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读书报告
什么是民族主义——读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作者: 胡文木
作者机构: 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12
出版物刊名: 前沿
页码: 4-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2期
主题词: 想象 共同体 民族主义
摘要:文章以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为依据,认为民族主义是西欧反对封建王朝和宗教共同体的产物,"同质性"社会结构是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同时,民族主义是"想象的共同体",具有主观建构属性.文章还认为,安德森多元主义民族观为当代民族主义实践提供了可选择方案,同时,也是民族主义理论不断修补、完善的结果.。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读书报告.pdf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读书报告CUPL-Thriller 《想象的共同体》一书是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著,吴叡人先生翻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
自本书1983年在英语世界问世,到2007年年底为止,已经在33个国家和地区中,以29种语言出版。
作者简介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康乃尔大学国际研究院阿伦·L·宾尼约伯(AaronL.Binenjorb)讲座教授,是全球知名的东南亚研究学者。
其祖父是大英帝国的高级军官,其祖母是来自一个活跃于爱尔兰民族运动的家族。
其父在中国居住近三十年,中文流利,热爱中国文化。
其第佩里·安德森被伊格尔顿誉为“不列颠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毕业于牛津大学,是一位历史社会学家,《新左评论》的主编。
安德森本人于1936年在云南昆明出生,后因中日战争举家迁离中国。
1953年进入剑桥大学主修西方古典研究和英法文学。
1958年远赴美国的康乃尔大学,投入乔治卡辛门下专攻印尼研究。
并于1983年发表民族主义研究经典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
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古希腊语、拉丁语、印尼语、泰语、西班牙语以及菲律宾的塔加洛语。
除《想象的共同体》外,其他著作还有:《比较的幽灵:民族主义、东南亚与全球》、《革命时期的爪哇》、《美国殖民时期的暹罗政治与文学》和《语言与权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等。
内容简介作者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而这种想象之所以会形成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首先是旧有的共同体控制力的衰退,如宗教的衰退,神圣语言与血统的衰微等;其次是人们对时间观念的改变使得”同时性“成为可能,人们得以开始认识到在不同的地方有着自己不认识的同样的人;再次是语言的方言化在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资本主义的发展则进一步推动了方言的扩散,而印刷术则是在这个推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还有殖民地政府在殖民地的宣传,王朝家族的推动等等。
《想象共同体》读后感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大纲:本文作者安德森通过对“民族主义”的相关概念的解读和历史背景的分析,从文化根源和民族意识的角度,将民族定义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跟我们阐述了“民族”这个“想象的共同体”的形成背景因素和扩散历程。
本文涉猎范围极广,几乎横跨了各种人文和社会学科,由于时间和知识所限,没有精读全文,只是在大致把握后又将前几章精读,因此本文我也会将重点放在前几章。
作者介绍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其祖父是大英帝国的高级军官,其祖母是来自一个活跃于爱尔兰民族运动的家族。
1936年出生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后因中日战争举家迁离中国。
1953年进入剑桥大学主修西方古典研究和英法文学。
1958年远赴美国的康乃尔大学,投入乔治卡辛门下专攻印尼研究。
1967年完成博士论文《革命时期的爪哇》1983年发表民族主义研究经典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
2007年创作“旅行与交通:论《想象的共同体》的地理传记”正文导读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对民族主义的起源进行了全新的尝试,通过比较史和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安德森对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进行了论证:不同于主流观点,在他看来近代以来的民族主义运动主要有三波,第一波始于美洲,尤以美国独立战争和拉美各国的独立运动最具有代表性。
民族主义第二波是从1820年以后直到一战之后发生在欧洲和亚洲的若干民族解放运动,第三波是二战结束后亚非拉各地兴起的民族主义运动。
安德森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出发,探讨了不同民族属性的“想象的共同体“,力图证明上述观点。
第一章:导论第一章主要是通过讨论定义几个相关的重要名词来为全文奠定展开的基础。
开篇引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运动史上的冲突,说明“每一次成果的革命,都是用民族来自我界定的”从而引出“民族”的概念,民主属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性生活中最普遍合法的价值。
安德森将民族主义定义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人造物”,探索它是如何出现,如何在各种各自独立的,复杂交汇的历史力量下进行演变,还有演变至今的正当性。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发展政治学论文黄云鹤 D0*******《想象共同体》读后有感本书是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于20世纪末所写。
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的方法和人类学等方法,通过对不同民族的民族主义崛起和散布的分析,认为,“民族主义”这种“想象的共同体”的崛起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庭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
作者先在第一章“导论”当中为民族下了定义: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民族被想象为有限的,因为纵然是更大的民族,也不会把自己想象为等同于全人类;民族被想象为一个共同体,因为尽管在每个民族内部可能存在普遍的不平等与剥削,民族总是被设想为一种深刻的,平等的同志爱,最终,驱使百万的人甘愿为民族去屠杀或赴死。
第二章和第三章讲民族意识起源的原因。
在第二章“文化根源”中论述了宗教共同体和王朝这两个文化体系曾具有合理性的原因,及后来导致其解体的因素。
宗教共同体基于“符号”建构了其合理性,又由于新领土的发现(北美等大陆)和语言的衰亡(以拉丁语为例)而解体。
王朝的合理性通过战争与性建立,解体原因未单独说明。
然而,两者的解体还应当有的一个原因就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发展,很重要的是印刷术的发展,使人们用不同的方式理解着,思考着世界与民族。
“特定的早报或晚报绝大多数会在这一刻和另一刻之间,这一天而非另一天被消费掉,……其读者们想象到和他自己那份一模一样的报纸也同样在地铁、理发厅或者邻居处被消费时,就能够想象一个同样的世界根植于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清晰可见。
”随后在第三章“民族意识的根源”中进一步补充:资本主义、印刷科技与人类语言宿命的多样性这三者的生命,使得一个新形式的想象体成为可能,这是民族意识的根本起源。
第四、五、六和七章讲述不同地方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
其原因即有语言和印刷术的作用,也有官方的有意推动。
想象的共同体读书笔记
想象的共同体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本挺有意思的书,叫《想象的共同体》。
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名字听起来怪深奥的,能读明白不?但真正读进去之后,发现还挺有收获。
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让我对“共同体”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吧,觉得共同体就是一群人凑在一起,有个共同的目标或者身份啥的。
但这本书告诉我,没那么简单!比如说民族这个概念。
咱们平常都觉得自己是某个民族的一份子,这好像是天生就定下来的事儿。
但作者说,民族其实是“想象出来的”。
这可把我惊到了!咋就是想象出来的呢?仔细想想,还真有点道理。
咱就拿咱们国家来说,十几亿人呢,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想法都不一样。
有的人在大城市里打拼,有的人在小乡村里种地;有的人喜欢传统文化,有的人追求时尚潮流。
那为啥咱们都觉得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呢?其实啊,是因为我们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像是历史、文化、语言。
这些东西把我们联系在一起,让我们在心里觉得,我们是一伙儿的。
但这些东西并不是实实在在能摸得着、看得见的,而是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
这让我想起了过年的时候。
不管你在天南还是地北,到了过年,大家都想着要回家团圆。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
这时候,那种“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感觉就特别强烈。
年夜饭的桌上,有妈妈做的拿手菜,有爸爸倒的酒。
大家一边吃,一边聊这一年的经历。
孩子说在学校的趣事,大人说工作上的烦恼。
虽然说的事情各不相同,但那种温暖、亲切的氛围,让你觉得这就是家,这就是咱们中国人的过年方式。
看春晚的时候也是。
那些歌舞、小品、相声,可能不是每一个都特别精彩,但大家就是愿意看。
为啥?因为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大家共同的期待。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窗外响起鞭炮声,那种喜悦和激动,是难以言表的。
还有端午节的时候,大家一起包粽子;中秋节的时候,一起赏月吃月饼。
这些节日,这些习俗,其实就是我们共同想象的一部分。
它们让我们觉得,我们是一个共同体,有着共同的根。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作者:程映虹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名著《想象的共同体——对民族主义之起源和传播的思考》问世以来,社会和人文学界固然将它作为探讨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一个重要的理论范式,传媒和文艺界有时也会引用“想象的共同体”这个概念来说明很多群体性现象。
似乎只要是处于不同地理和空间但理念契合的集合体,例如跨地区的社团和俱乐部等等,都可以称之为“想象的共同体”。
但是,可能是因为“想象的共同体”这六个字听上去似乎非常简明、形象、有趣,很多套用这个概念的人往往忽视安德森对它的一个关键性解释:这个“共同体”只能是一个“政治性的共同体”。
它用想象出来的一致性掩盖了社会成员在财富分配和权力占有上的差异和矛盾,给每一个愿意相信有这么个“共同体”的成员一种虚假的平等感,构建一个集体身份,制造一个一致对外的“民族”或者“民族国家”。
《想象的共同体》中译本安德森对“想象的共同体”是这样解释的。
第一,这个共同体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分散的、相互没有个人联系的,但他们能够通过各种媒介“想象”出一种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整体。
第二,这个共同体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它一定是有边界的,因为在它之外存在着其他类似的共同体,由这个边界就产生出“主权”的概念。
第三,这个“主权”的概念是至高无上的,它并非只是狭义的领土主权,而是这个广义的共同体作为集体本身就有一种基于想象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第四,这也是本文要强调的,“想象的共同体”是一种想象中内部“平等的社群”(community)。
安德森说:“即使在实际生活中,不平等和剥削[关系]可能严重到了在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程度,民族也总是被想象为一个上下融合的、消除了阶层区分的同伴关系。
”在安德森以前,如何定义和理解民族和民族国家已经被很多学者探讨过了。
安德森想弄清楚的是为什么民族或者民族国家有让人为它去死的权威和魔力。
他认为以前的学者多半关心的是为什么人们会以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名义去杀人,但这并不特别,因为在民族产生以前就有大规模杀戮异类甚至同类的历史。
“想象共同体”与“自然共同体”——《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现代世界的诞生》读后
白无 力 ;我 们 亟 需将 理 解 这 个 问题 的 角度 ,调 整 到 一 种 富 有 ‘哥 白尼 精神 ’的方向上 、”
即 强调哥 白尼式 的本质性 的、突破 式的创新。对此 , 安德 森提 出的创 新点就是 :民族不是一 个物理 、地 理 意 义上 的实体 ,而是一 种特 殊的文化 的人造 物,是一种 想 象 的 共 同 体 。在 此 ,这 种 观 点 之 所 以 新 颖 、 新 鲜 ,恰 恰 在于为 “民族”这一概 念找 到了一个 合适 的 “喻体”—— “文化 人 造物 ”和 “想 象的共 同体 ”,从 思 维 逻辑 上讲 , 这很 像是一 种比喻 ,其基 本的 思路 是 :到底民族 和民族
或 民 族 主 义 的 研 究 是 不 满 意 的 ,其 研 究 现 状 可 一 言 以 蔽 之 —— 量多而质浅 。对此 种弱态 ,他是这样描 述的 :“民
族 (nation),民 族 归属 (nationality),民族 主 义 (nationalism) — — 这 几 个 名 词 涵 义 之 难 以 界 定 , 早 已 众 所 周 知 , 遑 论
对 之 加 以 分 析 了。 民 族 主 义 已 经 对 现 代 世 界 产 生 巨 大 的 影响 ,然 而,与此 事实形 成 明显 对 比的是 ,具有说 服 力 的民族主义理论 却屈指 可数 。”例如休 ·赛顿 一华生(Hugh Seton—Watson),这位关 于民族主 义的英 文论著 中最好 、 涵 盖 面 最 广 的 一 部 作 品的 作 者 ,也 是 自 由 主 义 史 学 与 社
主 义 是 什 么? “民 族 之谜 ” 如 何 破 解 ?这 些 , 只停 留在 民 族 或 民 族 主 义 本 身 是 找 不 到 答 案 的 , 必 须 在 目前 诸 多对 于 民族 的 解 释 之 外 找 到 一 个 新 的 视 角 和 突 破 口 ,于 是 “文 化 人 造 物 ” 和 “想 象 的 共 同 体 ” 就 担 当 了 这 一 重 任 。 安 德 森 说 :“我 的研 究起 点是 ,民族 归属 (nationality).或 者 ,有 人 会 倾 向于 使 用 能 够 表 现 其 多重 意 义 的 另一 字 眼 , 民 族 的 属 性 (nationness) 以 及 民 族 主 义 , 是 一 种 特 殊 类 型 的 文 化 的 人 造 物 (cultu ral a rtifacts)。 想 要 适 当 地 理 解 这些 现象 ,我们 必须审 慎思考在 历史 上它们是 怎样 出现 的 ,它们的意 义怎样 在 漫长的时 间中产生 变化 ,以及 为 何 今天 它们 能够掌握 如此 深刻 的情感上 的正当性。我 将 会 尝 试 论 证 ,这 些 人 造 物 之 所 以在 18世 纪 末 被 创 造 出 来 , 其 实 是 从 种 种 各 自独 立 的 历史 力量 复 杂 的 ‘交 汇 ’过 程 中 自发地 萃 取 提 炼 出 来 的 一 个 结 果 :然 而 ,一旦 被 创 造 出 来 , 它们就变得 模式化 ’(modular),在 深浅不一 的自觉状态 下, 它 们 可 以被 移 植 到 许 多 形 形 色 色 的社 会 领 域 ,可 以吸 纳 同 样 多 形 形 色 色 的各 种 政 治 和 意 识 形 态 组 合 。” 于 是 导 出 了这样的认识 :
读后感: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
读后感: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民族国家建立进程官方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王室归化:俄罗斯、英国、日本、奥地利、泰国作者在书中认为美洲才是第一波民族国家。
我们就会疑问,宗教改革之后、19世纪之前,欧洲大地上的那些泾渭分明的王朝国家难道就不是民族国家么?事实上,这些王朝国家已经形成了现代国家体系,然而并非民族国家。
这些王朝国家从1648年的威斯特伐里亚条约开始便形成了现代国家体系,即彼此相互承认主权与领土。
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将几乎所有的欧洲强国都裹挟进去。
战争的残酷性和持久性使各国的君主普遍意识到只有确立一个包括共同利益、规则和单一价值观的国家关系体系,才能阻止各自的利益持续受到损害。
这就是著名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所确定的威斯特伐里亚体系。
然而当时,多数欧洲强权尚非民族国家,而只是如战国时代般的王朝国家,王朝国家之下的人民并没有形成民族认同以及民族国家观念。
而这些欧洲王朝国家之所以最终变成民族国家,甚至是欧洲第一波民族国家,乃是欧洲各王室在民族主义浪潮之下做出的民族化转向的后果。
欧洲王室的民族转向,使得欧洲各大王朝成为了强大的民族国家,而民族国家的强大也反过来更加强化民族主义的合理性。
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到了1832年才有了将全国俄罗斯化的设想,而这种设想由于可行性太低而到1881年才实施。
在俄罗斯化之前,俄罗斯王室说的是法语,而相当部分最忠于王室的地区说的是德语。
英国则是到了1813年才开始在印度进行英式教育,而在此之前,英格兰和苏格兰进行王朝合并之后,没有用英格兰民族主义去殖民苏格兰、封闭苏格兰的朝圣直路,这也自然使得苏格兰没有形成“反殖民”的苏格兰民族主义。
而英格兰和爱尔兰的合并则是在民族主义浪潮之下进行的,这就造成的一方面不列颠民族主义对爱尔兰产生了排斥和殖民情绪及土地政策上的殖民行为,另一方面爱尔兰也很自然地形成了反英格兰的民族主义。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在民族主义浪潮之前,苏格兰可以和英格兰完美合并;而民族主义浪潮之后,情况基本相同的爱尔兰却和英格兰最终分道扬镳。
什么是民族主义_读安德森_想象的共同体_
生的 , 那 么 民族 主 义 究 竟 是 如 何 在 这 背 景中 产 生 的呢 ? 中世纪的西欧社会 , 一方面是封建邦国林立 , 割 据一方; 另一方面, 在这些邦国之上的却是具有一统 威权的教皇 , # 基督教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 [ 2] 大的政治体系。 ∃ 日耳曼入侵 罗马 帝国之 后, 为 了维 护自己 的统 治, 普遍实现 以 # 封 土 ∃ 和 # 封臣 ∃ 为特 色的封建 制。封建制的最大特点是层层分封 , 国王是名义上土 地的全部拥有者 , 他把土地分封给贵族大臣 , 这些得 到土地的封地领主又会将土地分封给下面的附庸 , 而 附庸还会继续向下分封。在 这种层层分封的制度下 , 国王只是一个摆设 , 并不拥有实际的权力, 相反 , 给 地领主却在自己的封建庄园里, 拥有生杀予夺的绝对 权力 , 是地方上真正的国王。在全国范围内不存在一 个最高统治者, 也没有完整系统的国家组织机构 , 不 存在国家主权, 更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封臣只 效忠于他的直接封主, 也就是谁给他土地, 他就效忠 于谁。这在多数场合使土地的终极来源 作为 # 国 家 ∃ 的 象征 的国 王, 不成 为多 数领 主效 忠 的对 象 , # 国家 ∃ 只是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同样, 在中世纪 的城市中, 行会占据着主导地位 , 城市里的民众效忠 的是家庭、行会或城市, 而非国王。因此 , 对于中世 纪社会来说 , 人们的忠诚是地方性的, 而不是全国性 的, 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观念是地方主义。 中世纪 , 世俗生活中虽 然等级森严 , 贵贱分明 , 但是在精神领域中却是平等的, 个人都是作为基督教
突出语言在民族意识起源中的作用,
# 资本主义的逻
辑因此意味着精英的拉丁文市场一旦饱和, 由只懂单 一语 言 的 大 众 所 代 表 的 广 大 潜 在 市 场 就 在 招 手 了。 ∃
想象的共同体读书报告
想象的共同体读书报告书名:《想象的共同体》作者: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简介:《想象的共同体》是法国哲学家本雅明在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出版于1940年。
本书主要探讨了集体想象力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其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内容概要:本雅明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对现代社会的新理解,他认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的想象力和集体的想象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他认为,集体想象力是社会和政治变革的基础,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也塑造着整个社会的形象。
本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1. 集体想象力的定义和特点:本雅明首先解释了集体想象力的概念,以及它与个人想象力的区别。
他认为,个人的想象力是受限的,而集体的想象力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和力量。
2. 集体想象力与政治:本雅明进一步探讨了集体想象力与政治的关系。
他认为,政治的根源在于集体的想象力,政治的目标是塑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他还提出了一种对政治的重新理解,将其与集体意识和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
3. 集体想象力与文化:本雅明最后讨论了集体想象力对文化的影响。
他认为,文化是集体想象力的表达和反映,它通过艺术、文学和媒体传播到整个社会。
他还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的媒体和技术对集体想象力的影响。
读后感:《想象的共同体》是一本非常深入思考现代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哲学作品。
作者本雅明通过对集体想象力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和政治理解方式。
本书不仅对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读完本书后,我对集体想象力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关注集体意识和社会变革的问题。
本书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提出改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想象的共同体读书报告
关键词:民族民族意识印刷资本主义报纸想象的本书的书名,叫做《想象的共同体》。
从狭义上理解的话,这一‚想象的共同体‛就是——高卢、巴尔干、日耳曼族这一类概念当中的民族二字。
民族与国家的区别,可能用nation和country这两个英文单词的比较显得更为直观——正如书中所说。
民族的划分,与国家的界限,并不是完全的契合。
这是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这些民族的崛起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
而我更为感兴趣的,是印刷资本主义的出现对想象的共同体的推动。
安德森在第三章《民族意识的起源》中说道:‚在印刷术出现以前,罗马教廷因为拥有远较其挑战者更发达的内部传播渠道,因此总能够在西欧轻易地赢得对异端的论战。
然而当马丁〃路德在1517年把他的宗教论文钉在威登堡的门上时,这些论文被用德文印刷出来,并‘15天之内就已经传遍全国’‛……‚在此,我们首次有了一个真正的广大读者群和一本人人随手可得的通俗文学。
‛从对民族概念的界定来看,安德森的切入点是是文化,历史和宗教。
正因如此,他将印刷资本主义——而不是工业资本主义或者商业资本主义,当做民族主义现代化的推动力,将马丁〃路德点燃的‚新教精神与拉丁语之外的方言书籍出版征兆的印刷资本主义的联合‛看作是培育‚想象的共同体‛的温床。
‚资本主义、印刷科技与人类语言宿命的多样性这三者的重合,使得一个新形式的想象的共同体成为可能,而自其基本形态观之,这种新的共同体实已成为现代民族登场预先搭好的舞台。
这些共同体可能的延伸范围在本质上是有限的,并且这一可能的延伸范围和既有的政治疆界(大体上标志了王朝对外扩张的最高峰)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偶然的。
‛很显然,印刷资本主义是安德森提出想象的共同体的核心概念。
下面来具体(虽然不一定准确)的讨论下印刷资本主义。
事实上,安德森并未定义印刷资本主义为何物,他只是将印刷术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联系起来考察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
《想象的共同体》是一本关于民族主义和民族认同的书籍。
本书从想象的视角来探讨民族认同的建构和发展。
在书中,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通过对于民族主义的历史和文化动态的分析,指出了共同体意识的非自然性和非必然性,强调了民族认同的想象性质。
他认为,民族认同是由人们的想象构筑而成,而非自然而然地发生。
书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和社会学的案例,阐释了民族主义中想象共同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征。
作者也通过对于语言和国家的探究,分析了语言和国家在民族认同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民族认同的想象性和历史纷繁复杂的背景。
民族认同并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而是在历史条件和社会动态的影响下,逐渐被构筑和发展出来的。
我们应该发扬多元文化,拓展想象共同体,促进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
想象的共同体读书笔记
想象的共同体读书笔记在翻开《想象的共同体》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共同体”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那种朦朦胧胧、似懂非懂的状态。
可当我真正深入其中,才发现这是一个充满了奇妙和深邃思考的领域。
作者开篇就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民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这让我一开始有些摸不着头脑,啥叫想象的?难道我们所归属的民族,所拥有的那份认同感和归属感,都是我们自己在脑子里构想出来的?带着满肚子的疑问,我继续读了下去。
书中提到,在过去,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其缓慢,人们的交流范围也非常有限。
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民族这个概念却逐渐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比如说,在一个小小的村庄里,大家相互认识,彼此熟悉,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
但突然有一天,外面传来了关于国家、关于民族的种种消息,也许是一场战争,也许是一项重大的政策变革。
这些消息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人们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以前,大家只关心自己村子里的事儿,种好自己的地,照顾好自己的家人。
但现在,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这个村子的一员,还是某个更大的群体——民族的一部分。
这种意识的转变,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和这个民族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了直接的接触和交流,而是通过各种媒介,比如报纸、传说、故事等等,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出了一个关于民族的想象。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听爷爷讲故事。
爷爷总是坐在那张老旧的摇椅上,点着一袋烟,慢悠悠地给我讲着过去的事情。
有一次,他讲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家乡的一些英雄事迹。
爷爷说,那时候我们村子虽然小,但是大家的心都特别齐。
听说日本鬼子要来了,村里的男人们二话不说,拿起锄头、铁锹就准备去抵抗。
女人们则在家里忙着准备粮食和衣物,给前方的战士们送去。
当时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叫二柱,他平常看着挺胆小的,可在面对敌人的时候,却一点儿也不含糊。
他一个人就干掉了好几个鬼子,最后壮烈牺牲了。
爷爷讲得绘声绘色,我听得入了神。
在那个时候,我心里头第一次有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觉得我们这个村子,不仅仅是一个村子,而是和千千万万个像我们这样的村子一起,组成了一个更大的群体。
民族主义的新视野——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
民族主义的新视野——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尤李【期刊名称】《社会科学研究》【年(卷),期】2009(000)002【摘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以下简称《想象的共同体》。
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下文引自该书的均仅标明页码)一书堪称20世纪民族主义研究的经典。
作者为“民族”这个充满争议的概念界定了一个富于创意的定义:“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第一章《导论》,6页),进而探究了“民族”这种特殊的政治想象在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中成为现实的复杂历史条件和过程。
在先前的研究中,“民族”常被视为客观存在的特定人群,语言、宗教、习俗、领土和制度等客观特征成为界定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准。
近年来,这样的概念和研究模式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主观因素日益受到重视。
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是其中最为突出的范例之一。
他认为“民族”的形成除各种可以客观判断的外在因素外,主观的感情归属同样非常重要,民族是一种“文化人造物”。
这种观点和分析模式几乎影响到所有人文社会学科。
多数西方民族主义理论家都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偏好。
他们在讨论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的建立时,主要分析近代欧洲的政治运动。
近年来,有些学者已经开...【总页数】2页(P190-191)【作者】尤李【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相关文献】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2.语言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建构r——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3.语言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建构——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4.多维视角下的民族主义理论——评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的起源与散布》5.解读安德森的民族与民族主义概念——评本尼迪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起源与散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读《想象的共同体》
□ 当代文艺思潮 重读《想象的共同体》吴舒洁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的中文译本于2003年在中国出版后,很快便成为一部炙手可热的理论书籍。
较之此前译介的一些民族主义理论著述,①《想象的共同体》一书的影响更多的是在人文学科研究领域,尤其是在文学研究界,“想象的共同体”几乎成了近几年来获得广泛认可且颇为流行的一个研究范式。
“想象的共同体”从民族意识的角度探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突破了以往民族主义理论的政治经济学范畴,从而在后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搭建起一条连通的路径。
其所指出的“印刷资本主义”,即小说和报纸等媒介在民族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为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似乎颇为有效的视野。
然而近年来,以“想象的共同体”为范式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正逐渐演变为某种学术操练与学术生产,而2008年中国现实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也促使人文学者开始重新思考民族国家认同的意义所在,其背后则是对于学术研究的限度与可能性的反思。
因此,在新的语境中反思“想象的共同体”理论及其接受机制,将有可能成为我们以理论回应现实“政治”的一个出发点。
印刷资本主义:一种“现代性”《想象的共同体》的大陆中文本于2003年出版后,很快就参与到现当代文学研究关于“现代性”命题的讨论中。
②我们知道,在“现代性”命题的讨论中,晚清文学研究成为了一个最大的热点。
如果我们认为在中国社会存在一个从“传统”进入“现代”的历史时刻的话,那么“晚清”显然就是这样一个历史节点,它既是过渡性的又是起源性的。
从“晚清”去探讨中国“现代性”的发生,不仅意在颠覆以“五四”为起点的现代性叙事,而且能够将中国的“现代性”历史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的现代历史,在“未完成的现代性”中展开对话,这也正是“晚清文学热”能够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学术生产力的重要原因。
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象的共同体”这一理论范式的介入,可以说是为9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现代性”话题提供了一个“归宿”,正如有学者声称的,“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传播与中国现代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以及中国现代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报纸以及杂志等现代大众媒体的扩张、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历史的一致性。
《想象的共同体》读书笔记
《想象的共同体》读书笔记:试析安德森关于民族的理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康奈尔大学国际研究院阿伦-L-宾尼约伯讲座教授,政治学家,全球知名的东南亚研究学者。
其写作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是一本探讨“民族主义”的经典力作。
在本书中,安德森首创性地给出了民族的定义,并充分论述了民族产生的条件。
一、“民族”的定义在《想象的共同体》中,安德森遵循人类学的精神,对民族作了如下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是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1]其理由如下:(1)民族是被想象出来的。
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听说过他们民族中的绝大多数或所有同胞,而面对面的接触则更是一种奢望。
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这一想象的共同体是凭空捏造的“臆想”。
它只是以一种特殊主义的方式被想象——他们相互联结的意向活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中,亦即它不是什么“虚假意识”,而是一种社会心理学上的“社会事实”。
(2)民族在本质上被想象为有限的。
世界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民族,“民族之林”这一词汇足以说明世界上的民族之多。
然而,每一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是有其边界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把自己想象为等同于全人类。
”[2](3)民族被想象为拥有主权。
因为在启蒙运动与大革命的背景下,随着宗教与王朝的衰微,“民族于是被梦想着成为自由,并且,如果是在上帝管辖下,直接的自由。
衡量这个自由的尺度与象征的就是主权国家”。
[3](4)民族被想象为一个共同体。
尽管每个民族内部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公与剥削,但是民族总是被想象为一种深刻的、平等的同志之爱。
这里涉及到阶级与民族孰轻孰重的问题:阶级是一个经济利益群体,经济生活的变化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阶级动荡不定;反过来,各阶级却能够在民族理念所倡导的“天下兴[1]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页。
想象的共同体
《想象的共同体》读书笔记其实早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前,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厄恩斯特·盖尔纳在《思想与改变》中就对民族主义有了颠覆性的论断:“民族主义不是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民族主义发明了原本并不存在的民族”。
1这使我不禁一次次反思自己对“民族”,及“民族主义”的理解,也提出了很多疑问:“民族主义”究竟有着怎样的深层内涵?“民族主义”与“民族”之起源与发展究竟有着怎样的语境?“民族主义”这一广泛概念中所包含的“民族”与文化根源,以及民族主义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官方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是怎样的发展脉络?带着这些问题,我有幸拜读了美国著名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代表性著作:《想象的共同体》,来对这些问题一探究竟。
本尼迪克特·理查德·奥格曼·安德森生于中国昆明,是美国著名的学者,世界著名的政治学家、东南亚地区研究家。
专门研究民族主义和国际关系。
他的人生经历(包括在中国的童年,东南亚的研究经历)使他对东方地区的研究有了很深厚的认识基础。
“以泰国、菲律宾、特别是印度尼西亚的研究为基础,对推进文化和政治相关的世界规模的比较历史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代表性著作《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给民族主义研究开拓了新局面,给国际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2本书连带导论一共分为十章:第一章,导论;第二章,文化根源;三,民族意识的起源;四,欧裔海外移民先驱者;五,旧语言,新模型;六,官方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七,最后一波;八,爱国主义和种族主义;九,人口调查,地图,博物馆;十,记忆与遗忘。
“想象的共同体”是他提出的新概念,认为这些“想象的共同体”的崛起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
《想象的共同体》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遵循着人类学的精神,给民族作了如下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读书报告
CUPL-Thriller 《想象的共同体》一书是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著,吴叡人先生翻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
自本书1983年在英语世界问世,到2007年年底为止,已经在33个国家和地区中,以29种语言出版。
作者简介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康乃尔大学国际研究院阿伦·L·宾尼约伯(Aaron
L.Binenjorb)讲座教授,是全球知名的东南亚研究学者。
其祖父是大英帝国的高级军官,其祖母是来自一个活跃于爱尔兰民族运动的家族。
其父在中国居住近三十年,中文流利,热爱中国文化。
其第佩里·安德森被伊格尔顿誉为“不列颠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毕业于牛津大学,是一位历史社会学家,《新左评论》的主编。
安德森本人于1936年在云南昆明出生,后因中日战争举家迁离中国。
1953年进入剑桥大学主修西方古典研究和英法文学。
1958年远赴美国的康乃尔大学,投入乔治卡辛门下专攻印尼研究。
并于1983年发表民族主义研究经典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
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古希腊语、拉丁语、印尼语、泰语、西班牙语以及菲律宾的塔加洛语。
除《想象的共同体》外,其他著作还有:《比较的幽灵:民族主义、东南亚与全球》、《革命时期的爪哇》、《美国殖民时期的暹罗政治与文学》和《语言与权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等。
内容简介
作者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而这种想象之所以会形成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首先是旧有的共同体控制力的衰退,如宗教的衰退,神圣语言与血统的衰微等;其次是人们对时间观念的改变使得”同时性“成为可能,人们得以开始认识到在不同的地方有着自己不认识的同样的人;再次是语言的方言化在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资本主义的发展则进一步推动了方言的扩散,而印刷术则是在这个推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还有殖民地政府在殖民地的宣传,王朝家族的推动等等。
民族主义总共有四波,而每一波的形成又有其自己的特色。
第一波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南北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运动,这一波能够成为一个民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母国对欧裔海外移民的排斥,使得移民们不得不将殖民地想象成他们的祖国;第二波民族主义是随着欧洲不同的方言的兴起而形成,这些民族是由语言来塑造的,即所谓的“语言民族主义”;第三波则是19世纪中叶以后在欧洲内部出现的“官方民族主义”这是欧洲王室对民间民族主义的反动,王室为了保住家族的权力而积极地从上到下的推动民族主义;最后一波额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亚非拉殖民地民族主义,其形成十分复杂这里牵扯到对外族的排斥,现代化教育的扩张,殖民地学校的特殊作用等。
在讨论完这四波民族主义后,作者又介绍区分了一下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最后则是对殖民地民族形成的进一步探讨,作者提到人口调查,地图的绘制以及博物馆的设立是殖民地政府想象其领地的方式。
读后收获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而是共同体的构建。
一个如民族之庞大的共同体竟然可以通过想想象宣传等方式来构建,似乎只要人们相信他们有共同之处,他们便会取得一种共同体的认同,而这种共同之处无所谓是语言、血统、地缘。
当人们认识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部分并且自己的某些东西可以在共同体中得以传承(作者书中提到的不朽)时,他们会为这个共同体作出巨大的牺牲。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班级,社团甚至各种各样的组织(如老乡会,大家并不见得有相同的爱好与性格只是因为来自一个地方而有了相互认同)我们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看到了文字的作用,相同的文字无时无刻不再提醒阅读者他们是一个共同体,而换种方式,相同的文化宣传是否也会达到类似的结果呢?
除此之外,粗略的看完全书后,对两个问题有所兴趣,于是结合书本内容,简单的探讨了一下。
一是民族与宗教的相似性。
作者在文中提到“我们应该将民族主义和一些大的文化体系,而不是被有意识信奉的各种政治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加以理解。
”这些大的文化体系最容易让人想到的便是宗教,宗教与民族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想象的共同体,具体的内容是在书的第二章文化起源与第三章民族意识的起源中提到。
首先是民族与宗教都重视死亡,作者正是以死亡为起点来考察民族主义的。
其次是民族与宗教都有对不朽的向往,宗教告诉我们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是上一世的业报,以此来暗示生命的不朽,而“民族”则以另一种方式来暗示着不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偶然的,但是作为一个共同体的民族,其是连续永恒的。
最重要的还是第三点,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宗教有自己的教义、经典、等级体系,而民族则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宗教这个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自中世纪后期开始逐步衰退,衰退的同时民族开始形成。
最后则是“朝圣”,宗教有自己的朝圣之旅,信徒们从世界各地到麦加,耶路撒冷等圣地去寻找精神的寄托,而这个“朝圣”放到民族之中,则是人们去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的提升。
人们在政治体系中低位的提升便是他们的“朝圣”之旅,有些殖民地之所以会独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殖民地精英们去母国的“朝圣之旅”无法实现。
二是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的探讨。
中华民族形成时间有人曾经追溯到舜的时代,而我认为这种说法很值得商榷。
或许“汉人”的概念可以往早追溯,但是中华民族的形成则最早不过近百年在抵御西方列强侵略过程中的事情。
费孝通先生曾经描述过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他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文提到:“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聚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
它在拥有黄河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
汉族继续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疆域内部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
一体的基础,形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
”我们运用安德森的方法再次探讨这个问题。
当然中华民族的形成并不是一言半语能够得以说清的,以下仅仅是从作者提到的几个方面来简单的考察中华民族之形成,有些因素是我们所特有的,而有些则不适合中华民族的形成。
我们先从汉民族说起。
1.文化认同。
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并不存在宗教衰落的问题,相反,宗教的替代角色儒家文化对于汉民族的形成则一直起着促进作用,也不存在血统的衰退与语言的方言化问题。
中国古代一直都是一种文化认同,对于你的祖先是谁并非常重视,最好的例子便是曾经与周王朝同源的秦国一直被诸国认为是蛮夷,而莱人被教化后则被认同是齐国的子民。
即所谓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
而这个“中国”的文化实际上主要是汉文化。
2.文字统一。
虽说各地方言放到全国并不能都被听懂,但是全国文字统一。
在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文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秦始皇统一文字后,整个中国便一直使用一种文字。
这与作者书中提到欧洲诸民族形成过程中印刷方言文字是有相似之处的。
3.对外族的抵抗。
对外族的排斥是“当一个民族的想象的共同体正在浮现时,面临将要从这个共同体之中被边际化或被排除在外威胁的支配集团所采取的的防范性的先策略”。
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也对汉民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入侵加强“汉人”这个共同体被想象。
秦汉的北却匈奴,冉闵的杀胡令,唐对突厥,宋对辽金以及蒙古的斗争,都加强了汉人的认同。
在元时我们尚能看到北人与南人的区别,而明对蒙古的驱逐则使得南人北人都划到了汉人的行列之中。
不同时期的游牧民族们则或迁走或与中原民族融合。
4.科举制度。
这个“朝圣”方式使得所有的人都可以进入到中央权力系统中去,对于所有的人,无论地域无论血缘都可以通过文化认同的方式融入其中。
虽说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官僚体系,但这并不阻止他们加入科举的朝圣之旅中去。
5.大量史籍的保存。
中国古代保存了大量的史籍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博物馆”的作用,人们从对古书的阅读之中找到共同的认知,找到共同的身份认同。
近代的中华民族成为实体则是自西方列强侵略开始的。
最早大概是梁启超使用“中华民族”这个名称,他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齐。
”而“中华民族”这个名称被广泛地使用,是在辛亥革命以后。
从孙中山的驱除鞑虏到后来民国的五族共和,我们开始逐渐构造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并将各个民族统一到中华民族的名义之下。
尽管中国境内的各民族矛盾冲突不断,但后来的日本侵华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这是由于侵略者们并不因被侵略者是汉族或满族或蒙古族而区别对待,这与中国古代抵抗北方游牧民族侵略所面临的境况有相似之处。
可以说在早期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中国一边在努力将各个民族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一边面临着因民族压迫所带来的民族冲突和民族斗争。
后来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个问题,而如今民族冲突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至于进一步的探讨没有找到更加详尽的资料,希望老师能够给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