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磁阻效应,霍尔效应原理
巨磁电阻文档
巨磁电阻什么是巨磁电阻?巨磁电阻(Giant Magnetoresistance,简称GMR)是一种基于磁场对导电性质的影响而产生的电阻效应。
巨磁电阻的发现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磁存储和传感器技术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与常规的电阻不同,巨磁电阻是通过在导电薄膜中引入磁性材料层来实现的。
当磁场施加到这些导电薄膜中时,电阻的值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测量电阻的大小来检测和量化外加磁场的作用。
巨磁电阻的原理巨磁电阻现象的存在是由于磁性材料的电子构型。
磁性材料中的电子在未受到外加磁场时有着不同的自旋方向。
当一个外加磁场施加到这些材料上时,电子的自旋方向会重新排列,导致电子的运动受到限制。
这种限制会导致材料的电阻值发生变化。
更具体地说,巨磁电阻是由于磁性层与非磁性层之间的自旋控制相互耦合而产生的。
在常规情况下,自旋方向不同的电子会发生散射,导致电阻增加。
然而,在巨磁电阻结构中,磁性层的自旋可以干预非磁性层电子的自旋取向,从而减少了自旋散射。
这种减少导致了巨磁电阻的降低。
巨磁电阻的应用巨磁电阻的研究不仅对电子学领域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有着广泛的用途。
磁存储器:巨磁电阻的发现推动了硬盘驱动器的发展。
传统的硬盘驱动器使用了机械式的磁读写头来存取数据,而基于巨磁电阻效应的磁存储器使用了读头中的巨磁电阻元件。
这种元件可以响应磁场的变化,从而实现数据的读取和写入。
相比传统的硬盘驱动器,基于巨磁电阻的磁存储器具有更高的速度、更大的容量和更低的功耗。
传感器技术:巨磁电阻也在传感器技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基于巨磁电阻的传感器可以感知周围的磁场,并将其转化为电阻值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测量电阻来检测和量化磁场的强度和方向。
因此,巨磁电阻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地理导航、汽车行驶方向检测等领域。
生物医学应用:巨磁电阻也在生物医学应用中找到了应用。
例如,巨磁电阻效应可用于测量生物体内的磁场,如心脏的磁场和脑部电活动。
霍尔效应及磁阻效应讲义
通过霍尔效应测量磁场实验简介在磁场中的载流导体上出现横向电势差的现象是24岁的研究生霍尔(Edwin H. Hall)在1879年发现的,现在称之为霍尔效应。
随着半导体物理学的迅猛发展,霍尔系数和电导率的测量已经成为研究半导体材料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实验测量半导体材料的霍尔系数和电导率可以判断材料的导电类型、载流子浓度、载流子迁移率等主要参数。
若能测得霍尔系数和电导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还可以求出半导体材料的杂质电离能和材料的禁带宽度。
在霍尔效应发现约100年后,德国物理学家克利青(Klaus von Klitzing)等研究半导体在极低温度和强磁场中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它不仅可作为一种新型电阻标准,还可以改进一些基本量的精确测定,是当代凝聚态物理学和磁学令人惊异的进展之一,克利青为此发现获得198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后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崔琦(D. C. Tsui)和施特默在更强磁场下研究量子霍尔效应时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它的发现使人们对宏观量子现象的认识更深入一步,他们为此发现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用霍尔效应之制备的各种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和信息处理各个方面。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用霍尔元件测量磁场,判断霍尔元件载流子类型,计算载流子的浓度和迁移速度,以及了解霍尔效应测试中的各种副效应及消除方法。
实验原理通过霍尔效应测量磁场霍尔效应装置如图2.3.1-1和图2.3.1-2所示。
将一个半导体薄片放在垂直于它的磁场中(B 的方向沿z轴方向),当沿y方向的电极A、A’上施加电流I时,薄片内定向移动的载流子(设平均速率为u)受到洛伦兹力F B的作用,= q u B (1)FB无论载流子是负电荷还是正电荷,F B 的方向均沿着x 方向,在磁力的作用下,载流子发生偏移,产生电荷积累,从而在薄片B 、B’两侧产生一个电位差V BB ’,形成一个电场E 。
电场使载流子又受到一个与F B 方向相反的电场力F E ,F E =q E = q V BB’ / b(2)其中b 为薄片宽度,F E 随着电荷累积而增大,当达到稳定状态时F E =F B ,即q uB = q V BB’ / b(3)这时在B 、B’两侧建立的电场称为霍尔电场,相应的电压称为霍尔电压,电极B 、B’称为霍尔电极。
巨磁电阻效应及应用的原理
巨磁电阻效应及应用的原理巨磁电阻效应的定义巨磁电阻效应是指当外加磁场发生变化时,材料的电阻发生改变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发现和研究引发了巨磁电阻效应的探索和应用。
巨磁电阻效应的原理巨磁电阻效应是由磁性材料自旋极化和电子传输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这种效应主要依赖于磁性材料中的自旋极化态以及电子的传输方式。
当磁场施加在磁性材料上时,磁场与材料中的自旋相互作用会引起自旋的重新排列。
自旋的重新排列会导致电子在材料中的传输行为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材料的电阻。
这种自旋排列的重新配置会引起电子的散射和反射,从而影响电子的传输路径和速度。
巨磁电阻效应的应用巨磁电阻效应的发现和研究为许多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能。
以下是巨磁电阻效应的一些主要应用:1.磁存储器:巨磁电阻效应被广泛应用于磁存储器中,可用于读取和写入数据。
磁存储器可以储存大量的数据,而且巨磁电阻效应能够实现快速、高密度的读写操作。
2.磁传感器:巨磁电阻效应广泛应用于磁传感器中,用于检测磁场的变化。
磁传感器可以用于地理导航系统、磁共振成像仪、汽车导航系统等。
3.磁阻变传感器:巨磁电阻效应还可应用于磁阻变传感器中,用于检测物体的位置、位移和旋转角度。
磁阻变传感器可以应用于汽车制动系统、手持设备的姿态感知等领域。
4.磁阻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巨磁电阻效应在磁阻随机存取存储器中的应用有很大潜力。
MRAM具有非易失性、低功耗、高速度和高密度等优点。
5.磁阻式角度传感器:巨磁电阻效应还可以应用于磁阻式角度传感器中,用于检测物体的角度变化。
磁阻式角度传感器可以应用于机械臂、机器人和汽车的转向系统等。
巨磁电阻效应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随着磁性材料和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巨磁电阻效应的新应用也在不断涌现。
总结巨磁电阻效应是材料的电阻在外加磁场变化时发生改变的现象,其实现需要磁性材料的自旋极化与电子传输的相互作用。
巨磁电阻效应的应用广泛,包括磁存储器、磁传感器、磁阻变传感器、磁阻随机存取存储器和磁阻式角度传感器等。
巨磁电阻效应及其传感器的原理
巨磁阻效应及其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一、概述对于物质磁电阻特性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40年代人们就发现了磁电阻效应。
所谓磁电阻是指导体在磁场中电阻的变化,通常用电阻变化率Δr/r 描述。
研究发现,一般金属导体的Δr/r很小,只有约10-5%;对于磁性金属或合金材料(例如坡莫合金),Δr/r可达(3~5)%。
所谓巨磁电阻(GMR)效应,是指某些磁性或合金材料的磁电阻在一定磁场作用下急剧减小,而Δr/r急剧增大的特性,一般增大的幅度比通常的磁性与合金材料的磁电阻约高10倍。
利用这一效应制成的传感器称为GMR传感器。
1、分类GMR材料按其结构可分为具有层间偶合特性的多层膜(例如Fe/Cr)、自旋阀多层膜(例如FeMn/FeNi/Cu/FeNi)、颗粒型多层膜(例如Fe-Co)和钙钛矿氧化物型多层膜(例如AMnO3)等结构;其中自旋阀(spinvalve)多层膜又分为简单型和对称型两类;也有将其分为钉扎(pinning)和非钉扎型两类的。
2、巨磁电阻材料的进展1986年德国的Grunberg和C.F.Majkrgak等人发现了Y/Gd、Y/Dy和Fe/Cr/Fe多层膜中的层间偶合现象。
1988年法国的M.N.Baibich等人首次在纳米级的Fe/Cr多层膜中发现其Δr/r在4.2K低温下可达50%以上,由此提出了GMR效应的概念,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由此与之相关的研究工作相继展开,陆续研制出Fe/Cu、Fe/Ag、Fe/Al、Fe/Au、Co/Cu、Co/Ag、Co/Au……等具有显著GMR效应的层间偶合多层膜。
自1988年发现GMR效应后仅3年,人们便研制出可在低磁场(10-2~10-6T)出现GMR效应的多层膜(如[CoNiFe/CoFe/AgCu/CoFe/CoNiFe]n)。
1992年人们利用两种磁矫顽力差别大的材料(例如Co和Fe20Ni80)制成Co/Cu/Fe20Ni80/Cu多层膜,他们发现,当Cu层厚度大于5nm时,层间偶合较弱,此时利用磁场的强弱可改变磁矩的方向,以自旋取向的不同来控制膜电阻的大小,从而获得GMR效应,故称为自旋阀。
巨磁电阻的原理的作用
巨磁电阻的原理的作用巨磁电阻(Giant Magnetoresistance,GMR)是一种利用磁电阻效应来实现电阻变化的新型材料。
它是由物理学家A. Fert和P. Grunberg于1988年独立发现的,并于2007年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巨磁电阻的原理主要基于两种不同的磁性材料层之间的自旋极化效应和电子面积散射的相互作用。
自旋是电子的一种内禀自由度,它类似于电子围绕核自旋的自旋成对,但自旋只有两个可能的方向:向上和向下。
巨磁电阻由两个层组成,一个为磁性层,另一个为非磁性层。
这两个层之间存在一种称为自旋探测层的薄层,用于检测磁场的变化。
当磁场的方向与自旋探测层内的自旋极化方向夹角发生变化时,会导致电阻值的改变。
这种磁场引起的电阻变化称为磁电阻效应。
巨磁电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磁存储器:巨磁电阻可以被应用于磁存储器中,例如硬盘驱动器和磁带。
在数据读取和写入过程中,磁场的变化可以通过巨磁电阻的变化来解析和传输。
这种巨磁电阻效应使得磁存储器在存储密度、读取速度和稳定性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2. 传感器:巨磁电阻被广泛应用于磁传感器中,例如指南针、磁敏电阻(MR)传感器和地震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通过检测磁场的变化来测量物理量,如位置、方向和振动等。
巨磁电阻具有高灵敏度和线性响应的优势,使得传感器的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
3. 电子设备:巨磁电阻的高灵敏度和可调性使其被应用于电子设备中,如磁传感器芯片、磁性写头和磁性随机存储器等。
这些应用领域中,巨磁电阻的优势在于其低功耗、小体积、高工作速度和长寿命等特点。
4. 生物医学:巨磁电阻也被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如磁共振成像(MRI)和生物传感器等。
在MRI中,巨磁电阻可用于探测磁场的变化以图像化内部结构。
生物传感器方面,利用巨磁电阻可以实现对生物体内生物分子的检测和诊断,具有高灵敏度和快速响应的特点。
总之,巨磁电阻的原理通过利用磁电阻效应实现了电阻的变化,将其应用于磁存储器、传感器、电子设备和生物医学等领域。
霍尔效应
霍尔效应与磁电阻效应摘 要:霍尔效应是一种发现、研究和应用都很早的磁电效应,其研究在当今已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测量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
磁电阻效应是基于洛伦兹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在磁存储、磁传感器方面得到了高反的应用。
关键字:霍尔效应;量子霍尔效应;磁电阻;巨磁阻;磁传感器 背景知识:霍尔(Edwin Herbert Hall)1855年生于美国缅因州的北戈勒姆(NorthGorham), 1879年发现霍尔效应作为他的学位论文的研究结果。
霍尔在阅读麦克斯韦的电和磁一书的有关部分时,注意到其中的一段话:必须小心地记住,作用在穿过磁力线的有电流流过的导体上的机械力,不是作用在电流上的,而是作用在流过电流的导体上的。
霍尔经过了很多次的实验,他原本认为这一现象是由固定导体中的电流本身会受到磁场的作用,电流会被吸引到导体的一侧,因此所产生的电阻应当增加导致的。
他将在磁场中的导线的截面做成三角形截面,并且旋绕导线时,有意识地使加上磁场力后,能将电流拖向金属丝截面的狭窄部分,这样应当能看到电阻的增加。
他测量了大量的数据,主要是测量了加磁场与不加磁场、改变磁场方向的不同情况下的螺旋状属金丝的总电阻。
测量结果显示:磁场的作用引起的平均变化大约为原电阻的15000000,因而可以认为磁场没有引起螺旋银丝的电阻发生变化。
霍尔作了认真的思考,他将电流类比为水流,如果沿管子的直径打一个通孔,这样得到的管壁两侧的两个小孔用另一根细管子连起来,将有水从靠近有吸引力图1、 霍尔亲手绘制的实验装置图图1、 霍尔亲手绘制的实验装置图物体的那个小孔流出,而从对面的小孔内流入。
同样假定具有吸引力的物体作用在沿一个方向流动的电流上,在垂直于这一电流的方向的两侧对应点上,是否会有电流流过呢?霍尔将自己的考虑付诸实验,用安装在玻璃板上的金箔窄条,按照上面的思路实验,检流计指针有明显的偏转。
巨磁电阻效应原理
巨磁电阻效应原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巨磁电阻效应原理。
这玩意儿可神奇啦!你看啊,这巨磁电阻效应就好像是一个特别会“变脸”的小精灵。
平常的时候呢,它可能不太起眼,但是一旦遇到了磁场这个“魔法棒”,哇塞,它就开始大显身手啦!咱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超级敏感的小卫士。
当没有磁场的时候,它就安安静静地待着,没啥特别的反应。
可一旦有磁场靠近,它立马就警觉起来,迅速做出改变。
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同的情况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一样。
这巨磁电阻效应在很多地方都大有用处呢!比如说在电脑硬盘里,它就像是一个幕后英雄,默默地帮助我们存储和读取大量的数据。
没有它,我们的电脑可就没那么厉害啦!你说神奇不神奇?它就那么小小的一个原理,却能在科技的世界里掀起那么大的波澜。
这就好像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合适的环境下能长成参天大树一样。
而且啊,这巨磁电阻效应还在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惊喜呢!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它,想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说不定哪天,它又会在某个新的领域大放异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科技成果不都是这样一点点发展起来的吗?从最开始的一个小发现,到后来的广泛应用,这中间经历了多少人的努力和探索啊!巨磁电阻效应也是如此,它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朋友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些神奇的科学原理,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是不是会少很多有趣的东西,少很多便利呢?所以说啊,科学真的是太重要啦!巨磁电阻效应就是科学世界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让我们看到了微观世界的奇妙和无限潜力。
我们应该好好感谢那些发现和研究它的科学家们,是他们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巨磁电阻效应原理真的是太有趣、太有用啦!让我们一起期待它在未来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吧!。
(整理)霍尔效应及磁阻效应讲义
通过霍尔效应测量磁场实验简介在磁场中的载流导体上出现横向电势差的现象是24岁的研究生霍尔(Edwin H. Hall)在1879年发现的,现在称之为霍尔效应。
随着半导体物理学的迅猛发展,霍尔系数和电导率的测量已经成为研究半导体材料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实验测量半导体材料的霍尔系数和电导率可以判断材料的导电类型、载流子浓度、载流子迁移率等主要参数。
若能测得霍尔系数和电导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还可以求出半导体材料的杂质电离能和材料的禁带宽度。
在霍尔效应发现约100年后,德国物理学家克利青(Klaus von Klitzing)等研究半导体在极低温度和强磁场中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它不仅可作为一种新型电阻标准,还可以改进一些基本量的精确测定,是当代凝聚态物理学和磁学令人惊异的进展之一,克利青为此发现获得198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后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崔琦(D. C. Tsui)和施特默在更强磁场下研究量子霍尔效应时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它的发现使人们对宏观量子现象的认识更深入一步,他们为此发现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用霍尔效应之制备的各种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和信息处理各个方面。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用霍尔元件测量磁场,判断霍尔元件载流子类型,计算载流子的浓度和迁移速度,以及了解霍尔效应测试中的各种副效应及消除方法。
实验原理通过霍尔效应测量磁场霍尔效应装置如图2.3.1-1和图2.3.1-2所示。
将一个半导体薄片放在垂直于它的磁场中(B 的方向沿z轴方向),当沿y方向的电极A、A’上施加电流I时,薄片内定向移动的载流子(设平均速率为u)受到洛伦兹力F B的作用,= q u B (1)FB无论载流子是负电荷还是正电荷,F B 的方向均沿着x 方向,在磁力的作用下,载流子发生偏移,产生电荷积累,从而在薄片B 、B’两侧产生一个电位差V BB ’,形成一个电场E 。
电场使载流子又受到一个与F B 方向相反的电场力F E ,F E =q E = q V BB’ / b(2)其中b 为薄片宽度,F E 随着电荷累积而增大,当达到稳定状态时F E =F B ,即q uB = q V BB’ / b(3)这时在B 、B’两侧建立的电场称为霍尔电场,相应的电压称为霍尔电压,电极B 、B’称为霍尔电极。
霍尔效应原理永久磁铁电磁铁超导
霍尔效应原理永久磁铁电磁铁超导霍尔效应原理:在一块半导体单晶薄片的纵向两端通以电流IH,此时半导体中的电子沿着和IH相反方向运动。
当放入垂直于半导体平面的磁场B中,则电子会受到磁场力FB的作用而发生偏转(即所谓劳仑兹力)使在薄片的一个横端面上产生了电子积累,造成二个横端面之间建立了电场,即产生了电场力FB,而起到阻止电子偏转的作用。
当磁场力FB=电磁场力FE时,电子的积累,达到动态平衡,就产生了一个稳定的霍尔电势VR,这一现象称之为霍尔效应。
永久磁铁:永久磁铁是一种在去掉磁化场以后仍能对外保持磁场的磁性体,由具有高的矫顽力和剩磁的磁性材料构成。
永久磁铁可以提供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不受震动和外界磁场影响的稳定性高的磁场,具有体积小,不需要供电系统等优点。
其缺点是:产生的磁场均匀性不高,磁场空间不够大,在工作间隙中产生的磁场强度也不高。
电磁铁:电磁铁是一种能产生较高磁场的磁化装置。
从原理上讲,它相当于一个带有空气间隙的铁心线圈。
当线圈通过电流之后,由于铁心被磁化,在空气间隙中便产生强大的磁场。
脉冲磁场:脉冲磁场是利用脉冲大电流通过螺线管或单根导线产生强磁场,其特点是功耗小。
目前脉冲磁场在空间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可高达100~1000T,但其持续时间短,只有几秒、几毫秒或几微秒。
超导技术1908年,荷兰莱登实验室在翁内斯的指导下,经过长期努力后实现了氦气的液化。
当时,他们测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氦的液化点是4.25K,使莱登实验室获得了当时世界上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
很旧以来人们已经知道,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翁内斯决定研究一下在他们所达到的新低温区内金属电阻变化的规律。
翁内斯根据经验预言,随着温度的降低,电阻率会平稳地趋于零。
由于真空蒸馏易于得到纯汞,他们便进一步选择汞做试验,结果发现,在4.2K附近汞的电阻确实为零。
人而出乎意料的是,当温度下降时,汞的电阻先是平缓地减小,而在4.2K附近电阻突然降为零。
简述霍尔效应的原理
简述霍尔效应的原理
霍尔效应是指在具有磁感应强度的磁场中,当有电流通过一块导体板时,板上会产生横向电势差,这一现象被称为霍尔效应。
该横向电势差又被称为霍尔电动势。
霍尔效应的原理是基于洛伦兹力和电荷载流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相互作用。
具体过程如下:
1. 通过导体板的一面施加电流。
电流的电荷载体(如电子)随即开始沿着导体板流动。
2. 在导体板中施加垂直于电流方向的磁场,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
3. 由于洛伦兹力的作用,电荷载体将会受到一个横向力。
这个力是垂直于电流和磁场方向的。
4. 在导体板两侧会形成电势差,即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
这是因为电荷载体受到的横向力使其在导体板上堆积,导致一侧的电荷密度较高,另一侧的电荷密度较低。
5. 正负极之间的电势差即为霍尔电动势,其大小与电流、磁感应强度以及导体特性有关。
通过测量霍尔电动势可以确定磁场的强度、方向以及导体材料的特性。
此外,霍尔效应也被广泛应用于传感器和电路中,用于测量电流、速度、位移等物理量。
巨磁阻原理及应用
巨磁阻效应的原理及应用摘要:介绍了巨磁阻效应的发现、原理及器件应用。
关键词:巨磁阻效应;原理;磁性材料;磁头;应用。
1、引言近年来各种铁磁/非铁磁多层结构的巨磁阻(GMR)效应引起了实验和理论工作者的广泛兴趣。
人们对GMR效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深入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如今一些利用巨磁阻效应制造器件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1997年,全球首个基于巨磁阻效应的读出磁头问世。
正是借助了巨磁阻效应,人们才能够制造出如此灵敏的磁头,能够清晰读出较弱的磁信号,并且转换成清晰的电流变化。
新式磁头的出现引发了硬盘的“大容量、小型化”革命。
如今全世界几乎所有,笔记本电脑、音乐播放器、数码相机等各类数码电子产品中所装备的硬盘,基本上都应用了巨磁阻效应,这一技术已然成为新的标准。
当然巨磁阻的发现并非偶然,这种效应的发现建立在长期对交换耦合膜和铁磁合金电子运输这两个相互独立而又密切相关的领域所作的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1986 年Grunberg 等人实验中发现在“Fe/Cr/Fe”三明治结构中,Fe 层之间可以通过Cr 层进行交换作用,当Cr 层在合适的厚度时,两Fe 层之间存在反铁磁耦合。
在此基础上,1988 年Baibich 等人研究了在(001)GaAs 基片上用分子束外延(MBE)生长的单晶(001)Fe/Cr/Fe 三层膜和(Fe/Cr)超晶格的电子输运性质。
结果发现当Cr 层的厚度为9 Å 时,在4.2 K 下20 kOe 的外磁场可以克服反铁磁层间耦合而使相邻Fe 层磁矩方向平行排列,而此时电流方向平行于膜面的电阻率下降至不加外磁场(即相邻Fe 层磁化矢量反平行排列)时的一半,磁电阻值MR(%)=Δρ/ρHs=(ρ0-ρHs)/ ρHs高达100%,其值较人们所熟知的FeNi合金各向异性磁电阻效应约大一个量级,故命名为巨磁电阻效应(GMR)。
上图为Fe/Cr 多层膜在T=4.2 K 时的磁电阻磁场关系。
巨磁电阻效应
巨磁电阻效应摘要:巨磁电阻(GMR)效应自发现以来即引起各国企业界及学术界的高度重视,GMR效应已成为当前凝聚态物理研究的热点之一。
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具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
目前,GMR效应主要用于磁传感器、随机存储器和高密度读写磁头等方面。
此外,GMR传感器在自动化技术、家用电器、卫星定位、导航、汽车工业、医疗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磁场作用下,因磁性金属内部电子自旋方向发生改变而导致电阻改变的现象,被称为磁致电阻(Magnetic Resistance,MR)效应。
铁磁金属和合金一般都有磁致电阻现象。
磁致电阻效应的产生有不同的物理机制,按不同的物理机制可作如下分类:正常磁电阻效应、各向异性磁电阻效应、巨磁电阻效应、掺杂稀土锰氧化物的超巨磁电阻效应以及隧道磁电阻效应。
目前,各向异性磁电阻效应的应用最广,巨磁电阻效应、超巨磁电阻效应和隧道磁电阻效应因性能优于各向异性磁电阻效应而成为研究热点,其中,巨磁电阻(GaintMagnetoresistance,GMR)效应是研究最广泛、最深入、科研和实用价值最高的磁致电阻效应。
1,巨磁电阻效应的发现1980 年,美国IBM 研发人员利用MR 技术研制成功了MR 的磁阻磁头,实现了硬盘驱动器的第一次飞跃。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信息存储容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利用MR 技术,即使在很大的磁场作用下,磁致电阻的变化也只有1%~3%,这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发展的需求,为此,必须寻找和发明新的MR技术。
1986 年,德国的P.Grünberg 研究小组在真空环境下通过分子束外延(MBE)技术,制备了一种“铁磁/非磁/铁磁”(Fe/Cr/Fe)三明治式薄膜结构,研究发现,当Cr 层厚度为0.9nm 时,材料获得了很高电阻值。
两年后,法国的A. Fert 研究小组在Fe(3nm)/Cr(0.9nm)金属超晶格多层膜中同样发现,在一定外磁场存在下,该结构的电阻值发生急剧变化,当外磁场为2KOe,温度为 4.2K 时,其磁电阻变化率超过50%。
(整理)霍尔效应及磁阻效应讲义
通过霍尔效应测量磁场实验简介在磁场中的载流导体上出现横向电势差的现象是24岁的研究生霍尔(Edwin H. Hall)在1879年发现的,现在称之为霍尔效应。
随着半导体物理学的迅猛发展,霍尔系数和电导率的测量已经成为研究半导体材料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实验测量半导体材料的霍尔系数和电导率可以判断材料的导电类型、载流子浓度、载流子迁移率等主要参数。
若能测得霍尔系数和电导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还可以求出半导体材料的杂质电离能和材料的禁带宽度。
在霍尔效应发现约100年后,德国物理学家克利青(Klaus von Klitzing)等研究半导体在极低温度和强磁场中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它不仅可作为一种新型电阻标准,还可以改进一些基本量的精确测定,是当代凝聚态物理学和磁学令人惊异的进展之一,克利青为此发现获得198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后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崔琦(D. C. Tsui)和施特默在更强磁场下研究量子霍尔效应时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它的发现使人们对宏观量子现象的认识更深入一步,他们为此发现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用霍尔效应之制备的各种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和信息处理各个方面。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用霍尔元件测量磁场,判断霍尔元件载流子类型,计算载流子的浓度和迁移速度,以及了解霍尔效应测试中的各种副效应及消除方法。
实验原理通过霍尔效应测量磁场霍尔效应装置如图2.3.1-1和图2.3.1-2所示。
将一个半导体薄片放在垂直于它的磁场中(B 的方向沿z轴方向),当沿y方向的电极A、A’上施加电流I时,薄片内定向移动的载流子(设平均速率为u)受到洛伦兹力F B的作用,= q u B (1)FB无论载流子是负电荷还是正电荷,F B 的方向均沿着x 方向,在磁力的作用下,载流子发生偏移,产生电荷积累,从而在薄片B 、B’两侧产生一个电位差V BB ’,形成一个电场E 。
电场使载流子又受到一个与F B 方向相反的电场力F E ,F E =q E = q V BB’ / b(2)其中b 为薄片宽度,F E 随着电荷累积而增大,当达到稳定状态时F E =F B ,即q uB = q V BB’ / b(3)这时在B 、B’两侧建立的电场称为霍尔电场,相应的电压称为霍尔电压,电极B 、B’称为霍尔电极。
巨磁电阻工作原理初中
巨磁电阻工作原理初中
巨磁电阻是一种利用材料的磁阻随着外加磁场的变化而变化的性质,实现电流测量的传感器。
其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如下:
1. 密磁电阻变化:巨磁电阻材料由两种不同磁性的层(如铁磁性和非铁磁性)组成。
在没有外加磁场的情况下,材料的磁矩取向随机,形成不同磁性相互穿插的结构,导致磁阻较高。
2. 外加磁场作用:当外加磁场施加在巨磁电阻材料上时,铁磁性层的磁矩受到磁场的影响,取向逐渐发生调整,使磁性相区域更大程度上得到了组织。
这样,非铁磁性层和铁磁性层之间的界面形态发生了变化,磁阻相应地减小。
3. 磁阻测量:由于巨磁电阻材料的磁阻随外加磁场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将其用作测量电流的传感器。
通过将巨磁电阻材料作为电路的一部分,随着电流的通过,外加磁场的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对电流大小的测量。
总结起来,巨磁电阻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材料的磁性相区域的变化,使磁阻随着外加磁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而实现电流的测量。
霍尔元件同时具有霍尔效应和词组效应
霍尔元件是一种常用的电子元件,它同时具有霍尔效应和磁阻效应。
霍尔效应是指当导体上有电流流过时,如果放在磁场中,就会在导体的两侧产生电压差。
而磁阻效应则是指当导体受到外部磁场作用时,会改变其电阻值。
1. 霍尔效应霍尔效应是由美国科学家爱德华·霍尔在1879年发现的。
当导体上有电流通过时,如果将导体放在垂直于电流方向的磁场中,就会在导体的两侧产生电压差。
这个电压差与电流、磁场的大小和方向都有关系。
霍尔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传感器、电动机控制和磁场测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 磁阻效应磁阻效应是指当导体受到外部磁场作用时,会改变其电阻值。
这种效应在磁阻传感器和磁阻存储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调节外部磁场的大小和方向,可以改变导体的电阻值,从而实现对电路的控制。
3. 霍尔元件霍尔元件同时具有霍尔效应和磁阻效应的特性。
它一般由霍尔晶体、磁敏元件和信号处理电路等部分组成。
当外部磁场作用于霍尔元件时,霍尔晶体会产生电压信号,磁敏元件则会改变其电阻值,信号处理电路会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和放大,从而得到最终的输出信号。
4. 霍尔元件的应用霍尔元件在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在汽车电子系统中用作车速传感器、转向传感器等;在工业自动化中用作位置检测、角度测量等;在消费电子产品中用作手机、平板电脑等的翻盖检测、触摸屏控制等。
由于霍尔元件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寿命长等优点,因此在电子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总结:霍尔元件同时具有霍尔效应和磁阻效应的特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霍尔元件将在更多的领域中得到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霍尔元件作为一种集成了霍尔效应和磁阻效应的电子元件,在科学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霍尔元件的性能和功能也在不断优化和提升,为各个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1. 霍尔元件的优势与传统磁敏元件相比,霍尔元件具有很多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尔效应的原理 在导体上外加与电流方向 垂直的磁场,会使得导线中的电子与电洞受到 不同方向的劳伦兹力而往不同方向上聚集,在 聚集起来的电子与电洞之间会产生电场,此一 电场将会使后来的电子电洞受到电力作用而平 衡掉磁场造成的劳伦兹力,使得后来的电子电 洞能顺利通过
霍尔效应
不会偏移,此称为霍尔效应。而产生的内建 电压称为霍尔电压。
方便起见,假设导体为一个长方体,长度分别为 a,b,d,磁场垂直ab平面。电流经过ad,电流I = nqv(ad),n为电荷密度。设霍尔电压为VH,导体 沿霍尔电压方向的电压方向的电场为VH / a。设磁 场强度为B。 Fe = Fm qVH/ a = qvB VH / a = BI / (nqad) VH = BI / (nqd)
பைடு நூலகம் 庞磁电阻效应
具有显著磁电阻效应的磁性材料。强磁性材料在受到外加磁场 作用时引起的电阻变化,称为磁电阻效应。不论磁场与电流方 向平行还是垂直,都将产生磁电阻效应。前者(平行)称为纵 磁场效应,后者(垂直)称为横磁场效应。一般强磁性材料的 磁电阻率(磁场引起的电阻变化与未加磁场时电阻之比)在室 温下小于8%,在低温下可增加到10%以上。已实用的磁电阻 材料主要有镍铁系和镍钴系磁性合金。室温下镍铁系坡莫合金 的磁电阻率约1%~3%,若合金中加入铜、铬或锰元素,可使 电阻率增加;镍钴系合金的电阻率较高,可达6%。与利用其 他磁效应相比,利用磁电阻效应制成的换能器和传感器,其装 置简单,对速度和频率不敏感。磁电阻材料已用于制造磁记录 磁头、磁泡检测器和磁膜存储器的读出器等。
霍尔效应 霍尔效应是磁电效应的一种,这一现象是美国物 理学家霍尔(A.H.Hall,1855—1938)于1879年 在研究金属的导电机构时发现的。当电流垂直于 外磁场通过导体时,在导体的垂直于磁场和电流 方向的两个端面之间会出现电势差,这一现象便 是霍尔效应。这个电势差也被叫做霍尔电势差。 (如下图)
巨磁阻效应概念 巨磁阻效应(Giant Magnetoresistance)是一种量子力 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现象,磁阻效应的一种,可以在磁性材 料和非磁性材料相间的薄膜层(几个纳米厚)结构中观察 到。这种结构物质的电阻值与铁磁性材料薄膜层的磁化方 向有关,两层磁性材料磁化方向相反情况下的电阻值,明 显大于磁化方向相同时的电阻值,电阻在很弱的外加磁场 下具有很大的变化量。巨磁阻效应被成功地运用在硬盘生 产上,具有重要的商业应用价值。
本质 固体材料中的载流子在外加磁场中运动时,因为受 到洛仑兹力的作用而使轨迹发生偏移,并在材料两侧产 生电荷积累,形成垂直于电流方向的电场,最终使载流 子受到的洛仑兹力与电场斥力相平衡,从而在两侧建立 起一个稳定的电势差即霍尔电压。正交电场和电流强度 与磁场强度的乘积之比就是霍尔系数。平行电场和电流 强度之比就是电阻率。大量的研究揭示:参加材料导电 过程的不仅有带负电的电子,还有带正电的空穴。
巨磁阻效应
所谓巨磁阻效应,是指磁性材料的电阻率在有外磁场作用时较之无 外磁场作用时存在巨大变化的现象。巨磁阻是一种量子力学效应, 它产生于层状的磁性薄膜结构。这种结构是由铁磁材料和非铁磁材 料薄层交替叠合而成。当铁磁层的磁矩相互平行时,载流子与自旋 有关的散射最小,材料有最小的电阻。当铁磁层的磁矩为反平行时, 与自旋有关的散射最强,材料的电阻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