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doc文档七年级生物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人教版

doc文档七年级生物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人教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复习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主要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的,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懂得一些病理知识和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和道德修养。

教材分别以血液、血管、心脏,来阐述人体内的物质是怎样运输的。

心脏和血管中流动着血液。

血管和心脏虽然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但他们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学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知道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

但是血液、血管和心脏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可它们却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所以,本节课就是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通过复习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相互合作交流能力,形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等的观念是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掌握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2)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

(3)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2)联系实际,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鼓励学生勤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初中生物《人体的物质运输》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人体的物质运输》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人体的物质运输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描述血管的类型与功能,理解并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4、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情感目标:1、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认同健康而强壮的心脏对生命的重要意义,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3、引导学生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教学方法:1、问题教学法——设置疑问,引起思考。

2、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4、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学法指导:1、联系已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相关知识认真仔细观看视频,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分析循环过程的血液成分变化,明白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协作关系、血液循环的意义所在。

2、分别联系“消化与吸收”和“人体的呼吸”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和作用,认识到人体生理活动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初步建立人体是一个整体的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1、复习人体的物质运输的内容2、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制作人体的物质运输的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人体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识别图中的三种血管,指出适合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并说明其特点。

3、心脏有哪几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连通?预习自测:1、血液循环可人为地分成哪两条路线?2、把这两者连通起来的是什么器官?这两条路线的共同点是都从→→各器官的毛细血管→→。

3、你怎么理解体循环的“体”?你认为通过体循环起到什么作用?4、肺循环是发生在哪两部分之间的血液循环?你认为肺循环有什么作用?5、判断正误:(1)动脉里流的血叫动脉血()(2)静脉里流的血叫静脉血()6、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主要不同之处是什么?导入新课: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的内容,了解到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着。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5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5课时)
-使用动画、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血液循环概念。
-制作血液循环模型,使学生对血液循环有更直观的认识。
3.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良生活习惯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血液循环相关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对生物学充满好奇,但对血液循环这一主题的兴趣可能有所不同。教师应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动机。
4.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合作中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血液循环过程中,体循环和肺循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心脏的结构是如何保证血液单向流动的?
-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分别有哪些功能?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发放血液循环图,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标注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
2.学生完成标注后,教师选取部分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指出正确与错误之处,并给予解释。
-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心脏、血管等器官的功能,增强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章节,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人体的基本组织等。但在理解抽象的血液循环过程及其机制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

初中生物《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教案复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自主归纳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4.概述人体的血量,列举ABO 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以及输血关系。

5.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血管、心脏、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2.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鱼尾鳍血液循环。

3.掌握出血的初步处理方法。

4.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心率、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2.联系实际,关爱他人。

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鼓励学生勤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2.学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4.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2.心脏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的结构特点,理解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3.了解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4.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教学突破教学中让学生事前看书,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画龙点睛,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加以突破,讲解相关的典型习题,来巩固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能力,达到复习的效果。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情景教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引导学生课前复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相关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复习课打好基础。

2.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初中初一生物下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一生物下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学设计
3.利用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输血的原则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4.设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生物题目,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2.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6.结合本章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血液循环相关的现象,如运动后心跳加快、高原反应等,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通过此项作业,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作业完成后,请同学们认真检查,确保内容准确、表述清晰。
2.互评互改:同学们可以相互评价作业,提出改进意见,共同提高。
3.请家长协助监督,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鼓励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绘制一张血液循环图,要求标注心脏、血管、血液等关键要素,并简要说明血液循环的过程。通过此项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血液循环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结合本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血型与输血原则的小短文,字数在300字左右。要求阐述血型分类、输血原则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此项作业,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的意识。
接着,我会展示一张血液循环的简图,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描述血液循环的路径。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关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特别是血液循环这一重要过程。”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强调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源泉。
2.介绍血管的分类和功能,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血液循环的过程,使学生直观地理解血液在体内的流动路径。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4.小组竞赛:开展小组间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五)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2.学生总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血液循环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总结,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强调重点和难点。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强调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心血管健康,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生命科学的热爱。
5.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心脏结构与功能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需要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以及心脏四个腔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2.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特别是血红蛋白的特性与作用,是学生需要深入理解的知识点。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关注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倡导绿色生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半学期的生物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人体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章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血液循环的原理和过程。然而,由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具体知识尚不熟悉,可能会在理解心脏结构、血液循环途径等方面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6.网络资源搜集:利用互联网搜集关于血液循环的最新研究成果或相关新闻,与同学分享,提高对血液循环知识点的认识。
7.课堂学习血液循环知识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血液循环的奥秘。
2.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结合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考血液循环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合作探讨,培养团队精神。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他们关注自身健康,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3.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血液循环过程。
4.讲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划分学习小组,每组提供一份血液循环路线图。
2.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作用。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如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开展小组竞赛,如设计血液循环路线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4.利用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
2.强调血液循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初中初一生物下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初一生物下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血液循环的基本途径,了解心脏、血管和血液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
2.使学生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人体内的运输方式。
3.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功能,掌握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吸收、运输和利用过程。
4.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物质运输相关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张血液循环图,引导学生思考:“血液是如何在我们体内流动的?它为什么能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各个部位?”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2.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血液循环的基本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并利用动画、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2.问题导向的探究式学习
案例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他们学会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的互动性学习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这种合作学习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体内各个系统相互依存、协同工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初中生物《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知识方面: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3)科学价值观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 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视频2. 血液的分层现象和凝集现象分析。

3. 血液的凝血视频。

二、探究一血液的组成1、识记显微镜下血液的组成成分。

2、三种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功能和功能3. 血红蛋白的特性、动脉血、静脉血的特征、贫血以及贫血的食物搭配。

4. 三种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男女数量差异最大的是,能携带氧的是,人体被细菌感染时数量显著增多的是,能止血和加速凝血作用的是,能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的是,人在缺氧时数量明显增多的是,过少,机体会异常出血,过多,机体易形成血栓。

5. 输血及血型(1)、成年人的血量为体重的7%-8%,一次失血超过血量的30%(1200ML-1500ML) ,会有生命危险。

(2)、人的血型可分为四种类型:A 型、B 型、AB 型、O 型。

这就是ABO 血型系统。

与人之间的血型不同。

人的血型是遗传的,一般终身不变。

(3)、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后可能发生凝集反应,使红细胞聚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甚至导致死亡。

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6. 拓展延伸:小明同学随父母迁往高原地区生活,刚到的几天内他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四肢乏力等症状,但过一段时间后,他就恢复正常了。

你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7 生活问题我来答8. 动动脑9. 分析血常规化验单探究点二:血管和心脏教师引导学生识记三种血管的特点和心脏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探究点三血液循环的途径三、复习演练四、堂堂清。

八年级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八年级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八年级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途径,掌握血液循环的基本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科学,关注生命现象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基本过程,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途径。

2.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详细过程,物质交换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体血液循环图,引导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的路线。

1.2提问:血液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2.血液循环的基本过程2.1讲解血液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2.2利用动画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的路线。

2.3分析血液循环过程中物质的运输和交换。

3.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途径3.1讲解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途径,包括营养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等。

3.2分析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途径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4.1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房、心室、瓣膜等。

4.2讲解血管的类型和功能,包括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

4.3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

5.物质交换的原理5.1讲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包括肺泡与血液、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5.2讲解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交换,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等。

6.课堂小结6.2强调血液循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7.1请学生绘制血液循环图,标注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7.2请学生举例说明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途径。

四、教学反思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过程,为后续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难点补充:利用互动式教学,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心脏是如何泵血的么?”解释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动作,与学生互动:“当心脏收缩时,血液被泵送到全身,这时候的心室是充满血液的,而当它舒张时,血液则回流到心房。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3. 培养学生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认识,提高健康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液循环的意义。

2.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使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展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

2. 准备血液循环系统的模型或图解。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物质是如何运输的,引出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性。

2. 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讲解心脏、血管、血液三者的关系,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3. 讲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讲解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和作用。

4. 讲解血液循环的意义:讲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作用和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血液循环系统的图解,加深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与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心脏跳动的过程和意义。

3. 培养学生对心脏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心脏跳动的过程,心脏健康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心脏的瓣膜作用,心脏跳动的协调机制。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心脏病的危害。

2. 使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展示心脏的结构和跳动过程。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九、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教学PPT。

2. 准备心脏模型或图解。

初中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3 节)教学设计教学突破教学中让学生事前看书,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画龙点睛,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加以突破,讲解相关的典型习题,来巩固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能力,达到复习的效果。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情景教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引导学生课前复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相关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复习课打好基础。

2.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3.准备好相关的习题。

五,学生准备:在上课前做好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复习。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前些日子我们学习了“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等相关知识,这一节课我们回过头来回顾一下这些知识。

希望大家能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借助复习学案个人回顾知识点复习学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3 节)复习目标:1.通过观察血涂片,能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特点2.能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的主要数据3.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能区分三种血管,并能描述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4.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重点难点1、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2、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会区别三种血细胞以及三种血管。

3 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能灵活地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功能【知识梳理】(自主梳理后小组内交流,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讲解,可以借助模型,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一.血液、、等血浆功能:运载,运输营养物质和血 液 的组成血 细胞2.血液只所以呈红色,是因为 的缘故,它的特性是3 . 贫血有两种形式: 分别是 和都低于正常值, 你采取缓解贫血的措施是 。

4.输血应输入 为原则,但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时,也可输入 的异型血,但也要进行交叉配血实验,以防凝集。

二.血管(利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三.心脏: 部 侧左右 相同1.房室瓣:位于 和 之间 保证血液按 的方向瓣膜流动:即动脉瓣:位于 和 之 向 ; 从 流 向 功能:输送血液的 :左右两个“泵”同时 工作的2.→四.习题巩固1.⑴在量筒血液中加入后,出现了现象。

初二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初二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初二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下面编者为大家搜集了初二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一、学习目标1)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2)人体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二、学习重难点重点:人体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难点:人体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三、学习过程(一)血管新课导入:人体的组织细胞每时每刻都需要营养物质和氧气,并不断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这些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主要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

展示课件:1、简介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

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主要是运输人体内的各种营养物质和废物的排出。

2、血管从粗到细,就像城市的自来水管道一样,人体内的全部血管连接起来全长可达10万公里。

活动1:感受血管的跳动。

对照书上第3页图,摸一摸自己的头部、腕部、足部有跳动感的部位,跳动的器官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小结:动脉血管的这种跳动称脉搏。

(脉搏的形成)心脏收缩时,左心室的血液射入主动脉,使得动脉血管壁先向外扩张,然后再收缩。

动脉血液随着这种一张一缩的搏动,像波浪一样沿着血管壁向远处传播就形成了脉搏。

活动2.测一下自己的脉搏。

讨论:男女生的脉搏有什么不同?体质的强弱与脉搏有关系吗?3、观察三种血管的插图.讨论:(1)三种血管的分布和功能怎样?(2)从图上分析比较三种血管管壁的厚度、管腔的大小有何不同?展示:投影片,三种血管填表血管种类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功能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分布管壁管腔血流速度拓展阅读:动脉相关的典型病症动脉粥样硬化。

是由于脂类物质过多地堆积在动脉血管壁上,引起管壁增厚,限制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而引起的。

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思考:毛细血管是一种什么样的血管?为什么叫它毛细血管?小结:1.它是连通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15.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苏科版)

15.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苏科版)
7.强化课后辅导,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
2.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提问、质疑,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3.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4.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并记录自己在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尝试分析原因,并撰写一篇小短文,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2.制作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和呼吸系统的知识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帮助巩固知识体系。
5.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了解肺泡和肺泡壁的结构,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
6.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观察血液、心脏和呼吸现象,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过程和规律。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梳理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和呼吸系统的知识结构。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操作能力,对实验和实践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实验、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对生物学科兴趣浓厚,基础扎实;而有的学生可能对学科兴趣不足,学习效果欠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设计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生物课优质教案 课题名称:人体内的物质的运输

生物课优质教案 课题名称:人体内的物质的运输

生物课优质教案课题名称:人体内的物质的运输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血液循环的过程和原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心血管健康的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心脏、血管、血液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 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原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和原理,以及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

3. 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血液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

4.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介绍一些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法。

5. 实验探究血液循环的过程和原理:通过实验观察血液循环的过程和原理。

三、教学策略1.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实验与观察:布置适当的实验任务,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血液循环的过程和原理,从而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互动问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6. 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7. 课堂小结和反思:通过课堂小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8.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观察小动物的心脏跳动、测量脉搏等,增强学生对血液循环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情况、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2. 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测验或考试:定期进行测验或考试,评估学生对人体血液循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生物《人体内的物质运输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人体内的物质运输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力学习
血液循环。
1、梳理知识体系
按照课本的编排书序我们知道了物质运输的载体是,血液由和
组成,输血应以输为_
原则。
血液在哪两种器官里流动?血管可分为哪三种?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 是。
在心脏的推动下,血液在血管里按一定的方向不停地流动,以实现
物质运输的这个途径称

在老师的领导和提问下同学们集体回答问题
老师提问问题,指出学
教学设计
课前学生活动设计:
用红色、蓝色两种颜色的毛线和卡纸,尝试做出血液循环途径的简
图。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及时间安排
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播放幻灯片1,聚焦中
了解本章
激情导入
(2分
考。
总结:本章在中考中出
默读聚焦中考,提出见
解。
的重要性更集中精钟)现的频率较高,尤其是生快速回答,要求既快又正确。
利用基础
知识来提
问全班学
展示知识
生, 要求
体系,巩
全掌握
固基础
(10分
钟)
让学生个
人回答问
题, 调动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优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优课)教学设计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识别三种血细胞。

3.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4.描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认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5.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6.说出输血的原则,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的特点与功能。

3.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二)难点1.区三种血细胞。

2.区别动脉和静脉。

3.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关系;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4.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章内容不仅解决了学生对于前两章学习中留下的营养物质与气体如何在体内运输的问题,也为后续章节中学习体内废物的排出及激素的运输做了铺垫。

知识容量较大,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件和练习来解决重点和难点。

紧紧围绕物质的运输这个核心,基本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物质运输的载体是血液,物质运输的管道是血管,物质运输的动力是心脏,进行讲授。

教学流程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先讲述运输的载体——血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由对血液功能的理解,知道血液的重要性后继而引出血液的类型和输血的有关内容。

接着是血流的管道——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再是血流的动力——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最后是血流的路线——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关系及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每一部分都会有结合生活实际的例子来检测和巩固知识点。

四、教学准备教师:编制课件,精选练习题。

学生:预习复习。

五、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问导入问:人体内哪些物质需要运输?生活中的物质运输需要汽车、火车、轮船等,那么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是什么?路线是怎样的?动力是谁提供的?回忆前面二、三章的学习内容,知道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与氧气需要从外界获得并运送到组织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与二氧化碳也需要运走并排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3 节)教学设计
教学突破教学中让学生事前看书,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画龙点睛,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加以突破,讲解相关的典型习题,来巩固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能力,达到复习的效果。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情景教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引导学生课前复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相关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复习课打好基础。

2.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3.准备好相关的习题。

五,学生准备:在上课前做好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复习。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前些日子我们学习了“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等相关知识,这一节课我们回过头来回顾一下这些知识。

希望大家能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借助复习学案个人回顾知识点
复习学案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3 节)
复习目标:
1.通过观察血涂片,能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特点
2.能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的主要数据
3.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能区分三种血管,并能描述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4.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重点难点
1、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会区别三种血细胞以及三种血管。

3 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能灵活地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功能
【知识梳理】(自主梳理后小组内交流,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讲解,可以借助模型,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一.血液
、、等
血浆功能:运载,运输营养物质和
血 液 的组成血 细胞
2.血液只所以呈红色,是因为 的缘故,它的特性是
3 . 贫血有两种形式: 分别是 和
都低于正常值, 你采取缓解贫血的措施是 。

4.输血应输入 为原则,但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
时,也可输入 的异型血,但也要进行交叉配血
实验,以防
凝集。

二.血管(利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
三.心脏
: 部 侧
左右 相同
1.
房室瓣:位于 和 之间 保证血液按 的方向瓣膜
流动:即
动脉瓣:位于 和 之 向 ; 从 流 向 功能:输送血液的 :左右两个“泵”同时 工作的
2.

四.习题巩固
1.
⑴在量筒血液中加入
后,出现了现象。

⑵乙图中的第3 种细胞位于
甲试管中的处,如果其数目过
少时,人就会出现症状。

⑶患急性炎症时,数量明显图39
增多的是乙图中的[ ],由此推断它的功能是
⑷血友病患者受伤后血流不止,这主要与乙图中的[ ]有关。

⑸A 的功能是
3.下图是张强同学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小鱼尾鳍中血液流动的情况,请你回答:
( 1 )图中 2 是血管,3是血管?判断的依据是。

(2)图中1 是血管。

判断的是。

该血管内血流的特征是,这样保证了
的顺利进行。

(3)要想让图像清晰,张强同学应该选用尾鳍的活小鱼进行观察。

为了保证在观察的过程中小鱼是活的,还应该
4.(1)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壁
最厚。

(填标号)(2)⑥的名称是;②中流的是血。

(3)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保证了血
液能按方向流动(填数字)
5、下图是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人体从外界吸入的氧与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在[ ] ([ ]内填图中
结构代码,其后填相应结构的名称)处进行交换,由此血液的性质发生了
变化即。

(2)若某人患急性肺炎,需上肢静脉点滴药液。

试写出药液从其上肢静脉
到达肺部经过的路径:(用图中序号和箭头表示)。

(3)用图中的编号和字母写出肺循环途径:
( )→()→()→()→()。

(4)当血液从9 血管流到14 血管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5)当血液流经10 时,食物经过消化后分解成的等营养物质,会在此处进入到血液中。

(三)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每一节知识点,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带领复习,并借助模型
(四)学生带领复习完,接着习题巩固,做完仍由学生讲解
(五)达标测评
限时达标
姓名:班级分数
一.选择(每题1 分,共5 分)
1.下列有关红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
B.红细胞中含血红蛋白,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C. 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D.成熟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由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
2.与对应的静脉相比,动脉的主要特征是(C )
①管壁较厚②管壁较薄③弹性大④弹性小⑤管腔大⑥管腔小⑦管内血流速度快⑧管内血流速度慢
⑨不具瓣膜⑩常具瓣膜
A.①③⑤⑦⑨
B.②④⑥⑧⑩
C.①③⑥⑦⑨
D.②④⑤⑧⑩
3.在显微镜下所见以下血管中,静脉是()
4.在心脏的四个腔中,流动脉血的有()
A.左心房和右心房
B.左心房和左心室
C.左心房和右心室
D.右心房和左心室5.
给严重贫血患者输血,最有效、最经济的是输入()
A.全血
B.浓缩的红细胞悬液
C.浓缩的血小板悬液
D.血浆
弐.填空(每空1 分,共5 分)
(1)循环起点是[ ]图中[8]所代表的血管是。

(2)图中A 处进行着之间的气体交换,
结果是血变成血。

(3)某红细胞随血液流动至A 处时,血红蛋白与
氧结合。

写出该氧分子到达B 处组织细胞的途径:
(用序号、字母和箭头表示)。

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