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傅道春

合集下载

《教育学》参考文献书籍

《教育学》参考文献书籍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主编:《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2.刘亦农等主编:《新编普通教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茹宗志等主编:《教育学教程》西北大学出版社
4.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刘旭东著:《现代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版。

10.李秉德等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1.傅道春编著:《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育中心组编:《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3.扈中平等主编:《现代教育学》(新编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李定仁主编:《教学思想发展史略》,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5.李定仁等:《教学本质问题的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3期。

16.廖哲勋:《我的教学本质观》,《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7期。

17.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8.黄祥林周选围.学业评价的原理与技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9.孟庆茂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新师大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新师大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各专业考试科目主要参考数目0451教育硕士初试科目(333教育综合):《教育学—情景与原理》傅道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教育心理学》,冯忠良,伍新春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045102学科教学(思政):初试科目:《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刘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复试科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5版2004年11月同等学力加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2008年2月045101教育管理:初试科目:《教育管理学》,陈孝彬,高洪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新编教育管理学》,吴志宏,冯大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复试科目:《教育原理》,柳海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现代管理心理学》,程正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四版)2009年版。

同等学力加试:《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复旦大学出版社(第5版)2009年版;《中外教育史纲》,胡金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045116心理健康教育:初试科目:《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吴增强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复试科目:《咨询心理学》,张日昇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同等学力加试:1.《普通心理学》,叶奕乾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第三版。

2.《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徐建平著,北京师大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修订版)。

045109学科教学(历史):初试科目: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

教育学

教育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1.时间跨度:17世纪 时间跨度:17世纪——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中期 世纪 19 发展特征: 2.发展特征: 教育学从庞大的哲学体系里面分化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 科。 标志: 3.标志: 大教学论》 捷克 教育家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是近代教育学形成的 开始; 开始; 1776年第一次在大学讲台上讲授教 德国 著名哲学家 康德 1776年第一次在大学讲台上讲授教 育学这门课程; 育学这门课程; 普通教育学》 德国 教育家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一般认为是教育学 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第二编 全面发展的教育
第四章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第五章 德育 第六章 智育 第七章 体育、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 第八章 美育 第九章 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第四章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方针和教育的的概念 二、制定教育目的之依据 三、制定我国教育方针和目的指导思想
二、教育与经济
经济制约教育,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 是教育依赖以发展的基础,教育是经济发 展的必要条件。社会越是发展,教育与经 济的关系越是密切。
三、教育与政治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是双向的: 一方面表现为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定 社会的教育都隶属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国 家,阶级社会的教育具有阶级性。 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教育对政治的能动作用。 任何社会和阶级的教育都是为维护特定社会 和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同时,教育通过传播 科学和民主,启迪真善美的观念,不断地推 动社会的民主化。
四、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 系统中的一个大因素,教育的发展受文化的 制约:1.文化是政治、经济与教育关系的重 要“中介”;2.文化按其自身特点和要求作 用于教育 (二)教育对文化也有重要作用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

1、P12:教育质的规定性:第一点,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第二点,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第三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由此可以把“教育”这一概念定义为: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P32:教育目标的分类:一般分为三大类:①认知领域:包括有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定理、定律,如政治理论、道德规范、心理知识、审美知识等。

②能力领域:包括一般的智能,各学科的特殊能力、思想品德能力(包括政治觉悟和道德践行等主观条件)、审美能力、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等。

③情意领域:包括观点、信念、情趣、态度、价值观、适应性等等,主要是思想品德的、心理的、审美的等方面要求。

3、P36;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4、P63:创造型人才的个性特征:概括为五点:①创造型人才,感觉、知觉、感情都极敏锐,心扉开放,总想开拓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和对于外部世界的经验,在这种场合,他不拘泥于细微末节和既存事物,而凭直觉抓住意义,对不存在的事物感兴趣。

②创造型人才,对非合理的事物、无秩序的东西是宽容的;他所感兴趣的不是单纯明快的事物,而是复杂的和标准不明的事物。

③创造型人才,不屈于压力,不因循守旧,思考和行动有独立性,具有自信、讨嫌妥协、不介意他人的想法。

④创造型人才,内向,有的缺少社交性。

⑤创造型人才,好奇心强,敢于冒险,找现状的缺陷,不满于现状。

5、P77: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习潜力的推测,二是对品德发展的推测。

根据布罗菲(Brophy)的归纳,教师对自己抱有不同期望的学生所表现出的行为有很大差异。

6、P78:优秀教师的自我塑造还有着更高的境界,有的研究者做了以下归纳:一个好教师能告知他的学生关于许多问题的良好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一、必读:奥恩斯坦著(2002)《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

Boorkfield著(2001)《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Campbell等著(2001)《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陈向明编著(2003)《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教育科学出版社。

范梅南著(2001)《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课程出版社。

施良方著(1994)《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施良方著(1996)《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课程出版社。

施良方、崔允火主编(1999)《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1994)《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华著(2000)《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佐藤学著(2003a)《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

二、选读阿普尔著(2001)《意识形态与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鲍里奇著(2002)《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

Beane著(2003)《课程统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波斯纳著(2003)《学程设计:教师课程开发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立新著(2000)《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

崔允火著(2001)《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科学出版社。

戴维著(2000)《课堂管理技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多尔著(2001)《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

Erickson著(2003)《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傅道春编著(1999)《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

靳玉乐著(1996)《潜在课程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李秉德主编(1991)《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派纳等著(2003)《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

申克著(2003)《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育学 提纲(傅道春 编著)

教育学 提纲(傅道春 编著)

教育学A复习资料绪论名词解释1、教育觃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乊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乊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収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教育情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简答题:1、情境教育学的主要构成纬度:是由情境线索、理论线索和技术操作线索三个纬度构成。

第一章教育的属性第一部分:教育的定义、要素与収展名词解释一、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収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収生预期变化的活动简答题(三教育的収展:1、进古教育: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2、古代教育:教育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教育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迚步的表现。

第二部分:教育目的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觃格的总的设想或觃定。

p26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収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德育: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觃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収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简答题1、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収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三主张人的全面収展与个性収展的统一第三部分:教育的功能名词解释1、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仸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幵相应地収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简答题:1、影响个体収展的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2、教育要适应个体収展的觃律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収展的顺序性;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収展的阶段性;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収展的不平衡性;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収展个别差异性3、教育同物质生产的关系: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物质生产的収展为教育的収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2社会物质生产的収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教育学基础》考试大纲

《教育学基础》考试大纲

《教育学基础》考试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课程类别:专业公共基础课3.学分: 24.适用专业:师范教育专业二、课程考试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了解从词源上分析,中文中“教育”和西文中“教育”的含义(2)了解几种教育起源论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3)了解教育的发展阶段与特点(4)理解“教育”的层次(5)了解教育功能的类型(6)理解教育本质争论的各方的基本观点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了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2)了解掌握20世纪6种主要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学术观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若干理论(1)了解教育万能论、教育独立论、筛选假设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2)理解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具体分析(1)理解掌握并能举例说明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关系(2)理解教育与文化、人口的关系3.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现代命题(1)了解现代社会的特征,如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化、多元化(2)能够分析论述教育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概述(1)识记人的发展的基本含义(2)理解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理解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析掌握各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会辨析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识记个体社会化的概念(2)理解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的关系第四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概述(1)识记教育目的的概念(2)了解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各育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分析掌握个人本位目的观、社会本位目的观的基本观点(2)了解人文主义目的观、科学主义目的观的基本观点3.我国的教育目的(1)理解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2)懂得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3)理解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涵(4)理解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应注意的问题第五章学校的产生与发展1.学校的产生(1)了解学校产生的历史(2)掌握学校产生的条件(3)了解几种原始教育机构名称2.学校的发展(1)了解我国古代学校发展的基本脉络(2)理解稷下学宫、书院的特点(3)了解骑士教育的特点(4)识记学制的概念(5)理解并识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及代表国家(6)了解世界学制发展的趋势3.学校的变革(1)理解并识记学校变革的趋势第六章教师及其专业发展1.教师的角色与劳动特点(1)学会批判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2)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的教师角色定位(3)理解教师劳动的特点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了解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2)了解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第七章学生及其成长1.学生与学生发展观(1)掌握掌握学生的本质属性(2)理解分析学生的时代特征(3)了解学生的权利和义务2.师生关系(1)了解师生关系的意义(2)理解识记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3)掌握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八章课程1.课程设计的模式(1)了解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2)识记目标模式提出的课程设计必须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和两个“筛子”(3)了解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优缺点(4)了解过程模式提出的教师应遵循的过程原则2.掌握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第九章教学1.了解教学的含义2.教学理论的流派(1)了解程序教学、发现学习法、非指导性教学原则的代表人物(2)掌握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的基本要素(3)理解程序教学的优缺点(4)识记发现学习法的含义(5)掌握发现学习法的要素(6)了解非指导性教学的最基本原则和其他原则3.教学模式(1)了解模拟训练学习、个人型教学模式三、考试方式及时间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2.考试时间:120分钟四、试题类型、要求及分值1.填空题(根据前后文的关系,在空格中填入相应的内容,每个空格1分,共10分)2.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前面的括号中对的打“√”,错的打“╳”。

教育学复习指引

教育学复习指引

《教育学》复习指引(依据傅道春《教育学—情境与原理》编写)绪论——学会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本章的基本结构】本章主要讨论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认识教育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理解教育学对于教师的意义;把握教育情景对教育学研究及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

【本章的复习要点】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直接目的),指导教育实践。

2明教育学是存在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是可感知、可认识的事物。

②教育事实是人类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包括纵向的历史性教育事实和横向的多样化教育事实。

3工作者议论、评说,进行回答、解释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教育问题★才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

4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

它包含形象化的典型的教育现象和问题。

教育情境可以利用文字、音像等多种方式表示,其中主要的因素是:教师、学生、教育中介三者之间的联系,实施教育的过程、时间、地点。

5、情境教育学由★情境线索、理论线索和技术操作线索三个维度组成。

6、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获取教师资格;(2)有助于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掌握教育规律,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3)有助于今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本章的基本结构】本章主要讨论教育的基本问题,包括:教育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功能与效应。

【本章的复习要点】第一节教育的属性——教育是什么1★★★★★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从成分上分析,含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

★从层次上分: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

3、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以教育为目的,以受教育者为对象,以其自身的活动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变化;他以教育影响为手段,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教育对象上去。

教育学原理专业学生100本必读书目

教育学原理专业学生100本必读书目

教育学原理专业学生100本必读书目1. 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2. 梯利著,葛力译:《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33. 伯兰特•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64. 伯兰特•罗素著,马家驹、贺霖译:《西方的智慧》,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5. 刘放桐等:《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816. 张志伟、欧阳谦主编:《西方哲学智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7. 韩东晖主编:《智慧的探险——西方哲学史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 车文博著:《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9. 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0. 韦政通著:《中国的智慧》,岳麓书社,200311.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12. 高时良编撰:《学记评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4.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5. 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 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7. 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教育漫话》,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8. 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 罗素著,靳建国译:《教育论》,东方出版社,199020. 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1. 赫•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2. 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 巴格莱著,袁桂林译:《教育与新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4. 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 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6. 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7. 舒尔茨著,曹延亭译:《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28. 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9.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0. 赞科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1. 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32. 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33. 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4. 华东师大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合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5. 华东师大教育系等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6. 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37.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8. 戴本博、张法琨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9. 博伊德、金合著,任宝祥、吴元训主译:《西方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0. W•F•康内尔著,张法琨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1. 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42. 季苹:《西方现代教育流派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3. 罗伯特•梅逊著,陆有铨译:《西方当代教育理论》,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44. 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45. 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46. 陆有铨著:《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47. 王枬主编:《西方现代教育思潮》,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48. 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49. 金生鈜著:《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 99750. 金生鈜著:《规训与教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1. 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大出版社,200452. 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3.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4. 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5.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6.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7.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8.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9.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0. 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61. 郑金洲、瞿葆奎著:《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2. 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63. 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4. 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65. 叶澜主编:《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教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6.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7. 厉以贤主编:《现代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68.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69. 袁振国主编:《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0.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1. 袁振国主编:《对峙与融合——20世纪的教育改革》,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72. 傅道春编著:《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3. 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4.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5. 王枬主编:《教育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6. 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77. 奥恩斯坦著,刘付忱等译:《美国教育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78. 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79. 大河内一男、海后宗臣等著,曲程、迟凤年译:《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80. 朱小蔓著:《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1. 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82. 张巽根著:《教育是什么》,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83. 扈中平著:《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84. 扈中平、刘朝晖著:《挑战与应答——20世纪的教育目的观》,山东教育出版社,199 585. 王坤庆著:《教育学史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86. 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7.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8. 陈向明主编:《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9. 潘慧玲主编:《教育研究的取径:概念与应用》,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90. 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 8591. 菲力浦•孔布斯著,赵宝恒、李环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92. 查尔斯•赫梅尔著,王静等译:《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9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4.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5. 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2 00396. 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 00197. 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李树英校:《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8. 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著,胡劲松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99. 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00. 钟启泉等主编:《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以“境”入手以“理”入心──《情境教育学》评介

以“境”入手以“理”入心──《情境教育学》评介
、 、 、 、 、 。 、
,

,
:

学 生 教 育 中 介 要 素 间 的 联系 实施教 育 的过 程 时 间 地 点 情 境教 育学 是 作 者 独 创 的 教
“ ” 育 学 在 内容 上 使 一 些 老原理 富 于 许 多 新意 在 体系 上 不 同于 现行 的 教材 形 成 自 己 的
, , ,
农垦 师专 学报
99
1年 第 4

, ` ’


’,

夕 火 月巨

澳卫 勺



《 情境 教育 学 》 评介

黑 龙 江 教 育 出 版社 于




19 9 6

6
一书 月 出版 了 傅 道 春 教 授 编著 的 《 情 境 教 育学 》
.


是 作 者 继《 教 师 组织 行 为 》 《 教 师技 术行 为 》 之后 出 版的 又 一 部 别 具 一格 的教 育学教 材 全 书
, ,

,

,
,
,
值 的实 现

所 以 实行 市场 经 济 后 有 利于 发挥 人 的积 极 性 主 动性和 创 造性 更好 地 为社
,

,
,

,

会 做 出贡 献 从 而 更 加顺 利 地 实现 自我价 值
பைடு நூலகம், ,
综 上 所 述 实行 市场 经 济后 价值 的 内涵 人 的本 质 和 人 的 精神道 德 要求 没有变 化 而 且 更有 利 于 人们 主 动地 为社 会 创造 财 富

四川教师资格证A级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资料

四川教师资格证A级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资料

【书名】教育学-情景与原理【作者】傅道春【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第一节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二)、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臵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教育影响又可分解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和教育环境五种成份。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教师的中介作用就在于充当联结教材与学生的中间环节来调节他们之间的关系,缩小他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在矛盾中达到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材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总之:教师、教育影响和学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教育影响、学生三者的互相对立、互为中介中运动和发展的。

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产生教育是在劳动基础上,在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

(二)、教育的发展远古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农业时代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1、远古教育:具有原始性,表现为以下三方面①非独立性②贫乏性③无阶级性2、古代教育:特征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教育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②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③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系统性、狭隘性④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我心中的两个教育图

我心中的两个教育图
取, 不断将 “ 知识 的运用 比知 识 的拥 有 更重要 ” 的理念 在“日常讲授” 与”日常学 习” 中贯彻执行下去。
参考文献 :
[] 1 傅道春. 教育 学一 情境 与原 理[ . 京: 育 M] 北 教
科 学 出版 社 ,99. 19 ;
同时 ,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 的普及也可使 哈佛大学心
教育影响是一个长期 的过程 , 不是一蹴而就 的。教 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 维度 , 有序实数组 ( , X 育有显性的 、 易于测量的影响 , 也有隐性 的 、 不易测量 的 YZ 即为点 P的坐标 , ,) 它对应着空 间坐标 系中的惟一位 影响 , 后者往往决定了受教者的体验 是积极的 、 福的 , 置。当教 育在某一 维度上 对学生起 积极 或正 向的影 响 幸 或是相反。新课程追求结果性 目标 、 过程性 目标和体验 时 , 其对应坐标 为“ ” 反之为 “ ” 而影响 的程度 则 正 , 负 ,
能理念 ( 该理念 即认为每个人都有 1— 2项智能强项 , 并 可以向其他领域发展 和转移 , 动态发展 的 , 是 我们人 人
[ ] 晓 东 , 宏 卿. 代 远 程教 育理 论 及 应 用 2王 高 现 [ ] 正明. 3黄 远程教 育教程 [ . M] 北京 : 学出版 社, 科
2Hale Waihona Puke 0 4.学行为变迁 。新 的教育理念正在渗入我的血液 和骨髓 , 追求 , 教育的效果尤其是 长远效果就会打折扣。 我的教育 观念 、 思想 、 识 、 法 、 为正在发 生美丽 的 意 方 行 . 我们借用数学 中的“ 间直 角坐标 系” 空 来感 受一下
“ 蝶变” “ , 构建主 义” “ 、 生本 主义 ” “ 维 目标 体 系” 新 课 程 下教 学 的三 维 日标 。如 下 图所 示 , 个 相 互 垂 直 和 三 三 在我的人才培养观里 已深深植根 , 谓山溜穿石——作 的坐标面把空间分成 八个 部分 , 所 每一部 分为一 个卦限 。 为理科教师 , 我对 “ 建构主义 ” 生本主义 “ “ “ 和 三维 目标 其 中, 位于 x, z轴的正半轴的卦限为第一 卦限 , Y, 从第 体系” 下的教育理 念也有 了 自己独特 的体会 和表述 , 并 将之概括为两个教育图。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课堂2019 年 11 月36在小学教学中,数学这一门课程是重中之重,尽管学校、老师、家长都非常重视,可是小学生都很贪玩,好动,上课精力不集中,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

面对这些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

在学习中,只有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的行为才会跟随老师的思想。

因此,教师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自我享受中学习,寓教于乐。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好的情境,让学生置于某种环境之中,尽情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能吸引学生,都能完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低年级可以用讲故事,做游戏,小组比赛等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小组之间合作学习方法都被参与其中,使每个学生对学习都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巧妙运用多媒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到教学中,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突破教学困难。

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制作的教学课件,能创造出图文并茂、生动的教学氛围。

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一些原本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引进,对数学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三、教师和学生情感的培养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与学生沟通,以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有良好的心情去面对学习。

如果学生讨厌你,教师课讲得再好,学生也不会认真地去学习。

因此,一个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总是比普通老师更具有教育成果。

在每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每一句话、每一件事、学生都会看在眼里。

教师的“情感投资”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傅道春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傅道春

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第一节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培养人的活动(二)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教育影响又可分解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和教育环境五种成份。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教师的中介作用就在于充当联结教材与学生的中间环节来调节他们之间的关系,缩小他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在矛盾中达到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材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总之:教师、教育影响和学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教育影响、学生三者的互相对立、互为中介中运动和发展的。

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产生:教育是在劳动基础上,在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

(二)教育的发展:远古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农业时代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1、远古教育:具有原始性,表现为以下三方面:①非独立性②贫乏性③无阶级性2、古代教育:特征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教育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②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③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系统性、狭隘性④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3、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现代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使用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后期)第二阶段: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第三阶段:以使用信息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20世纪中叶--目前)第二节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的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追求(一)社会广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二)教育目的的结构1、什么是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1、绪论 第一章概要.

1、绪论 第一章概要.

Page
7
第一节 教育学概论
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二、教育学的概念 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四、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Page
8
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 化
“ 教育学 ”英语为Pedagogy,法语
为Pédagogie,德语为Pedagogik,均
源于希腊语Pedagogue意为“ 教仆 ”
Page
29
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是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 家,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创立了爱的教 育理论和要素教育理论,是要素教育思想的 代表人物。
该书共4部,1781-1787年陆续出版。书中描述了农村妇 女葛笃德教育和生活的故事。她品德贤淑,勤劳能干,且担 负起对7个子女及邻家7个孩子的教育之责,后来还开办了 新学校。她怀着崇高的目的,以献身的精神改造农村。是 当时享誉欧洲的一部教育名著。
学。
教育现象是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的事件和进程;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及教育现 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或关系。
Page
11
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国内外学者的观点 1、夸美纽斯“阐明把一切事务交给一切人类 的全部艺术”——教学艺术 2、赫尔巴特“教育学就是教育者自身所需要 的一门科学,但他还应当掌握传授知识的科 学”——教学法 3、孙喜亭“教育学应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 教育中的一般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教育问 题
Page 5
教育学知识点结构图
宏观教育理论
中观教育系统
微观教育实践
教 育 与 教 育 学
教 育 与 社 会 的 发 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名】教育学-情景与原理【作者】傅道春【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第一节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二)、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教育影响又可分解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和教育环境五种成份。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教师的中介作用就在于充当联结教材与学生的中间环节来调节他们之间的关系,缩小他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在矛盾中达到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材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总之:教师、教育影响和学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教育影响、学生三者的互相对立、互为中介中运动和发展的。

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产生教育是在劳动基础上,在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

(二)、教育的发展远古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农业时代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1、远古教育:具有原始性,表现为以下三方面①非独立性②贫乏性③无阶级性2、古代教育:特征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教育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②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③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系统性、狭隘性④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3、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现代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使用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后期)第二阶段: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第三阶段:以使用信息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20世纪中叶--目前)第二节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的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追求(一)社会广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二)教育目的的结构1、什么是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①、是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这是教育目的的核心部分。

中学教育是普通教育,它要培养的是一般的社会主义公民。

②、是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

中学教育是普通教育,主要是为提高人的一般素质打基础。

教育目的又有着明显的价值取向,具有比较重大影响的主要是两大派: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和社会本位论(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

马克思观点: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目的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个组成部分。

五个组成部分相对独立,缺一不可,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

(三)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1、教育目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大致有以下层次:第一层次:教育目的。

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或称终极的教育目标。

由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或以政策形式规定。

其具有高度概括性、方向性、指导性,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的依据。

第二层次:教育目标。

即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目标,依据教育目的,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专业特点制定。

它可分解为各种教育目标。

第三层次:课程目标。

是依据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各种教学、教育活动的课程标准,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德、智、体等各种教育大纲中。

课程目标可以是一个学年的,也可以是一个学期的。

第四层次:单元目标。

即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项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

上述第一、二层次教育目标是按学制规定,整个修业期满方能实现的目标,称为无期目标或理想目标,是制定具体目标的重要依据。

第三层次目标是更加具体化的,可在短时期内实现的,我们称为中期目标为中程目标。

第层次目标称其为近期目标。

我们把具体到可观察、可测量、可直接操作的目标称作教育的行动目标。

2、教育目标的分类:一般分为三大类①认知领域:包括有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定理、定律②能力领域:包括一般的智能,各学科的特殊能力、思想品行能力(包括政治领悟和道德践行等主观条件)、审美能力、体育运动技能等③情意领域:包括观点、信念、情趣、态度、价值观、适应性等等。

3、教育目标的实施问题:各层级教育目标的制定从确立教育目的开始,按照: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育行动目标的顺序而教育目标的实现所经历的顺序是:教育行动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

第三节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的功能)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个体发展即个体的身心发展,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更多地在个体“心”的方面,个体“心”的发展反映出来的对教育的需求,主要为个性化和社会化两方面,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

(一)、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四种:1、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生物特点,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2、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对人的发展,特别对年轻一代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自身的态度和所付出的精力。

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呈现如下特点:1、顺序性:即由低级到市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2、阶段性:即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3、不平衡性:指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方面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

4、个别差异性:指的是学生个体间在发展速度、水平和个性心理倾向上的不同。

教育者必须研究和把握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人的发展规律来进行,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①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②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③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④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三)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修改的过程。

1、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人逐渐学会被现有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2、道德社会化: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将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

人的道德性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关心别人,愿意帮助和保护别人,为别人着想。

第二、对道德问题作出判断。

第三、行动。

3、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人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

人的行为方式和个性的似乎与性别角色标准有着密切的联系。

将性别角色的标准内化的过程就是性别角色社会化。

(四)个体个性化的形成自我是社会化过程或者社会性相互作用的一个副产品,这个副产品又将反过来影响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和个性化都是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的。

社会性相互作用有两大功能。

一是使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社会化功能保持每个个体作为受尊重的个体进入社会。

通过社会化功能,个体与他人乃至社会建立和睦共利的关系。

如果社会化历程频繁受挫,会导致个体与他人、与社会的冲突,导致行为偏离社会规范,起到犯罪。

二是个性化功能。

个性化功能帮助人们理解自我的个性特质。

通过个性化功能,个体建立起与客观相统一的自我意识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控制意识。

个性化受失传常导致内心混乱、绝望意识的产生。

因此,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相辅相成的过程,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基本上可以用“制约”和“促进”四个字来概括。

“制约”与“促进”表明了社会与教育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社会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保证条件;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才又反过来不断推动、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的总体。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是指教育事业与社会中人的总体的关系。

1、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人口质量:是指人口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表现为间接和直接两个方面。

教育除具有控制人口数量的社会功能外,同时也具有提高人口质量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对青年一代的培养。

还表现在对成年人的教育上。

教育还具有调整社会人才构成与流动的功能。

社会人才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具有不同科学文化程度的人才之间的比例。

第二、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之间的比例。

人才流动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四点:①人才在不同技术特点的劳动部门之间的流动②人才在不同性质的劳动部门或工作种类间流动③人才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④人才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二)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2)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物质生产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劳动能力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①提高对生产要求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②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

③能提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程所需的时间。

④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⑤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与能力。

(2)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总是与一定阶级的利益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