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教学大纲(理工类)

合集下载

高等数学一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一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一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高等数学一是理工科专业的一门核心数学课程。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基础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掌握微积分、方程与不等式、数列与级数等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其具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建立和运用能力,使其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3. 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和证明能力,使其具备严密的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使其能够与他人合作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大纲1. 微积分1.1 函数与极限1.2 连续与间断1.3 导数与微分1.4 微分中值定理1.5 不定积分1.6 定积分与积分中值定理2. 方程与不等式2.1 一元二次方程与不等式2.2 二元一次方程组2.3 二次三项式与高次方程3. 数列与级数3.1 数列的概念与性质3.2 通项公式与递推公式3.3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3.4 级数的概念与性质3.5 收敛与发散的判定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向学生介绍各个知识点的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讲解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2. 例题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3. 练习巩固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4. 讨论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积极参与、提问与回答等;2. 作业完成情况: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和准时程度;3. 平时测试:包括小测验、月考等;4.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材推荐1. 《高等数学》(上册),同济大学出版社2. 《高等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清华大学出版社七、学习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解知识点的同时进行大量的练习;2. 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入程度;3. 组织学习小组,相互合作、讨论,互相帮助提高解题能力;4. 善于总结知识,建立起知识体系,做好复习和巩固工作;5. 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积极参与相关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

《高等数学A一》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A一》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A(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中文名称:高等数学A(一)课程英文名称:Advanced Mathematics A (I)课程代码:GG31001学分/学时:4/102开课学期:第一学期课程类別:必修;1年级;公共基础适用专业:理工科(非数学类)对数学要求较高的各专业先修课程:无后修课程:高等数学A(二)、A(三)开课单位:数学科学学院大学数学教学中心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1. 课程性质:《高等数学A(一)》是理工科(非数学)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为后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数学基础知识和工具.2. 教学目标:通过《高等数学A(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单变量微积分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本课程知识与能力符合下列毕业要求指标点:(1)能够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理解理工科专业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科学原理(1_1);(2)能够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运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适当表述之中(2_1).(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1章函数(3学时)§1.1 集合§1.2 函数§1.3 函数的几种特性§1.4 复合函数§1.5 参数方程,极坐标与复数本章的重点是函数概念,复合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难点是参数方程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参数方程、极坐标及复数的概念.本章习题:见配套习题册.第2章极限与连续(20学时)§2.1 数列的极限§2.2 函数的极限§2.3 两个重要极限§2.4 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2.5 函数的连续性§2.6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本章的重点是极限概念,极限四则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连续概念.利用无穷小量代换求极限.难点是极限的ε-N定义、ε-δ定义,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的应用.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极限存在的准则,并会利用它求极限.数列的极限与其子数列的极限之间的关系.两个重要极限及应用.无穷小的比较方法,利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判断间断点的类型.本章习题:见配套习题册.第3章导数与微分(9学时)§3.1 导数的概念§3.2 导数的运算法则§3.3 初等函数的求导问题§3.4 高阶导数§3.5 函数的微分§3.6 高阶微分本章的重点是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函数的可导与连续之间的关系,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初等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的求法.难点是复合函数的求导法,隐函数和参数式所确定的函数的高阶导数.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一、二阶导数,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利用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求微分.本章习题:见配套习题册.第4章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24学时)§4.1 微分中值定理§4.2 L’Hospital法则§4.3 Taylor公式§4.4 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4.5 函数的凸性和曲线的拐点、渐近线§4.6 平面曲线的曲率本章的重点是Lagrange中值定理及其几何意义,L’Hospital法则求未定式极限,利用导函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凸性与拐点.难点是各种中值定理与Taylor公式的应用.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中值定理的应用,用L’Hospital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求函数最值的方法及其简单应用,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凸性,拐点和渐近线,函数作图.本章习题:见配套习题册.第5章不定积分(14学时)§5.1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5.2 换元积分法§5.3 分部积分法§5.4 几种特征类型函数的不定积分本章的重点是不定积分的定义,基本公式与性质,第一类换元积分法,第二类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难点是不定积分的常见技巧,有理函数的积分,几种不定积分方法的综合应用.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不定积分.本章习题:见配套习题册.第6章定积分(12学时)§6.1 定积分的概念§6.2 定积分的性质与中值定理§6.3 微积分基本公式§6.4 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6.5 定积分的近似计算§6.6 广义积分本章的重点是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Newton-Leibniz公式.难点是变上限函数概念与求导,两种广义积分的收敛性判别与计算,几种求定积分方法的综合应用.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定积分的性质及其与不定积分的联系,掌握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和Newton-Leibniz公式.本章习题:见配套习题册.第7章定积分的应用(10学时)§7.1 微元法的基本思想§7.2 定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7.3 定积分在物理上的应用本章的重点是微元法,定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求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空间几何体的体积.难点是微元法的基本思想.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下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平面曲线的弧长公式.已知平行截面积的立体体积公式,旋转体的体积公式,旋转体的侧面积公式.本章习题:见配套习题册.第8章微分方程(10学时)§8.1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8.2 几类简单的微分方程§8.3 一阶微分方程§8.4 全微分方程与积分因子§8.5 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本章的重点是变量可分离方程及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二阶常系数齐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难点是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通过代换法将一些特殊的微分方程化成可求解的微分方程(变量分离方程,一阶线性方程,二阶常系数线性方程).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变量分离方程及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会用代换法解齐次方程.二阶常系数线性方程的解法.全微分方程的解法.本章习题:见配套习题册.(三)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习题课、讨论课与自学.(1)课堂教学主要讲解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分析方法,并将未来专业学习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高数问题等融入基本理论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熟悉或掌握知识,学习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2)对难点和重点例题和习题安排在习题课和讨论课中讲解.(3)对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让学生自学,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抓住要点的能力.(四)考核内容及方式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70%)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课堂提问、小测验等.(五)教学安排及方式:(六)教材与参考资料:1.教材《高等数学(上)》(理工类,第3版),杜先能,孙国正等,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2.参考书目(1)《高等数学(上册)》(第7版),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2)《高等数学习题全解指南(上册)》(第7版),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撰写人:郑婷婷审核人:。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理工科类各专业学制年限:四年总学时:72+88 学分:4.5+5.5制定者:向中义审核人: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理工类本科非数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本课程与后继课程密切相关。

课程基础性、理论性强,与后继课程的联系密切,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

2.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微积分学的基础理论;充分理解微积分学的背景思想及数学思想。

掌握微积分学的基本方法、手段、技巧,并具备一定的分析论证能力和较强的运算能力。

能较熟练地应用微积分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满足新世纪科技人才对数学素质的要求,针对目前高等院校(特别是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学实际,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及要求需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微积分产生的历史背景知识介绍。

微分、积分的引入都有较深刻的历史背景,在教学中应重视相关历史背景知识的介绍。

2)、重视相关知识的整合。

在一元函数微积分部分,将不定积分与定积分整合,先从应用实例引入定积分的概念,再根据定积分计算的需要引入不定积分。

3)、注重基本概念的实际背景和概念的形成过程。

微分、积分的形成都有较强的实际背景,教学中应充分暴露其形成过程,每一个概念的引入应遵循实例—抽象—概念的形成过程。

4)、强调微积分中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突出作用。

在讲解数学内容的同时,力求突出解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重要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揭示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方法的本质。

例如,在微分中强调局部线性化思想;在泰勒公式中强调逼近思想;在极值问题中强调最优化思想;在导数中强调导数的实质——变化率等。

《高等数学II》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II》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II》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高等数学II英文名称:Higher mathematics II课程类别:公共课学时:64学分:4适用对象: 理工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高等数学I二、课程简介《高等数学II》是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获得进一步的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知识内容的传授,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具体内容包括: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多元函数微分学、重积分、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无穷级数。

Higher mathematics II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hrough learning of this course, 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of higher mathematics and the basic theory and basic computing skills, for learning the follow-up courses and further the mathematics knowledge to lay the necessary foundation. Through the knowledge content of teaching, cultivate students' operation ability, abstract thinking ability, logical reasoning ability, space imagination ability and the integrated use of knowledge to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The specific contents include: spatial analytic geometry and vector algebra; Multifunction calculus (multifunction differential calculus, reintegration, curvilinear integral and surface integral); Infinite serie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目前,《高等数学II》已成为理工科类及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学科基础课程,是教育部审定的核心课程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1”和“数学2”的必考科目,对学好其它专业课程意义重大。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500107学时数: 64课程类别:必修开课学期:第1学期适用专业:理工管各专业开课单位:基础部编写时间:2011年11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工程造价等专业学生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所需的基本课程。

通过《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具备函数极限和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多元函数微积分、微分方程等方面的基本概念,为学生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常用的数学方法。

在能力培养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各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用极限的方法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基本要求第一章函数极限连续第二章一元函数微分学及其应用第三章一元函数积分学及其应用第四章多元函数微积分第五章无穷级数第六章微分方程与数学建模第七章行列式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前期课程:高中数学知识。

后续课程:工程数学、化学、物理、力学及其它工科和管理专业课程。

五、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30%,期末考试题占70% 。

每次课作业布置4~5题,作业,出勤,小测试的成绩算平时成绩。

六、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数学》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谭光兴主编,《线性代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七、大纲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大纲中的学时分配作适当调整。

执笔人:程婧审核人:王瑞金系部主任:王勇院学术委员会:主管院长:。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Advanced Mathematics英文名称:Higher mathematics 课程类型:必修、基础理论课学时:160 学分:8使用对象:理工科类各专业先修课程: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高等数学课程是理工科本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积分学;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级数;和常微分方程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

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在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一方面要讲授高等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要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算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内容按教学要求的不同,分为两个层次。

重点内容部分要求学生深入理解、牢固掌握、熟练运用。

其它内容也时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只是在要求上低一些,对相应的概念和原理只作为一般的理解和了解。

具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做些相应的说明。

教学内容、方法及教学安排第一章:函数与极限建议学时:16[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分段函数、参数式方程确定的函数,熟练地使用函数记号。

2. 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和有界性。

3.了解反函数、复合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形。

5.能将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表达出来。

6.了解极限的e—N、e—δ的定义。

理解极限思想。

7.了解极限的基本性质,理解函数左、右极限概念。

8.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

9.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11.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理解无穷小的性质以及它与极限的关系,掌握利用无穷小性质求某些极限,掌握无穷小的比较。

12.理解函数在一点连续与间断的概念,掌握间断点的分类及判定。

13.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复合函数及反函数的连续性。

《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

《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
5.常微分方程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微分方程、方程的阶、解、通解、初始条件、特解等概念。
(2)熟练掌握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及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 托尔斯泰
(3)知道特殊的高阶微分方程的降阶法。
教学重点: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坐标表示及运算,两个向量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简单的平面方程与直线方程的确定,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多元函数的概念, 偏导数、全微分的概念,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 多元函数极值及一些简单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应用。二重积分的概念,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
2.平面方程(点法式、一般式)与直线方程(点向式、一般式)。(2学时)
3.常用二次曲面,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及其图形。空间曲面关于坐标面的投影柱面及投影曲线。(2学时)
4.习题课:向量的点积与叉积,平面方程与直线方程。(2学时)
5.多元函数概念,二元函数极限与连续的概念,偏导数概念。(2学时)
(11)会求隐函数的偏导数。
(12)会求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
(13)了解多元函数极值的概念,会求函数的极值。会解一些简单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应用。
(14)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知道二重积分的性质。
(15)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
(16)会用二重积分解决简单的应用题(体积、质量、曲面面积)。
4.掌握线性方程组解判定方法;解的结构,通解的求法;掌握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4学时)
*(八)无穷级数(14学时)
1.无穷级数收敛、发散的概念,无穷级数性质。正项级数比较、比值审敛法。交错级数审敛法,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6学时)

高等数学A1(一) 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A1(一)   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A1(一)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30701X10课程名称(中/英文):高等数学A1(一)/Advanced Mathematics A1(Ⅰ)课程类别:必修学时/学分:88/5.5先修课程:初等数学(高中阶段)适用专业:理工类(教改班、升华班等)教材、教学参考书:基本教材:《高等数学》(上册第三版),主编,2014.7,科学出版社主要参考书:《大学数学系列课程学习辅导与同步练习册》(高等数学上),2015.9,中南大学出版社;《工科数学分析基础》上、下册,马知恩王绵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高等数学A1是高等院校理工类(非数学)专业理工科各专业对高等数学要求较高的(如理工科教改、试验班等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是研究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重要工具,是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学习有关专业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1、函数、极限与连续(包括极限理论和实数理论);2、一元函数微积分学;3、无穷级数(包括傅立叶级数);4、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5、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包括含参变量的积分);6、微分方程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高等数学A1的教学分为两部分,分别是高等数学A1(一)、高等数学A1(二).开设时间是大学第一学年,两学期授课,总学时为88+88,学分为5.5+5.5.第一学期每周6学时(约15周);第二学期每周5学时(约18周).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第一、使学生系统地获得大纲中所列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进一步深造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第二、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特别要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基本要求的高低用不同词汇加以区分,对概念、理论,高要求用“理解”一词表述,低要求用“了解”一词表述;对方法、运算,高要求用“掌握”一词表述,低要求用“会”或“了解”表述.学生对高要求部分必须深入理解,牢固掌握,熟练应用.具体要求如下:第1章函数、极限与连续1.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其图形,掌握初等函数概念;2.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3.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 会求函数值及定义域;4.会建立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5.了解两个极限存在准则(夹逼准则和单调有界准则),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6.了解实数域的完备性(确界原理、单界有界数列必有极限的原理,柯西(Cauchy)审敛原理、区间套定理、致密性定理);7.了解无穷小、无穷大以及无穷小的阶的概念,了解无穷小的运算性质及阶的比较,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8.理解函数在一点连续的概念,会判断函数在某一点(包括分段函数在分段点处)的连续性;9.了解函数间断点的概念,并会判断间断点的类别;10.了解反函数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反函数;理解复合函数概念,会分析复合函数的复合过程;11.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12.了解极限的概念(对极限的ε-N,ε-δ定义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对于给出ε求N或δ不作过多的要求);13.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及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最大值、最小值定理和介值定理,一致连续性), 并会应用这些性质.第2章一元函数微分学1.掌握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掌握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会求曲线在某点处的切线与法线方程;2.熟练掌握导数的基本公式,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求导方法;掌握初等函数一、二阶导数的求法;3.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隐函数和参数式所确定的函数的一、二阶导数,以及反函数的导数;会用对数求导法求幂指函数及由积、商、幂所组成的函数的导数;4.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 会求简单函数的n阶导数;5.了解微分的概念,掌握微分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以及可导与可微的关系,会求函数的微分;6.理解并会用Rolle定理、Lagrange中值定理和Cauchy中值定理,了解并会用Taylor定理;知道e x、sinx、cosx、ln(1+x)等函数的Maclourin展开式;7.熟练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0/0"与"∞/∞"型以及可化为这两种形式的未定式的极限;8.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会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简单的不等式.掌握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9.了解曲线凹凸性与拐点的概念,会用导数判别曲线的凹凸性,会求拐点;会求曲线的渐近线,能描绘函数的图形;10.了解曲率和曲率半径的概念,并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11.了解求方程近似解的二分法和切线法.第3章一元函数积分学1.熟练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2.熟练掌握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3.掌握Newton- Leibniz公式并能熟练地用此公式计算定积分;4.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性质;5.掌握简单的有理函数和三角函数有理式及简单无理函数的不定积分计算方法;6.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几何意义和基本性质;理解变上限的积分作为其上限的函数及其求导定理;7.掌握用定积分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平行截面面积已知的立体体积和平面曲线的弧长;8.了解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9.会计算无穷区间和无界函数的广义积分;10.知道用微元法将实际问题表达成定积分的方法;会用定积分表达并计算一些物理量(如功、水压力、引力、平均值等)的方法.11.了解 函数及其主要性质;12.了解定积分的近似计算法(矩形法、梯形法、抛物线法).第4章无穷级数1.熟练掌握几何级数与p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熟练掌握调和级数的敛散性及其应用;2.熟练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3.理解无穷级数收敛、发散及和的概念,了解无穷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4.掌握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和比值判别法,会用根值判别法;5.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6.掌握麦克劳林(Maclaurin)展开式,会利用e x、sinx、cosx、ln(1+x)、(1+x)m的麦克劳林展开式将一些简单的函数间接展开成幂级数;7.理解幂级数收敛半径的概念;8.了解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收敛的关系;9.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10.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求导和逐项积分),会求一些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并会由此求出某些数项级数的和;11.了解函数展开为Taylor 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12.了解Fourier 级数的概念和Drichillit 收敛定理,会将定义在[,]ππ-和[,]l l - 上的函数展开为Fourier 级数,会将定义在[0,]π和[0,]l 的上的函数展开为正弦级数与余弦级数,会写出傅里叶级数和函数的表达式.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无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七、大纲撰写:大纲审核:。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1. 引言高等数学是大学理工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的机会。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高等数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2. 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 理解和运用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熟悉常微分方程的求解技巧;- 理解多元函数的极限、连续性和偏导数等概念;- 掌握重要的高等数学定理和定理的证明方法。

2.2 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熟练使用数学工具(如计算器和数学软件)进行计算和绘图;- 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推理和证明;- 培养数学建模和问题求解的能力。

3. 课程内容3.1 函数与极限-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极限的定义与运算法则- 连续与间断3.2 微积分- 导数与微分- 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曲线的图形与函数的分析- 不定积分与定积分-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与求解方法3.3 多元函数与偏导数- 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 偏导数与全微分- 多元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多元函数的泰勒展开4. 教学方式4.1 授课教师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4.2 讨论与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题解答和数学实例演练,促进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互动。

4.3 实践与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和实际问题的求解,通过实践和实验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4.4 作业与课堂测试教师布置作业和组织课堂测试,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5. 教材及参考资料- 主教材:《高等数学教程》(或其他适合的教材)- 辅助教材:《高等数学习题集》(或其他适合的教材)- 参考资料:相关数学期刊、学术论文和互联网资源6. 考核方式6.1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6.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前期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6.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所有学习内容的整体掌握和应用能力7. 教学评价通过课程问卷调查、评估反馈和学生学业成绩等多种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高等数学 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 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高等数学教学大纲高等数学是大学理工科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对初等数学知识的深入拓展和扩展,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等数学的教学大纲是制定和规范高等数学课程的重要依据,它既要保证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也要与时俱进,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课程目标高等数学的教学大纲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目标。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语言和符号的运用能力。

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二、课程内容高等数学的教学大纲需要明确课程的内容范围。

高等数学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多个模块。

在制定教学大纲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合理安排各个模块的内容,并注重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此外,还要根据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一些前沿的数学理论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高等数学的教学大纲还需要明确教学方法。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注重概念和定理的讲解,但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疲劳和厌倦。

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估高等数学的教学大纲还需要明确教学评估的方式和标准。

教学评估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和评价,它应该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和科研项目,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高等数学的教学大纲是指导和规范高等数学教学的重要文件,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高等数学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必修)
学时:90+80
学分:4.5+4.5
开课学期:1、2
开课对象:全院理工本科(非数学类)专业
先修课程:初等数学
参考教材: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高等数学》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高等数学课程是理工类学科各专业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是理工学科必修基础课程。

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应致力于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数学方法,并尽可能运用大量的例题来阐明其基本理论及其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数学思想、方法,熟练微积分运算技能和运算技巧,具备应用微积分处理相应专业问题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A—熟练掌握;B—理解或掌握;C—了解)四、教学与考核方式
提倡启发式教学,教学以课内讲授为主,每两学时的作业量为3-5题,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3。

考试:闭卷笔试80%,平时作业20%。

五、参考书目
1) Finney,Weir,Giordano:托马斯微积分(第10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盛祥耀、葛严麟、胡金德、张元德:高等数学辅导(第二版)(上、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3)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习题集(1996年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附册—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修订者:杨慧卿审定者:王国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