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锡半导体纳米粉体
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原理
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原理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是一种常见的气体检测装置,广泛应用于工业、环境监测等领域。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的电学特性。
我们需要了解氧化物半导体的材料特性。
氧化物半导体通常是由金属氧化物组成,如二氧化锡(SnO2)、二氧化钛(TiO2)等。
这些材料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但在常温下,它们的电导率较低。
当氧化物半导体暴露在空气中时,它会与空气中的气体发生作用。
不同的气体会引起氧化物半导体表面的化学反应,从而改变其电导率。
这种变化是因为气体分子的吸附和解离作用改变了氧化物半导体的电荷密度。
具体来说,当氧化物半导体暴露在空气中时,它的表面会吸附一些氧分子和水分子。
这些分子与氧化物半导体表面的自由电子发生作用,产生正电荷。
这些正电荷会阻碍自由电子的运动,从而降低了氧化物半导体的电导率。
当有其他气体进入氧化物半导体的接触区域时,它们会与已吸附在表面上的氧分子和水分子发生竞争吸附。
不同的气体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和解离效果,因此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电导率变化。
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利用这种电导率变化来检测气体浓度。
传感器通常由两个电极组成,它们与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相接触。
当施加电压时,电流通过氧化物半导体,并通过测量电阻或电流的变化来间接测量气体浓度。
传统的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通常需要加热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以提高其灵敏度。
加热可以增加氧化物半导体表面的吸附能力,并提高与气体之间的反应速率。
然而,这也会增加传感器的功耗和响应时间。
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利用纳米材料技术来提高传感器的性能。
纳米材料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短的扩散距离,因此可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
此外,纳米材料还可以通过调控其形貌和结构来选择性地吸附特定的气体,从而实现多气体检测。
总的来说,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利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的电导率随气体浓度的变化来检测气体。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气体分子与氧化物半导体表面的吸附和解离作用,通过测量电阻或电流的变化来间接测量气体浓度。
纳米二氧化锡的多种方法制备、表征及其对比
纳米二氧化锡的多种方法制备、表征及其对比张倩瑶;苑媛;刘金鑫;龚晓钟【摘要】本文采用共沸蒸馏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纳米SnO2粉体,所制得的SnO2粉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结果表明,3种方法制备得的粉体均为四方金红石结构,共沸蒸馏法所得粉体平均颗粒约为20nm.水热法所得粉体的平均颗粒约为10nm.溶胶-凝胶法所得粉体的平均颗粒约为70nm.研究不同制备方法合成纳米SnO2粉体在合成工艺,生产周期,产物颗粒大小等方面的优缺点.%In this paper, Nanometer Tin Oxide Powders was synthesized with three methods by azeotropic distillation,sol-gel technique and hydrothermal synthesis. The obtained nano-particle was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rraction(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Hi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amometer tin oxide par-ticle vrere tetragonal nitile structure. The size of particles which synthesized by azeotropic distillation was about 20nm and which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wans about 10nm. The diameter of the particles synthesized by sol-gel technique are up to 10nm.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 of prepared by different aynthetic methods in synthesis technology,productive cost,the size of the produtive particles were studied.【期刊名称】《化学工程师》【年(卷),期】2012(000)007【总页数】3页(P5-7)【关键词】纳米;SnO2;共沸蒸馏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sol-gel)法【作者】张倩瑶;苑媛;刘金鑫;龚晓钟【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深圳市功能高分子重点实验室,广东深圳518060;深圳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深圳市功能高分子重点实验室,广东深圳518060;深圳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深圳市功能高分子重点实验室,广东深圳518060;深圳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深圳市功能高分子重点实验室,广东深圳518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34.3纳米SnO2材料是一种重要的功能半导体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活性高,发光性,导热性能好等优良特点,其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在气敏、压敏和湿敏元件[1]、电极材料[2]、光学玻璃、催化剂载体[3],太阳能电池,功能陶瓷等领域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所有的应用都建立在制备出粒径小并分布均匀,分散性好的SnO2材料上。
二氧化锡半导体纳米粉体
二氧化锡半导体纳米粉体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报告学院: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班级:无机0801姓名:***学号:**********组员:张明陈铭鹰项成有半导体纳米粉体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前言SnO2 粉体作为一种功能基本材料,在气敏、湿敏、光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目前是应用在气敏元件最多的基本原材料之一。
纳米级SnO2 对H2 、C2H2 等气体有着较高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市场前景。
研究纳米SnO2 粉体的制备方法很多,例如:真空蒸发凝聚法、低温等离子法、水解法、醇盐水解法、化学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近期还出现了微乳液法,水热合成法等。
每种制粉方法各有特点,但是在目前技术装备水平和纳米粉体应用市场还未真正形成的条件下,上述纳米粉体制备方法由于技术成熟度或制备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大多都还未形成具有实际意义上的生产规模,主要还处于提供研究样品阶段。
以廉价的无机盐SnCl4·5H2O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粒度均匀的超细SnO2粉体,该工艺具有设备简单,过程易控,成本低,收率高等优点。
实验考察制备工艺过程中原料浓度、反应温度、反应终点pH值、干燥脱水方式、培烧温度等因素对纳米SnO2粉体粒径的影响。
实验过程以TG-DTA热分析、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分析前驱体氢氧化物受热行为,前驱体表面基团及过程防团聚机理等。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比表面测试仪分别对纳米粒子的形貌与粒径分布、晶相组成、比表面积进行了表征与测定。
在实验中制备得到得SnO2 胶体,在干燥、煅烧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团聚。
因为粉体颗粒细小, 表面能巨大, 往往会粘结在一起。
水热法是近年来出现的制备超细粉体的新方法,其利用密封压力容器, 以水为溶剂, 温度从低温到高温(100 ℃~400 ℃) , 压力在10~200 MPa 。
该方法为前驱物反应提供了一个在常压下无法实现的特使物理化学条件。
纳米二氧化锡粉体的超重力-水热法制备与表征
溅射 法【l气 相 沉 积 法 、 离 子 体 法 和 化 学 法 如 溶 6、 等 胶 凝胶法 、 水热 合 成 法 l 醇 盐 水 解 法 、 乳 液 法 、 、 微 化学 沉淀 法 J 。 有 些 制备 方 法 由 于 工 艺路 线 复 等 杂或 有机 原料 价 格较 高 、 备 昂 贵而 使 工 业 化 生 产 设 受到 限制 。 同时 , 使 所 得 的 粉体 具 有 良好 的结 晶 即 性和 较 小的粒 度 , 团聚现 象很 难避 免 , 但 这影 响 到产
切 力将 液体 撕裂 成 纳米 级 的膜 、 丝和 滴 , 产生 巨大 的 和快 速 更新 的相 界 面 , 使微 观 混 合 和 传 质 过 程 得 到 极大 强 化 。 由 于 具 有 良好 的 微 观 混 合 和 传 质 效 果 [ l旋 转 填 充床 已被 成功 应用 于 化学 沉 淀法 制 备 1, O
品的实 际应用 , 别 是 当 团 聚 严重 后造 成 比 表 面积 特
本 文 将 两者 进 行 有 机 结 合, 转填 充床 代 替 一 旋
般的反 应 器 , 热 方 法 作 为 后 处 理 , 其 他 方 法 相 水 与
比, 所得 纳 米 S 0 n 2粉 体 具 有 结 晶 性 好 , 度 细 化 、 粒 高分 散性 以及 比表 面积大 等 特 点。
一
器 内, 反应物 在 比地 球 重 力 场 大 数 百 倍 至 干 倍 的 超 重 力环 境 下的多 孔 介 质 中产 生 流 动接 触 , 巨大 的 剪
粉体 。 制备纳 米 S 0 n 2的 方 法 很 多, 要 有 物 理 法 如 主
旋转床得到 S0 n 2的 前 驱 体 , 必 须通 过 后 处 理 才 还 能得 到性 能 良好 的 S O2 n 粉体 。水 热 法是 合 成 晶体 的重要 方 法 , 合 成 的 晶 体 具 有 晶体 质 量 高 、 陷 其 缺 少 、 杂 均 匀 等 特 点 , 广 泛 应 用 于 纳 米 材 料 的 掺 已
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扩展
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扩展二氧化锡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受到广泛。
本文将详细介绍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扩展方法,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在制备二氧化锡纳米材料方面,本文介绍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溶液法。
将锡粉溶解在适量的盐酸盐酸中,得到锡的乙二醇溶液。
然后,将一定量的硝酸加入到上述溶液中,并在一定温度下剧烈搅拌,使锡离子与硝酸根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锡纳米粒子。
通过离心分离和洗涤干燥得到纯度较高的二氧化锡纳米材料。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
在扩展方法方面,本文着重介绍了两种方法。
通过添加不同种类的纳米粒子,可以有效地改善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性能。
例如,将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添加到二氧化锡纳米材料中,可以显著提高其光学性能,使其在光催化领域具有更广泛的应用。
改变制备条件也是一种有效的扩展方式。
例如,通过调控制备过程中的温度、pH值等参数,可以调节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尺寸,从而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二氧化锡纳米材料。
尽管二氧化锡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优点,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其制备过程有时可能涉及较为复杂的化学反应,导致成本较高。
关于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仍需进一步拓展。
未来研究方向可以包括优化制备工艺、发掘新的应用领域以及探究其潜在的物理化学性质等。
二氧化锡纳米材料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其制备与扩展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不断地优化制备工艺、发掘新的应用领域以及探究其潜在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望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纳米二氧化铈是一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无机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受到广泛。
本文将概述纳米二氧化铈的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纳米二氧化铈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沉淀法、还原法、气相法等。
化学沉淀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如溶液的pH值、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合成不同形貌和尺寸的纳米二氧化铈粒子。
二氧化锡的制备及研究
二氧化锡(SnO2)是一种宽禁带n型金属氧化
物半导体材料。SnO2晶体属于四方晶系正方形晶
体,晶体呈双锥状、锥柱状,有时呈针状,为金红
石结构,其晶格常数为a=b=0.4738 nm,c=0.3187
nm[1]。纯SnO2的理论密度为6.95 g/cm3,在常温下
表现为绝缘状态,电阻率很高,电学、光学和气敏
除此以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二氧化锡的制备方式也层出不穷。根据二氧化锡的性质特征,通过不断的开发拓展氧化锡的应用,一些新的技术等级氧化锡粉末已经在许多新技术领域得到应用,其中包括:
1银锡触头材料。银氧化锡触头材料是近年发展迅速的新型环保电触头材料,是替代传统银氧化镉触头的理想材料。它具有热稳定性好 、耐电弧侵蚀及抗熔焊性能 。试验 采 用溶胶 凝胶 法制 备纳 米 SnO 粉末 ,通过 掺杂 、化学镀 包覆 等工 艺改 善 SnO 的 导 电性 能及 氧化 物和银 的 浸润性;从而降低银氧化锡触头材料的接触电阻 、改善组织的均匀性 .提高机械加工性能。
3、 电弧气化合成法。电弧气化合成法的生产设备主要有电源设备,井式反应炉和收尘设备。生产过程:将精锡加热到500度呈液态,在井式反应炉中用电弧加热至2000度以上,激烈的电弧气化反应,产生大量的氧化锡蒸汽,经冷却结晶为超细颗粒,用吸尘设备收集,得到含微量锡及少量一氧化锡的混合超微粉末,再在空气中高温灼烧,使之氧化为氧化锡,得到高纯的超微氧化锡粉末。
分子式(Formula): SnO2
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 150.69
CAS No.: 18282-10-5
以上是二氧化锡的主要参数。我国生产二氧化锡已有较长历史,但均采用传统的硝酸法生产工艺。即将锡溶于硝酸,生成偏锡酸,经多次水洗、干燥、煅烧、粉碎,得到黄色的二氧化锡,该法硝酸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锡消耗高,产品纯度低,色泽达不到高档用品要求。因此,尽管我国是锡出口国,却要高价进口二氧化锡。
二氧化锡化学分析方法
二氧化锡化学分析方法二氧化锡(Tin(II)oxide,SnO2)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纳米粉末,在催化、封装、陶瓷和电子应用等领域中表现出独特的性质,在新型光电器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了解二氧化锡的化学分析方法和性质变化尤其重要。
一、物理性质二氧化锡是一种无色粉末,成分为单质锡和氧,其化学式为SnO2,比重大约为5.7相对密度约为4.8,熔点约780℃。
它是一种非晶状结构,具有较高的折射率,热膨胀系数大约为4.5× 10-6 K-1。
二、分析方法1.红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可以用于矿物特性的测量,可用于鉴定成分和确定各元素的含量。
簇中的红外吸收高峰表明了二氧化锡的存在,并且可以用来准确测量它的含量。
2.电子发射光谱分析电子发射光谱分析是一种X射线技术,用于确定溶液样品中电子元素的含量。
它可以测量各种元素,如锡、氧和铁等,可以用来准确测量二氧化锡的成分和含量。
3.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可以准确测量溶液中的金属元素的含量,如锡,来确定二氧化锡的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可以测量溶液中的金属离子的含量,并且测量精度可达到0.001%。
4.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衍射技术可用来测定不同料粒的大小和晶体构型,可以用于测定二氧化锡晶体的结构和料粒大小,从而确定它的性质特征和性能。
三、应用二氧化锡主要用于制造光电传感器和纳米器件。
特别是氧化锡薄膜电阻,用于去除回波杂波和抗中断,可以大大提高电子产品的效率和稳定性。
此外,它还应用于新型表面声波技术、生物传感技术、图像处理、高分辨率显示器、颜色传感技术、催化剂和陶瓷等领域。
综上所述,二氧化锡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纳米粉末,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分析方法,在光电传感器和新型表面声波技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了解二氧化锡的化学分析方法和性质变化对于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浅谈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光电性能探讨
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光电性能探讨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二氧化锡纳米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在光电子学领域中展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关于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光电性能探讨。
一、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目前,制备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气相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微波辅助法等。
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不同,能制备出的二氧化锡纳米材料也各有特点。
例如,溶胶-凝胶法能制备出颗粒尺寸较小、分散均匀的二氧化锡纳米材料,而水热法则可以控制材料的形貌和结构。
二、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光电性能1. 光学性能二氧化锡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吸光度和储能能力,适合用于制备太阳能电池和光催化剂。
通过控制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尺寸,能够调控其光学性能,如通过控制二氧化锡颗粒的大小,可以实现宽频谱响应。
2. 电学性能二氧化锡纳米材料在电学特性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较高,可以用于制备场效应晶体管(FET)和柔性电子元件。
此外,还可以将其用于热释电器件等领域。
三、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应用1. 太阳能电池二氧化锡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光伏特性,适合用于制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
研究表明,二氧化锡纳米材料能够有效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2. 光催化剂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活性较高,可以用于环境净化和有机合成等领域。
例如,二氧化锡纳米材料可以用于水处理、空气净化、废气治理等方面。
3. 柔性电子元件与传统的硅基电子元件相比,二氧化锡纳米材料具有更好的柔性和可塑性,适合用于制备柔性电子器件。
一个典型的应用是含有二氧化锡纳米纤维的超级电容器,可以实现高能量储存和高功率输出。
结论二氧化锡纳米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学和电学性能。
该材料可以用于制备太阳能电池、光催化剂、柔性电子元件等多个领域,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光电性能探讨
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光电性能探讨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的光电性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二氧化锡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光电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传感器、储能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光电性能探讨。
一、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制备在纳米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法等。
二氧化锡的物理制备方法包括溅射法、蒸发法、离子束法等。
化学制备方法包括水热法、沉淀法、微波法等。
而生物法则利用生物体系中的生物成分作为反应体系或模板,制备出纳米材料。
其中,水热法是较为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制备出的二氧化锡纳米材料质量较高。
二、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光电性能1. 光催化性能许多报道表明,二氧化锡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性能。
光催化剂是指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光子能量激发催化剂表面电子,使得催化剂表面具有氧化、还原能力,从而催化某些反应的发生。
二氧化锡纳米材料具有较宽的光吸收范围和高的电导率,能够将光子转化为电子。
通过调节制备过程中的温度、反应时间等参数,可以得到具有不同形态和结构的二氧化锡纳米材料,从而实现对光催化反应的调控。
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性能主要应用在环境治理、有机合成等领域。
2. 光电化学性能光电化学性能是指光子能激发材料表面产生的电子和空穴的行为。
二氧化锡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其具有较好的光吸收能力和良好的电荷传输性能。
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光生电子和空穴的行为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设备,而二氧化锡纳米材料是太阳能电池中的重要组成材料之一。
通过改变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粒径、形态、微结构等参数,可以实现对其光电化学性能的调控,从而提升其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性能。
3. 光学性能光学性能是指纳米材料对光的吸收、散射和透射等光学行为。
二氧化锡纳米材料通过改变其形态和尺寸,可以实现对其光学性能的调控。
一般而言,较小的纳米粒子会表现出较强的光学吸收性能,而较大的纳米粒子则表现出较高的透射性和反射性。
纳米掺锑二氧化锡
纳米掺锑二氧化锡简介:掺锑二氧化锡(AntimonyDopedTinO某ide简称ATO)是一种新型多功能材料.外观多为灰白色-蓝色粉体,具有耐高温、耐腐蚀、分散性好等特点。
掺锑二氧化锡(ATO,AntimonyDopedTinO某ide)是一种N型半导体材料,具有浅色透明性和良好的导电性、耐候性及化学稳定性[1]。
将纳米ATO均匀分散于水介质中,可制得水性纳米ATO浆料,并以其作为功能填料,以水性聚氨酯为成膜剂,可制备应用于玻璃表面的透明且具有隔热效果的隔热涂在充分回收含锡阳极泥有价金属的基础上,采用从锡锑二次资源中直接提取的高纯氯锡酸铵和氯氧锑为原料,合成了性能优良的纳米级锑掺杂二氧化锡(ATO)粉。
纯SnO2是一禁带宽达3.8eV的绝缘体,当产生O空位或掺杂F、Sb等元素后,形成n型半导体。
其中,Sb掺杂二氧化锡(ATO)粉体因其优良的电学和光学性能而在太阳能转化电池,智能窗,电致变色材料,抗静电塑料、涂料、纤维,显示器用防辐射抗静电涂层材料,红外吸收隔热材料,气敏元件,电极材料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导电材料。
它与其他传统抗静电材料如石墨、表面活性剂、金属粉等相比,有着较大的优越性,如耐候性、耐磨性以及分散性,从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应用领域:ATO(AntimonyDopedTinO某ide)可作优良隔热粉、导电粉(抗静电粉)使用。
其良好隔热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涂料、化纤、高分子膜等领域。
此外作为导电材料,在分散性、耐活性、热塑性、耐磨性、安全性上有着其他导电材料(如石墨、表面活性剂、金属粉等)无法比拟的优势。
被应用于光电显示器件、透明电极、太阳能电池、液晶显示、催化等方面。
行业领导者:于2022年在上海市嘉定区建成,成为那博化工在中国的综合服务平台,并辐射至亚太区众多客户。
那博化工致力于通过品牌、产品及服务,为涂料、塑料、造纸和特殊用品市场创造更好的、更令人满意的价值。
纳米氧化锡粉体制备研究进展
溶胶 一 凝胶法制备 S n O , 纳 米 粉 体 的 基 本 原 理 是先 将金 属 醇 盐 或 无 机盐 经 过水 解 后 形 成 溶 胶 , 然 后溶 胶 聚合凝 胶化 , 经 过干燥 , 在不 同温 度下 焙 烧 热
处理 , 除去所含有机成分 , 得 到 纳 米 尺 度 的超 微 颗 粒 。该 过 程 是先 将 S n C 1 晶体 用 二 次蒸 馏 水 配制 成
方法制备 纳米二氧化锡 粉体 的过 程 、 原理和制备条件 , 描述和分析 了目前各种制备超细二 氧化锡 的
方法和特征及各方法的优缺点 , 并 对 其 应 用 前 景 做 出 了进 一 步 的 展 望 。
关键词 : 氧化锡 ; 纳米粉体 ; 四 氯化 锡 ; 传 感 器材 料
中图分类号 : T G 1 4 6 . 4
3 0 0 K时 的禁 带宽 度 高达 3 . 6 e V。 同时 它 还是 一 种
1 氧化锡 ( S n O ) 纳 米 粉体 的制备 方 法
在 三维 方 向上尺 寸都在 纳 米 尺 寸范 围的 材料 可
以称 之为纳 米 粉体 。纳米 粉 体 的制 备 方 法 很 多 , 制 备 氧 化锡 ( S n O ) 纳 米粉 体 的常 用 方 法有 液 相 法 、 固 相法 和气相 法 。液 相 法包 括溶 胶 一凝 胶 法 、 水 热 合
右, 最 后形 成 白色 的 S n( O H) 凝胶 , 将凝胶 S n . ( O H) 前 驱物 放 人 钢 玉坩 埚 中 , 分 别 在 不 同 温 度下
成法 、 均匀 沉淀 法 、 微 乳液 法 、 微 波合 成 法 、 金 属 醇盐
重要 的传感 器 材 料 , 用 它制 备 的气 敏 传 感 器 具 有 灵 敏度 高 、 工 作温 度低 的特 点 , 被 广 泛用 于半 导 体太 阳 能 电池 气 敏传感 器催 化剂 以及 光学 技 术 中 。 由于它 对许 多可燃 性 气 体 如 氢 气 、 一 氧化 碳 等 气 体 都 有 相
无机材料综合设计性实验
二氧化锡半导体纳米粉体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报告无机材料综合设计性实验半导体纳米粉体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一:文献综述1.半导体纳米粉体概念、特性、用途、半导体特性的研究方法;2.纳米氧化锡的结构、特性、制备原料及方法、表征、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等3.氧化锡纳米粉体制备过程中制备条件对粉体粒径及形貌的影响。
1.纳米材料介绍1.1.1纳米材料的种类我们所说的纳米材料,指的是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寸范围内的材料或由这些材料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复合材料。
纳米材料的基本单元可以分为三类:(1)零维材料:材料在空间三维尺度均在纳米尺度,如纳米微粒,稳定的团簇等;(2)一维材料:材料在空间有两维在纳米尺度,如纳米线,纳米棒,以及纳米管等;(3)二维材料:材料在三维空间中有一维在纳米尺度,如超薄膜和超晶格等。
因为上述的纳米材料单元往往具有量子性质,所以对零维,一维和二维的纳米材料基本单元分别又有量子点,量子线和量子阱的称号。
半导体量子点材料的物理行为与原子极为相似,所以被称为“人造原子”,电子在其中的能量状态呈类似原子的分立结构。
而量子阱和量子线的电子态密度分别呈台阶形状和尖峰形状。
纳米材料其实一直都存在于自然界中,不过为数并不多,大部分的纳米材料都是由人工制造的。
我国古代利用燃烧蜡烛的烟雾制成的碳黑作为墨的原料,以及用于作色的染料,都属于最早的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纳米金属,纳米晶体,纳米陶瓷,纳米玻璃,以及纳米高分子等。
按材料物性可分为:纳米半导体材料,纳米磁性材料,纳米非线性光学材料,纳米铁磁体材料,纳米超导体材料,以及纳米热电材料等。
按应用方向可分为:纳米电子材料,纳米光电子材料,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敏感材料,储能材料等。
1.1.2纳米材料的特征在纳米体系中,由于电子波函数的相关长度与纳米体系的特征尺寸相当,这时电子不能再被看作在外场中运动的经典粒子,电子的波动性在输运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氧化锡化学式
二氧化锡化学式二氧化锡化学式为SnO2。
二氧化锡是一种无机化合物,由锡和氧元素组成。
它是一种白色固体,无臭,无味,不溶于水。
二氧化锡在自然界中以锡石的形式存在,也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制备。
二氧化锡的化学式中的“Sn”代表锡元素,它是一种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14组。
锡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具有较低的熔点和较高的抗腐蚀性。
锡被广泛用于制造锡罐、焊接材料和合金等。
化学式中的“O”代表氧元素,它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8个元素。
氧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具有较高的电负性和较强的氧化性。
氧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与其他元素结合形成氧化物,如二氧化锡。
二氧化锡的化学式中的“2”表示锡和氧的摩尔比为1:2。
这意味着每个锡原子与两个氧原子结合。
锡和氧的结合是通过化学键形成的,其中锡和氧之间共享电子。
二氧化锡具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和应用。
首先,它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具有较高的电阻率和较低的导电性。
这使得二氧化锡在电子器件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晶体管、电容器和太阳能电池等。
二氧化锡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质。
它对可见光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并且具有较高的折射率。
这使得二氧化锡在光学领域中被用作镀膜材料、纳米颗粒和传感器等。
二氧化锡还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耐热性。
它不易受到酸、碱和高温的侵蚀,因此被广泛用作催化剂、防腐剂和涂料等。
为了制备二氧化锡,可以通过多种方法。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将锡粉暴露在空气中,使其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锡。
这个反应通常需要较高的温度和氧气浓度。
另一种制备二氧化锡的方法是将锡盐与碱性溶液反应。
这个反应产生的沉淀经过过滤和干燥后可以得到纯净的二氧化锡。
总结起来,二氧化锡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具有半导体、光学和化学稳定性等优良性质。
它在电子、光学和化工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合适的制备方法,可以获得高纯度的二氧化锡。
水热法合成二氧化锡纳米晶粉实验报告
SnQ纳米微晶的溶胶一水热法合成2007级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颜廷国刘峰一、前言二氧化锡(SnQ)纳米晶粉是一种半导体氧化物,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吸附特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有害、有毒及可燃易爆气体报警的气敏材料和湿敏材料。
目前,制备超细二氧化锡(SnC2 )微粉的方法很多,包括溶胶一凝胶法、化学沉降法、激光分解法和水热合成法等,其中用水热法制备二氧化锡微晶有许多优点,如:a)由于反应是在相对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因此有可能实现在常规条件下不能进行的反应。
b)产物直接为晶态,使得晶粉粒度分布窄,晶体较完整;无须经过焙烧晶化过程,因此团聚较少,粒度均匀,形态比较规则。
c)改变反应条件(温度、酸碱度、原料配比、矿化剂等)可能得到具有不同晶体结构、组成、形貌和颗粒尺寸的产物。
本文初步探讨了反应温度、介质酸度和反应物浓度对纳米二氧化锡的形成、形貌和粒状尺寸的影响。
二、实验部分1)水热法制备纳米晶粉SnQ的反应机理:首先是SnCb水解:Sn CI4如20= Sn(OH)4(S)4HC1形成无定形的Sn(OH)4沉淀,接着发生Sn (OH)4的脱水缩合和晶化作用:nSn(OH)4-在一定温度下t nSnQ+2nH?。
形成SnQ纳米微晶。
2)试剂:实验中所用的四氯化锡、醋酸铵、乙醇(95%)、冰醋酸、氢氧化钾均为分析纯(AR试剂。
3)实验仪器:烧杯、容量瓶(50ml)、玻璃棒、酸度计(pHS-3C 型)、聚四氟乙稀衬里不锈钢压力釜、台式烘箱、离心机(附带离心管)、表面皿、电子天平、研钵、真空泵、抽滤装臵、PH试纸。
4)实验试剂的准备:反应液的配制:分别配制浓度分别为0.5mol/L 、 1.0mol/L 、2.0mol/L 的SnCI4溶液。
缓冲液的配制:取77.08 克醋酸铵固体与59ml 冰醋酸充分混合配制成PH约为4.5的缓冲液。
配制浓度为 6.0mol/L 的氢氧化钾溶液。
5)合成反应:以分析纯四氯化锡(SnCl4 〃5H 2O )为原料,用蒸馏水配制成的一定浓度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按一定K/Sn 摩尔比边搅拌边加入KOH溶液至溶液PH=1.45,将溶液注入具有聚四氟乙烯衬里的不锈钢压力釜中,在160° C下进行水热恒温晶化1.5小时,待反应釜冷却至室温,倒出反应釜中反应产物至离心试管中,加入醋酸铵—醋酸缓冲液离心洗涤4—5 次,最后用95%的乙醇洗涤两次,于800C 下干燥,然后研细。
氧化锡和二氧化锡
氧化锡和二氧化锡
氧化锡通常指的是二氧化锡(SnO2),是一种优秀的透明导电材料,而不是一氧化锡(SnO)。
具体如下:
1. 化学性质:二氧化锡(SnO2)是锡的最稳定氧化物,具有n型半导体特性,外观为白色细分散粉末。
它在常温常压下稳定,不溶于水和醇,但可以溶于强酸或强碱中形成相应的盐类。
二氧化锡的熔点为1630℃,沸点为1800℃,密度约为6.95 g/cm³。
由于其良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经常被用作掺杂材料以提升性能,如掺锑(Sb)或氟(F)的SnO2。
2. 应用领域:二氧化锡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作为气敏元件、液晶显示器件、光探测器、太阳能电池、光催化剂、电催化剂以及保护涂层等的材料。
它的能带隙可以通过掺杂外来元素或通过纳米结构设计来调整,从而适用于不同的电子和光电设备。
3. 制备方式:二氧化锡可以通过将锡在空气中灼烧或将Sn(OH)4加热分解来制备。
综上所述,氧化锡一般是指二氧化锡(SnO2),它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高科技领域。
而一氧化锡(SnO)则是另一种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应用。
在讨论氧化锡时,通常指的是二氧化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锡半导体纳米粉体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报告学院: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班级:无机0801姓名:魏军参学号:0305080723组员:张明陈铭鹰项成有半导体纳米粉体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前言SnO2 粉体作为一种功能基本材料,在气敏、湿敏、光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目前是应用在气敏元件最多的基本原材料之一。
纳米级SnO2 对H2 、C2H2 等气体有着较高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市场前景。
研究纳米SnO2 粉体的制备方法很多,例如:真空蒸发凝聚法、低温等离子法、水解法、醇盐水解法、化学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近期还出现了微乳液法,水热合成法等。
每种制粉方法各有特点,但是在目前技术装备水平和纳米粉体应用市场还未真正形成的条件下,上述纳米粉体制备方法由于技术成熟度或制备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大多都还未形成具有实际意义上的生产规模,主要还处于提供研究样品阶段。
以廉价的无机盐SnCl4·5H2O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粒度均匀的超细SnO2粉体,该工艺具有设备简单,过程易控,成本低,收率高等优点。
实验考察制备工艺过程中原料浓度、反应温度、反应终点pH值、干燥脱水方式、培烧温度等因素对纳米SnO2粉体粒径的影响。
实验过程以TG-DTA热分析、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分析前驱体氢氧化物受热行为,前驱体表面基团及过程防团聚机理等。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比表面测试仪分别对纳米粒子的形貌与粒径分布、晶相组成、比表面积进行了表征与测定。
在实验中制备得到得SnO2 胶体,在干燥、煅烧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团聚。
因为粉体颗粒细小, 表面能巨大, 往往会粘结在一起。
水热法是近年来出现的制备超细粉体的新方法,其利用密封压力容器, 以水为溶剂, 温度从低温到高温(100 ℃~400 ℃) , 压力在10~200 MPa 。
该方法为前驱物反应提供了一个在常压下无法实现的特使物理化学条件。
避免在普通煅烧过程中, 由于晶粒间细小间隙产生毛细现象导致的颗粒长大团聚。
水热法制备过程中, 粉体在液相中达到“煅烧”温度。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 有效阻碍颗粒间的长大, 保持颗粒粒度均匀, 形态规则, 且干燥后无需煅烧, 避免形成硬团聚。
本文以SnCl4·5H2O 为原料, 利用溶胶凝胶法和离心洗涤制备纯净凝胶, 水热脱水法制备SnO2微晶;研究不同水热条件下, SnO2 粉体的形成、晶粒大小以及分散性能。
文献综述1.1 半导体纳米粉体半导体定义电阻率介于金属和绝缘体[1]之间并有负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
半导体室温时电阻率约在10E-5~10E7欧姆•米之间,温度升高时电阻率指数则减小。
半导体材料很多,按化学成分可分为元素半导体和化合物半导体两大类。
锗和硅是最常用的元素半导体;化合物半导体包括Ⅲ-Ⅴ族化合物(砷化镓、磷化镓等)、Ⅱ-Ⅵ族化合物( 硫化镉、硫化锌等)、氧化物(锰、铬、铁、铜的氧化物),以及由Ⅲ-Ⅴ族化合物和Ⅱ-Ⅵ族化合物组成的固溶体(镓铝砷、镓砷磷等)。
除上述晶态半导体外,还有非晶态的玻璃半导体、有机半导体等。
本征半导体:不含杂质且无晶格缺陷的半导体称为本征半导体。
在极低温度下,半导体的价带是满带(见能带理论),受到热激发后,价带中的部分电子会越过禁带进入能量较高的空带,空带中存在电子后成为导带,价带中缺少一个电子后形成一个带正电的空位,称为空穴。
导带中的电子和价带中的空穴合称电子 - 空穴对,均能自由移动,即载流子,它们在外电场作用下产生定向运动而形成宏观电流,分别称为电子导电和空穴导电。
这种由于电子-空穴对的产生而形成的混合型导电称为本征导电。
导带中的电子会落入空穴,电子-空穴对消失,称为复合。
复合时释放出的能量变成电磁辐射(发光)或晶格的热振动能量(发热)。
在一定温度下,电子 - 空穴对的产生和复合同时存在并达到动态平衡,此时半导体具有一定的载流子密度,从而具有一定的电阻率。
温度升高时,将产生更多的电子 - 空穴对,载流子密度增加,电阻率减小。
无晶格缺陷的纯净半导体的电阻率较大,实际应用不多。
半导体历史半导体的发现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1833年,英国巴拉迪最先发现硫化银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于一般金属,一般情况下,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巴拉迪发现硫化银材料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
这是半导体现象的首次发现。
不久,1839年法国的贝克莱尔发现半导体和电解质接触形成的结,在光照下会产生一个电压,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光生伏特效应,这是被发现的半导体的第二个特征。
在1874年,德国的布劳恩观察到某些硫化物的电导与所加电场的方向有关,即它的导电有方向性,在它两端加一个正向电压,它是导通的;如果把电压极性反过来,它就不导电,这就是半导体的整流效应,也是半导体所特有的第三种特性。
同年,舒斯特又发现了铜与氧化铜的整流效应。
1873年,英国的史密斯发现硒晶体材料在光照下电导增加的光电导效应,这是半导体又一个特有的性质。
半导体的这四个效应,(jianxia霍尔效应的余绩──四个伴生效应的发现)虽在1880年以前就先后被发现了,但半导体这个名词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维斯首次使用。
而总结出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一直到1947年12月才由贝尔实验室完成。
很多人会疑问,为什么半导体被认可需要这么多年呢?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材料不纯。
没有好的材料,很多与材料相关的问题就难以说清楚。
半导体于室温时电导率约在10ˉ10~10000/Ω•cm之间,纯净的半导体温度升高时电导率按指数上升。
半导体材料有很多种,按化学成分可分为元素半导体和化合物半导体两大类。
除上述晶态半导体外,还有非晶态的有机物半导体等和本征半导体。
1.1.1导体纳米材料的概念纳米级结构材料简称为纳米材料(nano material),是指其结构单元的尺寸介于1纳米~100纳米范围之间。
由于它的尺寸已经接近电子的相干长度,它的性质因为强相干所带来的自组织使得性质发生很大变化。
并且,其尺度已接近光的波长,加上其具有大表面的特殊效应,因此其所表现的特性,例如熔点、磁性、光学、导热、导电特性等等,往往不同于该物质在整体状态时所表现的性质。
半导体纳米线和半导体氧化物纳米带可用于研制纳米器件。
氧化物的多样性又使其覆盖了几乎所有的金属学和固体物理的研究领域,包括超导、铁电性、磁性质等。
二维的半导体氧化物,如ZnO、SnO2、In2O3和CdO,更是具有独特的性质,现在被广泛应用于传感材料和气体探测感应装置。
例如,搀杂有氟的SnO2薄膜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门窗的玻璃上,因为它对于红外线有较低的发射率。
而SnO2的纳米颗粒被认为是气体探测感应器的最重要的传感材料,因为它对很稀薄的气体也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被用于检测如H,S,CO等一些可燃的还原性气体的泄漏。
1.1.2半导体的特性半导体五大特性∶电阻率特性,导电特性,光电特性,负的电阻率温度特性,整流特性。
在形成晶体结构的半导体中,人为地掺入特定的杂质元素,导电性能具有可控性。
在光照和热辐射条件下,其导电性有明显的变化。
晶格:晶体中的原子在空间形成排列整齐的点阵,称为晶格。
共价键结构:相邻的两个原子的一对最外层电子(即价电子)不但各自围绕自身所属的原子核运动,而且出现在相邻原子所属的轨道上,成为共用电子,构成共价键。
自由电子的形成:在常温下,少数的价电子由于热运动获得足够的能量,挣脱共价键的束缚变成为自由电子。
空穴:价电子挣脱共价键的束缚变成为自由电子而留下一个空位置称空穴。
电子电流: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电子产生定向移动,形成电子电流。
空穴电流:价电子按一定的方向依次填补空穴(即空穴也产生定向移动),形成空穴电流。
本征半导体的电流:电子电流+空穴电流。
自由电子和空穴所带电荷极性不同,它们运动方向相反。
载流子:运载电荷的粒子称为载流子。
导体电的特点:导体导电只有一种载流子,即自由电子导电。
本征半导体电的特点:本征半导体有两种载流子,即自由电子和空穴均参与导电。
本征激发:半导体在热激发下产生自由电子和空穴的现象称为本征激发。
复合:自由电子在运动的过程中如果与空穴相遇就会填补空穴,使两者同时消失,这种现象称为复合。
动态平衡:在一定的温度下,本征激发所产生的自由电子与空穴对,与复合的自由电子与空穴对数目相等,达到动态平衡。
载流子的浓度与温度的关系:温度一定,本征半导体中载流子的浓度是一定的,并且自由电子与空穴的浓度相等。
当温度升高时,热运动加剧,挣脱共价键束缚的自由电子增多,空穴也随之增多(即载流子的浓度升高),导电性能增强;当温度降低,则载流子的浓度降低,导电性能变差。
结论:本征半导体的导电性能与温度有关。
半导体材料性能对温度的敏感性,可制作热敏和光敏器件,又造成半导体器件温度稳定性差的原因。
杂质半导体:通过扩散工艺,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少量合适的杂质元素,可得到杂质半导体。
N型半导体:在纯净的硅晶体中掺入五价元素(如磷),使之取代晶格中硅原子的位置,就形成了N型半导体。
多数载流子:N型半导体中,自由电子的浓度大于空穴的浓度,称为多数载流子,简称多子。
少数载流子:N型半导体中,空穴为少数载流子,简称少子。
施子原子:杂质原子可以提供电子,称施子原子。
N型半导体的导电特性:它是靠自由电子导电,掺入的杂质越多,多子(自由电子)的浓度就越高,导电性能也就越强。
P型半导体:在纯净的硅晶体中掺入三价元素(如硼),使之取代晶格中硅原子的位置,形成P型半导体。
多子:P型半导体中,多子为空穴。
少子:P型半导体中,少子为电子。
受主原子:杂质原子中的空位吸收电子,称受主原子。
P型半导体的导电特性:掺入的杂质越多,多子(空穴)的浓度就越高,导电性能也就越强。
结论:多子的浓度决定于杂质浓度。
少子的浓度决定于温度。
PN结的形成:将P 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制作在同一块硅片上,在它们的交界面就形成PN结。
PN结的特点:具有单向导电性。
扩散运动:物质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这种由于浓度差而产生的运动称为扩散运动。
空间电荷区:扩散到P区的自由电子与空穴复合,而扩散到N区的空穴与自由电子复合,所以在交界面附近多子的浓度下降,P区出现负离子区,N区出现正离子区,它们是不能移动,称为空间电荷区。
电场形成:空间电荷区形成内电场。
空间电荷加宽,内电场增强,其方向由N区指向P区,阻止扩散运动的进行。
漂移运动:在电场力作用下,载流子的运动称漂移运动。
PN结的形成过程:如图所示,将P型半导体与N 型半导体制作在同一块硅片上,在无外电场和其它激发作用下,参与扩散运动的多子数目等于参与漂移运动的少子数目,从而达到动态平衡,形成PN结。
电位差:空间电荷区具有一定的宽度,形成电位差Uho,电流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