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53年,里昂剔夫根据美国1947年与1951 年进出口统计资料,在对H----O理论进行 投入产出的分析过程中,出现的关于国际 贸易商品结构的一个不可解释的谜,即美 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 产品,这说明美国参加国际分工与对外贸 易的目的在于节约资本而处理过剩劳动。 该结论与H----O理论直接对立,被称为里 昂剔夫反论。
戈特哈德· 贝蒂· 俄林(BERTIL OHLIN, 1899-1979)
• 2.H----O理论介绍 • 理论体系: 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H-O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H-O-S • (1)俄林认为,区域是贸易的基本单位, 构成特定区域的条件是:本地区内生产 要素的分布和流动情况与其他地域明显 不同。国际贸易属于区域贸易的一种。 只是由于国界、汇率、政治和法律制度 等因素,使国际贸易较一般区域性贸易 更加复杂。
14.00
• 3.理论阐述
• 国际贸易发生 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不同的成本比例 生产要素的不同价格比例 生产要素不 同供给比例。
• 4.对H----O理论的评价 • 积极: • (1)H----O理论被誉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 最为重要的基础理论。该理论为大多数西方经 济学家所接受,认为其逻辑结构严密,论点简 单明了,该理论虽然有许多条件限制,以后又 发生验证问题,但在解释本世纪以来国际贸易 格局和许多贸易问题时,都十分有用。
• 消极: • 理论假设存在不足。 • 该理论仅从供给角度提出了分析,论证了国际贸 易发生的原因,忽略了需求与消费对国际贸易的 影响;(研究对象) • 该理论的分析完全是静态的,因此无法得出生产 条件变更后,贸易将如何进行。
四、里昂剔夫反论
• 华西里· 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美 籍苏联人 (1906-1999) ,发展了投入产出 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 到运用。 197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 代表作品:《投入-产出经济学》
• (2)区域间商品相对价格(贸易前区域内的 物价比例)的差异是发生贸易的必要条件,但 还需要通过汇率转化为绝对价格的差异,贸易 才可能变为现实。 • (3)商品相对价格差异取决与区域内生产要 素供给情况,即要素禀赋的情况,因此,要素 禀赋差异是贸易发生的原因。 • (4)H----O----S: Biblioteka Baidu品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代 替了要素流动,从而缓和了各地要素禀赋的差 异,使要素价格产生均等化趋势。 • *注: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是一种趋势, 而萨缪尔森认为是一种必然。
• 一、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 1.自然条件:(气候,资源,国土面积,地理位 臵) 自然条件作为国际分工的基础,主要反映为 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产品的多样性,它提供了国 际分工的可能性,而要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还 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
• 2.社会经济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国 内市场规模,人口数量、生产关系等) 这是影响最大的一个条件。 • 3.殖民主义的影响 历史上,西方殖民者采取的武力征 服的政策,各种超经济强制手段和自由 贸易政策,在亚、非、拉一些国家推行 国际生产专业化,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 形成的过程中,也起过重大作用。 ●4.国家对外贸易政策
• 4.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和绝对优势
理论是他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延伸。 • 5.意义: • 斯密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说明国际贸易能 使贸易双方均得到利益,从而为扩大世界 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 • 有何消极意义?
6.图示:
Labor cost Labor cost
England Portugal
一、绝对优势理论 (Theory of Absolute Cost)
• 1.关于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建立者,他的 劳动价值论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分工学说和 经济自由主义是其理论的两大支柱。 斯密关于国际贸易方面的理论核心是以地域分工 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绝对优势论和自由贸易论。 他的代表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 简称《国富论》,发表于1776年。
• 1.背景 • 比较成本理论是19世纪初叶英国产业革 命迅速发展时期,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 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为 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形成与发展提供 了理论依据,为英国工场主自由贸易的 斗争提供了武器。
(1)关于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
李嘉图(1772——1823),英国人, 是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 和政治活动家,也是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发表于1817年。
Ricardo (1772——1823)
• (2)社会背景: • 当时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上升时期,产 业革命使英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时,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场主和土地贵 族之间的利害冲突。在对外经济关系上,矛盾 的焦点是“谷物法”(corn law)的存废,其实 质是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斗争。李嘉图作为 议员,是自由贸易在议会中最忠实的代言人。 作为经济学家,他的比较成本理论为这场斗争 提供了理论武器。
• 俄林( B . Ohlin,1899-1979, 瑞典)接受赫克歇 尔的观点,于 1933 年出版了《域际贸易与国际贸 易 》 ( Inter-reg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一书。该书被认为是现代国际 贸易理论最重要的著作。俄林因对国际贸易理论 和国际资本流动做出了开创性研究,于1977年获得 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后又有许多学者对 H----O 理 论做了补充和发展,并被统称为现代贸易理论。
• 消极: • 比较成本理论的假定严重脱离现实。 • 比较成本理论只考察供给,而未考察需求 方面,因此无法确定贸易条件和利益分配。 • 比较成本学说美化了当时以英国为中心的 国际分工格局,被一些人用来为帝国主义 的殖民体系辩护。
三、赫克歇尔——俄林学说 (H----O理论)
• 1.背景 • 赫克歇尔( E.Heckscher,1879-1952, 瑞典 ) 在 1919 年发表 的一篇论文中,以李嘉图比较利益的各项假设为依据,提 出了这样的问题:用什么来解释比较成本的差异?传统的 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各 国劳动生产率不同,而赫克歇尔则认为,产生比较成本差 异并导致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也 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不同。
• (2)H----O理论是在总结了19世纪末到20
世纪30年代之间国际贸易的特点的基础上 形成的。H----O理论是从一个国家资源结 构来解释贸易格局的。H----O----S理论则 反过来解释国际贸易对资源结构的影响。 H----O理论为各国建立国际分工提出了新 的理论依据。
• (3)H----O理论建立在要素论的基础上。 与李嘉图所不同的是,俄林没有把劳动作 为形成价值的唯一要素。正是在这一点上, 俄林的理论与李嘉图的理论区别开来。
• 2.引论 • 斯密理论暗含了一个假定,就是:贸易双方至少 要有一种低成本的商品能在国际间销售,但如果 一国连一种低成本的商品也没有,还会发生国际 贸易吗?即使有贸易,双方能否共享贸易利益? • 为回答这些问题,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 该理论指出:即使一国的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 效率,没有低成本商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自由贸 易,依然能够得到贸易利益。 • 他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七章 中“论对外贸易”,对其比较成本说的基本理论 的内容做了详细的阐述。
• 6.该理论的最终结论
• 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国际分工和 自由贸易,将使整个世界获得共同利益。 这共同利益作为强有力的纽带,使各国结 成和谐的统一体。
• 7.评价 • 积极: • 这个理论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理论 依据。各国无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能 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根据这种优势安排 生产,进行贸易,都可以从中获利。
里昂剔夫(1906-1999)
Wine Cloth Total Wine Cloth Total (1) (1) (2) (2) 120 70 190 ---140 140
80 110 190 160 ---160
二、相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相对成本理论/比 较成本理论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 )
第二章
• • • •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本章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国际分工理论:四个阶段 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 相对优势理论,李嘉图 要素禀赋学说,赫克歇尔----俄林 里昂惕夫反论,里昂惕夫。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
•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 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 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 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 国际分工是各国对外贸易的基础。
Adam.Smith(1723-1790)
• 2.自由贸易论: 斯密认为:分工是提高社会生产率的主 要途径,而分工规模受市场范围制约。 实施自由贸易,扩大了交换市场,从而 有助于分工的发展,进而促进生产力水 平的提高。
• 3.绝对优势理论: • 斯密发现,在手工业内部推广分工能大大 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于是将分工优势推广 到国际经济领域,认为各国根据各自绝对 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分工,将 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然 后相互进行交换,可使各国共享分工的好 处。
90
170
160
----
160
• 5.基本观点 • (1)葡萄牙与英国的交换比例是160:200, 是不等价交换。这在国内贸易中是不可能 的。只所以在国际贸易中行得通,原因在 于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无法自由流通。历来 学术界认为:这是比较理论学说成立的前 提条件。
• (2)李嘉图认为: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 的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利益在于节约社 会劳动或增加产品质量。 • (3)李嘉图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出发,认 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并进一步认为 比较优势理论的出发点在于各国劳动生产 率的差异。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 • • • • • • • 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产业内分工逐步增强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形式发生变化 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从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过渡 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国际分工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多层次
第二节 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二、划分国际分工的依据
• 社会分工的历史就是城乡分离、对立运动的历 史,而在国际分工中,这一过程在更大规模上 得到了再现,有些国家成为世界城市,有些国 家成为世界农村。 • 根据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运动变化情况来看, 国际分工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国际分工的萌芽 阶段(16~18世纪中叶);国际分工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 国际分工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战);国 际分工深化阶段(二战后)。
Labor Capital Textiles Boeing Total Textile Boeing Total
PRC 1.00
3.00
6L,1K 1L,4K 9.00 13.00 22.00 18.00 ------
18.00
USA 3.00
1.00
19.00
7.00
26.00 ------
14.00
• 3.核心思想 •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 4.用图表表示该理论
Labor cost Wine Cloth Total (1) (1) England 120 100 220 Labor cost Wine Cloth Total (2) (2) ---200 200
Portugal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