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3)措施 ①在中央设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其职能是管理蒙古、新疆、西 藏等少数民族事务。 ②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地施行“改土归流”。 (4)历史作用 ①近代中国的版图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奠定。 ②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4.平定三藩之乱:三藩是指平西王(云南)吴三桂、平南王(广东)尚可喜、 靖南王(福建)耿精忠. 1673年康熙帝决定撤三藩。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 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 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
【试题分析】 明朝初年,为加强皇权,废丞相、设内阁,皇帝直管六部。到 中后期,内阁权力上升,文官集团制约了皇权。为加强皇权,皇帝开始用宦 官集团来制约文官集团。材料中由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逐 渐制度化正是这种斗争的表现,故A项正确;宦官的权力全都来自于皇帝,他 们只不过是皇帝跟大臣争权的工具而已,故B、D两项错误;到明朝中后期, 内阁权力上升,议政功能并未丧失,故C项错误。 答案:A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内容、特点、 影响。 2.备考策略:(1)明代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将 学习的重点放在这两个机构的权力和发挥的作 用上,在此基础上认识其本质。可以用“权力范 围无限大,决策权力无限小”来理解明代内阁和 清代军机处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两者不过是君主 专制强化的工具。(2)关注地理、建筑等与古代 政治制度的关系。(3)注意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 如明、英的内阁等。
4.地方行政制度:朱元璋认为行省制度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碍于皇 权的集中。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掌管民政、财政;按察司,掌刑 法;都指挥司,掌军事。三者合为三司,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三者各司 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 5.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 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6.迁都北京:1421,明成祖(永乐帝)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2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课件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2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课件

解析:从图表可知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率均高于城市居 民, 体现出 1978 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较快发展, 故 A 项正确。 答案:A
3.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港时高兴地说:“人还是这些 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率就上来了。这无非是给了你 们权„„你们有了权,有了钱,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其 “变化”实际上是基于港口管理体制突破了 A.“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的模式 B.“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的模式 C.“自主经营,简政放权”的模式 D.“政企分开,自负盈亏”的模式 解析:港口的管理体制突破了“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的模 ( )
解析
(
)
2. 下表为 1979~1984 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增长率(依 据龚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该表反 映出
区域
农村 城市
收入
17.6%(家庭收入) 8.0%(职工货币工资)
消费水平
8.9% 4.5%
(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B.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城市 C.废除农业税增加了农民收入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②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3)意义
①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 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 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
(1)开始: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为开端。
[史料三]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
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 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 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 包权益。 ——摘编自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 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第16课 抗日战争 (共19张PPT)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第16课 抗日战争 (共19张PPT)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 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 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 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1.日本侵华的步骤(从局部战争到全面侵华)
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制做一个日军军事侵略进程大事年表。 时间 局部 侵华 阶段 1931-1935 日本方面情况
挑起九一八事变,一 二八事变 建立伪满国。 策动华北事变, 妄图占领华北五省。
中国方面重要情况
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 中国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4)西安事变( 1936.12.12 )和平解决。(初步形成) (5)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
( 2014· 福建文综· 16)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 ( 2016· 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 · 30)图4 是 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 )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AA .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BB .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6课 抗日战争
新课标要求:
1、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
2、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
3、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讲座2经济成长历程高考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讲座2经济成长历程高考

高考讲座(二) 经济成长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环节一高考第 40 题规范答题讲评第一步: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读材料是解答非选择题的重要环节,应注意围绕设问细读材料,解读和获取有效信息。

读材料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先读材料正文,后读或不读材料出处与设问。

科学做法应该是:首先:文字材料先读材料出处,图片、图表、表格材料先读题目。

这些信息简明扼要,往往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史书文献、背景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至关重要。

其次:审读材料正文。

注意材料的层次、几则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中的省略号前后的内容、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关键语句,细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注意材料中的隐性信息。

第二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清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

“答题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答题提示语”是指应怎样回答,“时空限定语”是指要回答问题的时间、地域范围,“答题限定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应是什么样的。

将这四项审清了,答题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

很多考生都是由于限定词或答题语等没有审清而丢分,因此,审设问时,一定要将这几项答题要素用笔标注一下,以便引起注意并加深理解,切不可马马虎虎,更不能掉以轻心。

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非选择题的开头格式一般都是“阅读材料”,所以很多考生解答时,养成了一个“抛开教材,就题答题”的坏习惯。

从非选择题的“教材型”“材料型”“结合型”三种类型来看,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

审完设问后,应先回顾与所学知识的链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

这里有三种情况:(1)如果是“教材型”的设问,就可直接用教材知识作答。

如果该设问与题目中的材料有一定联系,对材料内容应做大概了解。

(2)对于“材料型”的设问,尽管题目要求“根据材料指出”,但实际上材料所含信息与教材知识又非常相近,依据教材知识同样可以回答。

这样的设问,当你回顾教材知识后再读材料,则很容易概括出答案。

(3)对于“结合型”的设问,答案的要点应是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并集”,即材料中体现的要点+教材中的要点=完整的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1讲(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1讲(人教版)

•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父子方相式传
有__________和兄终弟及。 • (2)夏商的政治特点:王权具神有秘 ________色彩。
(3)夏商的行政制度① ②中 地央 方: :设 封有 侯相 和、 伯卿 ,士 定等 期, 向掌 商管 王政 纳务 贡。 , 并奉命征伐。
• (2)消极作用:诸侯在封地内有权分封卿大夫、 设置官员、建立武装、扩大统治区域,具有 较大的独立性,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
二 宗法制问题 主题1 大宗与小宗
• 图解:

划分大宗、小宗的依据是血缘关系
的亲疏、嫡庶之别,大宗、小宗是相对的,
并不是一成不变,每一宗都实行嫡长子继承
制。
主题2 宗法制的影响
• 导读 (1)注意材料的来源(出处);(2)注意材 料中的显性信息;(3)注意图例表示的内容。

本史料反映出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
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从布局上,王
族占据战略要地,是分封的主体,直观地反
映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
主题3 分封制的作用
• (1)积极作用:西周初期,周王有较高的权威, 周王对诸侯国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诸 侯国对周王室起到拱卫作用,使周朝不仅巩 固了统治,而且扩大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 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一 分封制问题 主题1 分封制的目的
• 史料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 蔽周室。
• ——顾炎武

本史料中的“封建”指分封制,反映
出其实施的目的是拱卫王室,巩固西周统治。
主题2 分封制的对象与布局
• 史料一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 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过关课件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过关课件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2)西晋统治 ①建立和统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 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②西晋的灭亡: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 族所灭。
2.东晋与南朝 (1)从东晋到六朝: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420 年,刘裕夺取皇位,建立宋。其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合称 南朝。 (2)士族兴起 ①成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 受政治、经济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②地位: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 支柱。
(3)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实行改革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内容 改鲜卑姓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
突厥
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③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①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
吐蕃 文化交流
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靺鞨 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
提示 东晋时期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思维点拨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1)政治: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洛阳农业发达,粮食充足。 (3)均势:旧都偏居塞上,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洛阳便于南下,统一南 北。 拓展提升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1)概念: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指处于奴隶社会或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社会的转化。 (2)表现:经济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政治上,采用封建的官制、法律; 文化上,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十五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发展——工业革命时期 - 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十五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发展——工业革命时期 - 3
• 1837年开始写作第一本物种演变笔记。 • 1838年阅读托马斯•马尔萨斯的著作《人口论》。 • 1839年~1843年编纂五卷本巨著《贝格尔号航行期内的动物志》 • 1842~1846年撰写三卷本著作《贝格尔号航行期内的地质学》。 • 1855年开始撰写关于进化论的主要著作。 • 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
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与相对论一 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
近代
现代
科学家 主要的成果 科学家 主要成果
伽利略
(为经典力学奠 定基础)
近代科学的研究方 法
物理学天文学Fra bibliotek爱因斯坦
(发展牛顿力 学)
狭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
牛顿
(形成经典力学 体系)
总结运动三大定律和 万有引力定律,创立 经典力学。
【合作探究】: 14—19世纪,欧洲在思想领域、天文学领域、物理 学和生物学领域如何挑战封建神学?
(1)14—16C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把神 从人们的生活中驱逐出去;
(2)16C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把神从天文学领域驱逐出去;
(3)17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 把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把造物主(神) 从无生命现象研究领域驱逐出去;
• 依据该年表并结合所学,指出《物种起源》成书的背景。 • 英国成为殖民帝国; • 工业革命完成; •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 达尔文长期进行生物进化的考察、研究。
二 .爱恩斯坦创立相对论:
1、背景: 19C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面临的新问题 2、提出: 20C初,爱因斯坦(德)提出相对论。 3、内容: (1)狭义相对论:1905年

2018版高考历史北师大版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

2018版高考历史北师大版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

知识拓展——军机处的特点 (1)“简”:指机构人员十分简单。 (2)“勤”:指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3)“速”:指办事速度快,效率高。
(4)“密”:指地外内廷,外界干扰少。
轻巧识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可归纳为 “一废、二设、 走极端”
特别提醒 —— 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所体现的趋势及反映的 本质问题 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 态的新变化,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则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军机大臣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 皇帝 手中。 (3)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_____
4.影响 (1)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2)统一多民族国家也得到巩固与发展。
[巧学妙用] 误区警示——宰相制≠内阁制
宰相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法定行政机构,是百官之首,
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 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
史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
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 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 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读史用史』
(1)史料一从四个不同层面论述了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 因以及评价。根据史料概括上述四个原因,并结合所学知
『方法突破』 近年高考出现了大量历史情境式命题。 解答此类试题时,先理清历史情景的基本要素,如时 间、人物、地点、事件等,再链接课本知识分析、理 解。即在情境中思考答题,在答题中感悟历史。如本 题的关键要素“阁权虽重,……官阶还是低”。
『史论链接』 明朝内阁制度的鲜明特点

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9讲(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9讲(人教版)

• (3)意义
•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 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 ②这一理论来源于革命斗争实践,并从理论 指导上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 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这一理论的 创立,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 展。
走向193陕5年北10吴月起,镇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于 ③胜利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
红一方面军在甘肃 会宁 会师。
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
危为安。
(3)意义②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 长征 精神,
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③开始了革命新局面。

史料表明抵抗侵略、追求解放、浓
二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阶段的探索
• 1.探索历程 • (1)探索期:成立至大革命失败
•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 识到了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1922年,中 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第一次在 中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纲领。
• (2)成熟期:土地革命时期
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
• [考 纲] 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2.新民 主主义革命。
• [课 标] 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 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概述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 年之前)。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 1.五四风雷 • (1)背景:1919年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 (2)经过
• 【易混易错】 关于红军长征方面理解的误 区
• (1)三大主力会师会宁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 其中“三大主力”没有“红三方面军”;不 应把吴起镇会师与会宁会师混淆。

2018版高考历史人民版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

2018版高考历史人民版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

文明转型。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 “ 改变中国 ” ,而
我们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 “ 清代中国 ” 需要改变,封 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 …… 从 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史料二
考点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考点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销售市场 ②《马关条约》 ③半殖民地 ④
三国干涉还辽
考点二 危机
⑤门户开放
②左宗棠 ③行省 ④邓世昌 ⑤民族
①爱国
⑥京津地区 ⑦反帝爱国
[巧学妙用]
1.理清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图示解史——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
考纲考点 命题思路 考情分析 1840年至1900 1.(2016· 课标全国Ⅰ,29)近代中国军备的发展 年间列强侵略 2.(2014· 课标全国Ⅱ,29)清政府向近代外交的转变 与中国人民的 3.(2013· 课标全国Ⅰ,40)晚清海洋利用的变化及启示 反抗斗争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 国共产党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 命 4.(2012· 课标全国,41)评析近代“冲击—反应”模式 (2013· 课标全国Ⅰ,29)晚清现代化的趋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 亥革命) 1.从考查方式来看,多以选择题考查 为主,2013年新课标Ⅰ卷以40题形式 出现,2012 课标全国和2014年新课标 Ⅰ卷则先后在此命制了高考41题,所
统的排外性质。
考法1
认识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影响
【考题1】 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 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 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认 为:这个税率 (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 (值百抽二到值百抽 四 ) 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 ( D ) 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 B.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 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必修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共21张PPT)(共21张PPT)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必修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共21张PPT)(共21张PPT)

二、西周分封制
2、目的: 巩固统治 3、分封的对象: 子弟(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4、权利: 受封土地和人口、再分封、世袭统治权 5、义务:朝贡、军赋、力役、
6、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等
7、作用: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8、解体: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名存实亡. 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
2、官员的产生和待遇不同:分封的诸侯职位世袭, 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官吏只有俸 禄没有封地。 3、与中央的关系和影响不同:封国有很强的独立性, 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完全听命于中央,有利于 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4、性质不同: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 秦汉:郡、县(汉初郡国并行制;东 汉出现州、郡、县)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1.8.2821.8.28Saturday, August 28,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03:32:5803:32:5803:328/28/2021 3:32:58 AM •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1.8.2803:32:5803:32Aug-2128-Aug-2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03:32:5803:32:5803:32Saturday, August 28, 2021
32))最商高:执宗政法集制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 度集3)中周;:(宗分法封制制、下分诸封侯制权、力礼较乐大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

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21讲(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21讲(人教版)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 审题突破 本题以“一五”计划期间粮食计 划供应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 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解决问题的能力。材 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 粮食供应不涉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故排 除A项;材料不涉及自然灾害问题,故排除C 项;国民经济恢复的时间是1952年,故排除D 项。因此选B项。
• 3.影响
• (1)导致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 (2)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丧失了发展的 良机。
• 【易混易错】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指的 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并不是纠正 “左”倾错误。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主题1 实施的条件
• (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 化建设提上日程。
基本3%完,成资,使本社主会义主经义经济济由成7分%在降国低民到经济1%中以占下了绝。对的优
势。
主题3 图解三大改造
“大跃进”运动的失误
• “大跃进”对自然环境、国民经济和当时人 们的思想产生了不利影响 。
•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 炼钢,毁掉不少山林,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 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环 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 (1)必要性: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 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对 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 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创造必要的条件。
• (2)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
本史料反映了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 努力的作用。
• 史料三 1958年12月19日宣布,提前12天完 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1 108万吨,生 铁产量为1 369万吨。实际上合格的钢只有 800万吨,所炼300多万吨土钢、416万吨土铁 根本不能本用史料。反估映计了全炼民钢大铁炼钢在铁全运国动造约成损人失力、20物0力亿、 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魏晋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魏晋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

考点深化探究
【答案】 (1)心态:对佛教流行的现象深感忧虑,极力提倡将儒家思想中孔孟仁义 道德之说列为国家的正统学说,以抵制异端邪说的流传。 实质:说明当时社会上出现儒、佛、道等思想进一步融合的趋势。 (2)这种说法具有片面性。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儒学处于独尊地位的局面受到 冲击,随着道教的兴起、佛教的盛行,儒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②儒学在吸收佛教、 道教的思想过程中始终在发展,儒学的传统并没有中断;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 以及之后的隋唐儒学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成为上承两汉经学,下启宋明理学的重 要发展阶段。
——韩愈《原道》
考点深化探究
解读 (1)史料1的信息说明魏晋时期出现了儒、道合流的趋势。 (2)史料2表明道教思想家陶弘景对三教基本上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也反映了 儒、佛、道合流加快的趋势。 (3)史料3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原有的 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问题 (1)根据史料3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韩愈对佛教传播的心态如何,其反映的 实质是什么? (2)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的儒学发展受阻及正统地位一度中断。 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
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 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 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 艺术宝地。
主干知识梳理
4.中外文化交流 (1)从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一些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 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成 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2)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 法。唐朝高僧鉴真6次东渡,历经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这些交流对日本 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件--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件--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秦朝各级官僚体系示意图 金字塔结构
体现权力高度集中, 皇位独尊、皇权至 家天下 上,大权独揽
世袭
分工配合,相互牵制
由皇帝任免, 有任期、考核 政绩
官僚政治
负责地方治 理,对中央 负责。
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 (1)对秦: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促进封建社 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 (2)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 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深远影响)。 2、消极:专制皇权极易形成暴政和腐败,阻碍社会发展。
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秦。
“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皇帝独尊
1、皇帝制度:基本特征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核心)
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2)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 责监察百官。 (3)太尉(虚设):管理全国军务。 3、地方制度: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 帝直接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权。
期影响
B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019·全国卷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A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
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2017·海南卷)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
①积极作用: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集团形成“周王——诸 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 课件(共94张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 课件(共94张ppt)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扣题眼:观察表格可看出,直接参与“安史之乱”的河朔型地方势力明显强大,但数量
很少。中央对中原、边疆、东南型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对河朔型藩镇形成制约,维
护了边疆安全。 析错点:东南型藩镇是朝廷的赋税之地,其余藩镇赋税多为自负盈亏,不能反映出藩镇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材料中只有河朔型藩镇和中原型藩镇互防,并未反映出其相互攻
。(4)演变过程
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 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的 议政场所是政事堂。政事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省 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也就是说决策与行政是分开的。这 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推动机构运转。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级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 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 执行相职。
伐;藩镇割据本身是对中央集权的一种挑战。 【答案试解】 D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4、隋唐政权的更迭: 5、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1) 民族关系
咸海
回纥
外兴安岭与库页岛 靺鞨
突厥

大海


唐朝少数民族分布和疆域图
南诏
南海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 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 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朝
581
618
907
阶段特征:
时期 起止时间和朝代 总体特征 政治
经济
581-618-907
隋唐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封建社会全面繁荣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政治 清明、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民族、对外交往频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6·江苏单科,16)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
设方案。
方案一
(弗吉尼亚方 案)
方案二 (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 (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 口比例分配表 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 无论大小有同 等表决权的国 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 等表决权的参议 院和按人口数确 定代表名额的众 议院
史料二 最高法院为非民选的机构,在美国的宪政结构冲突中拥 有最终的裁判权。参议院的人员每州两名,和每州的人口数量不 构成比例关系,其人员由各州议会指定而不是民众直接选 举。……总统由每州选举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全体选 民直接选举产生。 ——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史料三 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七款……经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 法案,在正式成为法律之前,须呈送合众国总统……总统有权缔 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并须出席的参议员中三 分之二的人赞成……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解析 材料表格主要体现了美国制宪会议形成国会建设方案的过 程,但未涉及选举和国会的地位问题,故A、B项错误;国会建设 的最终方案充分照顾考虑了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利益,协调了大州 和小州的矛盾,说明政治具有妥协性,故C项正确;共和制度下 的分权是指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 分权,材料主要讲述国会的建设问题,没有涉及到和其他部门的 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
(2)共和制度 ①权力职责
权力 行使者
职责权力
立法 行政
国会 总统
由参议院和众_议_院_____组,立掌法权握
政府_首_脑_____ 国家元首、__________和军队总 司行政令权;掌握_______;有权否决
国会通过的法律;有权任命政府
高级官员
司法解释权
②司主法要特点最:高院体现法了_掌_三___权_握 ___分_司__立___法_、_互权__相_,制拥约的有特最点高。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纠正“结构上 的基本错误”的?
提示: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 2.依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
的原则有哪些? 提示:人民主权、民主原则、分权与制衡、中央集权。
[史论归纳] 全面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分权与制衡” 分权与制衡是被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 动中的重要原则,即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项权力分别由三 个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并形成相互牵制和相互约束的格局。以 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其要点如下: (1)理论基础:吸收了洛克、孟德斯鸠等著名启蒙思想家思想的精 华。 (2)相互关系:“分权”是实现“制衡”的前提和基础。“制衡” 是分权的目的和结局。
考向一 1787年宪法制定的必要性、特点及体现的原则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 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 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 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3.影响
①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_资__产__阶__级___成文宪法,奠 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1)进步性②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 “_分__权__与__制__衡___”原则,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 ③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2)局限性: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保留了种族歧视。
1.史料一信息中“建筑物”指邦联体制;“结构上的基本错误” 指当时美国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全国性 政府。
2.史料二主要说明最高法院为非民选机构;参议员由各州议会指 定;总统由各州选举人团选举产生。它们都不是由选民直接选 举产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国宪法的共和特色。
3.史料三信息“经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法案”“须呈送合众国 总统”体现了政府对国会的制约。“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 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
3.认识 (1)必须建立强有力的_中__央__政__府__。 (2)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知识点二 1787年宪法的颁布 1.概况: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
邦宪法。 2.内容 (1)联邦制度 ①职权: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
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___地__方__法__律,有一定的___自__治__权。 ②特点:中央集权与____地__方__分_相权结合,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具体表现:
(4)实施结果: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和滥用权力现象的发生,给 美国带来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这是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关 键因素。 (5)存在问题:三大权力机关互相扯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 象时有发生;三权分立的原则在政治生活中难以真正贯彻。
[命题分析]
考法1 从权力结构调整角度命题。1787年宪法实现了由松散邦 联制到联邦制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解题时注意结合邦联制与联邦制的概念内涵分析。 考法2 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1787年宪法是世界第一部资产阶 级成文宪法,首创了联邦制、三权分立体制、总统制等。解题时 需结合1787年宪法的基本内容分析。 考法3 从唯物史观角度命题。1787年宪法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 步与稳定,却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解题时需结合1787年宪法 的历史影响回答。
第7讲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江苏考试说明 美国的联邦制及共和政体的确立:(1)美国独立之 初的严峻形势;(2)1787年宪法;(3)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 确立。
知识点一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美国独立 (1)1776年,英属北美__1_3_个殖民地宣布独立。 (2)1781年,美国打败英国殖民军队。 (3)1783年,英国承认其独立。 2.严峻形势 (1)独立之初的美国实行_邦__联__制__,结构松散。 (2)国家无权征税,不掌握军队,各州权力大。 (3)各州互设关卡,商品流通不畅,社会动荡。 (4)无统一关税,美国在与欧洲各国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