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指评价和衡量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一套指标体系,通过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综合情况的评价,可以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合理地制定决策,改进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以下是一个包含多个方面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一、道路交通安全指标1.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反映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水平,包括总体事故数和死亡伤者数量。
2.交通死亡率:反映交通事故中的死亡人数,在国际上也是评价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3.重点路段事故率:评价道路交通事故高发的重点路段,为重点改进和治理提供依据。
4.交通事故处理时间:衡量事故处理效率,反映交通事故处理的快慢和便捷性。
二、道路交通畅通指标1.平均行驶速度:评价道路交通畅通状况,反映车辆在道路上的速度水平。
2.交通拥堵延误指数:反映道路交通拥堵程度和对行车时间的延误程度。
3.平均通行速度差异指数:评价不同道路段的通行速度水平和差异程度。
4.出行时间可预测性:指交通状况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便于出行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三、道路交通环境指标1.道路噪音污染:评价道路交通噪音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道路交通排放:评价道路交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包括废气排放和颗粒物排放等。
3.道路交通震动:评价道路震动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影响。
四、道路交通设施指标1.道路容量利用率:评价道路交通容量的利用程度,包括道路极限流量和实际流量之比。
2.交通设施投资效益:评价交通设施的投资效果,包括交通设施利用率、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
3.道路交通设施更新率:评价道路交通设施的更新速度和更新程度。
五、交通管理效果指标1.交通管理成本:评价交通管理的经济投入和效益,包括交通管理人员、设备和维护等成本。
2.交通管理反馈效果:评价交通管理的效果,包括交通流畅度、安全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改善程度。
3.车辆通行效率:评价车辆的通行效率和运输效益。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城市道路交通状况的一个重要工具,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城市交通状况的好坏,为城市交通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该指标体系通常包括交通流量、交通速度、交通事故、交通拥堵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方面的指标及其作用。
首先,交通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的车辆数量,通常以小时划分。
通过对交通流量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道路使用情况,及时进行提醒和调整交通策略,以保证道路的正常通行。
交通流量指标包括平均每小时流量、交通流量峰值等。
其次,交通速度是指车辆在道路上的平均行驶速度,是评价交通运行效率和道路畅通程度的指标。
交通速度指标包括平均速度、最高速度、最低速度等。
交通速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市民的出行效率和道路通行能力的分配,因此,通过对交通速度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道路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此外,交通事故是评价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
交通事故指标包括交通事故发生率、交通事故死亡率等。
通过对交通事故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找出交通事故的高发地点和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性。
最后,交通拥堵是评价道路交通流畅度的重要指标。
交通拥堵指标包括交通拥堵长度、交通拥堵时间等。
交通拥堵不仅影响到市民的出行效率,还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因此,及时排查交通拥堵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是改善道路交通状况的关键。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交通流量、交通速度、交通事故和交通拥堵等多个方面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城市道路交通状况的好坏,为城市交通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率。
同时,该指标体系的不断细化和完善,也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好的保障。
交通行业信用评价体系
交通行业信用评价体系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如何建立和完善交通行业的信用评价体系,成为推动行业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
交通行业信用评价体系旨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各个参与者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促进公平竞争、提高服务质量和保障出行安全。
本文将从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实施措施等方面论述交通行业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目标另外,交通行业信用评价体系还应该能够提供信息透明度,帮助用户进行选择与决策。
用户可通过信用评价体系得知各参与者的评级和用户评价,从而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
二、评价指标1.企业信用:包括企业的注册资本、经营年限、资质证书等信息,以及企业涉及的投诉、违约、事故等情况。
2.从业人员信用:主要考察从业人员的从业年限、技能水平、专业证书等,以及个人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和评价。
3.用户评价:通过用户对服务的评价和投诉情况,反映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4.安全指标:包括交通事故率、安全设施、违章处理情况等,用以评估参与者在安全方面的表现。
5.社会责任:反映参与者对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履行情况。
三、评价方法1.数据统计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参与者的相关数据,计算各项指标的得分,形成综合评价。
2.客观问卷法:向用户发放问卷,调查对服务和参与者的评价,结合评估模型,得出综合评价。
3.专家评估法:聘请相关专家组成评估团队,依据各项评价指标对参与者进行评估,形成综合评价结果。
4.信用评级机构法:设立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通过审核和评估参与者的信用资料,给予相应的信用评级。
四、实施措施要成功构建交通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实施措施,包括政策法规、监管机制、技术支持等。
1.政策法规: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信用评价的目标、指标和方法,为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法律依据。
2.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参与者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交通枢纽的交通评价关键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交通枢纽的交通评价关键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交通枢纽是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担着连接各种交通方式和交通流的关键作用。
作为交通运输系统的核心节点,交通枢纽的性能和效率直接影响城市交通的畅通和人们的出行体验。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交通枢纽的交通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评估交通枢纽的性能和效益,我们能够了解其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为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交通评价关键指标是用于评估交通枢纽性能的量化指标集合。
这些指标反映了交通枢纽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包括交通运行效率、容量利用率、安全性、可达性、舒适度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测量和分析,我们可以评价交通枢纽的优劣,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决策建议。
本文将重点介绍交通枢纽的交通评价关键指标,包括其定义、作用、重要性以及分类。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交通枢纽的交通评价体系,为提升城市交通的效率和质量提供参考和指导。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讨论交通枢纽的定义和作用,以及交通评价的重要性。
随后,我们将介绍交通评价关键指标的分类,并分析各个分类下的具体指标。
最后,我们将总结交通枢纽交通评价关键指标的重要性,展望其未来发展,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为交通枢纽的交通评价提供全面的了解,促进城市交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智能化。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交通枢纽的交通评价关键指标,在建设更加高效和便利的交通系统的同时,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交通枢纽的交通评价关键指标进行探讨和分析。
首先,将在引言部分对本文的背景和目的进行简要介绍。
然后,正文部分将包括三个主要的内容:交通枢纽的定义和作用、交通评价的重要性以及交通评价关键指标的分类。
其中,第一部分将介绍交通枢纽的定义和作用,以便读者对交通枢纽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部分将详细探讨交通评价的重要性,包括对交通枢纽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程度进行评价和分析的一套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程度和原因,为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和决策者提供依据,帮助他们制定有效的交通拥堵缓解措施。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1.交通流量:交通流量是指其中一段时间内通过一条道路或交叉口的车辆数量,通常以小时为单位。
交通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拥堵程度,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2.交通速度:交通速度是指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速度,通常以公里/小时为单位。
交通速度的慢与快直接反映了交通流畅与拥堵的程度,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3.延误指数:延误指数是指实际行驶时间与预计行驶时间之间的差距,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延误指数是衡量道路交通拥堵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直观地反映交通拥堵对车辆行驶速度的影响。
4.交通容量:交通容量是指道路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容纳的最大交通流量。
交通容量的大小直接影响道路的拥堵程度,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5.道路通行能力:道路通行能力是指其中一条道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容纳的交通流量。
道路通行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道路的拥堵程度,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6.交通拥堵时长:交通拥堵时长是指道路在一段时间内处于拥堵状态的时间比例。
交通拥堵时长较长意味着道路拥堵问题较为严重,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7.排队长度:排队长度是指在交通拥堵时,排在信号灯、交叉口或收费站等地点的车辆的长度。
排队长度的增加意味着道路拥堵程度加剧,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8.交通事故率:交通事故率是指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频率,可以用于评价道路交通拥堵的安全性。
交通事故率的增加可能与道路拥堵程度有关,因此是评价道路拥堵的重要指标之一9.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导致车辆长时间怠速和排放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环境污染的程度可以通过测量大气污染物浓度、噪声水平等指标来评价。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一、交通安全1.交通事故数量及危险程度:评估交通事故的发生数量以及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程度,以及发生事故的严重程度。
2.交通事故频次和密度:评估交通事故的发生频次以及事故数量在道路上的分布密度,以此评估交通事故的集中程度。
3.安全设备和措施:评估道路上的交通标志、信号灯、红绿灯、限速设施等安全设备和措施的覆盖率和质量。
二、交通效率1.道路拥堵情况:评估道路拥堵程度、拥堵区域和拥堵时间段,以及拥堵造成的车辆停留时间和交通流动性。
2.公共交通系统:评估公共交通系统的覆盖范围、可达性、频率、准点率等指标,以及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之间的比例关系。
3.交通信号灯控制效果:评估交通信号灯的设置和调控对交通流的控制效果,以及是否能够提高交通流动性和提高交通效率。
三、交通环境1.噪音和空气污染:评估交通流所产生的噪音和空气污染水平,包括车辆排放的废气和噪声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2.道路环境景观:评估道路两侧的景观和环境状况,包括绿化率、公共设施、市容市貌等指标,以及道路景观对城市形象的影响。
四、交通设施与设备1.道路状况:评估道路状况和平整度,包括路面平整度、坑洼程度、裂缝数量等指标,以及对驾驶安全和车辆磨损的影响。
2.路灯和标志设施:评估路灯和交通标志设施的设置和覆盖率,以及对夜间行车和交通安全的影响。
3.充电设施和停车设施:评估充电设施的覆盖率和可用性,以及停车设施的数量和便利程度,以提高城市电动车辆和私家车辆的使用便利性。
五、交通管理和服务1.交通管理措施:评估交通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和效果,包括交通执法、交通指挥、交通引导等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2.交通信息服务:评估交通信息服务的覆盖范围和准确度,包括实时交通信息、路况预测、导航服务等,以提高交通参与者的出行决策能力和选择性。
总结起来,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交通安全、交通效率、交通环境、交通设施与设备、交通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指标,通过综合评估这些指标可以全面地评价一座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水平。
城市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都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阐明(2023年版,征求意见稿)本阐明是为深入深化都市畅通工程对《都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旳作用和评价措施旳解释,以加深对各指标旳理解,掌握各指标旳计算与评价措施,用以指导都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工作。
该体系中,按考核规定把30个指标提成核查指标和调查指标两大类,核查指标是指以自评数据为基础,对某些数据进行抽查核算旳指标;调查指标是指以实地调查、测算所得数据为准旳指标。
其中,P9、P10、P16、P17、P18、P19、P20、P21、P22、P23、P24、P25、P27、P29等14项指标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贯彻,P3、P4、P5、P6、P7、P8等6项指标由城建部门负责贯彻,P11、P12、P13、P14、P15等5项指标由交通运送部门负责贯彻,P1、P2、P26、P28等4项指标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协同贯彻,P30指标由教育部门负责贯彻。
一、评价范围阐明(一)都市分类A类都市:特大型都市。
市区人口在5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在320平方公里以上,市区GDP在2023亿元以上;或人口在2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在500平方公里,市区GDP在3000亿元以上。
B类都市:大型都市。
市区人口在2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在120平方公里以上,市区GDP在1000亿元以上。
除拉萨外旳36个省会及副省级都市类型不低于B类。
C类都市:中型都市。
市区人口在100万以上,市区GDP在100亿元以上;或市区人口在100万如下,但市区GDP在300亿元以上。
此外,拉萨市划为C类都市。
所有县级市旳类型划分不高于C类。
县级市全市人口在100万以上,全市GDP在300亿元以上划分为C类。
D类都市:其他都市。
(二)记录范围建成区:都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有旳区域。
对关键都市,它包括集中连片旳部分以及分散旳若干个已经成片建设起来,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有旳地区;对一城多镇来说,它包括由几种连片开发建设起来旳,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有旳地区构成。
交通运输部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
交通运输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一直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
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一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标志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将进一步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个指标体系。
第一步,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个指标体系的建立背景。
我国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不够成熟,城乡之间的交通不平衡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为此,交通运输部确定了相关的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指标,提出了指标分三大类的体系,分别是城乡交通基础设施指标、城乡交通服务指标和城乡交通管理指标。
第二步,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城乡交通基础设施指标主要包括公路、水路、铁路和航空四个方面的建设,包括里程、通行能力、标准化建设、维护养护等方面。
城乡交通服务指标包括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如公共交通出行环境、智能交通系统、航空服务等。
城乡交通管理指标则包括了城乡交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城市交通拥堵情况、城市停车管理、出租车服务等。
第三步,这个指标体系的应用范围。
此次发布的这个指标体系是针对全国城乡交通一体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包括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33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交通运输情况。
使用这个指标体系,可以为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最后,这个指标体系对于城乡交通一体化的推进意义重大。
通过这个指标体系,能够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为城乡交通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提供指导和参考。
同时,这也促进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更好发展。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是我国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文件,明确了建设方向和评价指标。
通过这个指标体系,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将得到科学的发展和判断,为提高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水平提供了坚实的指导基础。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指标体系一、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交通工具的普及,城市道路交通问题成为了广大市民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为了评价城市道路交通的状态,制定出行政管理的方向,并改善交通状况,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分类1.交通流量指标:包括交通量、交通速度、交通密度等。
交通量指标用来评价道路上的车辆数量,包括小时流量、日流量等。
交通速度指标用来评价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速度,包括平均速度、最大速度等。
交通密度指标用来评价车辆在道路上的密集程度。
2.交通效率指标:包括交通延误、旅行时间、拥堵指数等。
交通延误指标用来评价车辆在道路上的平均延误时间,旅行时间指标用来评价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时间,拥堵指数用来评价交通拥堵程度。
3.交通安全指标:包括事故率、死亡率、受伤率等。
事故率指标用来评价道路上的交通事故数量,死亡率指标用来评价交通事故中的死亡人数占比,受伤率指标用来评价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数占比。
4.交通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噪声污染等。
空气质量指标用来评价道路上的空气污染程度,包括PM2.5浓度、二氧化氮浓度等。
噪声污染指标用来评价道路上的噪声水平。
5.公众满意度指标:包括交通可靠性、出行舒适度等。
交通可靠性指标用来评价出行的准时性和可预测性,出行舒适度指标用来评价出行过程中的舒适程度。
三、指标权重为了使评价指标更加科学合理,需要对各个指标进行权重分配。
权重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确定,权重的分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市民的需求来确定。
四、数据采集和评价方法为了准确地评价城市道路交通的状态,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交通监测设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评价方法可以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来得出结论和评价结果。
五、案例分析以城市的道路交通状态评价为例,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
根据交通流量指标、交通效率指标、交通安全指标、交通环境指标以及公众满意度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得出该城市的道路交通状态评价结果。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引言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是指对城市道路交通进行规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的一系列活动和措施。
为了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将介绍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Markdown文本格式进行展示。
1. 交通流量指标交通流量是指通过道路某一路段的车辆流量。
对交通流量进行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道路的使用情况,为道路规划和交通管理提供依据。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交通流量指标:•日均交通量(ADT):某一路段在一天内通过的平均车辆数量。
•尖峰小时交通量(PHV):某一路段在尖峰小时内通过的车辆数量。
•最大交通量(MADT):某一路段通过的最多车辆数量。
•交通流量饱和度:某一路段的交通流量与其容量之比,反映道路使用的拥堵程度。
2. 道路通行能力指标道路通行能力是指道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车辆数量。
通行能力的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道路的瓶颈位置和瓶颈程度,为交通管理和道路规划提供参考。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道路通行能力指标:•道路通行能力(C):道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最大车辆数量。
•交通瓶颈位置:交通流量超过道路通行能力的位置。
•道路通行能力利用率:实际交通流量与道路通行能力之比。
3. 交通事故指标交通事故是指在道路上发生的交通意外事件。
对交通事故进行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交通安全状况,为交通管理和道路设计提供指导。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交通事故指标:•交通事故率: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交通事故数量与通行车辆数量之比。
•交通事故死亡率: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与通行车辆数量之比。
•交通事故损失: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交通运行效率指标交通运行效率是指交通系统使用资源的效率和交通流畅程度。
对交通运行效率进行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交通系统的效率和流畅程度,为交通管理和交通规划提供参考。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交通运行效率指标:•平均交通速度: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路段的平均车速。
人行道服务水平评价综述
人行道服务水平评价综述人行道是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直接关系到步行者的出行质量和安全性。
为了提高人行道的服务水平,各国针对人行道的服务水平评价制定了不同的标准和方法。
本文将对这些标准和方法进行综述。
一、评价指标1.通行性:人行道通行性是评价人行道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行性的评价指标包括人行道宽度、平整程度、坡度、凸凹不平以及是否有障碍物等。
2.舒适性:人行道舒适性是指步行者在人行道上的感受。
舒适性的评价指标包括人行道表面的硬度、摩擦系数、音响效应、温度变化、遮阳情况和照明程度等。
3.安全性:人行道的安全性是指步行者在人行道上的安全性。
安全性的评价指标包括交通量、交通速度、障碍物、视线控制、路面摩擦系数等。
4.便捷性:人行道的便捷性是指人行道与周边设施之间的便捷程度。
便捷性的评价指标包括与公共交通的连接情况、人行道上的指示标识、服务设施的精细程度等。
5.管理规范性:人行道的管理规范性是指管理单位对其进行的规范管理程度。
管理规范性的评价指标包括人行道的清洁度、维护状态、道路设置是否规范等。
二、评价方法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对人行道服务水平进行评价的常见方法。
该方法通过向步行者和沿街商户发放问卷,了解其对人行道的满意度。
问卷调查法的优势在于能够直接获得用户的反馈,从而改进服务质量。
但该方法的缺点在于由于样本容易出现歪曲,因此结果可能不够客观准确。
2.交通测量方式:交通测量方式是直接测量人行道上的服务水平。
该方法通过测量人行道的宽度、坡度、凸凹不平程度以及路面摩擦系数等指标来评价人行道的服务水平。
此方法评价结果客观真实,但测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3.可达性评估:可达性评估是将人行道周边设施到达时间作为指标。
评估人行道服务水平的方法主要是评估周边设施到达时间的长短,评估结果较为客观,但是考虑到周边设施的种类和密度不受控制,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可能受到影响。
4.现场测量法:现场测量法是采取人工测量的方法在现场进行人行道服务水平的评估。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资料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资料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是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和监督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24年版)》是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相关规范标准,制定的一套科学、全面、合理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2024年版)》则是对指标体系的具体解释和操作指导。
该指标体系包括了四个层次的指标,即目标层、要素层、指标层和量子层。
目标层明确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包括道路交通出行的安全和顺畅、道路交通环境的优化和改善、道路交通资源的高效利用等。
要素层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要素进行了分类和归纳,包括交通设施要素、交通流要素、交通安全要素、交通环境要素等。
指标层则是对每个要素进行具体的指标划分和定义,例如交通设施要素包括道路整体状况、停车设施、交通信号等指标。
量子层是对指标进行具体的数据测量和评估。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可以帮助城市交通管理部门了解自身工作的优劣势,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同时,指标体系的公开透明化也有利于对交通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和评价。
因此,这套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高城市交通管理工作水平、优化交通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24年版)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2024年版)提供了一套科学、全面、合理的评价工具和操作指导,对于提高城市交通管理工作水平和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及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改进。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24版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24版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24版)是由中国城市道路交通协会于2024年公布的一套评价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全面地评价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状况,帮助城市交通管理部门了解交通管理工作的成效,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该指标体系包括多个指标,并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了归纳和整理。
以下是该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1.道路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的数量、长度、宽度、通行能力、道路等级等指标,用于评价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2.交通流量:包括交通流量的峰值、平均值、交通拥堵指数等指标,用于评价城市道路交通流量的情况,以及城市交通拥堵状况的严重程度。
3.交通事故:包括交通事故数量、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交通事故伤亡率等指标,用于评价城市交通事故的发生情况和交通安全管理的效果。
4.交通设施: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警察等交通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情况,用于评价城市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和交通管理的便利程度。
5.交通执法:包括交通违法行为的数量和处理情况等指标,用于评价城市交通执法的力度和效果。
6.公共交通:包括公交线路数量、公交车辆数量、公交出行比例等指标,用于评价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程度和公共交通对城市交通管理的促进作用。
7.交通信息管理:包括交通信息发布的途径、交通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等指标,用于评价城市交通信息管理的质量和城市交通管理的科技水平。
以上仅为该指标体系的部分内容,还有其他一些指标涉及城市居民出行情况、环境保护、交通服务质量等方面。
通过这些指标的评价,可以帮助城市交通管理部门了解目前交通管理工作的亮点和不足,进而制定科学、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1. 道路通行能力:指道路能够接受和承载交通流量的能力,包括道路宽度、车道数、路牌标志、交通信号、交通流的方向控制等。
2. 交通流量:指道路上一定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数量,可以反映道路的交通繁忙程度和拥堵情况。
3. 平均速度:指通过城市道路的车辆平均每小时行驶的距离,反映交通畅通程度。
4. 路段通行时间:该指标可以反映一条路段通过车辆的行驶时间,便于评估路段的通行速度或当前交通状态。
5. 交通事故率:交通事故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在该区域内发生的交通事故数量,可以反映区域道路交通运输安全水平。
6. 道路设施完善程度:指道路上的公共设施、服务设施、绿化等如何配备完善,反映城市文明程度和人性化程度。
7. 交通管理效率:包括交通运输管理机构的组织效率、交通管理的决策与执行效率、交通安全管理的有效性等。
8. 空气质量:指区域内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颗粒物等级等,反映城市环境质量,是城市交通环境的重要部分。
9. 噪声指数:指区域内噪声水平,如车辆噪音、施工噪声等,反映城市噪声环境。
10. 公共交通便捷性:指公共交通的路线分布、运行时间、车辆密度等,反映城市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
交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交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概述交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是用于评价交通系统运营状况和服务质量的一套衡量体系。
它是在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和交通运营过程中,用来指导交通决策和评价交通服务水平的重要工具。
交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政府、交通运营机构和交通服务用户更好地了解交通系统的运行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1.安全性指标:交通系统的安全性是衡量一个城市或地区交通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安全性指标可以包括交通事故率、受伤人数和死亡人数等。
通过评估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可以识别出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提高交通系统的安全性。
2.便捷性指标:交通系统的便捷性是衡量交通服务质量的重要方面。
便捷性指标可以包括平均行程时间、出行速度、拥堵程度等。
通过评价交通系统的便捷性,可以了解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并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和交通设施,提高交通系统的便捷性。
3.可达性指标:交通系统的可达性是衡量一个地区居民对交通服务的获取能力和便利程度的指标。
可达性指标可以包括交通网络的覆盖范围、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和公共交通的可用性等。
通过评估交通系统的可达性,可以了解居民对交通服务的满意程度,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4.舒适性指标:交通系统的舒适性是衡量交通服务水平的重要方面。
舒适性指标可以包括交通设施的状况、交通工具的舒适程度、停车场的容量等。
通过评估交通系统的舒适性,可以了解交通系统的服务质量,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改善。
5.可持续性指标:交通系统的可持续性是衡量交通系统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的重要指标。
可持续性指标可以包括交通系统的能源消耗、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等。
通过评估交通系统的可持续性,可以优化交通系统的发展路径,并促进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交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些主要方面和指标,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交通系统可能会有所差异。
交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旨在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交通出行体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说明是用于评估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两个文件。
这两个文件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以评估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绩效,并提供参考和指导意见,促进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发展。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24年版)》是一个评价体系的框架,主要由指标的分类、要素的构成和权重的确定三部分组成。
其中,指标的分类是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划分为若干个方面,便于评价和比较;要素的构成是在每个指标分类下进一步分解成具体的要素,以便更精细地评价;权重的确定是根据不同指标和要素的重要程度,通过专家评估或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确定。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2024年版)》是对评价体系的具体说明,包括对指标分类和要素构成的详细解释,以及权重的确定方法和理由。
同时,该文件还对评价指标的具体计算方法进行说明,以便评价人员进行评价工作。
此外,该文件还对评价结果的解读和应用提供了一些建议。
这两个文件的制定有几个重要目的和作用。
首先,它们可以通过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改进和优化交通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其次,这两个文件可以对各个城市道路的交通管理工作进行比较,评估不同城市的管理水平,为经验交流和借鉴提供基础。
此外,这两个文件还可以作为政府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的依据,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支持。
总之,《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24年版)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2024年版)》是一份重要的文件,它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有效的评价和监督,可以不断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工作水平,为人们提供更安全、便利的交通环境。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08年版)不同的城市规模、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需求特点,交通管理工作的重点不同。
为公平地评价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科学合理地引导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2008年的评价体系分成基本指标和附加指标两大部分。
基本指标所有城市都要考核,附加指标只对指定类型城市进行考核。
该体系中,按考核要求把65个指标分成核查指标和调查指标两大类,核查指标是指以自评数据为基础,对某些数据进行抽查核实的指标;调查指标是指以实地调查、测算所得数据为准的指标。
其中,P4、P10 P30、P31、P32、P33、P34、P35、P36、P37、P38 P39、P40、P41、P42、P44、P47、P48 P49、P50 P51、P52、P53、P54、P55、P56、P57、P58、P59、P60、P61、P62、P63 P64、P65等35项指标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落实、考核,P2、P3、P5、P6、P9 P11、P12、P13、P15、P16、P17、P18、P19 P20、P21、P22、P23、P24、P25、P26、P27、P28等22项指标由城建部门负责落实、考核,P1、P7、P8、P14、P29、P43 P45、P46等8项指标由政府牵头、多个相关部门协同落实。
一、评价围说明(一)城市分类特大城市:、;A类城市:地市级以上城市。
市区上年度国生产总值500亿元以上(不含市辖县国生产总值),或市区总人口200万以上(不含市辖县人口,县级市为城关镇人口,下同)的城市;B类城市:地、市(不含县级市)、州、盟。
市区上年度国生产总值250 (不含市辖县国生产总值)亿元以上,或市区总人口50万以上且市区上年度国生产总值170亿元以上的城市;C类城市:县级市、县上一年度国生产总值90亿元以上,或市(城)区总人口100万以上但上年度国生产总值不足170亿元的城市;D类城市:其他城市。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和监测城市交通管理效果的定量化工具,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交通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城市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改进方向。
下面将详细介绍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和重要指标。
一、交通流量指标1.车辆通行能力:指路段单位时间内最大通过车辆数量,反映道路通行能力。
2.通行速度:指车辆在道路上的平均速度,可以用来评估交通拥堵程度。
3.交通流密度:指路段上单位时间通过的车辆数量,反映交通流量密度。
二、交通安全指标1.事故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交通事故数量,可以用来评估路段或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情况。
2.平均车速差:指车辆之间的速度差异,反映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
3.违章行为发现率:指交通管理部门发现和处理的违章行为数量,反映交通管理力度。
三、交通环境指标1.噪音水平:指道路交通产生的噪音水平,可以用来评估交通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空气污染指数:指交通排放引起的空气污染程度,反映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3.能源消耗:指交通运输活动消耗的能源数量,可以用来评估交通对能源的利用效率。
四、交通便利度指标1.车辆拥有率:指城市居民拥有的车辆数量,可以反映私人交通工具的普及程度。
2.公共交通便利度:指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反映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
3.步行和自行车便利度:指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便利程度,可以评估非机动交通的发展程度。
五、交通管理效率指标1.交通管理成本:指交通管理部门花费的费用和人力资源,可以评估交通管理效率。
2.交通管制周期:指交通管制措施的执行周期,反映道路交通管理的灵活性和效率。
3.交通管理反馈机制:指交通管理部门与公众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可以评估交通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
六、交通公平性指标1.道路通行无序度:指路段或交叉口上车辆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可以评估道路通行的公平性。
2.交通服务覆盖率:指交通服务对各个区域的覆盖程度,可以评估交通服务的公平性。
试建立交通运输枢纽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
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则是支撑交通运输运作的核心。
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运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建立交通运输枢纽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该主题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回顾。
一、指标体系的基本概念指标体系是评价和衡量某一事物的一个重要工具。
在交通运输领域,建立有效的指标体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交通枢纽系统的运作情况。
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应该具备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能够覆盖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各个方面,并且能够真实反映实际情况。
建立指标体系时,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交通运输枢纽的规模、功能、效率、安全性、环保性等方面的指标,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
通过综合考量这些因素,才能够建立一个真正全面、科学的交通运输枢纽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点在构建交通运输枢纽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时,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 量化和可测量性:每个评价指标都应该是可以量化和可测量的,这样才能够进行具体的评价和对比分析。
2. 综合性和整体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综合考虑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指标。
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地了解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运作情况。
3. 现实可行性:评价指标应该符合实际运作情况,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
4. 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不同交通运输枢纽系统之间的评价指标应该具有可比性,并且能够在操作上实现。
通过以上要点的考量,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基本完善的交通运输枢纽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建立交通运输枢纽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不仅是一项科学技术工作,更是一项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工作。
通过科学、客观地评价交通运输枢纽系统,我们可以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为改进提供依据。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体现交通强国建设的整体水平,它由
多个指标体系组成:
1、公路建设水平指标:这一指标体系主要考核公路修建质量、道路
网络覆盖面积、公路能耗、车辆排放量、安全设施等情况。
2、铁路建设水平指标:这一指标体系主要考核铁路的覆盖面积、铁
路线路的高铁化程度、安全设施、运输能力、服务质量等情况。
3、水路建设水平指标:这一指标体系主要考核水路建设、航道网络
覆盖面积、运输能力、安全设施、堤坝等情况。
4、航空建设水平指标:这一指标体系主要考核机场、航空网络覆盖
面积、机场安全、服务质量等情况。
5、城市交通建设水平指标:这一指标体系主要考核城市交通,包括
规划发展规模、交通建设以及公交、地铁等的覆盖面积、安全设施、能耗、交通拥堵等情况。
以上指标体系将反映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以及城市交通五大交通
类型的建设水平,为后续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指导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运行评价指标体系概述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6亿辆,其中汽车2.7亿辆。
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大国。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交通拥堵、安全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为了改善交通服务水平,提供安全、绿色、舒适的交通服务,各地政府实施了大量的交通建设项目,但这些项目究竟效果如何,需要对有一套好的交通进行评价方法体系。
本文试图对现有的交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回顾,比较我国与国外交通领域在交通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不同,提出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建议。
1交通评价指标指标是反映实际存在的某一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
也可以说指标是指反映实际存在的一定总体现象的数量概念和具体数值。
一项完整的指标应该由总体范围、时间、地点、指标数值和数值单位等构成。
指标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和数值。
交通评价指标主要围绕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等五个方面。
交通评价按范围分地区、城市、城市内的建设项目;按评价的对象可能是城市、企业或项目;按类别分为交通基础设施、智能交通(信息化)项目、交通改善项目。
评价指标按照数量化的程度可以分为计量指标和非计量指标。
计量指标就是数值分析指标,它还可以继续细分,按计量方式不同,分为价值量指标和实物量指标;按用途不同,分为总量指标和比率指标。
计量指标较为具体、直观,评价时有明确的实际数值和可供参考的标准值,评价结果表现为具体的分数,所作的评价结论直接、明确,给外界的印象清晰。
非计量指标即是人们通常说的定性指标,一般采用基本概念、属性特征、通行惯例等对被评价对象的某一方面进行语言描述和分析判断,达到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非计量指标能将无法计量却反映了某方面状况的潜在因素纳入评价范围,通过分析判断,验证计量指标评价结果得出综合评价结论。
对非计量指标进行评价计分,关键是要严格定义指标的内涵,并给出评价参考标准,如此才能实现经验判断的分数转换,融入整个评价指标体系。
2交通综合评价与评价指数交通系统是复杂的大系统,通常按单个指标进行评价无法形成对项目的总体客观的评价,需要采用综合评价法对交通的多个指标按照一定的规则合并成交通评价指数,即进行交通综合评价。
指数是综合反映多种不同事物在不同时间上的总变动的特殊的相对数。
即专门用来综合说明那些不能直接相加和对比的复杂现象的变动情况。
综合评价法是将多个指标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来进行评价。
多个评价指标的集合形成一个评价指标体系。
构成综合评价的要素主要有:(1)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从多个视角和层次反映特定评价客体数量规模与数量水平的。
它是一个“具体一抽象一具体”的辩证逻辑思维过程,是人们对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认识逐步深化、求精、完善、系统化的过程。
(2)同度量化。
不同评价指标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纲和量纲单位,直接将它们进行综合是不合适的,也没有实际意义。
所以必须将指标值转化为无量纲的相对数。
这种去掉指标量纲的过程,称为指标的无量纲化(也称同度量化),它是指标综合的前提。
(3)指标的正向化。
在综合评价中,有些是指标值越大评价越好的指标,称为正向指标;有些是指标值越小评价越好的指标,称为逆向指标,还有些是指标值越接近某个值越好的指标,称为适度指标。
在综合评价时,首先必须将指标同趋势化,一般是将逆向指标和适度指标转化为正向指标,所以也称为指标的正向化。
(4)权重系数。
相对于某种评价目的来说,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
权重系数确定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综合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
(5)综合评价模型。
所谓多指标综合评价,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将多个评价指标值“合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值——交通评价指数。
3现行的主要交通评价指标体系3.1北京地标《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指标体系》地标《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指标体系》DB11T 785-2011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为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标准的评价指标包括:●道路交通运行指数●道路交通拥堵率●拥堵里程比例●拥堵持续时间●常发拥堵路段数●行程时间可靠性指数3.2国标《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标准由交通运输部提出,起草单位为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等6家单位联合起草。
规范的评价指标分为基础性指标、特征性指标和决策性指标三类,(1)基础性指标●交叉口平均延误●交叉口平均等候信号灯周期个数●平均交通流量●自由流速度●平均行程速度(2)特征性指标●行程时间比●延误时间比●里程比例(3)决策性指标●交通指数●行程时间指数●延误时间指数表1 路段交通运行状况等级划分表表2 道路网交通运行状态等级划分表3.3《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12年版)》2000年开始我国开始进入机动化高速发展阶段,公安部、原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启动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主动应对即将到来的快速城镇化和机动化浪潮,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进入了新时期。
2017年8月,公安部、中央文明办、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决定进一步创新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从2017年起至2020年,在全国组织实施“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提出依法治理提升工程、交通组织提升工程、交通建设优化工程、交通结构优化工程、交通文明提升工程等五大工程,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全新理念方式逐步确立。
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的主要指标如下表。
表3 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表3.4《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国标《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GBT35654-2017由交通运输部提出,起草单位包括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等多家单位。
表4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表3.5交通运输部《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2013年6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有关事项的通知》(交运发〔2011〕635号。
并公布了《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共设置指标30个,分为考核指标和参考指标,其中考核指标20个,是考核评价公交都市的约束性指标;参考指标10个,是考核评价公交都市的重要参考依据。
表5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3.6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评价指标近年来,百度地图、高德地图、滴滴出行等互联网+出行企业开始利用自身采集的出行数据分析并发布城市交通状况,三家公司对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的标准基本一致,都采取了拥堵延时指数的概念,具体情况如下。
(1)评价数据来源百度采集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百度系的手机APP采集的手机GPS轨迹数据,如百度地图、百度手机搜索、百度贴吧、携程、去哪网等;高德的数据主要来源于阿里系的手机APP,如高德地图、支付宝、飞猪网等;滴滴出行的数据主要来源其自身APP快车、专车和代驾等轨迹数据。
图1 高德主要城市交通健康榜图2 高德城市交通拥堵演示指数(2)评价标准和计算方法三家公司对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的指标基本一致:●百度为交通拥堵指数、平均速度、拥堵里程;●高德为拥堵延时指数、平均速度;●滴滴出行为拥堵延时指数、平均速度。
其中对城市交通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标主要参考交通拥堵指数和平均速度,交通拥堵指数=实际通行时间/自由流通行时间,类似国标的行程时间比。
以百度地图为例,1.2以下为畅通、1.2-1.5为缓行、1.5-2.0为拥堵、2.0以上为严重拥堵。
图3 高德交通拥堵榜3.7其他交通相关评价标准、规范和指南事实上,国家交通运输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交通相关部委历年来提出过许多交通相关的评价标准和规范,这些都可以作为城市交通评价、交通建设项目效果评估等的重要参考。
这些政策、标准和规范主要包括:●《道路交通守法指数测评指南》GAT1573-2019●《公路交通安全态势评估规范》GAT960-2011●《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B05-2004●《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交通运输部2018●《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评价指标第1部分:公路建设市场》(征求意见稿)●《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评价指标第2部分:水运建设市场》(征求意见稿)●《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评(征求意见稿)价指标第3部分:道路运输市场》(征求意见稿)●《平安交通评价指标体系》交通运输部2017●《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规范》交通运输部2019●《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交通运输部●《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141—2010●《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8)》发展和改革委员会4国外的交通评价指标国外的交通评价指标随着交通理念的发展与中国的有所不同。
近年来,欧美及日本等国家提出城市“移动性”(Mobility)的概念。
美国纽约的OneNYC(2050)规划提出来高效机动性(Efficient Mobility)目标,欧洲提出可持续性城市移动性规划(Sustainable Urban Mobility Plan),日本规划2040里提出智慧机动性(Intelligent Mobility)。
移动性与以往的交通运输是有区别的。
交通运输基本上是指人和物的移动的,而移动性不止于此。
移动性就是一种具有交通选择的权利,可以依靠它来获取需要去的地方。
交通运输如果没有移动性就毫无意义。
提高移动性应该是交通项目的建设目标。
因此,国外的交通评价是围绕移动性这一理念进行的。
4.1德勤城市移动性指数《城市移动出行指数》报告探讨了当前全球各大城市所面临的交通问题,同时还通过全面分析其移动出行的现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报告旨在探索一条更为有效的全新途径,帮助市政管理者、交通运营商和公共交通规划者评估所在城市交通网络的就绪度,以迎接“未来移动出行”,全面打造实现居民高效、普惠和可持续出行的综合性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的生产效率、宜居性和灵活性。
图4 《德勤城市移动出行指数》德勤移动性指数突破了交通现状分析的局限,探讨真正智慧、宜居、繁荣的城市可能呈现的移动出行情况,进而对全球的移动出行概况有总体了解。
我们的研究主要聚焦三大主题:(1)运行情况与恢复能力。
城市移动出行应当具备高效特征。
火车准点自不必说,而在这方面表现最佳的城市还能尽量减少交通拥堵,缩短出行时间,维护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并提供多种综合性交通方式。
(2)长远规划与领导决策。
城市移动出行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以及正确的方向指引。
建立一个运行高效、恢复能力强且具有包容性的移动出行体系并非偶然天成。
第二项主题主要分析市政管理者在评估城市未来移动出行需求方面的审慎程度和前瞻性。
(3)服务与包容性。
城市移动出行应当面向所有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