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合集下载

两栖纲

两栖纲

练习题
1、青蛙体温不恒定的根本原因是 ( )。 A. 体表没有鳞片,散热较快 B. 经常生活在水中,难以保持恒温 C. 心室有混合血,输氧的能力比较低 D. 体型较小,难以保持体热 2、在下列有关两栖动物的描述中,有错误的是 ( )。 A. 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的动物是两栖动物 B. 两栖动物变态发育;幼体呈蝌蚪形,成体具有四肢 C. 两栖动物心脏为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 D. 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一般在陆地生活 3、青蛙的心室内有部分混合血,混合血的特点是 ( )。 A.运输氧的能力低 B. 各种成分均衡,有利于运输 C.运输有机养料的能力低 D. 迅速将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
蛙蟾型:体形短宽,四肢强健,无尾;水陆兼栖(如各种蛙类和蟾蜍)。
呼吸系统
两栖类呼吸器官
幼体呼吸器官

皮肤
辅助呼吸器官
成体呼吸器官

口咽腔黏膜
成体具有辅助呼吸器官
冬季,很多两栖动物停止肺呼吸,靠皮肤呼吸摄取氧气
肺——绝大多数种类(陆生脊椎动物和次生性水生脊椎动物)成体的主要呼吸器官,位于心和
肝的背侧,为一对中空半透明的富有弹性的薄壁囊状结构。肺内被网状隔膜分隔为许多小室,
4、青蛙尿液排出的途径是 ( )。 A 肾脏→输尿管→尿殖孔→体外 B 肾脏→输尿管→泄殖腔→体外 C 肾脏→输尿管→膀胱→泄殖腔孔→体外 D 肾脏→输尿管→泄殖腔→膀胱→泄殖腔→体外 5、冬眠状态下青蛙的主要呼吸器官( ) A.肠 B.肺 C.口咽腔黏膜 D.皮肤 6、关于两栖动物说法错误的是() A.如今两栖动物分布范围小,是因为它们的生殖离不开水。 B.两栖动物是一类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 C.两栖动物的成体在陆地生活,但它们也离不开水。 D.鳄鱼、大鲵、蟾蜍都是两栖动物 7、青蛙消化道的组成是( )。 A. 口、口咽腔、食道、肌胃、腺胃、小肠、大肠、肛门 B. 口、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C. 口、口咽腔、食道、胃、盲肠、结肠、直肠、肛门 D. 口、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泄殖腔

两栖纲

两栖纲
1) 2) 3) 4) 幼体:水生 以鳃呼吸 具侧线器官 无五趾型附肢 一心房、一心室 单循环 成体:陆生 以肺呼吸 侧线器官退化 有五趾型附肢 二心房、一心室 不完全的双循环
42
4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4
雌雄两性具有特殊的抱对现象
蛙类的抱对并不是在进行交配,只是生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如 果人为把雌雄青蛙分开(即没有抱对的过程),那么即使是在青蛙的 繁殖期里,雌蛙也不能排出卵细胞。可见抱对的生物学意义,即通 过抱对行为促使雌蛙排卵。 45
12
13
(二)脊柱
颈椎— 颈椎1枚(寰椎 躯干椎—7枚
荐椎— 荐椎1枚
尾椎— 1枚尾杆骨
椎体类型:双凹型、前凹型、后凹型 青蛙的椎体不尽相同,第一至第七个椎骨的椎体为前凹型,第八个椎骨的椎体为 双凹型,这种类型的椎体称为参差型椎体(见书P445)。
14
胸骨、带骨及肢骨
前胸骨 上胸骨 前喙骨 肩胸骨 肩胛骨 锁骨 上肩胛骨
蛙的肌肉系统
19
青蛙的后肢肌肉
20
5.消化系统
{
消化管:口咽腔、食道、胃、肠、泄殖腔 消化腺:肝脏、胰脏
21
(一)消化道 1.口咽腔——牙齿为多出性,同型齿。蛙类具上 颌齿(上颌骨边缘)、犁骨齿(口咽腔顶壁,2簇 );蟾蜍类无齿。有尾目具犁骨齿;蚓螈目上下 颌及犁、腭骨均具齿。鲵螈类具颌齿1-2排。作用 为防止食物滑脱。舌位于口咽腔底部,肌肉质。 2.食道——短,紧贴椎下肌,与胃相通。 3.胃——与食道相连的一端叫贲门,与十二指肠 连接的一端叫幽门。 4.小肠——十二指肠、回肠。小肠具吸收机能。
雌性
腹腔 输卵管口 (1对) 输卵管 (1对) 子宫(1对) 泄殖腔 体外
40

两栖纲

两栖纲

4
三、 两栖纲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
1.裸露但有轻微角质化的皮肤 (1)皮肤由表皮与真皮组成,具轻微角 质化,皮下有发达的淋巴间隙。 (2)皮肤裸露富于多细胞腺体和色素细 胞。某些种类的粘液腺特化为毒腺,以利 于防御。 (3)皮肤对化合物具有选择透性。
5
6
7
青蛙皮肤中色素细胞的分布:

黄色素细胞:过滤蓝光
2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水中的湿度要较陆地大的多 2.空气中的含氧量比水充足,为水中的20多倍 3.水的密度比空气大,约为空气的1000倍
4.水中的温度较空气中恒定
5.陆地环境的多样性较水中高
3
二、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如何在陆地上支持身体并完成运动 2.如何利用空气中氧气进行呼吸 3.如何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4.在陆地上繁殖 5.要求具备维持较高的体内理化活动所须 的温度条件 6.要求具备适应于陆地生活所必须的神经 系统和感官
虹膜细胞:对光有反射和散射的作用,含有 嘌呤结晶构成的反射小板,通过衍射 产生蓝色、绿色。

黑色素细胞:有指状突起可扩展到上面二层 色素细胞之间,当色素颗粒扩展到细 胞突起中时,皮肤呈暗色;当色素颗粒 聚拢到细胞核时,则变浅。
8
2.不完善的肺呼吸和不完善的双循环
(1)呼吸的多样化 •鳃呼吸:一些成体和所有的幼体用鳃呼吸 •肺呼吸和口咽腔呼吸:肺呈蜂窝状,咽式呼吸 。口咽腔膜上也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也能进行 气体交换。 •皮肤呼吸:皮下血管丰富,可辅助呼吸。
42
43
2 有尾目(Urodela),又称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 • 体多呈圆柱形,终生有尾。 • 一般有两对细弱而均等发达的附肢,体裸露。 • 低等种类为双凹型椎体,高等种类为后凹椎体。 • 有肋骨和胸骨,水栖生活。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一、两栖动物的特征两栖动物是指在它们的一生中都能够在两个不同的生境中生活,即水中和陆地上。

它们通常有以下特征:1. 外形特征:两栖动物的身体通常较为扁平,呈流线型,有利于在水中的游动。

头部较大,眼睛相对突出,有利于观察周围环境。

它们的四肢较为发达,有指甲或蹼,适合在水中游泳和在陆地上爬行。

2. 呼吸方式:两栖动物的呼吸方式灵活多样。

在水中,它们通过皮肤上的气孔吸取氧气,并可通过肺部进行呼吸;在陆地上,则主要通过肺部呼吸空气。

3. 水生和陆生阶段:两栖动物的生命周期通常分为水生和陆生两个阶段。

它们在水生阶段通常以卵为起始,孵化后成为蝌蚪,通过鳃进行呼吸;在陆生阶段,它们经过变态过程,体型逐渐变化为成体形态,适应陆地生活。

4. 繁殖方式:两栖动物的繁殖方式多样。

有些物种通过内受精,雌性在陆地上产卵,雄性在其上面排精;有些物种则通过外受精,雄性在水中排精,雌性通过游动吸入精液进行受精。

5. 适应能力:两栖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它们可以在水中捕食水生昆虫和小鱼等,也可以在陆地上觅食昆虫、蚯蚓和小型爬行动物等。

二、爬行动物的特征爬行动物是指一类四足动物,包括蜥蜴、蛇、鳄鱼和龟鳖等。

它们通常有以下特征:1. 外形特征:爬行动物的身体通常呈长条状,四肢相对较短,适合在陆地上爬行。

它们的身体表面通常覆盖着鳞片,有助于保护身体免受外界伤害。

蛇类则没有四肢,身体呈圆筒状,适合在地面上滑行。

2. 呼吸方式:爬行动物通常通过肺部进行呼吸。

它们通过鼻孔吸入空气,然后将氧气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一些爬行动物也可以通过皮肤进行气体交换,但这种方式相对较少。

3. 水分调节:爬行动物的皮肤通常比较干燥,不具备保持水分的能力。

因此,它们需要定期饮水来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一些爬行动物还可以通过皮肤上的腺体分泌粘液,以减少水分的流失。

4. 繁殖方式:爬行动物的繁殖方式多样。

有些物种通过内受精,雌性在陆地上产卵,雄性在其上面排精;有些物种则通过外受精,雄性在雌性身上排精,雌性在体内受精,并产下活体幼体。

第六讲 两栖纲

第六讲 两栖纲
东方蝾螈
12 脊索动物门(两栖纲)
3.无足目(Apoda) 原始,地下穴居,四肢退化,尾极短,有肋骨,无胸 骨。如双带鱼螈。
鱼螈
12 脊索动物门(两栖纲)
两栖纲各目比较
无足目 无尾目
有尾目
四肢 退化 有 有
尾巴 极短 无 长
胸骨 无 有 有
肋骨 有 无 有
代表动物 鱼螈 青蛙 大鲵 、蝾螈
发育中有变态现象 体表裸露,有粘液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 具1节颈椎、头骨与脊椎连接处有二个枕髁 脊椎分成四部分:颈椎、躯椎、荐椎、尾椎。
排泄器官幼体为前肾,成体为中肾。
大脑分化个两半球,具原脑皮(为大脑皮层的雏形),有10 对脑神经。 开始出现中耳,能将声音传入内耳发生听觉。 卵生,体外受精,不具钙质的卵壳。
12 脊索动物门(两栖纲)
二、两栖纲动物的分类
由于两栖类对陆地生活适应的不完善,其分布 有很大的局限,成为脊椎动物中种类数量最少,分 布区最窄的类群,仅分布于淡水和潮湿环境中。 约2800多种,我国200多种,大多为有益动物, 可消灭农田害虫,有些种类可食用,如青蛙,有的 可药用,如蟾蜍耳后腺分泌物制成蟾酥,具强心、 解毒、消热功效。
两栖纲动物心脏
12 脊索动物门(两栖纲)
2.皮肤裸露无鳞片,表皮内有丰富的皮肤腺,分泌粘液, 使皮肤保持湿润,所以其皮肤有辅助呼吸的重要功能。
12 脊索动物门(两栖纲)
3.具1节颈椎、头骨与脊椎连接处有二个枕髁。 脊椎分成四部分:颈椎、躯椎、荐椎、尾椎。有颈椎和 荐椎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 脊柱向四肢传递体重而进一步分化,首次出现了一块 荐椎,通过与腰带的关节把体重传给后肢; • 首次出现了一块颈椎,使整个脊柱分为颈椎、躯干椎、 荐椎、尾椎4部分,尾椎愈合形成棒状的尾杆骨 (urostyle)。 • 脊椎骨的数目在不同体型的动物中差别较大。首次出 现了胸骨,但成体无肋骨。 • 头骨已脱离了肩带的束缚,有了灵活转动的可能性: • 数块骨片丢失或愈合,使头骨重量减轻,而骨化程度 较低,这在无尾类尤为明显。

动物生物学两栖纲

动物生物学两栖纲

动物生物学两栖纲两栖纲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它们在生物进化的历程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两栖动物的生活史具有明显的变态发育过程。

它们在幼体时期通常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一系列的变化,逐渐发育为成体,转为用肺呼吸,同时皮肤也承担了一部分呼吸功能。

以青蛙为例,蝌蚪时期的它们像鱼一样在水中游动,依靠鳃来获取氧气;而当它们发育为成体青蛙时,鳃消失,长出了肺,能够在陆地上生活,但在水中时皮肤仍能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且富含腺体,这使得它们的皮肤具有呼吸、保持水分以及分泌防御物质等多种功能。

由于皮肤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中,所以其对于湿度和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

在骨骼系统方面,两栖动物的骨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适应水陆两栖的生活。

它们的头骨宽而扁,脊椎出现了颈椎和荐椎的分化,这为头部和后肢的运动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四肢的骨骼也与鱼类有很大的不同,具有更复杂的关节结构,利于在陆地行走和跳跃。

两栖动物的肌肉系统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比如,它们的四肢肌肉变得更加发达,以适应陆地的运动。

但与陆生脊椎动物相比,其肌肉的分化程度仍相对较低。

在循环系统中,两栖动物的心脏由一心房一心室演变为二心房一心室,尽管不完全分隔,但这已经是向更高等脊椎动物心脏结构进化的重要一步。

血液循环也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这种循环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效率。

呼吸系统的进化是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环境的关键之一。

幼体时期的鳃呼吸在变态发育后被肺呼吸所取代,同时皮肤辅助呼吸的功能也有助于它们在干燥的陆地上获取足够的氧气。

在消化系统方面,两栖动物具有短而简单的肠道。

口咽腔结构复杂,具有牙齿和舌,有助于捕食和咀嚼食物。

在生殖方面,大多数两栖动物需要在水中进行体外受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分布和繁殖效率。

两栖动物的感觉器官也有独特的特点。

它们的视觉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但相对陆生动物而言,其视觉敏锐度可能较低。

听觉器官开始出现中耳,能够感知空气中传播的声音。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两栖纲的主要特征两栖纲的分类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两栖纲的主要特征两栖纲的分类


2、口咽式呼吸
概念:口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 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
外鼻孔瓣膜开启,喉门关闭,口底下降——空气由内鼻孔入口; 口底抬升——口气出口。在此过程中,由口腔粘膜完成气体交 换功能。
外鼻孔关闭,口底上举,喉门开启——空气由口腔入肺;口底
3)听觉器官
内耳的球状囊的后壁开始分化出雏形的瓶状囊(听壶),具有 感受音波的作用。——从两栖类开始,内耳开始真正兼有平衡 感觉和听觉功能。
蛙蟾型:体形短宽,四肢强健,无尾;水陆兼栖 (如各种蛙类和蟾蜍)。

2、体部
两栖类的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头与躯 干以颅骨后缘分界,躯干与尾以泄殖腔孔分界。
1)头部的重要构造
头形扁平而略尖; 具有一对内、外鼻孔; 具眼睑和瞬膜; 具鼓膜; 鸣囊(内或外声囊)。
花箭毒蛙
中华大蟾蜍 Bufo bufo
黑眶蟾蜍 Bufo melanostictus
箭毒蛙 Dendrobates sp. -- ABT-594镇痛剂
三、骨骼系统
1.头骨
无眶间隔、脑颅属于平底型。 骨化程度不高。 枕髁2个,由外枕骨形成。 颌弓与脑颅连接为自接型。 初生颌退化,次生颌执行上、下颌的功能。 舌颌骨转化为耳柱骨。 鳃弓大部分退化并消失。
两栖动物的心室没有出现分隔,其内部的缺氧血和多氧血混合,它们的 血液循环属于不完全的双循环。

变温动物
——两栖动物由于不完善的双循环,动脉血液中的含氧量不充分, 造成组织细胞中物质的氧化效率不高,新陈代谢甚为缓慢,产生 的热量少,不足以抵消所丧失的热量,加上没有良好的保温条件, 也不具备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因而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在很 大程度上随环境温度而变化,主要靠吸收太阳热能来提高体温, 所以成为变温动物,又叫冷血动物。

两栖纲动物介绍

两栖纲动物介绍
2. 代表动物:大鲵(隐鳃鲵科)、极北小鲵(小鲵
科) 、肥螈、东方蝾螈(蝾螈科)等。
斑 点 钝 口 螈
洞螈
第二节 分类
三、无尾目(蛙形目)
1. 特点:体扁宽,成体无尾,四肢发达,后肢强大, 擅长跳跃和游泳。种类繁多,约3800种,分布广。
2. 代表动物:大蟾蜍、东方铃蟾、中国林蛙、负子 蟾(南美洲)、产婆蛙(欧洲)、黑斑蛙、金线蛙。
1. 特点:体细长,四肢退化,尾短, 体表有覆瓦状环褶,营洞穴生活。 约160种。分布于南美、非洲及南 亚的热带森林中,其中尤以中、南 美洲最多。
2. 代表动物:鱼螈。
第二节 分类
二、有尾目(蝾螈目)
1. 特点:体正常(蝾螈型),无鼓膜,四肢短小,尾 长,对水的依赖性强。约350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 的温热带地区。
第一节 基本特征
四、肌肉: 不再分节,复杂化,适于陆地运动。 五、消化: 1. 消化道:口(唾液腺)----咽----食道----胃-----肠-----泄
殖腔----泄殖孔。 2. 消化腺:肝脏、胰脏。
第一节 基本特征
六、呼吸: 呼吸方式多样,有皮肤呼吸、口咽腔呼吸和肺呼吸
九、感觉:
视觉、嗅觉、 听觉(中耳和 内耳,蛙类一 般都有鼓, 多体外受精, 多间接发育。 2. 水中繁殖 , 水生动物。
第二节 分类
两栖纲动物现存种类约 4300种,分三个目,代 表着穴居、水生、陆生 跳跃三种特化方向。
第二节 分类
一、无足目(蚓螈目、裸蛇目)
一般不能生活于荒漠
箭毒+ 蛙
第一节 基本特征
三、骨骼:多为硬骨
1. 中轴骨:包括头骨(脑颅和咽骨)和脊柱(颈椎、躯椎、 荐椎、尾椎)。

两栖动物纲的基本特征

两栖动物纲的基本特征

两栖动物纲的基本特征稿子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两栖动物纲那些有趣的基本特征。

两栖动物呀,它们可神奇啦!比如说皮肤,不像咱人类的皮肤光溜溜的,它们的皮肤大多是湿湿的,还能帮助呼吸呢!这是不是很特别?还有哦,它们的生活方式那叫一个多变。

小时候像小鱼一样在水里游来游去,长大了又能跑到陆地上蹦跶。

就像青蛙,小时候是蝌蚪,在水里摇头摆尾,长大了就能跳上岸,到处捉害虫。

再来说说它们的四肢。

两栖动物的四肢可不简单,既能在水里划动,又能在陆地支撑身体行走。

而且它们的趾头也有讲究,有的趾间还有薄薄的蹼,方便游泳。

另外,它们的呼吸系统也很有意思。

水里用鳃,上岸了就用肺,真是切换自如。

还有哦,两栖动物的体温可不像咱们这么稳定,它们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这就要求它们得找合适的地方调节体温,不然可就难受啦。

怎么样,两栖动物是不是很神奇很有趣呀?稿子二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一起来瞧瞧两栖动物纲的基本特征哟!你知道吗?两栖动物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在水和陆地两种环境里生活。

这就好比它们有两套“房子”,想住哪住哪。

它们的眼睛也很独特哟!大大的,鼓鼓的,还能在水里看清东西,是不是很厉害?说到繁殖,那也和一般动物不太一样。

很多两栖动物产卵都是在水里,而且它们的卵没有硬壳保护,可脆弱啦。

两栖动物的尾巴也有故事。

有些小时候有尾巴,长大了尾巴就没了;有些则一直带着尾巴。

这尾巴有时候是它们游泳的好帮手,有时候又是保持平衡的神器。

还有它们的听觉和嗅觉也很灵敏。

一点点风吹草动都能察觉到,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嘛。

而且两栖动物的皮肤颜色还能变呢!为了隐藏自己,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它们的皮肤就像会变色的魔法袍。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两栖动物超级酷?。

两栖纲

两栖纲



游离而有深浅不同的分叉,朝向咽喉部,能迅速翻 出口外,粘捕飞行或爬动的昆虫为食。 食道短,紧贴椎下肌,与胃相通。 胃 胃壁粘膜层含有许多管状胃腺,分泌胃液。 小肠 具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功能。 大肠 又叫直肠,吸收水分,聚集、排出食物残渣。
消化腺 主要有肝脏和胰脏
肝脏 是肝细胞分泌胆汁的场所 胰脏 胰脏不但是一个重要的消化腺,而且还是
蛙蟾类的四肢发展很不平衡,前肢短小,4指,指间
无蹼 ;后肢长大而强健,5趾,趾间有蹼
潜水运动中的应用
2.



体表皮肤裸露,富有粘液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皮肤呼吸占 重要位臵)
区别于其他纲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并富含 腺体,鳞已退化,只有穴居生活的蚓螈类在皮下还埋有残存的鳞 迹。 角质层 表皮
开始取食,成为植食性。
发育
▲鳃由2对变成3对,尾巴伸长,出现尾鳍。 ▲鳃裂内表面的粘膜经褶叠后形成内鳃,外鳃开始退化。 ▲当蝌蚪长到15mm时,前、后肢芽突起,后肢先穿出皮肤,
前肢被鳃盖遮住,在相当长时间内只见后肢,不见前肢。
▲当蝌蚪长到36mm时,前肢从皮下穿出,开始蜕皮。植食性
蝌蚪变为动物性蝌蚪,肠子开始缩短,尾巴也逐渐缩短。
生殖方式
卵生,不具钙质的卵壳。
蛙蟾类在产卵前必不可缺的繁殖行为----
抱对
上为雄性下为雌性
抱对生物学意义:刺激两性同步排精产卵和提高受精率
2.发育
▲成熟卵在经过输卵管时,被管壁腺细胞分泌的胶状物质所包
裹,形成胶质的卵膜。这些卵在子宫内积聚到一定数量,当雄蛙 和雌蛙抱对时才泄殖腔经孔排出体外。此时雄蛙也同时排精,卵 和精子在水中受精。受精卵在吸水后卵膜膨胀,彼此相连形成卵 块漂浮水面。

两栖动物特征

两栖动物特征

两栖动物特征两栖动物也是人们熟知的一类动物,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但繁殖和幼体发育还离不开水。

主要的特征是:体温不恒定;卵生,幼体在水中生活,经变态后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而湿润,无鳞片,毛发等皮肤衍生物,粘液腺丰富,具有辅助呼吸功能。

两栖类起源于距今约三亿多年前的泥盆纪。

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鱼类从水到陆逐渐自我完善达到了质变并适应陆地新环境,因而形成了两栖动物,它们是最早的登陆四足动物。

种类丰富的两栖动物,全世界的两栖动物共有4000余种。

根据它们的形态分为三大目。

蚓螈目(无足目)。

主要特征是:体细长;没有四肢;尾短或无;形似蚯蚓。

中国仅有1种,即版纳鱼螈。

是我国蚓螈目的唯一代表。

有尾目。

主要特征是:体圆筒形;有四肢,较短;终生有长尾而侧扁;爬行,多数种类以水栖生活为主,形似蜥蜴,如大鲵,俗称“娃娃鱼”,是现生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

无尾目。

主要特征是:体短宽;有四肢,较长;幼体有尾,成体无尾,跳跃型活动,幼体为蝌蚪,从蝌蚪到成体的发育中需经变态过程,如蛙和蟾蜍。

两栖动物3个目的体形异,它们的防御、扩散、迁移的能力弱,对环境的依赖性大,虽然有各种生态保护适应,但比其它纲的脊椎动物种类仍然较少,其分布除海洋和大沙漠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各种生境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最高分布海拔可达5000米左右。

它们大多昼伏夜出,白天多隐蔽,黄昏至黎明时活动频繁,酷热或严寒时以夏蛰或冬眠方式度过。

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没有防御敌害的能力,鱼、蛇、鸟、兽都是它们的天敌。

中国由于生物环境的多样性。

现有两栖类动物302种。

而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具有十分丰富的两栖类物种,约100余种。

占全国两栖类动物种数的40%。

人们通过认识两栖类物种的多样性。

关注它们的生存状态,进一步保护人类这一朋友。

总结为:1.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2.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3.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的作用4.心脏两心房,一心室,不完全的双循环5.体温不恒定6.体外受精7.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8.抱对受精。

生物学 两栖动物有哪些特征

生物学 两栖动物有哪些特征

生物学两栖动物有哪些特征?两栖动物是一类生活在水和陆地两种环境中的脊椎动物。

它们以其独特的适应性和生物学特征而闻名。

以下是关于两栖动物的一些重要特征和特点:1. 双重生活方式:两栖动物的生活方式包括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

它们通常在水中生活的早期阶段,如蝌蚪时期,以及在成年后在陆地上生活。

这种双重的生活方式使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资源。

2. 皮肤和呼吸:两栖动物的皮肤通常是湿润的,这有助于保持水分和气体交换。

它们的皮肤也可以通过皮肤腺分泌粘液来保护自己。

两栖动物的皮肤呼吸可以通过皮肤表面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此外,它们也拥有肺呼吸,在陆地上通过肺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3. 四肢和骨骼结构:两栖动物通常具有四肢,这使它们能够在陆地上行走和跳跃。

它们的四肢通常具有适应水生和陆生生活的特殊结构。

一些两栖动物的后肢适合在水中划水,具有蹼状结构,而其他两栖动物的四肢适合在陆地上行走和爬行。

4. 繁殖方式:两栖动物的繁殖方式也具有多样性。

大多数两栖动物是卵生的,雌性会产下卵,然后雄性会受精。

这些卵通常被放置在水中或湿润的环境中。

在卵孵化后,幼体通常会经历从水生阶段到陆生阶段的转变,这个过程被称为变态。

有些两栖动物也可以进行内育,将受精卵保留在体内直到孵化。

5. 食物习性:两栖动物的食物习性也具有多样性。

它们的饮食包括昆虫、蠕虫、小型鱼类、无脊椎动物和植物。

不同种类的两栖动物有不同的食物选择和捕食策略。

例如,一些两栖动物是食肉动物,以昆虫或其他小型动物为食,而其他一些两栖动物是杂食性的,以植物和动物为食。

6. 水的依赖性:尽管两栖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但它们仍然依赖水源。

水是它们进行繁殖、觅食和维持身体湿润的关键。

一些两栖动物甚至可以通过皮肤吸水来满足水分需求。

7. 物种多样性:两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包括蛙类、蟾蜍类、鲵类、蚓螈类等。

它们在大小、形态、颜色和生活习性等方面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两栖动物是一类具有双重生活方式、在水和陆地两种环境中生活的脊椎动物。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

• 1. 表皮: A. 角质层:最外,不发达,多细 胞腺(粘液或毒腺均泡状,且均埋嵌在真 皮内) • B.生发层:最内一层柱状细胞。 • 2. 真皮: A. 疏松层:由成层分布的色素细 胞紧贴表皮下。其余部分富含血管与淋巴 和腺泡。 • B. 致密层:由致密结构纤维、弹 性纤维,平滑肌纤维、血管、神经和比较 固定的细胞所组成。 • 3.皮下结缔组织 形成许多大型淋巴隙,故 皮肤只有部分地方附于肌肉,易于剥离。
三、骨胳系统 (与鱼类相比,获
得了更大的支持力和灵活性)
(一)头骨:
• 一般骨化程度低,除上、下颌弓复杂化外,其余骨 块有愈合减少之势。 • 颅骨、背面、鼻骨、额顶骨、枕骨、前耳骨、鳞骨 (T)翼么(人)腹面:蝶筛骨,梨骨,一副蝶骨 • 颌骨、前颌骨—上颌骨—方软骨—方骨 • 上颌(以腭方软骨为支架) • 下颌(以麦克尔氏软骨为支架) • 颐骨、齿骨、隅骨、麦(克儿)氏软骨、关节骨 • 舌骨:耳柱骨
六、呼吸系统
多样性的呼吸途径
皮肤和外鳃:幼体和蝾螈等水生者和终眠。口 咽呼吸 • 肺:简单的囊状肺,陆生者成体一般都用呼吸。
• 蛙肺短而呈椭圆形(内有间隔和蜂窝状组织)。 通过短小的气管相连。内室有声门及其附属结 构。
• 口腔靠底部的升降起呼吸的唧筒的作用—咽式 呼吸。♂的咽侧(或咽下)的声束可使喉门声 音共鸣。(该部分软骨源于鳃弓)。
第二节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 一、体型 • 现存两栖动物的体型大致可分为蚓螈型、鲵螈型和蛙蟾 型。 • 蚓螈型的种类外观很像蚯蚓,眼和四肢退化,尾短而不 显,以弯曲身体的方式婉蜒前进,营隐蔽的穴居生活, 代表动物有蚓螈型和鱼螈等。 • 鲵螈型的种类四肢短小,尾甚发达,终生水栖或繁殖期 营水生生活,匍匐爬行时,四肢、身体及尾的动作基本 上与鱼的游泳姿势相同。代表动物有各种蝾螈和鲵。 • 蛙蟾型的体形宽短,四肢相对强健,无尾,是适于陆栖 爬行和跳跃生活的特化分支,也是两栖动物中发展最繁 盛和种类最多的类群,代表动物为各种蛙类和蟾蜍。

水陆两栖动物的特征

水陆两栖动物的特征

水陆两栖动物的特征
两栖动物是介于鱼类与爬行动物之间的动物,有着两重性的生活,它的特征:
①变态发育:从受精卵发育到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和成体的形态结构以及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

青蛙的发育过程就是变态发育,幼体时是小蝌蚪,逐渐长成青蛙,小时候和长大后明显不一样。

②水陆生活: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一般用肺呼吸。

青蛙的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③四肢跳跃、游泳。

④变温动物:比如冬天时,青蛙的体温降低到一定程度,钻进泥土里不吃不动躲避严寒。

⑤体外受精:比如春天是青蛙的繁殖季节,雄蛙会拼命叫来召唤雌蛙,雌蛙听到高昂的声音后会巡声找去,此时雄蛙会跳到雌蛙的背上,即抱对,会使雌蛙排卵到水中,接着雄蛙将精子排到水中,在水中完成受精。

两栖纲相对鱼纲的进化特征

两栖纲相对鱼纲的进化特征

两栖纲相对鱼纲的进化特征
两栖纲和鱼纲在进化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呼吸方式:两栖纲动物开始在水中以鳃呼吸,但随着它们的进化,它们发展出了肺部,从而能在陆地上进行呼吸。

相比之下,鱼纲动物则终生保持鳃呼吸,只能在水中呼吸。

2. 骨骼结构:两栖纲动物的骨骼系统比鱼纲动物更为复杂。

两栖纲动物通常有四肢,而鱼纲动物则有鳍。

此外,两栖纲动物的骨骼主要由软骨和硬骨组成,而鱼纲动物的骨骼则主要由鳞骨构成。

3. 体温调节:两栖纲动物是冷血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它们通过皮肤呼吸,以及活动和新陈代谢来调节体温。

鱼纲动物则具有恒定的体温,这使得它们能够在不同温度的水域中生存。

4. 繁殖方式:两栖纲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卵生,它们将卵产在水中,并通过外鳃呼吸。

鱼纲动物的繁殖方式则是卵胎生,它们将受精卵留在体内,并在孵化前提供氧气和营养。

5. 生活习性:两栖纲动物通常生活在陆地上,但在繁殖期会回到水中产卵。

而鱼纲动物则终生生活在水中。

总的来说,两栖纲和鱼纲在进化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它们不同的生态位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泄殖窦 子宫开口 膀胱开口
蛙的内脏解剖
• 蛙类口咽腔
内鼻孔
耳咽管孔
耳咽管孔 喉门 舌
犁骨齿 食管开口
声囊口
• 蛙类口咽腔具两对孔、犁齿和肌肉质的舌。 • 口咽腔内具有内鼻孔、耳咽管孔、喉门和食管开口。
• 蛙类捕食动作 肌肉质舌伸出→卷住昆虫→舌收回至口咽腔
• 六、呼吸系统
• 两栖类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不发达)。 • 有内鼻孔的出现。在喉头气管室中具有声带,这是陆生脊
• 脊髓:具有脊椎动物首次出现的腹正中裂 ,具颈膨大和 腰膨大
• 脑神经:10对;
• 脊神经:第一对脊神经由寰椎和第二椎骨间的椎间孔穿出, 其分支往前分布到舌肌及部分肩肌,支配舌的运动;前三 对神经形成臂N丛,支配前肢,后四对(7,8,9,10)形 成腰荐N丛(后肢)
• 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 ㈠脑部特点
五部脑
大脑:出现了原脑皮 间脑:不发达 中脑:视叶发达 小脑:不发达 延脑:第四脑室顶壁下陷形成菱窝

基本结构(神经系统仍处于与鱼类相似的较低水平)
• 脑:大脑具原脑皮;间脑背面正中具松果体,背侧部具丘 脑(视丘),前下方为下丘脑(视交叉、脑漏斗及脑垂体 等);中脑背部具一对视叶,腹面为大脑脚 ;小脑具菱 形窝 。
• 喉门开启,将空气吸入肺 内行肺呼吸。
• 腹壁肌肉收缩、口底下降 和肺脏的弹性完成呼气。

外鼻孔
吸气
入肺
咽呼吸
呼气
• 七、循环系统
• 包括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
• ㈠心血管系统 心脏
心血管系统 血管
心房:2个 心室:1个 动脉圆椎 静脉窦
出现分隔
血液
• 蛙类心脏模型结构图
右心房
动脉圆锥
左心房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一、外部形态 1、体型
蚓螈型:尾短、穴居、眼和四肢退化 鲵螈型:尾发达、四肢短小、终生或繁期、水栖 蛙蟾型:成体无尾、四肢强健、体短宽、
陆栖爬行或跳跃
口 外鼻孔 眼睛 鼓膜
蛙 头 部 特 征 图
眼睑
瞬膜
• 雄蛙声囊
二、 皮肤特点
•皮肤裸露 •轻度角质化 •真皮厚而致密 •具多细胞腺:粘液腺,毒腺,色素细胞 •分布大量淋巴间隙和皮下血管
• 鼻腔内壁衬有褶襞状的嗅粘膜,有嗅觉和呼吸的两 重机能。
• 鲵螈类没有中耳腔,但有发达的耳柱骨与鳞骨相关 节,通过颌骨可将声波的振动传送到内耳。
• 有些种类还具有平板形的盖骨,以小形的盖骨肌连 接肩带,地面振动可由附肢经这块肌肉传导到盖骨 而达到内耳。
肩 胛 骨
鲵螈类的听觉传导系统
• 十、生殖系统
– 幼体蝌蚪:前肾;成体蛙:中肾 – 排泄物主要是尿素 – 排泄系统承担调节体内水分的功能 – 蛙的肾小球对水有很强的通透性,对于水栖种类维持
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肾小管对水分重吸收功能较差,此功能由膀胱承担
(但仍不能补偿体表蒸发所造成的失水。因此,两栖 动物只能生活在湿润地区)
后腔静脉
肾静脉
最后的一对肾静脉
肾 肾上腺
右肾与腹膜附着的部分
尿生殖管
左肾与腹膜附着的部分
雄蛙的肾脏(腹面观)

精巢 肾上腺
脂肪体
尿殖管
膀胱
膀胱开口 雄蛙的尿生殖模式图
输精小管 肾细管 尿殖管开口
卵巢
脂肪体
输卵管腹腔口 输卵管
肾上腺 肾
膀胱
雌蛙的尿生殖模式图
肾细管
输尿管 子宫
• 排泄系统特点: • 雄性肾脏的前部缩小并失去泌尿功能,由一些肾小
• 肌肉系统的特点:
1.具有四肢肌肉,四足类肌肉的分节现象消失,成为肌肉 束。(幼体和水生种类有,如蝾螈等) 2.躯干部肌肉特化不明显; 3.四肢肌强大而复杂: 4.鳃肌退化:部分转化为咽喉部肌肉。
• 肌肉系统的特点
• 躯干背部的轴上肌由于水平隔的位置上移到椎骨横 突外侧,因而体积已大为减缩,仅占躯干肌的一小 部分。
泥螈等具有外鳃。 外鳃
蝌蚪的外鳃和内鳃
• ㈡两栖类肺结构
• 肺是一对中空半透明和富有弹性的薄壁囊状结构, 肺脏内被网状隔膜分隔成许多小泡(即肺泡)。
肺的结构
喉头支气管 喉门
鲵螈的肺
蛙蟾类的肺
两栖类
爬行类
陆生四足动物肺脏的比较
哺乳类
• ㈢蛙的口咽式呼吸 • 外鼻孔瓣膜张开,喉门紧
闭,口底下降将空气吸入 口咽腔行口腔粘膜呼吸。

系 体腔

(体腔液的流动,腹肌收缩、 输卵管口周围纤毛的摆动)
输卵管 子宫 泄殖腔
体外
• 蛙类生殖系统
• ㈡生殖方式
• 两栖类生殖方式主要有两大类:
生殖方式 卵生(多数) 卵胎生(泳蟾、尾蟾等)
幼态成熟(neoteny)
处于幼态时期的动物就能进行生殖的现 象。如虎螈的幼体美西螈。
幼体生殖(paedogensis)
肌柱
心室
• 心室内的肌柱具有分流多氧血和少氧血的功能。
内颈动脉 颈动脉腺 肺皮动脉
肺动脉
锁骨下动脉
动静 脉系

体动脉弓
背大动脉 脂肪体
精巢
肾动脉
肾脏
髂动脉
外颈动脉 皮动脉
前大静脉 动脉干 外颈静脉 内颈静脉 肺静脉 锁骨下静脉
动脉干
静脉窦 肝静脉
腹腔肠系膜动脉
后大静脉
皮静脉 肝脏
肝门静脉
肾静脉 腹静脉
前颌骨
上颌骨
鼻骨
方轭骨
额顶骨 枕髁
颌弓与脑颅相连的类型
脑 颅
上 下颌 颌
上颌骨
前颌
腭翼

骨骨
舌颌 骨 舌骨 舌接式
舌颌 方骨骨
自接式
上颌骨 腭




方骨(砧骨)

关节骨(锤骨)

舌颌骨(镫骨)
茎突
下颌 颅接式
颌弓和脑颅为自接型联结 – 舌接型:颌弓通过舌颌骨和 脑颅联结(多数鱼类) – 自接型:颌弓直接和脑颅联 结(陆栖脊椎动物) – 双接型:颌弓自身和脑颅联 结,并通过舌颌骨和脑颅联 结(原始的软骨鱼类)
椎动物的特征之一。
• ㈠两栖类呼吸器官 鳃:幼体呼吸器官 肺:成体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 皮肤:辅助呼吸器官 口咽腔黏膜:辅助呼吸器官 外鳃:幼体和成体的辅助呼吸器官
• 皮肤呼吸大约相当于肺获氧量的2/5。
• 外鳃: • 为显露在身体前部咽部两侧的一丛丝状或羽状的突
起物,少数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 • 鲨鱼、肺鱼、少数硬骨鱼的胚胎和蛙的蝌蚪、洞螈、
• 蟾蜍抱对行为(迁徙中)
• 蛙蟾类个体发育过程
蛙的胚胎发育过程
• 蛙蟾类胚后发育——变态
• 蝌蚪和成蛙的特征比较
特征 栖居类型 运动器官
侧线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排泄系统
蝌蚪 水栖 膜质的尾鳍 有侧线 鳃呼吸 一心房一心室 单循环 消化管长而盘曲 植食性 前肾、前肾管
成蛙 水陆两栖 五趾型附肢,尾消失 侧线消失


有尾类
心脏
颈动脉弓 3
4
5
6

无尾类
心脏
颈动脉 体动脉弓 肺动脉弓
• 鱼类单循环示意图 • 两栖类双循环示意图
心脏
鳃 身体各部分
肺 肺循环
心脏 体循环
身体各部分
单循环
双循环
• 两栖类心室仅为一个腔,所以进入心室的多氧血和少氧血有 混合,故为不完全双循环。(左心房接受从肺静脉返回的多 氧血,右心房接受从体静脉返回的缺氧血以及皮静脉返回的 多氧血,最后均进入心室)
• 脊柱
脊柱分区
颈椎:1枚,为寰椎 躯干椎:7-200枚 荐椎:1枚 尾椎:1-数十枚
寰椎
荐椎
尾杆椎
椎体类型
蚓螈类 双凹型 部分蝾螈类
前凹型 后凹型
部分蝾螈类 蛙蟾类
• 附肢骨骼
• 自两栖类开始形成在陆地上支撑动物体重与运动的 器官,即五趾型附肢。
肩带 肩胛骨+乌喙骨+锁骨 出现胸骨 带骨

腰带 髂骨+坐骨+耻骨
• 两栖动物一般雌雄异体,多为体外受精。 • ㈠生殖系统的组成
性腺 ♂:精巢 ♀:卵巢
生殖系统
♂:中肾管,兼输精作用 生殖导管 ♀:输卵管
子宫:雌体所具有的结构 泄殖腔
八、离不开水环境的生殖方式
雄 精巢(1对) 性 输精小管(数根) 系 统 (肾脏)
输精管(输尿管)
贮精囊
泄殖腔
体外
雌 卵巢(1对)



前肢 肱骨+桡尺骨+腕骨+掌骨+指骨
肢骨
后肢 股骨+胫腓骨+跗骨+跖骨+趾骨
• 蛙骨骼系统图
外枕 颈骨 椎 躯椎
荐 椎 尾杆 骨
蛙的骨骼(背面观)
指骨 掌骨 腕骨 肱骨 桡尺 骨股骨 胫腓骨
趾骨 跖骨 跗骨
• 胸骨
• 从两栖类开始出现胸骨,胸骨是陆生四足类所特有 的结构。两栖类无明显的肋骨,故虽有胸骨,但不 与脊柱形成胸廓。
在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时,仍保留着 幼体时期的某些特征,这种现象称之。 如洞螈、山溪鲵。
• ㈢生殖系统的特点:
• 蛙蟾类生殖腺的前方都有 1对黄色的指状脂肪体, 是供给生殖腺发育所需的营养结构。
• 水中产卵,多体外受精(有抱对现象),胚胎无隔 膜,幼体水中发育,个体发育经变态。
• 少数种类如蚓螈类、美国尾蟾具有泄殖腔长或尾状 突等类似的交配器官,营体内受精。
• ㈡淋巴系统 • 包括淋巴管、淋巴窦和淋巴心等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