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有效性研究_梁琪
我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有效性研究--基于河南省会城市郑州市

我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有效性研究
——基于河南省会城市郑州市的实证研究
许艳霞黄大林杨洋张艳敏郭庚欣
(1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郑州 450018,2.中国人民银行商丘市中心支行,河南商丘 476000,
3.中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洛阳471000)
2008年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管理成为世界 各国的共识。我国在宏观审慎实践方面积极探索, 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建立逆周期调节的宏观审 慎管理框架”列入政策文件,并在“十二五”规划 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逆周 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o 2016年初,人 民银行在原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基础之 上,研究构建了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完善 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基本框架,并在《2016年第四 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适合我 国国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按照“因城施策”原 则对房地产市场实施调控,强化住房金融宏观审慎 管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 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 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把宏观审慎政策 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进行了安排部署。宏观审慎管 理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提升 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保持
信贷规模、经济增长、居民收入以及金融环 境等因素均可通过不同渠道影响房价,形成房地产 泡沫。图1以信贷规模为例,信贷规模扩张,导致 市场流动性宽松、实际利率下降,降低了开发商和
Investigate Research
购房者的借贷成本,刺激了开发商投资热情和购房 者投机需求。同时,信贷规模的扩张对居民预期产 生影响,居民会认为这种宽松会一直保持下去,刺 激购房者的消费,进一步推动房价走高。再进一 步,购房者将购得的房产抵押给银行,贷得的资金 可能又用于投机炒作,加剧了房地产市场顺周期风 险。
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有效性研究_梁琪

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具有效性研究_梁琪经济科学?2015年第2期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具有效性研究*梁琪李政⼘林(南开⼤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摘要:本⽂将差别存款准备⾦动态调整机制和可变的LTV上限作为宏观审慎政策⼯具的代表,利⽤中国商业银⾏2003-2012年的微观数据,采⽤系统GMM⽅法实证检验了这两⼤⼯具在抑制商业银⾏信贷扩张、杠杆率变动及其顺周期性中的作⽤,评估了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具的有效性。
研究显⽰,这两⼤⼯具能够显著影响中国商业银⾏的信贷增长和杠杆率变动,⽽且通过其逆周期调节,能够有效降低银⾏信贷扩张和杠杆率放⼤的顺周期性,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具的调控是有效的。
由于其传导机制的不同,准备⾦率的调控效率在不同类型银⾏间的差异相对较⼩,可变的LTV上限对五⼤⾏和全国性股份制银⾏的效⼒则要⾼于城商⾏和农商⾏。
研究结果为构建中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科学有效地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撑。
关键词:宏观审慎政策⼯具有效性系统性风险顺周期⼀、引⾔2007-2009年的全球⾦融危机的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危机引发了各界⼈⼠对系统性⾦融风险的关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希望通过宏观审慎政策来化解系统性风险,以实现⾦融稳定。
⽬前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是学术界对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的许多问题还未形成共识,不同的国家对其理解也不完全相同。
在宏观审慎政策理论研究不断完善的同时,宏观审慎⼯具的操作实践已经⾛在了理论发展之前。
宏观审慎⼯具的引⼊主要是应对时间维度和跨部门横截⾯维度的系统性风险。
现阶段我国存在时间维度和截⾯维度的潜在系统性风险,前者表现为信贷和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快速增长,后者则表现为银⾏之间、银⾏部门与⾮正规融资及地⽅融资平台之间⽇益增加的关联性(Wang和Sun,2013)。
在本次国际⾦融危机之前,我国已经使⽤⼀系列的宏观审慎⼯具,包括房地产调控政策,如可变的贷款价值⽐率(Loan-to-Value,LTV)上限以抑制呈泡沫化的抵押贷款增长和房地产市场风险;差别存款准备⾦的动态调整机制来调控信贷增速,抑制信贷扩张和杠杆率变动的顺周期性,平滑信贷周期。
【浅议宏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

【浅议宏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2022年,在全球的经济一片欣欣向荣时,一场来势迅猛的金融危机迅速的将经济由高峰拉下。
这场金融危机是在世界经济处于低通胀、低利率、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下发生的,人们对此进行了剖析,由此得出:现行的微观审慎监管还不足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金融体系的安全需要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并驾护航。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定义宏观审慎监管,就是从宏观层面上对整个金融体系进行监管。
它是相对于微观审慎监管而言的。
国外的很多学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将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在两种监管形式的目的、关注范围和所注重的风险性质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来得出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
国内很多学者的文献宏观审慎监管一个较明确的定义。
总体认为宏观审慎监管是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对微观审慎监管的升华。
但是,通过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些都是通过将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兼管做比较并进行总结而得出的结果。
这样使定义更精炼和明了。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分析(一)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要求宏观审慎监管的存在经济发展有一个周期,在历经繁荣之后必定会经历衰退。
在经济回升阶段,利润增多,作为实际经济市场上有限理性的人们普遍对未来的预期向好。
这时,消费者会提高消费,企业会增加投资,银行则会降低信贷标准,这些会进一步的推动金融泡沫的增长。
银行降低信贷标准,也会形成很多的不良资产。
周小川认为金融体系的内在顺周期特征来源于信用评级问题和来自外包的羊群现象,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盯市原则和按模型定价以及新巴塞尔协议内部评级法。
黄亭亭则认为个体行为有限理性和市场行为短期性是导致顺周期性的根源。
许多国外学者也对金融体系的内在顺周期特征进行了论述,其观点都大致相同。
(二)现有的对金融体系是否稳健运行的衡量指标存在缺陷以巴塞尔资本协议为代表的微观审慎监管通过规定资本充足率、资本流动性来对单个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但是,从这次爆发的金融危机可以看出,这两个指标并不可靠。
宏观审慎政策下国家审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路径分析

宏观审慎政策下国家审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路径分析一、宏观审慎政策的概念及意义宏观审慎政策是指通过宏观层面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和管理,以及对整体金融风险的评估和预防的一种政策工具。
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还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二、宏观审慎政策下国家审计的作用在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过程中,国家审计肩负着对金融系统整体风险的评估和监管的重要责任。
国家审计不仅要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表进行审计,还要对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
1.风险评估和监测:国家审计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全面审计,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监测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资产负债表的稳健性。
2.整改建议:国家审计根据审计结果,向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提出整改建议,帮助其改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减少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3.风险预警:国家审计可以通过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审计和评估,提前发现并预警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为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1.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国家审计应当加强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审计,发现和纠正金融机构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和风险隐患,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
2.加强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审计:资产负债表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核心,国家审计应当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全面审计,确保其准确、完整和可靠。
4.加强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建设:国家审计应当加强对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建设,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通过以上路径,国家审计可以更加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四、对国家审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建议1.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国家审计应当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及时向金融监管部门提供审计结果和风险预警信息,为其制定和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提供重要支持。
宏观审慎政策及货币政策效果探讨_基于DSGE框架的分析_梁璐璐

t ′ E0 ∑ ′ ′ c h n n l l j t+ t - β
[
η ( ′ L t)
n +χ l
′ M ] ( P )
t
/ / / 假设 家 庭 存 款 ( 或贷款) 为b ′ ′ ′ ′ ′ Pt 为实际工资 , Pt , Rt-1B Pt 为 利 息 令 ω t =W t t =B t t-1 , / 收入 ( 或支付 ) 房屋价格为 q 则耐心家庭的预算 Rt-1 为t-1 期到t 期的名义利率 , Pt , t =Q t 约束为 :
二、 理论模型
( ) ( 的基础模型没有对家庭进行区分 , 附录中的扩 本文采用 I I a c o v i e l l o 2 0 0 5 a c o v i e l l o 2 0 0 5) ) 的思想 , 展模型 , 将家庭分为耐心家庭和非耐心家庭 ,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 B 引入宏 e a u等( 2 0 1 2
① 观审慎政策和针对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 。
一) 耐心家庭 ( 耐心家庭最大化其一生效用函数 :
∞
t=0 η , ) 耐心家庭折旧率β 其中 , ′ ′ ′ ′∈ ( c h L 0, 1 t 是消费 , t是 拥 有 的 房 产 , t是 耐 心 家 庭 提 供 给 生 产 商 的 / 劳动时间 , ′ M Pt 表示实际货币余额 。 t t
收稿日期 : 0 1 3 2 - 0 - 2 6 6 , 作者简介 : 女, 河北石家庄人 , 梁璐璐 (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 9 8 8- ) 1 ( , 赵胜民 ( 通讯作者 ) 男,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1 9 6 7- ) , 男, 黑龙江哈尔滨人 ,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 田昕明 ( 9 8 6- ) 1 , 罗金峰 ( 男, 湖北宜昌人 ,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 9 8 9- ) 1
2017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研究生导师梁琪研究经历介绍

2017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研究生导师梁琪研究经历介绍姓名:梁琪所在单位:金融学系毕业院校:南开大学职称:教授研究方向:宏观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分析招生专业:金融学、金融工程现任校内外职务:经济学院院长个人简历: 2007年至今,南开大学金融学系,博士生导师。
2005年至今,南开大学金融学系,教授。
2003年至今,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Institute)会员。
2003年-2005年,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一桥大学商学研究科客员研究员。
2001年至2003年,日本一桥大学商学研究科,博士后。
2001年至2005年,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
1999年至2001年,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讲师。
主讲课程与研究生指导:曾主讲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金融工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和《国际经济学》。
现主讲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固定收益证券分析》。
科研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与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基于承销商独立性视角”(批准号71272183),2013年至2016年,项目负责人。
主持:天津市政府金融办中德项目,“天津市交易所市场体系研究”,2013-2014年,项目负责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公司治理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度量研究”(批准号71072097),2011年至2013年,项目负责人。
主持:天津市滨海新区科技计划项目,"天津市滨海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构建研究”,2010年至2011年,项目负责人。
主持:天津市南港工业区管理委员会项目,“天津市南港工业区一期围海造陆及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报告经济论证研究”,2010年至2011年,项目负责人。
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管理与金融监管研究”,2008年至2010年,项目负责人。
宏观审慎政策评估的研究与实践

一、宏观审慎政策评估概述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宏观审慎政策是宏观审慎管理中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评估方法、传导机制和治理架构等要素的总称。
在2010年的G20峰会上,各成员国对宏观审慎的定义达成共识,认为宏观审慎政策主要是指利用审慎性工具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从而避免实体经济遭受冲击的政策。
2016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和国际清算银行(BIS)联合发布报告①,对宏观审慎政策的内涵、目标、政策工具等进行系统研究,将宏观审慎政策定义为:利用审慎工具来防范系统性风险,从而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及其影响程度,目标是减缓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机构、跨市场的风险传播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的冲击,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
该报告指出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八大核心要素,其中包括明确授权负责宏观审慎政策制定的主体、加强宏观审慎政策的合法性、政策出台前充分考虑成本和收益、政策出台后进行有效性评估和及时研究政策工具的退出问题等。
宏观审慎政策评估贯穿于宏观审慎管理过程,主要是运用评估分析方法和评估模型等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实施前后的影响和效果进行评价,更好地实现金融稳定目标。
IMF、FSB和BIS(2016)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各国的宏观审慎政策大多是在2008年金融危宏观审慎政策评估的研究与实践辛晶晶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对危机成因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反思,强调了宏观审慎政策评估对提升政策工具有效性的重要意义,以期更好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
本文分析了宏观审慎政策评估的概念和对象,梳理了评估方法、评估模型及评估数据运用的已有研究和实践,以期对开展宏观审慎政策评估提供进一步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宏观审慎 政策工具 事前评估 事后评估中图分类号:F83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1246(2019)12 - 0067 - 06①IMF, FSB, BIS. Elements of Effective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Lessons from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R/OL ]. https:/// external/index.htm, 2016-08-31.机之后才出台的,在具体实施方面缺乏广泛的经验,其实施效果必须通过事后评估加以检验。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断加快 ,尤其是 18年 以后西方 国家掀起 以 “ 年 ,是十国集 团央行行长倡议建立的对 银行实施 90 自
收稿 日期 :2 1-1— 0 0 1 2 2 作者简 介 :唐 珂 ,男 ,汉族 ,吉林 长春 人 ,博 士 ,中国人 民银行长春 中心支行 ,会计师。
吉 林 金 融 研 究 监管 的 自律性组织 ,从它的发展 轨迹来看 ,主要 面 ,基本观点是 降低系统性危机的风险和成本。 分为 两个层面 ,一是 源于德 国HE T T 银行 C r a a2 1 b 将 宏观审 慎政策 的 目标描述 为 RS A T a u n (0 O ) 和美 国富 兰克林银行倒闭 ,监管者制定了通 过加 通过明确解决所有金融机构之相互联系 、共 同风 强银行资本而弥补信用风险的 巴塞尔协议 I;二 险暴露 以及金融体系 的顺周期性来降低系统性风 是 19 年 巴林银行倒闭和19 年东南亚金融 危机 险。P rt n u rz2 0 a认为宏观审慎政 93 97 eot a d S ae(0 9 ) i 使政策制定者认识到金融机 构除了有信用风 险 ,
比例 、存贷 比率 、动态流动性要求和 目标于跨境 该独 立成 员 由总 统任 命 并经 参议 院批 准 ,任期
负债 的工具 。
六年 。其余 有投 票权 成 员任 期与 各 自所在 机构
4 跨部 门工具 。其主要 目标在于控制跨部 门 任期相 同。列席成 员 以顾 问身份参 与F OC . S 的运
摘
要 :发端于美 国次贷危 机的全球金融危机 引起 了全球政策制定者对各 国货 币政策 和金融监管的
强烈反 思。有效防范金融机 构的顺周期和系统性 风险 ,促进全球经济金融平稳运行 ,构建宏 观审慎
政策框架 已成为政策制定者 的共识 。当前的 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给我 国传统 的货 币政策和 金融监 管带来 十分 严峻的挑 战,构建符合 中国国情 的宏观 审慎 政策框架 ,对于 防范和化解金 融风 险 ,促进 我国经济增 长方 式转变 ,保持我 国金融机构健康 发展 ,实现国内宏观经济可持续增长有着十分重要
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比较研究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理论研究Βιβλιοθήκη 中,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DSGE) 模型由于能够通过 引入外生冲击模拟金融政策影响经济变量的动态路 径,从而成为政策有效性评估的主流工具,有学者 甚至认为,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模型本质上是 DSGE 模型的一个政策应用 (方意,2016),其主要建模思 路 为 在 NK-DSGE 模 型 的 基 础 上 引 入 金 融 中 介 部 门 (Gertler 和 Karadi,2011),进而设定宏观审慎政策规 则,并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评价宏观审慎政策对信 贷市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等变量是否具有逆周 期调节作用。具体来看,现有模型对于宏观审慎政 策的设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将宏观审慎工具纳 入货币政策规则,即在货币政策基础上加入对信贷 量、资本资产价格等指标的逆周期调节机制,如 Faia 和 Monacelli (2007) 分别将资产价格和信贷量引入 泰勒规则中,发现盯住这两个变量可以实现稳定金 融市场的目的。李天宇等 (2017) 将具有宏观审慎性 的货币政策规则纳入 BGG-DSGE 模型,发现宏观审 慎的货币政策具有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且合理确 立政策规则系数可以增强政策的正向外溢效果。第 二类是直接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家庭 贷款价值比等指标进行宏观审慎管理,比如,Gerali 等 (2010) 基于一个引入银行抵押机制的 DSGE 模 型,发现基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可 以显著减少次贷危机对欧元区造成的负面影响,从 而 认 为 宏 观 审 慎 政 策 是 有 效 的 ; Vlcek 和 Roger (2012) 将政府债券纳入模型,发现对资产流动性的 宏观审慎管理有利于金融稳定目标的实现;Angelini 等 (2011)、Tavman (2014) 基于一个纳入房地产部 门的 DSGE 模型,发现对贷款价值比的逆周期调节显 著抑制了房价过快上涨,从而对稳定经济具有促进 作用。国内方面,不少学者发现将宏观审慎政策直 接纳入 DSGE 模型后,信贷增速和资产价格波动率等 受到了抑制,体现了宏观审慎政策对于我国金融稳 定目标的实现是有效的。比如,马勇和陈雨露 (2013) 拓展了 Gertler 和 Karadi (2011) 模型,发现 基于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和金融监管政 策通过合理的组合和搭配,有效地起到了稳定我国 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作用。方意 (2016) 基于社会福利 改进的视角,发现盯住房价贷款价值比、产出存贷 比和信贷存贷比的宏观审慎政策均能改进社会福 利,从而为我国的政策实践提出了具体方案。徐海 霞和吕守军 (2019) 基于一个异质性家庭的 DSGE 模 型也得出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利于提升社会福利的
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政策:理论、工具与实施

宏观审慎政策可 以看成是 旨在减少系统性风险 的安 全、 稳健 的政策 , 这里的系统性 风险可 以定义 为“ 由部分
另外 , mn em i (0 9 、, nk  ̄ s 2 1 ) 从 B n r e r 2 0 ) C aa o o ( 0 0 等 e e 理论 和经验上探讨 了金融市场 中的资产价格一 杠杆 率 周期性特征 。在这一周 期 中, 不断增加 的乐观 情绪 导致 了价 格上涨和金融市场流动性 的增加 , 保证 金 ( 扣减 率 ) 的减少 以及杠杆率 的提高 。 当金融 市场 的重 要性 相对
二、 宏观 审慎政 策的理论基础
“ 向” 纵 顺周 期视 角与金 融变 量尤其 是信 贷周 期有 关, 最初的一些研究是关 于信贷周期和金融危机关系 的。 Mm y 18 ) Knl e e adAi r20 ) 阐述 了 i k (92 、 i e r r n le(05 等 dbg b 信贷 急剧增长 和资产价格泡沫引发金融危机的原理 。随
[ 收稿 日期]02 _4 0 2 1_0—1
一
于信贷市场上升 时 , 产价格一 杠杆率 周期 的作 用对 资 整个 金融体 系 的稳定 性就 具有 重要 影响 。在 现 实 经济 中, 由于全能银行的存在以及传统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 之间 的关 系 , 融市场 的行为对金融 体系 的稳定 性确实 金 产生了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 。 从“ 向” 横 关联性视角看 。 究主要集 中于危 机 的传 研 染性 。事实上 , 银行之 间由于下列原 因具有很 强 的关 联
是审慎 的政策 。同样 , 传统 的微观 审慎政策工 具虽 然也 可 以用于宏观 审慎 目的 ( 实 , 其 所提 出 的大部 分宏 观审 慎政策工具都 曾用 于微 观审 慎 目的 ) 但 它们 的适 用范 , 围、 在 的逆周 期性 以对危机传 染性 的作用则 由它们 的 潜 系统性决定 。宏观 审慎政策 既可 以通过加强整个金 融体 系承受 冲击的能 力发挥 作用 , 可以通过积极 限制风 险 又 累计产生效果 ( G S2 1 ) C F ,00 。 从理论上看 , 宏观审慎 政策可 以从两个角 度来 加 以 探讨 : 一是 从“ 向” 周期视角 。这一视 角重视 风 险在 纵 顺 不 同周期 阶段 的积 累和 释放 ; 二是 “ 向” 联 性视 角 。 横 关 该视角关注金融机 构之间共同的风险暴 露和危 机的传染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和政策协调的有效性研究

本文为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 “ 中国系统性风险与宏 观审慎监管研究 ”的部分成果 。
2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和政策协调的有效性研究
总第 3 6期
由于 系统性风险有可能会在看似稳健的经济 体内部 累积 ,不能将 寻求金融稳定作为宏观经 济政 策工具组合 的附属 目标 ,而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 的政策工具应对系统性风险 的累积 。在本 轮全球金融危 机后 ,用 于管理 和防范金融 系统性风 险的宏观审慎监管理念受到空前重视 ,宏观
2 0 1 4 年 第1 2 期
具和政策协调的有效性研究★
廖 岷 林 学冠 寇 宏①
摘要 :随着各 国逐步将宏观审慎监 管应用到金 融 系统性风 险管理 实践 ,宏观 审慎政策的有 效性 逐步成为学术界和 实务界 关注的重点。本 文从 两个 维度分析 了我 国宏观 审慎监管政策的有 效性: 在 监管工具有效性 维度 ,实证分析 了我 国应用宏观 审慎政 策工具控制 系统性风 险的效果 ,
( c o u n t e r - c y c l i c a l c a p i t a l b u f f e r s ) 、动态拨备 ( d y n a mi c p r o v i s i o n i n g ) 、贷款价值 比率上 限 ( 1 o a n .
t o . v a l u e c a p , 以下简称 L T V) 、 债务收入 比率上 限 ( d e b t . t o . i n c o me c a p ,以下简称 D T I ) 、 杠杆率 、 存贷 比等 ;二是跨 部 门维 度 ( c r o s s — s e c t i o n a l d i me n s i o n ) ,即应对特 定 时间 内金融机 构共 同 的 或相关联 的风 险暴 露 ,代表性政策工具包 括系统性资本 附加要 求 ( s y s t e mi c c a p i t a l s u r c h a r g e ) 、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检验——基于对114家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检验——基于对114家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周 晔 陈亚杰1摘要:本文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查数据库构建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综合指标,同时选取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价值比上限代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检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通过对2008—2018年间我国114家商业银行的实证检验发现,无论是单一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还是宏观审慎工具综合指标,均能抑制信贷规模以及房价的快速增长,减少系统性风险的积累;且针对特定目标设立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政策效果更为显著。
进一步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在微观层面也能有效抑制银行风险。
就具体的政策效果而言,相较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反应更为敏感。
关键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房价增速;信贷增长;系统性风险;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我国的金融结构以银行体系为主导,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房地产市场泡沫化、信贷快速增长、影子银行扩张等因素所引发的银行业风险囤积。
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我国信贷规模和房地产价格快速增长,银行之间、银行与非正规融资机构以及与地方融资平台之间的关联性日益提高,信贷周期波动逐渐加大,社会杠杆率快速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不断累积,金融失衡逐渐显现。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存款类金融机构信贷总额占GDP的比重已达到172%;从住房市值与GDP的比例看,2018年中国为1 周晔,经济学博士,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陈亚杰,硕士研究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作者感谢编辑和匿名审稿人的建设性意见,文责自负。
*本文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防控及监管效果研究”的资助(项目编号:15BJY171)。
356%,高于美国的126%、日本的208%、德国的238%、英国的320%、法国的341%1。
房地产行业的过度繁荣叠加银行信贷扩张,推动房价持续上涨,加剧了房地产市场泡沫。
我国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调控效果研究

Research on Effects of Counter Cyclical Macro-
prudential Policy Tools
作者: 俞洁芳[1];夏超棂[2]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杭州310058;[2]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杭州310058出版物刊名: 浙江社会科学
页码: 4-11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7期
主题词: 宏观审慎政策;金融周期性;逆周期调控;贷款价值比
摘要: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主要经济体意识到传统的货币政策不足以防范系统性风险,纷纷引入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以减缓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和促进金融稳定。
本文基于我国2008-2018年的金融数据,构建了金融周期性指数并运用VAR模型检验了我国主要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
研究表明,拨备覆盖率(PC)、逆周期资本缓冲(CCyB)调控效果显著,而贷款价值比(LTV)在降低房地产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同时,容易引起金融体系的短期波动。
在此结论基础上,本文对完善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提出了政策建议。
中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研究

中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研究为了维护经济金融的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各界普遍达成应引入宏观审慎监管的共识,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作为宏观审慎监管机制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介绍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最后探讨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的运用。
标签:宏观审慎;工具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作为宏观审慎监管机制的重要载体,其研究与开发已经成为学界重要的研究领域,而且宏观审慎监管目标的实现和不同监管主体之间的联结有赖于监管工具,因此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在整个监管框架中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大量的监管工具不断投入实际运用,以及在监管改革的推动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维护金融系统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延伸和深化,是引入宏观审慎监管的最重要和最终目标,相对应的,作为其监管工具,整体上来说,是致力于系统性风险的测量和化解,由于金融系统的具有顺周期性的特征,监管工具也要随之兼顾逆周期性。
在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具体运用过程中,必须依赖于微观基础,并充分考虑作用对象的现实基础。
无论新旧监管原则,资本监管都是最重要的支柱之一,但是新的监管原则,除了需运用到传统的监管工具之外,还要运用到针对宏观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政策工具,以起到配合的作用。
因此,考虑到现实微观基础的不同以及整个经济环境的变迁,部分宏观审慎工具可由原有微观审慎工具演变而来,而更多的是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设计。
由于宏观审慎监管从概念的提出到走入实践运用时间较短,对宏观审慎监管的认识存在不足,从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CGFS)进行的“中央银行使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问卷来看,大部分国家央行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理解较宽泛。
一部分央行认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是针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以及专门作用于系统重要金融机构的政策工具,一部分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中引入微观审慎监管工具以降低系统性风险。
还有一部分中央银行将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货币政策引入到宏观审慎政策措施中。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和政策协调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 廖岷[1];林学冠[1];寇宏[1]
作者机构: [1]中国银监会上海银监局
出版物刊名: 金融监管研究
页码: 1-2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2期
主题词: 宏观审慎监管;金融系统性风险;政策协调
摘要:随着各国逐步将宏观审慎监管应用到金融系统性风险管理实践,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逐步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
本文从两个维度分析了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在监管工具有效性维度,实证分析了我国应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控制系统性风险的效果,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大多数宏观审慎监管工具达到了预期效果;在政策协调有效性维度,通过简化的银行业资产负债表,模拟分析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等多种政策对银行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政策决策和协调机制方面的缺陷,我国2008年后的各个阶段分别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政策抵消”或“政策超调”。
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研究——基于贷款成数的分析

作者: 王刚[1] 刘嘉[2]
作者机构: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北监管局,湖北武汉430070 [2]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出版物刊名: 武汉金融
页码: 19-2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宏观审慎 政策工具 贷款成数
摘要:本文以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为代表,梳理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运用贷款成数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践.并从理论屡面探讨了贷款成数作为逆周期维度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的可行性与优缺点。
本文认为.贷款成数一是可以降低居民不审慎借贷的风险;二是可以抑制银行不审慎放贷的动机;三是可以衡量金融系统性风险:四是可以抑制金融体系信贷过度扩张。
但简单静态使用该指标也有一系列不足,因此必须设计反映跨产品多维度变动标准的监管指标体系.并将贷款成数与其他措施一并使用以提高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
当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有效性及政策协调建议

当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有效性及政策协调建议
李远航
【期刊名称】《时代金融》
【年(卷),期】2022()8
【摘要】目前,学术界关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争议主要聚焦于宏观审慎工具分类,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范围以及如何区分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等问题上,并着重于分析各国之间的异同,几乎没有对单个国家的研究。
鉴于此,文章总结了现阶段全球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现状,就国内宏观审慎政策的应用现状予以有效性评估,并从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协调的建议。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李远航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
【相关文献】
1.关于构建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框架的相关分析——兼议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工具的相关性
2.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协同下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3.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协同下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4.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检验——基于对114家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
5.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运用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科学・2015年第2期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有效性研究*梁琪李政卜林(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摘要:本文将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和可变的LTV上限作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代表,利用中国商业银行2003-2012年的微观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这两大工具在抑制商业银行信贷扩张、杠杆率变动及其顺周期性中的作用,评估了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研究显示,这两大工具能够显著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和杠杆率变动,而且通过其逆周期调节,能够有效降低银行信贷扩张和杠杆率放大的顺周期性,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调控是有效的。
由于其传导机制的不同,准备金率的调控效率在不同类型银行间的差异相对较小,可变的LTV上限对五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效力则要高于城商行和农商行。
研究结果为构建中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科学有效地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撑。
关键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有效性系统性风险顺周期一、引言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危机引发了各界人士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希望通过宏观审慎政策来化解系统性风险,以实现金融稳定。
目前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是学术界对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的许多问题还未形成共识,不同的国家对其理解也不完全相同。
在宏观审慎政策理论研究不断完善的同时,宏观审慎工具的操作实践已经走在了理论发展之前。
宏观审慎工具的引入主要是应对时间维度和跨部门横截面维度的系统性风险。
现阶段我国存在时间维度和截面维度的潜在系统性风险,前者表现为信贷和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快速增长,后者则表现为银行之间、银行部门与非正规融资及地方融资平台之间日益增加的关联性(Wang和Sun,2013)。
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已经使用一系列的宏观审慎工具,包括房地产调控政策,如可变的贷款价值比率(Loan-to-Value,LTV)上限以抑制呈泡沫化的抵押贷款增长和房地产市场风险;差别存款准备金的动态调整机制来调控信贷增速,抑制信贷扩张和杠杆率变动的顺周期性,平滑信贷周期。
危机后,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我国进一步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比如资本和流动性缓冲、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等等。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融风险度量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及其在中国金融机构的应用研究”(批准号:14ZDB124)和“中国金融监管制度优化设计研究”(批准号:09&ZD03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梁琪同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5目前,学术界对宏观审慎工具有效性的经验研究还非常有限(张健华和贾彦东,2012;Galati和Moessne,2013),而且偏重于跨国研究,针对单个国家的分析相对较少。
不同国家金融特征上的差异会影响宏观审慎工具的选择及其实施效果,跨国分析得到的结论在单个国家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其次,已有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宏观层面的分析,采用银行微观数据的研究还非常有限。
最后,部分研究未能考虑到宏观审慎政策变量所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直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可能存在一定偏误。
有鉴于此,本文采用中国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将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和可变的LTV上限作为宏观审慎工具的代表,采用系统GMM方法分析这两大工具在抑制银行信贷增长、杠杆率变动及其顺周期性中的作用,评估其有效性,研究审慎工具在不同类型银行之间工具效力的差异性,并对政策的使用空间和改进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制度安排的设计和实施提供经验证据的支持。
二、文献回顾(一)宏观审慎工具的定义与操作实践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已有一些国家进行了宏观审慎工具的操作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则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使用宏观审慎政策,且频率越来越高,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经济体均提出了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成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宏观审慎政策的框架建设和实践操作,而且宏观审慎政策成为本次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巴塞尔Ⅲ资本协议中。
从实践来看,各国的监管当局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来解决金融部门的系统性风险,这些政策工具主要包含审慎工具,但也包括一些通常被认为属于其他公共政策的工具,比如财政、货币、汇率,甚至行政措施(IMF,2011;Lim等,2011)。
因此,笔者认为宏观审慎工具并非一种新的政策工具,而是将宏观审慎视角引入到原有的工具当中,一切维护金融稳定、降低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工具都可以纳入到宏观审慎政策的工具箱中。
①IMF(2011)通过对49个国家调查统计,识别出最常用的10种宏观审慎工具。
这些工具可分为三类:②第一类是信贷相关的,如贷款价值比率LTV上限,债务收入比率(debt-to-income,DTI)上限,外汇贷款上限、信贷量或者信贷增长上限;第二类是资本相关的,比如逆周期动态资本要求,动态拨备以及对利润分配进行限制;第三类是流动性相关的,包括限制净外汇头寸敞口(Net Open Position in Foreign Currency,NOP)或者货币错配,限制期限错配以及准备金。
里姆(Lim等,2011)指出这些工具一般用于应对四种不同的风险来源:一是,信贷过度扩张及其推动的资产价格泡沫而引起的金融风险;二是,过度杠杆化以及后续去杠杆化带来的系统风险;三是,系统流动性风险;四是,国际资本大幅流动及其波动引起的金融风险。
各国监管当局使用上述审慎工具从时间和截面两个维①《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0)》也指明,“宏观审慎工具并非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政策工具,而是服务于防范系统性风险目标,为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对已有宏观审慎工具、微观审慎工具、财税会计工具的功能叠加、调整或组合。
”②每种工具都可能具有多种属性并产生多种效果(张健华和贾彦东,2012),因此这里的分类并不绝对,例如,准备金可以作为信贷工具,通过准备金率调整间接降低信贷增速,也可以作为资本工具,建立资本缓冲。
6度来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积聚,维护本国金融系统的稳定。
此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宏观审慎工具的运用上也存在着些许差异。
首先,从使用频率来看,相对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采用宏观审慎工具的次数更为频繁。
其次,新兴市场国家往往更关注国际资本大幅流动及其波动带来的风险和系统流动性风险,因此,他们倾向于使用与资本流动和流动性水平相关的措施,如对NOP的限制和准备金工具。
同时,由于其金融系统的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新兴市场国家也会更多地采用限制信贷增速或者信贷总量等工具,而发达国家多采用LTV上限和DTI上限等信贷工具。
而且,发达国家使用动态拨备的频次也较高,由此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似乎更关注过度杠杆化以及后续去杠杆化所导致的金融风险(Claessens等,2013)。
最后,不同的国家在金融体系、银行业结构、金融开放水平、金融市场化水平、金融部门的规模以及金融监管效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其金融部门面临的冲击和风险也是不同的,这些特征性的差异导致各国监管当局选择不同的宏观审慎工具,并且这些差异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审慎工具的实施效果。
(二)宏观审慎工具有效性文献评述宏观审慎工具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同时国际监管机构和各国监管当局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这些工具,但宏观审慎工具的有效性从经验上尚未得到充分的分析和理解,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比较有限。
加拉蒂和莫斯奈(Galati,Moessne,2013)指出了其中的原因。
第一,宏观审慎工具虽然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已经出现,但危机发生后,它才受到足够的重视并广泛地应用于操作实践中。
因而,实证研究所需的基础数据还相对缺乏。
第二,学术界对金融系统和宏观经济关系的认识理解还不充分,有关二者互动影响的理论模型还比较缺乏,进一步为经验分析带来了困难。
第三,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政策相结合,这使得评估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进一步复杂化。
近年来,学术界努力克服上述困难,对宏观审慎工具的有效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
代表性的如,里姆(Lim等,2011)通过跨国宏观面板的研究表明,许多宏观审慎工具都能有效降低系统性风险。
LTV和DTI上限、准备金、逆周期资本要求、信贷量或者信贷增速上限、动态拨备等工具有助于抑制信贷增长和杠杆率变动的顺周期性;对NOP和期限错配的限制有助于降低跨机构和跨市场的共同风险敞口。
而且,宏观审慎工具的有效性似乎并不依赖于汇率制度或者金融部门的规模,但冲击的类型确实起到影响,因而不同类型的风险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
IMF(2012)同样采用跨国分析,从信贷增长,房地产价格升值和资本流入三个角度探讨了宏观审慎政策降低金融脆弱性的效果。
其研究发现动态资本要求和准备金对抑制信贷增长具有显著的效应;LTV上限和资本要求对于控制房地产价格上涨具有强烈影响,但准备金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准备金有助于实行浮动汇率制的新兴市场国家减少资本流入。
与里姆(Lim等,2011)和IMF(2012)跨国宏观分析不同,克拉森斯(Claessens等,2013)采用48个国家的银行微观数据,分析了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杠杆率上升、资产增长和非核心负债对核心负债之比变动的影响。
他们的研究表明,DTI和LTV上限,对信贷增长和外汇借款的限制在经济繁荣时期有助于降低银行杠杆率、抑制资产和非核心负债的快速增长,准备金、动态拨备、对利润分配的限制等逆周期缓冲有助于减轻银行杠杆率和资产的增长。
与宏观审慎工具的事前性质相一致,审慎政策工具在经济上升周期时的影响大于经济萧条周期时。
同时,部分研究者针对某些特定审慎工具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首先,新兴市场国家,7尤其是中国、俄罗斯、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和韩国等将准备金工具作为一种宏观审慎工具,服务于金融稳定的目标(Lim等,2011;IMF,2011和2012)。
蒙托罗和莫伦诺(Montoro,Moreno,2011)、托法尔(Tovar等,2012)基于拉美国家的经验证据表明,准备金工具在抑制银行信贷顺周期性,稳定资本流动方面是成功的。
格洛克尔和陶宾(Glocker,Towbin,2012)构建了一个小型开放经济的DSGE模型,其研究表明,在具有金融摩擦和资本流入的情形下,根据经济条件调整准备金工具能够稳定信贷,服务于金融稳定的目标,而利率工具只能服务于价格稳定的目标。
其次,宏观审慎的资本分配机制在缓和金融周期过度波动,降低系统风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CBS①(2010)发现从当前的水平提高最低资本要求和流动性要求具有净的长期经济效益。
这些效益来自于更高的资本和流动性要求降低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危机导致的相关产出损失。
高协尔(Gauthier等,2010)则采用加拿大银行系统的数据表明,依据单个银行对整个银行系统贡献的系统性资本分配机制,能够大幅降低单个银行的违约概率以及系统性危机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