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学前教育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9章——第12
七、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此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方针是: 幼儿园应在有条件的城市首先建立, 然后逐步推广。发展的重点首先在 工厂企业部门,其次是机关、学校 和郊区农村。 统计P249
第2节 学前教育盲目发展与调整巩固时期 (1958—1965)
一、学前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稳步发展阶段(1953—1957) 1953年文教工作方针为“整顿巩固、重点发 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1956年、《关 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明 确了对各类型托儿所、幼儿园的领导职责, 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为原则。
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试行《幼儿园 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 幼儿教育的性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 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活动评价。
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当前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各种收托形式的幼儿园(班)的发 展 1. 全日制幼儿园; 2. 寄宿制幼儿园; 3. 幼 儿学前班;4.混合班 (四)不同规格幼儿园的发展 示范性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一般 幼儿园
三、积极发展不同层次的学前师范教育
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 体,其他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 多规格、多形式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该体系由职前培养和职后继续教育构成。前 着包括中等幼儿师范、专科、本科、硕士研究 生、博士研究生等层次;后者除以上学历教育 外,还有通过各种专题培训班、教科研活动、 学术研讨会、幼教研究会等活动及国内外进修 和访问学者等非学历教育。
第3 节
学前教育遭受全面破坏时期 (1966—1976)
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幼儿教育的发展
热 心 人 士 的影 响 , 对 幼 儿 教 育 方 针 政 策 进 行 修 订 与补 充 , 使 其
充 实 完善 。 1 9 3 8 年4 月 中旬 ,国 民党 临 时 全 国代 表 大 会 制 定 颁 布 了 《 中 国 国 民党 抗 战建 国 纲 领 》 , 包括 四大纲领 、 九 大方针 、 十 七 要点 . 这些虽然不是直接针对幼儿教育 的, 但 是 对 幼 儿 教 育 的 发展却有着指导意义。 其 中对 幼儿 教 育 的规 定 如 : “ 幼稚教育 ,
■匪一
陈 慧 王 佩 雯
(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浅 析 南 京 国 民 政 府 时 期 幼 儿 教 育 的 发 展
摘 要 :南 京 国 民 政 府 时期 政 府 对 教 育 十 分 重 视 . 在 教 育 方 面 采取 了一 定 改 革措 施 . 并 制 定 了相 关方 针 政 策 。 创 办了 幼 儿 园教 育 事 业 培 养 幼 儿 教 师 。 政 府 及 教 育 界 人 士 对 幼 儿 教 育 进 行 了相 关 实 验研 究 , 并 出版 了相 关著 作 。 幼 儿教 育从 初 成
1 9 2 7 年, 以蒋 介 石 为 首 的 国 民党 成 立 了南 京 国 民政 府 , 从 1 9 2 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1 9 4 9 年 这 段 时 期 里 ,政 府 对 教 育 十分重视 , 在 教 育 方 面 采 取 了一 定 改 革 措 施 , 使 教 育 在 这 段 时 间 内有 了 一 定 的 发展 。 南京 国 民政 府 时期 , 政 府 对 幼 儿 教 育 非 常 重 视 ,从 1 9 2 7 年 南 京 国 民政 府 成 立 到 抗 日战 争 爆 发 这 段 时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作者:张耀玲来源:《神州》2012年第20期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成果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的义务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取得了卓有成绩的效果,对我国以后的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育改革普及教育一、引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指1927年—1937年,这十年被称为光辉的十年。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都得到了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也迎来了民国以来的最好的发展阶段,各个领域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尤其是教育的发展最为抢眼。
在这个时期,我国仿造西方强国普及了义务教育,使国民素质得到提高,客观上也促进了经济、政治的长足发展。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概况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国民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在1928年颁布了《教育部组织法》,明确的规定了教育部是全国教育行政事务的最高机关,并沿用至今。
并设置了一系列的教育机构和教育法规,是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有了政策上的保障,为以后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执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这也成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教育的一大特色,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的保障。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教师的待遇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当时小学教师的地位远远超过县长的地位,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对教师的待遇的重视与投入都相当的大,保证了教育活动的更好执行。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实现了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我国培养出许多的杰出人才,推动了我国政治、文化、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理念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虽然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中国社会仍然处于比较动荡的时代。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教育事业仍然蓬勃发展,不可阻挡。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理念是不同于封建教育理念的,教育理念是整个教育体系最高的准则。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教案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案目标了解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理解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简述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背景。
介绍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强调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具体应用。
1.4 作业与评估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思考的短文。
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鸦片战争后的教育改革2.1 教案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和目的。
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鸦片战争后中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详细讲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改革方向。
分析鸦片战争后教育改革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文献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教育改革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2.4 作业与评估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加深对中国教育改革的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学前教育3.1 教案目标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掌握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及其教育思想。
3.2 教学内容介绍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详细讲解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及其教育思想。
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影响。
3.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文献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思想。
3.4 作业与评估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加深对洋务运动的理解。
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政策的变迁:历程、逻辑及启示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六期收稿日期:圆园23原06原3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1YJA880052)作者简介:曲铁华,女,辽宁铁岭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与教师教育研究;张妍,女,辽宁抚顺人,沈阳大学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与教育政策研究。
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政策的变迁:历程、逻辑及启示曲铁华1,张妍2(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2.沈阳大学师范学院,辽宁沈阳110044)摘要: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发展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阶段。
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政策因时而变、因势而动,经历了酝酿与萌生、改革与发展、探索与拓展三个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学前教育政策逐步完善与定型。
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政策变迁呈现出价值取向由“工具本位”向“以人为本”迁移、政策目标从“重保轻教”向“保教兼重”转变、政策历程从“仪型他国”到“本土创新”演进的发展逻辑。
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政策对当前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及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政策变迁;发展逻辑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7-0692(2023)06-0062-08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发展是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期间不仅延续了近代以来中国教育注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理念,亦基于国情开展了数次实验,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
学前教育政策作为学前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本研究系统回顾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厘清贯穿其中的发展逻辑,以期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为探寻未来学前教育的走向、引领未来学前教育的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和发展导向。
一、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政策变迁的历程依据国民政府重大方针政策和决议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力,本研究将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政策变迁历程分为三个阶段:酝酿与萌生———民国前期学前教育政策(1912—1926年);改革与发展———民国中期学前教育政策(1927—1936年);探索与拓展———民国后期学前教育政策(1937—1949年)。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
三、“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来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一切 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 育工作办法纲领》。
• 一方面采取了一些战时的教育应急措施;另一方 面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
• 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 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凡12-18岁之青少年皆须 入伍受童子军训练。
• 1933年10月,中国童子军总会筹备处公布《中国 童子军总章》,其中规定:中国童子军“以忠孝 仁爱和平为训练之最高原则”,以“智、仁、勇” 为教育目标。
• 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正式成立,蒋 介石为会长。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谢志斌
-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
第一节 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一、“党化主义”教育 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主义”教育
• 1924年,模仿苏俄“以党治国”模式,强调政治 上一切举措都以党纲为依据,教育也不例外。
-
第四节 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加强
一、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二、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
一、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 童子军是一种使儿童少年接受军事化教育训练的 组织形式,于民国初年传入我国。
• 1926 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由中央 青年部组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委员会,统辖广州 革命政府区域内的童子军组织和教育活动。南京 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央青年部撤销,于国民党中 央训练部下设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司令部。
增长较快。 • 抗战胜利后,全国中学的数量达到最高点。
-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1.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废除读经,增加自然科学课程和实用课程以及美术、音 乐等,体现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培养。 (4) 改革教学原则和方法。它废除封建专制主义遗 毒,强调教学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得体罚, 注意教育内容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1.北平幼稚师范学校
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是香山慈幼院的一部分,创建于 1930年,张雪门为首任校长。该校以培养幼稚师资为 己任,以实现全民的幼稚教育为最终目标。学校重视实 行“教学做”的方法。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学制三年,但 可分年结业。
三、民国时期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三)幼稚园师资的培训
2.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三、民国时期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一)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
2.《幼稚园课程标准》颁布的意义
《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 稚园课程标准,它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 的精神。该标准具有中国化、科学化的特点,它要求寓 知识于娱乐之中,其教育内容和方法都比较符合儿童的 接受能力,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的要求。
三、民国时期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一)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
1. 《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内容 《幼稚园课程标准》分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
和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 (1) 关于幼稚教育总目标,该标准做出如下规定: ① 增进儿童身心的健康。 ② 力谋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
三、民国时期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一)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
1912年,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制定并公布了壬子癸 丑学制,将蒙养院改为蒙养园,收未满6岁的儿童。同 年,教育部还公布了《师范学校令》和《师范学校规 程》。随着民国初年这几项法规的颁布,蒙养园制度得 以确立。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为了保证幼稚师范毕业生的合格率,1932年教育部在有关规程中还 作了幼稚师范科参加会考的规定,会考3科以上不及格者应令留级;一 科或两科不及格者,可先行服务,准其继续参加下两届该科会考两次, 及格后方得毕业,才有正式服务之资格。毕业会考由国家统一命题组织 进行,会考成绩占毕业成绩的50%。这种办法虽然可以对保证毕业生的 合格率起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和负担。 在此期间,不但公立幼稚师范科有了一定的发展,由私人设立的幼稚师 范也不断出现。
总的说来,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学前教育不断有所发展,其发展情况 可以从表5-1中略见其梗概。
表5-1 中国历年全国幼稚园发展统计
上列统计数字表明,此期幼稚园发展速度虽缓慢,但呈逐年增长趋势。
第四节 幼稚园保教人员的培养
早在新学制颁布以前,陶行知于1922年1月在讨论学制问题的专门 会议上即提出幼稚师范学校可以单独设立,也可以附设在其他师范学校 内的主张。同年颁布的新学制也作了师范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可附设幼 稚师范科的规定。在新学制颁布后不久,南京的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 学校即于1922年冬在校长张默君的主持下,设立了幼稚师范科。
中外学前教育史
第三节 各类幼稚园的建立和发展
“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新学制颁行以后,随着幼稚园制度的确 立,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比初创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先后创建了一大 批各种不同类型的幼稚园。一、公立幼稚园(一)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 学下设的幼稚园(二)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二、私立民办幼稚园(一) 厦门集美幼稚园(二)北京香山慈幼院 (三)南京鼓楼幼稚园 (四) 南京燕子矶乡村幼稚园 (五)上海大同幼稚院 (六)上海劳工幼儿团
由教育部正式公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分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 范围、教学方法要点三方面内容。 一、幼稚教育总目标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史ppt课件
12
(二)战时儿童保育院 1、 性质:多为战时儿童保育会在各
战区设立的保育机构,其收容对象为无家 可归的难童。保育院除雇请专人对难童进 行养护外,还选聘师资开展教育工作。 2、难童教育课程:有游戏、唱歌、 语言、识字、劳作等。其中,非常重视开 展爱国主义教育,并进行生产自救。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本节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学前教育机构总体发展变化情
况分析及知名的学前教育机构情况分析; 2、有影响的幼儿和儿童团体介绍; 3、边区及特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
展。
1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总体发展情况 (一)学前教育机构发展数据
下面一表一图反映了
清末至中华民国时期学前
南京高师, 陈 鹤琴、廖世承
浙江大学培育院
成都实验幼稚园
大场农村托儿所 (照片) 战时儿童保育院
1935~ 浙江大学,郑晓 1937 沧、黄翼
1941 1947
四川省教育厅, 陆秀
国立幼专等,陈 鹤琴
1938 ~ 中国战时儿童保 1945 育会
特色
实用主义教育理 论的学前教育实 验机构 实习基地和研究 基地
1920~1949 (1923) 1923~1952
1919~1927
1927~1930
熊希龄 陈鹤琴 陈嘉庚 陶行知
慈善与教育相结合
以实验性闻名的学前教 育机构 民国前期设施最好、规 模最大的私立幼稚园 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
1930~1932 董健吾 红色摇篮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史
26675
79827 28517 50491 130213
2、学前教育机构情况变化示意图 幼稚园数(所) ● ● 1200
900
600
●
● ●
400 300 200
●
●
1907
1924 1929 1935
1939 19431946 (年份)
(二)分析: 1、学前教育机构总体发展 缓慢。 2、民国前期(1927年): 低谷,数量甚至低于清末。 3、民国后期情况: (1)稳步攀升;(2)急 剧减少;(3)恢复发展 4、学前教育机构发展与政 局的关系。
机构名称 南京高师幼稚园 (照片) 浙江大学培育院 成都实验幼稚园 大场农村托儿所 (照片) 战时儿童保育院 时间 主办单位及办理 者 特色 实用主义教育理 论的学前教育实 验机构 实习基地和研究 基地 抗战期间最著名 的学前教育机构 纪念陶行知,实 习研究基地 难童保育和教育 机构群(53所)
1919~ 南京高师, 陈 鹤琴、廖世承 1922 1935~ 浙江大学,郑晓 沧、黄翼 1937 1941 1947 四川省教育厅, 陆秀 国立幼专等,陈 鹤琴
(五)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1、缘起。1940年2月,陈鹤琴应 江西省教育厅厅长之邀,赴赣考察办学 条件。考察结束时,他立下了创设幼稚 师范的决心: “要建立真正的中国化 的幼稚园,必须要同时建立中国化的学 前教育师资训练机构。”
2、开办 1940年10月1日,江西省立实验幼 稚师范学校(简称江西幼师)正式开学, 陈鹤琴就任校长。中国第一所公立单 设的幼稚师范学校正式诞生,陈鹤琴 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
观看影片: 从网上观看《难童》(一)(二) (三)(四)反映战时儿童保育院的电视 片的“《难童》系列片”。
浅谈我国学前教育制度变迁的历程
浅谈我国学前教育制度变迁的历程作者:刘园园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11期摘要:目前,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从制度的角度去研究学前教育问题,还有待深入。
本文从清末民初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个时期,简要梳理学前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试图对当下的学前教育制度现状有一个更加深入的动态的认识,为学前教育事业的进步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学前教育制度变迁历史进程学前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是奠基性事业,具有极高的个人和社会发展价值,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
从1923年陈鹤琴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第一家带有实验性质的幼儿园——鼓楼幼儿园算起,我国学前教育研究已有91年的历史。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历经沧桑,在曲折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然而,从制度角度研究学前教育,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将我国学前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分为清末民初时期的初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
[1]一、清末民初时期的初创一般认为,1904年我国近代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癸卯学制》的组成部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的颁布,迈出了我国近代学前教育制度建设的第一步。
“蒙养院作为幼儿教育机构纳入学制系统,但不算做正式学校制度。
” 章程详细规定了蒙养院入学年龄等条件,以及授课方式、教育宗旨等。
1906年学部颁布了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武、尚公、尚实”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政府法令形式确定的教育宗旨。
[2]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确立了新的教育宗旨,对清末以来的教育进行改革。
相继公布了《壬子癸丑学制》等,较《癸卯学制》,该学制有两项关于学前教育制度的变动。
一是可设女学的规定,有利于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二是清末“蒙养院”更名为“蒙养园”,而且不占学制年限。
此学制虽然较《癸卯学制》有较大进步,反映了资产阶级对于学前教育的要求,但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很多规定依然没有改变封建落后的性质。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文档资料
•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 年7 月31 日,中国童子 军总部颁布《童子军战时服务大纲》,对童子军 的组织和训练更为加强。同年 11 月,教育部公布 《中国童子军战时后方服务训练办法大纲》,强 调童子军活动为战时需要服务。
23
二、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 192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的《国民政府教育 方针草案》提出了“各学校要增设军事训练”。
19
第四节 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加强
一、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二、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一、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 童子军是一种使儿童少年接受军事化教育训练的 组织形式,于民国初年传入我国。
• 1926 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由中央 青年部组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委员会,统辖广州 革命政府区域内的童子军组织和教育活动。南京 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央青年部撤销,于国民党中 央训练部下设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司令部。
11
• 同时,通过了《大学区组织条例》,次年公布。 规定全国各地按教育、经济、交通等状况划分为 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大学1 所,大学设校长1人, 负责大学区内一切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务。大学区 下设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扩充教育处等。 大学区的最高审议机构是评议会。
12
二、“戊辰学制”的颁布
• 1928 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以 1922年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整理中华 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
21
• 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 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凡12-18岁之青少年皆须 入伍受童子军训练。
• 1933年10月,中国童子军总会筹备处公布《中国 童子军总章》,其中规定:中国童子军“以忠孝 仁爱和平为训练之最高原则”,以“智、仁、勇” 为教育目标。
我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点击次数: 478 作者: 朱宗顺制度化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从制度生成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经过清末的初创、民国初期的调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一、清末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一)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尽管不乏“传统资源”作基础,但不可否认,本土以外的“西方势力”的强行侵入,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社会是被不请自来、强行登陆的“西方因素”推上了现代化的历程,带上了些许不情愿的色彩。
正因为如此,“西方因素”既是我们现代转化的看得见的“推手”,又是我们现代转化的参照“偶像”。
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启动也是如此,在近代社会颇为悲壮的现代转化进程中,学前教育也被裹挟着踏上现代征程。
一方面,传统教育缺乏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资源”,诸如育婴堂、敬节堂一类传统机构,同福禄贝尔开创的现代学前教育模式有天壤之别,这就逻辑的决定了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现代转化的路径依赖性,模仿(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无法回避。
另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大批东来、西学东渐加速,从现代教育观念引进、到“物化”的新式教育机构的产生,为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启动提供了可资模仿的外来资源;近代工商业在洋务自强的旗帜下逐步发展,幼儿的看护和教育在部分妇女走出家门以后开始凸现;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成为朝野共识,为近代幼儿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上述条件,说到底,又是由“西方因素”直接或间接促成的。
因此,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动力在本土以外。
具体来说,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主要来自由“西方因素”促成的教育会学前教育机构和以湖北幼稚园为代表的国人学前教育实践。
这两类学前教育实践可分别作为被动模仿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和主动学习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代表,为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奠定了基础。
1 教会学前教育。
东来的传教士在我国创办学前教育机构,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被动举措,但这一举措确实成为我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宝贵资源。
学前教育史第九-十章
三、学前教育事业的调整和提高 (一)、幼儿园的整顿与发展。
调整提高阶段(1961—1965)
1961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国民经济方针提出。幼儿园教育也不例 外,有条件的就整顿保留,没条件的则撤 销,使幼儿园经过整顿得到正常发展。 (二)、师资培训趋向正常。
第九章 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前教育
一、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及教育工作方针的提出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应 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第九章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 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曲折与整顿
第10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学前教 育
第二节 学前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二、新经验的产生 如江苏省如东县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幼 托工作三者相结合,既促进了生产,又使三项工作 在全国名列前茅。1972年,该县幼儿园入园率达 80%。
未完待续
谢谢!
第二节 学前教育领域的学术批判
调整提高阶段(1961—1965)
《指南》突然遭到否定性的批判,使幼儿园教育的理 论与实践极度混乱,混淆了是非、正误。此后在理论及 识记工作中出现了大量的口号化、成人化、形式化的错 误倾向。
一、对《幼儿园工作指南(初稿)》批判
第九章 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九章 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 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曲折与整顿
一、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及教育工作方针的提出 其次在工作方向上,普遍加强了为生产服务的措施 和对幼儿的劳动教育。 总之,在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有积极的方面, 如想方设法为家长服务;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思想品德 教育的成人化,脱离了幼儿的年龄特点等。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1.“党化”教育(受苏联的影响实施)“党化”教育就是指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求得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社会化”,即把教育方针建立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之下,按国民党的“党义”和政策的精神重新改组学校课程,不仅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尤其使学生走出学校后都能做党的工作。
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3.“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提出的,主要内容如下:①保证战争时期的教育维持正常状态。
一方面采取应急措施,另一方面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②组织高校西迁和改私立学校、省立学校为国立学校。
③建立战地失学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
④设置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实施战区教育。
⑤蒋介石作《今后教育的基本方针》提出国家的生命力由教育、经济、军事三要素组成,而教育是基本,是经济和军事总枢纽的观点。
(二)教育制度改革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与终结①1927年,大学院制度正式实行实施,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地方试行大学区,大学院是全国最高教育学术和教育机关。
②大学区的最高审议机构是评议会。
③在专制独裁统治的政治形式下,大学院与大学区制在一年后不了了之。
④原因是:理想过高,期望学术领导行政,使教育行政学术化,反而使学术机构官僚化;忽视中小学实际需要,削减中小学教育经费。
2.“戊辰学制”的颁行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
会议对1922年公布的学制略加修改整理,提出了《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主要内容如下:①“戊辰”学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整理学制的7项原则,即根据本国实情;适应民生需要;增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科标准;谋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之可能。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幼稚师范生考核制度简析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幼稚师范生考核制度简析摘要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是我国幼稚师范教育走向近代化的重要时期,通过对清末师范教育的改造,使我国幼教师资培养向专业化、正规化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政府幼教师资培养的改革和进步,又为民国时期幼稚教育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文章主要针对幼稚师资培养中的考核这一重要环节进行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幼稚师资教育师资;考核一、幼稚师资培养背景在二十世纪20年代以前,我国对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的介绍比较分散,缺乏系统的书籍。
20年代以后,作为儿童心理学的专门译著才慢慢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也引起幼稚师范的培养课程,儿童心理学开始被列入幼稚师范学校的课程之中,引起其考核内容及其考核方式的一些变化;除此之外,在新文化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对幼儿教育、幼稚师资培养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潮,必然也会对师资的考核产生一定的影响。
北洋政府时期外国教会占据了幼教师资培养的主导地位,尽管当时幼稚师范毕业生不多,但由于幼稚园数量较少,仍然供过于求,幼稚师范毕业生大多改任小学教师。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由于幼稚园教育平民化思潮的影响,幼稚园数量迅速增多。
幼稚教育的发展相应地推动了幼稚师范的发展,培养师资机构迅速增多。
但是无论从人数、课程、或实地施教现状而言,都不能满足当时我国幼稚师范的要求。
为了造就大量优质优质教育师资,加强对幼稚师范的管理和推动幼稚师范教育的发展,国民政府在1932年颁布的《师范教育法》和1933年由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对幼稚师范学校的管理、教学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文章主要针对幼稚师资在培养中的考核和认定方式进行一些探讨。
二、幼稚师资考核方式1.入学资格考核北洋政府时期,由于各地幼稚园增加得很多,带动了大量的幼稚师资培养机构的设立,但是各处所设的幼稚师资养成学校程度不一,有的幼稚师范学校投考生以师范或中学毕业生为合格;有的招收初中毕业生;而有的学校竟有小学肄业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总结问题,揭露弊端
(一)对搬用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思考
1928年张宗麟在编著的《幼稚教育概论》中, 就指出了福禄贝尔学说中的缺点,如对宗教的 迷信、恩物中无乐器、恩物偏于细小等。对福 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的思想,经过一段在中国的 实际运用,发现存在不适合中国实际和不够科 学之处。
(二)、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不适合中国国情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学前教育
历史背景:
1927年,蒋介石背离了孙中山的政策,叛变革命,成 立南京国民政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共赴国 难。国民正度在执政的二十余年里,也曾在教育上采取了一 些措施,使国统区的教育有了发展,但是很多都是在教育战 线上爱国的教育家们和广大教师的努力下实现的。就学前教 育而言,为了巩固和发展五四运动以后反对封建主义的儿童 教育、引进欧美学前教育的成果,他们进一步对引进外国经 验进行深刻反思、实验、探索中国化、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发 展之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模式逐步形成。
陶行知将之概括为: 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
(三)幼稚园办成了“幼稚监狱”,不适合儿童身心发 展 什么 是“幼稚监狱”? 就是把儿童几乎没有与环境和社会相接触的机会, 多把孩子关在游戏室里,不带他们出去玩儿,只是呆板 地叫孩子在小房间里生活。并且有的幼稚园游戏室很小, 儿童在游戏的时候,还会相互撞到。源自第一节对学前教育的反思
(一)批评旧式儿童教育的传统和一味崇拜外国的 洋化倾向。
(二)提出自己的革新主张
一、调查与反省
五四运动以后,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是中国教育战 线思想活跃、改革勃发的时期。平民教育思潮、乡 村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幼教战线有相当 的影响,幼教战线一大批进步的教育家,一方面批 判传统封建的儿童教育;另一方面对已经实施了的 幼儿社会教育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一批 有分量的文章,揭露了当时幼稚教育不适合国情、 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情况,形成了幼教战线上一 个普遍的反思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