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西林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Hale Waihona Puke 题西林壁解诗意【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精品
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精品
明背景 作品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 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 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 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精品
题西林壁
读诗句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节奏 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重音
有感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精品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指庐山
精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精品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精品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精品
山 岭
精品
山 峰
精品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精品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精入品 云的山峰。
远 同各 近 不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庐山的样精品子都不同。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 ; ; ; ; ……
精品
不识庐山真面目, 因为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 题西林壁》 课件(共25张PPT)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 题西林壁》   课件(共25张PPT)
2023-2024学年秋季 统编教材 语文课件
2
0
2
3


四 年
西 林 壁





9 古诗三首
2
0
2
3


四 年
庐山
西 林 壁





2 0 2
题西林壁
3


四 年
shì
西 林 壁
级 语
[宋] 苏 轼



学习古诗的步
2骤
0
2
3
年 四
解诗题,知作者

题 西 林 壁

语 文
抓字眼,明诗意


西 林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
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等传世。
2
0
2
3 年 四





缘题 西 林 壁



上 册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 题 庐
➢再读古诗,读准节奏。
2 0
题西林壁
2
2
0
2 3
下课!


年 级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3年9月11日
➢ 最新2023-2024学年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
题 西 林 壁
此为备用PPT母版与图标和背景图供更换使用(原创) 下载后不需要可以删除掉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21张ppt)

走近诗人
初读课文
1、听读古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2、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预习检测
生字我会写
两撇基本平行 上下两点相对
左窄右宽 右边第二笔是横撇 第三笔的横不易过长
一头肥猪 站在下边 两钩相扣 左丝相牵
熟读成诵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解析诗题
题西林壁
题写、书写 庐山上的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整体感知
读完这首诗我们知道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
庐山的样子各不相同,横看成岭 ,侧看 成峰 ,远近
高低也各有千秋。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有站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事物的 样子也是不同的。我们领略过李白 笔下庐山瀑布的壮观,今天我们再 来欣赏苏轼诗中描写的庐山。
创作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 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 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 干首庐山记游诗。
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 的庐山风景。
想一想: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结果会怎样呢?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结果也不相同。
游山所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 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 庐山之中。
课堂练习
1.《题西林壁》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去看 庐山姿态不同来告诉我们,看问题 的 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ppt《题西林壁》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ppt《题西林壁》课件

远看
近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低 头 俯 视
横着看, 庐山 侧着看, 庐山 从远处望, 庐山 从近处看, 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山岭绵延不绝 山峰高耸入云 遮天蔽日 危崖险岩 深沟幽壑(HÈ) 重峦叠嶂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成岭 侧 成峰, 远近 高低 各 不同。 不识 庐山 真 面 目, (轻读) 只缘 身在 此 山 中。 (强调)
注释: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这
横看
横看 成岭
侧看
侧看 成 峰
山岭
山峰:高耸入云
山峰
山岭:连绵起伏ຫໍສະໝຸດ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 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 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 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 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 在庐山之中
背一背,你记住了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小组讨论: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 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题西林壁
宋·苏轼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庐山中。
苏轼:
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 家,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与 其父苏洵、其弟 苏辙被合称为 “三苏”。

古诗《题西林壁》(完美版)PPT课件

古诗《题西林壁》(完美版)PPT课件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 (1037-1101)宋代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 ”。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 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 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 坡七集》等。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山:指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山 岭
山 峰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入云的山峰。

各 不


同低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庐山的样子都不同。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的道理。
思考:要想看清
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 办?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 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诗句运用: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

最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公开课PPT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公开课PPT课件
诗的最后两句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说一说 自己的感受。
拓展与运用:
读一读下面两首诗,看看它们写了庐山的哪些 特点?
望庐山瀑布
大林寺桃花
(唐)李白
(唐)白居易
日照香庐生紫烟,
人间四月芳菲尽,
遥看瀑布挂前川。
山寺桃花始盛开。
飞流真下三千尺,
长恨春归无觅处,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不知转入此中来。
积累:
峨眉/山月歌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的理解及组词
原因(缘故) 因为(缘何而来) 边(边缘) 沿着;顺着(缘木求鱼) 发生联系的机会(缘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题西林壁
(宋)苏轼
庐山-----西林寺
苏轼简介:
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书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他在诗、词和散 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 诣,作品大都挥洒自如, 明快豪放,著有《东坡 全集》。
创作背景:
苏轼在神宗元丰七 年(47岁)由黄州再次 被贬到汝州,途经江西 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 景色让他诗兴大发题写 在西林寺墙壁上一首诗 《题西林壁》。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苏轼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 ) 在近处( ) 在高处( ) 在低处( ) 遥望/远望/眺望 看见 俯视/鸟瞰 仰望

古诗 题西林壁 PPT课件

古诗 题西林壁  PPT课件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七言绝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省庐山脚下。 壁:墙,墙壁。 题西林壁: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岭:山脉。
横看成岭侧成峰, 峰:高而尖的山头。
横、侧、远、近、高、低:
说明作者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
远近高低各不同。 都仔细地观察、欣赏,地点、角度 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
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
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两句写的是庐山的景色。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识:知道,认得,能辨别。 真面目:真实面目。 缘:因为。
课后作业
说一说你对诗句“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理解。
古诗《题西林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
为“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
主要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等。
诗意: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
在庐山之中。
这两句写的是蕴含的深刻哲理。
课文结构
写景 题西林壁
明理
横看 成岭 侧看 成峰 远近高低 不同
不识 真面目 只缘 此山中诗紧紧扣住游山写出自 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美景,用通俗的 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了哲理,通过借景说 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 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33课古诗两首题西林壁》PPT课件 (1)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33课古诗两首题西林壁》PPT课件 (1)

2019/5/23
14
小练习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他就在 庐山之中,所以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 一部分,因此,我们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就 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
2019/5/23
15
庐山 风光 借物 喻理
2019/5/23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6
哲理: 不要被局部现象迷惑, 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
2019/5/23
17
2019/5/23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望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18 天。
在远处 眺望 ,在近处 凝视 ,在高 处 俯视 ,在低处 仰望 ,庐山的景象各 不相同。
2019/5/23
12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所见 ] 所感
(认不清庐山真正的样子,是因为我们就在庐 山之中。)
2019/5/23
13
小练习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他就在 庐山之中,所以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 一部分,因此,我们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就 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
3
关于写作背景 苏轼四十九岁时,被再次贬到汝州作官, 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秀丽 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题西 林壁》是最后一首。
2019/5/23
4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019/5/23

5、.古诗两首_题西林壁课件

5、.古诗两首_题西林壁课件

诗中哪句话揭示 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对它的理解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不认识庐பைடு நூலகம்的本来面目,只因为 自己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隘, 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借物喻理)
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 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因为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 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那从哪里从能看清楚
庐山的真面目呢?
庐山之外
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 清。”
总结
这首古诗描绘了庐山变化多姿的美
丽风景,表达了作者对庐山雄奇壮 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并告诉 我们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 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不 会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拓展
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想?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知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苏轼
谁能说出苏轼是什 么朝代的什么人?
宋代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又叫苏东坡,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
题西林壁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写在西林寺的 墙壁上。
理解诗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
不同。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 陡峭的山峰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欣赏了刚才几组 庐山的图片,同学 们认为庐山怎样?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看
又是陡峭的山峰,远看、近看、从 高处看、从低处看,庐山的面目都 不相同。

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14张PPT)

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14张PPT)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知人论世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 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 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 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 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 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
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不识庐山真面目, 侧:侧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各不同:各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 远近高低各不同。 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感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
解题
《题西林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01 注意生词 02 注意语音语调 03 感受诗人的情感
朗读指导
目录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谢谢观看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横看成岭侧成峰,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 远近高低各不同。 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不识庐山真面目,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 只缘身在此山中。 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解析37页PPT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解析37页PPT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各 不


同低
30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 ; ; ; ;
……
31
不识庐因为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32
主要内容和人生哲理: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 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人生哲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 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题西林壁
解诗意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自学提2示1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18
明背景 作品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 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 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 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19
题西林壁
读诗句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节奏 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重音
有感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0
• • 三、把下面的词组织成句,句子要通顺。 • 1.来了 果子 野的 早已 秋天 满山 熟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这个 想到 心惊 有点 一 就 肉跳 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拓展: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优美的风光以 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首诗。
15
初读古诗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8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 隐( ) 绿( ) 稳( )
侧( ) 峰( ) 测( ) 锋( )
39
• 一、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 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背一背:
背古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34
悟诗情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的道理。
35
思考:要想看清
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 办?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指庐山
22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23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24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25
山 岭
26
山 峰
27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28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意 横看庐山成了连绵 思 起伏的山岭,侧看 是 庐山成了高耸入云 : 的山峰。
16
解诗题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17来自知诗人作者介绍
苏轼 (1037-1101)宋代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 ”。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 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 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 坡七集》等。
• 2.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 二、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40
41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36
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 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37
诗句运用: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 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 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 (苏轼)在《题西岭壁》中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