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江西九江5_7级地震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1]

合集下载

江西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与地震分布规律

江西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与地震分布规律

江西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与地震分布规律吴富江;毛素斌;钟千秀;杨明桂【摘要】本文以新编《江西省区域地质志》总结的地质构造新成果为基础,结合江西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记录,对江西省新构造格局、地震活动特点和动力机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江西省地震震中分布与新构造格局密切相关,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北东向的幕阜山一罗霄山地震活动带和怀玉山-武夷山-九连山地震活动带的南部。

进一步理清了江西省主要的破坏性发震断裂和主要发震地区的构造环境,为优化地震区划、地震监测和防震工作提供依据。

【期刊名称】《华东地质》【年(卷),期】2016(037)002【总页数】9页(P97-105)【关键词】江西省;新构造格局;地震断裂带;地震分布规律【作者】吴富江;毛素斌;钟千秀;杨明桂【作者单位】[1]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昌330030;[2]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南昌3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自晚中生代以来,江西省经历了燕山期强烈的陆内活化造山和造山后与喜马拉雅裂谷期的强烈伸展。

古近纪末结束了断陷成盆活动,至新近纪进入新构造活动时期,地壳活动趋缓。

江西省处于弱隆起活动构造区[1],长期形成的密集断裂网络大部分处于休眠状态,但部分断裂或断裂带迄今仍有活动,在形成丰富地热资源的同时,给地壳的稳定性带来了影响,特别是赣南、赣西北有多条引发破坏性地震的断裂带。

江西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于1982年编制的1∶1000000江西省构造体系与地震分布规律图及说明书、《江西省地震志》 [2]、《江西省地质矿产志》[3]、《江西生态》[4]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12)等,先后总结了江西省新构造与地震活动的规律。

笔者在研编《江西省环境地质志》工作中,根据新编《江西省区域地质志》总结的区域地质背景,结合新构造运动和江西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记录,对江西省内发震断裂作进一步研究,分析断裂控震作用特征,取得以下认识,与地震地质界同仁讨论。

中国四大地震带李四光中国四大地震带

中国四大地震带李四光中国四大地震带

中国四大地震带李四光中国四大地震带第一篇中国四大地震带:中国四大地震带中国四大地震带地震现象歌诀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动,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李四光说的中国四大地震带是哪四大地震?中国有四大地震带,它们是: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中国的地震带是那些地区?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李四光是中国优秀的科学家,在地震地质领域建树极高,是当年周总理的主要地震灾害咨询人。

江西省各地抗震等级

江西省各地抗震等级

江西省各地抗震等级抗震防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科技型、社会型和基础型的公益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条例》、《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江西省防震减灾条例》、《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赣府发[2005]3号)、《江西省防震减灾“十一五”专项规划》及《江西省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规划纲要》,结合我省抗震防灾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全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有关规定与措施是指导抗震防灾事业发展,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和增强农村防震保安能力,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审批重大项目、科学合理投资的依据之一。

一、江西省抗震防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现状1. 抗震设防区划现状。

根据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和《江西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工作用图》(见附图1)的规定,我省抗震设防区及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共涉及8个设区市的43个县(市、区、场)。

其中:寻乌县、会昌县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南昌市(5个市辖区)、九江(2个市辖区),南昌县、进贤县、新建县、余干县、九江县、彭泽县、湖口县、星子县、瑞昌县、德安县、都昌县、武宁县、修水县、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共青垦殖场、靖安县、铜鼓县、宜丰县、宁都县、石城县、瑞金县、安远县、定南县、龙南县、全南县、大余县及黎川县、浮梁县的部分乡、镇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永修县、丰城市、广昌县、于都县、信丰县、万安县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市)。

江西省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序号抗震设防区基本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序号抗震设防区基本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1 寻乌县7 0.10g 19 铜鼓县6 0.05g2 会昌县7 0.10g 20 宜丰县6 0.05g3 南昌市(含5个市辖区) 6 0.05g 21 宁都县6 0.05g4 九江市(含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共青垦殖场和2个市辖区) 6 0.05g 22 石城县6 0.05g5 南昌县6 0.05g 23 瑞金市6 0.05g6 新建县(县城) 6 0.05g 24 安远县6 0.05g7 进贤县6 0.05g 25 定南县6 0.05g8 余干县6 0.05g 26 龙南县6 0.05g9 九江县6 0.05g 27 全南县6 0.05g10 彭泽县6 0.05g 28 大余县6 0.05g11 湖口县6 0.05g 29 浮梁县(西湖乡) 6 0.05g12 星子县6 0.05g 30 黎川县(德胜关镇) 6 0.05g13 瑞昌市6 0.05g 31 永修县为地震重点监测地区这几个县市在抗震设防等级方面,甲类建筑工程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其抗震设防等级;乙类建筑工程按6度设防,其他一般建筑工程应在逐步完成本地区抗震设防区划,报批准后,采取相应的措施.14 德安县6 0.05g 32 丰城市15 都昌县6 0.05g 33 广昌县16 武宁县6 0.05g 34 于都县17 修水县6 0.05g 35 信丰县18 靖安县6 0.05g 36 万安县2.我省地震地质构造复杂。

09陕西省事业单位考试面试必备资料真题解析十五

09陕西省事业单位考试面试必备资料真题解析十五

251、反木桶理论把木桶理论用于企业管理好像也没有错,如果你的企业像一个木桶的话。

传统的组织构架下应该是这样,各个部门之间设置了明确的职责甚至森严的壁垒,就像一个桶的各个木板之间一样,无法互相代替和支持,当然其中任何一个部门的效率上和能力上的欠缺,就会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因素。

公司结构上表现出来比较大的刚性。

那么,这种结构下,没有错,你真的要好好想想和如何利用木桶理论,时刻关注企业的各个环节,尽快发展那个对公司业务制约最大的“短木板”并且补足,从而使得整体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

但是你的企业为什么一定要是木桶呢?如果他是一个自动平衡和自动修复的“容器”,每一个缺口和短板都可以尽快通过自我修复和自组织得到弥补,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的“短板”,公司的自我平衡能力会始终保持各个板之间的平衡。

这当然不容易,就像公司要有核心竞争力一样,公司中的每个人都会由于教育背景、经验、个性等特征有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不可能在公司内做到完全的自由流动。

不过完全的流动虽然做不到,其实也不必要,公司其实只要具有了适当的柔性,就可以把那些可能出现的短板尽快给“找平”。

作为一个随需应变的企业,不但要尽量把不必要的固定成本变成流动成本,合理的组织机构设计从而保持组织内部的“无边界”柔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说是反木桶理论,其实遵从的还是木桶理论,只是说不要拘泥于那种缺那块补那块的木桶理论。

比如,除了说的增加各部分之间的互补性外,还可以把最短的木块去掉,组成一个新的没有短板的木桶,其实这就是现在正在流行的专注于核心业务;比如你的生产不行,而研发比较强,就可以把生产外包,专注于产品开发。

就是说,针对于木桶理论的短板,采用发散性思维,其实有很多的解决之道,而不是单纯的缺什么补什么。

理解了这个道理,其实大家的争论就只是代表了一种解决方式,最关键是知道其实有很多的解决方法,而如何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最合适的创造性的解决方式才是最需要的。

252、有人说“成功是对人有益的”,也有人说“失败是对人有益的”,你怎么看?成功是对努力的一种回报,一种肯定,能使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对自身是一种动力,能激发人们继续创新、学习的勇气!当然,成功是对人有益的。

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探讨

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探讨
维普资讯
第 27 专 刊 卷
2 7年 6月 0 0
大 地 测 量 与 地 球 动 力 学
J OURN ODE Y AND GE AL OF GE S ODYN AMI S C
Vo . S e . 127 p c
J n ,0 7 u e20
Ru c a g W u i g f u ttg t e t he W u h n bu e a l , o c ee y,he man h c s c n rl d b e f r r i h n — n n a l o eh rwih t s a r d fu t c n r t l t i s o k i o to e y t o me i h a d t e atrho k b h a e . n h fe s c y t e l tr
i sp o e ha n t e n rh t ih n h r sa g o p o ti r v d t ti h o t o Ru c a g t e e i r u fNNW a l— — W u h n b re a l wh c s e tn fu t s a u d f u t ih dis ci g i
文章编 号 :6 15 4 (0 7 S e.0 1 -6 17 -9 2 2 0 ) p c -0 50
九 江 一 昌地震 序 列 的构 造 背 景 与 发震 构 造探 讨 瑞
王 墩 肖和 平 姚运 生 宋 琛
40 7 、 3 0 1
李 恒
/ ) 国地 震 局地 震研 究 所 , 汉 1中 武
ba k o d c g un r
1 引言
20 0 5年 1 1月 2 江 西 省 九 江一 昌发 生 了 61 3, 瑞

地震知识竞赛题含答案

地震知识竞赛题含答案

地震知识竞赛题含答案引导语: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其中地震波又分为S波及P波。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地震知识竞赛题(含答案),欢迎参考!一、单选题1、各级政府应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A)并组织实施。

A、防震减灾规划B、震害预测C、抢险救灾对策2、(A)的发生,一般是由于活断层错动造成的。

A、构造地震B、火山地震C、陷落地震3、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避震,应就地(B)或趴在排椅下。

A、站立B、蹲下C、快跑4、在商场、展览馆、地铁等处避震,应选择(B)的柜台或柱子边,或在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并注意护头部。

A、玻璃B、结实C、漂亮5、乘坐正在行驶的电(汽)车遇到地震时,要(B)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

A、离开B、抓牢6、乘坐正在行驶的电(汽)车遇到地震时,要(B)重心,躲在座位附近,等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A、提高B、降低7、在户外避震应就地选择(B)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A、楼房边B、开阔地C、水塔下8、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指对社会、城市有重大价值或(A)的工程,这些设施被地震破坏,危害性大,损失严重,会造成城市功能的瘫痪。

A、重大影响B、重要意义C、重点要求9、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是“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A)相结合”。

A、救助B、抗震建设10、防震减灾规划一般应包括:规划纲要、地震小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C)、震前应急准备和震后早期抢险救灾对策、震后恢复重建规划等部分。

A、地震安全性评价B、城市的地震区划C、震前综合防御规划11、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最主要的原因是(A)A、各类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

B、地面开裂。

12、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B)。

A、中国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B、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13、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C)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A、三个月B、1—2年C、10年14、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B)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李四光与地震预测(转)

李四光与地震预测(转)

李四光和地震预报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后,周总理指示:“地震预测是国家很重要的工作,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李四光运用他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地震的生成和发展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他认为地震的孕育是漫长的,地震的发生是有一个过程的,因而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并据此成功地预报了几次大地震。

邢台地震后,李四光根据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迁移的规律,结合地应力变化观测结果,分析了地应力集中和加强的趋势,认为就整个华北平原来看,震源有可能向东北方向发展。

他及时指出要密切注视邢台东北的河间、沧县和深县一带的动向。

果然1967年3月28日,在河间发生了6.3级地震。

尔后,李四光又根据同一原理,指出渤海将要发生强烈地震,1969年7月18日,果然在这里发生了7.4级地震。

当时他还说过,如果渤海有地震发生,辽南就需要注意。

1975年2月4日在海城、营口地区发生了7.3级地震,再一次证实了李四光的科学预见。

他说,阴山纬向构造体系活动的时间长,断裂规模既大又深,能量的积蓄很大,一旦发生地震,后果就不堪设想,应该在冀东的滦县和迁安地区做些观测工作。

如果这些地区活动的话,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的事实,证明李四光的论断是正确的。

——摘自科学家的故事系列丛书李四光当年预测4次地震分别是-天佑临沂惊人的地震预测(李四光当年预测4次地震分别是(转载) )连云港市位于郯城-营口地震带。

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

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

郯庐断裂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这个地震带上发生过的地震有: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1995年9月20日山东临沂市苍山县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4.3级小震群活动2006年2月9日临沂市汤头镇3.5级地震据说,李四光前辈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郯-庐地震带,他曾经预测,一旦发生地震,其毁灭性可能是唐山大地震的好几倍。

结构化面试资料

结构化面试资料

一、具体面试题型解析为了让广大考生对结构化面试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记者找到了一份某省公务员录用结构化面试使用的部分原题及其解析,供面试考生细心体味。

1.你对要报考的单位有什么了解吗?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的?此题所测的要素为言语表达能力,并为深入了解求职动机、工作能力等收集信息,题型是背景性题目。

这类题目不仅为了让被试人心理放松,自然进入面试情境,也是了解被试人是否有备而来、收集话题和核实某些背景信息。

2.你有个朋友生病在家,你带着礼物前去看望,偏巧在楼道里遇见了你领导的爱人,对方以为你是来看你的领导,接下礼物并连连道谢,这时你如何向对方说明你的真正来意,又不伤害对方的面子.此题所测的要素为应变能力,题型是情境性题目,给被试人面临一种微妙、刺手,有压力的情境,观察被试人思维的敏捷、周密、机智、灵活的程度,情绪的稳定性。

3.从你的自我介绍中知道你做过管理工作,能否请你举一个你认为管理成功的工作例子,详细说明你从事计划、组织、协调方面的情况。

此题所测的要素为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及处理问题的风格,题型是行为性问题,对没有管理经历的被试人可换一个角度或问题进行了解. 4。

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也日益成为百姓关注的问题。

你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有什么见解?此题所测的要素为综合分析能力,题型是智能性问题,重点了解被试人对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看日常观察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深度,有没有独立的见解,知识面是否宽广,思想是否成熟,而非让被试人发表专业性意见。

5.如果在工作中,你的上级非常器重你,经常分配给你做一些属于别人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对此同事对你颇有微词,你将如何处理这类问题?此题所测试的要素为人际交往的意识和技巧,将被试人置于两难境界,测评其处理上下级和同级权属关系的意识及沟通的能力,题型是情境性问题.二、公务员面试状元“支招” 现供职于国务院某部委的一位女士是当年该部委公务员面试的第一名(因为工作原因不便透露姓名),她强调:“面试应该做一下常规准备。

赣江断裂带中生代的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赣江断裂带中生代的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2006年1月地 质 科 学CH I N ESE JOURNAL OF GE OLOGY 41(1):64—80 3本文得到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资金资助(Z D12414)。

梁 兴,男,1965年3月生,在读博士生,高级工程师,石油地质与勘查专业。

2004-07-15收稿,2004-12-26改回。

①杨明桂,钟南昌,郭英杰,黄金喜,杨森生.1981.赣江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地质科技动态,第9期.②郭英杰,黄金喜,杨淼生.1981.赣江构造带基本特征及郯庐断裂带南延问题的讨论.地质科技动态,第9期.③郭英杰,黄金喜,杨淼生.1982.江西省赣江构造带基本特征初步研究报告.江西省地质矿产局.④周松源,张介辉,唐协华,覃 军,姚秋昌,谭 洪,梁 兴,徐克定,王仲达.2002.鄱阳盆地南鄱阳坳陷油气地质早期评价研究报告.中国石油浙江勘探分公司.赣江断裂带中生代的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3梁 兴1 吴根耀2(1.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成都 610500; 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摘 要 赣江断裂带是江西省境内醒目的北北东向平移断裂构造带,由一系列北北东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束组成,表现为一个大规模的左行走滑脆性剪切带并兼具伸展断陷和右旋走滑的成份。

赣江断裂带在重力、航磁异常呈现为显著的梯度带,是一条晚中生代的岩浆岩带,控制了以鄱阳盆地为代表的一系列白垩纪2古近纪沉积盆地的形成与发育。

该带在中生代的演化可分为早2中侏罗世压扭、晚侏罗2早白垩世左行平移和晚白垩世上盘斜落的右行平移3个阶段。

在侏罗纪以来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斜向俯冲的大背景下,赣江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与华南广为发育的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密切相关,北北东向断裂的发育则直接受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左行走滑活动控制,因而表现出“北强南弱”和“北早南晚”的特点。

白垩纪时赣江断裂的活动方式与郯庐断裂一致,可认为是后者的南延。

关键词 赣江断裂带 燕山造山带 郯庐断裂 运动学 动力学中图分类号:P5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3-5020(2006)01-064-171 地质概况“赣江断裂带”一词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末由江西省地质局陈苇鸿提出,60年代初的煤田地质勘探和70年代清江盆地的石油普查、重磁普查时得到确立和验证①②③④,江西省地质矿产局(1984)称之为“新干—湖口深断裂”。

2005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_米宏亮

2005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_米宏亮

15卷3期2006年6月自 然 灾 害 学 报J OURNAL OF NATURAL D I SASTERS Vo.l 15,No .3Jun .,2006收稿日期:2006-03-20; 修订日期:2006-05-20作者简介:米宏亮(1978-),男,陕西洋县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应急救援研究.文章编号:1004-4574(2006)03-0164-052005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米宏亮,李洋,侯建盛(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北京100036)摘要:在列出2005年中国5级以上地震目录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的地震灾害评估资料,总结了2005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的主要数据和特性。

最后列出了1990-2005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的相应数据,并进行了简要的比较。

关键词:地震灾害;评估;中国大陆中图分类号:P315.9文献标识码:AA revie w of earthquake da m age loss i n Chi nese m ai nl and in 2005M I H ong -liang ,LI Y ang ,HOU Ji a n-sheng(Depart m en t of Eart hquake Disaster Em ergency M an age m en t,Ch i na Eart hquake Adm i n i strati on,Beiji ng 100036,Ch i na)Abst ract :Based on the earthquake catalog w ith m agn itude over 5.0and reports of eart h quake disaster eva l u ation prov i d ed by related prov inc ial earthquake adm i n istrati o ns ,the m a j o r data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rt h quake d isasters i n m ainland Ch i n a i n 2005are su mm arized ,corresponding earthquake d i s aster data fro m 1990t h rough 2005are lis -ted and a brief co m parison is carried ou.tK ey w ords :eart h quake d i s aster ;eval u ation;Chinese m ai n land1 2005年中国地震概况2005年我国境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22次(我国大陆地区发生13次,我国台湾地区发生9次),6~7级地震4次,5~6级地震18次(表1),最大地震为2005年4月8日发生在西藏仲巴的6.5级地震。

社会地震科普

社会地震科普
一、地震常识介绍 二、汶川地震概况 三、江西省地震形势 四、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 五、市县工作主要任务 六、防震避灾基础知识
地震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
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 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约 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 7 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大约有 十几次。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 家,而且是遭受地震灾害非 常严重的国家。 20世纪以 来,全球大陆7级以上强震 之中,我国约占35%,我国 死于地震的人数达64万之多, 占全球因地震而死亡人数的 56.7%。
5
1995.01.17 日本(神户)
6
1995.05.28 俄罗斯(远东)
7
1997.02.28 伊朗
8
1997.05.10 伊朗
9
1998.02.04 阿富汗
10 1998.05.30 阿富汗
11 1998.07.17 巴布亚新几内亚
12 1999.01.25 哥伦比亚
13 1999.02.17 土耳其
1.构造地震 2.火山地震 3.塌陷地震 4.诱发地震 5.人工地震
震源:地壳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向上垂直对应地面的地方。 震中距:从地面上任一点到达震中的距离。
地震波:当地壳内岩石产生断裂、错动时,有一部分能量以波 的形式释放出来,并向外传播,这种波叫地震波。
(1) 地震震级 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
土耳其卡里亚王陵,17,60,155地震
阿波罗青铜巨像,-225年建成,56年后倒
宙斯雕像,344,368地震 亚历山大灯塔,117米,885,1201,1211
巴比伦空中花园,957-8,1007年地震 金字塔,1201,1754年地震
灾害影响面广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Ms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研究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Ms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研究
维普资讯
第 5 卷 第 1 l 期 20 0 8年 1月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I C N S J RN OF GEOPHYS CS HI E E OU AL
Vo . . No. 1 51 1
J n. 0 8 பைடு நூலகம் .2 o
20 0 5年 1 月 2 1 6日九 江 一 瑞 昌 s. 、 s . 57 M 4 8 地 震 的 震 源 机 制 解 与 发 震 构 造 研 究
吕 坚 ,郑 勇 J ,倪 四道 ,高 建 华
1中 国科 学 技 术 大 学 , 肥 合
2江 西 省地 震 局 , 昌 南
202 30 6
L3J n 一 , HE G Yo g一 , IS. o , O Ja . u 2 I i Z N n N i a Da GA in H a
1U irt o nv sy f ̄& ea d Tcn l yo C i e i c n n eh o g f hn o a,Hfi20 2 , hn e 306 C i e a 2 e , q a e d i s ai J n x P oi e N nh n 30 9 C / a h u k m n t t no i g i r n , a c a g 3 0 3 , h t A ir o f a v c a n 3 Istt o G oh s s hns e , q a eA i i r i ,B i g 10 8 , hn ntu ep yi ,C i e at u k d s a o i ef c e h m t n ei 0 0 1 C i t j n a
303 30 9
3中 国 地震 局 地 球 物 理 研 究 所 . 京 10 8 北 00 1

地震知识竞赛题目附答案

地震知识竞赛题目附答案

一、判断题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A、对B、错2、震级和烈度都表示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能量越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A、对B、错3、地震时,由于地震波的作用,地面来回摇晃及上下跳动,摇晃幅度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A、对B、错4、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中。

A、对B、错5、震中距是指从地面上的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随着震中距越大,也就是离发生地震的地方越远,地面造成的损失越小。

A、对B、错6、我国西部地区地震比东部地区多,但同样震级的地震一般在东部地区造成的损失比西部地区严重。

A、对B、错7、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政府统一发布制度。

A、对B、错8、江苏省主要受郯庐地震带、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与华北平原地震带内的地震影响。

A、对B、错9、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A、对B、错10、在室内避震,应选择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

A、对B、错11、历史上南京发生过2次破坏性地震。

A、对B、错12、地震时被埋压应拼命呼唤。

A、对B、错13、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发生的智利8.9级地震。

A、对B、错14、地震三要素分别是:发震时刻、地点、震级。

A、对B、错15、天气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异常说明地震要来了。

A. 、对 B、错16、我国地震预报水平目前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但地震预报仍是世界难题。

A、对B、错17、历史上从未记录到发生地震的地方,今后也不会发生地震。

A、对B、错18、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地区,今后绝对不会发生强震。

A、对B、错19、在操场或室外遇到地震时,要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树木、危险物。

A、对B、错20、在2004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的防震减灾工作三大战略要求。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稳定性评价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稳定性评价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稳定性评价地质构造武汉市区位于淮阳山字型前弧西翼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属淮阳山字型前弧西翼葛店-汉阳褶皱带。

区内大地构造跨及扬子准地台和秦岭褶皱系两个一级构造单元。

以襄(樊)-广(济)深大断层为界,中南部隶属扬子准地台的四级构造单元武汉台褶束,北部为秦岭褶皱系之四级构造单元新洲凹陷之南缘。

由于区内经历了大别、扬子、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次构造运动,使区内构造更趋复杂。

新洲凹陷是在古老结晶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中生代沉积盆地;武汉台褶束由古生界及早三叠系组成的一系列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复式褶皱组成,并伴有与轴线平行或近于平行的走向断层及北西向、北东向、北北东或近南北向的断层。

以北东向长江为界,西侧汉口段属江汉——洞庭断陷东北边缘部,东侧武昌段属下扬子陷降带边缘部分。

地貌上,西侧汉口处于江汉——洞庭沉降区东北缘,东侧武昌段处于黄石——咸宁波状升降区。

中更新世末以来,武昌、汉阳广泛发育Ⅱ~Ⅲ级河湖阶地;汉口东西湖地区则沦为埋藏阶地。

1、褶皱区内地壳由于受燕山运动南北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致使古生代及中生代早中三迭世地层形成一系列近东西向紧密线状褶皱。

褶皱形态总的来讲呈两条带状,即市区南部的构造剥蚀丘陵区及东北部的青山镇一带,两组褶皱带在市区东部有渐趋重合之势。

褶皱形态以紧密线状为主,背斜较宽阔,一般隐伏于地下,构成谷地,向斜狭窄,构成丘陵主要骨架,轴面大多向南倒转。

背斜核部由志留系地层组成,向斜轴部由二迭系或三迭系地层组成。

其特点为轴线呈北西西或近东西向,并略向南凸出的弧形,西端有向北偏转之势。

工程地点场区构造纲要图据场区构造纲要图(图3.1-1),本工程场区位于蔡甸-太子湖向斜南翼。

2、断裂区内断层较为发育,但由于地表覆盖严重,出露不甚完整。

主要见有四组不同方向(北西西或近东西、北西、北北东、北东向)及不同性质(主要为逆断、正断层、平推断层)和不同规模的断层。

其中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北西向断层较为发育,为区内主干断层,次为北北东、北东向断层。

九江—瑞昌地震论文余震触发论文

九江—瑞昌地震论文余震触发论文

九江—瑞昌地震论文余震触发论文2005年江西九江—瑞昌MS5.7地震破裂参数及余震静态应力触发研究摘要:根据地震破裂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利用多台波谱参数推算九江—瑞昌MS5.7地震的震源破裂参数,得到主震的破裂方位角υ0≈319.6°,破裂速度约为2.3 km/s,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的相关系数极值约为0.80。

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主震在4.8级强余震的两个节面上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量,结果显示:主震在4.8级余震节面Ⅰ、Ⅱ上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均为正值,分别为0.48 MPa和0.02 MPa。

主震在节面Ⅰ、Ⅱ上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的变化十分接近。

应力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主震断层的右侧,应力减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震中南部。

统计显示:绝大部分余震均发生在静态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内,尤其是在节面Ⅰ上,表明主震破裂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4.8级余震的发生有重要的触发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大多数余震的发生。

关键词:九江—瑞昌MS5.7地震;震源破裂参数;静态库仑应力;余震触发0 引言测定地震震源的破裂参数是震源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中强地震,可以综合震源机制解、余震的分布以及地表破裂带等来推测其破裂参数。

对于中小地震主破裂面的确定则比较困难,但国内外均有研究。

Frankel等(1986)利用震源时间函数的方向性变化,来确定美国南加州地区ML3.0地震的破裂面;Badawy和AbbdelFattah (2001)、AbbdelFattah(2003)根据震源时间函数宽度和强度的方向性来确定中小震源的破裂方向;陈学忠等(2005)根据地震多普勒效应及单侧破裂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了1995年河北沙城ML4.1地震的破裂参数。

震源破裂参数的计算只能反应单个地震的具体破裂过程。

然而,主震破裂与后续余震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它们以何种方式相互作用?这是当前地震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

诸多的观测和研究结果均表明地震应力触发的存在,其互相影响的机制之一就是应力的相互作用(Reasenberg,Simpson,1992;King et al,1994)。

九江-瑞昌5.7级地震调查及其思索和启示

九江-瑞昌5.7级地震调查及其思索和启示

九江-瑞昌5.7级地震调查及其思索和启示姚大全;凌学书;蒋春曦;沈小七;戈宁;王行舟;周齐;杨秀生【摘要】扼要介绍了该次地震基本特征, 分析了房屋破坏和地震地表变形的可能原因, 指出在中国东部尤其是以往被视为少震弱震的地区完善地震监测设施、加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普及避震抗震知识、注重建构筑物尤其是民居群选址工作和落实必要的抗震结构措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06(000)003【总页数】7页(P5-11)【关键词】九江-瑞昌地震;少震弱震区;思索;启示【作者】姚大全;凌学书;蒋春曦;沈小七;戈宁;王行舟;周齐;杨秀生【作者单位】安徽省地震局,合肥,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合肥,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合肥,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合肥,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合肥,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合肥,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合肥,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合肥,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引言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38秒,江西九江、瑞昌间(北纬29.7°,东经115.7°)发生5.7级地震。

地震波及湖北、安徽、湖南、浙江、福建、江苏、上海等省市,其中安徽省安庆市、池州市、黄山市、铜陵市甚至合肥市都有明显震感。

震中附近伤亡惨重,部分房屋严重毁损。

此外,该次地震尚造成裂缝、塌陷和砂土液化等典型地震地表变形现象。

在被人们视为少震弱震的赣北地区发生了中强地震,且地震造成的震害异常严重,这一切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笔者震后在参与中国地震局组织的现场应急工作的同时,对该次地震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调查。

以下展示的就是这次调查的简要结果和主要认识。

1 九江—瑞昌地震基本情况* 收稿日期:2006-01-15。

1.1 发震构造位置5.7级地震发生在北东走向的郯城-庐江断裂带(南段)和北西走向的襄樊-广济断裂带交汇部位,多年潜心研究该断裂带的徐嘉炜教授认为,郯庐断裂带在此地带主要表现由其北段(大别山东南缘)主干断裂延伸为主转变为分枝、发散的几何特征,构造面处于复杂介质,应力聚集不均匀度增加。

九江-瑞昌地震研究简介

九江-瑞昌地震研究简介

九江-瑞昌地震研究简介吕坚【期刊名称】《城市与减灾》【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11-13)【作者】吕坚【作者单位】江西省地震局【正文语种】中文2005年11月26日08时49分,江西省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发生5.7级地震(后续简称九江-瑞昌地震)。

微观震中位于29°41′N、115°44′E,宏观震中位于九江县港口乡(29°42′N、115°42′E),极震区烈度为Ⅶ度,受灾范围波及江西省九江县、瑞昌市以及湖北省黄梅县、武穴市。

江西南昌市、九江市、彭泽县、星子县、德安县、永修县、武宁县、修水县以及湖北省通山县、阳新县、安微省宿松县、望江县等地震感强烈,共造成13人死亡,82人重伤,683人轻伤,是1806年江西会昌发生6级地震以来,江西境内震级最大、死亡人数最多、损失最大、灾害最严重的地震。

九江-瑞昌地震发生时,区域地震监测能力相对较弱,距离震中250千米范围内只有5个测震台站。

地震发生后,江西、福建、湖北三省地震局先后架设了丁家山、范镇、狮子洞、武皎、涌泉、武穴和黄梅7个流动台,以加强对余震序列的监测。

当时,江西地震台网采用华南走时表和交切法进行地震定位,也未接入湖北省地震局架设的3个流动台信号,产出的地震定位结果存在较大误差,震中分布没有明显的优势方向,绝大多数余震没有给出震源深度。

根据地震现场调查,震区附近的断裂构造发育,襄樊-广济断裂带、郯城-庐江断裂带均可能往此延伸。

而宏观震中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瑞昌盆地内,地震造成的破坏明显受到局部地质和水文条件的影响,出现了地面崩塌(图1)、地表塌陷(图2)和个别沙土液化现象。

由于受震时的工作条件和地形地貌限制,江西省地震局开展的地震烈度抽样调查范围偏小,确定Ⅵ度烈度区的调查样本有限,而有助于判定发震构造的V度烈度区没有开展调查。

此外,湖北省地震局也开展了该省境内的震害调查工作,确定的Ⅵ度烈度区明显超出了江西局确定的范围,导致Ⅵ度烈度区的划定存在分歧,地震烈度分布图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图3),无法给发震构造的确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江西九江(瑞昌)5·7级地震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与发震构造之研究

江西九江(瑞昌)5·7级地震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与发震构造之研究

江西九江(瑞昌)57级地震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与发震构造之研究王洪涛;曾建民【期刊名称】《福建地震》【年(卷),期】2007(000)0Z1【摘要】九江(瑞昌)地处华南地震区中北部,毗邻华北地震区郯城—庐江地震带南段,属于长江中下游地震带中段。

其大地构造单元为下杨子准地台的台坳。

中新生代时期为沉降带,具有大陆地壳三层速度结构,厚度在31-34公里之间变化,平均速度6.29公里/秒。

该地区处在湖口—南昌重力梯度带西北侧,上地幔斜坡带,和九江—瑞昌负磁场异常带。

本文通过对本地区新构造运动分区,断裂构造活动性,史今地震活动基本特点和5.7级地震震前地震活动条带(空区)、地震序列精确定位、地震烈度分布、震源动力学参数反演、地表变形现象、建筑物破坏特征等综合研究,认为这次5.7级地震是发生在九江—靖安地震断裂带西侧的铜鼓—武宁断裂北段破裂空区。

其发震断层呈NNE向,倾向SE,倾角60°,断层破裂长度11-13公里,震源深度约10公里,为倾滑正断层。

这是受华北地区郯城—庐江断块向南挤压、碰撞,导致地壳产生拉分伸长张扭性破裂,应属于新生性地震断层活动产物。

它表明在华南板内少震、弱震地区在华北块体向南滑动和菲律宾海板块向北西挤压应力场交迭作用下能够导致华南块体内部产生断块差异升降运动加剧,从而使第四纪断层伸展破裂而孕育新生性中—强地震,尤其往往在台湾岛弧板缘活动带相对平静期阶段,板内块断则处于活动状态,存在由内陆向海域发展趋势。

【总页数】28页(P2-29)【作者】王洪涛;曾建民【作者单位】福建省地震局;福建省地震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相关文献】1.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区地质构造和发震构造的初步研究 [J], 徐杰;高战武;孙建宝;宋长青2.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探讨 [J], 王墩;肖和平;姚运生;宋琛;李恒3.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探讨 [J], 王墩;肖和平;姚运生;宋琛;李恒4.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Ms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研究 [J], 吕坚;郑勇;倪四道;高建华5.江西九江-瑞昌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和发震构造再研究 [J], 罗丽;吕坚;曾文敬;汤兰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 5.7级地震震害特征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 5.7级地震震害特征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 5.7级地震震害特征卢福水;郑栋;王建荣【期刊名称】《震灾防御技术》【年(卷),期】2006(1)1【摘要】@@ 1地震基本参数rn地震名称:江西九江-瑞昌5.7级地震rn发震时间:2005年11月26日08时49分38.6秒rn震级:MS=5.7rn微观震中:29.7°N、115.7°E(中国地震台网测定)rn震源深度:10kmrn最大余震:主震当日12时55分,震级ML5.4rn极震区烈度:Ⅶ度rn2地震灾区地质概况rn地震发生在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处,地震灾区位于庐山西侧、长江边缘冲积平原上,地势相对平坦,大致呈南高北低,自然坡度小.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型气候,降水充足.区内交通发达,主要河流有长江及其支流,走向以近东西向展布为主.【总页数】3页(P70-72)【作者】卢福水;郑栋;王建荣【作者单位】江西省地震局,南昌,330039;江西省地震局,南昌,330039;江西省地震局,南昌,330039【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Ms5.7地震序列的破裂过程研究 [J], 陈学忠;吕坚;王慧敏2.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地震场地影响的初步分析 [J], 吕红山;卢福水;王建荣;李俊福;俞言祥3.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Ms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研究 [J], 吕坚;郑勇;倪四道;高建华4.利用双差法对2005年江西九江-瑞昌5.7级地震序列重新定位 [J], 杨中书;曾文敬5.2005年江西九江-瑞昌Ms5.7地震破裂参数及余震静态应力触发研究 [J], 王俊;孙业君;詹小艳;霍祝青;阮祥;郑江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 D 辑: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第3期: 343 ~ 354 343《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2005年江西九江5.7级地震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李传友①*, 曾新福②, 张剑玺③①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29; ② 江西省地震局, 南昌 330039; ③ 北京市地震局, 北京 100080 * E-mail: lchyou@收稿日期: 2007-10-24; 接受日期: 2008-01-18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改投资项目(批准号: 2004113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40602019)资助摘要 2005年九江地震是“相对弱地震活动区”的一次中强破坏性地震. 对该地震发生的新构造环境进行了分析, 认为震区处于两大构造单元的边界带, 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 野外观察并结合地震现场考察的结果显示, 地震可能与瑞昌盆地西北边界发育的一条NE 向断裂带有关. 从丁家山-郎君山断裂对地貌和第四纪地层的控制、地质剖面、ESR 年龄等方面对这一盆地边界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考察与分析, 认为该断裂在地表露头上表现为一条中更新世活动断裂. 根据断裂活动特征和地震产生的地裂缝、等震线形态、震源机制解节面等的走向和位置, 推断丁家山-郎君山断裂是九江5.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而该断裂与较新活动的NW 向断裂的交汇部位, 则可能是该地震的发震部位. 分析表明, 此次地震并非一次意外事件, 其发震断裂活动特征和隐蔽性在中国东部地区具有典型性.关键词九江地震 构造背景丁家山-郎君山断裂活动性 发震构造2005年11月26日江西省九江市发生的5.7级地震, 是华东、华中地区近30内最强烈的一次地震. 此次地震的震级虽然不是很高, 但它发生在一直被认为少震的江西地区, 而且造成的震害异常严重, 这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九江地震是否意味着地质突变? 会否带来一连串破坏性强的地震?” 成为九江地震的第一大悬疑(新浪网等, 2005年11月29日).江西属于地震活动比较弱的地区, 历史上很少发生破坏性强震. 位于赣北的九江市, 从地震中长期预报看并不是一个中强震地区. 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显示[1], 九江地区地震的基本烈度为Ⅵ度. 而此次九江地震极震区烈度达Ⅶ度, 超过当地基本烈度. 因此, 对于属中弱震区的江西九江市, 这次地震强度超出预想. 这与1976年唐山地震的情况极为类似, 该地区在此之前百年一直没发生过大地震, 历史上也没有强震记载, 地震和地质构造并未显示强烈活动, 根据强震预测标准, 没人想到当地会爆发大地震. 因此, 九江地区出现意外强震, 具有较为典型的中国东部地区地震的发震特征.关于引发这次地震的构造的研究, 对于中国东部地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条件研究和未来强震危险性评估意义重大. 但是, 在震后对其发震构造一直并没有统一的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是瑞昌盆地边缘NE 向断裂作用的结果, 或者可能有NW 向断裂的参与[2], 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地震现场考察等的推断; 一种观点认为该地震可能是由瑞昌盆地内一条NW 向隐伏断裂活动引发[3] , 这主要根据余震重新定位所推测. 关于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之所以存在争议, 是因为李传友等: 2005年江西九江5.7级地震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344这些认识主要还停留在推测的基础上, 并没有充分的地质构造方面的依据. 为了能对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有较为清楚的认识, 本文旨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 对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相关断裂活动性和发震构造进行分析.1 震中地区地震构造环境该次地震发生在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处,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 震中位于29.7°N, 115.7°E(图1, 2).1.1 大地构造背景在大地构造部位上, 震中所处的九江地区位于两大地质单元的边界交接地带(图1), 北部为秦岭-大别造山带, 南部为扬子准地台[6]. 该地区的地质发展受此2个构造单元的控制.具体地质构造方面, 震中附近存在两组不同方向的区域大断裂: NE 向的庐江-广济断裂(郯庐断裂带南段)和NW 向的襄樊-广济断裂(图1).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大陆一条极为重要的断裂带, 活动性延续至今, 为中国东部最大的近代地震活动带. 其主干断裂沿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东南边缘延伸, 终止于长江岸边的广济附近, 南段切割并错移大别山带而构成断裂尾端[7,8]. 襄樊-广济断裂带是一条区域性深大断裂, 构成了秦岭-大别造山南缘边界断裂构造带的东南部分, 并因而被认为是扬子地块与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分界线[9]. 九江地区的构造活动受此两条断裂的作用与影响.总之, 九江地震区位于两大地质构造单元的交接地带, 处在NE 走向和NW 走向区域大断裂的交汇部位, 构造背景十分特殊(图1).1.2 区域新构造环境与地震新构造位置上, 震中所属的九江地区位于幕阜山-九岭断块隆起区与鄱阳湖-安庆断块坳陷区的接壤部位, 地跨滨湖平原、残丘低山, 地势西高东低. 西部隆起区海拔多在300~500 m, 向东过渡为平原区, 海拔多在80 m 以下. 新构造期以来, 区内以差异隆升运动为主, 山区多发育两级剥夷面和3~4级河流阶地.西部的幕阜山-九岭隆起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新生代NE-NNE 向构造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中生代隆升呈断块山, 新生代以来经历了较强烈的隆升[10]. 其两侧发育以NE 向为主的断陷盆地, 西与江汉-洞庭湖断陷盆地, 东与鄱阳湖-安庆断坳盆地遥相对照, 形成隆凹相间的地貌构造格局. 断陷盆地表现为地堑、半地堑, 与其间夹的断隆构成的山岭以边界断裂带相隔. 边界断裂带亦走向NNE 至NE, 控制了区内的现代地震活动.九江所处的鄱阳湖地区为典型的沉降区, 沉降幅度在100~200 m 不等, 并存在局部的断块抬升. 区内新构造运动以差异性的块断下降和局部块断上升为特征, 特别是在第四纪这种低地沉降与局部山地上升表现得更为明显. 例如, 九江东部的庐山为一块断山, 从其现今海拔1000 m 以上存在着只能在海拔较低的湿热环境下方可形成的网纹红土可知[11], 自网纹红土形成(中更新世初)以来, 山体抬升了约600~800 m. 与之相对应, 鄱阳湖至今一直处于沉降状态, 表现在鄱阳湖水面之下发现原本位置较高的网纹红土深埋于200 m 以下[12]. 这些反映出庐山在强烈上升过程中, 其周围的湖盆、低地则在相对强烈下陷.九江地区附近主要的区域性活动断裂除庐江-广济断裂外, 还有NE 向的霍山-罗田断裂、九江-靖安断裂、湖口-新干断裂等(图1). 这些NE 向断裂为对本区新构造活动最具影响的断裂体系, 九江及毗邻地区的现代地震活动主要受控于NE 向断裂带(图1). 九江地区, 1911年5级地震[13]和1995年4.9级地震[14]分别发生在九江-靖安断裂和瑞昌南部NE 向范家铺断裂上; 而本次 5.7级地震的发生可能与瑞昌西北NE 向断裂有关. 九江邻近地区, 1336年安徽宿松4.75级、1497年安徽潜山4.75级、1634年湖北罗田5.5级、1361年靖安5.5级地震[13], 分别发生在襄樊-广济断裂、霍山-罗田断裂和九江-靖安断裂上; 1897年湖北阳新5级地震[13], 同样推测与幕阜山隆起附近NE 向断裂活动有关. 因此, NE 向断裂控制了该地区中强地震的发生, 为该区的主要发震构造.以上事实表明, 震中所处的九江一带位于一个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地区, NE 向断裂为主要的活动构造, 控制了现代地震的发生.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第3期345图1 九江地震区构造位置及区域地震构造图(据[4], 1)修改, 地震等裂度线[5])F 1, 庐江-广济断裂; F 2, 襄樊-广济断裂; F 3, 霍山-罗田断裂; F 4, 枞阳-宿松断裂; F 5, 丁家山-郎君山断裂; F 6, 九江-靖安断裂; F 7, 湖口-新干断裂; F 8, 东至断裂2 极震区的构造活动性据地震台网测定和地震现场考察, 震中位于九江县港口乡与瑞昌市交界的赛湖农场附近(图2). 极震区地处鄱阳湖坳陷向幕阜山隆起的过渡地带, 地貌上表现为一新生代盆地及其两侧的隆起, 构造上主要为一NE 向控盆主边界断裂(图2). 因此, 震中地区的地貌与新生代构造较为简单.2.1 极震区地层地貌与新构造特征瑞昌盆地是一个NE 向第三纪小型盆地, 长18 km, 宽约5 km. 其两侧分别为志留系-泥盆系碎屑岩组成的NE 向山体. 盆地内的最早沉积为下第三系紫红色砾岩、砂砾岩夹粉砂岩, 沿着盆地的西北边缘出露. 在丁家山西南和郎君山一带, 可见晚第三纪多层玄武岩. 盆地内缺失上第三系, 出露的第四纪沉积盖1) 安徽省地质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 武汉幅1:1000000. 1963李传友等: 2005年江西九江5.7级地震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1)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 瑞昌幅1:50000地质图, 1987.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 范家铺幅1:50000地质图, 1990. 江西地质矿产局, 九江市幅1:50000地质图, 1997图2 九江地震震中一带地震构造图(据脚注1)修改)位置示于图1346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第3期347层主要为中更新世-全新世冲积、洪积和湖积物. 其中, 中更新统(Q 2)上部为网纹红土, 下部为具网纹构造的砂砾石层; 上更新统(Q 3)以棕黄色黏土和亚黏土堆积为主, 黄土层之下见砂砾石层; 全新统(Q 4)上部为灰褐色亚黏土、黏土, 下部为砂砾石层. 钻孔资料显示(图2), 盆地内第四系一般厚度为15~30 m. 瑞昌盆地表现为半地堑形式的断陷盆地, 其西北边界是一条NE 向断裂带—丁家山-郎君山断裂带.丁家山-郎君山断裂发育于NE 向郎君山-丁家山背斜的南东翼, 为褶皱翼部同走向断裂. 其北东起自丁家山以北, 向西南沿着瑞昌盆地西北边缘, 经赛湖农场、洋鸡山、瑞昌县城, 至郎君山西北后, 地表迹线已不清楚. 全长约20 km, 走向NE, 总体倾向SE, 倾角大于50°, 正断裂性质. 该断裂由一系列近于平行的断面组成宽约几百米的NE 向断裂带, 主要表现为老第三系与前新生代地层、岩浆岩之间断裂接触(图2). 断裂北西盘为志留系-泥盆系碎屑岩和燕山期岩浆岩, 南东盘为第三系红色砂砾岩. 破碎带宽十几到上百米, 最宽处200多米. 带内碎裂岩、角砾岩发育, 并见构造透镜体、擦痕和断层泥等.2.2 丁家山-郎君山断裂带的活动性 2.2.1 断裂活动的地质地貌表现(ⅰ) 断裂对新生代地层的控制. 作为瑞昌盆地内的最老沉积, 第三系红层沿丁家山-郎君山断裂以条带状出露(图2), 并表现出同断陷沉积, 由此表明该断裂控制了盆地最初的形成和盆地内第三系的发育. 野外调查显示, 丁家山-郎君山断裂带对第四纪早中期地层的分布同样具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 致使中更新世网纹红土沿瑞昌盆地西部边缘呈狭长带状分布(图2); 断裂甚至可能控制了晚更新世地层的发育. 这表明断裂在第四纪仍具有活动性. 钻孔资料显示(图2), 断裂附近的新生代地层要厚于盆地内部和东部边缘, 进一步说明盆地受断裂作用而呈单边断陷以及断裂对新沉积的控制.(ⅱ) 坪头山断裂地质剖面. 丁家山-郎君山断裂带北端可追索到丁家山NE 向山体的末端, 在长江南岸坪头山附近见到其踪迹(位置见图3中最北之观察点). 在坪头山东, 断裂发育于志留系砂岩中, 出露NE 和NW 向两组断裂. NE 向断裂走向约35°, 倾向NW, 倾角约80°; NW 向断裂走向为330°, 倾向SW, 倾角70°左右. 据野外观察, 两者在延伸方向上是相交的. 从其所处位置分析, NW 向断裂应属于襄樊-广济断裂带尾端. 出露剖面显示, 两组断裂面内均发育宽约10 cm 的断层泥, 固结坚硬; 断裂上覆厚约50 cm 的棕黄色中更新统含砾砂土未受断裂错动. 同时, 断裂通过位置在地形地貌上没有活动迹象. 这些现象共同表明, 此处地表出露断裂并无明显新活动. 但由此可以看出, NE 和NW 向两组断裂的共同发育是这一带的构造主旋律.(ⅲ)丁家山断裂地质剖面. 赛湖-丁家山一段, 断裂带由一组近于平行的断面组成, 剖面上呈阶梯状正断裂, 控制了南盘第三系红盆沉积. 在这一带, 断裂面走向NEE, 倾向SE, 倾角70°以上. 带内角砾岩发育, 并见构造透镜体、擦痕和断层泥. 沿断裂带有中酸性岩体贯入, 志留系砂页岩被矽卡岩化.据丁家山钻孔资料1), 在丁家山一带沿断裂带分布的第三系内有断裂活动. 第三系显示同沉积断陷特征, 第三系砂砾岩背斜褶曲, 同断裂产状一致, 靠近断裂一侧的北翼陡, 砂砾岩具破碎现象. 这说明断裂在新生代有较强活动. 丁家山铜矿大型采矿坑揭露剖面显示, 花岗闪长斑岩顶部角砾岩和矽卡岩化砂页岩被断裂所断错(图3(a)). 断裂破碎带宽约60~80 cm, 主断面倾向SE, 倾角81°. 断面较平直, 沿其发育一宽约5~6 cm 紫红色断层泥带, 断层泥半固结, 具有明显的磨擦镜面和擦痕, 指示南东盘下降. 为了获得断裂最晚一次活动的时代, 野外采集断层泥电子自旋共振(ESR)样品, 编号为E-10. 该点南西300 m, 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中发育几条近EW 向断裂. 断裂规模不大, N 倾, 倾角近80°, 断裂两侧花岗斑岩强烈破碎. 这表明花岗闪长斑岩侵入后受到近EW 向断裂的作用.综合丁家山一带断裂剖面, 从第三系砂砾岩具破碎现象、断裂角砾岩和矽卡岩又受后期改造、花岗闪长斑岩被断裂断错及断层泥固结程度, 推断该断裂在第四纪早期有活动.1) 江西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瑞昌幅)1:50000说明书, 1993李传友等: 2005年江西九江5.7级地震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348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第3期349(ⅳ) 天词山断裂地质剖面. 断裂在天词山一带表现较为复杂, 在泥盆系砂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中及两者之间均发育NE 向断裂. 天词山东垂直NE 向山体开挖的剖面上, 志留系黄褐色砂岩中发育4~5条NE 向断裂(图3(b). 断面倾向SE, 倾角64°~80°, 正断性质. 这几条断裂相距1~2 m, 将志留系砂岩切割的支离破碎. 断裂带内物质半胶结, 显示其活动较新.同样对该处断层泥采集ESR 测年样品, 编号为E-09. 天词山南, 志留系砂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之间同样发现NE 向断裂破碎带. 该剖面上见志留系砂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呈正断裂接触, 断裂倾向SE, 倾角83°, 断裂南东盘花岗闪长斑岩破碎. 从带内物质固结程度和断面新鲜程度看, 该断裂较图3(b)剖面显示的天词山东断裂要新.在该观察点东, 花岗闪长斑岩内也出露断裂的地质剖面, 其构造位置上更靠近盆地内部. 断裂规模较小, 走向65°, 倾角64°. 单条断裂破碎带宽几厘米, 断裂面平整, 较新鲜(图4(a)). 断裂断错了花岗闪长斑岩, 上覆的Q 3棕黄色细砂层没有被错动. 但断裂附近花岗闪长斑岩之上覆盖的Q 2网纹红土有轻微拱起, 并向盆地内倾斜, 可能为受断裂活动影响所致.(ⅴ) 金家湾断裂地质剖面. 在瑞昌东北金家湾可见宽度达几十米的断裂带, 带内岩石强烈破碎, 发育角砾岩、碎裂岩和构造透镜体, 并被石英闪长玢岩充填. 该处断裂将其附近砂岩、页岩与石英闪长玢岩、角砾岩, 甚至第三系紫红色砾岩混杂在一起. 断裂控制了第三系紫红色砾岩发育, 表现出同断陷沉积, 使得断裂附近第三系紫红色砾岩强烈变形, 形成一向北倾伏的背斜褶皱, 倾角大于30°(图4(c)), 并在断裂面附近破碎. 金家湾金矿南侧长约60 m 的剖面上, 由志留系围岩构成的角砾和石英闪长玢岩中出露几条NE 向断裂(图3(c)). 断裂带内物质半胶结, 对其采集ESR 测年样品, 编号为E-11.(ⅵ) 郎君山断裂地质剖面. 西南段郎君山一带, 断裂附近发育张性角砾岩, 地貌显示断裂南东盘下降. 郎君山南侧盆地边缘, 在推测断裂通过位置出露中更新世(Q 2)堆积, 上部为棕红色网纹红土, 下部为红棕色、具网纹构造的砂砾石层, 砾石直径几厘米, 由石英、石英砂岩及硅质岩组成, 次磨圆至次棱角状, 大小均匀. 在Q 2中下部网纹红土到砂砾石层中, 发育3条近于平行的NE 向张裂面(图3(d), 4(b)). 张裂面平直, 走向60°~70°, 倾向NW, 倾角80°左右. 张裂面之间相距约2 m, 往上未延伸到Q 2顶部, 网纹红土之上为Q 3-4砂土层覆盖. 由此推断, 这几条张裂面形成于Q 2早中期. 它们位于推测的NE 向断裂位置,可能是受断裂活动的影响形成.以天词山东观测地质露头为基础的横跨断裂的综合剖面(图4)显示, 丁家山-郎君山断裂是一条由多条断裂组成、具有一定宽度的断裂带. 位于盆地外侧的志留系内断裂活动时期最老; 志留系砂岩和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之间的断裂、花岗闪长斑岩内的断裂, 活动时代相对要新; 而Q 2网纹红土受更新的断裂活动影响. 可以推测, 还有更新的断裂活动位于盆地内侧. 已有物探资料显示1),2), 在盆地内侧确实存在一条NE 向隐伏断裂. 因此, 这些断裂的活动性具有往盆地内部依次变新的趋势.2.2.2 ESR 测年结果及讨论上述出露的地质剖面中, 断裂主要发育于前第四纪基岩内, 其上没有覆盖第四纪沉积物或只有很薄的残坡积层. 但断裂带内断层泥或破碎物较为发育, 因而比较适合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来确定断裂活动的年代. ESR 法测定断层泥和断裂破碎物年龄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15~17], 从机理上解决了利用断层物质对断裂活动进行测年的问题, 它反映了断裂较新一次活动的大致时间.我们在3个不同地点采集了3个断层泥样品来测定ESR 年龄. 图3和表1给出了3个样品的取样地点及ESR 年龄结果. 对于每个样品, 分别测量出测样的E ′中心ESR 信号强度(吸收谷深度)(图5), 做出E ′中心ESR 信号强度与照射剂量的相关曲线, 采用附加法获得等效剂量(ED)值. 这批样品的拟合曲线呈饱和指数. 测样的ESR 信号强度采用北京大学60Co-γ 源照射后测量获得. 测量条件: 微波功率为0.205 mW, 调制幅度为 1.00 G. 环境剂量率(D)计算中, 假定α 辐照产生的ESR 的效率为0.05, 宇宙射线的贡献估计为0.15 m Gy/a.1) 同346页脚注 2) 同347页脚注李传友等: 2005年江西九江5.7级地震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350图4 天词山一带断裂综合剖面剖面位置示于图3. Q 4, 全新统灰褐色亚黏土、黏土; Q 3, 上更新统棕黄色黏土、亚黏土; Q 2, 中更新统棕红色网纹红土, 下部为具网纹构造的砂砾石层; E, 下第三系紫红色砂砾岩; γδπ, 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 S, 志留系浅黄色砂岩. 插图: (a) 天词山南花岗闪长斑岩内断裂剖面(镜向NE); (b) Q 2断裂附近网纹红土中的张裂面(见于郎君山一带)(镜向SW); (c) 金家湾东北一带第三系紫红色砾岩变形剖面(镜向NE)表1 断裂带内断层物质ESR 测年结果野外编号 采样地点 样品物质 古剂量/Gy年剂量/Gy ·ka −1年龄/kaE-09 天词山 断层泥类物质 1919±170 4.011 478±42 E-10 丁家山 固结断层泥 3753±406 3.326 1128±122 E-11金家湾断层泥类物质1351±133 3.919 344±34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第3期351图5 测年样品石英的ESR 谱图ESR 测年结果(表1)显示, 这3个断层泥样品年龄值的测量误差在10%左右, 其主要原因之一可能为所加人工辐照剂量偏小. 从表1的年龄数据分析, 断裂在基岩中的活动可见到3期. 最老一期发生在早更新世晚期, 距今约1006~1250 ka, 在丁家山可见到活动迹象; 第2, 3期发生在中更新世中期, 分别距今约436~520, 310~378 ka, 在天词山和金家湾有活动显示. ESR 测年结果表明, 该断裂最新的一次活动为中更新世中期.2.2.3 岩浆活动沿丁家山-郎君山断裂具有强烈的岩浆活动, 燕山期中酸性或中基性侵入岩体成条带状发育, 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 如洋鸡山-郎君山石英闪长玢岩侵入体长7.2 km, 沿带有金、铜、硫等矿化. 此外, 晚第三纪喷出的基性玄武岩在该断裂附近的丁家山和郎君山也有分布. 岩体沿丁家山-郎君山断裂的分布特征, 表明岩浆活动受断裂控制; 岩浆岩中常见下伏基岩的角砾, 分布与断面一致, 说明该断裂具有一定的切割深度; 而受断裂控制的岩浆的多次活动则反映了该断裂深层次的反复剧烈运动.2.2.4 断裂活动性分析总体来看, 丁家山-郎君山断裂是位于瑞昌盆地西北边界的一条较大型断裂, 显示出多期活动性. 断裂控制了瑞昌第三纪红盆最初的形成和盆地内第三系红层的分布, 以及喜山期基性玄武岩的喷出, 表明了其第三纪活动性. 进入第四纪以来, 该断裂仍显示出一些活动性, 表现在: (1) 第三系砂砾岩背斜褶曲, 并进一步受断裂影响破碎; (2) 早期形成的以志留系围岩为主构成的断裂角砾岩再次受断裂作用, 基岩中断裂发育的断层泥较松软; (3) 断裂带由多条平行断裂组成, 活动性有向盆地内迁移的趋势, 最新的断裂可能靠近盆地以内, 并被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覆盖, 而所能揭露到的最新活动断裂发育于燕山晚期花岗闪长斑岩之中, 断裂面新鲜, 显示出在中更新世有活动的迹象; (4) 对第四纪早中期地层的分布具有控制作用, 使得瑞昌盆地内中更新世网纹状红土沿断裂南东盘呈条带状分布, 同时, 网纹红土受断裂影响轻微拱起并发育NE 向张裂面, 表明该断裂在第四纪早中期有活动; (5) 根据断层泥ESR 测年结果, 断裂的最新一次活动为中更新世中期. 因此, 丁家山-郎君山断裂可以确定为一条中更新世活动断裂. 不过, 由盆地内第四系厚度和出露地质剖面显示, 第四纪以来断裂的活动强度不大.3 九江5.7级地震发震构造分析3.1 九江5.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判定正如地震构造图(图2)所反映, 九江5.7级地震震中地区新生代构造较为简单, 主要为一条NE 向丁家山-郎君山断裂. 此外, 区内还发育一组NW 向小断裂.李传友等: 2005年江西九江5.7级地震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352 丁家山-郎君山断裂规模较大, 是一条由多个断裂组成的弱活动断裂带, 为震中区内主要断裂. 以往震例显示, 7级以下的地震一般不会形成地震地表破裂. 这表明, 对于一条弱活动的断裂, 很难断错到地表附近的新地层. 丁家山-郎君山断裂虽然地表露头显示的活动性为中更新世, 但由于其活动强度不大, 同时盆地内第四系又有一定的厚度, 因而反映该断裂较新活动的断裂上断点并没有到达地表. 从盆地内侧可能存在一条更活动的隐伏断裂, 并可能控制了晚更新世地层分析, 丁家山-郎君山断裂是一条具较新活动性的断裂, 具有发生中等强度地震的能力.虽然震中区内还发育几条NW向断裂, 但其规模较小, 在区域构造活动中处于从属和辅助地位. 野外追索调查发现, 这些NW向断裂一般长约1~2 km, 宽度不大, 终止于丁家山-郎君山断裂带附近. 它们往往切割NE向断裂带中较老的断裂, 而为更新的NE向断裂所限制. 从其切割NE向断裂看, 这些NW 向断裂发育时代晚于NE向断裂的形成; 从其被NE 向断裂所限制看, 其活动性要弱于NE向断裂. 这些NW向断裂对地层和地貌无任何控制作用, 进一步表明其新活动性不明显. 野外调查未发现较大NW向第四纪活动断裂的证据. 总之, 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活动时代上, NW向断裂都不具备控制现代中强地震的能力.同时, 据九江 5.7级地震现场科学考察报告1),[6,18], 极震区地震烈度等值线(见图1)呈明显的椭圆形, 长轴方向为NE向, 其形态与丁家山-郎君山断裂带的走向一致. Ⅶ度等值线长轴约24 km, 短轴约15 km, 基本涵盖了该NE向断裂的展布范围. 地震考察发现的与构造变形有关的地震裂缝显示为NE和SN向或雁列排列, 位置与这一断裂带相吻合; 地震陷坑连线也大多呈NNE向或近SN向[18,19]. 此外, 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主节面之一表现为NE向[6]. 地震烈度等值线形态、地震地表变形与震源机制解主节面, 一致显示地震的发生与瑞昌盆地附近的NE向丁家山-郎君山断裂活动有关.根据九江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及现代中强地震的分布特征, 以及上述对丁家山-郎君山断裂活动性分析, 结合瑞昌盆地相关地质地貌, 推断瑞昌盆地边界NE向的丁家山-郎君山断裂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3.2 九江5.7级地震的发震部位野外调查发现, 在金家湾北洋鸡山附近的宏观震中位置发育一条NW向断裂(图3, 6). 该断裂长约1 km, 斜切NE向构造线, 将郎君山-丁家山背斜轴部和丁家山-郎君山断裂错断, 使其左旋平移达100多米. 洋鸡山南的混杂岩中见有其露头, 走向320°, 倾向SW, 倾角78°. 断裂切割了第三系紫红色砾岩, 与NE向断裂共同作用致使断裂东北侧的第三系紫红色砾岩强烈变形(图6), 形成一向北倾伏的背斜褶皱. 这一NW向断裂切割了新生代地层和较老NE向断裂, 而为较新活动的断裂(ESR测年为(344±34) ka)所限制, 据此推断其为第四纪早期活动断裂. 此外, 在天词山东发育的NW向小型断裂在活动时代、规模和水平位错距离上, 也与此断裂相近.九江5.7级地震的震中位于洋鸡山东侧的赛湖农场附近, 这一带正好是金家湾东北和天词山东等NW 向小断裂与丁家山-郎君山断裂的交汇部位(图6). 历史上强震往往就发生在两组活动断裂带相交切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上. 因此, 九江5.7级地震的发震部位可能是丁家山-郎君山断裂与NW向断裂, 特别是较新活动的小型NW向断裂的交汇部位.4讨论九江地区的新构造运动相对较为强烈, 其新构造期以来的演化无疑是受中国东部应力状态及本区特定动力环境共同制约. 该区地处幕阜山-九岭隆起与鄱阳湖坳陷的交接地带, 这种地体边界是地质构造中最活跃的部位[20,21]. 具体构造上, 震中区发育一条NE向丁家山-郎君山断裂带, 该断裂在地质露头上表现为中更新世活动断裂, 具有发生中等强度地震的能力. 因此, 九江地区具备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 此次地震属于构造运动中的正常事件, 并非地质突变.震中地区的浅层地质结构与断裂系统结合的构1) 中国地震局, 江西省地震局地震现场科学工作队. 九江-瑞昌5.7级地震现场科学考察报告. 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