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区域合作发展思路

合集下载

区域联动发展思路与路径

区域联动发展思路与路径

区域联动发展思路与路径区域联动发展思路与路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区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话题。

在加强区域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发展的联动是所有国家的发展和繁荣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篇文章将讨论区域联动发展的思路与路径。

一、政策引领,统筹规划实现区域发展的联动首先需要政策引领,政策的制定需要统筹考虑整个区域内的各相关经济发展领域,如财政、科技、人才等,制定统一的政策方案,并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管和管理,以达到实现协同发展的目的。

同时,在整个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多方面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区域内实现全面发展。

二、资源调配,互利共赢区域联动发展的结构要素不同,资源分别也不同。

资源的有效调配、整合和利用是实现区域联动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资源的调配中需要考虑不同区域利益的平衡,通过相互协商和互利共赢,创造出资源流动的良好条件,进而引领区域发展。

三、交流互通,拓展合作区域内发展的联动必须建立沟通渠道,加强互信与交流,共同探索发展新路径。

一个地区开展联动发展,建立地区发展的合作交流机制,不仅能实现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有效合作,而且可以减小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达到协同发展。

四、市场导向,合作共赢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及市场规模的大小不同,区域联动发展的执行路径都应是市场导向的。

在联动发展过程中,各个区域内的企业应加强合作,密切配合,实现市场资源共享及生产力合作,使得整个区域内的企业更好地利用地区市场优势及资源方案,促进联动区域经济的扩大和发展。

五、优化环境,突破瓶颈区域联动发展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经济环境的不同,如区域工业发展的不平衡,环境问题的不同等问题。

要实现协同发展,必须要通过合理规划和环境整治等措施来加强区域环境整体建设,跨区域建立绿色发展联盟,集中力量解决跨区域环境问题,实现协同发展。

六、创新主导,产业支撑区域联动发展的实现一定需要引领和推动的产业和主导发展方向。

在联动发展过程中,应建立产业深度联动机制,挖掘和运用各个区域自身优势,发展相应的产业与技术,协调联动区域之间的各种产业,以实现协同发展。

区域合作经验发言稿范文

区域合作经验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们地区在区域合作方面的经验。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地区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合作方向为了更好地推动区域合作,我们地区首先明确了合作的方向和目标。

一是深化区域发展战略,发挥地区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加强区域政策协同,推动区域政策与国家政策相衔接,形成政策合力;三是强化区域治理,提高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创新合作机制,拓宽合作领域在区域合作中,我们地区不断创新合作机制,拓宽合作领域。

一是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建立区域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合作中的重大问题;二是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互联互通水平;三是加强区域生态环保合作,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三、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合作环境为了确保区域合作顺利进行,我们地区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合作环境。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区域合作专项资金,支持区域合作项目;二是优化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三是加强人才交流,推动人才资源在区域内合理流动,为区域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四、深化人文交流,增进民生福祉区域合作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合作,更是人文领域的交流。

我们地区积极开展人文交流活动,增进民生福祉。

一是加强文化交流,举办各类文化盛会,展示地区文化魅力;二是推动教育合作,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三是深化医疗卫生合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五、加强风险防控,确保合作安全在区域合作过程中,我们地区高度重视风险防控,确保合作安全。

一是加强政策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化解合作中的风险;二是加强信息安全保护,确保合作信息的安全;三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区域社会稳定。

总之,区域合作是我们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推进我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路与重点领域

推进我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路与重点领域
工、 专业化市场 建设 、 金融 服务等关 键
在我 国 国际 次区域合 作 的重 点 区 领域还有很大提升 的空间 。 为 了进一步 域, 往往都是资源禀赋相对较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区域 , 推进 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 , 今 后需要瞄
推进我国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 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 而且对于次 区域 的 要是包括 G MS和东 盟 自贸区 、中亚次 条件分析
( 一) 有利条件
发 展 基 础
1 _ 中方在次区域 范围内具备较好 的 大 国 ,要肩负起 推进次 区域合作 的重 内 , 往往都是次区域 内的国外 方具 有相
随着我国对沿边地 区的不断重视 , 3 . 国际次区域合作 已经有 了较好基 方则 具有较好 的产业加工能力 、 相对雄
特别是通 过 国家 一系列 的兴边 富 民行 础 动, 我 国边境 地 区得 到较快发 展 , 尤其
是与边境地区毗邻 的城 市 , 更是得 到较 相依 , 具备地相连 、 习相 近的特点 , 在历 程中 , 参与方能够从合作 中获得较 大收 好 较快发展 , 形成 了若干具有重要 区域 史上就 有着 比较 密切 的经济和社 会交 益 , 一般积极性都比较高。
2 0 1 3 年第 0 9 期, 总第 2 7 5 期
经 济 观 察
显改善 , 这将有利于边疆 地区的内通外 联, 促进边疆地 区更好更快地 发展 。 ( 二) 不利条件 4 . 区域资源增值能力不足
F A Z H A N ・ J I N G J I G U A N C H A
球化新形势 , 必须实行更加积极 主动的 和责任不断提高 , 有 能力也有 责任 通过 应 的合作机制。
开放战略 , 完善互利共赢 、 多元平衡 、 安 进一步 的开放推进次 区域繁荣发展。 目

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区域合作机制思路及重大举措

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区域合作机制思路及重大举措

第142期2020年9月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区域合作机制思路及重大举措王丹彭颖柴慧谷金张琳(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002)摘要:加快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区域合作机制,应强化目标共识,实现从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共识向上海大都市圈目标定位共识转变;强化市场主导,实现从市场化项目共建向系统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支撑平台转变;强化优势互补,实现从比较优势发挥向营造区域利益共享及资源互惠机制转变;强化统筹协商,实现从经贸、社会领域的协同向构建高效、有序、常态的空间协同机制转变。

关键词:上海大都市圈区域合作机制长三角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12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309(2020)09-0064-007一、加快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区域合作机制意义2019年12月,中央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上海大都市圈”,这标志着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步入战略新阶段。

加快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合作机制,对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机制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任务。

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合作机制,不仅是贯彻落实这一战略任务的具体内容,更是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的创新实践。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架构下的次区域空间范畴,上海大都市圈合作机制的创新探索将发挥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的“辐射拓展”“中试”作用,将在相对小的空间范围内承担长三角城市群全面合作的“先行试点”任务,积极探索我国区域一体化、均衡化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创新之路。

(二)打造高效有序上海全球城市区域的重要支撑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深化!全球城市以及全球城市区域日趋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

如纽约都市圈以不到美国1%的土地,承载了将近美国7%的人口和8%的GDP;巴黎、伦敦、东京都市圈的GDP占各国的比重均超过30%。

东西部协作 工作思路和计划

东西部协作 工作思路和计划

东西部协作工作思路和计划一、背景介绍东西部协作,是指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协作与合作。

东部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具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基础和产业体系,而西部地区则面临一系列的发展困难。

因此,东西部协作成为促进区域发展均衡、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建立协作机制为了有效推进东西部协作工作,首先需要建立起协作机制,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任务。

这一机制应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的参与,形成合力。

同时,还需要明确协作的目标和重点领域,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制定工作思路1. 加强交流合作:东部地区可以通过派遣专业人才、技术团队等形式,向西部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培训等帮助,促进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同时,西部地区可以通过推动资源开发、优化营商环境等方式吸引东部地区的投资和合作。

2. 打破行政壁垒:为了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合作,需要打破行政壁垒,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

各级政府应积极探索合作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优惠条件,为企业和项目合作提供便利。

3. 发挥产业优势:东部地区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与西部地区的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东部地区可以将自身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等优势资源引入西部地区,帮助其发展特色产业和壮大经济实力。

4. 推动人才流动:人才是推动协作发展的重要力量。

应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鼓励东部地区的专业人才到西部地区工作、创业,帮助西部地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同时,西部地区也应积极培养本地的高层次人才,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5. 完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推动协作发展的重要支撑。

应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降低区域间的交通成本和信息壁垒,提升合作效率。

四、制定工作计划1.明确时间节点:制定工作计划时,需要明确各项任务的时间节点,确保工作进度的合理安排。

同时,还要根据不同任务的紧急程度和重要性,合理分配资源,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新文档】区域协调发展-范文word版 (8页)

【最新文档】区域协调发展-范文word版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区域协调发展篇一:“十三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十三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作者:肖金成汪阳红《光明日报》( 201X年09月23日 15版)“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发展的基本特征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总体缩小,但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

“十二五”时期,我国各地区经济进入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的发展阶段,尽管增速有所下降,但大部分地区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支撑了全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从全国31个省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东北地区自201X年以后下降。

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受国内外环境影响,近年来,尤其是201X年至今,东北地区和山西省经济增速下滑明显,这些省份以资源、能源输出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主导产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深加工能力相对薄弱,受需求下降影响较大。

一些贫困地区在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发达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

经济带、城市群经济支撑力明显提高,但要素跨区域流动仍存在障碍。

沿海地区始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区域,经济总量仍占据全国半壁江山,长江沿岸省份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40%以上,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全国 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支撑带的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但受财税体制和政绩考核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人才、资本和技术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仍存在障碍,产权保护、市场体系、市场准入、信用体系、市场监管等制度仍有待健全。

不同层次区域合作不断推进,但区域治理机制有待健全。

东中西、跨省市、省内跨市的区域合作与次区域合作广泛开展,合作领域和内容不断拓展,区域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

跨区域合作的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策略

跨区域合作的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策略

跨区域合作的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策略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跨区域合作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在这种合作中,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策略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跨区域合作的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策略,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的重要性跨区域合作的产业协同发展规划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不同地区间的产业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与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产业协同发展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就业机会的增加,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二、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法1. 建立产业协同发展的平台为了实现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平台。

该平台可以是政府主导的合作机制,也可以是企业间的合作组织。

通过平台的建立,不同地区的企业可以进行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协同发展。

2. 制定产业协同发展的规划在建立平台的基础上,需要制定具体的产业协同发展规划。

该规划应明确各地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确定合作重点和目标。

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3. 加强创新能力和技术合作跨区域合作的产业协同发展需要依靠创新能力和技术合作。

各地区应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建立创新平台和研发中心,促进技术的共享和转移。

同时,还可以通过技术合作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4. 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人才是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

各地区应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建立人才培养的机制和平台。

通过人才的流动和交流,可以促进不同地区间的产业协同发展,提高整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的案例分析1.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形成了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2. 欧洲的产业协同发展欧洲各国通过跨国合作,实现了产业协同发展。

跨区域合作的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策略

跨区域合作的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策略

跨区域合作的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策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跨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产业协同发展作为一种有效的合作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文将探讨跨区域合作的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决策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参考。

一、产业协同发展的概念和意义产业协同发展,简单来说,就是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通过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链衔接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下,各个地区和产业可以通过互补、协同和共享的方式,实现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整合,从而提高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产业协同发展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的跨区域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它还可以促进不同地区和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协同发展可以帮助各个地区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共同发展。

二、产业协同发展的原则和路径产业协同发展的实施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和效果的最大化。

首先,合作各方应该建立起互信和共识,明确合作的目标和利益分配机制。

其次,合作各方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的合作关系。

最后,合作各方应该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效果。

在实施产业协同发展时,可以采取以下路径。

首先,可以通过建立产业联盟或合作组织,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其次,可以通过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合作效益。

最后,可以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和研发合作,提高整体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三、在跨区域合作的产业协同发展中,制定合理的规划策略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规划策略供参考。

1. 制定发展战略和目标在跨区域合作的产业协同发展中,首先需要明确发展战略和目标。

这包括确定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产业,明确合作的方向和目标。

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合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2. 加强产业链衔接和协同创新产业链衔接和协同创新是跨区域合作的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内容。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商薇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06期【摘要】本文概述了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务实发展的思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对策一、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现状1、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合作出现过两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珠三角、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展开了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的第二次高潮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这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进一步成熟,一方面市场经济得到初步完善,东部沿海大城市集聚了足够的能量,有辐射周边区域的能力和需要,比如北京辐射的京津冀城市圈,另一方面,为了促进东北、中部、西部的发展,国家通过政策引导区域合作,比如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

发展速度非常快,仅十几年的时间,我国的区域合作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全国各省份都有参与。

2、区域经济合作的层次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合作的初期,多是企业自发的合作,例如大企业的异地投资建厂等,政府做的事情主要是构建市场和信息平台。

随着合作的深入,政府之间协调的内容也从经济层面扩大到了社会和文化层面,比如社会保障、教育就业等等,好处是更加促进了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由此合作的水准进一步提升。

3、企业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成为主角政府和企业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推动力量。

近年来,政府的力量在减弱,企业的力量在增强,这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很有好处。

在企业中,大企业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它通过多种方式推动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比如异地直接投资、企业内部一体化等。

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1、地方政府恶性竞争在区域经济合作当中,在地方政府之间出现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地方政府是地方利益的代表和保护者,他的其重要职责就是维护地方利益。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分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当前态势,探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思路。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战略和政策,推动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创新发展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然后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调整建议,以期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未来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域辽阔的国家,其区域协调发展态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繁荣与稳定。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态势呈现出积极的变化,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从总体上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天然的地理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行优势,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引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同时,中西部地区也加快了发展步伐,特别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战略政策的推动下,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也应看到,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地区在资源、环境、人才等方面存在短板,制约了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些地区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差距,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整思路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加快发展步伐,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二是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联动,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三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层次和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区域间的人才交流与培养,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次区域合作及其发展的成因——一个跨学科视角的分析

次区域合作及其发展的成因——一个跨学科视角的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期
胡 志 丁 等 : 区 域合 作及 其 发 展 的成 因 次
3 5
经 济方 面 的合 作时 , 次 区域 合作 ” 词才 慢慢 代 替“ “ 一 次区域 经济 合作 ” 出现 在 各类报 刊 、 杂志 上, 但 次 区域 合 作 ” 出准 确 定义 的仍 然没 有 , 的只是 一些 定性 分析 。 王琰 婷指 出 , 作 有 如 大
( 云南 师 范 大学 旅 游 与地 理 科 学 学 院 , 昆明 6 0 9 ) 5 0 2 摘 要 :次 区 域 合 作 诞 生 于 2 纪 8 0世 0年 代 末 、O年 代 初 , 从 一 开 始 起 对“ 区 域 ” 次 区 域 9 但 次 及“ 合作 ” 的理 解 就 存 在 许 多 不 问的 见 解 。同 时 由于 次 区 域 合 作 涉 及 边 境 地 区 , 作 的 领 域 又 极 其 广 合 泛 , 次 区域 合 作 产 生 的成 没 有 定论 。 文 列“ 区 域 ’ 次 区域 合 作 ” 定 义 重新 做 了界 定 , 对 本 次 , 及“ 的 对 次 区域 合 作 的 分 类 及 其 相 互影 响 、 征等 作 了 阐述 , 且 从 经 济 学 、 际 关 系 学 、 际 贸 易 学 和地 特 并 国 国 缘 政 治 学 等 不 M学 科 角度 对次 区 域 合作 发 展 的 成 进 行 了理 论 解 释 , 期促 使 我 国更 好 的 参 与 周 以
域合 作提供 有益参 考 。
1 次 区域 合 作分 析
1 1次 区 域 合 作 的 定 义 .
目前 , 多学者 在 频繁 使 用“ 区域合 作 ” 词 时 , 少或 者 根本 就没 有 作 出 明确 的定 众 次 一 很
义 。 多数情 况是 学者们把“ 区域合作 ” 次区域 经济合 作 ” 成 同义 词 。 大 次 与“ 看 此后 , 随着 经济 合作 领域 的不断深 入和 非传统边 境安全 问题 的突 出,次 区域合 作 的内容 已不 再仅仅 局 限于

“十三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

“十三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
家二 级轴带 。 加强开放合作 。 “ 十 三 五 ”时期 ,不 仅 要 继续 深 化 沿 海 地 区 的 对 外 开放 水平 和 对 内 陆 地 区 开 放 的 带 动 能 力 ,还 要 加 快 推 进 沿 边 、 沿 江 和 内 陆 地 区 开 放 通 过 开 放 促 改
“ 十三 五 ” 时期 统 筹 区域 发 展 的战 略思 路
市群为 核心 ,形成 东北 、泛渤 海 、泛 长三角 、
泛珠三 角 、海峡 、中部 、西南 、西北 八大经 济 区 。这 种空 间组织模 式 ,既能发 挥各 区域 自组 织 、自协调 、自调 整的能 动性 ,加强 相邻各 省 的经济 联系与 合作 ,中央 政府也 能发 挥统筹 协 调能 力 ,消 除 区域 壁 垒 ,促 进 要 素 跨 区域 流 动 ,缩小 区域 差距 。
政 策和 措 施 。加 强 对农 产 品主 产 区 的支 持政
策 。对 重 点生 态 功 能 区 ,要继 续加 大 均衡 性
转 移 支付 力度 ,建 立横 向 和纵 向 相结 合 的生 态补 偿机制 。
健全 区域 合作互 动机制 。
信 用 服 务 市 场 建 设 ,共 建 市 场 信 用 监 管 体 系 。加快 改 革户 籍 制度 ,逐 步 取 消依 附 在户 籍 上 的福 利 特权 和 针对 非 户籍 人 口的歧 视 性 规 定 ,提 高 社会 保 障统 筹 层次 ,加快 完 善各 类 社 会保 险 跨地 区转移 接 续机 制 ,进一 步 完 善 财 政转 移 支付 体 系 ,更 多考 虑 常 住人 口基 本 公共服 务均等化 的要求 。
加 强对 城 市 群 、经 济带 和 重 点经 济 区 的 规 划引导 。 更 好地 发 挥 政府 在 规 划编 制 、基础 设 施 建设 、公共 服 务提 供 、生 态 环境 保 护等 领 域 的作 用 ,重 点 对跨 行政 区 、次 区域 进 行规 划

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的战略规划方案

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的战略规划方案

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的战略规划方案一、引言区域一体化合作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各国共同发展的重要路径。

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本文旨在提出一套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的战略规划方案,以促进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推动各国的共同发展。

二、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政策沟通与协调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的基础。

各国应加强政策对话,建立起相互了解与信任的基础。

首先,各国政府应定期举行高层会议,就区域合作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其次,各国政府应建立政策沟通机制,通过定期交流与磋商,解决合作中的分歧与问题。

最后,各国政府应加强政策协调,形成共同的发展战略与目标。

三、促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的重要手段。

各国应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降低贸易壁垒,减少非关税壁垒,加快贸易便利化进程。

同时,各国应加强投资合作,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与政策支持,促进跨国投资的顺利进行。

此外,各国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区域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的重要保障。

各国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水平。

同时,各国应加强互联互通,推动交通、能源、信息等网络的互联互通,提高区域间的物流与信息流通畅程度。

此外,各国还应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五、加强人文交流与合作人文交流与合作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的重要纽带。

各国应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同时,各国应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

此外,各国还应加强卫生、救灾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保障区域的和平与稳定。

六、加强区域间的安全合作安全合作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的重要保障。

各国应加强军事与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起相互信任与合作的机制。

区域发展战略总体思路及实施路径

区域发展战略总体思路及实施路径

区域发展战略总体思路及实施路径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不断加速,区域发展战略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课题。

区域发展战略是针对特定地区的发展需求和优势资源,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本文将从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两个方面,阐述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及实现途径。

首先,总体思路方面,区域发展战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梳理资源:对于不同地区的发展战略,首先要梳理该地区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等。

只有了解地区的优势资源,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发展工作。

2.突出特色: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应该通过定位和特色开发,将其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例如,山区可以发展旅游业,海洋国家可以发展渔业和海洋科技等。

3.产业协同:区域发展战略应该突破单个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联动和协同效应,实现多个产业之间的互联互通。

以形成产业链和值链,提高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4.创新驱动:区域发展战略要以创新为先导,培育和吸引创新人才和企业。

通过加强科技研发、提供优惠政策和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其次,实施路径方面,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制定规划:政府应牵头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方向、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等。

规划中要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确保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2.优化环境:政府应加大对区域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降低企业成本。

同时,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指导和监督,避免短视行为和利益输送。

3.提升服务:政府应加强对企业和居民的服务,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一系列措施,如简化行政程序、减少审核时间等,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此发展。

4.培育创新:政府应建立创新平台,提供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培育和吸引创新人才和企业。

同时,通过加强技术交流和人才培训,提高地区的创新能力。

最后,要构建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在区域发展中,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区域间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任务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任务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任务时间:2012年02月16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杜鹰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好区域问题,不仅关系到不同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关系到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区域发展问题。

“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大积极变化,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我国区域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以来,中央完整地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国家批准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区域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并日益呈现出细化、实化和差别化特征,推动形成了我国区域发展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

一是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战略,东部地区发展速度始终领先于中西部地区。

“十一五”以来,东部地区“一马当先”的增长格局逐渐被打破。

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首次超过东部地区。

2008—2011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连续4年超过东部地区,区域增长格局发生重大而可喜的变化。

二是区域经济增长极不断涌现。

全国经济增长重心区从南到北、由东至西不断拓展。

京津冀地区迅速崛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共同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完成新一轮产业布局,形成了一批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广西北部湾、成渝、关中—天水、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三是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中央出台了促进西藏、新疆、广西、云南、内蒙古、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各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

区域联动发展思路与路径

区域联动发展思路与路径

区域联动发展思路与路径区域联动发展是指通过各地区之间的互动、合作和共赢,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具有协同效应,能够加强各区域之间的互补优势,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并推动社会进步。

下面是我对区域联动发展的思路与路径的探讨。

首先,加强区域间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是实施区域联动发展的基础。

通过建设交通网络,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连通性,提高资源和人员的流动效率。

同时,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各类公共服务,为区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推动区域间的产业协作和合作。

不同地区往往具有不同的产业特色和优势,通过产业协作和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势的互补。

通过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降低成本,推动各地区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同时,通过建立区域间的产业合作联盟,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第三,加强区域间的人才交流和合作。

人才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资源,加强人才交流和合作,能够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共享和创新,推动区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

通过建立人才培训和交流机制,吸引优秀人才来到区域发展,同时支持本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通过共享人才资源,形成人才合力,实现区域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四,加强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强文化交流和互动,能够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共同认同和融合,增加文化多样性和创新能力。

通过建立文化交流平台和展览会,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交流。

同时,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和普及,提高人民素质和文化内涵,推动区域的整体发展。

最后,加强区域间的政策协调和合作。

不同地区之间的政策差异和制度壁垒是制约区域联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加强政策协调和合作,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和管理体系,为区域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政策支持。

同时,积极推动区域的一体化合作,通过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推动区域的整体发展。

综上所述,区域联动发展是实现各地区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重庆市“十二五”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思路初探

重庆市“十二五”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思路初探
孳戾谤 04 肾2 " 1 0
改开 革放
重 市十 互国 区 经 合 愿 初 庆 “二 内 域 济 7 路 搽 隹
。 重庆 市发 展 和 改革委 员会课 题 组
经济全球化 和区域 经济一体化是 当前世 界经 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 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的重要背 是 景 。受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 国内区域经济合作 面临
20 - 2 0 年 实 际 利 用 内 资 由30 跃 上 06 09 - 0亿 16 亿元。 48 年均增长5%, 十五” 0 比“ 提高 1个点。 3 一
是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以产业规 划为引导 、 以
大项 目为重点 、 以不 污染 环境为底线 、 以资源综合 利用为 目的 , 引进 了大批有 利于产业优化 、 附加值 高、 能耗低 、 无污染的项 目。 二是变单项招商为链式 招商。 汽车 、 化工 、 材料等重点产业链 围绕上汽依维 柯红岩重型车 、 巴斯夫MD 等龙头项 目引进 了众多 I 关联配套项 目。三是变重制造 为制造与服务并举 。 获批 “ 国家服 务外 包基地城市 ”物流 、 , 教育 、 金融 、 软件 开发与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引进 内资连
面首选 了三个试点省市 ( 重庆、 安徽和广西 ) 着手建
2・ 04 1 0孳哀舒 肾
束力的监督体系 ;全市产业群 聚度总体水平不高 , 除相对 发达 的汽车摩托车及配件产业外 , 其余产业
大部分核心零部件 和电子元器件需从沿海购进 ; 区
设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 ,将东西部合作上 升
种种挑战 , 不同经济体 之间如何抱 团应对 、 共克 时
伙 伴提 升
随着建设 内陆开放高地战略 的实施 ,加快与
国内兄弟省市构建战略合作联盟 , 新签署渝粤等省 级双边合作协议 1项 。 0 一是周边经济 区合作热潮涌

跨境民族与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研究

跨境民族与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研究

跨境民族与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跨境民族与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贸易的深入,跨国界的族群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族群间的经济合作也日益频繁。

次区域经济合作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如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欧洲联盟(EU)等,也在不断推动各国经济发展和合作。

在这种背景下,跨境民族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变得日益重要。

随着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这一领域的关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跨境民族与次区域经济合作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增进国际间民族友谊、推动全球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深入探讨跨境民族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影响因素、发展模式、案例分析以及政策建议,对于提升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讨跨境民族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发展模式,揭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为推动跨境民族和次区域经济的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系统梳理跨境民族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二是分析影响跨境民族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因素,深入探讨其中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三是探讨跨境民族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模式,寻求适合不同情况的合作路径和策略;四是通过案例分析,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合作实践,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五是提出政策建议,为政府和企业制定跨境民族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希望可以为促进跨境民族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做出贡献,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和合作共赢。

1.3 研究意义跨境民族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跨境民族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问题,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跨境民族与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议题,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间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方案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方案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方案区域协同发展方案是指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将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优势、经济实力和发展需求相互补充,实现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目标。

通过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一、制定区域协同发展规划为了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方案,首先需要制定详细的规划。

该规划应包括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实施机制等内容。

规划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保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各地区应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高公共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同时,要加强跨区域交通的衔接和一体化管理,提高交通流动的便捷性和效率。

三、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建立产业协同发展联盟和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区域间的资源互补和有序流动。

同时,要加强相关产业的合作和协作,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完整体系。

四、加强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各地区应加强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同时,要建立科技创新的合作机制,加强合作研发和技术转移。

五、培育人才队伍人才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

各地区应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提供优质教育和培训资源,培养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和流动,形成人才共享和人才合作的机制。

六、加强合作机制建设为了实现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建立顶层设计和协调机制。

各地区政府应加强沟通和协调,制定统一的政策措施和发展目标。

同时,要建立定期交流和合作的机制,加强各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七、提高财政支持力度财政资金是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持。

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投资。

同时,要建立合理的财政调控机制,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分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区域合作发展思路一、合作发展宗旨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契机,以澜沧江—湄公河为纽带,以“同饮一江水、共建幸福家园”为理念,以推进次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开发和开放为动力,以项目合作为突破口,坚持平等协商、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合作机制,按照WTO和次区域合作总体框架及各项协议的要求,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发展合作伙伴关系;沟通次区域陆上大通道,实现次区域与中国、东南亚和南亚市场的对接;营造一个适合国际贸易与投资发展的环境;通过对话确定共同实施的项目,建设经济走廊、产业带,使次区域合作得到扩大和发展,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尽快形成;把次区域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先行试验示范区和陆域经贸区;创造条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改善次区域生态环境,实现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顺应世界经济大潮,增强次区域国际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共建次区域一体化经济,建立稳定而长久的友好合作关系。

二、计划时间和年限计划编制基准年为2002年,计划年限为2004—2008年,2008年后作远期展望。

三、次区域预期发展目标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阶段目标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

近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东南亚国家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和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预计2004年—2005年,次区域国家GDP和对外贸易额将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相互投资稳步增加,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基本实现已有或新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信息通讯的畅通,为货物进出口和人员往来提供快速、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较好地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与自由贸易区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争取“泛亚铁路”东线尽快开工建设,力争将大通道建设上升为联合国促进次区域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加大投入,促进大通道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中期:次区域国家的GDP、外贸进出口额和外资利用率继续稳定增长,境外投资力度明显加大,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三产业的比重有较大增长,各国产业结构趋向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有较大提高;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重要口岸和城镇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提高城镇化水平,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在次区域各国一些重要沿边结合部,即泰国北部清莱府与缅甸交界地区、中国西双版纳磨憨与老挝么丁交界地区、中国河口与越南老街交界地区、中国德宏瑞丽与缅甸木姐交界地区等,建成重要的经济园区和生产基地;争取泛亚铁路中、西线开工建设。

远期:次区域国家的GDP增长率应不低于前期水平,外贸进出口额和外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有较大提升;次区域国际大通道建设顺利完成;次区域合作机制业已完善,区域大市场业已形成,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特别是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合作及开发,全面推进次区域各国经济的发展。

四、次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建设大通道、营造大环境、开拓国际市场、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是今后五年次区域发展的主要任务。

1、先行建设次区域自由贸易区。

次区域国家要共同努力,使次区域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先行实验示范区,所有即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在次区域先行执行,使次区域国家先行受益;应争取将次区域作为UNDP在全球推行的“平等合作、消除贫困、共同富裕”的实验样板。

2、加快建设联系中国、东南亚、南亚的次区域大通道,逐步完善水路、陆路和航空立体交通网络。

加快推进昆明—曼谷—仰光、昆明—河内—新加坡、昆明—密支那—印度雷多等三个方向的铁路和公路建设步伐,改造滇越铁路和公路,提高运力;升级改造一批低等级的公路;整治澜沧江—湄公河、红河的一些重要航段,提高航道等级并建设一些重要港口和码头,推进伊洛瓦底江中、缅水陆联运及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充分发挥水运优势;相互开通次区域主要机场之间的航线。

3、建设三条经济走廊,形成贸易、旅游、能源、矿产和农业开发五大支柱产业。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并能够相互对接的贸易运行机制,扩大区域贸易量,促进次区域贸易长足发展,使次区域贸易总量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总量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人流带动物流,建设昆明—仰光、昆明—海防、昆明—曼谷三条经济走廊;形成统一的次区域旅游圈;形成一批自然资源开发基地和“桥头堡”式的现代工业园区,形成一批强势产业,变综合资源优势为产业群体优势。

4、构建次区域共同市场和贸易与投资体系。

在重要城市和商品集散地及人口密集地区,建立一批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形成能对次区域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共同市场;确立次区域不同国家之间开展双边或多边贸易共同遵守的较为合理的贸易与投资准入体系,为大市场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5、建立促进次区域发展的合作框架和内在机制。

次区域合作既是在“10+3”、“10+1”框架下的合作,又要构建和突出自身“5+1”的合作框架,使合作方式多样化、层次化和制度化。

6、建立环境监测与资源保护网络。

在澜沧江—湄公河、红河、伊洛瓦底江以及萨尔温江等主要流域建立防护林体系,使水土流失的态势得到基本控制;建立健全动植物病虫害检疫防治体系、建立自然保护网络,保护珍稀物种;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建成一批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示范区。

7、建立教科文卫和社会保障事业网络。

建立较完备的初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立现代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和艾滋病、非典等重大疾病联防共控体系,使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治;建立国家与社会保障保险体系,促进就业与失业保险事业发展。

8、建立次区域反贫困机制,构筑基本生活保障网络。

通过消除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实现次区域共同富裕和繁荣发展。

9、遏制婴粟种植、加工、贩运等危害社会行为。

在传统的婴粟种植区改种经济效高的农作物,遏制毒品的生产和蔓延。

建立有效打击和控制婴粟种植、加工和贩运的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第二节中国云南在次区域合作中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一、发展宗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抓住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贸易合作为主线,解放思想、认清形势、强化意识、增强信心、开拓进取;培育和壮大农业(含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烟草、旅游、能源、矿产和建筑六大支柱产业;实施层次推进、地带经济、贸易投资、大都市、相互开放和可持续发展六大合作战略;背靠中国内陆,联合大西南和东南沿海省(区),通过政府推动、企业运作,产业先行、区域先试,旅游开路、贸易通关,推进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由化进程,实现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的对接,把昆明建设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都市。

云南在次区域合作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对次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力明显增强。

实现次区域各国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发展目标近期:云南省GDP年均增长保持在7—8%的水平,人均GDP年均增长6.5%左右,按可比价计算的GDP达到350亿美元,云南占次区域GDP的比重达到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力争地方财政收入与GDP同步增长;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19:43:38。

培育群体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2%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26%左右;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左右,境外投资明显增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8%,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左右。

稳定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进入小康。

中期:云南省GDP争取在2000年的基础上在翻一翻,年增长率保持在7—9%以上,云南占次区域GDP的比重达到20%;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群体支柱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9%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40%,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突破,“大通道”建设有重大进展,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远期:云南省GDP保持稳定增长,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经济结构趋于优化合理,群体支柱产业竞争力增强,高新技术、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大大提高,外贸进出口和外资利用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大通道”建设顺利推进并建成,人民生活水平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本世纪中叶云南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

三、推进六大合作战略1、层次推进战略。

确定优选发展的地域和领域,按照层次发展、梯度推进的原则,由近而远、先易后难、重点突出、逐次展开、全面推进次区域合作。

从地缘上考虑,云南可优先与越南、老挝和缅甸合作;从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上考虑可优先与泰国、越南合作;从产业和企业转移难易程度上考虑可与老挝、柬埔寨合作。

以项目建设和重点领域的开发带动合作,循序渐进、全面推进。

2、地带经济发展战略。

依托次区域国际大通道建设,分地域、分通道走向,推进开发合作,逐步辐射整个次区域。

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交通干线为纽带,构建经济走廊和产业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云南重点抓好“一区三走廊”建设,即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昆明国际大都市,建设昆明—曼谷、昆明—海防、昆明—仰光经济走廊。

3、贸易和投资促进战略。

扩大贸易和投资,促进跨国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已成为今后次区域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通过商品、技术、服务、跨国公司运营和其它资源的国际间流动和交流,使次区域与全球经济紧密联系,从而达到以外贸和投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4、大都市带动发展战略。

以中国昆明、泰国曼谷、越南胡志明市等大城市为基础,构筑面向整个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国际大都市,以此带动全流域的开发与发展,并培育壮大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中国思茅和景洪、泰国会晒和清莱、老挝琅勃拉邦和万象、柬埔寨金边和暹粒、越南河内等大中城市,促进中、泰、缅“金三角”、中、老、缅“绿三角”和中、老、越“小三角”结合部及其它地区小城镇发展。

5、相互开放战略。

次区域各国都按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开放的要求,以政府引导、企业自主为前提,充分调动各国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推进各国间的相互开放,以开放促合作、以开放促开发、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