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和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

合集下载

家兔动脉血压的药物干预与调控实验

家兔动脉血压的药物干预与调控实验

家兔动脉血压的药物干预与调控实验引言:动脉血压是评估心血管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受到多种生理和病理因素的调控。

了解家兔动脉血压的药物干预与调控实验,是为了深入研究相关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将介绍家兔动脉血压的实验方法、常用的药物干预与调控方案,以及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方法:1. 实验动物:选择健康的家兔作为实验动物,体重应在2-3 kg之间,性别均衡,避免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在实验开始前,兔子需要适应实验环境和操作人员。

2. 药物干预:首先,选择适合研究目的的药物,如α1-受体阻滞剂、β1-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根据实验需要,将药物按照药理作用、剂量和途径等设置组别。

对于每个药物组,应设置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以进行对照分析。

3. 实验操作:(1)术前准备:家兔需要进行一夜禁食,并在实验前麻醉,常见的麻醉剂有异氟醚和地氟醚等。

麻醉后,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和固定插管。

(2)家兔血压的测量:家兔的动脉血压可以通过有创和无创两种方法来测量,其中无创方法包括尾部测量、股动脉测量等。

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血压并记录。

(3)药物给予:根据实验设计,将不同组别的药物按照规定的剂量和途径给予家兔。

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和饮水等。

(4)数据记录与分析:实验过程中,需要定期测量和记录家兔的动脉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

数据采集完成后,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结果解释。

结果与讨论:1. 影响动脉血压的药物干预:在对家兔进行动脉血压药物干预与调控实验中,α1-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可导致血管扩张,从而降低血压;β1-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可以减慢心率,减少心肌收缩力,进而降低血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可以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从而降低血压。

2. 结果分析与解释:根据实验数据,可以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血压差异。

实验结果显示,进行α1-受体阻滞剂药物干预的组别动脉血压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该药物可有效降低血压;而进行β1-受体阻滞剂药物干预的组别动脉血压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需进一步研究探讨;进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药物干预的组别动脉血压也显著降低,显示该药物对血压具有明显调控作用。

探究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的影响因素

探究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的影响因素

探究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的影响因素家兔作为一种常见的实验动物,在动脉血压调节方面被广泛应用。

动脉血压的调节对于维持机体整体生理平衡至关重要,而了解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的影响因素对于研究心血管疾病以及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神经调控因素神经调控是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的重要因素之一。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过神经反射和内源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来调节血管的舒缩和心率。

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血压升高,而副交感神经兴奋则可导致血压下降。

还有一些高级中枢神经调节中心,例如延髓、下丘脑和脑干等,也参与了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的神经调控过程。

二、体液因素体液因素是影响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体液因素包括体液容量和渗透压等。

家兔体液容量的改变会直接影响血容量,从而对血压产生影响。

渗透压的改变也会引起机体的水钠潴留或排出,从而影响血压的调节。

体液因素通过既往的生化和改变心输出量等方式,对家兔的动脉血压调节产生作用。

三、药物因素药物对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家兔常被用来评估抗高血压药物的效果。

例如,利尿剂可以通过促进尿液排出降低体液容量、减压素能增加钠水排泄来降低血压;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慢心率和降低心脏收缩力,从而降低血压。

不同类别的药物对于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这对于药物疗效及安全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四、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会对家兔动脉血压调节产生影响。

例如,温度的升高会导致外周血管扩张,从而降低血压;冷刺激则会引起外周血管收缩,提高血压。

此外,噪音、光照等环境因素也会对家兔的动脉血压调节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结: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神经调控因素、体液因素、药物因素以及环境因素。

了解和研究这些因素对于理解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的机制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这些因素,对家兔的动脉血压进行干预,进而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

同时,这些研究结果也可以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理论指导,推动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发展。

家兔失血性休克及抢救实验报告

家兔失血性休克及抢救实验报告

--------------------- 精选公文范文------------------家兔失血性休克及抢救实验报告篇一:休克实验报告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实验人员5 人第2 组班一、实验目的1. 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少量失血和大量失血对家兔动脉血压、心率、皮肤和粘膜颜色的影响。

探讨其发生机制。

2. 用颈外静脉输血和输液的方法抢救失血性休克,观察抢救过程中家兔动脉血压、心率、皮肤和粘膜颜色的变化。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器械:兔手术台,常规手术器械,注射器,动脉夹,动脉插管,电刺激连线,血压换能器,三通管,铁架台,棉线,纱布实验仪器:电脑,RM6240 生物信号采集系统---------- 精选公文范文----------实验药品:20%氨基甲酸乙酯,肝素,生理盐水/10g三、实验对象家兔1 只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四、实验步骤1、仪器调试:首先打开电脑,选择MedLab 生物信号处理系统;从第1、2、3 通道中选择1 个通道,记录动脉血压。

其次将血压换能器连接线与相应的通道相连,检查换能器是否正常,加肝素溶液排除空泡,先清零,血压0mmH2、家兔称重、麻醉和固定取家兔一只,称重:,用20%氨基甲酸乙酯以5ml /Kg (体重), 耳缘静脉缓慢注射麻醉, 共注射14ml, 至呼吸深而慢、反射迟钝(角膜反射、夹肢反射)为止。

把兔子以背位固定法固定。

3、麻醉起效后手术颈部手术——左颈总动脉、右颈外静脉、右颈总动脉插管------- 精选公文范文----------23(1)颈部备皮,作颈部,正中 3~5cm 切口,左右颈总动脉分离,穿线标记,备用。

(2)左颈总动脉插管术 --- 测血压 动脉插管及换能器肝素化,左颈总 动脉远心端结扎,近心端动脉夹夹闭, 动脉前壁倒 “V ”切口动脉插管插入, 结扎 固定。

放开动脉夹记录正常动脉血压。

( 3)右颈外静脉插管术 —输血输液排掉输液管中的空气。

动脉血压的调节与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动脉血压的调节与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动脉血压的调节与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研究背景:动脉血压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参数之一,其调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体位变化、情绪、药物等。

失血性休克是常见的临床急症之一,其发生与动脉血压的下降密切相关。

本实验旨在探究动脉血压的调节机制以及失血性休克的发生机制。

实验方法:选取正常健康的实验动物10只,将其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在进行打血操作后10分钟内观察其血压变化,并在失血性休克发生前停止实验。

对照组需要同步进行,但不进行打血操作。

采用无损血压监测系统监测血压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实验组血压在打血后10分钟内明显下降,平均收缩压从110mmHg降至80mmHg,平均舒张压从75mmHg降至
60mmHg;而对照组血压基本稳定,平均收缩压在100mmHg左右波动,平均舒张压在70mmHg左右波动。

实验组在血压下降后出现明显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口渴等失血性休克的症状,而对照组未出现明显的异常反应。

实验结论:动脉血压的调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心脏泵血能力、外周血管阻力、血容量等,可以通过改变呼吸、运动、进食等方式进行调节。

失血性休克的发生与动脉血压的下降密切相关,当动脉血压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口渴等临床症状。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及时补液、输血等措施,维持动脉血压的稳定。

实验评价:本实验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易行,数据稳定可靠。

但考虑到动物福利,实验中应加强对实验动物的保护和关爱,严格控制损害实验动物的行为。

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实验报告

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实验报告

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医学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作者:Aspirin实验日期:2013年12月18日院系:第一临床医学院专业:临床医学【实验题目】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实验目的】1.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2.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和抢救过程中动物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微循环改变3.了解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治疗方案【实验原理】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大出血、创伤、中毒、烧伤、窒息、感染、过敏、心脏泵功能衰竭等,以机体微循环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是休克常见的病因。

休克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当血量锐减,如外伤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妇产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超过总血量的25%~30%,超出机体代偿的能力,即可引起心排血量和平均动脉压下降而发生休克。

根据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将休克分为三期:休克早期(休克代偿期或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休克中期(可逆性失代偿期或微循环瘀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不可逆性失代偿期或微循环衰竭期)。

但依失血程度及速度的不同,各期持续时间、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以提高有效循环血量、心排血量,改善组织灌流;其次根据休克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必要是可予抗炎等治疗。

【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家兔(体重2.0kg以上)2.器材与药品器材:兔手术台、婴儿秤、兔用器械1套、动脉导管、三通管、气管插管、体温计、注射器(1ml、10 ml 、50 ml)、输液装置、丝线(7#、1#)、纱布、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药品:25%乌拉坦溶液、肝素生理盐水、1%普鲁卡因3.方法与步骤①麻醉固定家兔称重后,25%乌拉坦溶液按4ml/kg剂量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仰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减去手术部位被毛。

影响家兔动脉血压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影响家兔动脉血压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影响家兔动脉血压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家兔作为常见的实验动物之一,其生理参数的测量对于研究心血管疾病和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动脉血压是衡量心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影响家兔动脉血压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 年龄:家兔的年龄会对其动脉血压产生影响。

在生长发育阶段,年轻的家兔通常具有较低的动脉血压。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兔的动脉血压逐渐增加。

这是由于家兔血管的生长和发育以及心脏的成熟所致。

2. 遗传因素:家兔的遗传背景也会对其动脉血压产生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某些家兔品系具有较高的血压,而另一些品系则具有较低的血压。

这说明遗传因素在家兔动脉血压调控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3. 性别:性别是影响家兔动脉血压的重要因素之一。

雄性家兔通常具有较高的动脉血压,而雌性家兔的动脉血压较低。

这可能与雄性激素对血压调节的影响有关。

4. 饮食和营养:家兔的饮食和营养摄入也可能影响其动脉血压水平。

高盐饮食通常会导致血压升高,而富含膳食纤维和天然抗氧化物的饮食则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

5. 运动:适度的运动对于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非常重要。

缺乏运动的家兔往往会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

而经常参与有氧运动的家兔通常具有更健康的血压水平。

6. 环境:环境因素也可能对家兔动脉血压产生影响。

环境温度、湿度和噪音水平等都可能对血压产生一定的影响。

较高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而较高的噪音水平则可以引起应激反应,进而影响血压。

以上是影响家兔动脉血压的一些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之间也存在相互关系:1. 年龄和遗传背景可能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家兔的血压水平。

家兔的遗传背景可能决定其在不同年龄阶段血压的变化趋势。

2. 饮食和运动可以相互影响。

合理的饮食结合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

3. 性别和环境因素也可能存在关联。

例如,环境温度和湿度可能对雄性和雌性家兔的血压产生不同的影响。

综上所述,家兔动脉血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并且这些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

家兔血压调节实验报告

家兔血压调节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专业班级:康复治疗技术2班实验小组:第四组姓名:卢锦锟实验日期:2015年11月10日(一)实验项目:家兔动脉血压调节(二)实验目的:1、掌握神经体液因素及受体阻断或兴奋药物对家兔心血管活动的影响机制。

2、掌握动脉血压作为心血管功能活动的综合指标及其相对恒定的调节原理和重要意义。

3、掌握家兔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静脉麻醉、静脉输液、动脉插管、分离神经等)。

4、掌握压力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的使用。

(三)基本原理:(要求对写出关键点)动脉血压是心血管功能活动的综合指标。

正常心血管的活动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动脉血压相对恒定。

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对于保持各组织、器官正常的血液供应和物质代谢是极其重要的。

通过实验改变神经、体液因素或施加药物,观察动脉血压的变化,间接反映各因素对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或影响。

实验仪器与试剂:BL-420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血压换能器、刺激电极、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注射器(5mL、1mL)等;3%戊巴比妥钠、0.3%肝素、1:10000盐酸肾上腺素、1:10000去甲肾上腺素、1:1000异丙肾上腺素、0.01%多巴胺、1%酚妥拉明、0.01%普萘洛尔、0.001%乙酰胆碱、0.01%阿托品1、夹闭颈总动脉血压升高,心跳加快。

这是由于颈动脉窦管壁的外膜下分布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是动脉张力感受器。

这个感受器位于兔颈总动脉的远心端,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分叉交界处。

夹闭颈动脉后,远心端的颈动脉窦张力感受器感受到血压下降,传出神经冲动的频率减慢。

信息沿窦神经上传至延髓孤束核心血管中枢。

使心迷走紧张减弱,心交感和心缩血管紧张加强,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血管外周阻力增加。

从而血压恢复性升高。

若血压下降过大,交感缩血管紧张还会扩展到静脉系统,是静脉收缩,促进血液回心,使每博输出量增加。

2、静脉注射0.01%重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α和β2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管径变小,外周阻力增加,从而使平均动脉压升高。

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引言失血性休克是指由于大量失血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无法维持正常体循环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病理状态。

该病理条件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动物家兔模型,研究失血性休克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

材料与方法实验动物本实验选用3只健康雄性家兔(品系:新西兰白兔),体重均在2.5-3.0kg之间。

实验分组将3只家兔随机分为以下两组:1.实验组(n=2):给予家兔产生失血性休克的处理2.对照组(n=1):不进行任何处理,作为对照实验过程1.家兔饭前禁食12小时,但可以自由饮水。

2.每只家兔在实验前进行术前准备,包括固定家兔以及检查基础生理指标。

3.实验组的家兔进行1.5 mL/kg的大量出血处理,同时监测动脉血压、心率、血液氧饱和度和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

4.对照组的家兔不进行任何处理,只进行基础指标的监测。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动脉血压、心率、血液氧饱和度和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

使用SPSS软件进行t检验,p值小于0.05视为统计学意义。

结果实验组中,家兔在大量出血后,动脉血压和心率明显下降,血液氧饱和度和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降低。

对照组中,这些指标变化不明显或无明显变化。

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指标实验组(n=2)对照组(n=1)动脉血压(mmHg)78.5 95.2心率(次/min)110 92血液氧饱和度(%)86 95血红蛋白浓度(g/dL)7.2 9.5经过统计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动脉血压、心率、血液氧饱和度和血红蛋白浓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本实验以家兔模型进行失血性休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大量出血后,家兔的动脉血压和心率会明显下降,血液氧饱和度和血红蛋白浓度也会显著降低。

这些结果与临床上的失血性休克表现一致,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然而,实验结果仅仅是初步验证了家兔模型在失血性休克研究中的适用性,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

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实验报告参考模板

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实验报告参考模板

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医学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作者:Aspirin实验日期:2013年12月18日院系:第一临床医学院专业:临床医学【实验题目】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实验目的】1.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2.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和抢救过程中动物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微循环改变3.了解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治疗方案【实验原理】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大出血、创伤、中毒、烧伤、窒息、感染、过敏、心脏泵功能衰竭等,以机体微循环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是休克常见的病因。

休克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当血量锐减,如外伤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妇产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超过总血量的25%~30%,超出机体代偿的能力,即可引起心排血量和平均动脉压下降而发生休克。

根据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将休克分为三期:休克早期(休克代偿期或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休克中期(可逆性失代偿期或微循环瘀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不可逆性失代偿期或微循环衰竭期)。

但依失血程度及速度的不同,各期持续时间、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以提高有效循环血量、心排血量,改善组织灌流;其次根据休克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必要是可予抗炎等治疗。

【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家兔(体重2.0kg以上)2.器材与药品器材:兔手术台、婴儿秤、兔用器械1套、动脉导管、三通管、气管插管、体温计、注射器(1ml、10 ml 、50 ml)、输液装置、丝线(7#、1#)、纱布、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药品:25%乌拉坦溶液、肝素生理盐水、1%普鲁卡因3.方法与步骤①麻醉固定家兔称重后,25%乌拉坦溶液按4ml/kg剂量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仰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减去手术部位被毛。

家兔的失血性休克与抢救

家兔的失血性休克与抢救

家兔失血性休克及抢救实验目的:1.学习哺乳类动物动脉血压的直接描述方法,观察神经和某些体液因素对微循环机能的影响。

2.复制几种类型休克的动物模型,并通过电视录像,观察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血压和微循环血流等的变化,加深对于”休克发病的关键不在于血压,而在于血流“的理论认识。

3.设计抢救方案,加深对休克防治原则及所用药物药理作用的理解,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原理:1. 动脉血压是动脉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管壁产生的压力。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与大动脉的顺应性以及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的比例。

2. 动脉血压是心血管系统活动的的反映,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神经与体液因素有交感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

减压反射是神经调节主要方式,减压反射的构成为感受器: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传入神经:减压神经与迷走神经神经中枢:延髓传出神经: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效应器: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

而血管舒缩功能及神经体液调节异常将导致循环系统功能紊乱,引起血压改变,甚至导致休克的发生。

4.休克:各种强烈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重要器官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由此引起的全身危重的病理过程。

5.休克的分期:一期:缺血性缺氧期二期:淤血性缺氧期三期:微循环衰竭期6.休克的防治原则:快速输血并且大量补液,快速扩充血容量。

在快速扩充血容量的基础上,选择性的运用血管活性药物。

实验对象:家兔(1.15kg)实验步骤:1.动物称重,麻醉,仰卧固定。

2.颈部手术操作:切开皮肤→分离组织与肌肉→分离一侧颈总动脉→全身肝素化→动脉插管→描记动脉血压3.分离颈外静脉,向颈外静脉输入生理盐水。

4.分离股动脉向心方向插管。

5.少量放血开放股动脉上动脉夹,自股动脉少量放血,当放血量达全身血量10%时夹闭股动脉,观察各指标15分钟。

6.大量放血放血量约为全身血量的25%,观察各指标15分钟。

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家兔失血性休克——2011302280083 潘晴【实验目的】1、了解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并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2、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和抢救休克时动物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微循环改变;3、了解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理及救治措施。

【实验原理】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机体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并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是休克常见的病因。

休克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当血量锐减(如外伤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超过总血量的20%以上时,极易导致急性循环障碍,组织有效血液灌流量不足,即休克的发生。

根据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将休克分为三期: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或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或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或DIC期)。

但依失血程度及快慢的不同,各期持续时间、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以提高有效循环血量、心排血量,改善组织灌流;其次根据休克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状态。

【实验对象】家兔【实验器材】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手术器械、输液装置、尿量测定装置、量筒、注射器、针头、20%乌拉坦、1%肝素、1%NA、生理盐水。

【观察指标】动脉血压(BP) mmHg中心静脉压(CVP) cmH2O呼吸(R)频率、幅度尿量(U) ml/10min【实验步骤】1、称重麻醉:(乌拉坦5ml/kg);2、固定备皮:仰卧固定,颈部和腹部剪毛备皮;3、血管分离: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右侧颈外V和左侧颈总 A ,穿双线备用;4、荷包缝合:切口部位: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3-5cm内,正中切口;5、肝素抗凝:(耳缘V,1ml/kg)排净空气,尽量靠近远心端,回抽有血;了6、血管插管:结扎远心端,夹闭近心端,仅先后顺序不同;7、呼吸装置: 胸腹部正中皮肤呼吸最明显处,穿单线固定,并连于张力传感器;8、 0.01%AD(0.2ml)第一次记录9、复制休克(40mmHg,30min)第二次记录10、注射NA(耳缘注射,1ml/kg)第三次记录11、静脉补液(40~60滴/分)第四次记录【注意事项】1、麻醉深浅要适度,麻醉过浅,动物疼痛,可致神经源性休克;过深则抑制呼吸。

高血压模型下家兔动脉血压调节反应的实验观察与解析

高血压模型下家兔动脉血压调节反应的实验观察与解析

高血压模型下家兔动脉血压调节反应的实验观察与解析引言: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持续性增高的动脉血压。

该病的发展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的损伤,并增加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风险。

因此,研究高血压的形成机制以及调节反应对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观察与解析高血压模型下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反应。

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雄性家兔作为实验对象。

2. 高血压模型构建:采用逐渐增加食盐摄入量的方法,喂养家兔高盐饮食,同时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建立高血压模型。

3. 实验仪器:使用血压计、心电图记录仪等设备进行实验观测和数据采集。

4. 实验操作:在家兔进行前期适应和训练后,记录其基础血压和心电图,并定期测量动脉血压。

结果与分析:1. 高血压模型构建成功:经过高盐饮食的喂养,实验组家兔的血压明显升高,形成了高血压模型,而对照组则保持正常血压水平。

2. 基础血压和心电图变化:实验组家兔的基础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电图记录也显示心律不齐的现象,表明高血压模型下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异常。

3. 血压调节反应观察:通过刺激实验组家兔,如交感神经激活或血管张力调节剂的注射,观察动脉血压的反应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家兔的动脉血压调节反应明显减弱,不能有效调节血压变化,而对照组家兔的血压调节反应正常。

4. 实验数据统计与对比: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高血压模型下家兔血压调节反应的定量数据。

例如,实验组的血管张力指数及血压随体位变化的范围较狭窄,而对照组的血压调节指标正常。

讨论与结论:1. 高血压模型下家兔动脉血压调节能力减弱,这与高血压病人在临床上的观察结果一致,说明这一模型可以用于高血压的研究。

2. 高血压模型下家兔血压调节反应减弱的机制可能涉及多个因素,如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内皮功能异常、肾脏调节功能紊乱等,这些因素的研究可以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3.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一些血压调节的指标,为临床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同药物对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的影响实验比较

不同药物对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的影响实验比较

不同药物对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的影响实验比较家兔作为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的研究领域。

血压是心血管系统的重要指标,不同药物对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药物对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作用进行实验比较的角度展开探讨。

一、肾上腺素对家兔动脉血压的影响肾上腺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激紧张状态下释放,具有提高心脏收缩力和心率、收缩外周血管的效应。

实验研究表明,给予家兔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后,可引起动脉血压升高,同时伴有心率的增加。

此时动脉血压的上升主要是由于肾上腺素收缩外周血管引起的。

二、乙酰胆碱对家兔动脉血压的影响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传递物质,能够激活乙酰胆碱受体,引起血管扩张和心率降低的效应。

实验研究表明,给予家兔乙酰胆碱后,可以引起动脉血压的降低,同时伴有心率的减缓。

这是由于乙酰胆碱通过激活乙酰胆碱受体,调节心脏和外周血管的功能,导致血管扩张和血压的下降。

三、硝酸甘油对家兔动脉血压的影响硝酸甘油是一种常用的血管扩张剂,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实验研究表明,给予家兔硝酸甘油后,可以引起动脉血压的明显下降。

硝酸甘油通过释放一氧化氮,促使血管平滑肌放松,导致血管扩张和血压的降低。

四、洛托尔对家兔动脉血压的影响洛托尔是一种β受体阻滞剂,常用于高血压和心脏病的治疗。

实验研究表明,给予家兔洛托尔后,可以引起动脉血压的下降。

洛托尔通过阻断肾上腺素对β受体的作用,抑制心脏的兴奋性和收缩力,从而降低心率和动脉血压。

五、血管紧张素Ⅱ对家兔动脉血压的影响血管紧张素Ⅱ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对家兔动脉血压有显著的影响。

实验研究表明,给予家兔静脉注射血管紧张素Ⅱ后,可明显增加动脉血压。

这是由于血管紧张素Ⅱ能够收缩外周血管,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导致动脉血压的升高。

综上所述,不同药物对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

肾上腺素能够提高动脉血压,乙酰胆碱和硝酸甘油则具有降低动脉血压的效应。

洛托尔通过阻断β受体作用降低动脉血压,而血管紧张素Ⅱ能够显著增加动脉血压。

兔失血性休克及实验性治疗

兔失血性休克及实验性治疗

【实验方法与步骤】
3.分离一侧股动脉,插入导管,以备放血之用。
4. 打开计算机,启动 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 记 录正常血压、呼吸、中心静脉压。
5. 复制休克模型: 股动脉放血,血压下降到 40mmHg 时,停止放血,如血压代偿升高时,再 次放血, 使血压稳定40 mmHg左右, 持续在10--20 min,然后记录上述各项指标。
通过扩血管和缩血管药物治疗休克后出现的不 同效果,可以反过来证明,休克早期的主要发病机 制微血管的痉挛和微循环的灌流不足,休克的改善 主要不在于血压、而在于组织灌流。
【注意事项】
1. 注射麻醉剂时速度不可过快,以免引起 窒息。麻醉深度要适宜。
2.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出血。
【讨论】
大量放血使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 使心输 出量减少, 动脉血压降低,反射性的引起交 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儿茶酚胺大量 释放,引起外周血管强烈收缩, 特别是毛细 血管前阻力明显增加, 使组织器官微循环的 灌流量急剧减少,导致休克发生。
P:181
兔失血性休克
【实验目的】
1. 学习复制兔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 2. 观察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3. 观察扩血管药物和缩血管药物对休克的
影响,加深对休克发病机制的认识。
【实验原理】
颈总动脉放血使循环血量减少,当快速失血 量超过总血量25%~30%时, 有效循环血量急剧 减少,使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反射性 的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 儿茶酚 胺大量释放,引起外周血管强烈收缩,使组织器 官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导致休克发生。
【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取成年家兔一只, 称重, 20%乌拉坦 5ml/kg 耳 缘静脉注射全身麻醉。将动物仰卧位固定。剪去 颈部的被毛,擦净。

家兔动脉血压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家兔动脉血压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家兔动脉血压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概述动脉血压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其稳定受到神经、体液以及血管本身等多重因素的精密调控。

家兔作为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其动脉血压的调节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血压调控机制、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神经调节方面,心血管中枢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血管活动进行调控,以维持血压稳定。

交感神经兴奋时,会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从而提高血压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则会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从而降低血压。

压力感受性反射也是调节动脉血压的重要神经机制,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通过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从而降低血压。

在体液调节方面,多种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动脉血压的调节。

例如,血管紧张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缩血管物质会使血管收缩,提高血压而一氧化氮、前列环素等舒血管物质则会使血管舒张,降低血压。

血容量、血钠浓度等体液因素也会对血压产生影响。

除了神经和体液调节外,血管本身的结构和功能也对动脉血压产生影响。

例如,血管壁的弹性、外周血管阻力等因素都会影响血压水平。

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神经、体液和血管本身等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

研究这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动脉血压的调控网络,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生理学和医学领域,对动物,尤其是家兔的动脉血压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动脉血压的稳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重要条件,其调节过程涉及神经、体液和血管等多个系统的协同作用。

家兔作为常用的实验动物,其生理特性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对家兔动脉血压调节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人体血压调控的生理过程,也为高血压、低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对动脉血压调节机制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宏观层面深入到分子和基因层面。

动脉血压的调节与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动脉血压的调节与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动脉血压的调节与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动脉血压的调节与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引言:动脉血压是人体内循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心脏泵血功能以及血管阻力的变化。

动脉血压的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动脉血压的调节机制,并通过模拟失血性休克的实验,研究其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使用健康成年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2. 实验仪器:血压测量仪、失血模拟装置、数据记录仪等。

3. 实验步骤:a. 安置动脉插管:将小鼠固定在实验台上,通过手术操作在其颈部动脉处插入导管。

b. 记录基础血压:将血压测量仪连接到动脉插管上,记录小鼠的基础血压。

c. 模拟失血性休克:通过失血模拟装置控制小鼠体内的血液流失量,模拟失血性休克状态。

d. 观察与记录:在失血模拟过程中,记录小鼠的血压变化情况,并观察其生理反应。

e. 恢复与观察:停止失血模拟后,观察小鼠的血压是否能够恢复至基础水平。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失血模拟后小鼠的血压明显下降。

这是由于血液流失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泵血功能受到抑制,血管阻力也相应下降所致。

血压的下降触发了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以维持机体对血压的稳定调节。

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体内释放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收缩血管,增加血管阻力,从而提高动脉血压。

另一方面,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也被激活,肾脏释放肾素,进而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促使血管收缩,增加血压。

此外,醛固酮的释放也会增加,导致肾小管对水和钠的重吸收增加,进一步提高血压。

然而,这些调节机制并非无限制的,当失血过多时,机体的调节能力也会达到极限。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在失血模拟过程中,小鼠的血压并未完全恢复至基础水平。

这可能是由于失血过多导致机体无法通过调节机制来维持血压的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来进行补充治疗,如输血等。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动脉血压的调节机制以及失血性休克对血压的影响。

医学院学生必备-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失血性休克及其治疗-2021年个人用心整理

医学院学生必备-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失血性休克及其治疗-2021年个人用心整理
6、处死动物耳缘静脉注射空气。
13
[注意事项]
1、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需保持动脉插 管与血管平行,以免刺破血管。
2、保护耳缘静脉,注射时应从耳尖部进 针,如不成功,再向耳根部移位。
3、应尽量减少手术性出血和休克。 4、牵拉肠袢要轻,以免引起创伤性休克。 5、注意分工合作,保持实验台面整洁。
14
[思考题]
10
五、复制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 观察血压和微循环血流的变化
1、少量放血:左颈总动脉放血量约为全血 量的1/10(全血量按体重的8%计算,或 70ml/kg)观察血压和微循环的变化。放 出的血液以注射器(抗凝)收集,备作抢 救时用。
2、大量放血:放血量约为全血量的1/5-1/4, 放血时间为3-5分钟(切勿过快),放血 过程观察血压和微循环变化。
1、讨论实验步骤三(2)、(3)、 (4)所见结果的生理机制。
2、讨论实验动物放血前、后各项指标变 化的机理,根据什么说明已发生了失血 性休克?
15
1)少量放血时,血压下降,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 少,传入神经冲动减少,使心迷走神经中枢紧张性减弱,心交感和缩血管 中枢紧张性增强,再通过相应的传出神经,结果使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减 少,心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增加,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缩血管神经纤 维传出冲动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升高,因而使动脉血压回升。这是 机体自身的代偿功能,使血压和组织灌流量保持基本正常。
6
仪器准备
1、开机进入WinXP操作系统,点击桌面上 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图标,点击 输入→信号 → 通道1 压力 → 点击 开始图标,记录观察。
2、注意加实验标记。
7
三、神经、体液因素 对血压的影响

失血性休克及抢救实验报告

失血性休克及抢救实验报告

失血性休克及抢救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及抢救[目的]1.学习动脉插管测量和记录动脉血压并观察神经体液因素对动脉血压的调节作用;2.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理并分析抢救措施。

[动物] 家兔,体重2.5~3.5kg,性别不拘。

[药品] 20%乌拉坦、1%普鲁卡因、0.9%氯化钠注射液、125U/ml 肝素溶液、7.5%高渗盐水、5%葡萄糖、低分子量右旋糖苷、氨茶碱、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地塞米松、多巴胺、酚妥拉明、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

[器材] 手术器械,注射器(1ml、5ml、10ml),动脉插管,压力换能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呼吸机。

针头(9 号、16 号)、头皮针、动脉导管、气管插管、兔手术台、听诊器、压力换能器、HX200 型呼吸流量换能器、RM6240 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输血输液装置、微循环观察装置。

[方法]1. 仪器安装、调试将压力换能器固定于铁支架上,其位置应与仰卧家兔心脏在同一平面,输出线连接生物信号采集系统。

在电脑的实验软件中找到循环系统,进入系统的实验信号记录状态,调节仪器参数。

2.家兔麻醉及实验前准备家兔称重后耳缘静脉缓慢推注20%乌拉坦5ml/kg 体重。

静推麻醉药品速度不要太快,同时观察家兔的结膜反射、瞳孔大小、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

待动物麻醉后,将其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固定四肢,用棉绳钩住门齿,将绳拉紧并缚于兔台铁柱上。

①分离颈总动、静脉及颈部神经:手术局部剪毛,颈前正中切开皮肤6-8cm,用止血钳钝性分离软组织及颈部肌肉,暴露气管、颈总动脉、颈静脉、迷走神经,用玻璃分针仔细分离右侧神经,穿细线。

②分离股动脉:剪去腹股沟内侧被毛,分离一侧股动脉,做动脉插管,以备放血用。

③分离气管:分离气管,做气管插管,插管一端连接呼吸流量换能器。

④暴露小肠襻:在腹部左侧距中线5cm 处剪毛,做长度约6cm 的纵行切口,打开腹腔。

将小肠襻置于微循环观察盒内,利用医学图象分析系统,打开微循环测量项,通过计算机采集图象,观察失血前后微循环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和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姓名:学号:班级:一、实验目的1.学习直接测量动脉血压的实验方法。

2.通过观察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对家兔心血管活动的作用与影响,加深理解动脉血压作为心血管功能活动的综合指标及其相对恒定的调节原理和重要意义。

3.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

4.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各项观察指标变化并探讨发生机制。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家兔2.器材: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血压换能器,刺激器,保护电极,兔手术台,手术器械,双凹夹,铁支架,动脉插管,动脉夹,注射器(1、10、20ml),注射针头,手术灯,纱布,丝线,婴儿秤,静脉导管,三通管,气管插管,体温计,输液装置。

3.药品:肝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20%乌拉坦,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1:10000。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一、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1.仪器连接和调试:将动脉导管与血压换能器相连,通过三通开关用肝素生理盐水充灌血压换能器和动脉导管,排尽血压换能器与动脉导管中的气泡,然后关闭三通开关备用。

若血压换能器没有定标,要对血压换能器定标,实验过程中,勿轻易改动。

2.手术操作1)麻醉固定:将家兔称重后,自耳缘静脉缓慢注入20%乌拉坦5ml/kg,待动物麻醉后仰卧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减去颈部手术野的被毛。

2)分离血管和神经:沿兔颈部正中线切开皮肤6~7cm,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暴露出气管。

在气管的右侧分离出颈总动脉、减压神经(最细)和迷走神经(最粗),左侧分离出颈总动脉,并在动脉和各神经下穿线备用。

3)插入动脉插管:先在远心端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再用动脉夹夹闭近心端,距离约2cm。

用眼科剪在结扎线下方0.5cm处的动脉壁上向心脏方向剪开一斜口,切口约为管径的一半。

将注满肝素生理盐水的插管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用已穿好的备用线扎紧血管和已插入的动脉导管。

利用远心端结扎线将动脉导管再次结扎固定,使动脉导管与动脉保持在同一直线上,可防止插管滑落。

动脉导管另一端为血压换能器与动物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结扎固定后即可打开移去动脉夹。

3.观察项目1)正常血压曲线。

一级波为心搏波,是由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引起的血压波动,其频率与心率一致。

二级波为呼吸波,是由于呼吸时肺的扩张和缩小而引起的血压波动,与呼吸周期及其节律一致。

2)用动脉夹夹闭右颈总动脉15s,同时观察、记录血压及心率的变化。

3)用两条线在右侧迷走神经中部结扎,并于两结扎线之间剪短迷走神经,用上述电刺激再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观察、记录血压及心率的变化。

4)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由耳缘静脉注入1:10000去甲肾上腺素0.3ml,同时打标记并观察血压变化。

二、失血性休克1.插管:左侧颈总动脉插入与相应换能器相连的颈动脉导管(预先充满肝素生理盐水),描记血压曲线;右侧颈外静脉插入与相应换能器相连的静脉导管(预先充满肝素生理盐水),深约5cm,描记中心静脉压曲线。

2.观察项目:动脉血压等一般生理指标。

3.休克模型复制:打开三通开关,使血液从颈动脉流入含有少量肝素抗凝的50ml注射器内,一直放血使血压(平均动脉压)下降并稳定在40mmHg水平,观察失血后动物各项生理指标。

1)初次放血20ml,观察血压变化。

2)每次放血10ml,观察血压变化。

3)当平均血压降到60mmHg,每次放血5ml,观察血压变化。

4)当平均血压降到40mmHg,观察:若升到45mmHg以上,重复抽血。

5)平均压维持约40mmHg,10min。

4.抢救治疗:以50滴/min的速度输回原血和生理盐水按1:1配置的混合液。

四、实验结果一、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正常血压曲线2.夹闭右颈总动脉15s3.刺激迷走神经4.注射去甲肾上腺素0.3ml二、失血性休克1.休克模型复制1)正常血压2)血压下降至40mmHg以下并保持稳定2.抢救治疗(50滴/min回输)1)15:45:002)15:46:393)15:48:364)15:51:54五、实验讨论一、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在生理情况下,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的血压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是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而实现的,其中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起着重要作用。

此反射既可在血压升高时降压,又可在血压降低时升压,反射的传入神经为主动脉神经与窦神经。

家兔的主动脉神经为独立的一条神经,又称减压神经,易于分离和观察其作用。

在人、犬等动物,主动脉神经与迷走神经混为一条,不能分离。

反射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纤维,心交感神经兴奋,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受体结合,引起心脏正性的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心迷走神经兴奋,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 受体结合,引起心脏负性的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受体结合,引起阻力血管的收缩。

图1. 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1.正常血压波动曲线分析血压曲线上可以看到一级波和二级波。

一级波(心搏波):是由于心室舒缩所引起的血压波动,频率与心率一致,但由于记录系统有较大惯性,波动幅度不能真实反映收缩压与舒张压的高度;二级波(呼吸波):是由于呼吸运动所引起的血压波动。

2.夹闭一侧颈总动脉15s动脉压力感受器: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

【1】图2. 颈动脉窦区与主动脉弓区的压力感受器与化学感受器夹闭一侧颈总动脉→颈动脉窦血压下降→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2】→窦神经传↗心抑制区(-)→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入冲动↓↗心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心脏(+)↘↘缩血管区(+)动脉血压↑↘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血管收缩↗图3. 减压反射示意图CVLM:尾端延髓腹外侧部RVLM:头端延髓腹外侧部EAA:兴奋性氨基酸GABA:γ-氨基丁酸(+):兴奋(-):抑制3.刺激迷走神经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外周端,其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兴奋,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产生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出现心率减慢,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

图4. 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4.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激动血管α1受体,使血管收缩,主要使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

动脉收缩使血流量减少,静脉的显著收缩使总外周阻力增加。

较弱激动心脏β1受体,是心肌收缩性加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排出量增加。

在整体情况下,心率由于血压升高而反射性减慢;另外由于药物的强烈血管收缩作用,总外周阻力增高,增加了心脏的射血阻力,使心排出量不变或下降。

【3】二、失血性休克机体对一定量的急性失血有代偿能力。

急性失血使动脉血压下降,血容量减少,在失血的瞬时,通过压力感受性反射和容量感受性反射,阻力血管、容量血管收缩、心脏活动增强以维持动脉血压。

急性失血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导致儿茶酚胺大量分泌,出现血管的明显收缩。

静脉系统属于容量血管,可容纳血液总量的60%~70%。

静脉的收缩可以迅速而短暂地增加回心血量。

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为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比后阻力升高更明显,毛细血管灌流不足,流体静压下降,使组织液进入血管,循环血量增加。

抗利尿激素、血管紧张素Ⅱ、皮质激素的产生和分泌增加也参与急性失血的代偿。

1.失血性休克时微循环改变及其机制1)一期——休克代偿期(缺血性缺氧期)特点:a.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压力降低;b.微静脉和小静脉对儿茶酚胺敏感性较低,收缩较轻;c.动静脉吻合支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开放,血液从微动脉经动静脉吻合支直接流入小静脉。

d.灌流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机制:a.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

b.微循环血管持续收缩,尤其是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c.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大于后阻力增加。

d.真毛细血管关闭增加,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减慢。

e.血液通过直捷通路和开放的动-静脉吻合支回流,微循环非营养性血流增加、营养性血流减少,组织发生严重的缺血缺氧。

f.交感兴奋和血容量的减少还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而血管紧张素Ⅱ有较强的缩血管作用,包括对冠状动脉的收缩作用。

g.增多的儿茶酚胺还能刺激血小板产生更多的血栓素A2(TXA2),也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

h.溶酶体水解酶-心肌抑制因子系统在休克Ⅰ期微循环缺血的发生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2)二期——休克进展期(淤血性缺氧期)特点:a.微循环血管扩张。

b.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

c.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

d.灌流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机制:a.酸中毒缺氧引起组织氧分压下降,CO2和乳酸堆积而发生算中毒。

b.局部输血管代谢产物增多(如组织胺、激肽、乳酸、腺苷等),此外,细胞解体时释出钾离子增多,钾离子外流增加使电压门控性钙离子通道抑制,钙离子内流减少,血管反应性与收缩性降低。

c.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液浓缩,血细胞压积增大,红细胞聚集,血细胞粘附、聚集加重,血粘度增加,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可使微循环血流变慢甚至停止。

d.内毒素等的作用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扩张。

3)三期——休克难治期(微循环衰竭期)特点:a.微循环反应性显著下降:血管麻痹扩张。

b.DIC发生:血细胞粘附聚集加重,微血栓形成。

c.灌流特点:血流停止,不灌不流。

机制:a.应激反应使血液凝固性升高。

致休克的动因(如创伤、烧伤、出血等)和休克本身都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可引起应激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和垂体-肾上腺皮质活动加强,使血液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加,血小板粘附和聚集能力加强,为凝血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b.凝血因子的释放和激活。

有的致休克动因(如创伤、烧伤等)本身就能使凝血因子释放和激活。

例如,受损伤的组织可释放出大量的组织凝血活素,起动外源性凝血过程;大面积烧伤使大量红细胞破坏,红细胞膜内的磷脂和红细胞破坏释出的ADP,促进凝血过程。

c.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局部组织胺、激肽、乳酸等增多。

这些物质一方面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淤血,通透性升高,血流缓慢,血液浓缩红细胞粘滞性增加,有利于血栓形成;另一方面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暴露胶元,激活凝血因子Ⅻ和使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d.缺氧使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降低,不能及时清除凝血酶元酶、凝血酶和纤维蛋白。

结果在上述因素作用下,而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图5. 失血性休克的发生机制2.回输时配置原血和生理盐水1:1混合液的原因动物内环境(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需保持一定的渗透压,即维持一定的体液溶质浓度。

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阻滞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引起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各重要生命气管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