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心理学 南京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五要素及应用

城市意象五要素及应用城市意象是指人们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和感知,包括城市的建筑环境、文化氛围、人文特色、社会活动和自然景观等方面。
它是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影响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评价。
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是:建筑环境、文化特色、人文活动、社会氛围和自然景观。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个要素以及它们在城市中的应用。
首先,建筑环境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格局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城市认知和情感体验。
优雅的建筑设计和布局能够让人感到宜居和美好,而杂乱无章或低劣的建筑则会给人带来不舒适和厌恶的感觉。
因此,城市在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应注重建筑环境的美观性和宜居性,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景观和风貌。
其次,文化特色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特色,这是城市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
文化特色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艺术表演、文化节庆等方面。
城市应重视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关注,塑造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第三,人文活动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人文活动包括艺术表演、文化交流、体育赛事、社区活动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还能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因此,城市应鼓励和支持各种人文活动的举办,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场地和设施。
通过举办各种市民参与度高、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文活动,可以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人文素质,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品质。
第四,社会氛围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风尚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居住感受和幸福指数。
良好的社会氛围包括社会秩序良好、人际关系融洽、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
城市应重视社会治理,依法管理社会秩序,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高城市的社会信任度和居民的社会满意度。
城市意象主要内容

城市意象主要内容
通过对道路、节点、边界、地标和区域等要素,人群建立起地对城市的综合感知和印象。
城市意象理论认为,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并形成的意象,是通过对城市的环境形体的观察来实现的。
城市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供人们识别城市的符号,人们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观察而形成感觉,从而逐步认识城市本质。
城市环境的符号、结构越清楚,人们也越能识别城市,从而带来心理的安定。
城市意象理论根据易为观察者了解城市的原则,界定了城市形态的概念。
该理论认为,城市形态主要表现在五个城市形体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
这些形体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点: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
城市的空间设计就是安排和组织城市各要素,使之形成能引起观察者更大的视觉兴奋的总体形态。
凯文·林奇(1918-1984)曾在耶鲁大学师从一代建筑宗师弗兰克·L·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并最终成为麻省理工(MIT)的规划教授。
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在20世纪的美国,他被称为杰出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
**他的理论开拓了研究城市设计理论的一块新天地,影响了现代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风景园林
等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城市意象》是由美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专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结合对美国三个主要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的“城市形象性”调查分析,在1960年出版的著作,英文名称为《The Image of The City》。
建筑环境视觉感受与心理效应研究

建筑环境视觉感受与心理效应研究近年来,建筑环境的视觉感受与心理效应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建筑环境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居住、工作和生活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与人体心理和情感相互作用的载体。
本文将探讨建筑环境视觉感受与心理效应的研究现状,并从设计、色彩和形状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建筑环境的视觉感受与心理效应研究现状建筑环境的视觉感受与心理效应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美学和环境心理学两个领域。
然而,在现代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对建筑环境的需求不仅仅是美学的追求,更是渴望获得舒适、愉悦和健康的心理效应。
因此,研究者们开始将视觉感受与心理效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设计对建筑环境视觉感受与心理效应的影响设计是建筑环境的灵魂,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建筑环境的质量和效果。
研究发现,设计中的一些因素对人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效应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空间的尺度和比例可以影响人的舒适感和安全感,而空间的布局和流线则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情感。
此外,材料的选择、光线的运用以及细节的处理等都会对人的视觉感受产生影响。
因此,在建筑环境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空间布局、材料使用和细节处理等因素,以创造出具有良好视觉感受和心理效应的建筑。
色彩对建筑环境视觉感受与心理效应的影响色彩是建筑环境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不仅可以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还会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发现,不同的颜色会引发人们不同的情绪和心理体验。
例如,红色会增加人的兴奋和刺激感,蓝色则能够带来平静和放松的感觉。
因此,在设计建筑环境时,应根据不同的功能和需求选择适宜的色彩,以达到所期望的心理效应。
形状对建筑环境视觉感受与心理效应的影响形状是建筑环境中的重要元素,不同的形状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效应。
例如,曲线形状可以带来柔和和温暖的感觉,而直线形状则会让人感到稳定和坚固。
此外,研究还发现,刺耳的边缘和角度可能会引发焦虑和紧张感,而圆滑和柔和的边缘则能够带来舒适和放松感。
南京城市空间意象解析

南京城市空间意象解析作者:杨俊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年第06期摘要:文章基于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主要研究范围,从五个方面对南京城市意象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尝试对南京市城市总体意象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对南京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和南京城市文脉的延续有所启示。
关键词:城市意象;认知地图;意象要素;南京检索: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6-0081-03意象是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所谓城市意象,是观察者对所处城市环境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所产生的主观心理环境。
通过城市意象来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分析观察者主观心理环境与城市意象空间营造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城市研究的热点之一。
城市空间意象研究更关注人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心理感知,研究城市形态的“可意向性”,优化城市设计并改善城市整体环境,从而形成高辨识性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本文以南京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对南京城市空间意象的塑造和南京城市地域特色的提升有所启示。
一、南京城市空间意象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是江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南京城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于金陵构筑长干城起始,距今已2500多年。
南京历经风雨,饱经沧桑,被盛誉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南京城市作为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都城,历经了几次大的城市建设,每次建设都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自东吴开始,建都建业,构筑石头城,南京城从此有了“虎踞龙盘”的美誉。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开始了最大规模的建城活动,对南京城做了详细的规划和建设,南京城为完整的四重城垣结构,城东为皇宫区域,城北为军事驻防区域,城南为商贸生活区域,城西为商旅交通区域,形成了以前朝御街和明都新御街为中心的两条南北轴线,城内交错着十几条宽阔的街道,基本奠定了南京城的大的格局。
建筑环境心理学

建筑环境心理学建筑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建筑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旨在了解建筑环境对人们心理健康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和改善建筑环境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建筑环境与心理健康建筑环境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情绪、情感和心理状态。
研究表明,恶劣的建筑环境会导致人们焦虑、压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相反,舒适、温馨的建筑环境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因此,建筑环境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如何创造令人愉悦和舒适的建筑环境,以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二、建筑环境与行为建筑环境对人们的行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设计人性化的办公环境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另外,合理的空间规划和布局可以促进人们的交流和互动,增进社交联系。
建筑环境心理学通过研究人们对不同环境的反应和行为,为建筑师提供了有关如何设计功能性和符合人们需求的建筑环境的指导。
三、建筑环境的特点了解建筑环境的特点对于理解其对人们的影响至关重要。
建筑环境的特点包括:空间布局、光线、色彩、材质等。
例如,开放式布局可以带来更广阔、自由的感觉,而充足的自然光线可以提高人们的情绪和兴奋度。
此外,颜色和材质也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和感受。
建筑环境心理学通过分析这些特点,找出它们对人们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影响机制,并提供相应的设计建议。
四、建筑环境改善基于建筑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建筑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首先,设计师可以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期望,根据不同场所的功能和使用目的来进行设计。
其次,合理运用色彩、光线和材质等元素,创造令人舒适愉悦的环境氛围。
另外,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和减少噪音污染也是重要的改善措施。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手段,我们可以创造出更适合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建筑环境。
建筑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它为建筑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使我们能够创造出更加人性化和符合人们需求的建筑环境。
未来,建筑环境心理学将继续深入研究,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工作和休闲环境。
城市意象名词解释

城市意象名词解释城市意象是指人们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和感受。
它涵盖了城市的外貌、氛围、节奏和文化特征等各个方面。
城市意象常常通过建筑物、街道、交通工具、人群行为等元素来表现,同时还与城市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对于城市意象的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描述:首先,城市意象体现了城市的物质特征。
这包括城市的建筑风格、道路布局以及城市地标等。
不同城市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例如巴黎的古典建筑、纽约的摩天大楼等。
同时,城市的道路布局也体现着城市的规划和组织能力,如纽约的网状道路、罗马的蜘蛛网状布局等。
城市的地标也成为了城市意象的重要标志,例如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等。
其次,城市意象还体现了城市的氛围和节奏。
不同城市的氛围和节奏有所不同,有的城市繁忙快速,如纽约、东京;有的城市则更为宁静放缓,如巴黎、威尼斯。
一座城市的氛围可以通过人们的行为和活动来体现,如上班族匆忙的步伐、人们在公园休闲娱乐的身影等。
城市的节奏则表现在交通繁忙程度、商业活动频繁度等方面。
此外,城市意象还与城市的文化特征相关。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学、艺术等。
城市的文化活动可以通过博物馆、剧院、艺术节等形式来展示。
例如,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都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城市意象还与人们对城市的情感和认同有关。
城市意象不仅仅是城市的外在特征,更是人们对城市的感受和体验。
一座城市的意象可以激发人们的热爱和认同,也可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例如,有些城市因为其丰富的文化艺术氛围而成为艺术家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地,吸引了大量的文化爱好者和创意人才。
综上所述,城市意象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了城市的物质特征、氛围与节奏、文化特征以及人们的情感和认同等方面。
了解和塑造城市意象对于城市的形象推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城市生活的需求和期待。
建筑环境心理学研究

建筑环境心理学研究建筑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建筑环境与人类心理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探讨了建筑环境如何影响人类的心理状态以及人类如何感知和理解建筑环境。
建筑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建筑物的设计、布局和功能等方面,以及人们对建筑环境的主观感受和期望等诸多方面。
建筑环境对人类的心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建筑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情感。
例如,一个宽敞明亮、布局合理的房间会给人一种愉悦和舒适的感觉,而一个狭小、阴暗的房间则容易引起人的压抑和烦躁。
其次,建筑环境还可以影响人的行为和认知。
例如,一个有趣的景观设计可以吸引人们停留、交流和思考,而一条拥挤的走廊则可能使人们迷失方向和感到焦虑。
首先是建筑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人们对建筑环境的感知和理解主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运动等感官通道来实现。
建筑师需要了解人们对不同感觉刺激的反应,并将其考虑到建筑设计中。
例如,在建筑物的外墙上使用明亮的颜色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在室内使用柔和的光线可以营造温馨的氛围。
其次是建筑环境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建筑环境可以通过提供舒适和安全的空间来促进人们的放松和休息,并帮助人们减轻压力和焦虑。
建筑师需要在设计中考虑空间的布局和功能,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例如,在医院的设计中,可以合理安排绿化和景观区域,以减轻患者的恐惧和不安。
最后是建筑环境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人们对建筑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存在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一些人可能更喜欢简约、现代的建筑设计,而另一些人可能更喜欢传统、古老的建筑风格。
建筑师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偏好,以创造出符合他们心理期望的建筑环境。
建筑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建筑设计和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可以帮助建筑师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需求和偏好,从而设计出更符合人类心理期望的建筑环境。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建筑师在城市规划和社区设计中考虑到社会心理因素,以创造出更宜居的城市和社区。
总而言之,建筑环境心理学研究了建筑环境如何影响人的心理状态以及人如何感知和理解建筑环境。
开明开放,博爱博雅——以民国建筑浅析南京城市意象

沁骨阴凉。
凯文.林奇(Lynch.K City )一书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
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保持南京古都的传统特色,建设易于识别是南京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作者想从南京代表性建筑这一城市意象出发,浅析南京古今变化,以及对传统特色的保留问题。
凯文 • 林奇—— 城市意象五元素 南京市地图
南京各朝代名称
多年境内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秦淮河两岸集市兴隆,商贾云集。
宋元时
作为东南地区的经济重镇而闻名。
元代(当时称为集庆路),在城内设有东、西织染局,组织丝织品大量生产,专业工匠有6000多户。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创建大明王朝,南京成为全国统一的政治中心。
他用21年的时间修建
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城。
辛亥革命推翻清月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7年国民政府正式定都南京,
年南京留下的民国时期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城市意象热点空间特征分析_以南京为例_陈梦远

图 1 研究区范围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research areas
2288
地理研究
33 卷
(2) 建立句法模型,探析意象热点和城市道路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关注这种内
式 (4):
{ } θ = arctan
éë∑(
X
i
-
Xˉ)2
-∑(Y
i
-
Yˉ
) ù2 2
û
+
éë∑(
Xi
-
Xˉ)2
-∑(Yi
-
Yˉ
) ù2 2
û
+
4
∑(Xi - Xˉ)∑(Yi - Yˉ)2
12 期
陈梦远 等:城市意象热点空间特征分析
2289
S
x
=
SQRT
ì ïí2 ï
×
∑[(
Xi
-
X
)cos θ - (Yi
因此,结合空间分析表达手段和调查实证数据,从影响城市结构网络中交流最为频 繁、可识别性突出的城市汇聚点着手。从城市微观层面看,城市汇聚点实际可能是节 点、地标,或者是意象突出的建筑群;在宏观城市尺度上则主要表现出点空间属性,本 文称其为“意象热点”。并关注城市结构变迁的动态过程,探析这些热点形成城市整体意 象的空间作用机制以及和居民活动的关系,最终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南京总体都市意象的 营建提供对策和建议。
∑ f
(^x)
=
1 nh
i
n =
1
k
éx
ê
ë
δ-hxiùûú
浅析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学科,它探讨了环境如何影响人的情绪、行为和认知。
建筑设计作为与环境直接相关的领域,可以借鉴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优化建筑环境,提升人们的舒适感和幸福感。
本文将从色彩、空间布局、自然元素和社交环境等方面,对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浅析。
首先,色彩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元素之一、研究表明,不同的颜色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情感和心理反应。
浅色和明亮的颜色(如白色、浅黄色)可以让人感到宽敞明亮、轻松愉悦;深色和鲜艳的颜色(如深蓝色、红色)则可以给人一种稳重、奢华的感觉。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功能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颜色来营造出符合人们心理期望的环境。
其次,空间布局对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宽敞的空间可以让人感到自由和舒适,而狭窄的空间则会产生一种压抑感。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狭小的空间,保证空间的通透性和连贯性。
此外,不同功能的空间应具有良好的分区,以避免功能之间的干扰和冲突,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舒适度。
自然元素是人们喜爱的环境之一,它们可以给人带来平静、放松和连接自然的感受。
研究表明,自然元素的存在可以减轻人们的压力和疲劳,促进身心的健康。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增加自然元素的引入,如种植绿植、设置室内花园或景观窗等,以创造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
此外,自然光线的引入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提高人们的情绪和工作效率。
在建筑设计中,应尽可能利用自然光线,通过设置大窗户或光井来提供充足的自然光线。
社交环境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交环境可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着重考虑社交空间的规划和设置。
例如,在室内设计中,可以设置休息区或咖啡厅,供人们休息和交流;在室外设计中,可以设置公共广场或露天花园,供人们聚会和活动。
此外,建筑物的社交功能也应得到充分的考虑,如设置多功能厅、会议室等,以提供不同规模的社交场所。
环境心理学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影响

环境心理学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影响环境心理学: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影响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世界中,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逐渐成为研究人们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将重点探讨建筑与城市环境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如何通过环境设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建筑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建筑的外观和形态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例如,具有和谐线条和自然元素的建筑能够给人带来宁静和放松的感觉,而过于拥挤和复杂的建筑形态则可能导致人们感到焦虑和压力。
其次,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和设计也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开放式的办公空间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而封闭的单个办公室则可能导致孤独和隔阂。
此外,良好的自然光照和通风设计可以提高人们的舒适度和生产效率。
城市环境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城市环境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背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首先,城市的大小和密度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
大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犯罪率和交通拥堵,可能导致人们感到不安全和不便利。
相反,小城市通常具有较低的犯罪率和便捷的交通,给人带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其次,城市的设计和规划也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具有绿色空间和休闲设施的城市可以促进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而缺乏这些设施的城市可能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
此外,城市的人口多样性和文化氛围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环境设计提升生活质量基于对建筑和城市环境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的理解,可以通过环境设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首先,建筑和城市环境的设计应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创造出能够引发积极情绪和行为的场所。
例如,可以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来创造宁静和放松的环境。
其次,环境设计应注重人的健康和福祉。
例如,可以通过提供足够的自然光照和通风来改善室内环境的质量,以及通过建设绿色空间和休闲设施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南京 建筑 设计理念

南京建筑设计理念
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建筑设计理念上注重结合传统与现代,追求和谐、美观的风格。
1. 传承与创新:南京建筑设计注重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创造独特的风貌。
在保留历史建筑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打造具有时代感的建筑。
2. 人文关怀:南京建筑设计强调人文关怀,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之间的和谐共生。
设计注重创造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尊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情感需求。
3. 生态环保:南京建筑设计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通过绿化、节能等手段,减少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打造宜居、宜人的城市空间。
4. 历史文化保护:南京建筑设计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以保护为前提,通过修复、保护等手段,使历史建筑焕发新的生命力,展示南京丰富的文化内涵。
5. 城市形象塑造:南京建筑设计追求塑造城市的独特形象和风貌,通过建筑设计体现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增加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
总体而言,南京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传承与创新、人文关怀、生态环保、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形象塑造等方面,旨在打造美丽、宜居、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
建筑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原理分析

建筑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原理分析在建筑设计中,环境心理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探索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创造更符合人们需求和期望的空间。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建筑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原理。
1. 色彩的运用色彩对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可以通过调节人们的情绪来营造不同的氛围。
例如,冷色调如蓝色和绿色可以带来平静和放松的感觉,适合用于休息和娱乐空间;而暖色调如红色和黄色则能增加人们的活力和热情,适合用于办公和学习空间。
此外,在不同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设计建筑时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色彩偏好和心理反应。
2. 自然元素的融入自然元素是建筑设计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研究表明,与自然环境接触可以带来身心健康和幸福感。
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引入自然光、绿植和自然材料,可以增加人们对空间的亲和力和舒适感。
自然光可以提升空间的明亮度和开放感,绿植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和提供自然的美感,而自然材料如木材和石材则可以营造出质朴和温馨的氛围。
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应尽量将自然元素融入其中,让人们感受到与自然环境的愉悦接触。
3. 空间的布局与尺度空间的布局和尺度对人们的心理感受有很大影响。
研究发现,开放式的布局和大尺度的空间可以增加人们的自由感和探索欲望,使人感到宽敞和舒适。
相反,狭小的空间和封闭的布局会让人感到压抑和局限,产生焦虑和烦躁情绪。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狭小和封闭的空间,并通过合理的布局来打造宽敞、流畅和有层次感的空间,以提升人们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4. 声音和声学设计声音是建筑空间中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
不同的声音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注意力,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声音的控制和营造。
例如,公共空间需要控制噪音水平,提供一个安静和轻松的环境;而音乐和自然声音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加强人们的情感体验,提升空间的舒适度。
此外,声学设计还包括隔声和吸声的措施,以保障不同空间之间的声音隔离和室内的声学品质。
城市意象五要素在沈建大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城市意象五要素在沈建大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曹晓妍
【期刊名称】《建筑与设备》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一、城市意象概念1、城市意象二战以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所
占的空间迅速扩大。
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密切关注。
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3页(P7-9)
【作者】曹晓妍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浅谈城市意象五要素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以重庆市长寿区葛兰镇城市设计为例[J], 兰楠
2.论城市意象五要素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以绵阳市游仙镇片区中心规划方案为例[J], 李榕榕;杨斯;何磊
3.论城市意象五要素在医院建筑寻路设计中的应用——以城市大型综合医院为例[J], 张伟锋;郝晓赛;刘小佑;潘奕
4.城市意象五要素与古城文脉传承的关系——以正定古城为例 [J], 潘阳;崔宇航;张
晓丽
5.基于城市意象五要素的校城边界空间优化——以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为例 [J], 何沁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环境心理学 南京城市意象

南京城市意象——足下的记忆足下的南京南京二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一个上千万市民和无数房屋的集合;或是法国梧桐下斑驳的树影;又或是夫子庙五花八门的小吃........城市是由人和物的各种关系共同构成的统一体,一个真实的可以被称之为城市的集合需要上述的这种可识别性(identity),这种可识别性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特点和标识,更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提供归属感的源泉。
各式各样的事物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城市集合,正如各种不同的要素促生了南京的城市意象。
我们小组沿着中山东路,这条可以称得上是南京城主要干道的道路,来寻找大家意识形态中的南京。
城市意象的形成自然因素:无形因素气候条件有形因素地理区位,地形地貌,山体河湖,植被树种人文因素:物化因素:城市结构,凯文林奇城市五要素(道路,边界,节点,标志,区域) 非物化因素:心理结构,制度,历史,语言,宗教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决定了南京城的可识别性。
a.气候因素b.地理区位c.历史及心理结构d.道路系统道路。
这是一种渠道。
观察者习惯地、偶然地或潜在地沿着它移动。
它可以是大街、步行道、公路、铁路、运河。
这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
沿着这些渠道,他们观察了城市。
其他环境构成要素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
---------------------------------------------by凯文林奇同样是由古城发展而成的城市,中山东路作为南京道路的代表并不像是北京的道路那样夸张的尺度,也不想苏州老城区那样狭小,因为城市空间结构成组团式跳跃分布,因而城市具有宜人的尺度和出行距离,自行车作为南京的日常交通工具,自行车道随处可见。
最令人影响深刻的是南京道路旁的法国梧桐。
不仅仅是因为那南京的气候地理条件适于法国梧桐的生长,更是因为民国时期南京道路两旁的行道树都是法国梧桐。
这些法国梧桐使人与历史,人与城市,城市与人发生关系,提醒人们南京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市民对南京这座城市产生归属感。
南京城市建设与意象总结

南京城“事”History of Nanjing这是一座特立独行的城市。
它率先人口到达百万。
它的初始规划就打破了以往的规则布局,它在中原分裂时建都城。
最悲催的是,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就叫《南京条约》。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
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
目录catalogue1 2 3区位优势古代南京城发展历程.近代南京城发展历程4南京城的毁灭南京城意象5CHAPTERONE1.南京的北面和西面是长江, 该段长江的江面非常宽阔,难以舟越2.石头城(南京的军事要隘)扼长江进入南京秦淮河之口,这样的秦淮河,等于在西面和南面又给南京加了道防线。
3.类似石头城这样的防线,又有南京北面的幕府山与东面的紫金山。
以此,南京乃是山环水绕之地,自然的山水构成了南京的天然防线。
4.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流域之经济生产,能够部分地满足南京作为都城的需要; 南京与有“粮仓”之誉的三吴地区、太湖地区,水路陆路交通也非常方便。
CHAPTERTWO古代南京建都时期其中,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432615<越城、金陵邑>春秋末年越城位于今南京中华门外秦淮河的南岸,长于桥的西南。
金陵邑建在石头山上,紧靠长江,军事地位比越城更重要。
<建业、建康>公元229年在金陵邑原址上建石头城。
在石头城的东面建造都城建业。
宫城在都城中部偏北。
沿秦淮河一带,为市场及居民最集中的地区。
<建康>东晋初期.利用孙吴都城公元332年,局部改建宫殿和扩建。
<建康>南朝(宋齐梁陈)佛教兴盛,大规模扩建玄武湖周围的园林。
<江宁府>南唐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在金陵建都。
较六朝的建康城更向南移。
将石头城及秦淮河均包入城内。
<南京、京师>明都城偏于东南一隅。
后迁都北京,但南京宫殿保留。
水运发达经济繁荣交通便捷防御性好不规则隋唐五代十国元南朝清明两江总督驻地1.改集庆路为应天府。
(完整word版)城市意象

(完整word版)城市意象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一、城市意象概念1、城市意象二战以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所占的空间迅速扩大,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密切关注。
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认知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由于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明显地对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始于凯文·林奇,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
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性意象,顾朝林、宋国臣提出了城市的结构性意象主要是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而另一类研究评估性意象则重在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
如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城市“污点”研究等。
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应该在城市设计中得以应用,作为城市规划获取相关社会信息的方法。
2、城市意象空间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林奇的城市意象,创造性地将人的主观感受纳入城市形象的研究,以别过去只是由客观的判定;评估性意象是对人这一认知主体对城市意象的影响的更深入的研究;而城市意象空间则是对林奇结构性意象的延续,并融入了评估性意象的某些因素。
因而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设计应在注重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为形成有特色的意象空间创造条件。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之中,对其周围环境有一个感应、观察和认知的过程。
城市意象--解读

《城市意象》解读读后感初读《城市意象》,是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但是当时研究生学位课程很多,外加上各种各样的课程作业,似乎也无心安静下来好好读几本书,即便是小说情感、历史故事类读物,也只是蜻蜓点水,品味把玩而已。
那么对于《城市意象》,更是如走马观花般应付过了自己的心里歉疚感,最终还是没能理性的思考和解读。
研二的自由度可以说在读书期间应该是空前的,外加带有应付毕业论文的目的性和自己作为研究生的虚荣心,再读本书,也就多了一份专业态度和使命感。
通读《城市意象》,作者站在城市使用者的角度上(也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通用过实例调查分析研究和对各阶层、各行业等的城市使用者的探访与交流,总结出了城市设计的原则性以及城市设计五元素。
在此基础上本书还给出了城市设计导则性方法,并罗列大量的可触性或可视性等元素,进一步阐明了基于社会学或经验主义的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
《城市意象》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即“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在此作者给出了意象的特性,组成元素等等,但是从以上两段引文中我们容易发现:1、意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包含了观察者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关于这一点,书中也有相应的提及)。
所以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专门给出关于的分类的论述:书中这样提到:“如果以观察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情,或熟悉程度进行分类,那么分组越细致,意象相似的可能性越大。
每个人创造并形成自己的意象,但在同一组人群中,成员之间的意象似乎能基本保持一致。
”但作者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城市规划师渴望创造一个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因此他感兴趣的是绝大多数人达成共识的群体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城市意象——足下的记忆足下的南京南京二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一个上千万市民和无数房屋的集合;或是法国梧桐下斑驳的树影;又或是夫子庙五花八门的小吃........城市是由人和物的各种关系共同构成的统一体,一个真实的可以被称之为城市的集合需要上述的这种可识别性(identity),这种可识别性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特点和标识,更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提供归属感的源泉。
各式各样的事物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城市集合,正如各种不同的要素促生了南京的城市意象。
我们小组沿着中山东路,这条可以称得上是南京城主要干道的道路,来寻找大家意识形态中的南京。
城市意象的形成自然因素:无形因素气候条件有形因素地理区位,地形地貌,山体河湖,植被树种人文因素:物化因素:城市结构,凯文林奇城市五要素(道路,边界,节点,标志,区域) 非物化因素:心理结构,制度,历史,语言,宗教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决定了南京城的可识别性。
a.气候因素b.地理区位c.历史及心理结构d.道路系统道路。
这是一种渠道。
观察者习惯地、偶然地或潜在地沿着它移动。
它可以是大街、步行道、公路、铁路、运河。
这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
沿着这些渠道,他们观察了城市。
其他环境构成要素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
---------------------------------------------by凯文林奇同样是由古城发展而成的城市,中山东路作为南京道路的代表并不像是北京的道路那样夸张的尺度,也不想苏州老城区那样狭小,因为城市空间结构成组团式跳跃分布,因而城市具有宜人的尺度和出行距离,自行车作为南京的日常交通工具,自行车道随处可见。
最令人影响深刻的是南京道路旁的法国梧桐。
不仅仅是因为那南京的气候地理条件适于法国梧桐的生长,更是因为民国时期南京道路两旁的行道树都是法国梧桐。
这些法国梧桐使人与历史,人与城市,城市与人发生关系,提醒人们南京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市民对南京这座城市产生归属感。
例如南京老城最早的主干道中山路,它联系着明故宫,总统府,中山门,新街口等重要的城市标志或区域,各种要素沿着它布置或与它相联系。
e.边界边沿。
这是不作道路或不视为道路的线性要素。
是两个面的界线,连续中的线状突变。
如:河岸、路堑、开发区的边界、围墙等。
这是横向的而不是纵向的坐标。
也许是一种屏障,当然多少会有些贯通,但使一个区域与另一个区域分隔了。
它或者是一条缝,或者是一条线,两个区域以此为联系。
虽然边沿不如道路的控制性强,但对多数人来说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构成特征。
尤其是在把一般化的区域联系起来时,它具有水道和城墙构成城市轮廓线所起的同样作用。
---------------------------------------------by凯文林奇说到边界,即会想到内外,轮廓,隔离。
而说到南京的边界,即会想到南京的古城墙。
南京的古城墙修筑于明朝,当时作为古代军事的防御设施,历代的都城都在城墙之内,由于年代久远和早期的规划方略,南京古城墙保存的并不完整,如今,宫城、皇城、外郭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依然屹立。
所以,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
当然,如今的城墙早已不是为了作抵御外敌只用,而是作为一种历史遗迹和文化符号而存在,甚至是城市象征。
f.区域主要指的是城市中中等或较大的部分,是两度范围的。
它在观察者心理中产生进入“内部”的感受。
它拥有某些共同的特征。
这些特征一般是从内部观察的,如能在外部可看到,也可作为外部的参照。
很多人就是以这种方式去组织他们的城市。
究竟是道路还是区域是决定性的成分?应是因人,因城市而异的。
---------------------------------------------by凯文林奇梅园新村作为共产党曾经在南京和国民政府进行谈判的暂住处,成为南京城众多充满历史感地段在城市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整个园区围绕总统府形成半包围圈,政府将整块地进行了重新整顿统一进行了规划,一并仿照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进行建设,这也是南京的特色建筑风格。
该园区区域入口是梅园新村纪念馆,使得区域产生了内部和外部的分隔,而内部统一的明国建筑风格建筑群则成为了区域内部的共同特征。
建筑群之间则是规划整齐的内部道路纵横交错,沿道路布置绿化,区域内环境与建筑互相融合,既融入了中山东路的沿途环境中又不显得格格不入。
梅园新村内部的民国风格建筑。
建筑多坐落于院落内,从而又将大的区域划分为小的区域建筑多为坡屋顶,立面主要以青色砖石为主,搭配木窗,体现出浓郁的历史感。
整齐的道路将区域整齐的进行划分,路旁的梧桐树也正是中山东路上特有的绿化景观,斑驳的梧桐和建筑完美的融合,相互映衬,午后明媚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梧桐,在路面和建筑上留下斑驳的树影,无疑将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感的区域装饰的更加唯美。
g。
节点节点。
节点就是一些要点,是观察者借此而进入城市的战略点,或是日常往来必经之点。
多半指的是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十字路口或道路会集处以及结构的变换处等等。
也可以简单地说:结点就是集中。
它的重要性来自于它是某些用途或特征的集中。
如人们常去的街角或封闭型广场。
这类集中的结点的某一些也许就是某一区域的中心和缩影。
它的影响波及整个区域,成为这个区域的象征。
因此也称它们为“核”。
许多结点自然还同时具有交叉和集中的两种特征。
结点和道路的概念是有联系的,因为交叉正是道路和人们路程中某些集中之处。
结点也与区域的概念有关。
因为核就是地区的集中点,是地区的极心。
无论如何,几乎在每个人的印象中都可以发现结点,有时候它们也会是占控制地位的特征。
---------------------------------------------by凯文林奇总统府,作为南京具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建筑遗产,不仅仅是旁边梅园新区区域的节点,更是中山东路整个风景线上的重要节点。
作为节点,总统府处在长江路和太平北路的交叉十字路口,方向变换处。
现如今,总统府正以诸多保存完好的近代中西建筑遗存,国内独一无二且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珍贵的文物和史料,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三万平方米的休闲服务区,成为整个南京的重要游客聚集点之一。
作为一个能够吸引众多游客的历史文化旅游节点,在现代都是生活的交织影响下,南京政府为了更加充分的开发它,又投资建设了在后来极具成功典范色彩的一九一二历史街区,同样与总统府互相呼应的民国历史建筑以L型的姿态处在街道交叉口,并形成了可以驻留的景观广场,加以建筑小品,使得新老建筑群在视野中完美的融合并不显得突兀,同样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同时也成为了南京人更乐于前往的著名节点,很好的将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建筑的保留展示相结合,最大程度的向外界展现历史建筑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帮助。
节点简单的说便是集中,而总统府则很好的展示了其作为节点的特点,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流集中驻足在此处,为的便是一睹当年国民政府建筑的风采,如此大的关注也是的总统府成为梅园新区这一区域的主要集中节点,成为区域的中心和缩影,也是区域的象征。
同样是以围墙隔离,同样是以梧桐树为主的绿化布置,为的就是不打破整条中山东路的景观及建筑群布置格局,使得整条中山东路主线风格统一,极具共性,拥有强烈的延续感。
h.标志标志。
这是另一类参考点。
观察者不进入其内部,只是在它的外部。
通常是明确的限定的具体目标:建筑物、招牌、店铺、山丘。
其功能在于它是一大批可能性中的一个突出因素。
某些标志是远距离的。
典型的有可以从许多角度和距离观察的、高于别的较小构成物的以及作为放射性基准的标志。
它们可以在城市内部或一定的距离内作为一种永恒的方向标志。
如塔、穹窿、高山、甚至如同太阳那样缓慢而有规律的动点。
在有限地点和特定道路上能看到的重要场所也是一种标志。
难以计数的广告、店面、树木、门执手等等都是标志,它们充满在观察者的印象中,成为一种辨认线索,甚至是一种结构的暗示。
认出的标志越多,对路途就越熟悉。
---------------------------------------------by凯文林奇南京作为一座老城,它最明显的标志自然和其历史有关。
虽然南京的古城墙没有被很好地保存下来,但南京的城门却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凡是被限定的区域必定有门,所以城门便是老南京城区的标志。
同时随着南京城的扩张,每一个城门又各自成为了自己的独立的区域的标志,又是城区内的方向标志,成为南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同样的,既然是一个标志那肯定有其可识别性,甚至这种可识别性会波及标志所统领的整片区域,如明故宫前的午门,它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城市的方向性标志,而它同时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午门前的御道街也因为和午门的紧密联系,使得其加强了自己的可识别性。
总的来说区域由节点构成,受边界限定,道路划分其中,标志散布在内,有规律地互相穿插叠合。
中山东路成为了南京城的缩影,明故宫,总统府等等一系列遗留下来的古建筑,体现的是南京六朝古都的残存的气息;喧闹的新街口商业圈,是南京今日的繁荣和飞快的发展速度的证明,街道旁的梧桐和零星的街边公园,也是南京人的一种闲适生活态度的体现。
目前发展中的问题1.某些地区的城市扩张方式与原规划模式有悖,城市外围的生态隔离带部分遭到侵蚀。
城市建设对自然地貌、历史遗迹等形成围合趋势。
从城市空间的片段的浅层符号或者说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已不大容易体验到“山、水、城、林”的空间特色。
例如金陵御花园的建设,五台山的小区开发等都破坏了整体的系统。
2.同时建设对自然和历史景观造成一定破坏。
如幕府山大面积地开采绿色屏障已破。
阳山碑材挖山采石已至山脊接近碑材。
雨花台烈士陵园附近采砂。
中山陵园范围内侵占土地占陵园总面积近三分之一。
3.城区的中心和边缘的山丘绵延。
应是南京空间的重要特色。
但是除已辟为公园的清凉山、九华山外,多数山头均被单位占用。
侵占山体,开发山体的现象有所加重。
同时由于城市工业和人口集聚,河道也成了排泄污水的渠道,水质严重污梁,急待整治。
4.现代化城市建设较分散,建筑形式与尺度和城市文脉也有一定冲突,造成城市现代风貌建设和历史景观保护两方面均不能令人满意。
例如道路建设与旧城尺度不协调,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的分散导致旧城与新区的代表性区域未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