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对黄梅戏发展的思考

合集下载

浅谈黄梅戏

浅谈黄梅戏

浅谈黄梅戏摘要黄梅戏仍为千古咏唱的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最有活力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最灿烂的历史文化杰作。

中国戏曲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体现了炎黄子孙的美学追求。

经过历代多个时期编演,通过舞台实践而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凝聚着历代文人的智慧,饱含着历代艺人的辛酸,反映了戏曲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把它发掘整理、汇集成书、留传后世、古为今用,是历代剧作家和民间艺人,以及当代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共同愿望。

关键词:黄梅戏;意义;语言;特点黄梅戏,中国汉族地方戏曲,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其今仍为千古咏唱的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最有活力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最灿烂的历史文化杰作。

中国戏曲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体现了炎黄子孙的美学追求。

经过历代多个时期编演,通过舞台实践而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凝聚着历代文人的智慧,饱含着历代艺人的辛酸,反映了戏曲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把它发掘整理、汇集成书、留传后世、古为今用,是历代剧作家和民间艺人,以及当代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共同愿望。

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方言。

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

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

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用垛句。

花腔小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

浅谈黄梅戏艺术的发展

浅谈黄梅戏艺术的发展

浅谈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作者:李丹丹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04期摘要:本文通过对黄梅戏简洁系统深入的了解,从历史经验和对韩再芬老师的艺术作品中对比分析在现代文化环境下如何让黄梅戏走出一条新路。

关键词:黄梅戏韩再芬历史经验先入为主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5-0155-03黄梅戏作为起源于安徽的传统戏剧艺术,是我国传统戏剧中一颗不可忽视的璀璨明珠,同京剧、豫剧、评剧和越剧一起称为“中国五大剧种”,并在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足以见其在我国传统戏剧艺术领域的分量。

但正是这个这颗夺目璀璨的明珠,在当今各种新媒体诞生大潮的背景下却逐渐式微,慢慢的又成为边缘文化,“圈子文化”的迹象;这种情况对黄梅戏的发展而言,是好还是坏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包括韩再芬在内的传统艺术工作者努力推动着黄梅戏的现代化,但很多黄梅戏的“老观众”的认为其破坏了其存在的性质,那么,新黄梅戏真的不能称作黄梅戏了吗?一、黄梅戏历史发展概述与历史经验(一)黄梅戏的起源探究要说黄梅戏,就要讲其发展历史,黄梅戏有记载的历史有200多年,黄梅戏与其他剧种不同,黄梅戏大部分是在纵横阡陌之间、在口耳相传之中流传,也因此起源传说甚多,而其中就数湖北黄梅起源说最广泛,这种说法有两个佐证支撑:其一就是当地流传的黄梅调,这种调又称采茶调,追根溯源甚至能追述到唐朝,但黄梅调作为音乐与黄梅戏有本质区别;其二就是在清朝的一部叫《逃水荒》黄梅戏中出现了“二八女坐茅棚悲声长叹,叹只叹黄梅县大不周全”的唱段,让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以此为证确信这是在乾隆年间黄梅县受灾跑到安庆地区讨生活的黄梅调艺人所作,并以此佐证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但翻开怀宁县志发现,在乾隆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里,怀宁地区都是受着连年的灾害,甚至严重到知府多次开仓赈灾:“二十四年大水,奉旨赈恤。

……五十年大旱,奉旨赈恤。

次年米价腾贵,知府藏荣清捐俸,率士民煮赈平粜。

黄梅戏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黄梅戏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黄梅戏发展的困境与对策【摘要】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已经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文化载体层出不穷,黄梅戏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其中,代表性剧目推出力度不够、大众文化的挑战挤压、兄弟剧种的冲击、地方剧团发展举步维艰等问题是制约黄梅戏发展的瓶颈,亟需转变发展思路,提出新的举措,促进黄梅戏艺术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黄梅戏;艺术;发展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蜚声海内外,已经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为黄梅戏艺术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黄梅戏艺术实现了“梅开二度”。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各种新的文化载体层出不穷,且越来越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新形势下黄梅戏及其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一是代表性剧目推出力度不够。

一个地方剧种生存和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代表性剧目至关重要。

如沪剧中的《莺莺做媒》,越剧中的《沙漠王子》、《西厢记》,豫剧中的《花木兰》,评剧《花为媒》等等,都体现了经典剧目的重要性。

黄梅戏在“梅开二度”之后,虽有《徽州女人》、《一弯新月》等新剧目陆续公演,但黄梅戏还是缺乏关键性作品的问世,像《女驸马》、《天仙配》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力作更是少见。

二是黄梅戏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黄梅戏演员的培养是黄梅戏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而黄梅戏演员的培养需要“从娃娃抓起”。

客观地说,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当前浮躁、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社会状况不利于黄梅新人的成长,像著名演员田海蓉、网络歌手慕容晓晓等都是黄梅戏演员出身,转而投身其他艺术领域,更多的新人耐不住苦练内功的寂寞,从而要想让新人达到前辈艺人对艺术追求的境界和对艺术功底的锤炼路途依然遥远。

三是大众文化挑战挤压黄梅戏艺术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大众传媒手段的不断更新,大众流行文化,如流行歌曲,电影,电视剧,甚至外国的电影电视剧等逐步占领广大青少年的业余时间。

关于黄梅戏剧团生存和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黄梅戏剧团生存和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黄梅戏剧团生存和发展的几点思考作者:范继军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3期摘要:黄梅戏在江淮地区影响力很大,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大潮的冲击,黄梅戏被冷落了多年,面临被遗忘和绝迹的生存挑战。

关键词:黄梅戏;生存;发展;培养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133-01面对黄梅戏的发展问题,必须对影响黄梅戏发展的一系列机制、体制进行改革,使之既适应当代审美文化发展的规律,又能够使黄梅戏本身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得以较快发展。

将改革继续推向深入,必须改变黄梅戏面临的政策局限。

要改变人员负担过重,人事任免权不能自己掌握,演员素质下降等因素。

否则难以形成创新的动力、和谐的氛围和良好的环境,闯市场的能力也就会消失。

一、首先要提高黄梅戏从业人员的待遇黄梅戏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必须得到优先的发展;黄梅戏剧团是黄梅戏主要传承者。

因此,呼吁即将开展的机构改制中,一定要考虑到黄梅戏的历史地位和品牌效应,要把黄梅戏作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保护起来,扶持起来,发展起来,不能简单的搞“一刀切”,简单的推向市场。

要通过改革,加大对黄梅戏的投入,最好是将黄梅戏剧团由现在的定补单位改为差补单位,差补标准是全额事业单位的80%。

为鼓励剧团多排演新戏,走市场,多演出,可以将80%分成两个部分,其中60%为基础工资,20%为奖励工资。

奖励部分工资待年度完成年初布置的各项任务指标后一次性发给,提高黄梅戏从业人员的待遇,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吸引进来。

二、其次要加快黄梅戏后继人才的培养要确保黄梅戏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而现在是人才青黄不接,严重制约了黄梅戏艺术的发展。

人员老化,人才断档的问题无法解决。

目前,我们县级剧团演员的年龄平均在三十五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很少;编剧、导演等二度创作人才的年龄在五十多岁,乐队、舞美人员严重短缺,不少行当已出现空白,要排演一台剧目必须借用外面人才才能完成。

浅谈黄梅戏艺术

浅谈黄梅戏艺术

浅谈黄梅戏艺术浅谈黄梅戏艺术纵观中国戏曲艺术开展史,一个剧种能否流行,那么在于其自身有着特独的艺术魅力,其艺术表现形式易于为广阔群众所承受。

黄梅戏艺术的成长道路,虽然与其他一些来自民间的地方戏曲大体相似,但其艺术表现及特色却比其它地方戏曲有着明显的优势。

从生成环境来看,黄梅戏艺术最初孕育在鄂、皖、赣三省交界地区。

后来在安徽省安庆地区形成并迅速向全国扩展。

这个地区恰恰是当年青阳腔、徽调发生成长的地区。

咋看起来,这似乎是历史的巧合,仔细体察那么是历史的必然。

这个地区是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的交汇处,民间艺术宝藏丰富,南北艺术长期在这里交流,有着深沉的文化艺术传统。

为黄梅戏艺术孕育、成长提供了优生的环境。

在这块土地上,著名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是在这里产生并流传于世。

号称戏曲活化石的傩戏和目连戏,在这块土地上更是源远流长,至今仍是很旺盛。

对中国戏曲艺术开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青阳腔、徽调,也是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产生一方艺术,这块艺术营养极其丰富的土壤,为黄梅戏艺术的孕育,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生优育条件。

从艺术构成来看,黄梅戏艺术是多种艺术的综合。

黄梅戏的根底声腔黄梅采茶调,容量就相当大,它并非是某一个地区某一种民歌,而是包含了鄂、皖、赣三省乃至长江流域或为广阔地区所流行的品类众多的民歌小调。

对黄梅戏艺术成分的构成产生很大影响的民间说唱艺术和花灯歌舞表演,如花鼓、道情、莲湘、莲花落、罗汉桩、送傩神、踩高跷、跑旱船、桃花篮、推车灯等,流行区域那么更广阔,历史更为悠久。

由这些艺术元素所构成的黄梅戏,必然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从艺术表现来看,由于黄梅戏艺术是在民歌、民间说唱和民间歌舞等多种艺术相结合的根底上形成,所以演出通俗、灵敏、不受严格的格律所限制。

民间说唱不仅为黄梅戏的文学剧本提供了良好的根底,而且影响到它的整个演唱艺术,擅长运用大段唱腔来展示戏剧情节,抒发人物思想感情,如?小辞店?可以演唱一个多小时,通过商人蔡鸣凤和卖饭女刘凤英二人的独唱、对唱、轮唱等多种演唱形式。

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摘要】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珍贵遗产,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重大挑战。

数字化技术为黄梅戏的表演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增强了其吸引力和影响力。

本文通过探讨数字化技术在黄梅戏中的应用、数字化舞台表演的挑战与优势,以及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改变和优势,展示了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现状和前景。

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够加强黄梅戏的传统魅力,还能够拓展其观众群体和市场,在推动黄梅戏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望未来,黄梅戏数字化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数字化技术将持续助力黄梅戏的传承及创新,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黄梅戏,艺术,数字化,发展现状,前景展望,传播,应用,舞台表演,挑战,改变,优势,传承,创新,发展空间1. 引言1.1 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重要性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重要性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愈发凸显。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黄梅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但传统表演形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黄梅戏的跨时空传播,使更多不同地区的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平台接触到这一艺术形式,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力和观众群体。

数字化技术为黄梅戏注入了新的创意和表现手段,使得传统戏曲可以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黄梅戏的保护和传承也更加便利,可以将珍贵的表演资源数字化保存,避免因时间和空间限制而逐渐丧失。

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动黄梅戏的传播和创新,更在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在当代社会继续发扬光大。

1.2 数字化技术对黄梅戏的影响黄梅戏作为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近年来受到了数字化技术的深刻影响。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黄梅戏得以在新的形式下进行传播和展示,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数字化技术的出现让黄梅戏的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使得年轻观众也能够更加容易地接触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

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

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

而黄梅木偶戏作为我国传统戏曲形式之一,在这一背景下也必然面临着新的发展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就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进行深入探讨。

1. 传统表演形式受到冲击在全媒体时代,观众的娱乐需求和习惯发生了改变,很多人更倾向于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平台获取娱乐信息,而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可能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

黄梅木偶戏需要面对传统表演形式受到冲击的现实挑战。

2. 观众群体的减少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群体也在不断减少,特别是年轻人的兴趣和认知对传统戏曲的了解和接受程度较低,这对于黄梅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 文化市场竞争加剧在全媒体时代,文化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观众的选择面变得更广,而传统的黄梅木偶戏在吸引观众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进一步加剧了传统戏曲形式的发展压力。

二、全媒体时代对黄梅木偶戏发展的机遇1. 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渠道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黄梅木偶戏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新媒体平台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分享等方式,可以将黄梅木偶戏引入更多人的视野,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2. 创新表演形式在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可以尝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表演形式,提高观赏性和互动性。

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更具沉浸感的舞台表演;也可以结合动画、音乐等元素,打造更富有时代感的黄梅木偶戏作品。

3. 拓展参与群体通过新媒体平台,可以将黄梅木偶戏推广给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尤其是年轻人和外地观众。

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引起更多观众对黄梅木偶戏的兴趣并参与到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1. 提升舞台表演品质作为传统戏曲形式,舞台表演品质是黄梅木偶戏能否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在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需要加大对专业人才和技术装备的投入,提升表演品质,以求得更广泛的认可和观众支持。

试谈对黄梅戏发展的思考

试谈对黄梅戏发展的思考
群 文 论 坛
试谈对黄梅戏发展 的思考
汪晓 明 ( 徽 省 黄梅 戏剧 院 安 徽 合 肥 2 00 ) 安 3 0 0
摘要 :但 随着人们 生活水 平的提 高,对文化产 品的 需求会越 来 越 高,只要我们抓住机遇 ,运 用市场 经济的 办法 ,使黄梅戏在承传传 统 的基 础上 得 到 较 快 的 发展 。 关键词统 民族 文 化 的 集大 成 者 ,在 其 漫 长 的发展 历程 中,不 断与 时代 交织 ,传承 文 明 ,缔造 着文 明。 国戏 也 好 ,地方 戏也 好 ,戏 曲的 发展轨 迹 并不 仅只 是形 式 的变 化 ,透 过 历史 的现象 ,我们应 该 看到 的是 在社 会进 程 中 ,戏 曲艺术 的 生 存 方式 ,发展 态势 ,与社 会 的文 明进步 ,人 类 的生存 方 式息 息相 关 ,时代 的精 神理 念 ,深刻 的影 响 着戏 曲 的生存 与发 展 。黄梅 戏 也不例 外 ,在 市场 经济 、 电子信 息 、社会 环 境等 条件 下 ,其所 承 载的使 命 也较 为严 峻 ,找准 时代 定位 , 找 出存 在 的 问题 ,获得 合 带青 ”的培养 模 式制度 化 ,采 取 重奖 方式 ,鼓 励 老演 员 、老艺 术 理 的发 展策 略 ,是黄 梅戏 在 当代 的挑 战 中赢得 胜利 的重要 前提 。 家积极 发现 培养 接班 人 。 面 对黄 梅戏 的发 展 问题 ,我 认为必 须 对影 响黄 梅戏 发 展的 一系 列 四、要加 快 实施 精品战 略和 人才 战略 机 制 、体制进 行 改革 ,使 之 既适应 当代 审 美文 化发 展 的规律 ,又 黄梅 戏 艺术 要 实现 新跨 越 , 中心任 务就 是 要打造 精 品经 典 、 培 育 名 家 大 家 。要 把 繁 荣 创 作 作 为突 破 口,精 心 选 题 , 强 力攻 能够 使黄 梅戏本 身在 承传传 统 的基础 上得 以较快 发展 。 关 ,优质 资 源要 向精 品创 作 集聚 ,优 势 力量 要 向精 品生产 集 中 , 黄 梅戏 应 回归于 “ 民 ” 平 黄梅 戏是 来 自民间, 是从 土台 上走 出来 的优 秀剧 种 ,成 为 中 不 断推 出 “ 三性 ”统 一 、 “ 双效 ”俱 佳 的精 品 力作 。要切 实 用好 国戏 曲五 大剧 种之 一 。经过 一代 又 一代黄 梅 戏人 不懈 努力 ,使 这 用活 黄梅 戏 等舞 台艺 术精 品 工程 专项 资金 ,更为 有力 地 引导和 推 来 自乡野 的民 间小剧 种 登上 了艺 术 的大雅 之堂 。黄 梅戏 是 “ 平 动黄 梅戏 精 品创 作生 产 。要 处理 好精 品 与大 众化 的关 系 ,建 立起 六 一 民 ”的 ,这根 纽带 不 能断 ,它 的主要 演 出活动 应 该是 “ 沉 ” , 面 向群众 、 面 向市场 的评 奖 机制 。要 以 “ 个一 批 ”双百 人才 工 下 沉 到 知音 处 ,沉到 人 民中 去,而 不 是~ 味追求 “ 一 上浮 ”,争上 领 程 为龙 头 , 以造 就 领 军 人物 、培 养 拔 尖 人 才 为 重 点 , 以重 要 剧 奖 台 。成 为一 奖到手 ,一戏 丢手 的做 法 。超高 制 作与低 迷 的演 出 目、 重要 活动 和 重大 工程 为载 体 ,着 力培 养 一批 门类齐 全 、结 构 市 场 不 协 调 ;越 来 越 高 的 票 价与 越 来 越 少 的观 众 不 协 调 ;偶 尔 合 理 的黄 梅 戏 人 才 队伍 。要 格 外 重 视 培 养 青 年人 才 ,要 多 压担 演 出也 只是 自产 自销 , 自己演 给 自己看 ,都是 专家 、领 导欣 赏 一 子 , 多给机 会 ,让 他们 在 实践 中磨 练成 长 。要 大力 营造 团结 和谐 把 ,政府 买 单罢 了 。老百 姓想 看 可又 望而 却步 。偶 尔一 看又 看 不 的文艺 生态 ,促 进 不 同专业 和 不 同风格 之 间相 互交 流 。要根 据戏 懂 ,特别 在舞 台 美术 等方 面更 是极 尽 能事 ,机关 重 重 ,整 台演 出 曲艺术 的特 点 ,进一 步 探索 和完 善 “ 家担 纲 ” “ 角领 衔 ”等 名 名 灯光 变换 绚烂 多彩 ,演 员造 型鲜 艳 夺 目,一 出戏 演下 来整 体 效果 机制 ,着 力 打造 一支 创 新型 、和 谐型 的精英 团 队 ,发 挥其 推 动黄 归于 表面 五光 十色 ,热 闹非 凡 !观众 却还 是 反应 平淡 ,而 与此 同 梅戏 繁荣发 展 的中坚 作用 。

浅谈黄梅戏的未来表演趋势

浅谈黄梅戏的未来表演趋势

黄梅 戏 比其 他剧 种年 轻 ,并 且 出 自民间 ,其 固有 的程 式 化表 演少 而且 没那 么 精炼 ,与 传 统的 优秀 剧种 京剧 、 昆剧 等 的完 善而 又华 丽 的 表演 程 式体 系显 然无 法 相提 并论 。然 而 ,黄 梅戏 虽然 没 有完 美 的程 式 化体 系 ,却 遇到 了重要 的发 展 时机 ,在 充分 吸 收和 借鉴 其 他优 秀 艺术 表演 的 同 时,逐 渐 使 自身 的表演 特质 更 加 强化 ,有 了跨越 式 的提升 ,逐 渐形成 符 合 自 己风格 的无 程式 化表 演形 式 。 首 先 ,从 黄 梅 戏 的发 展 历 程 来 看 , 黄梅 戏最 初 没 有 表 演 程 式 ,而后 出现 简 单的 表演 程 式 ,随之 逐步 发 展并 且 日趋 丰富 ,但 这 种 发展进 程 也 并没 有 定型 。 由于黄梅 戏 出 白于 民间 , 乡土气 息 浓 重 ,表 演风 格又 趋 于无 拘无 束 ,所 以 ,黄梅 戏 的程 式化 容 于其 自由洒脱 的表 演 中 ,而且 这种 无形 的 程式 化表 演 既与 音乐 节 拍 、 戏 剧情 节 严丝 合缝 ,又顺 应观 众 的欣 赏和 审 美 口味 ,于无 形 中塑 造 着 自身 的表 演风 格 ,使 表演 与 生活 化最 大 限度地 融 合在 一起 , 力求使 黄梅 戏 表演 更 富有 时代 气 息 ,迎 合 时代 潮流 的 发展 。现 如
其 次 ,从黄 梅 戏演 员 自身 来看 ,黄 梅 戏演 员 是表 演 的主 体 , 也 是 表 演 程 式 的 具 体 体现 者 ,舞 台表 演 艺 术 受 时 间和 空 间 的制
约 , 一旦 舞 台表演 结 束 ,表演 形象 即 刻不 复存 在 ,演 员在 舞 台上 的表 演是 不 可再现 的 ,所 以,表 演程 式 也不 是绝 对 的 。黄梅 戏演 员的 表演 自然 、洒 脱 、 富有 弹性 ,如 果其 与 同样 生活 化 的影 视或 者 话 剧表 演 风格 相一 致 时 ,就会 有一 种全 新 的表 演方 式 出现 ,这 超 越行 当的表 演 种 表 演方 既有 别 于黄 梅戏 的传 统表 演 程式 ,又区 别于 影 视表 演形 这 是黄 梅 戏 演 员 为 了达 到 一 种 收 放 自如 而 且 出神 入 化 的 理 式 ,这种 表演 形 式是 与剧 种及 演 员 的表演 风 格紧 密相 连 的 ,随着 想表 演 意境 ,突 破戏 曲的行 当表 演 限制 , 吸取 并且 运用 一些 话 剧 时代 的发 展 ,这 也逐 渐会 发 展成 为黄 梅 戏今 后及 其相 当 长一 段 内 和影 视 艺术 中 的表演 技 巧 ,而进 行 的一 种表 演 形式 。这 在现 如 今 在 表演 形 式上 的新追 求 。 的黄 梅 戏表 演 中 已经 运 用得 纯 熟 自如 了,有 的演 员甚 至突破 性 别 三 、歌 舞化 的表 演 的制 约进 行 反 串表演 ,如大 家都 熟 知 的黄梅 戏 女演 员 马兰在 《 红 “ 载 歌载 舞 ”是 黄梅 戏表 演 的一 个 重要 的特 色 ,也 是其 之所 楼梦 》 中饰 演贾 宝玉 等 。这 种超 越行 当的表 演 不应 该仅 仅 是极 少 以广 受观 众 热爱 的重 要 原因 之一 。 因此 ,在 未来 的表 演 中 ,黄梅 载歌 载 舞 ”的 艺术特 色 ,更 要 使 数演 员 的个 性表 演形 式 ,而 应 当逐 渐发 展成 为 黄梅 戏剧 种对 演 员 戏不 但 要保 持和 不断 发 展这 种 “ 的要 求 ,全 体黄 梅 戏演 员 都应 该对 这种 表 演形 式有 自觉意 识 。超 其更 加 强化 , 以便更 好 地适 应未 来观 众 的审 美标 准 和欣 赏 习惯 。 越行 当的表 演 ,不 是对 行 当表演 的摒 弃 ,而 是 在行 当 表演 基础 上 只有 这样 ,黄梅 戏 艺术 才能得 以稳 步 发展 ,永葆 青春 和活 力 。 的创 新 ,是 为 了将 有血 有 肉 、立体 、丰 满 的戏 曲人物 塑造 得 更完 首 先 , 从 当代 的黄 梅 戏 表 演 实 践 来 看 , 众 多 有 识 之 士 已经 美 。在 今后 及其 未 来 的 日子里 ,黄 梅戏 的超 越 行 当的表 演 一 定会 在很 多 方面 做 了积极 的探索 和尝 试 ,如 为突 出黄 梅 戏优 美动 人 的 唱腔 而 创作 的黄 梅戏 清 唱剧 《 孟 姜 女》 、 强调黄 梅 戏舞 蹈功 能的 使黄 梅 戏表演 更趋 完美 。 首 先 ,从黄 梅 戏 的发展 历 程来 看 ,黄梅 戏 最初 是 简单 的独 角 黄梅 戏 《 徽 州 女人 》 、放大 黄梅 戏歌 舞 特长 的黄 梅 戏 《 秋千 架 》 戏行 当表演 ,而 后 历经 长 时 间的 发展逐 步 形成 当 下的游 刃 有 余的 等 。这 些富 有创 意 的大 胆尝 试将 戏 曲 的、 民族 的音 乐 、歌舞 等 融 行 当表 演 风格 。按 照黄 梅 戏 的行 当发 展规 律来 推测 的 话 ,黄梅 戏 合起 来 ,用 以强 化黄 梅 戏 的歌与 舞 , 以便将 黄梅 戏 的观 众群 逐 步 的超 越 行 当 的表 演 风格 将 会是 既合 乎情 理 又 自然 而然 的未 来表 演 壮大 ,实现 观众 层 面 的有效 拓 宽 ,在 给 广大 黄梅 戏 爱好 者提 供 更 具魅 力 的黄 梅戏 作 品 的同 时 ,更 加 彰显 出黄 梅 戏 的特 色 。这种 实 发展 趋 势 。 其 次 ,从 黄 梅 戏 的 表 演 风 格 来 看 , 黄梅 戏力 求 真 实 、尊 重 践对 黄 梅戏 未来 的表 演 形态 的发展 具有 重 要 的参考 价值 ,而 且将 情 感体 验 ,其 表演 洒 脱 、无拘 无 束 ,这种 朴 素 、 自然 、充 满 真实 对黄 梅 戏的 未来 发展趋 势起 到导 向作 用 。 其 次 ,从 对 黄 梅 戏 的探 索 来看 ,黄 梅 戏 的歌 唱 艺 术 极 具 潜 情 感 的表演 风 格绝 不 是刻 板 的行 当表 演所 能体 现 的 。黄梅 戏 较京 剧 等剧 种 显得 年轻 、 极具 发展 潜 力 ,更能 有 效地 吸取 其他 优 秀传 质 ,黄 梅戏 好 听 、好 唱,这 是黄 梅 戏 的音 乐价 值所 在 。黄 梅戏 兼 统剧种的精华 ,而且在当代话剧及影视的影响和熏陶之下,黄梅 具 流行 性和 通俗 性 ,而 且音 乐 旋律 契合 现代 人 的心 灵 节奏 , 能引 戏 正在 力 求传 承 和发 展 自身 的独 特艺 术风 格 ,弥 补 自身 的不 足 。 起 现代 人 的共 鸣 。而且 ,黄梅 戏 《 秋 千架 》 的出现 ,使黄 梅 戏音 伴 随着 影 视 艺术 的飞 速发 展 ,黄 梅戏 也在 逐 步寻 求影 视 方面 的发 乐 剧初 显胎 形 ,有 人 大胆 提 出:将 黄梅 戏 改造 为 中 国的乡 村 音乐 展 ,这 在 无 形之 中密 切 了两 者之 间 的联 系和 融合 ,这 也 必然 促使 或 民族 歌 剧 。这个 大胆 提议 极 有前 景 、极 具诱 惑 力 。 《 秋 千 架》 超 越行 当 的表演 风格 占据 主流 ��

从黄梅戏电影看黄梅戏的变化与发展

从黄梅戏电影看黄梅戏的变化与发展
《六尺巷》中,京剧元素被大胆的运用到黄梅戏作品里。不仅 是唱腔,还有乐器伴奏形式、演员动作设计。在第一幕中,相府喜 中状元使用的庆祝方式是观看傩戏表演:众人带上具有傩戏特征的 面具进行简单舞蹈。至此,黄梅戏中融合的舞蹈艺术已经不单单是 古典舞。还有一些从古至今演变、流传下来的,表现中国传统民间 民俗文化的各种艺术元素。
三、结语 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各种传播媒介不断兴起,这对于任何文 化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而能否继续顺应时代发展,将黄梅戏电影 推到大众眼前,这是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黄梅戏戏曲文化爱 好者都十分关心的。新媒体背景下的黄梅戏面临着发展和传播的挑 战,在多元化的媒介格局下,黄梅戏需要提升主体素质,创新传播 思想内容,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发展传统文化,既要国家在资金 上大力扶持,采取有效措施,更要制定相应政策。比如在学生教育课 程中加入戏曲文化的学习,利用影视传媒在大众生活中普及黄梅戏文 化,培养黄梅戏文化专业人才队伍。黄梅戏制作团队也要开发更具时 代潮流感、艺术价值更高的黄梅戏电影。探索出既继承发展了黄梅戏 电影,又抓住大众的眼球,将这一文化被大众所喜爱的道路。■
◎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8期 总第543期
从黄梅戏电看黄梅戏的变化与发展
陈 敬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在其唱腔、表演、伴奏、旋律调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 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取借鉴了其他剧种,经过历史的打磨造就了现今黄梅戏较为统一的形式。但时代潮流的发展 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人们普遍忽略了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黄梅戏电影在继续发扬黄梅戏的基础上,顺应时代 的变化,将黄梅戏与各种姊妹艺术结合起来。因此,不妨从黄梅戏电影去看黄梅戏近些年的发展。 关键词:黄梅戏电影;继承;发展;姊妹艺术

浅谈对黄梅戏的思考

浅谈对黄梅戏的思考

浅谈对黄梅戏的思考经济管理学院(14409152)汪琼摘要:黄梅戏历史平凡却充满神奇,本文介绍了黄梅戏流入安徽的过程和建国后的发展,叙述了黄梅戏的发展壮大,简述了黄梅戏的现状,分析其各种原因,对黄梅戏未来道路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黄梅戏;历史;安徽;现状;未来道路我来自安徽,可能是从小受外祖母的影响,对黄梅戏十分喜爱,也略懂一二,面对目前黄梅戏的现状有些担忧,故收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黄梅戏的发展提出实质性的建议。

一、关于黄梅戏的历史黄梅戏的历史很平凡,没有多少可以炫耀的资本。

像一个寒门游子,靠着自己的打拼和不断地顺时应势或与时俱进改变了命运,也改变了世人的看法,赢得了地位和尊重。

早年,黄梅戏被认为是淫词浪曲,演黄梅戏和看黄梅戏都是被严格禁止的。

《皖优谱》说:“今皖上各地乡村中,江以南亦有之,有所谓草台小戏者,所唱皆黄梅调。

戏极淫靡,演来颇穷形尽相,乡民及游手子弟莫不乐观之。

但不用以酬神,官中往往严禁搬演,他省无此戏也。

”①此时的黄梅戏,虽深受底层百姓欢迎,却毫无地位可言。

黄梅戏最早的女演员胡普伢因为偷着去看了一次黄梅戏,被家里人抓回来痛打了一顿。

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艺名丁老六)也因为唱黄梅戏而和同伴一起被乡丁抓去,头套芦席游乡。

黄梅戏最早应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即清咸丰(1851—1861)前后,是一个相对晚出的剧种。

由于晚出,便占尽天时,大受其惠,可以广泛地吸收、借鉴既有成果,杂取众家之所长,养成自己之才艺。

其实,一个剧种历史的长短并不重要,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热爱。

越剧的历史就不长,只有百年的历史。

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把黄梅戏的历史说得多么沧桑,多么老迈。

并且,一个剧种的诞生,也并不仅以声腔的出现为依据,而应以戏剧要素的整合完成为标志。

由于黄梅戏的山歌属性使它有了诸多“行走”的方便。

大水一来,随着匆忙逃生的群体或个体游走四方。

作为与湖北黄梅毗邻的安徽安庆自然就成了黄梅采茶调最先落脚的地方。

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探讨

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探讨

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探讨作者:李俊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24期【摘要】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国戏曲音乐的变革与创新。

本文主要分析了黄梅戏发展思想的局限性,并对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黄梅戏;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033-01黄梅戏是中国传统的戏曲,主要是以安徽地区为中心,戏曲与当地的民间艺术进行有机结合,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音乐的火爆,使黄梅戏的市场受到了巨大影响。

就目前情况来看,黄梅戏人才缺乏,黄梅戏的发展与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危机。

因此,将黄梅戏继续发扬光大就成了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黄梅戏的本质黄梅戏在剧本、表演、唱腔以及服装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唱腔方面来说,黄梅戏与别的戏曲风格是不同的。

中国戏曲的发展由鼎盛走向衰弱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黄梅戏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清朝末期到战争年代,再到新中国成立,黄梅戏通过长时间的发展,最终演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

二、黄梅戏发展的思想局限性(一)认识偏离。

黄梅戏的题材大部分源自民间故事。

它受到地方因素的影响,经过文化沉淀大多都具有了一定的年代性,喜欢黄梅戏的群众大部分都是老年人。

这就间接造成了黄梅戏发展的局限性。

同时,黄梅戏的表演内容大都反映淳朴的民俗民风,与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如此一来,年轻人对于黄梅戏的认识也就发生了偏离。

(二)创新意识不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以及艺术审美能力也逐渐加强。

近年来,有些黄梅戏虽然在剧本创作上有所突破,比如,最具影响力的《徽州女人》,不论从哪方面看,都可以当作黄梅戏改革的范本。

以发展的胸怀打造最著名的“非遗”——关于湖北黄梅戏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以发展的胸怀打造最著名的“非遗”——关于湖北黄梅戏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支 持外 , 须遵 循 黄梅戏 艺术 的发 展规 律 , 继 承 必 在 中创新 , 创新 中发 展 。要 以发 展 的胸 怀 , 立大 在 树 黄 梅意 识 , 坚定 不移 地实施 精 品战 略和人 才 战略 , 着力 构 建新 型管 理 体 制 和运 行 机 制 , 全 完 善 投 健 入 扶持 、 价奖 励机 制 , 评 以更强 大 的阵容努 力 打造 经 典剧 目 , 断扩 大和增 强 黄梅 戏 艺术 的影 响力 不 和竞 争 力 , 断 巩 固 和提 升 黄 梅 戏 艺术 的名 牌 地 不 位, 把黄 梅戏 艺术 打造 成 中 国最 著名 的 “ 遗 ” 非 。
桂也丹 : 以发展 的胸怀 打造最 著名 的“ 非遗”
潜 力 。 当然 , 靠 鄂 东 地 区 的几 个 县 去 打 造 最 著 仅 名的“ 非遗 ” 振 兴湖 北 黄 梅戏 是 远 远 不 够 的 。湖 , 北 各级 党 委和政 府 要 以发 展 的 胸 怀 与 眼光 , 在 站 学 习实 践科 学发 展 观 , 弘扬 中华 民族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 护 国家 级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的高 度 , 保 在加 快 推 进湖 北 文化 大发 展 大 繁 荣 , 设 文 化强 省 的 进程 建 中 , 立 加快发 展 湖北黄 梅戏 的指 导 思想 , 发展 确 把 黄梅 戏作 为省 级 文 化 战 略来 抓 , 一 步 提 升 黄 梅 进 戏 艺 术 的品牌 地 位 , 为 优先 发 展 和重 点 扶 持 的 作
桂 也 丹
( 黄梅戏 艺术研究 中心 , 湖北 黄冈 4 80 ) 30 0

要: 黄梅戏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传承和创新 , 承是创新 的必要前提 , 传 创新 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本
文从确立创新思路 、 打造精品剧 目、 培养领军人 物三个 方面 , 就黄梅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进行探讨。

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探讨

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探讨

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探讨作者:叶海霞来源:《丝路视野》2019年第13期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经过飞速发展一举成为我国影响力最大的劇种,并在海内外远近闻名。

黄梅戏在2006年被入选为首批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社会不断进步,时代飞速发展,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融,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的人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详细论述了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旨在能够为相关业界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以促进黄梅戏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黄梅戏传承发展现阶段,社会经济与科技不断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娱乐方式等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特别在当今新媒体盛行的时代,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文化娱乐方面更加突出,产生了很多文化艺术形式,所以导致戏曲这个形式处在了较为尴尬的境地。

戏曲为我国上千年文化中闪闪发亮的瑰宝,当今时代如何对其传承和发展,有待我们持续探索和研究。

一、黄梅戏发展存在的问题(一)黄梅戏内容滞后黄梅戏承载着浓厚的地域文化意识,且承载着土生土长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黄梅戏形式、方式虽然持续变化,事实上内容依旧较为滞后,无法满足当代年轻人审美需要。

今天,因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新兴文化业态的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夹缝中,黄梅戏为寻突破,以期通过追求高雅来坚守阵地,这样一来,原有的乡土气息也渐渐失去。

(二)黄梅戏专业人才匮乏黄梅戏作为一种舞台剧种,想要演绎更好的作品,离不开演员、导演间有效的配合,然而纵观古今现状,在发展中,黄梅戏的导演人才十分匮乏,并且爱学习黄梅戏的人也日渐稀少,黄梅戏演出中,即便有好的导演,大多也都是高费用聘用的,同时演员也持续减少,更有甚者一部戏中一个演员要扮演多角色,大多数女演员只想演花旦却不爱演老旦,多半男演员爱演小生却不喜欢出演老生,究其原因是对角色持有偏见。

(三)黄梅戏的投入力度不够在实际发展中,黄梅戏的全盛时期保持时间较短,主要原因除了自身存在的制约因素外,还同文化部门以及政府的投入存在密切的联系,如资金短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黄梅戏的发展。

黄梅戏发展现状

黄梅戏发展现状

黄梅戏发展现状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演出形式之一,自诞生以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黄梅戏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以下是关于黄梅戏发展现状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首先,黄梅戏在现代社会的观众基础相对较小。

相比流行的音乐和电影等娱乐形式,黄梅戏的观众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体。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新一代观众的涌现,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同时,黄梅戏的主题和故事情节也需要与时俱进,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其次,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技巧也需要与时俱进。

传统的黄梅戏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演形式,但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的观众中可能显得过于沉闷和单调。

因此,黄梅戏需要通过创新和改革,引入更多的元素和技巧,提高舞台表演的丰富性和观赏性。

另外,黄梅戏的市场化运作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随着商业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艺术形式需要注入商业元素,以提高票房收入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也可能导致一些问题,例如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牺牲传统艺术的独特性和纯粹性。

此外,黄梅戏的传承和培养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很多年轻人对于传统艺术的兴趣和参与度相对较低。

因此,黄梅戏的传承和培养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激发和引导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参与。

总之,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演出形式,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然而,正如人们所说,传统艺术永远不会过时。

只要我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通过创新和改革,黄梅戏仍然可以在当代社会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希望黄梅戏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

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探讨

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探讨

文化纵横品位・经典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探讨O袁伟(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徽合肥230001)【摘要】黄梅戏历史悠久,经过冗长岁月的洗礼,早已沉淀丰富绚烂的文化精髓,用实践行动传承与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即便到了21世纪,黄梅戏依然很火,普及度高广为流传。

然而,在戏剧行业整体下滑的大环境下,黄梅戏的生存和发展状况难免令人堪忧。

怎样才能促使其得到更好传承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引发热议的话题。

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谈谈对于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黄梅戏;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黄梅戏的原名也叫采茶戏、黄梅调等,发源于湖北黄梅,发展于安徽安庆,早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世纪50年代,安徽黄梅戏剧团将《董永卖身》改编为《天仙配》并将其搬上银幕后,黄梅戏闻名于世界,并与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列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m。

也许还有年轻人没听过黄梅戏,但一提起《天仙配》《女驸马》便会恍然大悟o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对于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年轻一代吹捧的是科技发明,喜欢追赶潮流,鲜少有孩子关注黄梅戏。

在此情况下,黄梅戏为了迎合大众口味,逐渐舍弃鲜明特色。

如何才能让黄梅戏得到世代传承与发展,成为很多人关注的问题。

一、黄梅戏发展存在的问题(一)认知偏离黄梅戏的选题大多源于民间故事。

在地方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多年的文化沉积具备的年代性较强,欣赏黄梅戏的大多是中老年人,由此导致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一定的格局性叫除此以外,其舞台演绎内容大多是再现淳朴的民俗风情,在快节奏发展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更显其抨格难通。

正是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年轻人在欣赏黄梅戏时会出现认知偏离。

(二)缺少创新意识当今社会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攀升,每个人的文化素养及其艺术审美能力或多或少得到增强。

最近几年,虽然有众多黄梅戏剧本一再创新,如《徽州女人》《大清名相》等,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都可将其作为黄梅戏改革的模本,但是诸如此类的好剧目数量不尽如人意,至于一些对原剧本进行创新的剧目,也并未得到观众认可和接受,遑论超越经典。

黄梅戏学后感

黄梅戏学后感

黄梅戏学后感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学习黄梅戏,不仅可以感受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更能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悠久的历史。

一、感受黄梅戏独特音乐之美在学习黄梅戏的过程中,最让人难忘的便是它独特的音乐。

黄梅戏的音乐结合了南方民歌和戏曲的特色,奏出了优美动听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风格。

学习黄梅戏时,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深入理解这种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演绎黄梅戏中的角色。

二、领悟黄梅戏强烈的文化底蕴黄梅戏不仅有美妙的音乐,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的剧情、角色形象、服装造型和舞台布景等方面,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

在学习黄梅戏时,我们要通过深入了解黄梅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以及领会其中展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志向和情感,从而更好地感受、理解和演绎黄梅戏。

三、体验黄梅戏独特的表演艺术除了音乐和文化之外,黄梅戏的表演艺术同样不可忽视。

黄梅戏有着严谨的唱腔和舞蹈动作,还特别注重表演的形象和气质。

学习黄梅戏时,我们要认真学习唱腔、舞姿和表演技巧,锤炼所需的表演功底,以更好地展现黄梅戏的美感和特色。

四、体会黄梅戏所展现的情感黄梅戏多以爱情、家庭、友情为骨干剧情,反映了人心、人性和人生的方方面面。

在学习黄梅戏时,我们要通过深入剖析剧情和角色,理解其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将情感融入到角色的表演中。

只有真正体会黄梅戏所表达的情感才能将其表演得更加生动、动人。

五、发扬黄梅戏的传统文化学习黄梅戏,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黄梅戏,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增强了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同时,我们还能将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和发扬黄梅戏的特色文化,为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努力。

在学习黄梅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更能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底蕴。

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传承发展中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志向和情感,沉淀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黄梅戏历史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黄梅戏历史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黄梅戏历史的研究与思考摘要: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诚如清代戏曲理论家王国维在《戏曲考源》中所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种类很多,流传至今据统计尚有360余种。

作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在百姓劳动生活和歌唱娱乐中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崭露头角,8次获中国戏曲最高奖项“梅花奖”,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垒起了一座光耀梨园乡里的艺术高峰。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章介绍了传统黄梅戏的声源、兴起与鼎盛以及现代黄梅戏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黄梅戏;起源;兴起;鼎盛;挑战1传统黄梅戏的起源、兴起与鼎盛关于传统黄梅戏的起源兴起,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清乾隆年间,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怀宁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采用安庆方言演唱说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剧种,时称黄梅调、黄梅戏,如同西皮二黄合流产生京剧一般。

传统黄梅戏的题材风格,按一位川剧现代掌门人的风趣比喻:京剧是帝王将相,越剧是才子佳人,那么黄梅戏就是芸芸草根众生。

青青的草根性就是传统黄梅戏的基本风格,也是最贴近中国近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尤其是农村生活的一个艺术样式。

传统黄梅戏的主要特点从比较的角度看:第一,在声腔方面,如果说假声小嗓、考究难学是京剧声腔的一大特色,那么黄梅戏声腔就显得淳朴清新、细腻明快,特别是通俗易懂、易于普及学唱,受普通百姓欢迎。

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系有花腔、彩腔、主调。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

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的常用唱腔,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重要的唱腔,曲调庄重严肃、优美大方。

第二,在音乐方面,早期黄梅戏无音乐伴奏,后来采用堂鼓、钹、锣等打击乐,同时伴以人员帮腔,即所谓“三打七唱”。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的音乐伴奏体系。

第三,在表演方面,京剧是程式化、脸谱化,黄梅戏则是载歌载舞、活泼自然、质朴细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使黄梅戏在承传传统的基础上得到较快的发展。

关键词:黄梅戏;发展;思考
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与时代交织,传承文明,缔造着文明。

国戏也好,地方戏也好,戏曲的发展轨迹并不仅只是形式的变化,透过历史的现象,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在社会进程中,戏曲艺术的生存方式,发展态势,与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类的生存方式息息相关,时代的精神理念,深刻的影响着戏曲的生存与发展。

黄梅戏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电子信息、社会环境等条件下,其所承载的使命也较为严峻,找准时代定位,找出存在的问题,获得合理的发展策略,是黄梅戏在当代的挑战中赢得胜利的重要前提。

面对黄梅戏的发展问题,我认为必须对影响黄梅戏发展的一系列机制、体制进行改革,使之既适应当代审美文化发展的规律,又能够使黄梅戏本身在承传传统的基础上得以较快发展。

一、黄梅戏应回归于“平民”
黄梅戏是来自民间,是从土台上走出来的优秀剧种,成为中国戏曲五大剧种之一。

经过一代又一代黄梅戏人不懈努力,使这一来自乡野的民间小剧种登上了艺术的大雅之堂。

黄梅戏是“平民”的,这根纽带不能断,它的主要演出活动应该是“下沉”,沉到知音处,沉到人民中去,而不是一味追求“上浮”,争上领奖台。

成为一奖到手,一戏丢手的做法。

超高制作与低迷的演出市场不协调;越来越高的票价与越来越少的观众不协调;偶尔演出也只是自产自销,自己演给自己看,都是专家、领导欣赏一把,政府买单罢了。

老百姓想看可又望而却步。

偶尔一看又看不懂,特别在舞台美术等方面更是极尽能事,机关重重,整台演出灯光变换绚烂多彩,演员造型鲜艳夺目,一出戏演下来整体效果归于表面五光十色,热闹非凡!观众却还是反应平淡,而与此同时大家还在侃侃而谈地要“出人、出戏、出精品”,最后的结果是造成演出成本越来越高,票价越来越高,观众越来越少。

其根本原因是忽略了观众的审美取向,漠视观众的需求,最终不是观众离开黄梅戏,而是黄梅戏离开观众。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黄梅戏艺术是否也应该回归了呢?是否到了该还戏于民的时候了呢?当年的严风英、王少舫大师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创下了辉煌的业绩,一不靠拿奖,二不靠“包装”,凭的是团结的创作集体和精湛的“演员艺术”。

让广大戏曲观众拍手叫绝!
二、营造黄梅戏艺术发展繁荣的良好环境
繁荣发展黄梅戏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目标,是当代安徽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黄梅戏艺术的繁荣发展,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加大扶持力度。

要充分发挥黄梅戏艺术工作者的主体作用,与他们真心诚意交朋友,尽心竭力解难题,让他们聚精会神、一心一意搞创作。

省文联、剧协和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要充分发挥联络、协调、服务作用。

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和文艺评论力度,新闻媒体要多开设专栏专题、多策划精彩主题活动。

要坚持专业与业余、提高与普及相结合,面向基层,重心下移,让黄梅戏艺术活跃在城乡各地,特别是要让年轻观众了解黄梅戏、亲近黄梅戏,巩固和发展黄梅戏的群众基础。

三、改变黄梅戏面临的政策局限
黄梅戏要在承传传统的基础上得以较快发展,必须对影响黄梅戏发展的一系列机制、体
制进行改革,而走出安庆,与企业合作。

将黄梅戏改革继续推向深入,必须改变黄梅戏面临的政策局限。

一是改变人员负担重,人事任免权不能自己掌握的现状。

不能演戏和演不好戏的人员多了,就难以形成创新的动力、氛围和环境,闯市场的积极性也会消失。

二是开拓创新黄梅戏演出新形式,更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有力支持。

作为渗透到安庆城市每个角落的精神文化标签,可以考虑成立董事会,设立黄梅戏发展专项基金,进一步加大对黄梅戏的支持力度。

要进一步深化对创作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为黄梅戏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针对目前黄梅戏剧本创作的危机局面,编创人员可以比照市场招投标的方式,面向全国招标优秀剧本和导演。

要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机制和体制,鼓励编创人员和演职人员坚持艺术实践,剧团的生命在于创造和演出,将演出场次、时间和质量作为考核演职人员的基本要素。

加大力度改革戏曲教育方式,实行政府全面扶持、校团协作培养。

以人才招聘和优胜劣汰制度、竞争奖惩制度、调整分配差距及跨地区合作等机制进一步加大人才成长速度。

将“老带青”的培养模式制度化,采取重奖方式,鼓励老演员、老艺术家积极发现培养接班人。

四、要加快实施精品战略和人才战略
黄梅戏艺术要实现新跨越,中心任务就是要打造精品经典、培育名家大家。

要把繁荣创作作为突破口,精心选题,强力攻关,优质资源要向精品创作集聚,优势力量要向精品生产集中,不断推出“三性”统一、“双效”俱佳的精品力作。

要切实用好用活黄梅戏等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专项资金,更为有力地引导和推动黄梅戏精品创作生产。

要处理好精品与大众化的关系,建立起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评奖机制。

要以“六个一批”双百人才工程为龙头,以造就领军人物、培养拔尖人才为重点,以重要剧目、重要活动和重大工程为载体,着力培养一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黄梅戏人才队伍。

要格外重视培养青年人才,要多压担子,多给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磨练成长。

要大力营造团结和谐的文艺生态,促进不同专业和不同风格之间相互交流。

要根据戏曲艺术的特点,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名家担纲”“名角领衔”等机制,着力打造一支创新型、和谐型的精英团队,发挥其推动黄梅戏繁荣发展的中坚作用。

五、不断创新黄梅戏艺术
创新是文艺的生机和活力所在,也是贯穿黄梅戏艺术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

今天,推进黄梅戏艺术大发展大繁荣,更需要创新,我们要遵循黄梅戏艺术创作基本规律,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超越,在保持黄梅戏本体特征和独特韵味的基础上,努力使黄梅戏艺术的各要素都适应时代的特点和观众的需求。

作为传统艺术样式的黄梅戏,演起古装戏来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创作现代戏的数量较少,质量上总是差一把火,这种状况需要改变。

黄梅戏不能满足于古代题材,不能满足于改编和移植,要深入火热的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群众投身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社会实践,把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摸索雅俗共赏的路子,应当研究当今流行的各种艺术样式。

这些年的实践证明,从现代媒体的丰富多彩出发,把黄梅戏舞台向荧屏和银幕延伸,就是扩大观赏面的一种有效手段。

黄梅戏能够流传得这样广泛,唱腔旋律好听是主要原因。

热爱黄梅戏的观众来到剧场,往往就是来欣赏黄梅戏的优美旋律,很怕在听觉感受上变味。

因此,唱腔看来是最能显示戏曲本质特征的部位,也是创新的过程中最讲究继承的部位,应当谨慎从事。

总起来说,黄梅戏要坚持艺术创新,但创新中要把握好“度”,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黄梅戏艺术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巩固和提升黄梅戏艺术的名牌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