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区域合作发展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区域合作发展思路

一、合作发展宗旨

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契机,以澜沧江—湄公河为纽带,以“同饮一江水、共建幸福家园”为理念,以推进次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开发和开放为动力,以项目合作为突破口,坚持平等协商、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合作机制,按照WTO和次区域合作总体框架及各项协议的要求,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发展合作伙伴关系;沟通次区域陆上大通道,实现次区域与中国、东南亚和南亚市场的对接;营造一个适合国际贸易与投资发展的环境;通过对话确定共同实施的项目,建设经济走廊、产业带,使次区域合作得到扩大和发展,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尽快形成;把次区域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先行试验示范区和陆域经贸区;创造条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改善次区域生态环境,实现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顺应世界经济大潮,增强次区域国际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共建次区域一体化经济,建立稳定而长久的友好合作关系。

二、计划时间和年限

计划编制基准年为2002年,计划年限为2004—2008年,2008年后作远期展望。

三、次区域预期发展目标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阶段目标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

近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东南亚国家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和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预计2004年—2005年,次区域国家GDP和对外贸易额将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相互投资稳步增加,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基本实现已有或新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信息通讯的畅通,为货物进出口和人员往来提供快速、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较好地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与自由贸易区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争取“泛亚铁路”东线尽快开工建设,力争将大通道建设上升为联合国促进次区域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加大投入,促进大通道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中期:次区域国家的GDP、外贸进出口额和外资利用率继续稳定增长,境外投资力度明显加大,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三产业的比重有较大增长,各国产业结构趋向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有较大提高;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重要口岸和城镇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提高城镇化水平,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在次区域各国一些重要沿边结合部,即泰国北部清莱府与缅甸交界地区、中国西双版纳磨憨与老挝么丁交界地区、中国河口与越南老街交界地区、中国德宏瑞丽与缅甸木姐交界地区等,建成重要的经济园区和生产基地;争取泛亚铁路中、西线开工建设。

远期:次区域国家的GDP增长率应不低于前期水平,外贸进出口额和外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有较大提升;次区域国际大通道建设顺利完成;次区域合作机制业已完善,区域大市场业已形成,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特别是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合作及开发,全面推进次区域各国经济的发展。

四、次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

建设大通道、营造大环境、开拓国际市场、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是今后五年次区域发展的主要任务。

1、先行建设次区域自由贸易区。次区域国家要共同努力,使次区域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先行实验示范区,所有即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在次区域先行执行,使次区域国家先行受益;应争取将次区域作为UNDP在全球推行的“平等合作、消除贫困、共同富裕”的实验样板。

2、加快建设联系中国、东南亚、南亚的次区域大通道,逐步完善水路、陆路和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推进昆明—曼谷—仰光、昆明—河内—新加坡、昆明—密支那—印度雷多等三个方向的铁路和公路建设步伐,改造滇越铁路和公路,提高运力;升级改造一批低等级的公路;整治澜沧江—湄公河、红河的一些重要航段,提高航道等级并建设一些重要港口和码头,推进伊洛瓦底江中、缅水陆联运及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充分发挥水运优势;相互开通次区域主要机场之间的航线。

3、建设三条经济走廊,形成贸易、旅游、能源、矿产和农业开发五大支柱产业。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并能够相互对接的贸易运行机制,扩大区域贸易量,促进次区域贸易长足发展,使次区域贸易总量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总量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人流带动物流,建设昆明—仰光、昆明—海防、昆明—曼谷三条经济走廊;形成统一的次区域旅游圈;形成一批自然资源开发基地和“桥头堡”式的现代工业园区,形成一批强势产业,变综合资源优势为产业群体优势。

4、构建次区域共同市场和贸易与投资体系。在重要城市和商品集散地及人口密集地区,建立一批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形成能对次区域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共同市场;确立次区域不同国家之间开展双边或多边贸易共同遵守的较为合理的贸易与投资准入体系,为大市场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5、建立促进次区域发展的合作框架和内在机制。次区域合作既是在“10+3”、“10+1”框架下的合作,又要构建和突出自身“5+1”的合作框架,使合作方式多样化、层次化和制度化。

6、建立环境监测与资源保护网络。在澜沧江—湄公河、红河、伊洛瓦底江以及萨尔温江等主要流域建立防护林体系,使水土流失的态势得到基本控制;建立健全动植物病虫害检疫防治体系、建立自然保护网络,保护珍稀物种;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建成一批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示范区。

7、建立教科文卫和社会保障事业网络。建立较完备的初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立现代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和艾滋病、非典等重大疾病联防共控体系,使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治;建立国家与社会保障保险体系,促进就业与失业保险事业发展。

8、建立次区域反贫困机制,构筑基本生活保障网络。通过消除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实现次区域共同富裕和繁荣发展。

9、遏制婴粟种植、加工、贩运等危害社会行为。在传统的婴粟种植区改种经济效高的农作物,遏制毒品的生产和蔓延。建立有效打击和控制婴粟种植、加工和贩运的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第二节中国云南在次区域合作中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宗旨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抓住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贸易合作为主线,解放思想、认清形势、强化意识、增强信心、开拓进取;培育和壮大农业(含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烟草、旅游、能源、矿产和建筑六大支柱产业;实施层次推进、地带经济、贸易投资、大都市、相互开放和可持续发展六大合作战略;背靠中国内陆,联合大西南和东南沿海省(区),通过政府推动、企业运作,产业先行、区域先试,旅游开路、贸易通关,推进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由化进程,实现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的对接,把昆明建设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都市。云南在次区域合作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对次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力明显增强。实现次区域各国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发展目标

近期:云南省GDP年均增长保持在7—8%的水平,人均GDP年均增长6.5%左右,按可比价计算的GDP达到350亿美元,云南占次区域GDP的比重达到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力争地方财政收入与GDP同步增长;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19:43:38。培育群体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2%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26%左右;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左右,境外投资明显增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8%,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左右。稳定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进入小康。

中期:云南省GDP争取在2000年的基础上在翻一翻,年增长率保持在7—9%以上,云南占次区域GDP的比重达到20%;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群体支柱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9%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40%,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突破,“大通道”建设有重大进展,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