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68c5ea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4.png)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hindrance)又称“习得性抑郁”、“习得性自卑”等,指的是个体在生活中面临挫折情境时,所产生的一种自信心丧失的情绪状态。
具有这种特点的个体对一切外界刺激都缺乏相应的有效的应答方式,即使在看来似乎是有益的活动中也难以成功。
A、什么是习得性无助?a、产生原因:主要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下,生物体对不良经验的学习与记忆。
b、表现形式:认知缺陷,无望感(缺乏进行有目的行为的信心),失败感,能力危机感。
c、条件化训练:让被试去观察并解释几种无关刺激或命题。
d、结果分析:对于呈现的无关刺激和言语命题,学习者在解释时大多都选择了积极或消极的应答方式,表明在此情况下出现的任何行为反应都是获得了某种信息的结果;C、事件。
在之后呈现的三种有关的刺激中,都没有得到预期的应答方式。
e、讨论:被试在控制条件下完成了相同任务,但却显示了不同的反应,说明他们受挫的程度存在差异。
f、结论:对给定的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以便解释它,这些反应将逐渐变得可以预测。
g、讨论:被试根据不同的评估标准而采取不同的应答方式。
如他们对言语命题可能会根据信息内容和与信息有关的图片等做出适当的反应。
h、结论:习得性无助的学习是以一系列阶段组成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条件。
i、影响:这种情况往往伴随着社会的负性的社会比较。
它强化了人们已经学会的观念,从而减弱了人们尝试新的行为模式的动机。
j、预防:①干预措施:消除或改变不利因素,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②家庭的重要性: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有很大影响。
人们通过练习,可以更好地掌握某些操作性技能,从而更好地运用它们;人们还可以在错误中学习,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有时,这种对错误的避免也许并不那么理想,可是,只要不是太严重,一般也能够承受。
为了改善我们的动作技能,或为了改善我们的一般性适应能力,我们必须不断地做出努力。
注意:习得性无助的条件化实验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一致的。
《习得性无助》课件
![《习得性无助》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21a0d1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a.png)
习得性无助理论提醒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感受,调整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提升教育评价的全面性
习得性无助理论强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注,有助于教育评价从 单一的学业成绩转向更全面的评价体系。
心理健康领域的影响
增强心理韧性
习得性无助理论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有助于个体认识到无助感 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心理韧性,更好地应对挫折和逆境。
02
习得性无助的理论解释
行为主义理论
总结词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习得性无助是由于个体在经历一系列失败和挫折后,形成了消极的条件反应,导致个体放弃努 力。
详细描述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习得性无助是由于个体在经历一系列失败和惩罚后,形成了消极的条件反应,这种反应会导 致个体在面对类似情境时,无法摆脱无助感,从而放弃努力。这种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个体可 以通过积极的强化和奖励来克服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PPT课件
目录
• 习得性无助的定义 • 习得性无助的理论解释 • 习得性无助的实验研究 • 习得性无助的应用与影响 • 如何克服习得性无助 • 习得性无助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习得性无助的定义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描述一种个体在面对反复的失败 和挫折时,产生的无助和绝望的
情绪状态。
这种情绪状态会导致个体放弃努 力,不再尝试解决问题或应对挑
认知理论
总结词
认知理论认为习得性无助是由于个体对失败和挫折的认知偏差,导致个体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 机会。
详细描述
认知理论认为,习得性无助是由于个体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存在认知偏差,这种偏差导致个体对自 己的能力和机会做出错误的评估,从而产生无助感。该理论强调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评价,认为 个体可以通过重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机会,调整自我认知,克服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https://img.taocdn.com/s3/m/aa5bd91cbed5b9f3f90f1c58.png)
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久病缠身的患者,无依无靠的老人。
他们身上常常会出现 “习得性无助”的特征: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
斗志也随之丧失。
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
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而且不在少数。
习得性无助的来源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以狗为对象做了下列一组实验。
程序一:把一条狗放进一个笼子里,锁住笼门使狗无法轻易从笼子里逃出来。
而笼子里装有电击装置,通过这一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刚好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使狗毙命或受伤。
塞里格曼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地挣扎,想逃出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它发现无法逃脱后,挣扎的强度就逐渐降低了。
程序二:把这只受过电击的狗放进另一个笼子。
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
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
实验者发现,这只曾受过电击的狗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
绝望地忍受着电击的痛苦,根本不去尝试有无逃脱的可能。
程序三:把没有经受过电击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这些狗全部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塞里格曼把上述实验中,狗的绝望心理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塞里格曼为了找到防止“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办法,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又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
让狗在接受“无法摆脱的电击”实验之前,先学会如何逃脱电击之苦。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https://img.taocdn.com/s3/m/a0d54c2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8.png)
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 2、帮助学生发现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们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 3、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 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感谢观看
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 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 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
所以要想让自己远离绝望,我们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
心理状态
低成就动机 低自我概念
消极定势 低自我效能感
成就动机指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心理动力。成就动机高的个体在活动 中能够完全地投入并精益求精;在逆境中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习得性无助”学生成就动机低,他们往 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他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 成功。
习得性无助
因为重复失败或 产生原因
目录
02 简介 04 心理状态 06 实验研究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 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 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 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
矫正策略
caroldweck做过实验观察习得性无助如何影响学校的学生。她把四年级的学生按照他们的解释风格分为“无 助学生”与“优势定向学生”。先呈现解决问题,再呈现未解决的问题。一旦“无助学生”失败,他们就退却到 一级水平;而“优势定向学生”尽管失败了仍保持在四级水平。他们卷起袖子干得更欢。分析原因发现关键是学 生是否认为失败与能力或努力相关。习得性无助学生认为失败是永久的(能力而不是努力),弥漫的(他们所做 的每一件事情),以及个人化的。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c9106b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a.png)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动物在生活中经过反复的无助的行为而形成的一种对无助情境的无望和放弃的行为。
这类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并且能不断强化而成为一种本能行为。
例如,幼猴从高处往下跳时,其母猴鼓励它,它就能跳得很好;如果在下落过程中,母猴阻止了它,它就不会再继续跳了。
后来在没有母猴的帮助下,幼猴也不会自己爬下树。
这些行为反应叫“习得性无助”。
在美国芝加哥动物园,有一只小老鼠刚出生几天,就要求与母亲分开。
当时他被装在一个篮子里,母鼠在他的上面,然后把他拎起来放进母亲的怀抱。
每次这样做的时候,小老鼠就会发出吱吱的尖叫声,好象这是一种不祥的预兆。
有一次,饲养员决定让小老鼠在一个平台上跳来跳去,希望藉此消除他与母亲分离的恐惧。
结果令人惊奇:小老鼠不但没有害怕,反而兴致勃勃地玩耍,跳累了,又主动跳到母亲的身边寻求安慰。
他还主动接近小伙伴们,仿佛他们已经完全接纳了他。
在另外的环境中,小老鼠仍然不停地发出尖叫,似乎他的痛苦超过了身体的极限。
最终,当他的身体已经麻木,意识模糊之际,他会慢慢倒下,然后不省人事。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动物被笼子困住、关在金属容器里或卡在狭小的缝隙中出不来的故事。
这是因为,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动物一旦体验过某种负性事件后,一遇到类似的刺激,即使没有得到真实的帮助,也会抑制相同的行为。
“习得性无助”就是动物经历了某种负性事件,却没有从这些事件中得到学习,导致认知失调,不能正确理解自己所面临的环境,产生焦虑、无助、退缩的情绪反应,逐渐形成对该事件的不正确认知,最终产生绝望心理,彻底放弃努力,使得原来可以逃脱的危险境地也无法逃脱。
8。
体验式学习由此可见,学习是学习者与特定的学习内容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景下,有意义地建构内容,使新知识得以同化的过程。
要学习某种东西,首先必须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或先学习一些信息,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再回过头来,才能更深入地掌握,如此不断地反复,直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b169a2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8.png)
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学习者将其行为看作是一种本来可以克服的困难,当他们面临这种无能为力的情况时,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简单地说,就是知道做不到。
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指人在学习情境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无能为力的认识和判断,即使这种无能为力的情况很明显,也不能激发个体采取任何自主行动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1)与现实的、清晰的认识相联系;(2)与人们曾经遭受的挫折相联系。
习得性无助与认知失调有密切关系,是认知失调的直接后果,是与现实的失调相伴随的,它与对现实的不满不是同一个过程。
1。
如果习得性无助在生理层面上的表现是对环境无能为力,在心理上表现为对信念、目标、价值观和未来抱有深刻的怀疑,在行为上表现为表现出严重的焦虑和沮丧,那么这个过程就叫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儿童对自己不能影响行为结果而感到的无能为力。
多见于在幼儿园或学校遭受拒绝和失败后,儿童倾向于无助、依赖、不相信自己,将失败归咎于别人,对环境感到无能为力,通常在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感。
4。
造成无助的原因,一是环境的变化超出了自己应付的能力;二是环境变化非常迅速,而自己的能力却没有同步提高;三是在变化之前,自己尚未充分认识到应该改变行为,而只是被动适应环境。
如果条件反射消退后,儿童能够恢复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则其无助的症状并不持久存在,这种无助属于暂时性的;如果条件反射消退后,由于内部的压力增加或者因为遭受了不能承受的挫折,而使无助的情绪继续存在,就属于持久性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适应性的防卫机制,它能避免因为不能控制的环境力量所引起的焦虑和痛苦。
但习得性无助会降低人的应对风险和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习得性无助是导致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在神经症患者身上也较为普遍。
习得性无助的产生原因
![习得性无助的产生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d105d1f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f8.png)
习得性无助的产生原因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由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
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习得性无助的产生原因,一起来看看吧!习得性无助的定义“习得性无助”指人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无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仍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从而将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导致个体的抑郁并对生活不抱希望。
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个体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
被认为是人类的一种沮丧表现之一。
习得性无助的来源“习得性无助”缘自前面所说的美国心理学家西里格曼做的那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卧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
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
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
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
他们不完成作业。
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
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
”习得性无助的归因个体把控制力缺失归因于:⑴永久性而不是暂时性⑵自己内在人格因素而不是情境因素⑶渗透到生活中多方面。
易倾向于产生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原因分析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
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
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算得上是入绝望!。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心理学原理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心理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0dc124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47.png)
习得性无助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适当的指导和训练,导致某些学习者无法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或者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得到应用的现象。
习得性无助是由心理学家约翰·皮亚杰(John Piaget)提出的概念。
皮亚杰认为,学习过程是由个体自身活动和反思的结果,因此学习者需要通过反复尝试和探索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如果学习者缺乏适当的指导和训练,则可能会导致习得性无助的现象。
习得性无助可能会对个体的学习成绩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应注意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训练,以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习得性无助还可能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感。
如果个体经常遇到学习困难,可能会导致自我认知的低落和自我效能感的降低,从而影响个体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因此,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应注意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感。
除了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注意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和支持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避免习得性无助的现象。
一种方法是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例如,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学习软件或科技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的知识和技能。
另一种方法是注意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因此应注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
总的来说,习得性无助是一种潜在的学习困难,可能会对个体的学习成绩产生负面影响。
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应注意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和支持,同时还要注意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并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以帮助学习者避免习得性无助的现象。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https://img.taocdn.com/s3/m/9a57951ef78a6529647d53c7.png)
习得性无助一、定义: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由于个体连续的经历失败、挫折的体验而导致个体对事物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从而产生自暴自弃、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二、实验: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Seligman,M.E.P)和他的同事对“习得性无助”的分析是最系统化和有影响的。
在1967年用狗做过实验:塞利格曼把狗分为两组,首先把其中一组放进一个设有电击装置但又无法逃脱的笼子里。
然后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足以引起狗的痛苦体验。
在实验中发现,这些狗最初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发现经过再三努力仍无法逃脱后,它们挣扎的程度逐渐降低了。
随后,把这些狗放进另一个用隔板隔开的笼子里,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
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
实验的结果:当经过前面实验的狗被放进这个笼子并受到电击时,它们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上接受电击的痛苦。
面对容易逃脱的环境,它们连试也不去试一下。
相比之下,实验者把另一组没有经过前面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它们全部都能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当狗处于无法避开的、有害的或不愉快的情境时获得的失败经验,会对以后应付特定事件的能力起破坏效应。
它们会消极地接受预定的命运,不做任何尝试和努力,塞利格曼称这一现象为“习得性无助”。
让我们反省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天生就是积极的,喜欢尝试的:他一张开眼睛,就尝试着到处看;当他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时,就开始喜欢到处爬,到处摸……当然,因为是“第一次”,就会出错很多。
如果孩子的每一次尝试成人都报以厉声呵斥“不准……”或大惊小怪的惊呼“危险!不要……”时,他就好像被电击了一样,久而久之,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变得不自信了,因为他不知道做完了之后大人是不是又该大声说“不”了。
结果,他也许会如你所愿地变成一个“乖”孩子,哪儿也不碰,什么也不摸,但却把“自卑”的种子深深地根植于心中。
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1f468f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eb.png)
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习得性无助感( learned helplessness)也称为学习性无助,是指个体在学习情境中形成的对自己的学业失败的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即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取得成功。
一旦产生这种认知,他们便会放弃尝试,因此,个体最终在多次尝试后仍然无法获得成功。
习得性无助感不仅会使人变得绝望和颓废,也严重阻碍着人们创造力的发挥。
学习性无助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进步的动机和能力而导致的学习行为上的困难。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学习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简称SU)也叫做学习无力感、失败感、认知无能等。
学习性无助主要表现在学生对考试失败的过分担忧,或者过度自责,而这种负面的情绪如果持续下去,就会逐渐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状态,产生恶性循环。
例如:有的同学因为数学成绩考差了,而陷入深深的焦虑与自责之中。
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别人聪明,自己总是错误百出,甚至不敢拿起笔来再看看题目,但是越是害怕犯错误就越会出错,结果陷入了一种自我折磨的怪圈中。
[3]学习性无助感又被称为习得性无能或认知无助,是指个体在学习情境中形成的对自己的学业失败的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即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取得成功。
学习性无助是指个体在应付新的学习任务或在以往的学习中已形成了对自己的学业失败的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即相信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取得成功。
一旦产生这种认知,个体便会放弃尝试,因此,个体最终在多次尝试后仍然无法获得成功。
在临床心理学中,学习性无助感可表现为两种形式:消极的习得性无助和积极的习得性无助。
消极的习得性无助是指由于丧失了学习动机和内部动机机制所引起的无助感;积极的习得性无助则指由于缺乏信息加工的适宜性或问题解决策略不当而导致的无助感。
对于有无助感的学生而言,在新的学习情境中他们经常会做出以下行为:①只关注失败,却忽视成功的体验;②否定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否认失败;③不再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④在新的学习情境中退缩或逃避;⑤把失败归咎于自己运气不好。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https://img.taocdn.com/s3/m/a05b922e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2b.png)
寻找有效的干预方法:针对习得性无助的干预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未来的研 究可以尝试开发更为有效的干预方法,帮助个体摆脱消极情绪和行为模式
关注特殊群体的研究:特殊群体如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更 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这些特殊群体的习得性无助特点及干预方 法。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也可以进一步探讨这种情绪状态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行为 表现之间的关系。例如,研究习得性无助与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之间的关系,以及 习得性无助对个体的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习得性无助状况
04
长期干预
现有的干预方法大 多关注短期效果, 但习得性无助是一 种长期形成的情绪 状态,需要长期的 干预和支持。未来 的研究可以探讨如 何制定和实施更为 有效的长期干预计 划,以便更好地帮 助个体摆脱习得性
无助的状态
05
跨文化研究
由于不同文化和社 会背景下,个体对 失败和挫折的认知 和应对方式可能存 在差异,因此需要 开展跨文化研究, 以便更好地了解习 得性无助在不同文 化和社会背景下的
习得性无助
汇报人:xxx
>>
点击-添加标题
我们的目录
1
2
3
4
定义
影响因素 应对方法 研究展望
点习击得性添无加助 标题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助感,认为自 己无法改变现状,放弃努力和尝试,以及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怀疑和否定
这种情绪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表现,甚至会导致抑郁和其他心理问题
特点和干预方法
解释名词习得性无助
![解释名词习得性无助](https://img.taocdn.com/s3/m/905cfb21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e.png)
解释名词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简称VSOP),也叫习得性无力感,指个体在学习和适应过程中,面对挑战和应付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无能为力的情绪和行为状态。
人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且伴随着错误的增多和错误的积累,人们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这样的一种恶性循环的结果使得他们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VSOP实际上是对恐惧的一种反应。
比如,一个孩子听说玩滑梯会发生危险,因此不敢去玩,尽管有无数次的失败经历,他还是会担心再次发生危险。
在几次危险的尝试后,这个孩子最终会彻底丧失了兴趣,不再期待玩滑梯了,也就是说,他被“习得性无助”击败了。
它并不是一种新的认知,很早就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之中,只不过近代以来才有了科学研究的深入,这也正是它成为一种疾病的根源。
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某些方面的能力受到挫折,从而产生了负面情绪,如紧张、焦虑等,但又无法控制时,他就容易陷入悲伤或愤怒的情绪中,不愿意去尝试克服困难,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比如:一个孩子参加高考没有取得好的成绩,产生了厌学情绪,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这个时候家长必须要采取措施了,千万不要让孩子继续消沉下去。
不妨想想这个孩子的基础还是不错的,给他一点时间去复习功课,争取在下一次的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当然,这样的做法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走出失败的阴影,战胜内心的自卑感。
它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强化。
比如说一个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天赋很高,但在学习上不够努力,老师和父母也许对他进行过批评和惩罚。
于是,孩子会越来越觉得自己无法学习这个东西。
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兴趣。
这些惩罚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所以他们在遇到其他问题时,会变得更加消极和懒惰。
它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强化。
比如说一个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天赋很高,但在学习上不够努力,老师和父母也许对他进行过批评和惩罚。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525bf7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06.png)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习得性无助,亦称“习得性自我无能”,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1964年在研究动物时所发现的。
它是指某些经历了数代的动物学习到的一种无助感,它能阻止有机体从事某些活动。
习得性无助是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习得性无助的意思就是,人一旦养成了某种无助的思维模式,就很难改变。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学到了对无能为力的事情不作任何努力的一种解释时,其采取的一种应对方式。
习得性无助理论是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医师约翰·华生在研究动物时所发现的,并于1939年在《人类的情绪》一书中正式提出。
【引例】 1.研究者找来一群幼鼠,分别标以A、 B两组。
先把一只幼鼠放进标有“大”的笼子,另一只幼鼠放进标有“小”的笼子,然后观察它们的表现。
A组幼鼠立即奔向“大”笼子;而B组幼鼠则没有行动。
这种现象持续出现了几次后,被试者就知道了哪个笼子是“大”笼子,而哪个是“小”笼子。
显然,幼鼠如果长期被置于“小”笼子里,也会像那些较早被置于“大”笼子里的幼鼠一样,对“大”笼子产生恐惧。
2.习得性无助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类学习问题最有影响的一个学说。
它认为,无助或无望的行为主要源于三种不能控制的因素:一是刺激因素,二是无能力,三是倒退。
这些因素又都是学习得来的。
3.“习得性无助”理论提出者是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医师约翰·华生,他还编制了著名的“水迷宫”游戏,主要是用来帮助患有恐惧症的人。
所谓“水迷宫”,是让被试者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行走,但并不提供可供抓握的物体。
初始状态下,被试者在任何时候都不知道他们的出口在哪儿,因此必须摸索前进,碰壁受挫就会尝试退回原地;经过多次碰壁之后,他们便会摸索出一些通路;如果仍不能找到出口,就会沿着这些路径一直向前,逐渐失去耐心而变得情绪低落甚至绝望;最终他们将选择放弃,停滞在某一个角落,等待救援。
华生认为,正常的人是不会沉溺于这种无望情境中的,因为他有能力面对和征服这种无望情境,也就是说,能够根据经验塑造新的神经通路,减少不能控制的因素,增强能够控制的因素。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https://img.taocdn.com/s3/m/06500c1d0740be1e650e9a75.png)
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低成就动机 2.低自我概念 3.低自我效能感 4.消极的定势
成就动机:指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
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心理动力。成 就动机高的个体在活动中能够完全地投入并 精益求精;在逆境中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心理及
对于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有效干预 :
1.积极评价学习,培养学生自控信念
2.创设良好环境,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3.引导正确归因,进行有效策略训练
4.保证爱的持续,允许有差异的发展
谢谢大家
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特征的自我知觉和自我 评价。它能够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和连续 感,帮助调节和维持自己的行为,对于个体 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
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 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
定势: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 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定势使人们在解 决问题时具有一种倾向习性,并影响问题 是否顺利解决。
习得性无助
——在教学中的分析与应对
定义: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由于个 体连续的经历失败、挫折的体验而导致个体对事物感到无法 控制、无能为力,从而产生自暴自弃、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 和行为。
塞利格曼 狗实验
教学当中出现的现象
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缺乏进取 心,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乃至对于 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
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 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 :
1、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 。 2、不恰当的评价方式。 1、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 。 3、不正确的归因
2、社会因素 (1)教师、同学和家长的消极评价 (2)不良的竞争环境 3、自身因素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心理学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28f9439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56.png)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心理学
许多人都有过学习心理学上某个被称为“习得性无助”的概念。
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达洛夫(1960)最早提出的,他说:“习得性
无助是一种破坏性的心理形态,它使人们变得疲惫无力、无动力,但又不知道自己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变自己的处境。
”习得性无助指
的是一种极端消极的心理状态,它让人感到改变自己的现状十分困难且没有希望。
心理学家把习得性无助分为三个维度,即情绪、思想、行为。
其中,情绪指的是消极的情绪,包括沮丧、焦虑、罪恶感和绝望等。
思想指的是非常消极的认知,也就是说,人们会产生许多负面的想法,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充满消极的期望。
行为方面,习得性无助指的是那些令人改变处境十分困难的行为,包括放弃、看不到未来和变得更加自我中心等。
习得性无助主要发生在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身上。
比如,对于处于失业境地的人来说,他们缺乏行动力来改变自己的状况,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职业前景一片渺茫,改变失业状况似乎没有希望。
另外,在长期处于家庭或职场压力下的人也容易发展出习得性无助。
不过,心理学家也认为,习得性无助不是永久性的,可以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和促进行为改变来缓解这种状态。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注重正面的东西,把消极的想法改变为积极的想法;通过重新安排和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来减轻压力;并且建立行动计划,督促自己实施行动,以改变处境。
总之,“习得性无助”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状态,它会导致人们变得沮丧、无动力无助,但是可以通过改变思维模式和强化行为来缓解这一状态。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24c005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0f.png)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习得性无助是一种情绪和心理状态,指的是个体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感到无法胜任或无能为力的感受。
它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一种消极的情感状态,表现为个体对于当前任务或目标的困惑感和无能感。
习得性无助最初由加拿大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对狗的实验中提出,随后被应用到人类的学习和心理研究中。
该研究表明,当个体在连续遭遇失败或困难的情境下,且无法改变现状时,会出现一种无助感,进而影响个体的动力、情绪和行为。
习得性无助在心理学中通常分为三个方面进行解释:1. 个体持久的失败经历:个体经常遭遇失败,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反复体验到挫折和困境。
这些连续的失败会使个体逐渐形成无助感,觉得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
2. 无力改变现状的信念: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倾向于认为他们无法改变当前的困境或失败。
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缺乏必要的能力、资源或支持,或者由于过去的失败经历而对未来可能的成功失去信心。
3. 转向无帮助的行为策略: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往往选择避免或回避可能带来失败或困难的情境。
他们可能表现为缺乏动力、消极思维、放弃努力以及回避责任和挑战等行为。
习得性无助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它可以导致个体的情绪低落、自尊心下降,进而影响到人际关系、学习成绩和工作表现。
同时,习得性无助也会影响个体对自身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认知,限制个体在面对未来挑战时的行动能力和决策能力。
针对习得性无助,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包括认知重构、行为干预和社会支持等。
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建立目标导向的行为策略以及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可以帮助个体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困境,重建自信和动力,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ddd32f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8.png)
习得性无助名词解释习得性无助又称“学习型无助”或“经验-不足”或“训练不足”。
它是指个体在行为重复的条件刺激下,会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消极反应,即使这些刺激条件在同样的情境中重现,也不能引起有机体的相应反应,从而使这类反应在多次条件刺激时也不出现,以致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
2、建立教师权威。
教师应该在儿童与家长沟通前向他们解释一下游戏规则,并征求孩子的意见。
3、合理运用惩罚手段。
对于那些没有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孩子要适当进行惩罚,比如减少零花钱,取消玩电脑游戏等福利待遇等,促使其养成良好习惯。
5、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
当孩子犯错误时,作为父母首先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否则就容易发怒,一旦发火就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从而失去了作为父母的风度,要尽量控制自己,避免失态。
小结:( 1)如何避免儿童形成这种习得性无助?( 2)引导儿童发现自身的优势,可以帮助儿童提高自信心,有利于其良好品质的形成。
6、塑造教师权威。
教师必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明白自己怎样做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权威。
1、合理运用奖励。
教师对于那些遵守规章制度、积极配合、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给予奖励,肯定其点滴进步,让学生懂得只要坚持不懈,任何目标都可以实现。
2、重视言传身教。
教师本身的素质,包括仪表、衣着打扮、神态、举止、说话方式等,直接关系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选择。
( 3)引导儿童发现自身的优势。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教师要注意改变不良的言行习惯,要从言谈举止上充分显示自己作为教育者的独特魅力。
我们要记住: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在几十双眼睛面前,我们不能老是唉声叹气。
即使在课堂上,当儿童不听话时,我们也要笑眯眯地说:“孩子,请你坐下吧!”这样既显示出教师的亲切和蔼,又鼓励了儿童,让儿童感到温暖,增强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性。
( 4)儿童在人际交往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困惑与退缩,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是一种危险信号。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https://img.taocdn.com/s3/m/8771508de53a580216fcfe7c.png)
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编辑]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久病缠身的患者,无依无靠的老人。
他们身上常常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特征: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
斗志也随之丧失。
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
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而且不在少数。
[编辑]习得性无助的来源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以狗为对象做了下列一组实验。
程序一:把一条狗放进一个笼子里,锁住笼门使狗无法轻易从笼子里逃出来。
而笼子里装有电击装置,通过这一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刚好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使狗毙命或受伤。
塞里格曼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地挣扎,想逃出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它发现无法逃脱后,挣扎的强度就逐渐降低了。
程序二:把这只受过电击的狗放进另一个笼子。
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
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
实验者发现,这只曾受过电击的狗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
绝望地忍受着电击的痛苦,根本不去尝试有无逃脱的可能。
程序三:把没有经受过电击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这些狗全部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塞里格曼把上述实验中,狗的绝望心理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塞里格曼为了找到防止“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办法,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又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
让狗在接受“无法摆脱的电击”实验之前,先学会如何逃脱电击之苦。
方法是先把它们放到可以躲避电击的那个笼子里,当它们接受电击时,只需轻轻一跳,就可以免受电击的痛苦。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https://img.taocdn.com/s3/m/1abe501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d.png)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耐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
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一、“习得性无助”的来源“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二、“习得性无助”的定义以及表现1、定义: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2、表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
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
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
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
他们不完成作业。
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
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
”心理学上把“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称为“习得性无助”。
在中技学校,这样的学生不少,找到产生这样“不求上进”现象原因及有效干预措施,对提高技工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得性无助”行为产主原因“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在认知、动机、情感甚至个性品质上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成因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症状:3 Ps
个人(Personal):他们也许会将自己投射到问 题上,换句话说,倾向于针对问题来内化自己。 普及(Pervasive):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影响 了生活中每个层面。 永恒(Permanent):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是永 远不可能被改变的。
无助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用狗作了一 项经典实验,起初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 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 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 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 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 呻吟和颤抖。 他将这种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 痛苦的来临的现象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定义:“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
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 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一、人的表现 二、心理状态 三、产生原因 四、矫正策略
一、人的表现
行为: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
谢谢大家!
二、心理状态
低成就动机
低自我概念 消极定势 低自我效能感
三、产生原因
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 不恰当的评价方式 不正确的归因
四、矫正策略
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 2、帮助学生发现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 们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 3、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 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 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 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 控制、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