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国学经典故事文字版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故事十则

国学经典故事十则

一、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解释:才学丰富的人,他的名望自然会大,人们所佩服的是一个人的真才实学,而不是他的自我吹嘘。

自己有才能,不能自私保守,不肯帮助别人,别人有才能,不能看轻人家,更不能诋毁人家。

故事:小象的鼻子功小象有一条长长的鼻子,能把大石头击碎。

小象说:“我的鼻子功天下第一,所有的动物都要听我的。

”大狮子和大老虎来找小象挑战。

小象一个对两个,一点儿也不害怕,长长的鼻子一卷,就把大狮子和大老虎扔出去好远。

大狮子和大老虎吓得赶紧逃跑了。

小象连大狮子和大老虎都不怕,别的小动物就更不用说了。

小象让小熊给他送好吃的、小猴给他捶背,谁要是不听话,他就用长鼻子打谁。

大乌龟不怕小象。

大乌龟说:“你要是能在我的背上钻个洞,我就佩服你。

”小象生气了,把长鼻子一绞,对着龟壳钻下去。

钻呀钻呀,长鼻子顶进鼻腔里,变成了短鼻子。

短鼻子,不威风。

小象吃不了东西,喝不了水,很快就病倒了。

小动物们听说小象病了,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来看他,小象感动得吧嗒吧嗒直掉眼泪。

大乌龟也来了,他用力一拉,把小象的长鼻子又拉出来了。

小象羞红了脸,惭愧地说:“以前都是我不好,请大家原谅。

”现在,小象还练鼻子功,不过可不是用来欺负小动物,而是把鼻子变成莲蓬头,喷出水花帮助大家洗澡。

二、勿谄富,勿骄贫。

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解释:不要讨好巴结有钱人,也不要对穷人骄横无礼。

不要厌弃老朋友,也不要只喜欢新交的朋友。

当别人很忙碌的时候,不要去打搅;当别人心情不安的时候,不要找他说话而打扰他。

故事:爱憎分明包青天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清官叫包拯。

以前,来打官司的百姓只能在衙门外击鼓喊冤。

等到衙门里的公差转递给办案的官员,案子才开堂审理。

这样,一些公差们常找借口向告状人要钱。

不给钱,就扣着状子不送。

他们一刁难,穷苦的百姓可就遭了殃,拿不出钱,有冤无处诉,告状无门。

这些都被新上任的开封知府包拯知道了。

经典国学故事大全文字版

经典国学故事大全文字版

经典国学故事大全文字版【木兰从军】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数民族日渐强大,他们经常派兵侵扰中原地区,抢劫财物。

北魏朝廷为了对付他们,常常大量征兵,增强北部边境的驻防。

木兰从军讲的是当时一位巾帼英雄的故事。

木兰据说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人,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

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

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

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

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

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

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

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

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

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

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

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

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

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司马光砸缸】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捉迷藏。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命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想了想,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里面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故事点评: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同时我们也应学习司马光那种沉着冷静,勇于救人的精神。

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小故事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学经典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中国经典国学故事阅读【5篇】

中国经典国学故事阅读【5篇】

【导语】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孩⼦们对传统⽂化产⽣兴趣,开发潜质,完善品格,增强记忆⼒,树⽴⾃信,博爱,积极的⽣活和理想,懂得为⼈处世的道理。

让孩⼦们在聆听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经典国学故事阅读【5篇】。

欢迎阅读参考!1.中国经典国学故事阅读 程门⽴雪 宋朝的时候,有⼀位有学问的⼈,名叫杨时。

他对⽼师⼗分尊敬,⼀向虚⼼好学。

“程门⽴雪”便是他尊敬⽼师、刻苦求学的⼀段⼩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常⽤功。

后来中了进⼠,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

杨时先是拜程颢为⽼师,学到了不少知识。

4年后,程颢逝世了。

为了继续学习,他⼜拜程颐为⽼师。

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场⼤雪就要到来。

午饭后,杨时为了找⽼师请教⼀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uò)⼀起去程颐家⾥。

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师的午睡,便⼀声不响地⽴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雪,越下越⼤。

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冻得他们浑⾝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师的优良品德,⼀直受到⼈们的称赞。

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向⽼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位全国知名的学者。

四⾯⼋⽅来向他求教的⼈,都不远千⾥地来拜他为⽼师,⼤家尊称他为“龟⼭先⽣”。

【智慧⼩语】:⽼师,是给予学⽣第⼆次⽣命的⼈。

在学习的过程⾥,从⽬不识丁直⾄学富五车,⽆不是⽼师⽤⾟勤的汗⽔浇开了我们的知识之花。

学会尊重给你知识、改变你命运的⼈吧,如果不是⽼师这根明烛,我们也许永远不知道知识的美丽。

2.中国经典国学故事阅读 管宁割席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则故事:管宁和华歆是⼀对⾮常要好的朋友。

国学故事大全经典版

国学故事大全经典版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必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以山上的野菜为食。周武王派人请他们,并答应天下相让,他们仍拒绝出山仕周。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妇人的话提醒了他们,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了一首歌,歌词大意是:“登上那首阳山哪,采集野菜充饥。西周用残暴代替残暴啊,还不知错在自己。神农、舜、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哎呀,我们快死去了,商朝的命运已经衰息。”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周武王见到商朝政局败乱而急于坐大,崇尚计谋而行贿赂,依仗兵力而壮大威势,用宰杀牲畜、血涂盟书的办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处宣扬自己的德行来取悦于民众,用征伐杀戮来求利。他们二人对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做仁吗?”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
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皆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煞风景?”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

国学 教育孩子的1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  教育孩子的1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 || 教育孩子的1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2.舜的故事。

简短国学经典故事【六篇】

简短国学经典故事【六篇】

【导语】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孩⼦们对传统⽂化产⽣兴趣,开发潜质,完善品格,增强记忆⼒,树⽴⾃信,博爱,积极的⽣活和理想,懂得为⼈处世的道理。

让孩⼦们在聆听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下⾯是分享的简短国学经典故事【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1.简短国学经典故事 王献之学书 王羲之的⼉⼦王献之为了继承家学,向⽗亲王羲之学习书法。

学了⼀段时间后,他觉得差不多了,就写了⼀篇字,拿去给⽗亲看。

王羲之看后,什么话也没说,在他所写字中的⼀个“⼤”字下⾯点了⼀个点。

王献之看不明⽩这是怎么回事,就拿去让⾃⼰的母亲看。

王献之的母亲也是书法家,看了王献之所写的字后,指着王羲之在上⾯的那⼀点,对他说:“这⼀点写得不错。

”王献之听了,才知道⾃⼰和⽗亲的书法还相差很远,从此⼀⼼练字,后来也成了书法名家。

【智慧⼩语】:《弟⼦规》中说:“勿⾃暴,勿⾃弃,圣与贤,可驯致。

”意思是说: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暴⾃弃,也不必愤世嫉俗,应该发愤向上努⼒学习,圣贤境界虽⾼,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

2.简短国学经典故事 黄⾹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的⼈,以孝出名。

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地照顾⽗亲,⼀⼈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体温热被⼦后,再扶⽗亲上床睡下。

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那时候他只能⽤⾃⼰的⾝体。

到了夏天,为了使⽗亲晚上能很快⼊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亲去睡。

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也使他做⼈、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称“天下⽆双,江夏黄⾹”,被列为“⼆⼗四孝”之⼀。

【智慧⼩语】⽤孝顺的⼼对待⽗母,⽗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慈悲的⼼对待众⽣,众⽣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

⽤恭敬孝养⽗母的⼼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变得格外美好。

3.简短国学经典故事 ⼀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个⼈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任。

中国古代经典国学故事六篇

中国古代经典国学故事六篇

【导语】世界总是千变万化的,⽽我们恰好能从⼀些⼩⼩的故事之中,去感悟这个世界上的某些道理。

下⾯是分享的中国古代经典国学故事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中国古代经典国学故事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则故事:管宁和华歆是⼀对⾮常要好的朋友。

他们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成天形影不离。

有⼀次,他们在⽥⾥锄草。

管宁挖到了⼀锭⾦⼦,但他对此没有理会,继续锄他的草。

华歆得知后,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摸来摸去,爱不释⼿。

管宁见状,⼀边⼲活,⼀边责备他:“钱财应该靠⾃⼰的⾟勤劳动获得,⼀个有道德的⼈,不可以贪图不劳⽽获的财物。

”华歆听了,不情愿地丢下⾦⼦回去⼲活,但不住地唉声叹⽓。

管宁见他这个样⼦,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次,他们两⼈坐在⼀张席⼦上读书。

这时⼀个⼤官在窗外经过,敲锣打⿎,前呼后拥,威风凛凛。

管宁对外⾯的喧闹充⽿不闻,好像什么都没发⽣⼀样。

华歆却被这种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看不清楚,⼲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跑到街上去看热闹。

管宁⽬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中的失望。

等到华歆回来后,就当着他的⾯,把席⼦割成两半,痛⼼地宣布:“我们的志向和情趣太不⼀样了。

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割开的草席⼀样,再也不是朋友!”这即是历有名的“管宁割席”。

⼼得:《弟⼦规》中说:“不亲仁,⽆限害,⼩⼈进,百事坏。

”如果不肯亲近有道德的仁者,⽆形中会给⾃⼰带来⽆限的危害。

⼀旦让⼩⼈有机可乘,你所做的⼀切会⼀败涂地,甚⾄有可能堕⼊罪恶的深渊。

【篇⼆】中国古代经典国学故事 《史记》中记载,舜的⽗亲是个瞎⼦,⽣母去世后,⽗亲⼜娶了⼀个妻⼦,并⽣了⼀个⼉⼦。

⽗亲喜欢后妻的⼉⼦,总想杀死舜,遇到⼩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

但舜却孝敬⽗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

舜⾮常聪明,他们想杀死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亲就在下⾯放⽕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笠保护⾃⼰,像长了翅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了。

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小故事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

经典国学成语故事25篇

经典国学成语故事25篇

1、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智勇双全,击败了秦国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被任命为上卿,老将军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后,尽量躲避。

他说:“秦国不敢来犯,就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为了国家,不必计较个人恩怨。

”廉颇听说后,很惭愧,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认错。

2、甘拜下风春秋时,秦、晋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也被秦俘获。

秦穆公对晋国的君臣们说:“尽管晋惠公忘恩负义,但我是不会将你们当俘虏押回秦国的。

”晋国的大臣们说:“我们是跪在您的下风头,希望您在上风头说的话能算数。

”3、自相矛盾从前,楚国有个人在街上卖兵器。

他拿着矛说:“这支矛,是天下第一锋利的,它能击穿最坚固的盾牌。

”他又拿起盾说:“这个盾牌,是天下第一坚固的,世界上没有一支长矛能够刺得穿它。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回答不出来了。

4、守株待兔春秋时,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看见一只野兔撞在树桩子上,折断脖子而亡。

他不费吹灰之力便吃到了兔肉。

从那以后,他什么农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树桩子旁边,等着捡兔子。

可再也没有野兔来撞这树桩子,他的行为被人们当作了笑话。

5、打草惊蛇南唐时,当涂县令王鲁是个贪官。

为了给他敲敲警钟,人们联名写信,状告他手下的一个主簿。

告状信上列举的罪行,件件都与王鲁这个县令有牵连。

心慌意乱的王鲁,神差鬼使地在信上写下了自己当时的真实思想:“你虽然打草,我已经惊蛇。

”6、黄粱一梦从前,有个穷书生碰到一位道士。

睡觉时,道士拿出一个枕头交给他,说道:“你枕着这个枕头睡一觉,就可以获得你想要的生活。

”这时,店主正在煮黄粱米饭,穷书生睡着后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生活得十分阔绰,官运亨通。

最后梦见自己快要病死时,忽然惊醒。

醒后,看见道士依然站在他的身边,而店主的黄粱米饭还没有煮熟。

原来自己享受了几十年的荣华富贵,不过是短暂的一梦而已。

7、开天辟地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是合在一起的,一片混沌,像一只大鸡蛋。

简短国学故事文字版三篇

简短国学故事文字版三篇

简短国学故事文字版三篇【不贪为宝】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叫子罕的官员,他品德高尚,为政清廉,从不接受别人的礼物,在百姓中很有威望。

有一次,一个宋国人怀藏宝玉,兴冲冲地找到子罕说:“小人专程来给大人献宝,请大人收下。

”子罕接过宝玉看了看说:“你还是拿走吧,我不能收。

”献福人以为子罕不识货,子罕却笑着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假如你将玉给了我,我们两人岂不都失去了宝。

”献宝人听后十分震憾和惭愧。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

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

内心的珍贵,品德的高尚,往往是学会做人的基础。

不贪是宝,守德一样是宝。

【编蒲抄书】西汉时期的路温舒,他少年时非常热爱学习,可家里十分贫穷,没钱去读书,只好以替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赶着羊群来到一池塘边,看见一丛丛又宽又长的蒲草,灵机一动,采了一大捆蒲草背回家,晒好压平之后,切成与竹简同样的长短,编连起来。

然后他向人家借书,抄写在这些蒲草上,做成一册一册的书。

从此,他每次去放羊,身边都带着这种书,一边放羊一边读书,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

后来,路温舒靠自学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的法律专家。

【智慧小语】:历许很多多的伟人志士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学不辍,终于学有所成。

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

”一个人想要追求知识和美德,想要有所作为,就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努力坚持、辛勤付出。

【不道是非,不扬人恶】颜回有一次向孔夫子请教朋友之间相处之道,夫子回答他说:“君子对于朋友,即使认为对方有所不当,也仍只说自己不了解他是一位仁爱之人。

对朋友旧日的恩情念念不忘,对过去的仇怨不记恨,这才是仁德之人的存心。

”有一次武叔来拜访颜回,言谈之中指责他人的错误,并加以评论。

颜回说:“本来承蒙您到这里来,应该使您有所收获。

国学故事25篇

国学故事25篇

1.〔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人刚出生时,其禀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大,只是由于后来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习性才会千差万别。

如果对孩子不从小就进行教育,其原本善良的天性就会因外界的不良影响而发生改变。

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故事〕小不不有一只小兔,别人叫他干这干那时,他总是连想都不想就摇着头说:“不!”所以大家都叫他“小不不”。

兔妈妈说:“到外头去拔点嫩草尖儿回来做凉拌菜,好吗?”“不去!”“小不不”站着不动。

兔妈妈只好说:“你站在这儿好了,我去拔!”这时,“小不不”冲出去说:“不,我去拔!”后来,兔妈妈抓到这个规律,当她想让“小不不”做什么的时候,总是反着说。

比如,兔妈妈想让“小不不”去拾些玉米叶子,她就会说:“小不不,我们还有新鲜的玉米叶,你不用去拾了!”“小不不”就说:“不,我就要去!”可是有一天,这个办法失效了。

这天,兔妈妈要出门,得晚上才能回来。

她希望“小不不”好好待在家里,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出没。

于是,兔妈妈说:“小不不,你晚上一接妈妈吧,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

”“不,我才不去接你!”“小不不”说。

兔妈妈满意地走了。

天黑了,“小不不”开始不安起来,他想,“妈妈会不会有危险呢?我要去接她……不,她让我去,我偏不去。

”过了一会儿,“小不不”又想:“唉,草原上有狼出没,妈妈怎么可能让我去接她呢?我一定是听错了,我要去接妈妈。

”想到这儿,“小不不”冲出了家门。

草原上真可怕啊,阴森森的,“小不不”走了没多远,就碰上了一只大灰狼。

“小不不”拼命地跑啊,小鞋子跑丢了,衣服跑乱了,当他一头扑到兔妈妈的怀里时,已经抖成一团了。

兔妈妈拿着棍子吓跑了大灰狼,再看“小不不”,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小不不”再也不那样任性了。

2.〔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当父母呼叫你的时候,应当及时应答,不能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当父母有事交代时候,应当立即去做,不应拖延偷懒。

国学经典故事文字版【十篇】

国学经典故事文字版【十篇】

【导语】国学⽂化,博⼤精深,经典故事,不胜其多。

每个故事都蕴藏着智慧,值得细细品味。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经典故事⽂字版【⼗篇】。

欢迎阅读参考!1.国学经典故事⽂字版 墨⼦训徒 春秋战国时期,耕柱是⼀代宗师墨⼦的得意门⽣。

不过,他⽼是挨墨⼦的责骂。

有⼀次,墨⼦⼜责备了耕柱。

耕柱觉得⾃⼰真是⾮常委屈,因为在许多门⽣之中,⼤家都公认耕柱是秀的⼈,但⼜偏偏常遭到墨⼦指责,让他没⾯⼦、⼼⾥过不去。

⼀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师,难道在这么多学⽣当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劲,以⾄于要时常遭您⽼⼈家责骂吗?” 墨⼦听后,毫不动肝⽕:“假设我现在要上太⾏⼭,依你看,我应该要⽤良马来拉车,还是⽤⽼⽜来拖车?” 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也知道要⽤良马来拉车。

” 墨⼦⼜问:“那么,为什么不⽤⽼⽜呢?” 耕柱回答说:“理由⾮常的简单,因为良马⾜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

” 墨⼦说:“你答得⼀点也没有错。

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再地教导与匡正你。

” 智慧⼩语:古语有云:“⽟不琢,不成器。

”穷其⼀⽣,能遇到⼏位⽤⼼雕琢璞⽟的⽼师呢?如果真的遇到了,请记得珍惜,不要因为⽼师的责备⽽选择怨恨。

因为,也许⽼师恰恰是在⽤这种⽅式来成就⾃⼰。

⽤感恩的⼼看待这⼀切,⼀切都会变得很美好。

2.国学经典故事⽂字版 闵损芦⾐ 周朝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骞的⼈。

在他很⼩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

⽗亲娶了后妻,后妻⼜连续⽣了两个弟弟。

⼈都有私⼼,因为不是⾃⼰亲⽣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就有很⼤的差别。

后母平时对⼦骞很不好。

严冬,后母给⾃⼰亲⽣的两个孩⼦穿着保暖的棉花做的棉⾐,两个⼩孩⼦就算是在户外玩耍⼩脸也是红扑扑的。

可怜的⼦骞却裹在⼀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服⾥。

数九寒天,寒风刺⾻,⼦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发紫。

在⼀个严寒的冬天,⼦骞的⽗亲外出办事,要⼦骞驾车。

冰天雪地,⼦骞⾝上芦苇做的⾐服哪⾥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

国学经典故事3篇

国学经典故事3篇

国学经典故事3篇国学经典故事3篇国学经典故事篇1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从小就很孝敬父母,以其孝行而著称乡里。

孔子将“孝道”的学问传述给他,在《孝经》当中,与曾子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开解无遗。

孔子嘱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发扬光大,可见曾子的孝心孝行非同一般。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头去砍柴,只有母亲在家。

不巧,家里突然来了客人。

母亲一时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礼,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头,希望曾子在山里头心能有所感应,赶快回家。

果然,母子连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突然感觉一阵心痛,他马上就想到了母亲,于是就赶紧背着木柴赶回家中。

又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给年迈的婆婆吃。

当时梨蒸得还不熟,她就端给婆婆吃。

曾子看了非常生气,也很懊恼,就把妻子休出家门。

从此,曾子父兼母职,也没有再娶。

还有一次,曾参与父亲曾一同在瓜地里劳作,曾参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曾看到孩子不知爱惜物力,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的背部打去。

曾参见父亲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心里很惭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

曾参刚睁开眼睛,就想到了父亲。

为让父亲安心,他欢欢喜喜地爬了起来,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向父亲问道:“父亲大人,刚才孩儿犯了大错,使得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育我,您的.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问候完父亲,父亲见曾参似乎没有什么大碍,稍放了心,曾参于是退回了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欢乐的音乐与歌声能传到父亲耳中,让父亲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可以安心。

听到这件事的人都很敬佩曾参对父亲的孝顺,可孔子很不高兴,对门下的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

”弟子们有些奇怪。

曾参知道后,内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师如此生气,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细检点反省,却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于是,就请其他同学去向老师请教。

简短国学经典小故事精选文字版

简短国学经典小故事精选文字版

【导语】给孩⼦讲故事是最容易让孩⼦明⽩道理的好⽅法,即使道理深刻难懂,也可以通过故事的⽅式变得通俗易懂。

那么,可以讲什么故事给孩⼦听呢?下⾯是分享的简短国学经典⼩故事精选⽂字版。

欢迎阅读参考!【篇⼀】简短国学经典⼩故事精选⽂字版 元觉劝⽗ 古时候有个孩⼦叫孙元觉,从⼩孝顺⽗母、尊敬长辈,可他⽗亲对祖⽗却极不孝顺。

⼀天,他⽗亲忽然把年⽼病弱的祖⽗装在筐⾥,要把他送到深⼭⾥扔掉。

孙元觉拉着⽗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亲不理。

他猛然间灵机⼀动,说:“既然⽗亲要把祖⽗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

”⽗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

”⽗亲不解道:“你要这个⼲什么?”“因为等你⽼了,我也要⽤它把你扔掉。

”⽗亲⼀听,⼤吃⼀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亲怎样教育⼉⼦,⼉⼦就会怎样做。

”⽗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接回家赡养。

[解读]《弟⼦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柔吾声。

”假如⽗母的⾔⾏举⽌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度⽽⾔,⼦⼥还是应以婉转的语⽓劝说他终⽌不良⾏为,但不能语⾔犀利、态度蛮横。

【篇⼆】简短国学经典⼩故事精选⽂字版 ⿅乳奉亲 春秋时期的郯⼦,⽣性⾄孝,历来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

在我国历盛传的“⼆⼗四孝”中,郯⼦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的⽗母年⽼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到处求医。

听说⿅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去深⼭混⼊⿅群中。

猎⼈误认其为⿅,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叫,并将实情相告。

猎⼈听后⾮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乳,并护送他出⼭。

[解读]《弟⼦规》中说:“⽗母命,⾏勿懒”,⽗母有命令,要赶快⾏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母的举动。

从⼩若有孝的理念,那么⼀旦⽗母⽣病,⾃⼰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篇三】简短国学经典⼩故事精选⽂字版 孟母断机 孟⼦⼩时候厌倦学习,有⼀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匹布全毁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短国学经典故事文字版
【心正则笔正】
唐朝有位书法家叫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

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

一进华京城,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

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

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

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他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正直不阿(ē)。

据说,有一次柳公权在写字,穆宗皇帝边看边连连赞叹,惊诧地问:“你的字怎么写得这么好?能告诉我书法的秘诀吗?”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写字的窍诀在于心,心不清净、不端正,字也不可能漂亮。

【智慧小语】: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心一意,勤学苦练,才能成功。

《弟子规》中说:“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意思是说: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

一个人的字,能反映出内在的智慧。

假如字写得歪七扭八,看半天也看不清楚,这个人可能心很乱;假如字写得大方工整,由此也可推知他思路清晰、辨别能力强。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是古代有名的书法家,被人们公认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

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

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

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
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有一段时间,人人都夸他的字写得好,他也自鸣得意、洋洋自得起来。

有一天,他到一家饺子馆吃水饺,发现水饺都是从墙那边一个个扔过来的,而且十分准确地扔在锅里。

他十分好奇,绕到墙后一看,见是一位老太太在包饺子,包好后,头也不抬就扔过墙去,没有一个掉在锅外。

王羲之问她有何窍诀,她说:“没什么,只是熟练罢了!”王羲之听后,觉得自己的字远没达到这种熟练程度,于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智慧小语】:一个人懂得谦虚才有进步的空间,试想如果王羲之没有碰到那位包饺子的老人,他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也就没有后来的努力,而我们现在也就看不到《兰亭集序》这样的书法墨宝了。

【不食周粟】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

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

他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

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

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说起伯夷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

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

后来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二人便长途跋涉来到周的都邑岐山。

此时,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

武王听说有二位贤人到来,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

周公与他们立书盟誓,答应给他们兄弟第二等级的俸禄位和与此相应的职位。

他们二人相视而笑说:“奇怪。

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仁道呀。


周武王见到商朝政局败乱而急于坐大,崇尚计谋而行贿赂,依仗兵力而壮大威势,用宰杀牲畜、血涂盟书的办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处宣扬自己的德行来取悦于民众,用征伐杀戮来求利。

他们二人对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

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做仁吗?”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

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

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以山上的野菜为食。

周武王派人请他们,并答应天下相让,他们仍拒绝出山仕周。

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妇人的话提醒了他们,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

到了第七天,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了一首歌,歌词大意是:“登上那首阳山哪,采集野菜充饥。

西周用残暴代替残暴啊,还不知错在自己。

神农、舜、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哎呀,我们快死去了,商朝的命运已经衰息。

”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智慧小语】:从世间上看,有些人为了不苟且偷生,宁为玉
碎、不为瓦全。

寂天论师谆谆告诫我们:宁可无有利养而当下死亡,也不能通过邪命养活,倘若陷入这样的处境,那还不如早点死了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