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湖南高考语文试题(文字版)
2020全国新高考语文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全国新高考语文卷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7ce9c70b1c59eef8c7b4f0.png)
2020全国新高考语文卷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湖南省2020届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新课标Ⅰ)
![湖南省2020届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新课标Ⅰ)](https://img.taocdn.com/s3/m/c7f31e3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8.png)
2020年湖南省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
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
(精校版)2020年全国卷Ⅱ语文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精校版)2020年全国卷Ⅱ语文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c08ec6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0b.png)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带解析)
![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带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351a02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5c.png)
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带解析)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XXX为什么能够写成《茶经》XXX能够写成《茶经》,首先是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
唐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茶风大发展的时代。
唐以前,我国产茶地区和饮茶风俗主要是在南方。
到了XXX开元年间,北方饮茶随着的兴起而盛行起来,北方盛行饮茶的风气极大地促进了南方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的迅速发展。
当时,茶叶产量与全国人口平均茶叶消费水平都是相当高的。
唐代茶叶经济的繁荣,是XXX能够写出《茶经》的社会基础。
另外,唐代儒、释、道三家融合为《茶经》的产生注入了文化基因。
晋代XXX《魏都赋》中有“壹八方而混同,极风采之异观”一句,可以说是对唐文化海纳百川的生动写照。
在唐代,茶成为沟通儒、释、道三家的媒介。
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都是通过茶净化思想,纯洁心灵。
具体而言,儒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的。
XXX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有助于茶人的修身养性。
道家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为茶道树立灵魂的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XXX的《茶经》正是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他创立的茶道以“中和”为本,是中国儒、释、道三家优秀文化思想的集结。
再有,唐代文人士子对茶的推崇,并由此形成的茶文化圈为XXX《茶经》的写作提供了文化土壤。
唐代文人常常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使茶饮俗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提高,使茶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
文人学士深得茶之益处:可以清醒头脑,增强思维能力,易来灵感,于是他们争相讴歌茶事。
像XXX、XXX、XXX、XXX、XXX等人,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内容包括了名茶、茶人、煎茶、饮茶,茶具,采茶、制茶等各个方面。
[荐]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试题及答案-全
![[荐]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试题及答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387b4b4ff8c75fbfc67db20d.png)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试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2020年新课标Ⅱ高考语文试题(文字版)
![2020年新课标Ⅱ高考语文试题(文字版)](https://img.taocdn.com/s3/m/fd8089ebf01dc281e43af011.png)
2020年新课标Ⅱ高考语文试题(文字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丨丨卷(表达埋)两部分吠睻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较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A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个名为“接受美学■萠蹶晿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仅仅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驗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炫终结. 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因为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有,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有,所以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劍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g 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 “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烃松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诹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田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51导接受者对现实实行反思和批判ㄠ摵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S&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挠艫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哏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眠德格尔提出∠前迓解”,即现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走丈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訧表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衣语文试题第I页(共10页)在相sa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试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实行时.当我们接受历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能够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I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股的理解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持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仅仅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精校版)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语文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精校版)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语文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152d375fbfc77da369b1e9.png)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潮,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她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己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有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她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精校版)2020年全国卷Ⅲ语文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精校版)2020年全国卷Ⅲ语文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76eccbed630b1c58eeb581.png)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
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
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
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
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湖南卷,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湖南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ae24fd58fafab068dc0246.png)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湖南卷,含答案)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A.揖.让yī山岚.lán 彤.云tóng 满腹珠玑.jīB.阆.苑làng 盛馔.zhuàn 敛衽.rèn 未雨绸缪.miùC.遒.劲qiú毗.连bí盥.洗guàn 鸢.飞鱼跃yuānD.翰.墨hàn 睿.智ruì奶酪.luò撑天拄.地zhǔ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DA.山浪慢转,曲径轻摇,柳色乍染,黄莺初啼,几间茅屋在白云深处若隐若现,这一切令人耳目一新....。
B.故乡的槐树,成簇成片,遍布四野,似乎散漫凌乱,却又井然有序;似乎千篇一律....,却又各具情致。
C.满耳的阵阵蛙鼓,激昂亢奋地噪闹着,将静夜和旷野喧嚣得如同这季候一般,热情洋溢,生机勃勃....。
D.野花肆意开放,花丛间常可见一队队小面伶俐的麻褐色野兔,在那里追逐嬉戏,天真烂漫,活灵活现....。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CA.“感动中国”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
B.微博一经推出,就以其强大的即时通信功能,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它正有力地介入我们的社会生活。
C.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国广大有志青年提供了创造精彩人生的广阔舞台。
4.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DA.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虽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2020高考语文(全国1卷)文言参考译文
![2020高考语文(全国1卷)文言参考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38cc464a6c30c2259019ef1.png)
2020高考语文(全国1卷)文言参考译文-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1卷)文言参考译文二、古代诗文阅读(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试题选文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
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亲程氏亲自教授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旨。
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
主考官欧阳修十分惊喜,殿试时(苏轼)考中进士乙科。
(后来)苏洵去世,朝廷赠他为光禄丞。
苏轼守丧期满后,回到朝廷,担任判官告院(一职)。
当时王安石开始颁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便。
当时新政天天下达,苏轼在这中间,每每借行新法之际方便百姓,百姓赖之以得到安定。
(后来)调任密州知州。
司农推行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官吏以违反法令论处。
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法令的罪名,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遵从?现在出于司农,这是擅自制造法律。
”提举官惊慌地说:“您暂且慢慢施行。
”不久,朝廷知道手实法危害百姓,废除了它。
元祐元年(1086),苏轼穿戴七品官服入延和殿侍奉皇帝,(哲宗)立即赐给苏轼用银装饰的红色六品官服,升为中书舍人。
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湖南高考语文试题(文字版)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一、语言文字运用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
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坚忍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
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人民;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和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
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1.下列成语依次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A.坚贞不屈自强不息百废俱兴奋起直追B.坚定不移自强不息百废待兴奋发图强C.坚贞不屈生生不息百废待兴奋发图强D.坚定不移生生不息百废待兴奋起直追2.下列选项对语段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比喻排比B.对偶比喻C.排比夸张D.夸张对偶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葱茏,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桥上有亭。
3.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熌灼shuÒ曲折qǔ山坳ào石磴chèngB.熌灼shuÒ曲折qū山坳yòu石磴dèngC.熌灼zhuó曲折qǔ山坳yóu石磴chèngD.熌灼zhuó曲折qū山坳ào石磴dhèng4.下列语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再进数步,渐向北边,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雕甍绣槛B.渐向北边,再进数步,雕甍绣槛,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C.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D.渐向北边,雕甍绣槛,再进数步,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9题。
《三事忠告》二则张养浩治官如治家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
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
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
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
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
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
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
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讙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
有官君子,()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常有是训矣训:斥责B.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牧:治理C.相时度力,弊者葺之相:观察D.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愈:更好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
有官君子,()审择焉。
A.之与而B.者与其C.之所其D.者所而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治官如治家,凡事当知,而官府所司范围更广,责任更重,因此治官更应尽心。
B.官吏若对家人侵吞牟利的“侵渔”行为不加禁止,那就会处处受制,祸生几席。
C.前一则谈如何做事,后一则言如何做人,彰显出张养浩然勤奋而淡泊的为官态度。
D.两则忠告观点鲜明,认证方法则有所区别,前者正反讲道理,后者重在反面认证。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8分)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
城郭为墟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
鄴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注】虚,废墟(1)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2分)(2)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古诗文默写(5分,没空1分)(1)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________________,观流水兮潺湲。
(屈原《湘夫人》(2)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四、现代文(论文类、实用类)阅读(10分。
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体内的葡萄糖发点。
我们在蜗牛壳上钻孔,把覆盖着酶的电极植入聚集在蜗牛身体和壳之间的血淋巴,也就是蜗牛的血液中。
与其他类型的电池类似,我们的电池也是基于化学反应来让电子流动的:一个电极捕获血淋巴中葡萄糖的电子,之后这些电子会通过外部回路——包括我们想供电的任何设备——抵达相对的电极。
在那里,电子与血淋巴中的氧化反应形成水。
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糖耗尽而断电。
收获能量之后,蜗牛通过吃喝会恢复体内的葡萄糖水平,就可以再次发电了,而蜗牛看来并没有收到生物电池的伤害。
电池的输出功率受两个因素的限制:蜗牛微小身体内的葡萄糖含量,以及葡萄糖向电极扩散所用的时间。
如果医生把类似的某种装置植入人体而不是蜗牛体内,我们就能获得更强更持久的电流,因为人类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要比蜗牛的高,而且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新的葡萄糖补充给电极(蜗牛没有闭合的循环系统)。
一个想法是用我们的生物电池基于人体内烦人的修改版来为植入医疗设备供电,例如起搏器,蜗牛不能为手机充电,但它能为微型传感器供电,这促成另一个想法——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鉴别和国土安全服务。
12.第一段主要介绍生物电池的??:第二段主要介绍生物电话的??(4分)13.下列对“生物电池”的阐述,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A.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血液中的葡萄糖来发电,这种电池与其他类型电池类似,也是基于化学反应让电子流动的。
B.生物电池通过植入生物血液中覆盖着酶的电极来捕获葡萄糖中的电子,这些电子可以通过外部设备到达相对电极。
C.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短几分钟后悔因血淋巴耗尽而引起断电现象。
D.生物电池在利用蜗牛发电时|——电子与血液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水——应该没有对蜗牛造成伤害。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蜗牛没有循环系统,而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新的电能补给给电极,可利用人体制造大功率的电池B.可以为小型传感器供电的生物电池将肩负起为环境鉴别和国土安全任务,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远了C.随着生物电池的不断更新,植入人体内的心脏起搏器和其他各种医疗设备所输出的电力将更强更持久D.人类身体较蜗牛有一定的优势,生物电池若能用于植入人体的医疗设备,将可以造福于人类健康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木心(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
“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回家啰!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
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
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
”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
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
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碗却有来历。
------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
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只叫夗,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
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
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碗!”“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夗。
”“你放在哪里?”“枕头边!”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买不到!不会一样的。
”我似乎非常清楚那夗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
”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