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课的应具备的要素
科学探究教案

科学探究教案科学探究是科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参与,培养科学思维和能力。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科学探究教案,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教案的制作。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科学探究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设计教案时,教学目标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主题,教师可以在学科素养、思维能力、实验技能等方面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同时,目标要具备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要达到的目标,同时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二、教学内容的规划教学内容的规划需要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既要涵盖科学知识,也要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设计教案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性知识的掌握、探究性实验活动的展开以及合成和应用性实践的展开。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和应用知识,形成更丰富的科学思维。
三、实验设计的安排实验是科学探究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规划,设计出合适的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的选择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同时也要考虑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在设计实验时,教师还需要参考指导教材,注重实验方法的规范性,确保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和可重复性。
四、任务设计的设置任务设计是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任务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和内容规划,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认知特点,合理安排任务难度和时间安排。
在任务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搜索、分类、归纳信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评价方式的确认评价方式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出学生在实践中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在设计科学探究教案时,教师应该合理确定评价方式,切忌简单地依赖于考试成绩和答题卷。
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实验记录、作品展示、探究报告、小组评价等方式,注重学生掌握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性评估。
综上所述,科学探究教学是科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规划、实验设计、任务设计以及评价方式的认真分析和确认,设计出一份符合实际需要和教学要求的科学探究教案。
科学探究的七要素

科学探究的七要素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性、有目的性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来获取和验证知识。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七个关键要素,分别是问题、假设、实验、数据、分析、结论和沟通。
本文将围绕这七个要素展开论述。
一、问题科学探究的起点是问题。
问题可以是一个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是一个待解决的困惑。
通过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引发科学探究的动机和目标。
好的问题应该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引导研究者进行具体的实验和观察。
二、假设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我们需要提出一个假设作为解答问题的初始猜测。
假设是基于已有知识和理论的推测,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其真实性。
合理的假设应该具有明确性和可验证性,能够引导我们设计实验并收集相关数据。
三、实验实验是科学探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我们可以操纵和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现象,以获取相关数据。
实验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比较性,能够提供可靠的结果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四、数据科学探究需要依靠数据来支持和验证观点。
数据可以是实验结果、观察记录或统计数据等形式。
在收集数据时,我们应该注意准确性和可靠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测量和记录。
五、分析在获得数据后,我们需要进行数据分析来揭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分析可以采用统计方法、图表展示等方式,帮助我们理解数据的含义和关联。
科学探究中的数据分析应该客观准确,避免主观臆断和错误推断。
六、结论结论是科学探究的成果和回答问题的结果。
基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有据可依的结论。
结论应该简明扼要,准确清晰地回答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实验证据加以支持。
七、沟通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是向他人传递和分享研究成果。
通过沟通,我们可以将自己的发现和结论与他人分享,交流和讨论科学问题,促进科学知识的共享和发展。
沟通的方式可以是口头演讲、书面报告、学术论文等形式。
科学探究的七要素包括问题、假设、实验、数据、分析、结论和沟通。
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流程。
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性的、理性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或推翻这些假设,从而增进我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理解。
它是科学研究的核心,也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动力。
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提出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科学家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
这些问题通常涉及未知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规律或因果关系等。
建立假设:在提出问题后,科学家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假设。
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它指导着后续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设计实验:根据假设,科学家会设计一系列实验来验证或推翻假设。
实验设计需要确保能够控制和操纵关键变量,以便观察它们对结果的影响。
收集和分析数据:在实验过程中,科学家会收集大量数据。
这些数据需要经过统计分析,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得出结论: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科学家会得出结论。
这些结论可能是验证或推翻假设,也可能是发现新的现象或规律。
交流和验证:科学家会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与其他科学家分享和交流。
其他科学家会重复实验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
除了以上六个基本步骤外,科学探究还需要科学家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团队协作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也适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
科学探究七要素

科学探究常见要素的归纳
内容摘要
科学探究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挑战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各种形式的探索和研究,还包括了七个要 素的相互配合和不断迭代。这七个要素是科学探究的基石,它们分别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表达与交流。首先,提出问题 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指引着整个探究的方向和目标。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好 奇心,引导人们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接着,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进行猜想和假设,提出 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或解释。然后,人们会设计实验并制定计划,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和 假设。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细致的实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接下 来,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人们需要耐心地观察和记录实 验数据,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个环节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因为实验结 果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探究和分析。分析和论证是进一步深入探究的过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 析和解释,人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答案,进而推导出新的猜想和假设。
内容摘要
这个环节需要人们具备逻辑思考和科学分析的能力。评估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 节中,人们需要评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检查是否存在任何潜在的错误或漏洞。这个环节需 要人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省的能力。最后,表达与交流是科学探究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 个环节中,人们需要将自己的探究结果和结论进行表达和分享,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这个 环节需要人们具备清晰明确的表达能力,以及开放包容的合作精神。总之,科学探究是一个充满 挑战和乐趣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人们具备各种技能和知识,还需要人们具备开放、合作、创新、 批判性思维等科学素养。通过不断地探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解决各种问 题,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于科学探究(课标学习笔记)

关于科学探究——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1.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过程。
2.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体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3.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有共同点也有区别。
4.科学探究的形式多种多样。
(1)科学探究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论证、获取并处理
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和交流。
(2)要素不同于环节。
缺少某个环节过程会中断。
科学探究过程的要素
并不需要全有。
例如,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能够聚
集在一起构成原子核。
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教师提出
这个问题,学生自然会想:“对呀,同性相斥呀......可能除了库仑斥
力外还存在另一种力,使得质子相互吸引,不然怎么会......”这一小
段师生互动就是科学探究。
因为它具有科学探究的典型要素:提出
问题、猜想与假设、简单的分析,尽管没有得出可靠的结论。
5.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的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
6.教学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也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提出问题的习惯,也就学会了怎样提出问题。
7.科学探究不一定要动手做实验。
有实验属于实验探究,没有实验可以是理论探究。
科学探究过程中的8个要素

科学探究8个要素: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④进行实验⑤收集证据⑥解释与结论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
一、对科学探究的各要素进行探究1、侧重填写实验报告的探究:(09山东青岛)29.某化学实验室有一瓶失去标签的碱溶液,可能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溶液;小王同学29、方案Ⅰ:无色酚酞试液试液变红氢氧化钙溶液方案Ⅱ:用试管取约2mL该溶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白色沉淀Ca(OH)2+ CO2== CaCO3↓+ H2O2、侧重反思和评价的探究(09江苏苏州)28.酸与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其实质是酸溶液中大量自由移动的H+和碱溶液中大量自由移动的OH-结合成水分子的过程。
请根据以下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1】用酚酞试液(1)向一锥形瓶中倾倒20g质量分数为4.0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3滴酚酞试液,振荡,再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刚好变为▲色为止,共用去稀盐酸20g,则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结果精确到0.1%)。
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可用▲的方法(填一操作名称)使其析出。
用酚酞作指示剂可逐滴控制酸、碱溶液反应的量,视觉效果灵敏,操作简便。
【实验2】用pH试纸(2)向一支试管内倒入约2mL氢氧化钠溶液,再逐滴滴入盐酸,边滴边振荡。
然后用玻璃棒蘸取反应液沾到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因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到反应进程,需间隔数滴多次检测溶液的pH,所以每使用玻璃棒蘸取溶液前,必须进行▲的预处理。
【小结】(3)除了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外,还可用▲(填方法)检测中和反应是否发生。
28.(1)无(1分)2.9%蒸发结晶(或蒸发) (2)洗净并擦干(全写得1分,不全不给分) (3)测温度变化(或用pH计测试或测反应前后溶液导电性)3、侧重猜想与假设、实验方案设计的探究(09江苏徐洲)45.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过氧化钠(Na2O2)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于是他们做了以下探究实验。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七个要素: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
如在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中,首先针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而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量却相同,提出设问。
第二要素是猜想与假设。
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应让学生大胆猜想。
对第一要素中提出的现象,学生可能猜想是不是与物质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呢?如果能找出表示这种特性的方法,可能会找出问题的答案。
另外,既然涉及到体积和质量,进一步猜想:1.同一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2。
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第三要素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核心。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积极投入探索学习。
根据前面的猜想,学生讨论后设计如下的探究方案:1。
选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铁三种物质作为探究对象;2。
选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作为探究工具;3。
分别测量三种物质的体积和质量;4。
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
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
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分析、比较后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1.对水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相同;对铜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总相同;对铁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还总相同;2.但是,对水、铜、铁这三种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却不相同。
因此,恰好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在学生已获得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物理学中,正是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反映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公式表示为:ρ=mv.第六要素是评估。
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
科学探究七要素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包含了七个方面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以及交流与合作。
㈠“科学探究”的目的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理解科学的本质,挖掘智力潜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㈡“科学探究”的地位“科学探究"在物理课程中的地位,已经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表述:物理课程内容包括:科学探究(七个探究要素和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科学内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这说明:科学探究的探究要素是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科学探究的能力目标是对学生除“双基”以外要达成的另一目标要求;科学探究还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以下简称为探究式学习方式),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的科学探究环节中引导学生学习和把握“科学探究要素",达成“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学会利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是物理教师应该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选择适合于进行“科学探究"的教学课(以下简称为“物理探究课")来进行有侧重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以便探讨如何解决这些命题,达成《物理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科学探究要素及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㈢“科学探究”的程度由于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区别,不同学生群体和个人的特点区别,不同教师背景特长的区别,不同地区学校条件环境资源的区别等,因此“物理探究课”的教学设计必须是灵活多样的。
应当认识到:探究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又由于有些探究活动的指导和开放程度不同,有些探究活动只包含了探究的部分要素和特征,有些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参与探究的全过程等。
探究科学教案

探究科学教案科学教案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科学教案的定义、构成要素、设计原则以及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科学教案的定义科学教案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精心制定的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指导方案。
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
二、科学教案的构成要素1. 教学目标:明确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区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为后续的教学准备做好铺垫。
3. 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要素,包括教学资源的准备、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等。
4. 教学评价:设计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式,评估学生在本节课中对于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
三、科学教案的设计原则1. 教育教学原则:教案应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等。
2. 前瞻性原则: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目标提前规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 灵活性原则:教案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4. 统筹性原则:教案设计时应统筹兼顾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等因素。
5. 资源整合原则:教案需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等。
四、科学教案的实施方法1. 引导性教案:适用于一些开放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教案中重点放在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思考上。
2. 指导性教案:适用于知识点比较固定和掌握程度要求较高的教学活动,教案中需要明确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3. 运用性教案:适用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活动,教案中需要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操作步骤。
五、科学教案的实际应用1.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科学教案,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2.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3. 教案可以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路径,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标准对于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摘录)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规定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
科学内容中的举例是对科学内容要求的进一步解释,活动建议是为教学提供参考的活动实例。
一、科学探究
在本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将科学探究列人“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通常,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只涉及部分要素。
科学探究的要素应灵活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裸程内的各个方面。
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
中考物理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共32张PPT)课件

小球的表面粗糙程度
.
小球体积 V/m3
下沉时间t/s
探究要素之三:设计实验
1、小明骑自行车上学途中,要经过一段上坡路.他思 考: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他发现车子的初始速度越大,冲上斜坡的最大距 离就越长.这是因为车子的初始速度越大,它的初始动 重力势能 能也越大,上坡过程中增加的 ___________就越大. (2)他进而又提出两个猜想: 猜想一: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大 小有关; 猜想二: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可能与斜坡的倾角大 小有关.
早春培育秧苗,晚间往秧田灌水,白天将水放出;夏天的柏油 马路比水泥人行道热得多
探究要素之二:猜想假设
探究小球在液体中下沉的快慢与小球的哪些 因素有关?? 在空气中下落的物体会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 因此,我们看到的石子下落要比羽毛快得 多.同样,小球在液体中下沉时,除了受到 重力和液体的浮力作用外,还会受到液体的 阻力作用,因此,不同小球下沉的快慢也会 不同. 如图所示,将能下沉的小球从同种液体的液 面处由静止开始下沉,下沉的快慢(用下沉 的时间t衡量)跟小球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请你提出自己的两个猜想.
为了验证猜想一,他将与水平面平滑连接的 长木板以一定的倾角θ固定,如图甲所 示.实验时为了让不同质量的小木块以相同 的初始速度滑上长木板,请你在甲图中的虚 线框内为小明设计一实验装置,并说明使用 该装置进行实验时的操作要点:
让木块在同一斜 面同一高度由静 止释放
小明发现当不同质量的木块以相同初始速度滑上 长木板时,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均相同.这说明 猜想一是___________( 选填“正确”或“错 错误 误”)的.
第30题图
上述甲、乙两组实验中:(1)要探究动能与物体 运动速度的关系应选用 甲 图,选择的理由是: 物体的质量相同,高度不同,速度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中让不同质量的两个小球从同一高度滚 下的目的是 使小球到达斜面低端的速度相同 。 (3)甲、乙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 是 。
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

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
1 问题
科学探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问题。
提出问题是任何科学研究的重要第一步,它有助于提高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并寻求合乎科学思维的解决方案。
2观察
科学观察是为了更加准确地理解任何概念或事物而必不可少的工作。
观察是让学生们比较、比较他们的观测结果,以便他们可以增强他们的文化知识。
3实验
实验是拓宽知识和采用新策略来解决问题和解释现象的基础探究工作。
实验过程有助于创建气氛,将一般理论转化为实质性行动,使学生能够了解所讨论的概念。
4 收集和回顾数据
数据的收集和回顾是任何科学研究的重要一步,它可以加强学生们的科学能力。
通过实验并收集数据,学生可以了解并比较各种现象的有效率。
5 假设
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测试假设。
假设是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了解有关概念和研究课题的想法,这有助于他们正确鉴别和解释发现的现象。
6 结论和推理
科学研究还包括归纳和推理。
归纳是基于收集到的证据来推断结论,推理是根据归纳出来的结论来构建科学定论。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能够研究更多的科学概念。
7 呈现
围绕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收集到的信息组织起来,以便他人能够理解并充分利用其内容。
交流学生的科学发现是其重要性的证明,它可以加强对知识的认识和对这些发现的应用。
综上所述,科学探究有七个要素,即问题、观察、实验、收集和回顾数据、假设、结论和推理以及呈现。
只有将这些明确的要素一一结合起来,才能将教育有效地运用于科学探究之中,使学生得以认识并搞懂真实世界的知识。
认识科学探究七要素

此文件下载后可以自行修改编辑删除认识科学探究七要素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所以学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有七个要素,反映了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经历的基本环节,这七要素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猜想与假设:首先是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这里的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而是应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过程,尽管所提出的猜想不一定是最终的科学结论,但对问题成因的猜想仍需要有一定的依据。
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在制定探究计划或设计探究实验之前,必须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然后运用变量等方法经历设计实验和制订计划的过程,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和假设具体化、程序化。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收集实验数据时要先明确收集信息的内容,知道应该记录的数据和现象;收集数据不局限于实验,还可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公共信息资源,但需要尝试辨别信息的科学性。
●分析与论证:要求学生认识到,不能带着对实验结果的预期来影响对实验数据的描述,而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在对信息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评估: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即对探究的行为和所收集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有进行评估的愿望,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并注意探究过程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交流与合作:首先要求学生具有准确表述的意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和解释也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学生明确表述自己的观点。
在合作中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既能独立思考又能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理解。
小学生科学探究课堂

小学生科学探究课堂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小学教育中,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科学知识,我们需要创设一个积极、开放的科学探究课堂环境。
一、课前准备在科学探究课堂中,教师的课前准备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提前研读相关教材,了解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
此外,准备好相关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顺利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二、探究性学习活动1. 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学习生物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昆虫的身体被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呢?”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昆虫的特点和适应环境的原因。
2. 实验操作实验是科学探究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实验操作步骤,指导学生按照步骤进行操作。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操作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例如,在学习物理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学生用不同长度的绳子摆放在悬挂的物体上,观察不同长度绳子对摆动的影响。
3. 数据分析在进行实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
学生可以通过绘制图表、计算平均值等方式,将实验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例如,在学习数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形状的物体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 总结和展示科学探究课堂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并鼓励他们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进行展示。
例如,在学习化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酸、碱和中性物质的特点,并通过展示板或演示实验的方式,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师生互动和鼓励科学探究课堂中,师生互动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同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通过积极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框架1

内容标准不管对教材编写者还是对教师,都具有 很强的制约作用。也就是说这些具体内容标准在新教 材中是一定要体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一定要想 法设法落实这些内容标准。因此,它们既是教材内容 的选择依据,又是教学过程的质量规定,还是教学评 价的指标标准。
4、可操作性
突出科学概念、证据收集、记录表达、讨论交流 等,不仅与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达到的科学素质密切结 合,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内容标准的每一部分处理对这一部分的核心概念 有一个简单的叙述性界定外,还给出了这部分内容标 准的框图,这个框图从整体上可以给人这一部分所包 含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并可以进一步了解其 中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地球与宇宙
科学探究
物质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命世界
1、科学探究的五要素:
(1)提出和聚焦问题 (2)设计研究方案 (3)收集和获得证表达与交流
2、探究式教学特征
(1)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2)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 的证据。 (3)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 题做出回答。 (4)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 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 (5)学习者要提出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1、描述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准与其他领域标准的最大区 别是它的描述性。
2、达成的周期不一致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标准,与科学探究、 知识技能领域内容标准的最大区别是达成的周期不一 致。
3、习得性
(1)需要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在体 验的基础上,获得感悟,才能产生情感,养成态度, 内化成价值观。 (2)行为动词常用“体验、意识”等。
科学探究的四大要素

科学探究的四大要素作者:来源:《湖北教育·科学课》2020年第06期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是提出科学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论证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八个方面,可以概括为问题、证据、解释、交流四大要素。
问题:具有科学探究意识,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
例如,提出或识别可以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的问题:判断一项探究活动围绕什么问题展开;根据已有研究,提出可以进一步探究的科学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证据:具有设计探究方案和獲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
例如,能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等方式获取证据;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数据的收集;以图或表等多种方式呈现收集到的数据。
解释: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基于证据得出合理的结论。
例如,基于证据分析相关现象或原因:使用课程标准要求的方法和技术来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证据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评价证据是否支持所得出的结论。
交流:具有交流与合作的意愿和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探究过程与结果,例如,准确表达自己的探究问题、过程和结果;选择和运用适宜的媒体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能提出建设性意见。
(内容来源: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刘恩山主编;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编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2。
有删减。
)。
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你知道了吗?

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你知道了吗?一、观看、摸索并提出问题科学家对周围的现象和事物都十分留意,一切大的或小的,常见的或不常见的,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事物,差不多上科学家研究的对象。
他们像侦察那样,为了揭示大自然的隐秘,认真地观看者周围的世界。
科学家不只是观看。
他们还总是以怀疑的眼光凝视所观看到的现象,并依照观看所得进一步提出能够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什么缘故科学探究需要假设?因为科学家不可能等待所有资料都收集齐全后再去发觉,他们必须尽早地提出假设去指导他们下一步的工作,以加速发觉过程,正如一个在生疏环境中探险的人,不是等待有关那个地点的信息都收集齐全后再迈步,而是先依照自己的体会确定行进的方向,然后边走边观看,逐步调整自己的方向和道路,直到达到预定目标。
猜想与假设确实是尝试将已有的科学知识与问题相联系,从而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显现的实验结果进行估量与假设。
三、设计实验与制定打算科学探究不能盲目进行,应该选择取得证据的途径与方法,决定收集证据的范畴与要求,以及所需要的材料,仪器和技术等,并拟定相应的打算。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科学家不只是提出问题,还会努力找出问题的答案吗,他们会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和实验等方法来收集有关的信息及证据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假设是否成立。
五、分析与论证科学家会试图用猜想与假设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说明,假如能够说明,那么说明猜想是合理的;假如不能清晰说明,那么他们就必须调整或者提出新的假设,直到新的假设能够被所有证据支持。
六、评估在探究过程中,科学家还需不断地对自己所做的各项工作进行评估。
例如,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是新的、有价值的、能够探究的?所作出的假设是否有依照?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可行?所收集的信息和证据是否真实可靠?对证据的分析说明是否合乎逻辑?这种评估贯穿于探究过程的始末。
七、交流与合作科学家专门乐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众并与同行们交流。
他们认为,这种交流是聪慧的交换,对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十分有益的。
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基于国外科学课程文件的分析

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基于国外科学课程文件的分析,有效使用英语《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基于国外科学课程文件的分析》一、背景概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知识在丰富多彩的知识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学探究对于健康发展孩子的心智和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缺乏有效的支持。
而构成科学探究能力的要素,作为科学探究环境的核心,被称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因素架构。
随着国家科学教育实施的深入,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为我国构建一个科学技术型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科学探究能力构成要素分析1.基本知识素养根据《国外科学课程文件》中的定义,“基本知识素养包括科学概念、语言、组织形式、历史和其他基本的科学知识的理解。
”基本知识素养是构成科学探究能力的基石。
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就会变得困难,无法实现有效的探究。
2.灵活性和创造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是构成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能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表现出主动性。
例如,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收集有效信息,判断正确的解决方案,对问题进行分析,以集成和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
3.实践根据《国外科学课程文件》,实践是构成科学探究能力的三个重要要素之一。
实践活动包括实验、观察、收集信息、比较分析、模型构建、绘图等,能够增强学生的实习经验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
4.体验和理解体验和理解是构成科学探究能力的三个重要要素之一。
通过体验和理解,学生可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梳理更多科学知识,增加科学理论的熟悉程度,从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三、总结科学探究能力是关键,对于实施科学探究教育。
基于国外科学课程文件,可以分析出与科学研究相关的探究能力是由基本知识素养、灵活性和创造性、实践、体验和理解等四个要素构成的。
只有熟悉和充分掌握这四个要素,才能够完成科学探究任务,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式学习中的五个基本要素

探究式学习中的五个基本要素探究式学习中的五个基本要素韦钰,电子学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
曾任教育部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在小学科学课中,学生应该如何进行学习,取决于我们为科学课程所设置的目标和任务。
小学科学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掌握《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送审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所列出的主要科学概念(包括有关科学知识的概念和有关科学本身的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获得与科学探究有关的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并且需要通过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这些都在《标准》中予以明确了。
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含了3个方面:一是用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是第一个特点,也是核心的特点。
第二要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
学习科学研究揭示了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
神经认知科学和社会建构主义,以及在这些学科基础上新近发展出来的神经教育学,提供了支持有效科学教育的发展理论。
第三是要在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测,把形成性评测变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并努力促进在教学和评测过程中使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
在这3个教学特点中,探究式学习是核心,其他2个方面是和探究式学习方法紧密联系和配合的两翼。
在上期专栏文章中初步介绍了什么是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式学习,这一期我们来讨论探究式学习的5个要素。
在《标准》中列出了探究式学习的5个基本要素,包括:提出和聚焦问题,预测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从实证中得出结论,交流讨论和结论。
但是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由这5个要素组成的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也就是说,探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序,会依照具体情况有所侧重,执行的次序也可能有变化,某些要素也许需要重复。
在5个要素中,其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是收集和获取证据,以及从实证中得出结论,因为这2个要素是体现科学本质的核心部分。
在这次修订《标准》中,用“要素”来表达,是为了强调不要把探究看成是一个固定的公式,一个不变的机械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课的应具备的要素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麽是科学,什麽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课的应具备的要素:
1.激趣导入;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去深入文本,于是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2.大胆假设;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根据假设实验;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4.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5.表达与交流. 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
意识,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有团队精神。