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5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分数:2学分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图与测量学时数:36考核方式:考查制订日期:2005年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林媚珍执笔者:崔海山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传感器技术、微波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遥感应用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其应用广度不断拓宽,应用深度不断加强。

同样,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加拿大科学家提出的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发展至今,也与相关学科、相关应用合为一体,使得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外延扩大到图像处理等方面。

地理信息系统逐渐成为新兴的、与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的学科。

因此,将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图像处理相结合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来开设,对培养既具有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综合理论知识,又能够进行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实用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功能、空间数据的获取、组织与管理、空间分析等内容。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遥感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基本技能和发展动态,初步掌握应用遥感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动态与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对各种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过程、加工、处理应用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是自然地理学、地图与测量等课程的后续课程,为资源规划决策支持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倪金生等,《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和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遥感技术及应用是一门具有广泛实用性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在遥感技术理论阐述基础之上,讲述该技术在地质、土地、海洋、农林、城市等资源环境调查、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全面系统讲述的其技术体系,突出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技术与应用。

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必修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遥感的物理基础、认识并能判读航空航天图像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基本原理,掌握利用现代化技术管理和评价农业及森林旅游资源的基本技能。

总学时70。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本课程将从遥感和地理空间信息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应用入手,介绍遥感影像的产生、特点、认识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中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数据库建立、信息处理、信息输出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掌握遥感影像产生的基本原理2、能认识、判读、处理和应用遥感资料3、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4、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5、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三、面向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四、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地图编绘学》、《测量学》、《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VB或VC++)、《数据库原理》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要应用到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编程语言(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VB或VC++)及数据库原理等相关的知识,是对测量学知识和地图编绘知识的具体应用,因此,学好这些先修课程是学好本课程的基础。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第一章:概述(4学时)重点和难点:数据、信息、空间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的概念及特点1、GIS概述(1学时A)2、RS概述(1学时A)3、GIS与RS的结合(2学时A)第二章:遥感的物理基础(2学时)重点和难点:电磁波谱的概念和各光谱段的特性,大气和环境对RS的影响1、电磁波谱与黑体辐射(1学时B)2、大气和环境对遥感的影响(1学时B)第三章:航空航天遥感及其像片(2学时)重点和难点:航空像片的几何特征、立体观察与量测1、航空摄影(1学时 A)2、航空像片的几何特征3、航空像片的立体观察与量测4、陆地卫星(1学时B)5、陆地卫星图像6、地球观测实验卫星及其它第四章:遥感图片图像的判读(4学时)重点和难点:航空像片目视判读的方法和步骤1、航空像片目视判读的方法和步骤(2学时A)2、卫星图像的判读特点(2学时 B)第五章:空间信息基础(4学时)重点和难点:空间数据的类型和关系1、常规地理空间信息描述法(1学时B)2、地理信息数字化描述方法(1学时C)3、空间数据的类型和关系(1学时 A)4、元数据(1学时B)第六章:空间数据结构(4学时)重点和难点: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的压缩编码及相互转换1、栅格数据结构(2学时A)2、矢量数据结构(1学时A)3、两种数据结构的比较和转换(1学时A)第七章:空间数据库(6学时)重点和难点:GIS中空间数据库的组织方式1、数据库概述(1学时 B)2、传统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模型(1学时B)3、GIS中空间数据库的组织方式(2学时 A)4、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2学时B)第八章: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4学时)重点和难点:空间数据的编辑与处理、空间数据质量及其精度分析1、数据源种类(2学时 B)2、空间数据采集3、空间数据的编辑与处理(2学时 A)4、空间数据质量及其精度分析第九章: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4学时)重点和难点: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及模型,数字地面模型DTM的原理及应用1、GIS空间分析模型(1学时 B)2、栅格数据分析的基本模式(2学时 A)3、矢量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2学时 A)4、空间数据的其它分析方法(1学时 B)5、数字地面模型及其应用第十章:GIS产品输出(2学时)本章了解:GIS输出的类型和方式1、空间信息输出系统(2学时 C)2、GIS输出产品类型3、计算机地图制图与GIS4、电子地图系统第十一章:GIS设计与标准化(2学时)本章了解:GIS设计与开发的步骤、GIS评价、GIS标准化1、GIS设计(2学时 C)2、GIS设计的模式3、GIS设计与开发的步骤4、用户需求分析5、GIS的软、硬件配置设计6、用户界面设计7、GIS评价8、GIS的人员配置9、GIS的标准化第十二章:GIS新技术与数字地球(2学时)本章了解:网络GIS、组件式GIS、数字地球1、网络GIS(2学时 C)2、组件式GIS3、数字地球七、实验名称与类别:注:实验类别指:演示型、操作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八、实验目的、内容与要求:实验1 遥感航空像片要素认识及比例尺的测定实验目的:学会读取航空像片的各构成要素以及测算其比例尺实验内容:1.了解航空像片各要素构成;2.掌握比例尺测定方法;3.了解航片上的像片航向和旁向重叠度;4.计算航片上投影误差。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课内实验)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课内实验)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课内实验)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506813学分2实验课时:8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先修课程数据库技术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掌握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每次实习之前,教师先将实习内容做一详细介绍,必要时先演示具体操作过程,后由学生亲自操作,教师予以现场指导。

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规定的实习并编写实习报告。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实习一ArcView使用入门(2学时)通过本实习,了解和熟悉ArcView软件的界面和基本操作,掌握文件在ArcCatalag,ArcMap的查看,导入,导出等操作。

使学生掌握ArcGIS软件的整体结构。

本实验需要的仪器、设备和软件:计算机, ARCGIS,图像数据,投影仪实习二空间信息的数字化采集与处理(2学时)让学生了解矢量数据输入的各种方法,通过让学生从互联网上搜索和下载GIS数据,数字化图形,掌握空间信息数字化采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本实验需要的仪器、设备和软件:计算机, ARCGIS,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数字化仪,扫描仪,投影仪实习三空间分析与数据查询(2学时)掌握ArcView中数据查询的使用方法;掌握统计图的制作;属性数据查询,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组合查询,栅格数据查询。

本实验需要的仪器、设备和软件:计算机, ARCGIS,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投影仪实习四地形制图与分析(2学时)给定资料数据文件,让学生在ArcView中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地形制图与分析,通过模拟实际项目的GIS分析,使学生掌握缓冲、地图叠加、边界融合、表格数据处理等应用。

本实验需要的仪器、设备和软件:计算机, ARCGIS,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投影仪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遥感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遥感地质学课程英文名称:Remote-sense Geology课程编码:1302ZY002课程类别/性质:专业/选修学分:1.5总学时/理论/实验:24/0/0开课单位:地球科学学院适用专业:地质学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一、课程简介《遥感地质学》是地质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遥感物理基础、遥感平台和传感器、遥感图像处理、遥感图像地质判读与分类、遥感地质应用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遥感基础知识和技能,遥感地质判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遥感在地质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和遥感地质应用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遥感技术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树立: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保证学生达成专业的相应毕业要求。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遥感基本原理,遥感地质应用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遥感地质应用能力。

1.价值目标(或称育人目标):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精神,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遥感基本原理(毕业要求2.6);(2)掌握遥感图像处理基本方法(毕业要求2.6);(3)掌握遥感地质判读方法(毕业要求2.6);(4)掌握遥感地质应用基本原理和方法(毕业要求2.6)。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课堂研讨、课堂及课后习题三部分,包括11章的理论教学。

课内理论教学24学时。

课堂理论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如下:课程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注:在“要求"栏内以高、中、低来表示对学生学习程度的要求,高为最高要求。

理解指能对所学的内容作归纳、分类、解释、总结、推断和一定程度的发挥。

掌握指能理解学习材料的内涵和意义,包括具体分类、区别、流程、误区等的认知和斗习。

可以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对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估计将来的趋势(预期的后果)。

遥感地质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10314 学时:56 学分:3编写单位或编写人:资源学院史继忠审核人:制定(或修订)时间:2006年6月16日《遥感地质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遥感技术是当今国际上异常活跃,发展日新月异的高新科技领域,是构筑“数字地球”不可或缺的强大核心技术,现已发展到推广应用阶段,在众多的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自然资源调查、地质科学研究的全新技术方法。

在我国也深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在国家资源环境调查、重大自然灾害监测、城市规划与管理、海洋勘察、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遥感地质学》是遥感与地学交叉的边缘科学,是一门以传播图像科技知识为主的专业课程,具有明显的应用技术学科特点,是地质类各专业的技术方法课。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课。

2、课程教学的目标:通过教学,应使学生了解遥感图像是一种重要的地学信息源,掌握遥感图像的基本特性和遥感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具有运用遥感图像进行地质解译(加强运用GIS软件、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与目视解译结合,进行人机交互计算机屏幕解译)的基本技能,熟悉遥感地质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能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及其它地质工作中运用遥感图像进行地质解译和地学分析。

3、课程的适用专业与年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三年级4、课程的总学时要求:56学时5、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线性代数概率论地质学基础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二、课程内容1、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遥感技术、遥感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特点。

了解国内外遥感科学和遥感地质学发展历史与前景。

重点和难点:遥感、遥感信息、遥感技术系统组成、遥感技术分类;遥感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遥感二.遥感信息三.遥感技术系统1.遥感平台2.遥感器3.遥感信息接收与预处理系统4.遥感资料分析解译系统四.遥感技术分类㈠.根据电磁辐射源(被动遥感、主动遥感)㈡.根据遥感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㈢.根据遥感器工作波长(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五.遥感技术特点1.视域宽广2.直观可视3.客观真实4.定时定位观测5.资料的可处理性第二节遥感地质学一.定义二.研究对象与目的三.研究内容四.研究方法第三节遥感科学和遥感地质学发展历史与前景遥感技术发展轨迹及发展方向第二章遥感基本原理学习目的和要求:强调电磁波理论是遥感技术和遥感图像解译的理论基础。

《遥感地质学及地质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及地质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及地质信息系统》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遥感地质及地质信息系统Geological Remote Sensing &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Structural Geology二、课程编号:×××××三、学分学时:2学分/ 32学时四、使用教材:朱亮璞,遥感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2004年五、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 选修六、教学对象: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七、开课单位: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科学与工程系八、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Visual Basic程序语言、AutoCAD、数据库。

九、教学目标:遥感地质学是研究利用各种遥感资料所反映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电磁波特征和影像特征,来辨别、分析研究地质体和地质现象。

地质信息系统是让同学学习信息系统尤其是空间信息系统建立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学会利用这类工具帮助进行空间分析和空间决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学习并掌握地质遥感的基本理论和遥感图像上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影像特征的识别和分析,并通过地质信息系统的学习拓宽在防灾减灾、城镇规划、道路交通管理、污染治理等方面地质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

十、课程要求:结合PPT多媒体课件和必要的教学和实习软硬件配备等工具,了解利用各种遥感资料所反映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电磁波特征和影像特征来辨别、分析研究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让学生通过地质信息系统尤其空间信息系统建立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学会利用这类工具帮助进行空间分析和空间决策十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第一章绪论(2学时)⏹知识要点:遥感技术的概念;遥感的物理基础与遥感技术的类型;遥感技术的应用与遥感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与地质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发展。

⏹重点难点:遥感技术概念和类型,地理信息系统和地质信息系统的概念⏹教学方法:本章教学目标为熟悉,要求预习与复习,部分讲授,结合研讨性问题开展课堂讨论。

《遥感地质学及地质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及地质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及地质信息系统》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遥感地质及地质信息系统Geological Remote Sensing &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Structural Geology二、课程编号:×××××三、学分学时:2学分/ 32学时四、使用教材:朱亮璞,遥感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2004年五、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 选修六、教学对象: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七、开课单位: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科学与工程系八、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Visual Basic程序语言、AutoCAD、数据库。

九、教学目标:遥感地质学是研究利用各种遥感资料所反映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电磁波特征和影像特征,来辨别、分析研究地质体和地质现象。

地质信息系统是让同学学习信息系统尤其是空间信息系统建立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学会利用这类工具帮助进行空间分析和空间决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学习并掌握地质遥感的基本理论和遥感图像上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影像特征的识别和分析,并通过地质信息系统的学习拓宽在防灾减灾、城镇规划、道路交通管理、污染治理等方面地质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

十、课程要求:结合PPT多媒体课件和必要的教学和实习软硬件配备等工具,了解利用各种遥感资料所反映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电磁波特征和影像特征来辨别、分析研究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让学生通过地质信息系统尤其空间信息系统建立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学会利用这类工具帮助进行空间分析和空间决策十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第一章绪论(2学时)⏹知识要点:遥感技术的概念;遥感的物理基础与遥感技术的类型;遥感技术的应用与遥感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与地质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发展。

⏹重点难点:遥感技术概念和类型,地理信息系统和地质信息系统的概念⏹教学方法:本章教学目标为熟悉,要求预习与复习,部分讲授,结合研讨性问题开展课堂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地质学及地质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遥感地质及地质信息系统
Geological Remote Sensing &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Structural Geology
二、课程编号:×××××
三、学分学时:2学分/ 32学时
四、使用教材:朱亮璞,遥感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2004年
五、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 选修
六、教学对象: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
七、开课单位: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科学与工程系
八、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Visual Basic程序语言、AutoCAD、数据库。

九、教学目标:
遥感地质学是研究利用各种遥感资料所反映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电磁波特征和影像特征,来辨别、分析研究地质体和地质现象。

地质信息系统是让同学学习信息系统尤其是空间信息系统建立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学会利用这类工具帮助进行空间分析和空间决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学习并掌握地质遥感的基本理论和遥感图像上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影像特征的识别和分析,并通过地质信息系统的学习拓宽在防灾减灾、城镇规划、道路交通管理、污染治理等方面地质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

十、课程要求:
结合PPT多媒体课件和必要的教学和实习软硬件配备等工具,了解利用各种遥感资料所反映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电磁波特征和影像特征来辨别、分析研究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让学生通过地质信息系统尤其空间信息系统建立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学会利用这类工具帮助进行空间分析和空间决策
十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知识要点:遥感技术的概念;遥感的物理基础与遥感技术的类型;遥感技术的应用与遥感地质
学,地理信息系统与地质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发展。

⏹重点难点:遥感技术概念和类型,地理信息系统和地质信息系统的概念
⏹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目标为熟悉,要求预习与复习,部分讲授,结合研讨性问题开展课堂讨论。

第二章遥感图像类型、特征及处理(4学时)
⏹知识要点:遥感技术系统;摄影图像特征;扫描图像特征;雷达图像特征;光学与数字图像处理。

⏹重点难点:摄影图像特征;扫描图像特征;光学图像处理。

⏹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目标为掌握,大部分讲授,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结合课外习题和室内实践教学环节深化理解。

第三章遥感图像地质及地貌解译标志(4学时)
⏹知识要点:地质地貌解译的目标要求;地质解译标志;地貌解译标志;遥感地学分析方法
⏹重点难点:地质解译标志;遥感地学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目标为部分掌握,部分讲授,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结合课外作业做到对部分重点内容良好掌握。

第四章遥感图像地质及地貌解译(6学时)
⏹知识要点:岩溶地貌解译;构造地貌解译;沉积岩岩性解译;岩浆岩岩性解译;变质岩岩性解译;褶皱解译;断层解译;节理解译;其他地质现象解译。

⏹重点难点:岩溶地貌解译;构造地貌解译;沉积岩岩性解译;岩浆岩岩性解译;褶皱解译;断层解译。

⏹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目标为掌握,大部分讲授,主要采用启发式与互动式教学方式,结合多个课外习题做到对重点重点内容的良好掌握。

课后安排集中答疑和习题完成状况讲评。

第五章 GIS数据及系统软件工程技术(2学时)
⏹知识要点:数据类型;获取方式方法;质量控制及评价;软件工程流程;体系结构;数据管理与界面设计。

⏹重点难点:数据类型;质量控制及评价;软件工程流程;数据管理与界面设计。

⏹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目标为部分掌握,部分讲授,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结合应用实例做到对重点内容的良好掌握。

课后安排集中答疑和习题完成状况讲评。

第六章空间数据管理及空间分析(2学时)
⏹知识要点: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表现;空间数据查询;空间关系分析;空间建模与空间决策。

⏹重点难点: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查询;空间建模与空间决策。

⏹教学方法:本章教学目标为部分掌握,部分讲授,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结合课外作业做
到对重点内容的良好掌握。

第七章地质信息系统中的图形与图像(4学时)
⏹知识要点:类型;主流文件格式;平面图形图像的生成和处理;三维动态分析中的图形图像;图形图像的自动生成和处理。

⏹重点难点:类型;主流文件格式;平面图形图像的生成和处理;三维动态分析中的图形图像;图形图像的自动生成和处理。

⏹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目标为部分掌握,部分讲授,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结合课外作业加深对重点内容的掌握。

第八章数字地形模型与地形分析(4学时)
⏹知识要点:DTM和DEM;DEM模型及建立;DEM分析和应用;边坡变形监测DEM的建立和应用。

⏹重点难点:DTM和DEM;DEM模型及建立;DEM分析和应用。

⏹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目标为部分掌握,部分讲授,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结合课外作业加深对重点内容的掌握。

第九章 3S集成技术(4学时)
⏹知识要点:遥感数据;GPS数据; GIS与RS、GPS的集成及具体技术。

⏹重点难点:遥感数据;GPS数据;数据集成技术。

⏹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目标为部分掌握,部分讲授,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结合课外作业加深对重点内容的掌握。

十二、实践环节:
本课程配安排10学时的实践教学,实践内容是针对学习该课程需重点掌握的内容设置的,10学时的实践环节安排内容有:
⏹实验1:遥感图像的阅读分析
航卫片认识;航空像对立体观察;航片立体量测。

⏹实验2:航卫片地质地貌解译
地貌解译;岩性解译;褶皱解译;构造解译,产状要素量测。

⏹实验3:GIS软件上机操作
利用GIS软件对GIS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实验4:基于MAPX控件的开发
利用MAPX控件对GIS数据进行管理的开发。

⏹实验5:图形图像的生成和处理
利用GIS软件和MAPX控件对GIS数据和图像进行处理。

十三、教学参考:
1、参考教材
⏹朱亮璞,遥感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2004年
⏹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XX大学出版社,2000年
⏹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
十四、考核方式:
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由课内实验、上机成绩+平时表现综合评定,比例为:
平时成绩 40%
期末考试 60%
十五、课程说明:
大纲编写人:XXX,陈松
大纲编写时间:2012年4月1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