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_滑动与滚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滑动与滚动》 教学反思
《滑动与滚动》教学反思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的教学设计分成四大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情境导入,让学生认识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滑动与滚动。
第二个环节是实验探究,测量物体滑动和滚动的摩擦力。
第三个环节是学以致用,了解生活中人们把滑动改为滚动的方法。
第四个环节是对本课知识的疏理和总结。
本课的重点是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
通过测量、比较摩擦力的大小,发现滚动和滑动这两种运动方式的差异。
在以往教学中,用来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它的量程有限,这就对材料的重量有所限制,并且在拉动小车过程中读数会不停变动,学生难以确定最终读数。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本课中我采用了力传感器让学生测量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力传感器量程大,对材料的选择就不再有局限性。
并且读数稳定,精确度高,能精确到0.001。
这样就可以减少实验操作和读数带来的误差,让实验数据更可靠。
获得数据后,我用表格把各组数据直观呈现出来,并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各组的数据都能得到什么共同的结论?哪组的数据与其他组的数据差异较大?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通过分析,学生就更易发现规律,形成本课的科学概念,并知道数据误差的来源,让学生对摩擦力有更深的认识。
本课教学中,我除了采用力传感器解决了实验中收集数据存在的问题外,我还采用了电子白板中的照相机、显露器、笔等工具,把思考的要点、实验的关键点和重点词突显出来,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思考更有层
次性、方向性、条理性。
我觉得本课教学中两种新技术的配合使用,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轻松的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滑动与滚动》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动和滚动现象,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问题引导,有助于学生探究和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事物的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是,对于滑动和滚动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动和滚动的现象。
2.让学生掌握滑动和滚动的特点和区别。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滑动和滚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2.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滑动和滚动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滑轮、小车、木块等。
2.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实验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滑动和滚动现象,如滑板、轮椅、滚珠笔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向学生解释滑动和滚动的概念,让他们初步了解这两种现象。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滑动和滚动现象。
每组选取一种实验材料,如滑轮、小车、木块等,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彼此的观察和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滑动和滚动的特点和区别。
5.拓展(5分钟)提出一些与滑动和滚动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轮子能滚动?滑动和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滑动和滚动概念的理解。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滑动和滚动相关的实践作业,如:观察家里的家具是如何移动的,是否使用了滑动或滚动现象。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滑动和滚动的特点和区别。
小学科学46《滑动与滚动》教案
小学科学46《滑动与滚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四册第十章,主题为“滑动与滚动”。
具体内容包括:滑动和滚动的定义,滑动和滚动的摩擦力比较,以及生活中滑动和滚动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滑动与滚动的概念,掌握滑动和滚动的摩擦力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滑动与滚动的区别,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特点,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掌握滑动与滚动的定义,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滑动与滚动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圆柱体、斜面、测力计等。
2. 学具:每组一个圆柱体、一个斜面、一个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滑动与滚动现象,如滑板、轮滑、自行车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过程细节:让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滑动与滚动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滑动与滚动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区别。
过程细节:通过PPT展示滑动与滚动的动态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两者的区别。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比较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
过程细节:a. 每组学生用测力计测量圆柱体在斜面上下滑动的摩擦力。
b. 改变圆柱体的运动方式,测量滚动时的摩擦力。
c.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4. 例题讲解:讲解滑动与滚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过程细节:通过具体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过程细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辅导。
过程细节: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滑动与滚动2. 内容:a. 滑动与滚动的定义b. 摩擦力比较:滑动 > 滚动c. 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a. 解释滑动与滚动的区别。
【小班科学教案】小班科学《滚动与滑动》教案与反思
【小班科学教案】小班科学《滚动与滑动》教案与反思
一、活动目标:
1. 观察并区分物体的滚动与滑动现象。
2. 对物体的运动方式感兴趣,乐于探索。
二、活动准备:
1. 玩具汽车、积木、圆球等可以滚动或滑动的物体。
2. 光滑和粗糙的平面(如木板、地毯)。
3. 记录表(用于记录观察结果)。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玩具汽车在地面上的运动,引发幼儿对物体运动方式的关注。
2. 探索活动:
- 提供多种可以滚动或滑动的物体,让幼儿自由操作,观察它们在不同平面上的运动方式。
- 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物体运动方式记录在记录表上。
3. 讨论与分享:
- 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讨论哪些物体可以滚动,哪些物体可以滑动。
-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可以滚动,而有些物体只能滑动。
4. 拓展活动:
- 提供不同材质的平面(如光滑的玻璃、粗糙的砂纸),让幼儿尝试让物体在不同平面上滚动或滑动,观察并记录结果。
四、活动延伸:
1. 在科学区继续提供可以滚动和滑动的物体,供幼儿自由探索。
2.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其他物体的运动方式。
五、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亲身操作和观察,对物体的滚动和滑动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
教师可以在活动中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索影响物体运动方式的因素,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滑动与滚动》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动和滚动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例,引导学生探索滑动和滚动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滑动和滚动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没有明确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滑动和滚动的特点,从而加深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滑动和滚动的概念,知道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滑动和滚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2.观察和实验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发现滑动和滚动的现象。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滑动和滚动的特点。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滑轮、轮子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木板、小车等。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滑轮、轮子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是如何运动的。
让学生说出他们观察到的运动方式,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滑动和滚动的概念,让他们初步了解这两个概念。
然后,展示一些实例,如滑梯、滑轮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实例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操作,探索滑动和滚动的特点。
可以让学生用小车在木板上进行实验,观察小车的运动方式,并记录下来。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滑动和滚动的特点和区别。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滑动和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滚动与滑动》
小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滚动与滑动》一、教学目标1.了解滚动和滑动的概念,并能正确使用这两个词。
2.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滚动和滑动特征。
3.发展观察和触摸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分享精神,加强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课本、图片、玩具车、玩具滑梯等。
2.PPT演示素材:包括图片和动画。
3.实物:用于展示滚动和滑动的实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物理实物引入滚动和滑动的概念。
例如,用班级的玩具车示范滚动和滑动的动作,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找出它们中哪些可以滚动,哪些可以滑动,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2. 概念讲解•使用PPT演示素材,向学生解释滚动和滑动的概念,并通过图片和动画示范给予学生直观的理解。
•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概念。
例如,什么样的物体可以滚动?什么样的物体可以滑动?3. 实例观察•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些物体,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滚动和滑动特征,并使用合适的词语描述。
•鼓励学生合作,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观察结果。
4. 小结总结•学生分享观察结果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滚动和滑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进行点评,并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加深他们对滚动和滑动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通过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滚动和滑动的实例,使用PPT演示素材教学,引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思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和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并锻炼了他们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课堂互动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能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体验,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
同时,对于学生观察和描述中的错误认知,教师及时指出并进行纠正,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安排还有待改进。
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参与讨论和观察的过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导致课堂进度较慢。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互动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观察和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2024小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滚动与滑动》
2024小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滚动与滑动》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滚动和滑动的概念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方式的观察和描述能力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滚动和滑动的定义及其特点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区分滚动和滑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导入:教师向学生提问“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在运动?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回答出滚动和滑动两种运动方式。
实例展示: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常见的滚动和滑动实例,如球体滚动、车轮滚动、冰块滑动等。
引入概念:教师引入滚动和滑动的概念,明确指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解定义讲解:教师讲解滚动和滑动的定义,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滚动和滑动。
同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滚动和滑动的本质区别。
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滚动和滑动的特点。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用圆柱体、球体、长方体等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实验,观察它们在相同条件下的运动方式。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感受,进一步加深对滚动和滑动的理解。
巩固提高课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与滚动和滑动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实际应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滚动和滑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学生展示: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对其表现进行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讲解、演示、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利用多媒体、教具等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设计一系列与滚动和滑动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供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布置一些与滚动和滑动相关的探究性作业,如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滚动和滑动现象,记录并分析。
2024年小学科学46《滑动与滚动》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46《滑动与滚动》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滑动和滚动的区别及特点。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1.滑动与滚动的区别及特点。
2.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
教学难点:1.滑动与滚动现象的区分。
2.实验过程中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教学准备:1.滑轮组、小车、斜面、木块、圆球等实验器材。
2.记录表格、白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滑动与滚动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滑动与滚动的认识。
二、新课教学1.滑动与滚动的定义(1)展示滑动现象,如木块在斜面上滑动。
(2)展示滚动现象,如圆球在斜面上滚动。
2.滑动与滚动的特点(1)分组讨论:滑动与滚动的特点是什么?滑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接触面产生滑动摩擦。
滚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接触面产生滚动摩擦。
3.滑动与滚动的应用(1)展示生活中滑动与滚动的实例,如轮滑、自行车等。
(2)引导学生分析滑动与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探究1.实验一: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的比较(1)分组实验,测量木块在斜面上滑动和滚动时的摩擦力。
(2)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的关系。
2.实验二:斜面坡度对滑动与滚动的影响(1)分组实验,改变斜面坡度,观察木块和圆球的运动情况。
(2)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斜面坡度对滑动与滚动的影响。
2.提问:滑动与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有哪些?3.布置作业:观察生活中滑动与滚动的现象,分析其应用。
教学反思:1.实验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小组的进展,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2.对于学生的疑问,要耐心解答,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3.作业布置要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轮子和滑板?它们有什么不同?生:轮子会滚动,滑板会滑动。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种运动方式的区别和特点。
小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滚动与滑动》
小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滚动与滑动》一、教学目标1.了解滚动与滑动的区别。
2.通过操作和观察,发现滚动与滑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不同特点。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滚动与滑动的概念。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发现滚动与滑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不同特点。
三、教学准备1.物品准备:大小不同的球、圆柱、立方体、斜面等。
2.环境准备:宽敞的教学场地,保证幼儿安全。
四、教学过程1.引导幼儿关注主题(1)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球、圆柱、立方体等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在平面上是怎么运动的吗?”2.探索滚动与滑动(1)教师将球、圆柱、立方体放在平面上,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
(2)教师提问:“你们发现这些物品在平面上是怎么运动的?有什么不同?”3.操作体验(1)教师将斜面放在教学场地,让幼儿分组尝试将球、圆柱、立方体放在斜面上,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
(2)教师提问:“你们发现斜面上的物品是怎么运动的?和平面上的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4.比较滚动与滑动的不同(1)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讨论,比较滚动与滑动的不同。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滚动和滑动有什么不同?”(2)教师提问:“通过这次活动,你们对滚动与滑动有什么新的认识?”五、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本次活动中,幼儿对滚动与滑动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区分两种运动方式,并发现它们的不同特点。
2.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操作、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幼儿积极参与,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游戏环节,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对滚动与滑动的理解。
4.教学延伸:可以引导幼儿探索生活中的滚动与滑动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师:“当球放在地上,它怎么动呢?”幼:“它滚来滚去的。
”师:“对了,球是滚动的。
那圆柱体和立方体呢?”幼:“它们是滑来滑去的。
小学科学46《滑动与滚动》教案
小学科学46《滑动与滚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滑动与滚动》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物体的滑动和滚动现象,了解滑动和滚动的特点和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动和滚动的现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动和滚动的现象。
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滑动和滚动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小车、木块等。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用于记录观察结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滑轮和小车,引导他们发现滑轮和小车的运动方式。
2. 探究活动一: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木块在不同表面的滑动情况。
3. 探究活动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小车在不同表面的滚动情况。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滑轮和小车的运动原理,让学生理解滑动和滚动的现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和记录生活中其他的滑动和滚动现象,并写在笔记本上。
六、板书设计滑动与滚动滑动:木块在不同表面的滑动情况滚动:小车在不同表面的滚动情况七、作业设计1. 观察和记录生活中其他的滑动和滚动现象。
答案:略2. 解释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了滑动和滚动的现象。
在例题讲解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滑动和滚动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滑动和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轮子是如何实现滚动运动的。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教师需要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滑动和滚动的现象。
《滑动和滚动》科学教案
《滑动和滚动》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主题为《滑动和滚动》。
详细内容包括:滑动和滚动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滑动和滚动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摩擦力的概念,理解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滑动和滚动的定义、特点;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小车、圆柱体、斜面、测力计等。
学具:纸张、铅笔、尺子、圆规、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滑轮、小车、圆柱体等物体,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运动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滑动和滚动的区别。
2. 知识讲解:(1)滑动和滚动的定义、特点;(2)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3)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
3. 例题讲解:讲解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影响,通过计算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摩擦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解释其原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以提高运动效率。
六、板书设计1. 《滑动和滚动》2. 内容:(1)滑动和滚动的定义、特点;(2)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3)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2)列举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并分析其原理;(3)如何减小摩擦力以提高运动效率?2. 答案:(1)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起到阻碍运动的作用,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2)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如:滑板、自行车、汽车轮胎等,其原理是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使物体保持匀速运动;(3)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接触面积、采用滚动代替滑动等。
2024年小学科学46《滑动与滚动》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46《滑动与滚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十章《力与运动》的第二节,内容主要围绕“滑动与滚动”进行深入探讨。
详细内容包括:滑动与滚动的定义、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比较、生活中的滑动与滚动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滑动与滚动的概念,掌握滑动与滚动摩擦力的大小差异,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滑动与滚动摩擦力的大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滑动与滚动的定义、生活中的滑动与滚动现象、摩擦力的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板、滚轮、测力计、斜面、小车、圆柱体等。
学具:纸张、铅笔、尺子、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如滑板运动、滚轮运动)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滑动与滚动。
2. 新课导入:讲解滑动与滚动的定义,让学生了解两者的区别。
3. 实践探究:(1)让学生用测力计比较滑板在水平面和斜面上的摩擦力大小;(2)让学生用圆规和铅笔制作圆柱体,观察圆柱体在桌面上的滚动摩擦力与纸张的滑动摩擦力的差异。
4. 例题讲解: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分析滑动与滚动摩擦力的差异。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滑动与滚动现象,并计算摩擦力。
六、板书设计1. 滑动与滚动2. 定义:滑动、滚动3. 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4. 影响因素:接触面、压力、速度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三个滑动与滚动现象,并分析其摩擦力大小;(2)制作一个简单的滚动摩擦力测试装置,并记录实验结果。
答案:(1)略;(2)实验结果可能因装置制作和实验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观察滚动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比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滑动与滚动的概念、摩擦力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滑动与滚动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滑动与滚动》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了解滑动和滚动的观点及区别。
2.掌握滑动和滚动的基本原理。
3.能够运用滑动和滚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导学内容
1.滑动和滚动的观点
滑动和滚动都是物体在表面上挪动的方式,但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滑动是指物体在表面上相对滑动,而滚动是指物体沿着表面滚动。
例如,书本在桌面上滑动是滑动,而轮子在地面上滚动是滚动。
2.滑动和滚动的原理
滑动和滚动的运动都受到摩擦力的影响。
滑动时,摩擦力是沿着表面方向的,阻碍物体的运动。
而滚动时,摩擦力是作用在轮子与地面接触点上的,使得轮子能够顺利滚动。
3.滑动和滚动的应用
滑动和滚动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滑雪运动中滑雪板在雪地上滑动,轮椅在地面上滚动等等。
了解滑动和滚动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改进物体的运动方式。
三、导学过程
1.讲解滑动和滚动的观点及区别。
2.通过实验观察滑动和滚动的区别,比如让学生比较书本在桌面上滑动和轮子在地面上滚动的情况。
3.讨论滑动和滚动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对于物体运动的影响。
4.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滑动和滚动的应用,并展示他们的效果。
四、导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滑动和滚动的观点及区别,掌握了它们的基本原理,同时也了解了它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息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滑动和滚动》科学教案
《滑动和滚动》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五章第三节“简单机械”,主要围绕“滑动和滚动”的主题展开。
内容包括:滑动和滚动的定义、特点、实际应用;探究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滑动和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滑动和滚动的概念,掌握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了解滑动和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计算。
教学重点:滑动和滚动的概念、特点及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小车、圆柱体、斜面、测力计、粉笔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滑动和滚动物体(如铅笔、圆珠笔、轴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来说一说?”学生活动:回答问题,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 新课导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滑动和滚动的区别。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滑动和滚动的概念、特点、实际应用。
教师活动:用PPT展示相关知识点,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教师活动: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思路,积极思考。
5.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布置练习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习题。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滑动和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活动: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
六、板书设计1. 滑动和滚动的概念2. 滑动和滚动的特点3. 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计算4. 滑动和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20N的拉力,物体的重力为100N,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滑动还是滚动?(2)一圆柱体在水平面上受到10N的推力,圆柱体的重力为50N,圆柱体的运动状态是滑动还是滚动?2. 答案:(1)滑动摩擦力=20N,滚动摩擦力=10N。
小班科学教案滚动与滑动教案反思
小班科学教案滚动与滑动教案反思1、小班科学教案滚动与滑动教案反思活动意图:让孩子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活动目标:1.区分物体斜坡的滚动和滑动状态。
2.对滚动和滑动有浓厚的兴趣。
3.培养尊重事实的态度。
4.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愿意大胆探索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活动重点:能够大胆猜测验证,通过操作区分滑和滚。
活动难点:用标记记录猜想。
活动准备:一、经验准备1.有滑滑梯、滚轮胎等游戏经验。
2.了解斜面,知道物体放在光滑斜面上可以滑下来。
二、材料准备1.滑动宝宝的家,滚动宝宝的家。
2.操作的玩具宝宝。
3.使用姓名标记。
科学知识:外形平滑的物体可以滑动,滚动的物体有一个圆形的面,接触斜面,有平滑的底,又有圆形的面,它可以滑动和滚动活动过程:一、看一看1.以游戏引出滚动和滑动。
2.用动作和语言帮助孩子区分滚动和滑动。
二、猜一猜、试一试1.集体猜想验证。
用标记记录猜想,感受验证过程,尊重事实。
2.个人猜想验证。
猜测是否与验证相符,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尊重事实。
三、用一用1.滚动宝宝的身体什么样?滑动宝宝的身体什么样?2.有些宝宝说它既是滚动宝宝又是滑动宝宝,怎么变换?幼儿尝试。
活动延伸:回家与家长一起发现属于“滚动”或“滑动”的生活现象。
活动反思:活动内容取材于幼儿日常生活,从幼儿的游戏中发现其中蕴含了滚动和滑动的科学原理,培养和保护了幼儿好奇心,设计重视科学探究过程。
通过猜想——记录——验证——记录的过程,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态度,丰富了幼儿经验,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社会沟通能力。
在此基础上,幼儿获得的经验得以归纳、提升。
为其树立良好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奠定基础,充分体现科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2、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滚动与滑动教案(附教学反思)活动意图:让幼儿感受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活动目标:1.区分物体斜坡的滚动和滑动状态。
2.对滚动和滑动有浓厚的兴趣。
3.培养尊重事实的态度。
小学资料《滚动与滑动》精品教案
小学资料《滚动与滑动》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四单元《力与运动》中的第2课《滚动与滑动》。
详细内容涉及:滚动和滑动的定义;探究滚动和滑动的特点;讨论滚动和滑动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滚动和滑动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滚动和滑动的定义、特点及联系。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滚动和滑动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教学PPT、实验器材(小车、圆柱体、斜面等)。
学生准备:学习卡片、记录表、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找出哪些是滚动,哪些是滑动。
(2)请学生举例说明滚动和滑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PPT展示滚动和滑动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两者的概念。
(2)讲解滚动和滑动的特点,并用实验验证。
3. 随堂练习(2)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同学补充。
4. 实际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滚动和滑动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2)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滚动和滑动的优缺点。
(2)让学生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他们勇于发表意见。
六、板书设计1. 滚动与滑动2. 内容:(1)滚动与滑动的定义(2)滚动与滑动的特点(3)滚动与滑动的联系与区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滚动和滑动现象。
(2)分析滚动和滑动的优缺点,并说明其原因。
2. 答案:(1)生活中的滚动现象:车轮、滚珠轴承等;滑动现象:滑板、冰鞋等。
(2)滚动优点:减小摩擦,使物体运动更顺畅;缺点:容易产生离心力,使物体偏离轨道。
滑动优点:使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保持稳定;缺点:摩擦力较大,阻力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能否理解滚动和滑动的概念,能否在实际操作中区分两者。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6课时 滑动与滚动教案与反思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江南学校李友峰第6课时滑动与滚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教学难点】整理分析对比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教学过程】一、导入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滑动和滚动3、提问: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垫几根木头)(因为让木头滚动比滑动省力)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
3、教师引导: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
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
(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2)小车的载重相同(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6、记录。
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
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
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9、提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三、制作滚珠轴承1、哪些地方用到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学生非常熟悉的四驱车滚珠轴承)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
3、根据课本的提示小组制作滚珠轴承。
四、小结1、讨论: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2、讨论: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素材积累】司马迁写《史记》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
《滑动与滚动》教学反思
《滑动与滚动》教学反思《滑动与滚动》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的内容。
本节课是继运动与摩擦力之后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又一因素的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通过几张图片,认识滑动与滚动;第二部分是实验探究,测量小车滑动和滚动的摩擦力。
第三部分是制作滚珠轴承,感受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工作的特点及生活中人们把滑动改为滚动的方法。
第一部分情境导入:在上第一个班级时,我出示“小兔子运南瓜”图片,提问学生思考:小兔子如何将南瓜运回家?通过趣味故事情境,讲解滑动与滚动两种运动方式,引出课题《滑动与滚动》,接着请学生双手用力按在桌子上往前推,再把铅笔放在桌子上双手按在铅笔上往前推,感受滑动和滚动。
在下一个班上课时,我制作了一个小兔子搬运南瓜的动画,利用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情趣,从而导入新课,效果更好。
但是导入部分还有应该思考的问题,用手在桌子上摩擦,以及放了铅笔后手在铅笔上滚动,其实不只改变了运动方式,接触面也是不一样的,模拟实验显得不够严谨。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设计时学生只意识到了变量:要测物体滑动时和滚动时的摩擦力进行对比,却忽视了保持不变的因素,提醒学生影响摩擦力的其他因素还有吗?我们要考虑吗?怎样保证只是因为滑动和滚动的运动方式而影响摩擦力?学生很快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控制变量。
我继续向学生提问: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能否用更为具体的数据来说明?怎样根据提供的小车改变使其滑动和滚动呢?此处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动手尝试,他们情绪高涨、思维灵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材料动手,很快一种种办法应运而生,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思维、动手能力,其中有些材料的准备都来自于学生的想法,而有些妙法实在是超乎我意料,其实换做是我也许都难以想到,不得不感叹一句这些聪明的小家伙是如此富有创造性!学生讨论并设计方案,懂得在小车匀速运动过程中进行摩擦力的测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上一节科学课。
在这节课里,我们要共同研究一个问题,你们准备好了吗?(学生:准备好了)
好,上课!(学生起立)
二、导入新课
我们班有六个小组,在今天的课堂上,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最积极,最优秀,好不好?(学生:好)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箱子。
现在老师想找一个同学来推一推这个箱子(准备道具)。
(指名一个同学上来推箱子)
感觉怎么样?推动容易吗?(学生:容易)。
现在老师在箱子里放入东西(把物体放入)你再来推一下试试。
(学生推箱子)
现在感觉怎么样?有什么不同?(学生:第一次推,感觉很轻松,第二次有点用力)
为什么会这样呢?木板还是这个木板,箱子还是这个箱子,是什么让推动箱子的力发生了变化?
(学生:箱子里放入了东西,箱子的摩擦力变大了,推箱子有点困难)
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现在一起复习一下(PPT)
找个同学读一下(指名读)
好,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在不改变物体重量的情况下,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个箱子推起来轻松一些吗?
(学生:可以在箱子下面放木棍,加轮子,涂抹油,放冰块)
老师这里有几根木棍,现在老师想把它们放到箱子下面,我们来看看有什么变化?(指名学生推)
有什么变化呢?(学生:轻松多了)
为什么加了木棍之后推起来就轻松多了呢?谁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学生回答)
没有加木棍时,箱子是滑动的,加了木棍之后,箱子是滚动的,说明箱子的摩擦力和滑动与滚动有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滑动与滚动(PPT,板书)
三、进入新课
首先我们认识一下什么是滑动和滚动(PPT)
对于滚动和滑动两种运动方式,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回答:省力)
你们呢?都这样认为吗?
好,滚动比较省力,这是我们的推测,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能不能通过实验来证明一下呢?你们愿不愿意?(学生:愿意)
四、滑动与滚动实验计划
老师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有弹簧测力计,木棒,物体。
我们利用这些材料自主做实验,老师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先制定我们的实验计划表,(PPT)包括推测,改变条件,不变条件,设计图。
计划表在你们的桌子上,讨论一下,把计划表填写完整。
倒计时开始。
(倒计时PPT)(学生讨论,老师巡视)
研究结束,哪个小组愿意给我们分享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指名回答:变化的是运动方式,不变的是物体重量,运动方向,速度)
以上是我们的研究计划,下面我们来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我们的推测。
(PPT)
五、实验过程
这是我们的实验记录表,做实验的时候,小组的一个同学负责填写表格,一个同学负责做实验,其他同学确定滑动和滚动时弹簧测力计的摩擦力数值。
谁是我们班的班长?你来给我们读一下注意事项。
(学生读)
都明白了吗?
接下来老师给你们6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这个实验,能完成吗?好,倒计时开始。
(倒计时PPT)(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板书表格)
时间到了,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你们的数据。
(小组依次汇报)
这就是我们的实验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很多)
老师贴板书(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很多)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知道了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很多
6、滚珠轴承
在生活中,你能找到滚动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这些东西都有轮子,可以滚动,它们为什么会滚动,是因为轮子里有一个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滚珠轴承)(学生齐读)(PPT滚珠轴承)
这就是滚珠轴承,谁知道它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减小摩擦力)
为什么?(滚动的运动方式)
这里有两个图片(PPT)
一个直接安装了轮子,一个安装了轴承,如果要安装在我们的车上,你选择哪一个?为什么?(学生回答:省力)
除了省力,还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不易磨损)(PPT)
7、小车实验
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比较一下,滚动和滑动谁更省力呢?
老师这里有一个小车,我们可以在上面安装没有轴承的轮子,也可以安装轴承。
我们分别测试它们运动的距离,运动距离远的就表示摩擦力小,运动距离近的就表示摩擦力大。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好不好?
在这个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什么?(滚动和滑动)
不变的条件是什么?(小车重量,跑道,开始的速度)
老师找一个同学上来帮忙,把小车放在跑道上面。
(实验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安装了轴承的小车比安装了轮子的小车运动的远,说明摩擦力小。
8、指尖陀螺
滚珠轴承在生活中有好多应用(PPT)
指尖陀螺都认识吧?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指尖陀螺,这是老师自己做的,你想不想知道是怎么做的?(PPT展示指尖陀螺制作)
这就是指尖陀螺的制作方法,你学会了吗?今天的课后作业就是自己制作一个指尖陀螺。
9、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很认真,在这节课里,你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回答)
是的,我们明白了滚动比滑动摩擦力小很多。
好,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滑动与滚动》学情分析
1、通过前两年的科学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已基本懂得如何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来学习科学,观察和记录能力有所提高,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更合理,能较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能较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2、在上一课《运动与摩擦力》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明白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之间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并且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滑动与滚动》效果分析
1、本节课重视交流技能的培养,让学生能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敢于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语言的科学严谨性。
2、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课堂中,我充分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经历与科学家一样的探究,在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能,体验科学的乐趣。
3、科学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强调手与脑的结合,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实验研究——数据整理——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
4、学生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5、科学课程应更生活化。
从生活中寻找研究素材,让探究贴近生活,
同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滑动与滚动》教材分析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应充分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经历与科学家一样的探究,在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能,体验科学的乐趣。
《滑动与滚动》评测练习
一、填空
1、车轮与地面和刹车片之间的是滚动摩擦。
()
2、为了增大摩擦,人们常常在一些机器部件上加润滑油。
()
3、在机器上广泛地使用轴承,是为了减小摩擦。
()
4、在做物体滑动和滚动摩擦力大小对比实验中,物体的重量应该保持不变。
()
5、同一物体在同一平面上运动,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
二、选择
1、在机器上使用滚动轴承是为了()。
A、增加摩擦
B、减少摩擦
C、节省材料
2、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和纸的摩擦是()。
A、滑动摩擦
B、滚动摩擦
C、两者都有
3、在同一平面上,同一个物体滚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比滑动时的摩擦
力()
A、要大
B、要小
C、一样大
4、下列物体使用了滚动方式的是()。
A、推木箱子
B、滑梯
C、皮带运输机
5、汽车在急刹车时,车轮与地面的摩擦是()。
A、滚动摩擦
B、滑动摩擦
C、两者都有
《滑动与滚动》教学反思
《滑动与滚动》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的内容。
本节课是继运动与摩擦力之后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又一因素的教学。
课前先演示一个有趣的实验――“推箱子” ,这个实验是为了研究摩擦力,课前实验的安排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上课时,从生活实际的情境出发,首先通过动画演示得出滑动与滚动的概念。
然后,为了引出探讨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通过对比活动让他们推测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如何?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滚动摩擦力较小,但还是存在部分反对的声音。
究竟真理是什么呢,需要通过科学实验得出数据来证明。
继而进入本堂课的重点探究环节,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的关系。
《滑动与滚动》课标分析
1. 科学新课程重视交流技能的培养,让学生能在实验研究的基
础上敢于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语言的科学严谨性。
2.科学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强调手与脑的结合,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实验研究―― 数据整理――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