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之路
中国复兴之路
中国复兴之路复兴之路,顾名思义,就是从衰落到再次兴盛的过程中探索走过的道路。
而国人,或辛酸或愤怒或彷徨或坚定地在这条充满坎坷的路上已走了一百六十多年。
每一步都流着苦涩的泪水,每一脚都能踩出浓艳的鲜血。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167年,中国遭遇数千年未见之奇变。
可是,中国并没因此而灭之,中国人民更没因此而屈服,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来捍卫民族的尊严,拯救国家的主权,勾画出一条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伟大“复兴之路”。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意志、艰苦奋斗的作风缔造了新中国,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
从此,中国进入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如今的中国正在崛起,正逐步跨进世界强国之林,正在完成一个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复兴中华。
世界博览会是每个时代最新文明成果和人类智慧的大汇聚,对各国来说可以全方位展示本国社会、经济、文化成就和发展前景的最好机会,是国力强盛的象征和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因此一直为世界各国争相举办。
毫无疑问,2010年,中国即将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将会对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这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是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新创造、新产品的伟大聚会。
世博会的举办,不但可以促进设计思想和成果的传播与交流,更加刺激了新的设计思想的产生和设计实践的发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国,世博会更是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一次难得的契机。
所以通过世博会,将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深刻的影响,也必将促进中国企业的全面进步,对企业商务文明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做好准备,赢得世博会展示自我和学习借鉴的机会。
那么要如何准备呢?“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
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
”毛泽东如是说,江泽民也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复兴之路》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复兴之路》读后感(精选多篇) 之所以取《复兴之路》这个书名,作者说,“是因为此书的内容都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关”,复兴之路读后感。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遭受了难以细说的屈辱。
尽管孙中山先生向国人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号召,并在1911年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但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彻底消灭封建制度,也没使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仍是一片渺茫。
多少志士仁人为此嗟叹!这种状况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才得以根本改变。
但也正如作者所说的,“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大国进行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没有使中国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
于是,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从1978年开始起步,中国人民从贫穷走向富裕,全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国力大为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巨大。
民族复兴之路在人们眼中也开始逐渐明朗了起来,而当我们步入21世纪后,这条伟大的复兴之路更是清晰可见。
《复兴之路》全书分为五辑,55万多字。
内容涉及政治和党建,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三农”问题,国际形势、外交和国家安全,港澳回归和“一国两制”,海峡两岸关系和祖国统一等等内容。
其涉及面之广泛,论述之精辟,论证之严密,为政治学家中少见。
可以说,通读此书,会对当代中国发展和世界若干重要问题有更透彻、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对本身肩负的责任也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由于作者担任过党内“第一支笔”(邓小平语)胡乔木同志的秘书,长期接受胡乔木同志的言传身教,因而,他的文章论述起点高,视野宽,立意新。
比如,他在论述党的建设时,就将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历史机遇,严峻挑战和庄严历史使命讲得相当清楚;而在《论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则从我们党执政面临的外部环境、深化改革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新问题,党的建设必须不断创新、实现自我超越,学习和思想教育是根本大计,转变领导观念、改进领导方式,反腐败斗争必须常抓不懈等方面娓娓道来,条分缕析,给人以很大的启发。
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建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容: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是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实践证明,真正的国际竞争,往往都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
任何一个强盛的国家,无不都是有着强大的文化底蘊,或是正一步步蕴育着的独有的、丰富的民俗文化。
大汉天下,盛唐天下,灿烂文明,威震四夷。
古希腊、古印度、古巴比伦,一国的兴衰,一个民族的兴衰,都是以文化的兴衰为前提。
文化繁荣,国富民强,文化贫穷,终究是缺乏信仰,纵然一时强盛,终将走向灭亡。
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世族之林五千林,纵然一时兴衰,但强大的民族文化,依然永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纵然经历无数曲折,今天,中华民族依然在创造着一个个奇迹,中华民族正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之路,这一切都是缘于我们对文化的重视,对文化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创造。
然而,这远远不够。
经过列强入侵的屈辱,闭关锁国的封闭,上百年战争的蹂躏,虽然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创造了太多的奇迹,现在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排在了全球第二,可是,我们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在科学技术和文化上都还很落后,我们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学习先进文化知识,以更好的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
文明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文明,二是精神文明,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文化是一种繁盛的精神文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要想更快、更好,更和谐,必须依赖于文化的强盛。
只有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超强的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全面的公民基本素质,丰富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即文化强国全面实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路
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路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化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复兴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文化的定义和意义出发,探讨中国文化复兴的过程和路径。
一、文化的定义和意义文化是一种国家、一群人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它蕴含着民族的智慧、情感和创造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独特魅力。
文化的复兴意味着在当代社会中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因此,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
二、中国文化复兴的背景和紧迫性在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历史变革和外来文化冲击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曾经遭受了一定的挫折。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开始关注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和文化多样性的竞争,中国文化的复兴变得尤为紧迫。
只有通过传承和创新,使中国文化迎合当代社会的需求,才能在世界文化的大潮中保持自身独特的魅力。
三、中国文化复兴的路径1. 加强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培养公民文化素质和塑造国家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使每一个国民都能够了解、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将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性。
2. 挖掘传统文化的智慧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智慧结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传统文化的智慧,我们可以寻找到适合当代社会的思想资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3. 创新文化产业为了推动中国文化的复兴,我们还需要发展文化产业。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传播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4. 弘扬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文化的复兴不仅仅是在国内推进,也需要通过对外交流和文化输出,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复兴之路简介
复兴之路崛起之史漫漫中华路,遥遥先辈行。
上下五千年,盛衰兴亡多少事,看沧桑变化,数今朝兴旺繁华。
复兴之路,平辱之途。
《复兴之路》娓娓道来的既是历史也是民族凝聚力的再现:是夺回殖民地,建立新中国的自豪重拾,是如今繁华昌盛的灿烂笑颜。
那一句言犹在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复兴之路一共六集。
第一集:千年巨变,时间跨度:1840—1911年主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图强的各种探索为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课题被历史性地提了出来。
第二集:峥嵘岁月,时间跨度:1912—1949年,主要讲的是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赢得胜利并最终建立新中国。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进入新纪元。
第三集:中国新生,时间跨度:1949—1976年,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的重大成绩为核心内容,表现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第四集:伟大转折,时间跨度:1976—1992年,内容概要:以思想解放为起点,重点展现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五集:世纪跨越,时间跨度:1989—2002年,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的新阶段。
第六集:继往开来,时间跨度:2002—2007年,以中国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曾几何时,康乾盛世让中国人沉溺于天朝大国的美梦中不愿清醒,当被西方列强用利用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制造出的大炮轰开国门的时候,中国人惊醒了,却已无力抵抗着蓄谋已久的侵略。
灾难遍布中华大地,炮火燃尽幸福家园,在列强的武力威胁、打击之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眼睁睁看着华夏大地一点点纳入他人怀中,支离破碎。
复兴之路
复兴之路,顾名思义,就是从衰落到再次兴盛的过程中所探索走过的道路。
而国人,或辛酸或愤苦或彷惶或坚定地在这条充满坎坷的路上已走了一百六十多年。
每一步都流着苦涩的泪水;每一脚都能踩出浓艳的鲜血。
这段时期,不仅是中国的近代史、血泪史和屈辱史,更是我们付出了太多代价之后换来的沉痛的教育史;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使我们认清了身上的担子之重大,付予了我们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片子包括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6集,影像资料丰富,解说词准确感人,生动再现了160多年来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前赴后继地奋斗追求的历程,清晰地勾画出中华民族从倍遭屈辱、奋起抗争到走向复兴的历史脉络,主题鲜明,气势恢宏,既令人振奋,亦发人深省。
以“复兴之路”为题,可谓提纲挈领,抓住了关键。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以共产党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积百年之力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初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之后,正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这就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觉地“用历史感悟未来”,在中国未来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上,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说,这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念、凝聚共识,很有益处。
历经风雨沧桑,历经时事变故;有过盛唐的自豪,也有过清末的伤感;体会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体会到圆明园被烧的耻辱……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华大地,终于在今天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日子……晨曦中,当国旗伴着太阳冉冉升起的一刻;阳光中,当自己伴着人欢乐在教室上课时;黄昏中,当斜阳伴着自己回家同家人一起吃饭时……你,是否想过,这一切来得有多么艰辛不易么曾几何时,中华大地文学之盛,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唐诗宋词印婉认争相诵读;曾几何时,中华大地被誉为礼仪之邦,崇尚儒家思想的炎黄子孙重礼仪,讲诚信;曾几何时,中华军力之强,元朝铁骑进入欧洲,明朝上船下达西洋……然而,当国人还兀自沉浸在四大发明的光环之中时;当国人还自以为是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时;当国人还自以为中华地大物博时;当国人还坚信天圆地方时……在欧洲,许多西方国家却在悄然中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很快的超越了东方文明.当其本国资源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时,踢门便把目光瞄向了资源丰富的东方亚洲国家.于是,英皇派出使者到当时还很强盛的大清朝,请求与其通商.然而,乾隆皇帝却以'天朝物产丰盈'为由一口拒绝了.于是,中国与世界给鱼的第一次机会失之交臂.当中国的大门被打开时,确实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坚船利炮之下,从此中国的灾难降临了……在列强的武力威胁,打击之下,当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国辱权的不平等条约,使本就落后的华夏大地的现状雪上加霜,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态……"国破家何在"当中华大地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是,一批批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前赴后继的为了解放中华的事业而奋斗:谭嗣同,梁启超,秋瑾,孙中山,毛泽东……一批批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仅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和奋斗,终于迎来开了今天这平淡而幸福的世界.或许,你还兀自沉浸在风靡全球的唐潮之中;或许,你还神游在天朝物产丰盈的梦幻之中;或许,你还为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绩而热血澎湃;或许……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被人们尘封在记忆的深处了.我们的复兴之路远还没有结束,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我们还有很多的事要做……做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可想而知,我们肩上的担子是很重的.所以,当你还泡在网吧时,当你和朋友浪漫,散步时,当你逃课时……我们可以想想,这一切是如何来的,来的易么我们这样做对么对得起谁么……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多少的沧桑岁月,此才得来今朝幸福生活.为了中华的复兴大业,为了大家心中共同的中华梦,也为了每个人心中的梦,同学们,我们大家共勉之.为了明天,觉醒,努力吧!《复兴之路》对于现代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在展示了中国近30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政治社会稳定繁荣所取得的非凡成就的同时,通过采访国内外权威专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对中国复兴遇到的各种挑战提供了解决问题和未来发展的相关重要策略。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此过程中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复兴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带领人民经过接续奋斗和不懈探索,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人间正道。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文化复兴
一、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 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 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 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 进步的责任担当。
一是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 作用的深度认同,
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 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 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 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 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 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 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那样永
文化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 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 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文化自强:本质上是对文化强国的向 往追求,实现文化自强需要我们有对文化 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 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 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
大师背影远去 文化传承断裂
在推进文化开放过程中,应当始终坚 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按照以我为主、为 我所用的要求,吸纳世界各国文明之优长, 采撷异域民族文化之精华。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文艺创作问题剖析
• 创作与接受疏离,生产与消费失衡,发展的道 路并不平坦,繁荣的背后不乏隐忧——文艺创 作的症结究竟何在?
• 健康丰富的文化样式必须多元一体、多样共生。 当下的文艺创作缺乏源自文艺家内心的冲动, 功权名利的干扰是文艺创作的最大障碍。
三、文化自强本质上是对文化强国的 向往追求,实现文化自强需要我们有对文 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 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 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
文化自强的“自”,就是立足自己的 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 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强的“强”,就是 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 强大活力创造力、强大实力竞争力,把我 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机遇和挑战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机遇和挑战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机遇和挑战和平崛起、民族复兴,是当今中国发展与强大的战略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在探索中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这条复兴之路就是中国的崛起之路。
而民族复兴是一个历史进程,对于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复兴尤为重要,也特别明显。
民族复兴需要全中国人民的参与,共同努力。
它是一个民族由盛而衰,再由衰落中重新崛起,走入现代文明、跻身现代化行列的历史进程。
复兴的实现方式是跨越式的前进,中国这样历史传统积淀非常深厚的文明古国,在封建时期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形成了几百年落后的巨大差异,中国不能仅仅跟在发达国家的脚步走,而要开创一天新的路去填补差距,甚至超越。
中国共产党开创的民族复兴之路,正是这样一条不懈追赶时代的脚步,顺应潮流,锐意创新,实现跨越前进的道路。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并不是很平坦的,有机遇也有挑战。
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着中华名族的复兴之路。
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大国关系,民族精神,国民教育这五大因素在复兴之路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民族复兴,顾名思义,当然是相对于历史上的衰落和曲折而言。
中国近现代史是指1840 年以来的中国的历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战、艰苦探索的历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完成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起始于1840 年鸦片战争,西方殖民主义以最野蛮的方式将中国强行拖入近代。
中国从一个曾经在世界上长期领先的东方大国逐步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面临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迫使人民必须奋起自救。
即便是虚傲自尊的晚清朝廷,也曾“师夷制夷”,兴办过洋务、颁行过“新政”,更有不计其数的民变和起义,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更是其中尤为突出的一部分。
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路径
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路径作者:亓利来源:《知与行》2018年第03期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十八大以来,这个初心和使命提升是我们的现实任务。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
进而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十九大再次重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报告指出,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
然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却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
但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这个新时代,就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十九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擘画了时间表和规划图,即: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那时,我国五个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同时,总书记还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代表着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使之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
复兴之路
复兴之路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民主共和——孙中山中山先生无愧于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他于1894年创立了兴中会,又在1905年创立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在随后的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先生率领革命党人发起辛亥革命,推翻了存在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还在1912年元旦建立了中华民国。
虽然辛亥革命最终失败,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但是,孙中山先生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他促进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最后逝世于1925年3月12日。
开天辟地——毛泽东泽东主席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他反复推敲,最终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观点,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开始,开辟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的革命道路。
他还在随后的国共十年内战期间、抗日战争期间以及解放战争期间的军事、政治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之后,他于1949年推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可是在这之后,他却犯下了一些错误。
他发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孙 毛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都给全国人民和社会经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可是他也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降低了这些错误所带来的危害。
最终,毛泽东主席逝世于1976年9月9日。
改革开放——邓小平邓小平爷爷身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改革开放的事业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机遇和挑战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机遇和挑战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机遇和挑战和平崛起、民族复兴,是当今中国发展与强大的战略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在探索中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这条复兴之路就是中国的崛起之路。
而民族复兴是一个历史进程,对于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复兴尤为重要,也特别明显。
民族复兴需要全中国人民的参与,共同努力。
它是一个民族由盛而衰,再由衰落中重新崛起,走入现代文明、跻身现代化行列的历史进程。
复兴的实现方式是跨越式的前进,中国这样历史传统积淀非常深厚的文明古国,在封建时期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形成了几百年落后的巨大差异,中国不能仅仅跟在发达国家的脚步走,而要开创一天新的路去填补差距,甚至超越。
中国共产党开创的民族复兴之路,正是这样一条不懈追赶时代的脚步,顺应潮流,锐意创新,实现跨越前进的道路。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并不是很平坦的,有机遇也有挑战。
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着中华名族的复兴之路。
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大国关系,民族精神,国民教育这五大因素在复兴之路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民族复兴,顾名思义,当然是相对于历史上的衰落和曲折而言。
中国近现代史是指1840 年以来的中国的历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战、艰苦探索的历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完成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起始于1840 年鸦片战争,西方殖民主义以最野蛮的方式将中国强行拖入近代。
中国从一个曾经在世界上长期领先的东方大国逐步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面临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迫使人民必须奋起自救。
即便是虚傲自尊的晚清朝廷,也曾“师夷制夷”,兴办过洋务、颁行过“新政”,更有不计其数的民变和起义,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更是其中尤为突出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探索复兴之路历程所证实的结论
中华民族探索复兴之路历程所证实的结论中华民族探索复兴之路历程所证实的结论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起伏和沧桑,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气质。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不断寻求自己的复兴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探索复兴之路历程所证实的结论成为了我们思考的焦点。
作为一个拥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复兴之路自然也不会一帆风顺。
但是,正是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浪潮中,中华民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复兴之路,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结论。
中华民族探索复兴之路历程所证实的结论之一是,坚持文化自信。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国的文化自信早已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
在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不断强调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坚定不移地维护自己的文化自信。
这种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内在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支撑。
中华民族探索复兴之路历程所证实的结论之二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复兴的关键一步,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不断吸纳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念,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
另外,中华民族探索复兴之路历程所证实的结论之三是,坚持和平发展。
中国在走向复兴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积极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推动国际秩序的公正和合理。
中华民族探索复兴之路历程所证实的结论是多方面的,其中文化自信、改革开放和和平发展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作为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道路固然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但是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不断探索和总结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的历史结论和历史经验。
我个人对中华民族探索复兴之路历程所证实的结论表示赞同。
中国复兴之路(历经磨难)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有感于《复兴之路》“复兴之路”,顾名思义,就是从衰落到再次兴盛的过程中所探索走过的道路。
而国人,或辛酸或愤苦或彷惶或坚定地在这条充满坎坷的路上已走了一百六十多年。
每一步都流着苦涩的泪水;每一脚都能踩出浓艳的鲜血。
这段时期,不仅是中国的近代史、血泪史和屈辱史,更是我们付出了太多代价之后换来的沉痛的教育史;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使我们认清了身上的担子之重大,付予了我们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和法国的大革命使西方一些国家相继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
此时,国人还沉醉在康乾盛世的迷梦中,落后的制度与经济,毫无底气的浮夸和自大,使旧中国危机四伏。
鸦片战争伊始,中国——这个得了太多富贵病的雄狮被深深刺痛了。
自此,它身上燃起了太多的战火,遭受了太多的屈辱:小到一个家庭的衰败,亲人被蹂躏和戕害;大到国家的道歉、赔款、割地。
短短几十年,签定的各种不平条约就有百条之多。
在这一时期,很多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重振国威,或上书或改革或革命,都在华夏民族的复兴道路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编纂《海国图志》的魏源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并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洋务运动风生水起,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企业出现了;孙中山请愿于朝廷,提出新政的主张,以及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千余名举人共同发起了“公车上书”,提出变法主张,更是表现了知识分子为了国家存亡所做的贡献,“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气壮山河的诗句,至今仍激励着无数热血志士投身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去;20世纪的中国,起义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等的爆发,使大清王朝最终土崩瓦解。
然而这一切都未能彻底挽救中国。
随着十月革命炮声的响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中华儿女在国家危亡之际,在民族救亡的艰难探索之中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机遇和挑战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机遇和挑战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机遇和挑战和平崛起、民族复兴,是当今中国发展与强大的战略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在探索中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这条复兴之路就是中国的崛起之路。
而民族复兴是一个历史进程,对于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复兴尤为重要,也特别明显。
民族复兴需要全中国人民的参与,共同努力。
它是一个民族由盛而衰,再由衰落中重新崛起,走入现代文明、跻身现代化行列的历史进程。
复兴的实现方式是跨越式的前进,中国这样历史传统积淀非常深厚的文明古国,在封建时期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形成了几百年落后的巨大差异,中国不能仅仅跟在发达国家的脚步走,而要开创一天新的路去填补差距,甚至超越。
中国共产党开创的民族复兴之路,正是这样一条不懈追赶时代的脚步,顺应潮流,锐意创新,实现跨越前进的道路。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并不是很平坦的,有机遇也有挑战。
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着中华名族的复兴之路。
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大国关系,民族精神,国民教育这五大因素在复兴之路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民族复兴,顾名思义,当然是相对于历史上的衰落和曲折而言。
中国近现代史是指 1840 年以来的中国的历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战、艰苦探索的历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完成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起始于 1840 年鸦片战争,西方殖民主义以最野蛮的方式将中国强行拖入近代。
中国从一个曾经在世界上长期领先的东方大国逐步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面临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迫使人民必须奋起自救。
即便是虚傲自尊的晚清朝廷,也曾“师夷制夷”,兴办过洋务、颁行过“新政”,更有不计其数的民变和起义,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更是其中尤为突出的一部分。
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林晓姗踏上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翻开厚厚的《中国历史》,不难看到中国古代的辉煌。
无论是四大发明,还是文化经典;无论是空前的郑和下西洋,还是慢慢丝绸之路……这些都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任何人都无法否认中国曾在世界上的地位。
后来却因为种种原因而趋于衰落以至陷于不利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悲惨境地,以至于直到今天仍然存在某种程度和某些方面的落后现象。
而这种落后是我们炎黄子孙所绝不能容忍的,因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和国家只有实现了真正的繁荣和强大,才能无愧于自己的伟大,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民族尊严,才能推动人类和历史的进步!不过,在60年前的10月1日,告别了四分五裂、告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意味着我们已经踏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有句话说“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中华民族所有的人们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勇往直前,也只顾风雨兼程……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民族团结,既是创建新中国的重要历史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政治保证。
为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各族人民的教育文化建设。
可以说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政治地位,一个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时代就此开启。
“西气东输”、“西部大开发”“修建青藏铁路”等决策不仅造福人民,而且进一步加深了民族的团结。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团结之花盛开的更加绚丽多彩。
无论是几年前的唐山大地震还是“5·12”汶川大地震,在地震后全国人民总会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与西方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不断制造事端,图谋将新疆、西藏问题复杂化、国际化,已达到破坏民族团结,挑起民族对立,策动民族分裂,例如“3·14”暴力犯罪事件和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复兴之路的知识点总结
复兴之路的知识点总结一、复兴之路概述1. 定义:复兴是指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中,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举措来振兴国家或民族的发展,以重振国家的活力和竞争力。
2. 历史:复兴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经历了一系列国家或民族的兴衰,发展和衰退周期,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发展模式。
二、复兴之路的特点1. 多层次:复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改革和创新举措。
2. 长期性:复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和民族的持续努力和不懈奋斗,不能一蹴而就。
3. 开放性:复兴需要吸收和借鉴其它国家或民族的成功经验,融合全球化的智慧和资源。
三、复兴之路的要素1. 政治要素:包括政治体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能力、法治建设等。
政治稳定和良好的治理能力是复兴的重要基础。
2. 经济要素: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竞争力、创新能力等。
经济发展是国家复兴的重要动力。
3. 文化要素:包括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价值观念等。
文化传承和创新是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4. 科技要素:包括科技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等。
科技创新是国家复兴的关键支撑。
5. 教育要素:包括教育体制、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等。
教育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
四、复兴之路的历史案例1. 中国的复兴之路:中国在近代历经了鸦片战争、列强侵略、内乱动荡等,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2. 德国的复兴之路:德国在二战后经历了破产和分裂,在经济重建和政治整合之后,成为欧洲大国之一。
3. 日本的复兴之路:日本在二战后经历了经济重建和社会现代化,成为世界上领先的工业国家之一。
4. 韩国的复兴之路:韩国在二战后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主化进程,成为世界上技术领先的国家之一。
五、复兴之路的挑战和机遇1. 挑战:包括国际竞争、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以及文化传承、民族认同等内在问题。
2. 机遇:包括全球化、科技创新、信息化等外部机遇,以及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平统一等内部机遇。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 时间
• 口号 • 结果
• 性质和意义
浮雕说明文字:北京学 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发 表宣言,举行示威游行。 随后,工人罢工、学生 罢课、商人罢市,迫使 北洋政府释放学生,撤 消卖国贼的职务,拒绝 对德“和约”签字。 1、浮雕中的集会是指中国近代的哪一次运动?写出运动 的时间。 2、这次运动爆发的背景和性质分别是什么? 3、请写出这次运动的两个口号? 4、这次运动前期的中心和后期的主力分别是什么? 5、这次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工人阶级以独立姿态 登上了政治舞台,在 运动中起了决定作用。
北洋政府最终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意义 P101
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 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记忆考点: ——五四运动
• 背景或导火线
山,过草地,与陕北刘志丹领导的红军会
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3、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的第一 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 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 始”。
《七律· 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第 一 次 国 共 合 作(1 9 2 4 年)
1、决定成立的会议: 1923年,中国共产党三大(广州)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广州) 2、为了实现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孙中山提出 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3、国共合作实现后产生的直接成果: 1)黄埔军校的创建; 2)1926年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推动了国民革命,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打 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复兴之路
复兴之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中历经了很多社会制度。
从夏朝到春秋时期的奴隶社会、从战国到清朝的封建社会、从近代到1949年的半封建半殖民社会、1949年到1956年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最终在1956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此之后,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迈入了新征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也经历了一个逐渐中国化的过程,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主要是说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社会主义在中国所经历的曲折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所焕发的巨大活力充分表明,社会主义只有融入国情,不断改革完善,才能充满生机活力,中国才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强国富民的百年梦想。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新中国几十年发展中取得的最宝贵的经验之一。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曲折发展20多年后提出的。
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坚决拨乱反正,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人民所掌握,在世界上创造出了中国式的发展奇迹。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观看完《复兴之路》,唤起了我对历史的记忆,加深了我对中华民族奋斗史的了解和认知。
《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真实的展示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一个积贫积弱的东方文明古国步履蹒跚,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
复兴之路心得体会
复兴之路心得体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多次飞跃。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必须继续推进改革、创新和发展。
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在一次发言中提出了“复兴之路”,强调了中国发展的全局性和复杂性,尤其是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了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的红利。
然而,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支撑我们的经济增长。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具有极高的前瞻性、战略性和长远性,因为科技创新可以带来新的产业、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
中国需要尤其重视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以此提升我们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其次,加强国际合作是推进中国发展的关键。
如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大家庭,国际合作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必要。
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增进全球间的合作与交流,以此提升我们的国际影响力。
只有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稳定的前提下,中国才能顺利实现经济的复兴。
再者,要以民生至上、全民共享的理念发展经济。
这是短期的问题,但也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一点。
近几年,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内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保等发展方向一直都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中国要着力解决贫困问题、弱势人群保障问题,坚持农村和城市相互支撑的发展之路,改善民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而这些都需要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
最后,加强道德教育与文化建设。
这是根本的问题,是夯实中国道路文化之基,构筑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的关键。
在实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加强对民族文化和价值的保护和传承。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加强信仰教育以及社会公德、个人操守等方面的引导,从而让我们的中国精神和中国道路照彻自身、照亮世界。
综上所述,中国要走向复兴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增强民生意识、强化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之路中国正在大气磅礴地走向世界,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正在进行。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伟大的复兴需要伟大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的腾飞,更重要的是古老文明重新焕发生机,以新的姿态和形式走向世界。
一、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明是悠久的,又是崭新的。
传统中国既是一个政治、经济大国,也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和博大精深文化的文明大国,古代中国不仅在国内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而且更是以一个强大的文明国家的面貌影响了东亚、中亚和东南亚的政治文化版图。
文化是立国之根,中国文化的当代复兴,不仅在于它在全球文化政治版图中要重新确立自己的独特个性并恢复自信,也不仅在于它将继续维系中华民族的内在统一,而且在于它在参与世界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中,以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所代表的国家软实力为“和谐世界”建设作出贡献。
大国的崛起从最终意义上看是文化的崛起。
中国作为大国的崛起,不仅应体现为经济上的强大,更应体现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在理念上的建构,中国应成为全球化时代国家理念和文明形式的创新者,它的国家理念和文明形式要为其他国家所尊崇。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到了近代,中国遭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彻底改写了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心态。
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经济的崛起、政治影响的扩大,近代以来被西方折断的中国文化自信力的翅膀重新舞动。
如何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力量和文化价值、文化模式,这是中国文化在现代性的转型中面临的一个文化政治哲学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模式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种模式,它为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模式还主要是一种经济模式。
我们能否在文化模式上有自己的建树,能否向世界提供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道德和文化理念,这是对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运动的严峻考验。
因为中国现代化如果没有能够在文化上为21世纪世界新的文明样式注入全新的价值理念,中国文化没有能够在普遍性文化意义上提供崭新的文化经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就可能落空,我们的现代化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这一深远的历史任务其实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真正的精神生命力的内在要求。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责任和文化自信。
在世界“全球化”的语境中,我们必须正视中国的文化身份问题,否则中国文化会被西方思想淹没。
这就是我们提出文化主权的基本出发点。
伴随全球化的推进,各国开始捍卫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文化本身的价值,重新塑造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努力加强本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
在经过晚清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及中国内部对传统文化的历次批判、否定之后,中国曾经出现过严重的价值真空、信仰失落及国家文化认同危机。
就此而言,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如何加强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尤其是不断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内在凝聚力,无疑是中国能否成为文化大国的关键。
文化的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百年中国的问题,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就是通过现代化建设使得中国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
一百年来,多少先哲为中国文化承续和创新呕心沥血,在他们的著述中一直隐含了一条解决中国文化问题的思想道路:通过现代化来解决中国文化传统问题。
这就是探索活的文化,新的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有活力,不仅要看它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还要看它能否穿越时空,回应中国和世界在当下与未来所遇到的问题。
为什么说中华文明又是崭新的呢?这首先是“五四”以来形成了中国文化新的传统,为中华文化增加了新的元素。
五四运动,把中国文明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这一新阶段就是给我们的文明奠基注入了科学和民主这一新的文化价值理念。
与此同时,儒家文明所取得的一切优秀成果,作为一笔丰厚的遗产,又被中国新的文明批判地继承下来。
“五四”以来中国文化新传统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传统。
这个新文化传统又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创建的社会主义平等传统。
平等观念是现代国家最具革命性的思想力量。
这一思想力量,可以说一直贯穿了近代以来中国外争国家和民族的主权独立、内争国家统一和人民共和国政体的建设的过程始终。
一个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文化传统。
这一新文化传统主要是由市场经济推动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由竞争和程序正义的个人权利意识。
所谓通过现代化来解决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通过积极引入西方文明中最具活力及最具文明价值的思想理念,不断激发中国文化传统中活的因子,通过创造性转化形成新的中国文化传统;其次是通过对传统文化本身的批判和反思从传统文化的内在理路来重新诠释传统文化,复活传统文化中最具文明价值的思想因子。
所以我们现在谈到中华文化的时候,既要把儒家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向前推进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又要充分观照到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于今天的意义,不能因为重提传统文化而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给我们带来了科学、民主、人权、法治这些成果,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制度与精神的文明形态,而且它们恰恰是我们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中所缺乏的。
从世界文化发展史看来,真正优秀的文化都是人文性的、民族性的和人民性的。
儒家思想中真正的有活力的东西也是人文性、民族性和人民性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创作大型儒家文化交响乐《人文颂》的主要原因。
所谓人文的,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颂》在这个意义上说,就是“以人为本颂”。
我们要建立的现代的中国文化,既是民族的、大众的,也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在确立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平静而理性地面对西方文明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尊重和接受世界的优秀文化和普世价值观念。
中国已经不是那个隔绝于西方世界的古老中国,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民主、人权和法治等文化价值理念已经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文化现代价值意识的重建,一方面要大力吸收外来之各种学说,一方面又要不忘本民族文化之独立自主地位。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这一概念。
要认识我们的文化传统及其演变,对生活于其中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既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是要“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中华文化,至今仍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
在国际关系的理论中有“文化中国圈”的地缘政治概念。
中华文化五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她有自强的力量、兼容的气度和通达的智慧。
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优长,以发展中国的文化,同时我们也要非常珍惜、发扬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传统,在中国经济崛起、政治影响扩大的背景下,重新认识和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挖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将传统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中国现实的软实力,在进一步与全球普世价值的融合中,不断增进中国的文化认同,通过国家文化主权,逐渐扩展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价值体系的主导的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儒家文化的历史命运与时代意义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要有我们中华文化自己的声音。
法国学者于连曾经向中国知识界发出呼吁,希望中国知识分子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在世纪转折之际,中国知识界要做的应该是站在中西交汇的高度,用中国概念重新诠释中国思想传统。
如果不做这一工作,下一世纪中国思想传统将为西方概念所淹没,成为西方思想的附庸。
如果没有人的主动争取,这样一个阶段是不会自动到来的。
”中华文明决不是只能陈列于博物馆之中,它应该在新的时代,把它的价值和光辉,呈现在全人类的背景上面。
我们今天诠释儒家文化的历史命运和时代意义,并非回归儒学,而是从儒家文化的思想史中撷取精华,加以比较、分析和综合,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诠释即是理论上的构建。
于连提出的“在中西交汇的高度,用中国概念重新诠释中国思想传统”,这对我们理论工作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他首先要求我们理清通过现代化解决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思路中已经出现的一些错误观念,即认为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就是越现代越好,现代化成了我们文化追求的唯一目的,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我们进行文化传统创造性转化的一种手段,一种方法。
其次是,目前以西方概念来诠释中国传统思想的方法已经造成中国文化的深度西方化,即中国思想被束缚在西方的概念架构中,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部分。
要重新理解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从根本上取决于我们对中国现代处境的理解,要求我们在普遍意义上,在更高文明价值上把儒家文明的东西讲出来。
这就要求我们摆脱现代西方价值观念的束缚,要从儒家文化的自身逻辑中寻求更高明的人生境界和政治理想。
这也就是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所强调的,一个国家特别是它的精英阶层,必须有意愿和能力,在最高价值的层面上为自己文明的存在辩护,说明它的正当性,保持和增强它的理想色彩,在种种并存的、相互竞争的价值世界中,阐明自己的“存在必然性”,在关键时刻,有勇气肯定自己的价值体系,并担当起捍卫自己文明的责任。
正是在这个中国文明责任的历史高度上,笔者在《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书中指出,“民族政治意识的养成需要文化主权的锻造。
在这一场全球化新的文化价值秩序领导权的争夺中,如果我们不能从主权角度来思考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不能以文化主权来构造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形态,恐怕我们中华文明的复兴就会落空。
文化主权的提出不仅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中的文化战略理论的重要构想,而且关乎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命运。
”文化主权和文化权利理论的提出,就是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中国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在最高价值层面上进行辩护。
张岱年先生指出,“仁”的根本意义是承认别人与自己是同类,在通常的情况下要对别人有同情心,这种古代的人道主义在反对暴政方面有其积极的意义;“义”的根本意义是尊重公共利益,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包含尊重人们的所有权的意义,也包括尊重人的独立人格;“礼”的根本意义是人与人的相互交往应遵守一定的规矩;“智”的根本意义是肯定是非善恶的分别,代表了人的道德觉悟;“信”的意义是对别人应当遵守诺言,信与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对待的基本原则。
现代社会的本质是一个祛魅的过程,现代化的推动力量是工具理性。
这种以工具理性至上的现代观念,一度成为我们不少理论界和政府官员的主导性思想,这种思想目前已经产生了诸多问题。
反映在经济层面,是我们传统以资源消耗型的唯GDP增长模式。
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就是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拨乱反正;反映在社会层面,是原子式个人主义对家庭和社群的瓦解,传统中国的家庭伦理遭受了历史上未有的撞击;反映在文化层面,是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大面积侵蚀,以数量代替质量,传统文化几乎无招架之力,造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品质严重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